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失業
失業即達到就業年齡具備工作能力謀求工作但未得到就業機會的狀態。對於就業年齡,不同國家往往有不同的規定,美國為16周歲,中國為18周歲。按照失業原因,分為摩擦性失業、自願性失業和非自願性失業等。
在經濟學范疇中,一個人願意並有能力為獲取報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況,即認為是失業。失業率是勞動人口裡符合「失業條件」者所佔的比例。
實際上,確定確實在找工作的失業人員數量是非常困難的,特別是在找到工作前失業救濟金已經過期的那些人的數量。失業的歷史就是工業化的歷史。在農村這並不被看作是一個問題,盡管農村勞動力的隱性失業人員幾乎沒什麼事可做。
(1)經濟學中失業是指擴展閱讀
經濟學家把失業分成兩類:自然失業和周期性失業。自然失業來自動態衰退以及員工就業與產業的變動。任何經濟體無論是在什麼時候,都會有員工換工作,有些新人正要進入勞動力的行列,有些人正要退休,而有些人因為各種理由暫時進入或離開勞動力市場。
在不斷演變的市場經濟里,這些自然的就業變化模式會在現行法規的環境中成為影響僱主與員工的因素。例如,如果僱主面對的法規(例如規定土地用途的區劃法)使其難以或無法新設及擴大業務,那麼僱主將不急於僱用員工。
如果企業被要求提供某種福利給所有員工,那麼企業將不太可能加人。而失業保險給付的金額多寡,也會影響人們的就業意願。簡而言之,自然失業是現代勞動力市場的必然產物,即使是在經濟景氣時,自然失業也無可避免。
如果想通過公共政策改變自然失業,就要讓勞工更容易找到新工作、接受職業訓練或轉換職業,甚至政府需要修訂法律,以避免企業惡意解僱員工或裁員。
B. 經濟學中的"失業"的定義
在經濟學范疇中,一個人願意並有能力為獲取報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況,即認為是失業。失業率是勞動人口裡符合「失業條件」者所佔的比例。實際上,確定確實在找工作的失業人員數量是非常困難的,特別是在找到工作前失業救濟金已經過期的那些人的數量。失業的歷史就是工業化的歷史。在農村這並不被看作是一個問題,盡管農村勞動力的隱性失業人員幾乎沒什麼事可做。國際勞工組織發布的「2010年全球失業趨勢」報告說,2009年全球的失業人口已接近2億1千2百萬,創下該組織1991年開始統計該項數據以來的最高記錄。
C. 經濟學對失業的解釋有哪些
西方經濟學中造成失業的原因
造成失業的原因很多,因此失業的結構與變動情況是觀察重點。失業可分為:
1.摩擦性失業:是指人們在尋找工作或轉換工作過程中的失業現象。增加職業訓練計劃與提高信息溝通(使失業者能確實掌握就業機會)可降低這方面的失業。
2.結構性失業:指市場競爭的結果或者是生產技術改變而造成的失業。結構性失業通常較摩擦性失業持久,因為結構性失業常表示人員需要再訓練或是遷移才能找到工作。
3.季節性失業:農業,營建業與旅遊業特別容易受季節性因素影響。
4.殘余性失業:因無就業能力而失業者。
D. 現代西方經濟學中的失業理論
失業(unemployment)是指有勞動能力、願意接受收現行工資水平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現象。
而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定義,失業是指某個年齡以上,在考察期內沒有工作,但有工作能力,並且正在尋找工作的人。從整個經濟來看,通常把一定年齡階段的人口稱作勞動年齡 人口,其中一部分處於工作狀態的,稱為就業者,一部分處於尋找工作而尚未找到的稱為失業者。還有一部分不願工作或不尋找工作的,稱為不在勞動人口,失業人口占勞動人口的比重即為失業率。
失業的種類:
1、自願意失業與非自願失業
失業有很多種類,根據主觀願意就業與否,即自願失業與非自願失業。
所謂自願失業是指工人所要求的實際工資超過其邊際生產率,或者說不願意接受現行的工作條件和收入水平而未被僱用而造成的失業。由於這種失業是由於勞動人口主觀不願意就業而造成的,所以被稱為自願失業,無法通過經濟手段和政策來消除,因此不是經濟學所研究的范圍。
另一種是非自願失業,是指有勞動能力、願意接受收現行工資水平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現象。這種失業是由於客觀原因所造成的,因而可以通過經濟手段和政策來消除。經濟學中的所講的失業是指非自願失業。
2、磨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和周期性失業
非自願失業又可以分成這樣幾種類型,可以分為磨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和周期性失業。
摩擦性失業是指生產過程中難以避免的、由於轉換職業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失業。這種失業的性質是過渡性的或短期性的。它通常起源於勞動的供給一方,因此被看作是一種求職性失業,即一方面存在職位空缺,另一方面存在著與此數量對應的尋找工作的失業者,這是因為勞動力市場信息的不完備,廠商找到所需雇員和失業者找到合適工作都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摩擦性失業在任何時期都存在,並將隨著經濟結構變化而有增大的趨勢,但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這種失業存在是正常的。
結構性失業是指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業,其特點是既有失業,也有職位空缺,失業者或者沒有合適的技能,或者居住地點不當,因此無法填補現有的職位空缺。結構性失業在性質上是長期的,而且通常起源於勞動力的需求方。結構性失業是由經濟變化導致的,這些經濟變化引起特定市場和區域中的特定類型勞動力的需求相對低於其供給。
造成特定市場中勞動力的需求相對低可能由以下原因導致:第一是技術變化,原有勞動者不能適應新技術的要求,或者是技術進步使得勞動力需求下降;第二是消費者偏好的變化。消費者對產品和勞務的偏好的改變,使得某些行業擴大而另一些行業縮小,處於規模縮小行業的勞動力因此而失去工作崗位;第三是勞動力的不流動性。流動成本的存在制約著失業者從一個地方或一個行業流動到另一個地方或另一個行業,從而使得結構性失業長期存在。
周期性失業是指經濟周期中的衰退或蕭條時,因社會總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業。當經濟發展處於一個周期中的衰退期時,社會總需求不足,因而廠商的生產規模也縮小,從而導致較為普遍的失業現象。周期性失業對於不同行業的影響是不同的,一般來說,需求的收入彈性越大的行業,周期性失業的影響越嚴重。
失業會產生諸多影響,一般可以將其分成兩種:社會影響和經濟影響。
失業的社會影響雖然難以估計和衡量,但它最易為人們所感受到。失業威脅著作為社會單位和經濟單位的家庭的穩定。沒有收入或收入遭受損失,戶主就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家庭的要求和需要得不到滿足,家庭關系將因此而受到損害。西方有關的心理學研究表明,解僱造成的創傷不亞於親友的去世或學業上的失敗。此外,家庭之外的人際關系也受到失業的嚴重影響。一個失業者在就業的人員當中失去了自尊和影響力,面臨著被同事拒絕的可能性,並且可能要失去自尊和自信。最終,失業者在情感上受到嚴重打擊。
失業的經濟影響可以用機會成本的概念來理解。當失業率上升時,經濟中本可由失業工人生產出來的產品和勞務就損失了。衰退期間的損失,就好像是將眾多的汽車、房屋、衣物和其他物品都銷毀掉了。從產出核算的角度看,失業者的收入總損失等於生產的損失,因此,喪失的產量是計量周期性失業損失的主要尺度,因為它表明經濟處於非充分就業狀態。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阿瑟·奧肯根據美國的數據,提出了經濟周期中失業變動與產出變動的經驗關系,被稱為奧肯定律。
奧肯定律的內容是:失業率每高於自然失業率一個百分點,實際GDP將低於潛在GDP兩個百分點。換一種方式說,相對於潛在GDP,實際GDP每下降兩個百分點,實際失業率就會比自然失業率上升一個百分點。
西方學者認為,奧肯定律揭示了產品市場與勞動市場之間極為重要的關系,它描述了實際GDP的短期變動與失業率變動的聯系。根據這個定律,可以通過失業率的變動推測或估計GDP的變動,也可以通過GDP的變動預測失業率的變動。例如,實際失業率為8%,高於6%的自然失業率2個百分點,則實際GDP就將比潛在GDP低4%左右。
E. 經濟學中關於失業的三大條件是什麼
在經濟學范疇中,一個人願意並有能力為獲取報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況,即認為是失業。失業率是勞動人口裡符合「失業條件」者所佔的比例。實際上,確定確實在找工作的失業人員數量是非常困難的,特別是在找到工作前失業救濟金已經過期的那些人的數量。失業的歷史就是工業化的歷史。在農村這並不被看作是一個問題,盡管農村勞動力的隱性失業人員幾乎沒什麼事可做。
根據失業產生的原因,可以把失業區分為三個條件:
(1)自願性失業: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
(2)非自願性失業:技術性失業,周期性失業;
(3)隱蔽性失業等不同類型。
F. 經濟學中:失業的原因有哪些
西方經濟學中造成失來業的原因源
造成失業的原因很多,因此失業的結構與變動情況是觀察重點。失業可分為:
1.摩擦性失業:是指人們在尋找工作或轉換工作過程中的失業現象。增加職業訓練計劃與提高信息溝通(使失業者能確實掌握就業機會)可降低這方面的失業。
2.結構性失業:指市場競爭的結果或者是生產技術改變而造成的失業。結構性失業通常較摩擦性失業持久,因為結構性失業常表示人員需要再訓練或是遷移才能找到工作。
3.季節性失業:農業,營建業與旅遊業特別容易受季節性因素影響。
4.殘余性失業:因無就業能力而失業者。
G. 經濟學基礎中,失業的類型、條件、內容是什麼
國際上一般將失業分為以下幾類:(1)摩擦性失業,指由於勞動力市場功能上的缺陷造成的臨時性失業,如新生勞動力找不到工作,工人轉換工作崗位時出現的工作中斷等;(2)季節性失業,指由於某些行業生產條件或產品受氣候條件、社會風俗或購買習慣的影響,對勞動力的需求出現季節性變化而導致的失業;(3)技術性失業,指由於使用新機器設備和材料,採用新的生產技術和新的生產管理方式,出現局部勞動力過剩而導致的失業;(4)結構性失業,指由於經濟、產業結構變化以及生產形式和規模的變化,促使勞動力結構進行相應調整而導致的失業;(5)周期性失業,指市場經濟國家由於經濟的周期性萎縮而導致的失業。
H. 經濟學中的自願失業是什麼意思
是指工人不願意接受現行的工作條件和收入水平而未被僱用而造成的失業。由於這種失業是由於勞動人口主觀不願意就業而造成的,所以被稱為
自願失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