❶ 張衛東的研究方向
新制度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發展經濟學主講課程
微觀經濟學(中高級)、新制度經濟學主要著作
⑴ 《入關後的中國》,主編,武漢出版社,1993年。
⑵ 《亞洲的戲劇》,米爾達爾著,合譯,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2年。
⑶ 《新發展經濟學》,參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⑷ 《中國住房、企業改革和環境保護》,譯著,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年。
⑸ 《投資新浪潮》,武漢出版社,1993年。
⑹ 《新發展經濟學》,專著(參編),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⑺ 《經濟解釋--張五常經濟論文選》,譯著,商務印書館,2000年。主要論文
⑴ 農業國工業化理論的回顧與再發現,《江漢論壇》,1991.2。
⑵ 公平與效率:中國就業問題的若干思考,《江淮論壇》,1992.1。
⑶ 大國經濟發展問題初探,《江漢論壇》,1993.3。
⑷ 關於中國經濟發展的幾個問題,《江海學刊》,1993.3。
⑸ 農民收入增長的決定因素分析,《經濟學家》,1994.6。
⑹ 國有企業冗員問題的解決辦法,《特區經濟》,1995.11~12。
⑺ 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的勞動就業問題,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
⑻ 國企產權改革向相何處去?,載香港《信報》,1998.3.5。
⑼ 國企有產權改革是經營重大轉變,載《信報》,1998.3.6。
⑽ 土地為什麼沒有荒蕪?,《經濟學消息報》,2000.10.20
⑾ 從不平衡到平衡:區域經濟發展的國際經驗,《湖北省社會科學》,2000.6
⑿ 債轉股空間有多大,《經濟學消息報》,1999.10.22
⒀ 國企產權改革的社會問題,《長江日報》,1998.2.2
科研項目 ⑴ 校重點項目:和約經濟學及其在中國的應用,1999年。
⑵ 橫向課題:國有企業的分配製度改革研究,2000年。
⑶ 研究生院教材基金項目:微觀經濟學教程,2000年。
⑷ 微觀經濟學課程改革,校教改基金項目,2000年。
⑸ 武漢市人民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委託項目:武漢市振興老工業基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研究,2003
⑹武漢市發展計劃委員會項目:「十一五」武漢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與措施研究,2004年
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企產權交易的定價機制研究,,2005年(批准號:BJL025)
⑻武漢市 人民政府委託項目:關於建立武漢市幸福指數的若干問題研究,2006
⑼武漢市利用世界銀行貸款企業改革項目辦公室委託項目:武漢市產業集群與創業基地發展的問題與對策研究,2007年
⑽中共柳州市委政策研究室:柳州市職業教育現狀及發展潛力的定量分析與對比研究,2008年
❷ 怎樣學好普通話
1、認真學習和訓練:
在語音基礎中,抓住重點,突破難點,進行強化訓練,把知識轉化為技能,使技能相當熟練。要把測試的字、詞、文章通讀一至二遍,把說話的題目仔細思索和歸納。
2、進行模擬測試:
進行模擬測試是為了檢測平時訓練的成果。也是為了適應正式測試的環境和程序。
測試的程序是先朗讀後說話。
朗讀的次序是:讀單音節字詞,讀雙音節詞語,讀文章;讀文章是對規定的50篇文章,採用抽簽的方式確定朗讀的篇目。朗讀完畢後再說話。
單向說話是從20個規定的題目中抽簽選定。模擬測試可以採用這樣的測試順序,包括每一測試項目的時間記載,看自己的普通話水平達到什麼程度,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
模擬測試可以由老師組織進行。也可以由幾個同學組成測試小組,相互測試。模擬測試時,最好能錄音。以便擬測完畢後自己審聽。
3、調整心態:
普通話基礎訓練扎實,每一個訓練項目的內容都落實了,測試時就會有十足的把握,穩操勝券。但是,由於測試是在陌生的主試人面前進行,一般是在兩名主試人面前讀說,可能有不少應試人難免心情緊張,本來是胸有成竹的,到頭來實際水平不能得到正常發揮。
因此,應試人應該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既不要膽怯、慌張,也不能太隨便或不重視,要沉著冷靜,從容應試,考出好水平根據方言區不同,要求也會有所不同。考前要購買一本專用的書籍(是當地編的,別處的肯定沒有用,標准不同嘛)。考試的程序是這樣的:
1、讀指定的100個字;(10分,錯一個扣0.1)
2、讀指定的50個詞語;(10分)
3、讀一篇文章(只要求讀到400字,不需讀整篇);(文章是隨機抽取的,40分)
4、根據隨機抽取的題目說一段話。(40分)
檢測時有二至三名評分員(取平均分),一名錄音員現場錄音,可別緊張呀。
根據規定,一級乙等(92分)以上是要通過省級抽查的。
注意:每題都有時間限制。
❸ 什麼是經濟解釋
a 是最大需求量
b是需求量對價格的敏感系數
也即是價格每增加(或減少)一個單位,需求量將減少(或增加)|b|單位,一般b<0
希望採納
❹ 張衛東的人物生涯
1984年7月,復旦大學經濟系政治經濟學專業,經濟學學士;
1987年7月,復旦大學經濟系西方經濟學專業研究生畢業,獲經濟學碩士;
1992年7月,武漢大學經濟系西方經濟學專業,獲經濟學博士。
出國進修:1997年6月-1998年12月,香港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訪問學者。
主要研究方向:
新制度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發展經濟學
主講課程:微觀經濟學(中高級)主要著作
⑴ 《入關後的中國》,主編,武漢出版社,1993年。
⑵ 《亞洲的戲劇》,米爾達爾著,合譯,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2年。
⑶ 《新發展經濟學》,參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⑷ 《中國住房、企業改革和環境保護》,譯著,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年。
⑸ 《投資新浪潮》,武漢出版社,1993年。
⑹ 《新發展經濟學》,專著(參編),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⑺ 《經濟解釋--張五常經濟論文選》,譯著,商務印書館,2000年。主要論文
⑴ 農業國工業化理論的回顧與再發現,《江漢論壇》,1991年2月。
⑵ 公平與效率:中國就業問題的若干思考,《江淮論壇》,1992.1。
⑶ 大國經濟發展問題初探,《江漢論壇》,1993.3。
⑷ 關於中國經濟發展的幾個問題,《江海學刊》,1993.3。
⑸ 農民收入增長的決定因素分析,《經濟學家》,1994.6。
⑹ 國有企業冗員問題的解決辦法,《特區經濟》,1995.11~12。
⑺ 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的勞動就業問題,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
⑻ 國企產權改革向相何處去?,載香港《信報》,1998.3.5。
⑼ 國企有產權改革是經營重大轉變,載《信報》,1998.3.6。
⑽ 土地為什麼沒有荒蕪?,《經濟學消息報》,2000.10.20
⑾ 從不平衡到平衡:區域經濟發展的國際經驗,《湖北省社會科學》,2000.6
⑿ 債轉股空間有多大,《經濟學消息報》,1999.10.22
⒀ 國企產權改革的社會問題,《長江日報》,1998.2.2科研項目
⑴ 校重點項目:和約經濟學及其在中國的應用,1999年。
⑵ 橫向課題:國有企業的分配製度改革研究,2000年。
⑶ 研究生院教材基金項目:微觀經濟學教程,2000年。
⑷ 微觀經濟學課程改革,校教改基金項目,2000年。
⑸ 武漢市人民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委託項目:武漢市振興老工業基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研究,2003
⑹武漢市發展計劃委員會項目:「十一五」武漢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與措施研究,2004年
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企產權交易的定價機制研究,,2005年(批准號:BJL025)
⑻武漢市 人民政府委託項目:關於建立武漢市幸福指數的若干問題研究,2006
⑼武漢市利用世界銀行貸款企業改革項目辦公室委託項目:武漢市產業集群與創業基地發展的問題與對策研究,2007年
⑽中共柳州市委政策研究室:柳州市職業教育現狀及發展潛力的定量分析與對比研究,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