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學經濟學並非要讓你變成天才

學經濟學並非要讓你變成天才

發布時間:2021-01-31 19:02:59

❶ 為什麼你必須懂點經濟學

從本質上講,經濟學畢竟是一門關於在現實中如何選擇的科學。這就意味著身為我們必須選擇那些最為重要並且最具持久意義的問題作為探討的對象。總之,這有點像點菜進餐,小的往往是美好的,因為它便於消化。

作為一個選民,如果不懂點經濟學,那麼你的意見和建議就很有可能不得要領和令人費解。不學經濟學,你就不能完全明白國際貿易、稅收政策或者造成經濟衰退和高失業率的各種原因。

選擇終身職業,也許是你一生中要做的一項最重要的經濟決策。你的前途不僅取決於你的能力,而且還取決於全國和各地的經濟力量對你的工資的影響。此外,經濟知識可以幫助你在購買房屋、支付子女教育以及為退休而儲蓄等場合做出更明智的選擇。誠然,學習經濟學並不一定能讓你變成一個天才;但不學經濟學,命運就很可能與你格格不入。

經濟學(economics)研究的是一個社會如何利用稀缺的資源生產有價值的商品,並將它們在不同的個體之間進行分配。經濟學貫穿著兩大核心思想即物品和資源是稀缺的,以及社會必須有效利用這些資源。事實上,正是由於存在著稀缺性和人們追求效率的願望,才使得對經濟學的關注永遠不會消失。

稀缺(scarcity)是這這樣一種狀態:相對於需求,物品總是有限的。效率(efficiency)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會資源以滿足人類的願望和需要。經濟效率(economics efficiency)要求在給定技術和稀缺資源的條件下,生產最優質和最多數量的商品和服務。在不會使其他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如果一項經濟活動不再有可能增進任何人的經濟福利,則該項經濟活動就被認為是有效率。

一個自由而有效的市場並不能必然地使收入分配得到全社會的認可。決定經濟進程的最佳路徑,或實現社會產出的公平分配,所需要的都是冷靜的頭腦。

❷ 經濟學基礎的內容提要


在人的一生中,你永遠都無法迴避無情的經濟學真理。學習經濟學並一定能讓你變成一個天才;但不學經濟學,命運卻很可能會與你格格不入。經濟學ecnomics(更正:economics)研究的是一個社會如何利用稀缺資源生產有價值的商品,並將它們在不同的人人中間進行分配。1、物品和資源是稀缺的。2、社會必須有效的加以利用。稀缺是指這樣一個狀態:相對於需求,物品總是有限的。效率是指最有效的使用社會資源以滿足人類的願望和需要。微觀經濟學(亞當.斯密):主要研究作為單個實體的市場、企業、家庭的行為。後後此謬誤(the post hoc fallacy): 僅僅因為一件事情在另一件事情之後,就想當然認為前者是後者的原因。不能保持其他條件不變(failure to hold other things constant):在考慮一個問題時沒能保持其他條件不變。合成謬誤(the fallacy of composition):認為對局部來說成立的東西,對總體也必然成立。經濟學的最終目的是改善人們的日常生活條件。社會必須尋找無情的「市場規則」與慷慨的「國家福利」二者之間的平衡點。經濟組織的三個基本問題: 生產什麼和生產多少? 如何生產? 為誰生產?我們必須區分事實本身和它是否公平兩個方面的問題。實證經濟學:分析和經驗例證規范經濟學:倫理信條和價值判斷。市場經濟是一種主要由個人和私人企業決定生產和消費的經濟制度。企業採用成本最低的生產技術(如何生產),生產那些利潤最高的商品(生產什麼)。消費則取決於個人如何決策去花費他們的收入(為誰生產)。指令經濟是由政府做出有關生產和分配的所有重大決策。當今世界各國大部分實行的都是混合經濟制度。投入指的是生產物品和勞務的過程中所使用的物品或者勞務。產出是指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各種有用的物品或者勞務。投入也叫生產要素:土地(自然資源)、勞動、資本。生產可能性邊界(proction-possibility frontier,PPF)表示在技術知識和可投入品數量既定的條件下,一個經濟體所能得到的最大產量。PPF代表可供社會利用的物品和勞務的不同組合。機會成本:那些所放棄的選擇就是你的該項決策的機會成本。在存在稀缺的世界上,選擇一種東西就意味著要放棄其他一些東西。一項選擇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相應的所放棄的物品或勞務的價值。當經濟體無法在不減少一種產品查了的前提下生產出更多的另一種產品事,即到選擇點處在可能性邊界上的時候,我們就說該經濟體的生產是有效率的。經濟危機是產生非效率的根源之一。

❸ 如何用經濟學思維看待第一個百年目標的實現

什麼是經濟學思維,我在這里不想講理論和概念了。我從我們老百姓的角度去回答這個提問,經濟學思維就是讓我們在錯綜復雜的經濟現象里,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資源,發揮其最大效益,從而幸福的生活的思維。為什麼這么說呢?

經濟學是一門隱含非常邏輯性的思維性學科,也是一個看問題的思維方法。對我們普通老百姓而言,「無用之大用」----我們不需要去全面的學習和掌握經濟學理論,但是,不能不懂經濟學,不能不學經濟學。

那麼,什麼是經濟學思維;經濟學思維就是,你在生活中如何以最短的時間用最低的成本,獲取最好最大的利益。這樣解釋,有點直白,但是經濟學思維就是幫我們解決這個問題,也是經濟學最核心的問題。學習經濟學思維是為了:

1、為了活的幸福。說白了,人活著,就是賺錢養家糊口。這是我們中國人最基本的生活認知。經濟是生活的基礎,如果我們連基礎都保障不了,還談什麼詩與遠方,談什麼人生大道理。

話又說回來,賺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我們學點經濟學,懂點經濟學思維,那麼,經濟學能幫我們賺錢,更容易賺錢。我在這里就不舉具體例子了,最簡單的認知就是,會理財的人和不會理財的人,他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是截然不同的。這也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窮人與富人的區別。

2、為了防止被騙。我們的社會沖拆著五花八門的經濟現象,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誘惑,陷阱隨處可見。如果你不懂點經濟學思維,就很容易上當受騙。尤其是面對那些誤導性和導向性的經濟學演說,你很難分清真假。

諾比爾經濟學獲獎者經濟學薩繆爾森說過一句話:「學習經濟學並不會讓你成為天才,但如果不懂經濟學,命運可能會與你格格不入。」

我們的生活何嘗不是這樣,我們生活的當下,正處在一個大的經濟周期更迭,經濟趨勢錯綜復雜,處在一個大的產業波動期,不用舉例,看我們的周圍,有多少企業倒閉,人員失業,傳統產業鏈亟需轉型,人心迷惘而凌亂。這些社會現象,都需要用用經濟學理論去解釋,你才能弄明白是怎麼回事。如果你不懂經濟學,那麼,你會感覺霧里看花。

我們學習經濟學,不是為了研究經濟學而學習經濟學,而是為了更好地了解這個世界,了解我們所處的環境,認清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更好的幫助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作出正確地抉擇。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如果想要更好更幸福的生活,就必須去學習經濟學,提高自己的經濟學思維認知。那麼,我們如何去學習一點經濟學知識呢?我個人認為從以下三個方面去學習經濟學;

1、學習一點理論知識。《經濟學原理》是學習經濟學理論知識的入門課程,我們不要要花時間深刻去研究經濟學原理,只學會經濟學原理中我們需要的部分就可以。這些原理都能很好的去解釋社會上的一切經濟現象。這方面的書籍很多,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挑選學習。

2、從媒體學習經濟學知識。目前在媒體上有豐富的經濟學知識傳播入口,大致分三種類型;一是媒體經濟學專家的講座,他們的講座可我們以聽一聽,但是不要去全信,我們要客觀的、理性的去甄別對我們有啟發性的知識。二是寵物級經濟專家的演說,這類演說我們不要去聽他們的結論,我們用冷靜的思維去聽他們所講的過程,對我們會有所幫助。三是學派專家的講座,他們都是各大學院的教授、專家,他們的講座很有營養,但是不接地氣,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認知去參悟。

3、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經濟學思維。在學習的同時,結合自己的實踐,在無數個錯誤中,去尋找正確的、適合我們認知的經濟學思維。我們要知道,經濟學是個復雜的學科,它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我們要具備一個跨學科的、多元化的宏觀思維。說起來感覺很難,但是也不難,只要我們耐性、細心去觀察,去領悟,去思考,我們的認知自然會提升到,用另外一個角度去看眼前這復雜的世界的能力,我們的視野便會變得與眾不同。

❹ 從實用的角度看 學經濟學真的有用嗎

有用啊,就看你能不能把經濟學的知識轉化到生活中啦。其實我覺的很多社會科學的知識對生活都是非常有用的,但是大多數人不懂得舉一反三,應用到生活中去。
比方說經濟學中講到搭便車的問題,這在生活中的體現就是,在一個團隊里,一個人工作,大家都受益。但是當大家都意識到自己的勞動被大家無償地分享了,可能就不會去勞動了。也就出現「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局面。所以一件事情盡量讓一個人負責,如果一件事情讓一個團隊負責,這個團隊里的人關系又不是那麼親密,就會出現誰都不願工作的局面。所以就應該給團隊里每個人一個任務,應該在每件分解的事情上找到責任人,責任一定要明確,不然誰都不會去做。(這在中國「有關部門」遇到問題互相推諉上體現突出)
經濟學最基本的問題是供給與需求,在生活中就應該注意到,你做的事情是不是對方所需要的,如果不是對方所需要的,你做得再多,可能也得不到對方的認可。
再比如機會成本,這個道理太重要了。你做的事情一定要是最有價值的,機會成本最小的。還有沉沒成本,已經花出去的成本,在問題決策中就不要考慮進去了。你要考慮的是從現在開始往後最後價值的事情。經濟學書中舉了買電影票,但發現那個電影非常的無聊,你看到一半就可以不看了,不要因為你買了電影票,而一直看下去。因為電影票已經是沉沒成本了。
經濟學中有一個美國野牛瀕臨滅絕卻又恢復生機的例子,說明公共財產往往不被大家珍惜,私有財產會被努力保護。所以如果你當管理者,盡量少的讓組織內有太多公共財產,想辦法讓他們與公共財產有利益關系。
還有像為什麼短跑世界冠軍的收入比世界亞軍會多那麼多,因為人們關注世界冠軍,冠軍的人氣比亞軍會多很多,所以利用人氣獲得的收入就比亞軍多很多。為什麼中國有的世界冠軍最後貧窮到只能給人搓澡?因為他們本身從事的體育項目就不太被人關注,不被人關注就很難創造商業價值,沒有商業價值就很難獲得收入。當他們退役了,沒有為社會創造價值的能力,所以就沒辦法有收入。這就是為什麼同樣是體育運動,足球、籃球、網球明星獲得的收入要數倍於體操冠軍、鉛球冠軍、5000米跑冠軍、射擊冠軍……所以如果你想獲得好的收入,不要說你付出了多大努力,而要看你為社會創造了多少價值,而且這些價值要能通過交換到你的手裡!
經濟學,包括很多科學,都可以運用到生活中去。比方力與反作用力,就告訴我們傷害別人的同時可能會傷害到自己;狂風想吹掉人的衣服,卻使得人更加抓緊了衣服,太陽給人溫暖,卻使人脫掉了衣服,敞開心扉;中國閉關鎖國告訴我們拒絕了解只能導致落後;王安石變法告訴我們做事不能太激進,即使你的辦法是對的,但是你要讓大家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喬布斯的例子告訴我們,即便你是天才,你也要注意與周圍人的關系,不然有可能被踢出自己的公司……額,說的有點遠了。我的意思是,我們學的東西,包括平時了解的新聞、故事,只要你有聯系、聯想能力,其實很多都是有助於我們的生活的。關鍵是你能不能把它們變成有用的東西呢?

❺ 學習經濟學有哪些好處

學習經濟學至少有三大好處:

1.換一個角度,重新擁有好奇心

在生活中,人們會有意或無意碰到許許多多的迷惑:為什麼全國各大明星城市房價會漲得這么厲害?為什麼周傑倫等明星的片酬如此之高?

為什麼現在的大學生工作不好找?為什麼中國污染會那麼嚴重?為什麼有些國家的國民那麼富有,另外一些國家的國民卻那麼貧窮?這些許許多多的問題,學完經濟學後,一定可以受到啟發,找到想要的答案。

2.通往智慧和富有的路上,請帶上經濟學

在人的一生當中,沒有誰能擺脫無情的經濟學規律的纏繞,光是無數的決策就夠讓人頭痛的了。例如:大學畢業後,你要決定是就業還是考研。在剛剛工作時,你還面臨著對終身職業的選擇。在有了積蓄後,你得決定用來消費、儲蓄和投資的比重。

在你創建了自己的公司後,你有面臨著產量、價格的定位以及企業管理等問題。這些人生中一系列最重大的問題,也許只有通過對經濟學的學習,才能找到一個切合實際的解決辦法。學習經濟學不一定能讓你變成天才和富人,但它的確可以為讓你變得更聰明和更富有提供一臂之力。

3.指點江山,經濟學大有用武之地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作為一個公民,每個人都有責任對政府政策進行建議,但前提是要能懂得政策背景和意義。學習經濟學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很多政策的深層內涵,使你除了從社會學、歷史學的角度對他們進行評判外,還可以從經濟學的角度做出自己的思考。

拓展資料: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

要研究經濟發展的規律就必須從整體上統一研究經濟現象,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是統一的經濟體中對稱的兩個方面,所以在科學的對稱經濟學範式框架中,有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分,沒有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之別;而政治經濟學總是把經濟學分為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

❻ 幫忙解釋下經濟學的用處

經濟學就是改變人們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這一點上類似於哲學。
狹義上講,經濟學可指導國家經濟政策的制定,指導企業戰略的實施,指導個人的行為方式。
說起來,經濟學的作用可以說的大到指導全人類的行為,也可以往小處說經濟學沒什麼實際用處。

❼ 經濟學基礎

在人的一生中,你永遠都無法迴避無情的經濟學真理。

學習經濟學並一定能讓你變成一個天才;但不學經濟學,命運卻很可能會與你格格不入。

❽ 有沒有關於經濟學的趣談或是笑話

關於GDP,有這么一則故事。有兩個非常聰明的經濟學天才青年,他們經常為一些高深的經濟學理論爭辯不休。一天飯後去散步,為了某個數學模型的證明兩位傑出青年又爭了起來,正在難分高下的時候,突然發現前面的草地上有一堆狗屎。甲就對乙說,如果你能把它吃下去,我願意出五千萬。五千萬的誘惑可真不小,吃還是不吃呢?乙掏出紙筆,進行了精確的數學計算,很快得出了經濟學上的最優解:吃!於是甲損失了五千萬,當然,乙的這頓加餐吃的也並不輕松。兩個人繼續散步,突然又發現一堆狗屎,這時候乙開始劇烈的反胃,而甲也有點心疼剛才花掉的五千萬了。於是乙說,你把它吃下去,我也給你五千萬。 於是,不同的計算方法,相同的計算結果——吃!甲心滿意足的收回了五千萬,而乙似乎也找到了一點心理平衡。可突然,天才們同時嚎啕大哭:鬧了半天我們什麼也沒有得到,卻白白的吃了兩堆狗屎!他們怎麼也想不通,只好去請他們的導師,一位著名的經濟學泰斗給出解釋。聽了兩位高足的故事,沒想到泰斗也嚎啕大哭起來。好容易等情緒穩定了一點,只見泰斗顫巍巍的舉起一根手指頭,無比激動地說:「1個億啊!1個億啊!我親愛的同學,我代表祖國和人民感謝你們,你們僅僅吃了兩堆狗屎,就為國家的GDP貢獻了1個億的產值!」
——真正的經濟學鼻祖哥倫布應該是第一位經濟學家,而不是亞當.斯密。因為當起航去發現美州新大陸時,他不知道要去哪裡;當到達了新大陸,他又不知道到了哪裡;而且他的一切開銷都來自政府資助。

——完全競爭第一天,上帝創造了太陽,接著魔鬼創造了灼傷;第二天,上帝創造了性,隨後魔鬼創造了婚姻;第三天,上帝創造了一位經濟學家,而魔鬼陷入了沉思。思前想後了好大一陣子,魔鬼也創造了一位經濟學家。

——文化差異一個經濟學新定理發表了並且引起了熱烈的討論。英國人:「你的這個定理能夠經受得住事實的檢驗嗎?」德國人:「你的這個定理與其他的基本定理相沖突嗎?」法國人:「你的這個定理能夠翻譯成法語嗎?」日本人:「你的老師是著名教授嗎?」

——社會貢獻

甲:「經濟學家幹了什麼?」已:「短期看他們幹了很多,長期干他們什麼也沒干。」

——長短有度

據說德布魯曾經講過,經濟學論文應該象女人的裙子一樣,短要短到另人感到刺激;長要長到讓人感到裡面有些實質內容。

——驕人的業績

經濟學家預測出了過去5次衰退中的9次

❾ 你好,我想學習經濟學

一、如何讀經濟學

1. 經典原著讀不讀?
這個問題其實是非常難以回答的,我剛入學的時候就已經聽說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和凱恩斯的《通論》(各位博學同仁可能還聽說過馬歇爾、熊彼特、庇古等人的著作),但初做嘗試之後,實在有摸不著頭腦之感,於是便無奈放棄了,後來逐漸體會到讀這類著作確實是需要一定的知識素養積淀的,否則的話的確很難比較深入地理解,甚至很有可能產生誤解,更何況著作中的有些內容也是值得批判的,作為初學者當然不知道如何鑒別,所以如果不是對原著有很強烈的興趣,最好在初學的時候不要去看原著,只要看看一些"導讀"知道其大略即可,比如你知道斯密說的"看不見的手"、提出了分工的重要性就夠了,至於原著中其他的豐富思想,當然是一座寶庫,只不過我們現在還沒有挖掘的工具罷了。
陸銘老師有一句話,並不能說肯定對,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現在經濟學最前沿,最豐富的思想和方法都在paper中,經典原著都是幾十年上百年前的思想,這一段時間內經濟學已經有很多的進展了。即便是教科書也已經是幾年或者十幾年前作者對自己研究成果的匯總,所以要了解前沿理論、問題、方法,還得從paper開始。當然這並不是說初學者開始看paper,教科書實際上是很好的入門讀物,教科書可以提供學科的整個框架、體系和發展脈絡,而且又比較親善易懂,所以各位初學經濟學的同學一定要好好研讀教科書。這又涉及到下面一個問題了。
2.教科書怎麼讀?
在"怎麼讀"這個問題之前應該現有一個"讀什麼"的問題,"讀什麼"一般又涉及到幾個問題:
讀外國經典教科書還是讀中國學者的教科書?
對於這個問題很多同學可能都會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是讀國外的了,國內的教科書不值一讀。其實這個觀點還是有些片面的。的確,不可否認現在經濟學研究的前沿並不在中國,外國老頭們寫的入門的教科書又很"親善",像講故事一樣娓娓道來。高級的教科書則更是需要大師級的功底才可以勝任,而國內此類大師數量不多,實力超群的又往往沒有精力和時間寫教科書,所以讀國外的經典教材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但是另一方面,國外教材多是以美國作為例證,有很多方面都與中國國情不同,列舉的中國例子和數據也比較少,這不利於我們了解自己國家的經濟現狀和所面臨的問題,但這些又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有時讀一讀中國學者的教科書也會有所收獲。然而並不是隨便挑一本國內的書就讀,這裡面我個人覺得是有些竅門的。
首先, 選青年教授的,不選老教授的。這樣做並不是對老教授的學術能力質疑和不尊重,而是出於一種不得已的選擇。有些著名老教授們在他們同輩中研究中是相當出色的,但是囿於時代和環境的限制,他們最初接受的往往是帶有批判性質的西方經濟學。就如已經過世的高老,他的《西方經濟學》銷量在全國都是排在很前面的,但各位讀過高老的書的同學都會發現,在每一章"結束語"中,高老都要對本章的內容進行批判,同時不經意間流露出自己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但實際上,這些質疑和批判在西方經濟學的進程中大部分已經都有改進和解決了,這樣的批判有時不免稍顯脫離時代,而且容易讓初學者糊塗:怎麼好不容易才搞懂的理論,這會兒又被大肆批判呢?究竟應該怎麼學呢?所以我說,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要選青年教授的書。
其次, 選知名院校的,不一定選自己院校的。這一點我想大家應該可以理解,中國的經濟學研究本身就與世界前沿有相當大的差距,而國內的研究水平就更是差距頗大了,基本上大師級的人物很難在一所普通的院校出現(大家可以不同意這個觀點,這是出於我淺薄的認識,無意冒犯),那麼即使從概率上講,選擇知名院校的知名青年教授的書,你的風險是最小的對吧?當然各位同學如果本校有很牛的老師,用他的課本也會有特別的好處,因為本人講自己的教材,那種感覺是完全不同的。這里我也不怕廣告的嫌疑了,有幾本入門的書確實不錯,微觀的有陳釗、陸銘合著的《微觀經濟學》、宏觀有易綱的《宏觀經濟學》,當然袁志剛老師的《宏觀經濟學》也是不錯的。陳釗、陸銘是復旦大學的青年教授,易綱我就不用介紹了,袁志剛是復旦大學的經濟學院院長。大家在圖書館看就行了,不用買。
讀英文版還是中文版?
這個問題我也一直困惑很久,讀中文翻譯版的好處是比較快,效率比較高,壞處是怕翻譯出錯,造成理解困難或者乾脆學到錯誤的東西。 讀英文版的好處是原汁原味地與大師交流,不必擔心翻譯錯誤,"壞處"是讀的慢,而且自己的英語水平並不一定比翻譯者好。
建議
那麼怎麼辦呢?
我這么建議大家:
首先,如果各位英語水平比較好,一定讀原版,其實教科書中的英語並不是非常難的,讀上幾頁,後面的感覺就好多了,實在不能理解的句子再看翻譯。當然我個人覺得讀英文版的教科書有些記不住,所以做一些閱讀筆記,以及反復閱讀還是比較必要的。
對於英語並不是很強的同學們也不用氣餒,可以先讀翻譯版,如果覺得翻譯版讀不懂,再去看英文版。這聽上去很奇怪,其實不然,往往你看不懂的句子是因為譯者的錯譯,所以有時候直接看看原版中的這句句子反而可以知道意思。當你對中文版中的內容比較熟悉了之後,再一次全文閱讀英文版,並藉此機會鍛煉英語的閱讀能力,由於你對書中的內容已經比較熟悉,那麼即使是讀英文版也比之前要輕松許多。

具體讀那些書呢?
論壇中經常看到有同學問:我想學經濟學,應該讀什麼書?數學讀什麼?這個問題我覺得其實並不困難,有一個很好的方法,你去逛一遍書店,發現人大出版社或者北大、清華出版社引進的國外教材一般都不錯,當然最簡單的辦法莫過於去問問老師了。 我在這里只推薦一些基礎的書,曼昆的《原理》就不用說了,讀完之後可以讀范里安的《現代觀點》,宏觀可以繼續讀曼昆的《宏觀經濟學》,這幾本書學得爛熟,你已經很厲害(作為初學的本科生來說),其他的教材也很多,比如平迪克的微觀、尼克爾森的微觀、巴羅的宏觀、布蘭查德德宏觀等等各有各的特點,不宜貪多,將一本搞熟搞透。至於具體讀哪些,我以前也發過一些帖子,回復過一些帖子,論壇中也有很多回答了,在此不贅述。
扯了這么半天剛剛扯完"讀什麼"的問題,對於"怎麼讀"我覺得還是很有必要思考一些的。這個我想各位自己也都有自己的想法。我說說我的體會供大家參考。
首先,讀一本書要觀其大略。先把目錄看一遍,看看這本書都講了些什麼內容,能不能從中找到一些聯系呢?試著去看看,想想,這對於接下來閱讀這本書是有很大幫助的,因為你知道了大概各個章節是講什麼的,你就可以知道自己現在正在閱讀的這個章節到底占整個框架的哪個部分,起到什麼作用,這樣一來對於閱讀就有了整體把握,不會迷失方向,不會不知道為什麼這一章學這個,下一章又學那個,這樣就會提高閱讀的效率。
其次,我覺得讀書要讀到爛熟的境界,不能只是模糊大概知道內容,這樣一段時間內一定會忘記。那麼怎麼讀到爛熟呢?第一,肯定要多讀幾遍,這是必要的。第二,主動閱讀,當讀到第二遍時,就可以想一想,書接下來要講什麼?記不住沒關系,只要你這么想了,然後再去閱讀,印象就會深刻。第三,合上書本,自己能不能寫出書中內容提綱、主要模型的推導?如果不能,那麼在哪一步卡住了呢?再回過頭去翻翻書看看,會加深印象。這三點只是能夠保證你記住和初步理解了書中的內容,並不能保證你真正理解和能夠靈活應用。那麼最後一招就是做書後的題目了,一般國外的教科書書後都有豐富的習題,這些習題都是國外教授們精心編制的,非常有價值,所以做習題不但是一種檢驗,更是一種很好的學習。
最後,如果你在完成了上述的步驟之後,還能夠提出自己的問題,那麼恭喜你,你對於書本的理解已經比較深刻了。任何一本教科書都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講述一個模型的時候把所有情況都考慮上去,自然會有漏掉的情況,如果你想到了,那麼這是非常不錯的信號,它有可能意味著:你可以開始試著做研究了。你懷疑嗎?認為自己離做研究還太遠嗎?"不要等所有的基礎都打好了才開始做研究,只要有一些基本扎實的基礎,就可以邊做研究邊學,這樣效率更高"。田國強老師說過這么一句話。那麼接下來我就稍稍談談自己對於做經濟學研究的理解。
二、現在可以讀paper了嗎?
很多同學都還一直停留在讀教科書的階段,一提到讀論文,往往就說,我現在才本科,不用讀論文的。這其實是不對的。正如陸銘老師說的,教科書的內容已經不是前沿,如果希望做一些有意思的經濟學研究,還是得看論文。 通過對於論文的閱讀,你才能真正感受到經濟學研究的過程、方法和樂趣。所以如果對於做經濟學研究有一些興趣的話,即使是本科生也可以多讀一些論文。大家對於頂尖的期刊應該或多或少有一些了解。國際上最好的:AER、JPE、QJE、RES還有閱讀難度比較大的econometrica,國內如果要看的話,《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經濟學季刊》、《世界經濟》還都是不錯的,當然還有一些也可以看看。
談談做學術研究:
1.如何決定題目?
陸銘老師在做實證研究方面的經驗比較豐富。他曾經告訴過我們一個原則,就是你有topic還不夠,要有question。舉個我自己的例子,我曾經說我想研究教育不平等的問題。陸銘老師一聽就問了,你想研究教育不平等的那個方面?是機會不平等還是結果不平等?如果是機會不平等,那麼你要解釋的是什麼?是機會不平等造成的後果還是機會不平等的原因?你為什麼要研究它呢?你的研究有哪些創新?是用了新的理論模型?新的計量方法?還是新的數據?或者其他什麼?有多大的貢獻?當然任何一篇文章都不可能沒有貢獻,你把pai從3.141592算到3.1415926多算一位也是貢獻,但是你必須考慮貢獻的大小對吧?陸老師的這一番話將我點醒,我再此給大家分享,希望大家也有所悟。
2.paper讀到何時方可休?
我們都知道做論文肯定是要閱讀大量文獻的,一 是可以了解前人對你所研究的問題的成果和來龍去脈,二是可以避免自己做重復性的工作,三是可以學到很多相關的知識。但是paper這么多,每篇paper都有各自的參考文獻,各自的參考文獻又分別有自己的參考文獻,這么像金字塔一樣追溯上去,恐怕一輩子都讀不完,那麼究竟該何時停止讀文獻了呢?
就這個問題我有幸請教過數學系的陳恕行老教授,老教授給出的答案很簡單:這就是你的導師應該做的工作。也就是說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方法就是找到這個領域的老師,向他咨詢一下,就可以事半功倍。第二個方法,是方漢明老師說的,就是把和自己研究最相近的幾篇論文背得滾瓜爛熟,就好像是自己的論文一樣,其他的相關文章,一般的只要看看摘要、結論就可以了,感覺有用的再去讀全文。並且方漢明老師說了一個驚人的事實: 實際上你的研究思路恰好與前人相同的概率是很小的,所以並不用在意要把所有論文都看一遍,生怕出現重復,這是沒有必要的。
3.自己做model,可以嗎?
其實像我們這種血氣方剛的學生很希望快點展示出自己的水平,一聽說哪個諾獎得主或者名家大師做了一個某某模型就獲得了很高的榮譽和成就,我們就按耐不住自己內心波濤洶涌和海濤澎湃,就像摩拳擦掌一顯身手。用自己剛剛學的某某定理,某某優化方法上來就建一個復雜的只有自己能看懂的模型,滿懷信心和希望的去找老師,結果被罵的像泄氣的皮球一樣回來。
做模型,不是那麼簡單的。也許我們覺得自己的模型很不錯,但是當我遇到以下這些老師可能會經常問道的問題時,往往會不知所措:
你這個模型有文獻支持嗎?
你這個模型有微觀基礎嗎?
你這個模型就解決了這一個問題?能不能推廣?如果只能解決這一個問題,那我一句話不就解釋了要模型干什麼?
你這個模型背後的經濟學含義在哪裡?
你這個模型表達的意思早就有人做過更一般的模型了,你這個只是其中一種情況。
如果各位同學能夠對於上面的這些問題都能夠應付,那麼,你的model已經非常棒了,但是理論的東西,有時並不是容易得到大家的認可的。
4."顯著"有什麼用?!
我曾經做過一個學術資助項目,在中期答辯的時候,我很自信的說:我用了面板數據方法估計了這個聯立方程組模型,結果是我需要檢驗的變數都在1%的程度上顯著了。。。。。。某青年教授(呵呵,也是我比較崇拜的老師吧)打斷我的話,說了一句:顯著有什麼用?!我當時都驚呆了,的確我的這個計量模型在某些因果關繫上面缺少必要的理論支持,我自己也還沒有找到可以解釋的方法,但是這么一做,清清楚楚的顯著啊,而且判定系數還接近0.7,我自我感覺是很良好的。但是後來回來一想, 的確是這樣,理論上解釋不清,顯著有什麼用,且不談偽回歸的問題,就算是變數真有關系,那麼到底是一種機製造成的,還是幾種機制疊加造成的呢?如果不能回答這個問題,做出來的顯著,意義就不那麼大了。
接下來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些我一直以來也深受困惑的東西,希望大家能夠提出更好的見解。
三、經濟學和數學的關系
說起這個話題,恐怕將是一場論戰爆發的開始,有些人非常反對數學,覺得是在經濟學中的濫用,有些人卻十分支持,而且還強調經濟學想要成為嚴謹的"科學"離不開數學。就我自己的理解,我認為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有以下幾點好處:
1、數學逼迫你列出問題的前提假設
我們都知道任何經濟理論,或者更廣的來說其他科學的理論都是有一定的前提的,自由落體定律的一個前提是真空,經濟學的討論也必須要有前提假設,不然大家都在爭論政策應該怎麼實施,理論應該是怎麼樣的,表面看似各有各的道理,邏輯都對,其實到最後發現,原來是假設條件不一樣啊。所以 數學的一個好處就是逼迫你寫出前提假設,因為數學推理的嚴謹是要建立在很多已知條件上的,這些在平常的文字推理過程中就容易被忽略。
2、數學提供方便的手段進行復雜的邏輯推理
這一點我覺得還是比較實在的,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是邏輯學的天才,能在大腦中展開對n個變數的互相影響的推理,能憑借大腦進行m個步驟的推理,即便推理能力可以,記憶能力也不夠啊,剛想出一個方面,要想另外一個方面,前面的東西就忘了,所以數學是能夠幫助我們進行比較復雜的推理演繹的一種方法。
3、數學提供統一的語言
有時候讀哲學名著,發現這位學者和那位學者雖然在討論一個問題,但為什麼就是看不懂呢?我想這個能是因為語言不統一。各國之間的學者更是這樣,各自有各自的研究的淵源和路徑,學術語言當然不盡統一。但是 數學卻給經濟學的討論提供了一種統一的語言,通過數學式子可以讓一些不完全相同的領域的學者迅速了解到對方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這樣其實也是一種效率的提高。
4、數學帶來精確的實證
這點我也不多說了,如果沒有計量經濟學,現在的經濟學討論還要更加熱鬧很多,沒有人會認為自己的理論是不對的,因為很難接受科學的現實的檢驗。
除了以上這些有點,數學也當然會有一些不足。
(1)數學定義和抽象可能會遺漏掉重要的解釋因素,這也是社會學家一直指責經濟學的一個方面,你怎麼知道抽象掉的那些東西不重要呢?所以有時候建模不但是科學了,可能也是一種藝術,通過巧妙地方法,規避了遺漏的可能性。
(2)經濟學是數學嗎?這個問題有點傻,但是我相信有一部分學過"三高"的同學都會點頭,到最後的感覺就是微觀被抽象成非線性規劃,宏觀被抽象成最優控制理論,計量更是矩陣、分布滿天飛。這么看來經濟學難道不是數學嗎?
我的回答是:不是。 很簡單的一句話,你如果能說出這個公式背後的經濟學含義,那麼經濟學就不是數學,就比如壟斷定價的一階條件:P+P'Q=C' 在數學上讀出來很簡單:p加上p對q的導數乘以q等於c對q的導數。這就是數學,你完全不覺得是經濟學。那麼經濟學怎麼解釋呢?如果你在兩邊都乘以dQ: PdQ+dpQ=dC, 你可以看到,等是左邊第一項是說多生產單位產量所帶來的收益,第二項是說由於多生產單位產量造成價格下降所帶來的從所有商品上面造成的損失,等式右邊是多生產單位產量的成本,那麼這么一來,左邊就是多生產單位產量的收益,右邊是成本,這么解釋就比較像經濟學了。 如果再變一下形狀:(P-C')/p=1/e,你會看到左邊是價格高出邊際成本的比例,右邊是彈性的倒數,這就成了眾所周知的逆彈性法則,這就是經濟學了,你用數學去解釋永遠都想不到這個。

❿ 經濟學好學么 多謝幫忙

喔……經濟學是文理兼收的,但是一個理科生學經濟學和一個文科生去學經濟內學,主要是容偏重的東西不太一樣……比如說我就是理科生,邏輯學很有優勢,我學經濟學,就特別喜歡分析問題,看圖形,追尋前因後果;我有個朋友是文科生,她就特別喜歡看那些理論的東西……哈哈,我也討厭背書,但是學起經濟學來,真的讓人開心,沉迷。

閱讀全文

與學經濟學並非要讓你變成天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