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方經濟學的由來200-300字左右
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是隨著資本主義經濟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大致說來,西方回經濟學的形答成與發展主要經歷了下面四個階段:
(一)重商主義。重商主義是最早對資本主義經濟進行分析和論證的經濟學說。重商主義產生於西歐封建制度逐漸解體並逐漸向資本主義制度過渡的時期。從時間上來看,大約是在15—17世紀。當時,經濟發展較快的領域是商品流通領域,經濟中最活躍的是商業資本。適應當時資產階級積累財富的需要,代表商業資本經濟利益的重商主義者提出了一系列經濟思想和政策主張。
2.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由來和演變是怎麼樣的呢
西方經濟學說經歷了重商主義、古典經濟學、庸俗經濟學的發展後,逐步演變為現代的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我們一般通稱為西方經濟學,直接來源於馬歇爾創立的微觀理論和凱恩斯創立的宏觀理論。
阿弗里德·馬歇爾(英 Alfred Marshll 1842——1924),是現代微觀經濟學的奠基人。1870年代,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斯、奧地利經濟學家門格爾幾乎同時提出邊際效用價值論。1890年代,馬歇爾綜合了這一時期各學家,特別是上述三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較為系統的微觀經濟理論,成為有代表性的、廣泛流行於西方的經濟思想。特別是運用一系列數學方法從供求角度分析市場價格,以解決資源配置、資源報酬等問題,主張市場自發調節,頌揚資本主義制度的完善、和諧、高效率。
自馬歇爾提出微觀經濟學後,已經經歷了多次的補充。由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壟斷的形成,使原來的以完全競爭市場類型為條件的微觀理論受到挑戰,於是在1933年,英國的羅賓遜、美國的張伯倫提出了不完全競爭經濟學和壟斷競爭理論,填補了微觀研究中的一大漏洞。另外,1930年代以後希克斯、瓦爾拉斯、帕累托等提出的一般均衡理論、序數效用論、福利經濟學等,進一步補充了傳統的微觀經濟學理論體系。之後關於市場失靈與微觀政策調節的研究可以說是對微觀經濟學的總結。當然,戰後直至當今的由對寡頭壟斷市場分析引申的博弈論以及與企業產權分析相聯系的制度經濟學可以說是微觀經濟研究的最新發展或成果。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英 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是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創始人。1930年代大危機使傳統的自由市場經濟理論受到挑戰,凱恩斯於1936年發表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提出並全面論述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思想,這既是對傳統微觀經濟學的一大補充,也標志著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產生。當然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新的經濟問題的不斷出現,也有不少學者提出新的觀點和政策主張,出現了對傳統宏觀理論進行抨擊、責難的不同學派——貨幣主義、供給學派、新劍橋學派、理性預期學派等等。
3.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圖書三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圖書
書名: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四版)
圖書編號:2210531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定價:28.0 元
ISBN:730007953
作者:高鴻業
出版日期:2007-03-11
版次:1
開本:16開 本書是國家教育部組織統編的高校《西方經濟學》教科書。由中國人民大學高鴻業教授和吳漢洪教授、北京大學劉文忻教授、前武漢大學現上海財經大學馮金華教授以及復旦大學尹伯成教授,共五名教學人員組成編寫組,高鴻業教授任主編。
本書第一版、第二版和第三版順次於1996年、2001年和2004年出版。第一版的序言指出:「正如西方學者所承認的那樣,西方經濟學是一門具有演變性的學科。隨著時間的流逝,西方經濟學會出現新的內容以及不同的著重方面,反映這些情況的教科書必然也應如此。因此,本書在將來勢必要進行修改和增刪。」即以第三版而言,其出書的時間距今已有三年。有鑒於此,第四版的編撰成為應有之舉。此外,使用本書的經驗和改善本書的章節安排也使新版的編撰成為必要。當然,第四版的主旨仍然保持不變,即:介紹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理論框架並加以簡要的評論,以便達到「洋為中用」的目的,而與此同時,又能避免它可能帶來的不良的副作用。 第一章 引論
第一節 什麼是西方經濟學
第二節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由來和演變
第三節 西方經濟學企圖解決的兩個問題
第四節 對西方經濟學應持有的態度
第五節 為什麼學習西方經濟學
第六節 本教材的特點
第二章 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概述以及有關的基本概念
第一節 微觀經濟學的特點
第二節 需求曲線
第三節 供給曲線
第四節 供求曲線的共同作用
第五節 經濟模型、靜態分析、比較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
第六節 需求彈性和供給彈性
第七節 運用供求曲線的事例
第八節 蛛網模型(動態模型的一個例子)
第九節 結束語
第三章 效用論
第一節 效用論概述
第二節 無差異曲線
第三節 預算線
第四節 消費者的均衡
第五節 價格變化和收入變化對消費者均衡的影響
第六節 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
第七節 從單個消費者的需求曲線以市場需求的曲線
第八節 不確定性和風險
第九節 結束訓
第四章 生產論
第一節 廠商
第二節 生產函數
第三節 一種可變生產要素的生產函數
第四節 兩種可變生產要素的生產函數
第五節 等成本線
第六節 最優的生產要素組合
第七節 規模報酬
第八節 結束語
第五章 成本論
第一節 成本的概念
第二節 短期總產量和短期總成本
第三節 短期成本曲線
第四節 長期成本曲線
第五節 結束語
第六章完全競爭市場
第一節 廠商和市場的類型
第二節 完全競爭廠商的需求曲線和收益曲線
第三節 廠商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均衡條件
第四節 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均衡和短期供給曲線
第五節 完全競爭行業的短期供給曲線
第六節 完全競爭廠商的長期均衡
……
第七章 非完全競爭的市場
第八章生產要素價格決定的需求方面
第九章生產要素價格決定的供給方面
第十章 一秀均衡論和福利經濟學
第十一章 市場失靈和微觀經濟政策
4. 微觀經濟學鳥瞰圖
《微觀經濟學》教學大綱
一、課程簡介:《微觀經濟學》是《西方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院校財經類專業必開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微觀經濟學是以單個經濟單位作為考察對象,研究個量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微觀經濟學又被稱為市場均衡理論或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主要內容包括: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廠商均衡理論、收入分配理論,以及福利經濟學。該課程主要介紹西方的基本經濟理論,由於我們現在在經濟領域中更多的是運用西方的理論,因而該課程是 其他專業課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和任務:《微觀經濟學》是一門基礎理論課。該課程的任務是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微觀經濟學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通過學習供求理論、彈性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理論、市場均衡與市場失靈理論等微觀經濟學知識,為學習其他專業課打下良好的基礎。目標是通過教學,使學生系統學習和掌握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掌握微觀經濟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概念,為學習有關專業理論課奠定基礎。掌握研究微觀經濟理論的基本方法。正確認識和評價微觀經濟理論。
三、教學的基本要求:
1、該課程的教學以課堂教學為主,輔之以必要的實踐教學環節,教學方法上,主要以講授為主,並且靈活運用討論法、提問法等方法。
2、 考試內容、考核目標和考試命題都要體現經濟學專業的特點,注意對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理論應用能力的測試,要注意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尤其是要注意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新情況和新理論。
四、總學時數:72學時
五、教材和主要參考文獻:
1、高鴻業主編《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年版
2、朱善利主編《微觀經濟學》(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3、黎脂遠主編《微觀經濟分析》,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第一章 引論(2課時)
教學目的和要求:本章要求學生了解什麼是西方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的由來和演變,為什麼要學習西方經濟學,以及對西方經濟學應持的態度。並通過引論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本教材的特點,通過對引論的學習,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評價西方經濟學的態度。
重點、難點:對經濟學的研究方法、西方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以及當前的研究熱點是重點;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稀缺性概念、經濟模型是難點。
教學方法:講授和討論
教學內容:
第一節 什麼是西方經濟學
第二節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由來和演變
第三節 西方經濟學企圖解決的兩個問題
第四節 對西方經濟學應持有的態度
第五節 為什麼學習西方經濟學
第六節 教材的特點
基本概念:
稀缺性;經濟模型;微觀經濟學。
思考題:
1、試述不同經濟體制下三大基本經濟問題的解決途徑。
2、為什麼在我國學習西方經濟學的目的不同於西方?
第二章 需求和供給概述以及有關的基本概念(8學時)
教學目的和要求:掌握需求、供給、均衡價格、需求彈性和供給彈性等基本概念和與之相關的基本原理。
重點、難點:需求、供給以及均衡的概念,包括需求和供給曲線的規律是重點;需求和供給彈性的概念及規律、蛛網理論是難點。
教學方法:講授和討論
教學內容:
第一節 微觀經濟學的特點
一、經濟學的一個假設條件
二、經濟學鳥瞰圖
第二節 需求曲線
5. 西方經濟學發展演變的規律
越來分支越多 每一次社會經濟動盪 會有經濟學的大變動 越來越細不斷修正
6.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演變和由來是怎樣的資本主義經濟學
西方經濟學說經歷了重商主義、古典經濟學、庸俗經濟學的發展後,逐步演變為現代的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我們一般通稱為西方經濟學,直接來源於馬歇爾創立的微觀理論和凱恩斯創立的宏觀理論。
阿弗里德·馬歇爾(英 Alfred Marshll 1842——1924),是現代微觀經濟學的奠基人。1870年代,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斯、奧地利經濟學家門格爾幾乎同時提出邊際效用價值論。1890年代,馬歇爾綜合了這一時期各學家,特別是上述三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較為系統的微觀經濟理論,成為有代表性的、廣泛流行於西方的經濟思想。特別是運用一系列數學方法從供求角度分析市場價格,以解決資源配置、資源報酬等問題,主張市場自發調節,頌揚資本主義制度的完善、和諧、高效率。
自馬歇爾提出微觀經濟學後,已經經歷了多次的補充。由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壟斷的形成,使原來的以完全競爭市場類型為條件的微觀理論受到挑戰,於是在1933年,英國的羅賓遜、美國的張伯倫提出了不完全競爭經濟學和壟斷競爭理論,填補了微觀研究中的一大漏洞。另外,1930年代以後希克斯、瓦爾拉斯、帕累托等提出的一般均衡理論、序數效用論、福利經濟學等,進一步補充了傳統的微觀經濟學理論體系。之後關於市場失靈與微觀政策調節的研究可以說是對微觀經濟學的總結。當然,戰後直至當今的由對寡頭壟斷市場分析引申的博弈論以及與企業產權分析相聯系的制度經濟學可以說是微觀經濟研究的最新發展或成果。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英 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是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創始人。1930年代大危機使傳統的自由市場經濟理論受到挑戰,凱恩斯於1936年發表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提出並全面論述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思想,這既是對傳統微觀經濟學的一大補充,也標志著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產生。當然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新的經濟問題的不斷出現,也有不少學者提出新的觀點和政策主張,出現了對傳統宏觀理論進行抨擊、責難的不同學派——貨幣主義、供給學派、新劍橋學派、理性預期學派等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以薩繆爾森為代表的經濟學者,把微觀理論和宏觀理論綜合在一起,構成了現代流行的西方經濟學主流的思想體系。
事實上,西方學者的理論,隨著歷史條件的變遷,而不斷改變其說法,本身表明理論的演變性質,理論總是要隨著經濟現實的變化而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