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西方經濟學的名詞解釋
互補品
指兩種商品必須互相配合,才能共同滿足消費者的同一種需要,如照相機和膠卷
替代品
對於兩種物品,如果一種物品價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種物品需求的增加,則這兩種物品被稱為替代品。
互為替代品的交叉價格彈性大於0。
消費者均衡
是指在既定收入和各種商品價格的限制下選購一定數量的各種商品,以達到最滿意的程度,稱為消費者均衡
邊際消費傾向:增加的消費和增加的收入之間的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單位的收入中用於增加的消費部分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就是:MPC=ΔC/ΔY。
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又稱超額需求通貨膨脹,是指總需求超過總攻擊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的持續顯著的上漲。這種通貨膨脹被認為是「過多的貨幣追逐過少的商品」。
Ⅱ 急問2個西方經濟學中的名詞解釋!
菜單成本是指廠商在價格調整過程中花費的成本包括研究確定新價格、重新編印價目表、將新價格傳遞到銷售點、更換價格標簽等所耗費的成本.只有廠商因調價獲得的利潤增量大於菜單成本折價銷售才可行
內在穩定器,指在國民經濟中無需經常變動政府政策而有助於經濟自動趨向穩定的因素。例如,一些財政支出和稅收制度就具有某種自動調整經濟的靈活性,可以自動配合需求管理,減緩總需求的搖擺性,從而有助於經濟的穩定。在社會經濟生活中,通常具有內在穩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個人和公司所得稅、失業補助和其他福利轉移支付、農產品維持價格,以及公司儲蓄和家庭儲蓄等。例如蕭條時期,個人收入和公司利潤減少,政府所得稅收入自動減少,從而相應增加了消費和投資;同時,隨著失業人數的增加,政府失業救濟金和各種福利支出必然要增加,又將刺激個人消費和促進投資。但是,內在穩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來穩定經濟,而本身不足以完全維持經濟的穩定;它只能緩和或減輕經濟衰退或通貨膨脹的程度,而不能改變它們的總趨勢。因此,還必須採用更有力的財政政策措施。
Ⅲ 西方經濟學一 名詞解釋
1、需求彈性E=需求量變化百分比/價格變化百分比,又叫需求價格彈性.另外內還有一種供給彈性,供給彈性=供給量變容化百分比/價格變化百分比.在給的公式推導中E=(△Q/Q)/(△P/P)=(△Q/△P)·P/Q =ef/og*og/of=ef/of
需求彈性系數用Ed表示,當1>Ed>0時,表示需求缺乏彈性,在這種情況下,需求量變動的比率小於價格變動的的比率,這是的需求曲線是一條比較陡峭的線。
2、消費者在保持相同的滿足程度或維持效用不變的情況下,增加對一種商品X消費的數量而必須放棄的對另一種商品Y消費的數量之間的比率。
3、等產量曲線是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生產一種商品在一定產量下的兩種生產要素投入量的各種不同組合的軌跡,在這條曲線上的各點代表投入要素的各種組合比例,其中的每一種組合比例所能生產的產量都是相等的。
等產量曲線表示能夠產生某一產品在某產量水平下的所有可能的(有效率的)投入品組合。
就知道這么多了,以後慢慢積累!!!!!!!
Ⅳ 西方經濟學名詞解釋
1.經濟學中需求是在一定的時期,在一既定的價格水平下,消費者願意並且能夠購買的商品數量。
需求顯示了隨著價錢升降而其它因素不變的情況下(ceteris
paribus),某個體在每段時間內所願意買的某貨物的數量。在某一價格下,消費者願意購買的某一貨物的總數量稱為需求量。在不同價格下,需求量會不同。需求也就是說價格與需求量的關系。若以圖像表示,便稱為需求曲線。
2.最常見的彈性是需求的價格彈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在經濟學中一般用來衡量需求的數量隨商品的價格的變動而變動的情況。
說白了就是自變數百分比變動對因變數導致因變數百分比變動的比值。
3.這個應該叫邊際報酬遞減規律。就是在一定的生產技術水平下,當其他生產要素的投入量不變,連續增加某種生產要素的投入量,在達到某一點以後,總產量的增加額將越來越小的現象。
4.壟斷和尋租是兩個概念。壟斷很好理解,一般指唯一的賣者在一個或多個市場,通過一個或多個階段,面對競爭性的消費者—與買者壟斷
(Monopsony)
剛剛相反。壟斷者在市場上,能夠隨意調節價格與產量(不能同時調節)。尋租怎麼說呢,一般是廠商為了獲得壟斷權而進行的游說、賄賂等非經濟生產行為,這種做法是無效率的、浪費的。
5.稀缺性定律..不是很確定聽過這個,但有稀缺性的概念。資源的稀缺性,既不是指這種資源是不可再生產的或可疑耗盡的,也與這種資源的絕對量的大小無關,而是指這樣的事實,即在給定時期內,與需要相比較,其供給量是相對不足的。
LZ可以仔細閱讀一本經典的微觀經濟學書籍,裡面會有更詳細的解釋。祝順利。
參考文獻:網路
Ⅳ 西方經濟學名詞解釋什麼是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是指企業為從事某項經營活動而放棄另一項經營活動的機會,或利用一定資源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另一種收入。另一項經營活動應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種收入即為正在從事的經營活動的機會成本。
通過對機會成本的分析,要求企業在經營中正確選擇經營項目,其依據是實際收益必須大於機會成本,從而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佳配置。
機會成本涵蓋內容:
1、使用他人資源的機會成本,即付給資源擁有者的貨幣代價被稱作顯性成本。
2、因為使用自有資源而放棄其他可能性中得到的最大回報的那個代價,也被稱為隱性成本。
(5)西方經濟學名詞解釋擴展閱讀:
1、利用機會成本概念進行經濟分析的前提條件是:
資源是稀缺的;資源具有多種用途;資源已經得到充分利用;資源可以自由流動。
2、機會成本遞增法則:
機會成本遞增法則是指在既定的經濟資源和生產技術條件下,每增加一單位一種產品的產量所產生的機會成本遞增,即要放棄更多其他產品的產量。
資源有限及要素間的不完全替代性是機會成本呈遞增趨勢的原因:
一方面,由於資源有限,隨著一種產品產量的增加,用於生產其他的經濟資源逐漸減少,造成該經濟資源相對稀缺,價格增加,在所放棄的其他產品產量不變的情況下,所放棄的最大收益即機會成本遞增;
另一方面,由於存在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規律,即在維持產量不變的前提下,當一種生產要素的投入量不斷增加時,每一單位的這種生產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種生產要素的數量是遞減的,換言之,機會成本遞增。這也可以用來解釋生產可能性曲線凹向原點(有時也稱為「凸性」)的原因。
Ⅵ 西方經濟學名詞解釋 1.需求 2.消費者均衡 3. 國內生產總值 4. 財政政策
1、需求是在一定的時期,在一既定的價格水平下,消費者願意並且能夠購買的商品數量。 2、消費者均衡是研究單個消費者在既定收入條件下實現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是指在既定收人和各種商品價格的限制下選購一定數量的各種商品,以達到最滿意的程度,稱為消費者均衡3、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ct,簡稱GDP)國內生產總值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常被公認為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4、財政政策是指國家根據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而規定的財政工作的指導原則,通過財政支出與稅收政策來調節總需求。
Ⅶ 西方經濟學名詞解釋(幫忙謝謝)
1)邊際替代遞減規律
http://ke..com/view/1301237.htm
2)供求定理
http://ke..com/view/288432.htm
3)機會成本
http://ke..com/view/26400.htm
4)需求函數
http://ke..com/view/218233.htm
5)消費者剩餘
http://ke..com/view/133532.htm
6)邊際替代率
http://ke..com/view/351292.htm
7)生產函數
http://ke..com/view/170835.htm
8)規模經濟
http://ke..com/view/1009.htm
9)預算線
http://ke..com/view/133449.htm
10)邊際報酬遞減規律
http://ke..com/view/2181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