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理解進化理論和工業革命的關系
如何理解進化理論和來工業源革命的關系,
其實,我想回答的是進化理論的思考方式的對經濟史研究當中的應用。 原來是進化理論是對人類的歷史和生命的歷史的研究理論,確確的說進化理論是所有社會科學的基礎。研究生命歷史的理論闡明關於生命活動包括人類的活動的科學發展規律。當然是經濟史是人類的經濟活動的歷史,非但他擁有經濟活動特有的特徵,但是作為人的經濟活動,它也是人類的歷史。
「奮斗和努力」就是代表主觀世界的代名詞。人類的歷史發展就是,他有自己特有的客觀規律。進化理論闡明這客觀規律。我們現在認真學習經濟學,這意味著學習經濟活動當中存在的客觀規律。研究經濟學當中,我們發現經濟活動當中作用的原理和規律都是基於進化理論。
② 經濟學的兩個基本假設及其內涵
1、理性經濟人的假設。沒錯這里它包含了兩個意思,人是自立的,人又是理性的。每個人都知道做什麼事情和如何做事情有利於自己你追求和滿足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2、資源稀缺假設。學習經濟學就必須要認可資源的稀缺性,不考慮成本的選擇,這是沒有意義的,從另個角度來看,資源的稀缺性是人類發展自我製造出來的,由於人類需求慾望的追求,資源的稀缺性不僅僅是假設,更是符合現實的事實。
經濟學內涵就是研究所有的人類行為。經濟學不僅研究個人選擇,還研究人與人之間的博弈,研究人的集體行為,以及研究人類作為一個整體的歷史變遷等。
可見,從個人的一生,到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影響,人與人之間的博弈與合作,人類經濟的增長和制度的變遷等等,都在經濟學關注范圍內。
(2)經濟學進化理論擴展閱讀:
從經濟學所用的工具和所涉及的學科上來看,為了研究人類行為,經濟學幾乎無所不用。經濟學要研究人的選擇,就要研究人做選擇的動機,研究動機就要追溯人的心理和需求,研究人的心理和需求就要追溯到人性,研究人性就要追溯到人的生物構成,包括大腦的神經系統等,
未來,經濟學的研究肯定是各種學科的交叉應用,比如,中國的經濟學狂人汪丁丁就是一個多學科的專家,他即是史學家,又是生理學家,生物學家,神經學家,數學家,以及哲學家。經濟學涉及的知識之廣深,使用的工具之繁多,確實是大多數學科所不能比擬的。
③ 淺談經濟理論的演變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指18世紀60年代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從勞動密集型的手工業開始、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意味著資本密集,當相關產業通過不斷創新提高生產率後,能夠迅速增加社會財富,繼而持續推動本領域和其它領域的工業化革新和生產。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作坊,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從社會關系來說,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
第一次工業革命大大密切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法國、德國、美國、俄國、日本等國也紛紛加入工業革命的行列,中國清朝當時閉關鎖國沒有趕上這個潮流,於1860年被英國打開國門。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指19世紀60年代後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和生產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大大加強,壟斷組織應運而生。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各國各個方面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爭奪市場資源和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更加激烈,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使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這也促進了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列強加緊對外侵略擴張,由於西方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的爭斗很激烈,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此期間爆發。中國在此期間開展了「西學東漸」的洋務運動最終以失敗告終。
第三次工業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其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在發生了重大的變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貧富差距逐漸拉大,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
縱觀前三次工業革命,可以發現他們對世界發展的共同影響有:
①都極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了工業布局的新變化。
②都引起了社會關系的重大變革:第一次導致近代社會兩大對立的階級即工業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產生,並開始了城市化進程;第二次,壟斷組織產生,並與國家政權結合,自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第三次,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強化,使第三產業比重上升。
③都對世界格局產生巨大影響:第一次,確立了資本主義對世界的統治,殖民擴張造成東方從屬於西方;第二次,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殖民體系最終形成,世界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第三次,推動了國際經濟結構的調整,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存,聯系日益緊密。
第四次工業革命
從農耕時代到工業時代再到信息時代,技術力量不斷推動人類創造新的世界。智能科技,正以改變一切的力量,在全球范圍掀起一場影響人類所有層面的深刻變革,人類正站在一個新的時代到來的前沿。智能科技可以說人類歷史上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其來勢洶涌,銳不可當。
這一次工業革命不再局限於某一特定領域。無論是移動網路和感測器,還是納米技術、大腦研究、3D列印技術、材料科學、計算機信息處理……甚至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輔助效用均是此次工業革命涉足的領域,而這樣的組合勢必產生強大的聯動力量。此外,此次工業革命不再是某一個產品或服務的革新,它是整個系統的創新。這場革命將對社會、經濟、金融,包括個人帶來巨大的影響。
四次經濟學革命
伴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我們對於經濟學的認識也需要變化。這也可以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角度來理解。
在農業文明時代,最重要的資產是土地跟農民。
工業時代最重要的資產是資本、機器(機器是固化的資本)、流水線上被異化了的人。工業時代早期考慮最多的是異化的人,因為人也被當作機器在處理。人只是流水線當中的螺絲釘。
到了知識經濟的時代,最核心的資源,一個是數據,一個是知識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就是德魯克在上個世紀末講的。企業的管理也會從傳統的多層次走向更加扁平、更加網路、更加生態的方式。讓知識工作者真正能夠創造價值,變成任何一個組織和整個社會最重要、最需要突破的地方。
到了智能科技時代,技術特徵正在影響我們周圍的商業邏輯。
這意味著,
農業文明時代的經濟學是一種貧瘠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Poverty);農業社會的構成單元是整體的分子;
工業文明時代的經濟學是一種稀缺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Scarcity),工業社會的構成單元是有形的原子;
互聯網時代是豐饒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Abundance,又名富足經濟學),構成互聯網世界的基本介質是無形的比特;
而智能時代則是共享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Sharing),構成智能時代經濟體系是具備智能屬性的節點。
這是我們理解的經濟學變遷,具體到主流經濟學,也經歷了經濟學的四次革命與四次綜合。
第一次革命與第一次綜合
經濟學的第一次革命,以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國富論》(1776)為標志,突破了自古希臘和中世紀以來只注重財富管理分析的前古典經濟學研究範式,確立了以財富生產分析為主要目的的古典經濟學研究範式。
經濟學的第一次綜合,以約翰·穆勒(John Mill)的《政治經濟學原理》(1848)為標志,對前古典經濟學與古典經濟學的研究範式進行了理論綜合,把財富的管理和財富的生產整合為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使之成為經濟學並行不悖、相互補充的兩大研究範式。
第二次革命與第二次綜合
經濟學的第二次革命就是所謂的「邊際革命」,其標志性的人物和代表作分別包括赫爾曼·戈森(Hermann Gossen)的《人類交換規律與人類行為准則的發展》(1854)、卡爾·門格爾(Carl Menger)的《國民經濟學原理》(1871)、利昂·瓦爾拉斯(LeonWalra)的《純粹經濟學要義》(1874)和威廉·傑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的《政治經濟學理論》(1879)。「邊際革命」突破了古典經濟學此前以生產投入(包括勞動投入)作為分析對象的客觀價值理論,提出了以人的心理因素作為分析對象的主觀價值理論,即邊際效用理論。
經濟學的第二次綜合是新古典經濟學的創立,以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的《經濟學原理》(1890)為標志,將古典經濟學的客觀價值論和邊際革命的主觀價值論整合為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
第三次革命與第三次綜合
經濟學的第三次革命,以梅納德·凱恩斯(MaynardKeynes)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1936)為標志,被世人稱為「凱恩斯革命」。凱恩斯革命突破了新古典經濟學將經濟分析的基點立足於個人與廠商的微觀分析範式,第一次確立了以國民經濟作為一個整體對象的宏觀分析範式。
經濟學的第三次綜合,以保羅·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的《經濟學分析基礎》(1947)為標志,將新古典經濟學的微觀分析範式與凱恩斯主義的宏觀分析範式整合為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
第四次革命與第四次綜合
經濟學第四次革命是指從20世紀80-90年代開始,並一直延續至今的、對西方主流經濟學「經濟人假設」或「理性人假設」的挑戰與批判,以及以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實驗經濟學(ExperimentalEconomics)、演化經濟學(Evolutionary Economics)、計算經濟學(Computational Economics)、神經經濟學(Neuroeconomics)為代表的新興經濟學(Neo-Economics)在此基礎上提出的一系列不同於傳統經濟理論的假設與範式。這次革命發生的時間,基本與人類社會進入以「信息文明」為標志的後工業時代相契合。這一範式革命與轉換,具有後現代主義反理性、反分工的鮮明色彩,反映了當代科學技術跨學科融合與跨學科發展的趨勢,是人類對啟蒙運動以來所謂「科學理性」和「科學分工」進行全面反思在經濟學領域的體現。
目前,主流經濟學正在面臨全面的理論危機。以實驗經濟學、行為經濟學、演化經濟學、計算經濟學和神經經濟學為代表的新興經濟學在經驗實證的基礎上對「理性人假設」的置疑與批判,預示著經濟學基礎理論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與重大創新。預計未來5-10年之內,一個新的、具有替代性和顛覆性的、超越新古典傳統的經濟學理論體系或將展現於世人眼前。
這就是經濟學第四次革命與第四次綜合的前景。
第四次工業革命以及經濟學的第四次革命,我們將如何應對?又該有何種作為?這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挑戰,也是一個機遇。
④ 進化博弈理論的產生發展
進化博弈理論應用於研究經濟學問題在學術界曾經引起極大的爭議,爭論的焦點在於理性假定。當時由於理性概念在經濟學界已經根深蒂固。多數人認為利用研究生態演化的進化博弈理論來研究參與人的行為是不合適的。因為動植物行為是完全由其基因所決定的,而經濟問題則涉及到具有邏輯思維及學習、模仿能力的理性參與人的行為,因此,藉助於進化博弈理論來研究遠比動植物復雜的人類行為顯然是行不通的。但隨著心理學研究的發展及有限理性概念的提出,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應用進化博弈理論來解釋經濟現象並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利用進化博弈理論來研究並解釋經濟現象的文獻大量出現於各種經濟學期刊了。盡管如此,利用進化博弈理論來解釋經濟現象還是需要對該理論的基本分析框架作出相應的調整。如果去掉參與人偏好、信念及理性假定等條件,那麼參與人是如何作出決策的呢?進化博弈理論在處理有限理性參與人決策問題時,常常假定參與人遵循某種比貝葉斯法則更簡單的行為規則,這種行為規則應該告訴如何採取行動及如何根據經驗來改變行為選擇,這樣參與人只要知道什麼會發生,而不必知道為什麼會發生。
1970年代,生態學家Maynard Smith and Price(1973)結合生物進化論與經典博弈理論在研究生態演化現象的基礎上而提出了進化博弈理論的基本均衡概念----進化穩定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gegy ESS),如今學術界普遍認為進化穩定策略概念的提出標志著進化博弈理論的誕生。此後,生態學家Taylor and Jonker(1978)在考察生態演化現象時首次提出了進化博弈理論的基本動態概念----模仿者動態(Replicator Dynamics)。至此,進化博弈理論有了明確的研究目標。 1980年代以後,隨著新古典經濟學及博弈論固有的缺陷逐漸被人們所認識,有限理性概念得到了學術界的普遍認可,加之進化博弈理論在解釋生態現象時獲得的巨大成功,特別是經濟學界於1992年在康奈爾大學召開的進化博弈理論學術會議,正式確立了該理論的學術地位。一大批如Larry Sameulson、Ken Binmore、Peyton Young等經濟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對傳統的進化博弈理論分析框架進行拓展,並使之逐漸轉化為描述經濟行為的理論。如今,進化博弈理論的基本理論體系雖然已經形成但還是相當粗糙。因此,它仍然處於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階段,但該理論提供了比傳統理論更具現實性且能夠更准確地解釋並預測參與人行為的研究方法,從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生態學家的重視,我們有理由相信該理論成為主流經濟學的一部分已經為時不遠。
⑤ 淺析經濟理論的演變
在講解存在的經濟問題之前,我覺得有必要先講下經濟意義上的市場,以便我們對經濟有些基本的了解:
我覺得經濟意義上的市場可以分為價值市場、消費市場、供應市場和勞動力市場。
價值市場由人類擁有的價值(資產、貨幣等)組成,決定人類的消費能力,也就是決定消費市場的規模。
消費市場也叫需求市場,是由人的需求和慾望組成,決定供應市場的規模。
供應市場由生產者、廠家、商家等供應者組成,決定勞動力市場決定。
勞動力市場由工人、農民等勞動者組成,勞動力市場和人類的財產數量一起決定價值市場的規模。
勞動力市場的規模決定價值市場的規模(因為勞動是人類價值的主要來源);價值市場的規模決定需求市場的規模(因為需求市場的消費需要價值的支持);而需求市場決定供應市場的規模(生產出來的經濟體需要需求市場消費);供應市場的規模決定勞動力市場的規模(因為勞動力需要供應市場的僱傭)。
直觀的表示經濟系統各個子系統之間的關系就是:勞動力市場→價值市場→需求市場→供應市場→勞動力市場。
從這個關系式我們可以看出,對整個經濟體系統而言,勞動度決定著整個市場的規模,並且是整個經濟系統不斷循環、不斷擴大的關鍵要素。這也正是發展經濟的關鍵——從事更多的勞動以擴大市場的規模,為社會提供更多的需求和機遇。
當然,這個關系式是在經濟系統運轉正常的情況下的才能成立的。要是人們不勞動、不消費、不交換,那麼經濟系統就要斷鏈了。】
在談完經濟的起源、演化和歸宿,我們來談談現今經濟存在的問題及可能遇到的問題:
現今經濟存在的第一個問題是嚴重的貧富分化。
貧富分化的成因是把認知水平不盡相同的人群放在一起競爭導致的。結果當然是導致精英階層和幸運者群體獲利較多,而中小資產者和無產者的獲利較少。
細微的貧富分化對經濟的影響不大,甚至還有些促進經濟的作用(收益的差別讓人們更有勞動的積極性);嚴重的貧富分化對經濟的影響是很大的,往往會造成社會價值短缺,繼而導致社會不滿或者動盪,情況嚴重的話甚至會引發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