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注冊會計師考試內容有哪些
注冊會計師一共六科,從內容以及考試的難易程度上來說,我們把這六科形象的分為三大科和三小科,三大科是會計、審計和財管,三小科是經濟法、稅法和戰略。
一、cpa六大科目特點
首先,我們介紹一下這六科的特點。會計,內容龐雜、綜合性強、重理解運用、與實務聯系密切;審計,理論抽象、語言比較的晦澀、操作性強,需要有全局觀;財管,計算量大,公式之間關聯度高;經濟法,理解和記憶並重,部分需要大量背誦;稅法,計算和記憶,與實際相結合,知識點環環相扣,每年受政策性影響知識點更新較多;戰略與風險管理,知識面較廣但知識點淺顯,靈活度較高,閱讀量比較大,許多知識點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二、不同基礎的考生如何進行cpa科目搭配
了解了注會六科的特點,接下來我們再說一下科目搭配。對於沒有基礎的考生,建議首先學習會計,因為會計師審計和稅法學習的基礎,如果時間相對來說比較充裕,第一年可以先報考會計和審計,如果時間比較緊張,第一年可以先報考會計和經濟法或者會計和稅法;對於有基礎的考生,如果時間相對來說比較的充裕,第一年建議報考兩個三大科搭配一個三小科,如果時間比較的緊張,第一年可以先報考一個三大科搭配一個三小科。
三、cpa備考三階段
通常整個備考階段大致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基礎學習階段,地毯式學習,不放過任何一個知識點,主要是聽課與做題相結合,切勿為了趕進度而走馬觀花,爭取每學習到一個知識點都能精準掌握;第二階段,能力提升階段,建立思維導圖,形成自己的體系,化零為整,梳理每一章的重難點及易混淆知識點,側重學習,不再均衡施力;第三階段,沖刺階段,反復做歷年真題把握考情和考察形式,對於錯題及時進行歸納與總結。
對於不同基礎的考生而言,備考時間的差異主要體現在第一階段,非財經專業、基礎差的考生在這個階段需要花費的時間要更久一點,對於大多數會計專業的考生來說第一階段學習時間大概在3-4個月,第二階段學習時間大概在2個月,第三階段學習時間大概在1個月。非會計專業、基礎稍差的考生則建議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增加每個階段的學習。
『貳』 中級會計考試最後一個月,經濟法看3/1,財管80%,能過嗎
事在人為,努力吧。
怎麼復習:
1.基礎鞏固+習題階段:備考起到8月中旬
要熟悉考試大綱,對於基礎知識,要盡量做到全面掌握,具體方法就是每天保證兩個小時以上的學習時間,不要因為其他事情分心。此外,要持續做習題,查缺補漏。
2.沖刺階段:8月中旬到8月底
這時候距離考試已經很近了,備考也到了一定程度,因此這時候需要對重難點、新增知識點、薄弱點等進行沖刺,確保考試時候不會出現遺忘等情況。
3.模考階段:8月底
因為中級會計職稱考試是無紙化考試,因此大家務必要提前熟悉機考模式。另外也要提前適應考試氛圍,因此模考是必要的。如果大家能夠這么規劃時間,那麼相信大家一定可以事半功倍,配合老師的在線直播沖刺課程,持之以恆,相信是可以有較好的成績。
『叄』 朋友們能談談你們學習中級財務管理的心得嗎順便再談談中級會計實務和中級經濟法基本更加感謝
我認為中級財務抄管理是三科中襲最難的一科,我上年一年考過了三科,我個人認為它雖然是最難的一科,但卻是首先要學習的一科,因為學習了它會計實務才會更容易明白兩科的內容有相通的地方,我認為一定要把書上的例題反復做多次一定要理解,建議上中華會計學會的網站聽下課,那裡的老師陳華亭說的財務管理是不錯的,很容易聽懂的,聽課後多做練習是中級管理跟實務的過關途徑,這兩門都建議上他們的網上聽課學習,而中級經濟法是可以不用看課本的,訂書時不是那有一本練習冊嗎,只用看那本練習冊就可以了,我看了兩次就得了70幾分,考試內容都在練習冊上面,考試的重點都寫在練習冊的前言了,記得要看一下前言。
『肆』 哪一項不屬於資本主義經濟法發展過程的三個階段
壟斷經濟法不屬於資本主義經濟法發展過程的三個階段。
『伍』 CPA備考攻略,如何看書最有效
澤稷小編告訴你CPA備考 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通讀教材,用十幾天的時間把教材快速過一遍,把握教材的整體框架,了解每個章節的內容和知識點。
第二階段:分章節學習,看完每一章教材後聽網校基礎班課件,做基礎班的練習,時間1個月。
第三階段:分章復習,跟第二階段類似,熟悉一遍教材後聽習題班課件,做習題班的練習,確保正確率達到70%以上,時間1個月。由於我對財務與會計課程比較熟悉,第二、三階段沒看書,沒聽課件,直接做題。
第四階段,考前沖刺,全面復習,聽沖刺班課件,把握教材的重點內容,加強記憶,做學校的模擬試題,查漏補缺,把以前做錯的題重新做一次。在考前半個月,我用了幾乎一半的時間復習相關法律,因為我做模擬試題的正確率除相關法律外達到了80%以上,而相關法律的正確率只有60%左右。考前三天,停止做題,把教材看一遍,記憶學校老師提示的重點內容。
『陸』 CPA大概要多少時間准備一門啊
注會考試各個科目備考時間:
注冊會計師考試共有六門考試科目,難度普遍偏高,所以考生在備考時一定要結合各科本身的特點和自身的基礎來確定具體的學習時間,一般來說各科目參考的有效復習時間為:
但其實每位考生的學習能力和效率有很大的差異,所以在考試備考注會之前一定要計算一下自己的復習總時長,合理規劃好復習時間,做到心中有數。
1.會計
會計作為注會考試中最基礎、最核心的考試科目,考生需要花費一定的精力進行學習。注會教材每年都會有一些變化,而新加進來的知識一般都會成為考試重點,所以考生在學習會計這門科目時,一定要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吃透概念,循序漸進。
2.審計
每年都有很多考生表示審計這門科目專業性太強,太難學懂,雖然審計不要求考生具有較強的計算能力,但是一定要具備推理分析能力。審計教材中有許多西方的內容,所以考生在剛開始學習時可能會覺得晦澀難懂,但是只要抓住重點,多加練習,就可以熟練掌握解題思路,培養審計思維。
3.稅法
有許多考生喜歡把稅法叫做「碎法」,就是因為稅法教材中知識點太多,需要考生反復推敲才能對每個稅種進行重點掌握。不提倡考生在復習時實行題海戰術,先弄懂理論知識,在運用歸納學習法來掌握解題思路,才能提煉重點考點,掌握出題方向。
4.經濟法
經濟法這么科目需要考生利用有限的復習時間盡可能多的記憶一些知識點,因為經濟法考試有覆蓋面廣,有較強的應用性和綜合性,要求考生在做練習題時精準找出自己的薄弱環節和易混淆的知識點,並針對學習中的盲點加強記憶。
5.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
戰略教材中涉及到了多種學科的知識體系,考點分布比較廣泛,幾乎每個章節均有涉及,所以在復習時千萬不能脫離教材,對專業詞有一個初步的掌握,夯實基礎,在做題時可以聯系實際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
6.財務成本管理
每年都有許多考生反應財管計算量太大導致答不完卷的情況,所以各位考生在平時做題時一定要注意理解分析,增加做題的熟練度,掌握好答題時間,對計算公式進行總結,加強記憶。
『柒』 經濟法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經濟法的內容包括總論(經濟法主體、經濟法的基本原則、經濟法的價值、經濟法的理念等)、市場規製法、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國有資產管理法、固定資產投資法、宏觀調控法、財政法、稅法、金融法等內容。
所謂經濟法就是調整現代國家進行宏觀調控和市場規制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要從以下三點把握這個概念:
1、經濟法是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
2、經濟法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3、經濟法調整的是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
經濟法是調整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不能簡單地認為經濟法就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民商法也調整經濟關系。
(7)經濟法第三階段擴展閱讀:
經濟法具有自己獨立的調整對象。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指經濟法所干預、管理和調控的具有社會公共性的經濟關系,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國家規范經濟組織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
規范組織的法律,是為了防止壟斷組織的出現,從組織上保證市場經濟順利發展。這方面的法律有公司法、外商投資企業法、合夥企業法、個人投資法等。
2、國家干預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
國家對市場經濟運行進行干預是經濟法的重要調整方式,這方面的法律有證券法、票據法、破產法、金融法、保險法、房地產法、環境法、自然資源法等。
3、國家管理、規范經濟秩序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
日本學者丹宗昭信認為::經濟法是國家規制市場支配的法,現代經濟法的核心是壟斷禁止法。這方面的法律有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障法和產品質量法。
4、國家在經濟調控中發生的經濟關系。
此種經濟關系的特點是國家對市場經濟運行實行宏觀調控,使經濟各部門運行協調,使整個國家經濟運行平穩。這方面的法律有財政法、稅法、計劃法、產業政策法、價格法、會計法和審計法等。
『捌』 國際經濟法是如何產生和法展的
國際經濟法,是泛指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各種法律規范。它是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各法律規范的總稱。
何謂國際經濟關系?學者界說可分為兩大類。一說認為國際經濟關系專指國家政府之間、國際組織之間或國家政府與國際組織之間由於經濟交往而產生的各種關系;其主體,限於國家、國際組織以及在國際公法上具有獨立人格的其他實體。另一說則認為國際經濟關系不僅包含上述內容,而且包含屬於不同國家的個人之間、法人之間、個人與法人之間以及他們與異國政府或國際組織之間由於經濟交往而產生的各種關系;其主體,包括在國際民商法、國際私法上具有獨立人格的個人或組織,即屬於不同國家的國民個人(自然人)及各種法人。
國際經濟法,就其廣義的內涵而言,是各國統治階級在國際經濟交往方面協調意志或個別意志的表現。各國的統治階級為了自身的利益,總是盡力把自己所需要的各種秩序建立起來和固定下來,使它具有拘束力、強制力,於是就出現了各種法律規范。法律就是秩序創建的固定化和強制化。法律與秩序兩者之間的這種密切關系,是具有普遍性的。為維護各個歷史時期的國際經濟秩序制訂了具有一定約束力或強制性的國際經濟行為規范,即國際經濟法。它是鞏固現存國際經濟秩序的重要工具,也是促進變革舊國際經濟秩序、建立新國際經濟秩序的重要手段
衡諸歷史事實,上述第二種見解是可以接受的。迄今為止
,國際經濟法經歷了萌芽、發展、轉折更新三大階段,而每一個大階段又可劃分為若干個時期。
一、萌芽階段的國際經濟法
這一階段,大約在公元前數世紀到公元16世紀,其中包括:
(一)羅得法
公元以前,地中海沿岸就已出現國際經濟往來和國際貿易活動。各國商人約定俗成,逐步形成了處理國際商務的種種習慣和制度,並逐步形成了有拘束力的商事法規或商事習慣法,實質上就是國際經濟法的最初萌芽。由於位於地中海東部的羅得島是當時亞、歐、非海上交通要沖和國際貿易中心,長年實踐積累形成的商務習慣常為當地的商務法庭斷案時所援引適用,並且逐漸被匯輯為法典,這就是傳說中的「羅得法」。
(二)羅馬法中的「萬民法」
在古代的羅馬法中,有「市民法」與「萬民法」之分,後者即是專門用來調整羅馬公民與非羅馬公民之間以及非羅馬公民相互之間的貿易和其他關系的法律。羅馬法中有關國際商務往來的規定,在古代即已逐步推行於西歐大陸,後來對世界許多地區影響甚大。
(三)中世紀的國際性商事法典
公元10-15世紀間,歐洲許多自治城市國家各有立法的局面日益不能適應頻繁商務往業的需要。必須設法排除各地法律歧異,遵守共同的行動准則,於是逐漸形成獨立於東道城市或東道國立法的另外一套行為規范。行會組織設置自己的特殊法庭,或由本地商人與外國、外地商人組成混合法庭,依據商業習慣或共同的行為規范所作出的判決,往往被編纂為各種商事習慣法法典,成為日後處理同類案件的依據。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大約編纂於13世紀的《康索拉多生活費商法典》。
(四)「漢薩聯盟式」的商務規約
歐洲中世紀時期城市國家之間締結條約以建立共同商法規則,其中某些重要的商約作為近現代國際商務條約的萌芽和先河具有一定的意義,最引人注目的是「漢薩聯盟」的商務規約,其目的在於互相保護它們的貿易利益和從事貿易的公民,並且共同對付聯盟以外的 「商敵」。對於聯盟內部各盟員城市之間的商務爭端,則應當按有關規定交付仲裁。
二、發展階段的國際經濟法
17世紀以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逐步形成,相應地,用以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國際條約、國際習慣和國內立法,大量出現,日益完備。
(一)雙邊國際商務條約
這個歷史階段的各種雙邊商務條約可以大體區分為兩類,即平等的和不平等的。如果締約國雙方都是主權完全獨立、國力大體相當的國家,締約時雙方都完全出於自願,條款內容是互利互惠的,這就是平等條約。反之則是不平等條約。
(二)近現代國際習慣
與雙邊國際商務條約並存的,還有許多用以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國際習慣,都貫串著強烈的殖民主義、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精神。這是強者用以維持當年國際經濟秩序的一種「惡法」。
(三)多邊國際商務專題公約
除了雙邊性商務條約和協定之外,這個歷史階段的後期又陸續出現了多邊性的國際商務專題公約。各締約國對於專門針對某些常見的商務問題作出的統一規定都有遵循、執行的義務,其中影響較大的,如《關於保護工業產權的巴黎公約》;《關於保護文學藝術作品的伯爾尼公約》;《關於商標國際注冊的馬德里協定》,等等。
(四)多邊國際專項商品協定
周期性的「生產過剩」和經濟危機使各利害沖突的有關國家為了避免兩敗俱傷,針對某些「商戰」激烈的專項商品,達成多邊性的國際協定。這就是國際卡特爾專項商品協定。早在19世紀末葉20世紀初期就已陸續出現,特別是經歷了1929年世界性的「生產過剩」和經濟危機以後,更是層出不窮。其獨特之處:第一,內容和范圍具有特定的專題性或專項性;第二,作用和效果實際上主要用來調整私人之間的涉外經濟關系;第三
,以國際公約的形式出現,對締約國政府具有法律拘束力。
(五)近現代國際商務慣例
為了減少和避免誤會和紛爭,提高國際商務活動的效率,有些國際組織或者學術團體,歸納和整理商務活動中的某些習慣做法,制訂和公布各種商務規則,供各國商事當事人自由選擇採用。一經採用,就成為對合同當事人具有拘束力的經濟行為規范。例如,1860年《格拉斯哥規則》;1928-1932年《華沙-牛津規則》;1933年,《商業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1936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等等。其特色在於:第一,有關文本都是由國際性民間團體或非政府組織制訂的;第二,所定各項規則,本身並不具備法律上的拘束力或強制力,僅供各國商務當事人立約參考和自由選用,但當事人一旦採用並訂入正式合同條款,即產生法律約束力;第三,國家政府機關或國有企業如以一般法人身份參加國際商務活動,而且在有關經濟合同中明文規定選用某種國際民間商務條規,即同樣要受它約。
(六)近現代各國商事立法
近現代各個民族國家中商事立法逐漸完備,是因為:第一,近現代較大規模的商事活動向來具有越出一國國境的特性,各國國內商事立法大多參考和吸收了國際商務活動中所約定俗成的各種慣例;第二,由於主權國家享有屬地管轄權和屬人管轄權,因此各國的商事法規也同時適用於本國商人涉外的商務活動或商事行為,從而成為國際經濟法規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總之,在前述歷史階段時的許多事實表明:近現代各民族國家的商事法制中,不論是「民商分立」、 「民商合一」,還是英美方式,其共同趨勢有二:第一,作為國內法的商事法規,內容日益豐富完備,並逐步走向國際統一化;第二,這些國內法同時被用來調整一定的國際經濟關系,成為此類涉外商務活動的行事准則或行為規范,從而大大豐富了國際經濟法的內容,推進了國際經濟法的發展。
三、轉折更新階段的國際經濟法
自從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40多年來,國際社會產生了並繼續產生著重大的變化,第三世界作為一支新興的、獨立的力量登上國際政治和國際經濟的舞台。它和第一、第二世界,既互相依存和合作,又互相抗衡和爭斗,異致國際經濟關系逐步發生重大轉折,出現機關報的格局,相應地,國際經濟法的發展出逐步進入「除舊布新」的重大轉折時期。
(一)布雷頓森林體制和關貿總協定
戰後「布雷頓森林體制」和「關稅及貿易總協定」在國際經濟關系領域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1944年7月,在美國的布雷頓森林召開了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訂了《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在1945年12月分別正式成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1947年10月,在日內瓦簽訂了《關稅及貿易總協定》關隨即成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迄今為止,參加前兩項協定的國家和地區已達178個以上,參加後一項協定的國家和地區已達125個以上,從而使這三項協定及其相慶機構都具有全球性的影響。
國際社會開始進入以多邊國際商務條約調整重大國際經濟關系的重要階段,具有不同於以往階段的新特點:第一,上述三個多邊協定所調整的對象,是國際貨幣金融、國際關稅壁壘和國際貿易往來等牽動整個體制的重大問題、要害問題,影響到各國經濟生活和國際經濟關系的全局和根本。第二,過去許多雙邊性的商務條約只簡略地涉及到關稅、貿易、貨幣匯兌問題,其有關規定的廣度和深度,遠遜於上述三個多邊專項協定。第三,過去這些雙邊性商務條約,規定不一,其適用范圍也只限於締約雙方,而上述三個多邊專項協定具有廣泛得多的國際統一性和普遍性。
但從本質上和整體上看,它是舊時代國際經濟舊秩序的延續,不能認為它「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創立國際經濟法新規范的斗爭
二戰結束50年來,全世界眾多弱小民族始終不渝地為改造國際經濟舊秩序和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廢除國際經濟法舊規范和創立國際經濟法新規范而進行斗爭,有幾個重大回合,是特別引人注目的:
1.第一次亞非會議(萬隆會議)
1955年4月,包括中國在內的28個擺脫殖民統治的亞洲和非洲國家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第一次在沒有殖民國家參加下,討論了弱小民族的切身利益問題,並以《亞非會議最後公報》,首先吹響了發展中國家共同為改造國際經濟舊秩序而團結戰斗的號角。
2. 《關於自然資源永久主權的宣言》
在眾多發展中國家的聯合斗爭下,聯合國大會於1960年底通過了《關於給予殖民地國家和人民獨立的宣言》,庄嚴宣布「必須迅速和無條件地結束一切形式的殖民主義」。在1962年底又通過了《關於自然資源永久主權的宣言》。它們為發展中國家徹底擺脫新、舊殖民主義的剝削和控制,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提供了法理上的有力根據。
3.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
在發展中國家的積極倡議下和大力推動下,1964年底組成了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以逐步改變國際經濟舊秩序,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亞非拉許多發展中國家以及南斯拉夫在1964年聯合組成了「77國集團」,在許多重大的國際問題上,特別是在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問題上,都採取統一行動。
4. 《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宣言》以及《各國經濟權利和義務憲章》
50年代和60年代國際經濟秩序和國際經濟法在除舊布新方面取得的初步成就,為70年代國際經濟法的重大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71年,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70年代以來,南北矛盾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發展中國家開始要求對現存的國際經濟結構,從整體上逐步實行根本變革。
聯大於1974年4月召開了第6屆特別會議,圍繞著「原料和發展」這一主題,一致通過了《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宣言》和《行動綱領》。這是發展中國家戰後多年來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各項基本要求的集其大成,其確立的基本法律觀念和基本法理原則,是新型的國際經濟法基本規范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今後進一步建立新型國際經濟法規范體系的重要基石。
(三)多邊國際商務專題公約的發展
二戰結束以來,又增添了相當數量次要的、帶技術性的國際商務專題公約,體現了國際范圍內商事法規統一化日益加強的客觀趨勢。1952年簽訂了《世界版權公約》;1964年簽訂了《國際貨物買賣統一法公約》以及《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成立統一法公約》;1966年,聯大第21屆會議設立了「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並在其主持下,制訂通過了一系列國際商務專題公約,諸如1974年的《國際貨物銷售時效期限公約》、1978年的《聯合國海上貨物運輸公約》(通常簡稱《漢堡規則》)、1980年的《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以及《聯合國國際貨物多式聯運公約》,等等。從此以後,國際商事法規的統一化和法典化,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四)區域性或專業性國際經濟公約的出現
二戰結束以來,形形色色的區域性或專業性的國際經濟條約及其相應組織不斷出現,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以西方發達國家為締約國的國際經濟條約及其相應組織,第二類是以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為基本締約國的國際經濟條約及其相慶組織,第三類是以發展中國
家為締約國的國際經濟條約及其相應組織。
值得注意的是:1988年4月間,「77國集團」中的46個國家在南斯拉夫正式通過並簽署了《全球貿易優惠制協定》。這有助於它們在經濟上實現集體的自力更生,減少對發達國家的依賴;在政治上也可以提高它們在南北談判中的地位。這將對世界多邊貿易體制和格局產生一定的影響
,並將推進整個世界貿易的健康發展。
(五)國際商務慣例的發展
二戰結束以來,國際商務慣例的編纂成文,不斷更新並日趨完備。例如,國際商會《國際貿易術語解釋》歷經多次修訂補充,內容大為豐富發展,適用范圍也更加廣泛;1933年公布的《商業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歷經五度修訂,並自1962年起改名為《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又於1958年草擬、1967年修訂公布了一套《商業單據托收統一規則》,並於1978年再次修訂,並改名為《托收統一規則》。這對於減少國際商務紛爭、促進國際商務發展,都起著重大的作用。
(六)各國涉外經濟法的發展
各國分別制定的涉外經濟法也有重大的發展和轉折,主要表現是:
第一, 發達國家中,各國的經濟立法,包括涉外經濟法,層出不窮,日益細密;
第二, 戰後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互相滲透和逐步交融,內容和形式上常互相吸收和互相參照。歐洲共同體已進一步發展成為「歐洲聯盟」,今後聯盟內部兩系各成員國涉外經濟立法的互相滲透與交融,勢必更加廣泛和深化。
第三, 戰後各種區域或專業性的國際經濟組織的有關條約、規則和章程具有法律上的拘束力,促使這些國家各自對國內的經濟立法作出相應的調整,從而這些成員國的涉外經濟法在有關地區或有關領域內漸趨一致或統一。
第四,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戰後相繼擺脫殖民統治、取得政治獨立的眾多弱小民族,都極其注重創建自己的涉外經濟立法體系,在投資、貿易、金融、稅收等各個方面制定有關有法律和條例,藉以保衛國家經濟主權,維護民族經濟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