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公共經濟學有哪些主要的內容
沒區別。非要說有區別的話,如果大學這兩門課是分開開設的,則公公經繼續偏理論分析,政內府經濟學容偏向現實描述。公共經濟學的主要內容:經濟效率(也就是以完全競爭市場和盒裝圖為代表那堆)市場失靈(公共品,外部性,自然壟斷,信息不對稱等)公共選擇,也叫政府失靈(投票悖論,尋租等)成本-收益分析基本稅種(所得稅,增值稅)稅收原則,稅負轉嫁,稅收的經濟影響等基本上本科的公共經濟學都會涉及如上內容。
B. 西方經濟學框架
其實本無所謂西方經濟學還是政治經濟學之分,那時計劃轉軌的時代高鴻業等老先生為了在國內開設現代非馬克思經濟學課程又為了避免意識形態問題而發明的詞彙。
現在流行的框架:
(一)微觀經濟學:假定資源是稀缺的、人是理性自利的,討論兩個微觀主體企業和消費者分別在自己的預算約束下進行利益最大化的選擇問題。(1)消費者在自己的收入預算約束下根據自己的偏好和商品的滿足自己偏好的特性與價格來做出能夠讓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的決策。某種商品價格的變化引起消費量的變化可以分解為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正常商品的替代效應大於收入效應得情況下,我們就能推導出一條反映商品價格和商品需求量反向相關的需求曲線。(2)生產者在成本約束下根據自己的技術函數(投入產出函數)決定投入量的選擇,利用類似的思路可以推導出一條反映產量和商品價格之間正相關關系的供給曲線。假定市場可以出清,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都是完全競爭的市場,那麼我們的供給曲線就是一條直線,如果市場不是完全競爭的,我們就會有關於壟斷的探討了,供給曲線就向右上方傾斜,反映產量和商品價格之間由於壟斷因素(產品差異或者市場不準入)造化的正相關關系。
有了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如果他們相交於某一個點,這個點就是傳說中的均衡點,在這個點上商品的價格是均衡價格、商品的產量是均衡產量,市場是出清的。如果消費者的偏好和企業的選擇集都是凸性的,如果做出調整,不是消費者受損就是廠商受損,說明市場均衡產量也是帕累托有效率的。
說來說去就是一句話,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能夠實現市場出清,而且是有效率的。
阿羅和德布魯也證明了n種商品n個消費者和生產者的情況下市場也可以實現出清,裡面用到很多數學,老子是搞不懂…
市場如果因為外部性、自然壟斷等原因不能實現出清,那就引出了所謂制度經濟學和公共經濟學的議題。
(二)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由馬歇爾開創,由阿羅德布魯一般均衡完善。總之,到現在很結構完整,框架完善。宏觀經濟學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宏觀經濟學主要討論:經濟在長期和短期增長所有取決於的因素,包括關於通貨膨脹、就業等問題的討論。要理解宏觀經濟學,需要記住兩個基本學派的劃分,他們根本假設並不很一致,導致很多結論不同,互相爭吵不休。
古典學派:假定市場由於理性預期等因素是可以實現出清的,所以政府並不需要干預宏觀經濟,只要控制貨幣發行量為理性驚人提供一個合理穩定的政策預期就好。其基本的分析工具是AD-AS曲線。
凱恩斯學派:假設市場由於工資剛性(粘性)的問題無法自動實現出清,至少在短期是這樣的。長期中工資是可以調整的,凱恩斯學派和古典學派之間並沒有很大的分歧。但是,短期,由於上述原因,政府必須採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干預經濟。他的分析手段除了AD-AS之外,還有就是希克斯發明的分別代表貨幣市場均衡是產品市場均衡的LM和IS曲線,他們之間的互動可以解釋利率(貨幣的價格)和產出之間的互動關系。
由於這個基本的差別,兩派對通脹原因、就業與通脹關系、政策有效性等上問題爭論得不可開交。最近的新凱恩斯學派和理性預期學派分別代表了凱恩斯和古典學派的前沿成就。爭論仍在繼續,我們拭目以待。
除了短期經濟問題中的爭論這些問題,宏觀經濟學也關心長期經濟增長的問題。由哈羅德最先提出了一個關於最優經濟增長率,但是哈羅德假定技術不變後來推導出了一個哈羅德陷阱,對經濟的長期增長持悲觀的態度。索羅發展了哈羅德模型,引入了技術可變的因素,得出了技術進步是引起長期經濟增長的唯一因素,他的模型也成了分析經濟增長問題的經典模型和基礎。最新的成果是由拉姆齊、卡斯、庫普曼發展出來的RCK模型。
如果不管考慮一個國家內部的經濟也考慮外部的因素,就是開放的宏觀經濟學,也是國際經濟學的基礎。
現代最新的經濟學發展趨勢:
前些年新制度經濟學大行其道,這些年博弈論後來居上。今年諾獎得主馬斯金、邁爾森、郝維茨等三人都是搞博弈論中的機制設計理論的。一派不數學,一派基本就是泛函和拓撲輪的一個外展。現代經濟學研究又都離不開以計量經濟學位基礎的實證建模。計量經濟學在傳統的OLS模型的基礎上,也對非穩定的時間序列數據、面板數據進行單獨的模型分析;對解釋變數為非連續變數的二元離散選擇模型構建了probit和logit模型。
基本就是這樣的。也是對自己這些年學習的一個梳理,有錯誤各位海涵。
C. 求助!有哪位高手可以簡述出宏觀、微觀經濟學的基本框架
微觀部分:
先講消費者,偏好,效用,消費效用最大化及購買決策。
後講市場,要素投入最大化
最後消費,市場聯合起來講福利經濟學,帕累托最優,生產可能性曲線。
宏觀部分:
一來認識GDP,接著講投資儲蓄,推到IS曲線,
接下來講貨幣市場,推到LM曲線,最後IS,LM曲線聯合起來講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對國民經濟的影響。
最後把IS,LM擴大到國際市場,考察一國的產出。
當然其中一部分介紹了宏觀經濟增長模型,這個是考試重點。
詳細的:(一)微觀經濟學:假定資源是稀缺的、人是理性自利的,討論兩個微觀主體企業和消費者分別在自己的預算約束下進行利益最大化的選擇問題。(1)消費者在自己的收入預算約束下根據自己的偏好和商品的滿足自己偏好的特性與價格來做出能夠讓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的決策。某種商品價格的變化引起消費量的變化可以分解為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正常商品的替代效應大於收入效應得情況下,我們就能推導出一條反映商品價格和商品需求量反向相關的需求曲線。(2)生產者在成本約束下根據自己的技術函數(投入產出函數)決定投入量的選擇,利用類似的思路可以推導出一條反映產量和商品價格之間正相關關系的供給曲線。假定市場可以出清,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都是完全競爭的市場,那麼我們的供給曲線就是一條直線,如果市場不是完全競爭的,我們就會有關於壟斷的探討了,供給曲線就向右上方傾斜,反映產量和商品價格之間由於壟斷因素(產品差異或者市場不準入)造化的正相關關系。
有了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如果他們相交於某一個點,這個點就是傳說中的均衡點,在這個點上商品的價格是均衡價格、商品的產量是均衡產量,市場是出清的。如果消費者的偏好和企業的選擇集都是凸性的,如果做出調整,不是消費者受損就是廠商受損,說明市場均衡產量也是帕累托有效率的。
說來說去就是一句話,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能夠實現市場出清,而且是有效率的。
阿羅和德布魯也證明了n種商品n個消費者和生產者的情況下市場也可以實現出清,裡面用到很多數學,老子是搞不懂…
市場如果因為外部性、自然壟斷等原因不能實現出清,那就引出了所謂制度經濟學和公共經濟學的議題。
(二)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由馬歇爾開創,由阿羅德布魯一般均衡完善。總之,到現在很結構完整,框架完善。宏觀經濟學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宏觀經濟學主要討論:經濟在長期和短期增長所有取決於的因素,包括關於通貨膨脹、就業等問題的討論。要理解宏觀經濟學,需要記住兩個基本學派的劃分,他們根本假設並不很一致,導致很多結論不同,互相爭吵不休。
古典學派:假定市場由於理性預期等因素是可以實現出清的,所以政府並不需要干預宏觀經濟,只要控制貨幣發行量為理性驚人提供一個合理穩定的政策預期就好。其基本的分析工具是AD-AS曲線。
凱恩斯學派:假設市場由於工資剛性(粘性)的問題無法自動實現出清,至少在短期是這樣的。長期中工資是可以調整的,凱恩斯學派和古典學派之間並沒有很大的分歧。但是,短期,由於上述原因,政府必須採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干預經濟。他的分析手段除了AD-AS之外,還有就是希克斯發明的分別代表貨幣市場均衡是產品市場均衡的LM和IS曲線,他們之間的互動可以解釋利率(貨幣的價格)和產出之間的互動關系。
由於這個基本的差別,兩派對通脹原因、就業與通脹關系、政策有效性等上問題爭論得不可開交。最近的新凱恩斯學派和理性預期學派分別代表了凱恩斯和古典學派的前沿成就。爭論仍在繼續,我們拭目以待。
除了短期經濟問題中的爭論這些問題,宏觀經濟學也關心長期經濟增長的問題。由哈羅德最先提出了一個關於最優經濟增長率,但是哈羅德假定技術不變後來推導出了一個哈羅德陷阱,對經濟的長期增長持悲觀的態度。索羅發展了哈羅德模型,引入了技術可變的因素,得出了技術進步是引起長期經濟增長的唯一因素,他的模型也成了分析經濟增長問題的經典模型和基礎。最新的成果是由拉姆齊、卡斯、庫普曼發展出來的RCK模型。
如果不管考慮一個國家內部的經濟也考慮外部的因素,就是開放的宏觀經濟學,也是國際經濟學的基礎。
D. 求公共經濟學經典文獻推薦
以精讀和泛讀相結合的方式,閱讀和瀏覽了一些公共經濟學方面的著作。由於時間有限不可能深入的對每個細節問題進行理解和分析,所以本階段閱讀的主要任務是了解公共經濟學的一般性理論框架體系,考察公共經濟學學科所涵蓋的主要領域和內容,以及比較各種類型公共經濟學方面教材或著作的異同之處,目的是對公共經濟學這一理論學科有一個宏觀的把握,以期對以後深入研究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一、對公共經濟學一般性框架的理解
公共經濟學是一門研究與私人經濟相對應的,政府機構、非營利部門等公共部門經濟活動、行為及其績效的學科。通過閱讀眾多教材和專著,我試圖尋找一條公共經濟學的理論分析線索。雖然眾多教材都各自有自己的體系和側重(尤其是國外教材),但我感覺還是有一個一般性的理論線索可以把握。即:市場萬能(亞當·斯密的思想、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市場失靈(公共產品、外部性、不對稱信息、自然壟斷、公平、穩定等問題以及福利經濟學第二定理)→政府直接干預經濟的增加(凱恩斯主義、公共選擇理論、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公共規制)→政府失靈(對第二定理的懷疑、合理界定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加強預決算管理、政府采購制度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政府和市場邊界技術劃定問題。其中公共經濟學學科誕生於政府大幅干預經濟時期,即20世紀50年代凱恩斯主義盛行時期,並且現代公共產品理論和公共選擇理論的發展是公共經濟學誕生、發展前提基礎。
此外,在公共產品范圍界定問題上還引出了對政府間財政分權和財政關系的探討;對福利經濟學第二定理的否定,引出了對公共經濟效率問題的關注,因此公共經濟主要方面的效率也進行了深入地展開研究:在公共支出方面引出了對各種支出項目的深入研究和預決算體制管理的研究;在公共收入方面引出了稅收原則、稅收負擔、稅收轉嫁、公債以及最優稅制問題和稅收結構問題的深入研究;在公共規制方面引入了基於效率和社會福利的經濟規制和社會規制問題的研究。
基於以上分析,公共經濟學的一般分析框架可描述為:先以市場效率(帕雷托效率)和福利經濟學基礎入手;再分析市場失靈問題,包括公共產品、外部性、不對稱信息、自然壟斷、公平、穩定等問題;隨後重點分析公共產品理論(公共產品提供的局部和一般均衡模型等各種公共產品提供理論)和公共選擇理論(直接民主:各種投票理論和規則、間接民主:利益集團和尋租問題);隨後針對公共支出(購買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的各具體項目的考察以及支出成本收益和支出政策的研究)、公共收入(稅收原則、稅收負擔、稅收轉嫁、公債以及最有稅制問題和稅收結構問題)和公共規制等問題進行展開分析;最後涉及公債、財政分權、預決算管理等問題。這是我理解的公共經濟學的一般性的分析框架,由於公共經濟學還是一門比較年輕的學科,其學科內容還很難清楚地界定,因此以上框架只能基本涵蓋主要或主流公共經濟學所涉及的內容,而對某些深入具體的公共經濟問題可能有所疏漏。
二、對各類型公共經濟學教材或專著的比較和認識
現在中國出現的公共經學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兩大類、四種類型:
第一類是國外編著的公共經濟學方面的著作,其中又分為有中譯本的和英文原版的兩種類型。一般而言,有中譯本的國外教材或專著是比較經典的、主流的、名家所著的或國外普遍流行的教材或專著,如斯蒂格利茨的《公共部門經濟學》、加雷斯·邁爾斯的《公共經濟學》、布朗和傑克遜的《公共部門經濟學》等;而我國發行的英文原版的教材或專著則一般是以作為輔助性或擴展性的閱讀材料來使用的,如約翰·利奇的《公共經濟學教程》等。
第二類是國內編著的公共經濟學方面的著作,其中也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國外主流教材的邏輯體系框架為基礎,將經典理論以中國的語言方式表達出來,重點在於對西方主流思想的引進,較少的涉及中國的具體國情和公共經濟實踐,較注重一般理論的介紹,如大多數國內編著的公共經濟教材;另一類是立足於中國實踐和具體國情,結合國外的經典理論來分析中國的公共經濟的現狀和發展問題,在體系和內容上都與國外教材有很大不同,有很大的原創性,如呂煒教授所著的《我們離公共財政有多遠?》和王延傑所著的《中國公共經濟理論與實踐》等。
下面分別以斯蒂格利茨的《公共部門經濟學》、約翰·利奇的《公共經濟學教程》、楊志勇、張馨的《公共經濟學》和呂煒教授的《我們離公共財政有多遠?》為例來介紹四種不同類型的公共經濟學方面的著作。
斯蒂格利茨的《公共部門經濟學》是一本較正統的公共經濟學方面的教材,遵循了一般性的分析體系框架,對大多數公共經濟所涉及的內容進行了詳細、深入的闡述。同樣從福利經濟學入手,引出市場失靈和公共經濟存在的必要;然後著重對公共收支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論述,用了很多章節對許多具體的支出和收入項目進行了展開分析,使這一部分成為了全書的重點;最後以深層次問題為名對財政聯邦制、財政分權和赤字財政等問題進行了探討,但沒有對公共規制方面的內容加以分析論述。在分析的體制背景上,本書完全以美國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和政治民主體制為基礎,進行分析研究,是一部市場化和民主化背景下的公共經濟學著作。在分析方法上,本書也是深入淺出,運用了大量的圖表和專欄案例等方式對問題進行了闡述,較少的運用數理推導的方式。因此本書體系完整、內容翔實全面、通俗易懂,是一本很好的公共經濟學方面的教材。
約翰·利奇的《公共經濟學教程》在體系框架和內容側重上與斯蒂格利茨的《公共部門經濟學》有一定的差別,側重於由福利經濟學兩條定理的局限出發來分析公共經濟問題,用較多篇幅分析了市場交換和市場失靈問題,如公共產品、外部性、不完全競爭和不完全信息等問題都以整篇多章的形式來展開論述。同時對稅收和再分配問題也有較多論述,也涉及了公共規制問題,但基本沒有系統的論述公共支出問題。在分析方法上較多的運用了數理分析和代數的方法,但難度相對較低,不需要許多數理知識就能看懂。這本書在內容和體系框架上與斯蒂格利茨的《公共部門經濟學》有很大的互補性,對某些斯蒂格利茨的《公共部門經濟學》中沒有涉及或較少涉及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地分析,是一本深入擴展和輔助閱讀的好教材。
楊志勇、張馨的《公共經濟學》基本以國外正統公共經濟學框架為基礎,體系較完備、內容幾乎涵蓋了現階段公共經濟學研究的所有領域,內容多是介紹性的,比較通俗易懂,但某些問題過於簡單,沒能深入展開把問題講清楚。分析方法上,多以論述為主,數理推導證明較少,或有一些也不規范、嚴謹,看起來比較費勁。在所關注的實踐對象上,多以中國實踐為例,使讀者能更易理解,但所關注的只是從西方理論框架下中國相應問題的一些方面,沒有系統深入地分析中國公共經濟問題的現狀和發展問題,沒有過多地考慮中國體制上的特點和差異。總體上看,更像是一本西方公共經濟理論的理論綜述。但對於初學者而言,是一本不錯的入門教材,對許多公共經濟學的基本問題都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進行了簡單介紹。
呂煒教授的《我們離公共財政有多遠?》是一本以全新視角研究和探討中國公共財政和中國公共經濟問題的著作。本書取名雖為公共財政,但所涉及的內容與眾多公共經濟學方面的著作幾無差異。這本書以西方公共財政和公共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為基礎,立足中國經濟轉軌實踐的宏觀背景,在探討了不同體制、不同社會制度和不同發展水平情況下的公共財政和公共經濟問題的基礎上,對中國公共財政和公共經濟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本書在內容和體系框架上以一種循序展開的分析框架論述了中國公共財政和公共經濟問題的定位、結合公共財政發展的一般規律考察了成熟市場經濟國家、轉軌國家,以及中國的公共財政的發展歷程與現狀,並且緊扣中國經濟轉軌實踐探討了經濟體制的市場化與財政體制公共化兩個相互影響、相互交織的問題,最終以大量的實踐數據比較分析了國際間的公共財政實踐問題。在分析方法上,運用了大量的實證與規范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中國公共經濟問題的歷史、現狀和發展方向進行了詳細分析論述。
我認為西方著名學者的公共財政和公共經濟學教材和著作多是以西方政治社會經濟體制為背景來研究公共經濟問題,其對公共經濟問題研究的框架體系主要是涉及西方成熟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公共經濟問題,而較少的涉及不同體制、不同社會制度和不同發展水平情況下的公共經濟問題。因此,西方學者對於公共經濟問題分析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可以借鑒,但在具體的內容和所應關注的問題上,我們應該更加以中國經濟轉軌的宏觀背景為思考問題的出發點。而當前大多中國學者所編著的關於公共財政和公共經濟方面的著作多是直接以西方學者研究分析的理論框架為基礎,簡單的以案例或小結的形式涉及一些中國的類似問題,但沒有真正立足中國經濟轉軌實踐,從中國背景去研究考察中國的公共財政和公共經濟問題。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對上述各種類型的公共經濟方面著作的代表的特點作出以下的一些判斷:
特點
著作
難度
體制背景
分析方法
內容、體系
著作性質
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門經濟學》
較易、較少數理證明 成熟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社會 規范分析,多圖表和專欄,較少數理推導 正統,側重公共收支的分析
主教材
約翰·利奇:《公共經濟學教程》 有數理推導、但不需太多數理知識 成熟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社會 規范分析,多數理、代數和圖形 與主流互補,側重對市場失靈問題的分析
輔助教材
楊志勇、張馨:《公共經濟學》 通俗易懂、但部分章節介紹過於簡單,難以理解 成熟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社會,但引入一些中國案例 規范分析,多引用國外數理推導,多專欄、圖表 較為全面、按主流框架展開,但沒有深入分析
入門教材
呂煒教授:《我們離公共財政有多遠?》
有學術論文性質,需認真體會 以不同體制為背景,著重強調了中國的轉軌體制 規范分析與實證分析結合,較多數據與圖表 不同於一般體系,側重不同體制比較分析,立足中國實踐
學術專著
擴展閱讀
對其他教材特點的一些看法:
加雷斯·邁爾斯的《公共經濟學》:較多數理證明和推倒,屬於中級難度,涉及內容和問題較深,需較強的數理和微觀經濟學基礎。
布朗和傑克遜的《公共部門經濟學》:內容介於中級與初級之間,需一定的數理和微觀經濟學基礎,涉及內容較為正統,但偏重於稅收問題。
拉本德拉·賈的《現代公共經濟學》:屬於中級教程,有較多的數理推導和證明,內容正統和主流。
阿特金森和斯蒂格利茨的《公共經濟學》:屬於中級教程,版本較老,內容主要關注了稅收問題而忽視了公共支出問題。
但上述四部教材都不涉及公共規制問題。
E. 公共經濟學原理的基本構架包括哪些基本元素
經濟學入門就要先看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1 微觀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包括內:消費者理論,容生產者理論、市場結構、博弈論、福利經濟學、市場失靈(外部性、公共產品、非對稱信息)幾個部分。
推薦書籍:曼昆 《經濟學原理》微觀部分、人大版《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范里安 《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平新喬《微觀經濟學十八講》
2 宏觀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主要包括國民經濟學核算、經濟周期理論、增長理論、經濟問題(失業、通貨膨脹、蕭條、國際貿易)及政策等。
推薦書籍:人大版 《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曼昆《宏觀經濟學》、巴羅的各種版本的 《宏觀經濟學》
F. 西方經濟學的結構框架是什麼
其實本無所謂西方經濟學還是政治經濟學之分,那時計劃轉軌的時代高鴻業等老先生為了在國內開設現代非馬克思經濟學課程又為了避免意識形態問題而發明的詞彙。
現在流行的框架:
(一)微觀經濟學:假定資源是稀缺的、人是理性自利的,討論兩個微觀主體企業和消費者分別在自己的預算約束下進行利益最大化的選擇問題。(1)消費者在自己的收入預算約束下根據自己的偏好和商品的滿足自己偏好的特性與價格來做出能夠讓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的決策。某種商品價格的變化引起消費量的變化可以分解為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正常商品的替代效應大於收入效應得情況下,我們就能推導出一條反映商品價格和商品需求量反向相關的需求曲線。(2)生產者在成本約束下根據自己的技術函數(投入產出函數)決定投入量的選擇,利用類似的思路可以推導出一條反映產量和商品價格之間正相關關系的供給曲線。假定市場可以出清,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都是完全競爭的市場,那麼我們的供給曲線就是一條直線,如果市場不是完全競爭的,我們就會有關於壟斷的探討了,供給曲線就向右上方傾斜,反映產量和商品價格之間由於壟斷因素(產品差異或者市場不準入)造化的正相關關系。
有了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如果他們相交於某一個點,這個點就是傳說中的均衡點,在這個點上商品的價格是均衡價格、商品的產量是均衡產量,市場是出清的。如果消費者的偏好和企業的選擇集都是凸性的,如果做出調整,不是消費者受損就是廠商受損,說明市場均衡產量也是帕累托有效率的。
說來說去就是一句話,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能夠實現市場出清,而且是有效率的。
阿羅和德布魯也證明了n種商品n個消費者和生產者的情況下市場也可以實現出清,裡面用到很多數學,老子是搞不懂…
市場如果因為外部性、自然壟斷等原因不能實現出清,那就引出了所謂制度經濟學和公共經濟學的議題。
(二)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由馬歇爾開創,由阿羅德布魯一般均衡完善。總之,到現在很結構完整,框架完善。宏觀經濟學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宏觀經濟學主要討論:經濟在長期和短期增長所有取決於的因素,包括關於通貨膨脹、就業等問題的討論。要理解宏觀經濟學,需要記住兩個基本學派的劃分,他們根本假設並不很一致,導致很多結論不同,互相爭吵不休。
古典學派:假定市場由於理性預期等因素是可以實現出清的,所以政府並不需要干預宏觀經濟,只要控制貨幣發行量為理性驚人提供一個合理穩定的政策預期就好。其基本的分析工具是AD-AS曲線。
凱恩斯學派:假設市場由於工資剛性(粘性)的問題無法自動實現出清,至少在短期是這樣的。長期中工資是可以調整的,凱恩斯學派和古典學派之間並沒有很大的分歧。但是,短期,由於上述原因,政府必須採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干預經濟。他的分析手段除了AD-AS之外,還有就是希克斯發明的分別代表貨幣市場均衡是產品市場均衡的LM和IS曲線,他們之間的互動可以解釋利率(貨幣的價格)和產出之間的互動關系。
由於這個基本的差別,兩派對通脹原因、就業與通脹關系、政策有效性等上問題爭論得不可開交。最近的新凱恩斯學派和理性預期學派分別代表了凱恩斯和古典學派的前沿成就。爭論仍在繼續,我們拭目以待。
除了短期經濟問題中的爭論這些問題,宏觀經濟學也關心長期經濟增長的問題。由哈羅德最先提出了一個關於最優經濟增長率,但是哈羅德假定技術不變後來推導出了一個哈羅德陷阱,對經濟的長期增長持悲觀的態度。索羅發展了哈羅德模型,引入了技術可變的因素,得出了技術進步是引起長期經濟增長的唯一因素,他的模型也成了分析經濟增長問題的經典模型和基礎。最新的成果是由拉姆齊、卡斯、庫普曼發展出來的RCK模型。
如果不管考慮一個國家內部的經濟也考慮外部的因素,就是開放的宏觀經濟學,也是國際經濟學的基礎。
現代最新的經濟學發展趨勢:
前些年新制度經濟學大行其道,這些年博弈論後來居上。今年諾獎得主馬斯金、邁爾森、郝維茨等三人都是搞博弈論中的機制設計理論的。一派不數學,一派基本就是泛函和拓撲輪的一個外展。現代經濟學研究又都離不開以計量經濟學位基礎的實證建模。計量經濟學在傳統的OLS模型的基礎上,也對非穩定的時間序列數據、面板數據進行單獨的模型分析;對解釋變數為非連續變數的二元離散選擇模型構建了probit和logit模型。
基本就是這樣的。也是對自己這些年學習的一個梳理,有錯誤各位海涵
G. 公共經濟學中涉及理論歸納
至尊心,你好:
公共經濟學的體系概要
一個對象——政府經濟行為
兩根理論支柱——公共產品理論和公共選擇理論
三大專業內容——公共收入,公共支出,收入分配
四大理論特徵——宏觀性、實用性、多樣性、可探討性
公共選擇理論的前提——經濟人假設。
政治領域的人和經濟領域的人一樣追求利益最大化。只是其具體利益不同,分別表現為獲得選票(政治家)、投票收益(選民)或預算最大化(官員)等。
多數決策與投票悖論
如果只有兩個被選方案,多數投票是有效的;如果有多個被選方案,就會出現「投票的悖論」。
投票的悖論——對多個被選方案進行投票,會出現循環投票、無勝出者的現象。 案例
單峰偏好理論擬通過修正阿羅五原則解決投票悖論。其內容是限定每個選民的偏好只能有一個峰值。
阿羅不可能定理與中位選民定理
阿羅不可能定理——滿足一切民主要求又能排除循環投票困境的決策機制並不存在。
阿羅不可能定理所揭示的重要意義和在現實中的表現。
中位選民——將處於所有投票者最優偏好結果中間狀態的投票者。
中位選民定理——中位選民最偏好的公共產品的提供量,往往是多數規則下的政治均衡。
博特「用腳投票」理論
「用腳投票」理論:居民在一國之內遷徙的本質是尋找公共產品提供水平與個人稅負之間的均衡。
這一理論因其忽視了投票的悖論、地方公共產品的外部性等因素而受到批評。
奧茨的分權定理
特里西的偏好誤識論
公共支出擴張論(瓦格納法則)
社會經濟越發展,公共支出越擴張。
用於維護法制和秩序的支出增加及政府活動規模擴大是公共支出擴張的兩個重要原因。
增長引致論
此理論認為公共支出擴張是由公共收入增加引起的。
公共收入增加則有內外兩個原因,內在為經濟發展,外在為戰爭與災難。
發展階段論
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公共支出的重點不同。
勞動生產率論
此理論從私人部門和公共部門(政府)勞動生產率提高的不同出發,分析認為公共支出增加是必然的。
******有關預算的主要理論觀點******
預算均衡論。認為以市場競爭為前提設立的各項財政制度本身就是經濟內部的自動穩定器,無需任何形式的政府幹預。稅收作為自動穩定器發揮作用。預算均衡論在實踐上體現為年度均衡預算和周期均衡預算。
功能預算論。以凱恩斯主義為理論基礎,著眼於預算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影響,追求沒有通脹的充分就業。其核心是相機抉擇。
高度就業預算論。政府的財政支出應該由充分就業條件下的凈稅收入來確定,預算要保持一定的財政盈餘,用於公債的還本付息。強調預算不只要燙平經濟周期,而且要致力於在經濟循環中取得動態平衡。
收入再分配的主要理論觀點
功利主義。功利即效用,效用遞減規律是其基礎。(1)政府應取得最大多數人利益的最大化;(2)政府不應搞平均主義。
正義論。主張政府應選擇公正的分配政策,應使社會狀況最差的人的福利最大化。
機會平等論。機會平等比收入平等更重要,強調分配過程的正當。反對以他人或集體的利益犧牲自己的權利。
倒U型理論。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是經濟發展中不可避免的現象,收入分配將「先惡化,後改善」。早期惡化和後期改善都受一定因素影響。
新福利經濟學。帕雷托認為公平會影響效率,提出了帕雷托最優和帕雷托改進的概念,強調提高效率對社會福利的積極作用。卡多爾和希克斯以「假想補償原則」進行了發展,表明以效率為目標的分配,能夠不斷地提高整個社會福利。
樓主,好好努力啊。
H. 公共經濟學要研究哪些基本課題
明確公共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公共經濟學與經濟學的聯系及其特點,理解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方法,了解政府的組織結構和范圍,公共部門的收入和支出的基本形式,對公共經濟學的基本框架有總體上的了解等等都是課題研究的主要方面。對於研究中的事項問題大家可以來職稱驛站網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