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教育經濟學什麼科目
教育經濟學是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必修課程。主要探討與教育相關的經濟
問題,包括三大模塊,教育成本與收益(含人力資本理論、教育篩選理論、教育的社會與其
他功能、教育收益—成本分析等內容)、教育財政與規劃(含教育公平、擇校與入學問題、)
、學生學業成就及其影響因素等內容,學校財政及撥款制度,教育問責,教育均等與教育公平,教師勞動力市場,人力資本投資,教育成本與收益,學費、學業貸款和獎助學金,教育與社會經濟增長,發展中國家的教育投資等問題。本課程開設目的有三:第一,了解和學習使用
相關理論(教育學、公共經濟學、勞動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組織理論等)來探索教育問題
的方法;第二,熟悉實證研究的範式和一般特徵;第三,引導學生理解並開展原創性研究。
『貳』 《經濟學原理》的考點是什麼
不知你參加的是什麼級別和類型的考試?不同的考試有不同的考試側重點:比如同等學力考試注重對西方經濟學中原理的公式考察,博士考試側重對完整的經濟學原理的分析和應用。具體地說,微觀經濟學主要研究的是經濟個體的行為,但所謂經濟個體是相對於整個宏觀經濟而言的,不是狹義上的經濟個體。微觀經濟學包括的內容相當廣泛,其中主要有: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包括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和市場均衡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與福利經濟學、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
從微觀經濟主體來講,主要分為消費者和生產者。在研究微觀經濟的時候有二個概念不可缺少:邊際成本(效用)以及機會成本。邊際成本(效用)是指你每增加一單位的某種商品所消耗的成本(或所得到的滿足感)。機會成本是指你為了得到某樣商品所放棄的另一樣商品的成本。
用來解釋消費者的行為的最主要理論是效用論。所謂效用就是指你每獲得一樣物品時,你所得到的滿足程度。在研究消費者行為的時候,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極為重要。簡單來說就是,一樣東西獲得的越多你所從中得到的滿足感越少。用來表示效用論的圖形是在一種物品為X軸另一種物品為Y軸的坐標系中向右下方傾斜的凸向原點的一條曲線。用來表示隨著一個物品獲得的增多,另一種物品消耗的隨之減少。除了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外,研究消費者行為的還需要用到成本約束線。看一下圖片那條直線就是成本約束線,而那些不相交的曲線就是效用線。成本約束線和效用線的切點是最佳點。
從生產者角度來講,邊際成本遞減體現在邊際技術替代率上。邊際技術替代率和邊際效用替代率相似我就不多解釋了。
生產者和消費者共同構成了供給和需求曲線,供給和需求曲線的交點就是市場的均衡點。
微觀經濟學的福利經濟學里有一個帕累托最優的概念,帕累托最優是博弈論中的重要概念,是指資源分配的一種理想狀態,即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資源,從一種分配狀態到另一種狀態的變化中,在沒有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處境變好。換句話說,就是不可能再改善某些人的境況,而不使任何其他人受損。
下面是宏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是研究國民收入、通貨膨脹與失業以及經濟增長和經濟周期問題的。
宏觀經濟學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IS-LM模型(這個模型是基於凱恩斯的需求決定論的假設以及價格剛性的假設):主要講述了產品市場和貨幣同時均衡時的國民收入和利率之間的關系。IS曲線表示的是產品市場達到均衡也就是說在產品市場上供給等於需求。LM曲線表示的是貨幣市場達到均衡也就是說在貨幣市場上實際貨幣供給等於實際貨幣需求余額。
放鬆價格剛性的假設後就會產生AS-AD的模型,AS-AD模型講的是總供給和總需求。總需求是由IS-LM模型導出,是加入價格因素後總需求(包括貨幣需求和產品需求)的變化。總供給(AS)是通過勞動力市場的來推出的但是就其本身來講還存在較大的爭議。
以上主要研究的就是國民收入變化的問題。
在AD-AS曲線中,引入了勞動力和價格的問題。勞動力和價格構成了失業和通貨膨脹的問題。先從通貨膨脹來講。通貨膨脹的類型按成因分主要有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動型、結構型以及輸入型。按照程度分主要分為溫和的、奔騰的。再從失業角度來看。關於失業問題有一個很重的定律就是奧肯定律:GDP每增加2%,失業率大約下降一個百分點,這種關系並不是十分嚴格,它只是說明了,產量增加1%時,就業人數上升達不到1%。原因可能是產量的增加是通過工人加班加點來達到的,而非由於增加就業人數;也可能是社會增加了第二職業人數,從而使就業量小於產量增加的百分比。
失業的分類有很多種,其中自然失業率這個概念很重要,即在沒有貨幣因素干擾下,勞動力市場和商品市場供求力量自發發揮作用情況下應有的並處於均衡狀態的失業率。
研究失業與通貨膨脹關系的是菲利普斯曲線:簡單來講就是高失業率與高通脹率成反比關系。菲利普斯曲線除了傳統的以外還有長期的以及附加預期的。作為了解即可。
最後是經濟增長與經濟周期問題:
經濟增長主要有幾個概念:
索羅剩餘、新古典增長理論、內生增長理論。索羅剩餘是一個基本概念,主要是講經濟增長中除了人口和資本的增長以外剩下的那部分的貢獻。用公式表示就是:
ΔA/A=ΔY/Y-Δk/k-ΔN/N.
而新古典和內生增長理論的差別在於是否將技術作為一個內生變數的問題。
關於經濟周期問題高鴻業版的西方經濟學講的不多,主要是將一個螺旋上升的態勢。還有幾個比較有名的經濟周期的研究。
『叄』 經濟學基礎課程章節重要知識點
網路文復庫:期末復制習重要知識要點歸納-經濟學基礎http://wenku..com/link?url=-86ZwTZHehQie00Gy6Y_
『肆』 教育經濟學考研考什麼
教育經濟學考研考思想政治理論、英語、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
1、101思想政治理論: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以及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
2、201英語:也叫英語一。學術類型的專業考英語一。
3、311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考試涵蓋教育學原理、中外教育史、育心理學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學科基礎課程。要求考生系統掌握上述教育學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能夠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斷和解決有關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
(4)教育經濟學知識考點擴展閱讀:
教育經濟學:
教育經濟學是研究教育和經濟之間關系的經濟學分支學科。研究對象是教育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教育投資的有效利用及其經濟收益。是介於經濟學、教育學、數學之間的邊緣學科、交叉學科。
研究內容主要有:(1) 教育的「生產性」;(2) 教育投資與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財政支出之間的比例關系;(3) 教育投資在各類教育內部結構中的合理分配;(4) 教育投資的經濟效益。
『伍』 總結一下,選修2《經濟學常識》的知識點!
1.經濟學目的及財富的含義
斯密的經濟學目的一是給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二是給國家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務得以進行。
財富的含義包括一國生產的所有商品,它只能來自生產領域。
2.斯密的勞動價值理論
斯密是第一個明確提出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概念的人。斯密科學地認識到了商品的交換價值不是由使用價值決定的,但未能認識到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可能有交換價值。
斯密的勞動價值論是二元的:他有時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該商品所消耗的勞動量決定的。有時又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商品在交換中所能購買到的勞動量決定的,顛倒了價值與交換價值的關系。
3.斯密的階級結構與收入分配理論
斯密的階級結構理論,斯密是第一個根據生產資料的佔有狀況和取得收入的形式將資本主義社會成員劃分為地主階級、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人。
斯密的收入分配理論:收入的來源的理論是二元的。他認為「資本主義工資、利潤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價值的一部分」科學地揭示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地主階級之間的經濟關系。他的「工人得到了自己的勞動的全部成果、利潤是對資本家支出的一種補償、地租是自然力的產物」的觀點掩蓋了三大階級之間特別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經濟關系。
4.自由放任與「看不見的手」原理
斯密的增加財富理論,斯密認為經濟學要研究如何增加國民財富。財富增加取決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分工有助於提高勞動生產率。斯密認為市場規模越大、市場作用發揮得越充分,就越有利於分工的發展和國民財富的增長。因此他主張取消一切限制市場和交換的措施,自由放任。但他認識到市場規模對分工的制約,但顛倒了分工與交換的關系。分工決定交換,而不是交換決定分工。
斯密認為,提高資本的利用效率是增加國民財富的又一重要途徑。最好的辦法就是取消政府對經濟活動的所有干預,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讓每個人自由地參與市場活動。
斯密認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個人利益是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唯一動力。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發揮作用,這就是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發揮作用的機制,是自由競爭。受「看不見的手」的引導,商品生產者為了盈利的目的,會把掌握的資源投到商品供不應求、價格高的部門中去。對個人利益的追求使人們把資本投於最有利於社會的用途,能夠增進社會利益。
他認識到了市場在社會資源優化配置中的積極作用。但沒有認識到市場存在自發性、盲目性、滯後性,市場調節也會帶來資源浪費、經濟波動、分配不公等問題。
5.自由貿易與絕對成本學說
斯密提出了自由貿易理論,為了論證對外貿易自由化的必要性,斯密提出了絕對成本學說。他認為生產相同的產品,不同國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國由各國的優勢。各國將本國全部資源用於生產自己在成本上具有絕對優勢的商品,通過對外貿易,換取本國需要的其他國家生產的東西,在投入不變的情況下,貿易參與國均可從中獲得好處。
這一學說揭示了國際分工、自由貿易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學性。事實上,並不是所有國家都有自己的絕對優勢,各國的絕對優勢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且某一種社會資源不可能被用來生產任意一種商品。
6.李嘉圖的勞動價值理論
李嘉圖的一元勞動價值理論,李嘉圖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勞動價值論,認為商品的價值只能由生產該商品所耗費的勞動來決定。
李嘉圖對勞動價值理論的發展:李嘉圖意識到在商品生產過程中新價值的創造與舊價值的轉移問題;在商品價值決定問題上個別勞動時間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之間的區別,因而極大地豐富了勞動價值論的內容,從而把勞動價值理論推到了古典經濟學的最高峰。
7.李嘉圖的收入分配理論
收入分配是李嘉圖經濟學說的中心。
在經濟學史上,李嘉圖第一個提出相對工資這一概念。他認為,相對工資是指在工人創造的新價值中,工人所的工資與資本家所得利潤、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比較的工資。李嘉圖的相對工資理論,從量的方面揭示出資本主義社會三大階級之間的對立。
李嘉圖把資本主義工資區分為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並敢於承認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下降的趨勢,這是他的一大貢獻。把工人實際工資下降歸因於人口的增長,未能對此問題作出科學的回答。
8.經濟自由與政府職能
李嘉圖認為,利己是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動力,通過市場可以使社會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反對國家干預,主張經濟自由。
他認為政府的作用應主要體現在保障私有財產、革除政治弊端和振興教育上。
9.自由貿易與比較成本學說
李嘉圖認為,通過對外貿易,從國外進口廉價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降低工資,提高利潤率,為資本積累提供條件,這有利於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因此,國家不應限制對外貿易的發展,應廢除「穀物法」。
比較成本學說的內容:李嘉圖認為,生產相同的產品,不同國家的成本是不一樣的;
各國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輕」的原則,生產那些成本相對低的商品;通過對外貿易,用自己生產的東西換取本國需要而由他國生產的東西,就可以從中獲得好處。
對比較成本學說的評價: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比較正確地反映了不同國家間經濟發展的一種內在聯系和客觀要求,對指導不同國家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增進各自利益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這一學說也有局限性。一國參與國際分工,到底能否給自己帶來好處,取決於許多方面的因素,處理不好會給本國發展帶來嚴重危機。實際上,它同斯密的「絕對成本學說」一樣,反映了當時英國資產階級向外擴張、建立世界霸權的願望。對現在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在參與國際分工的過程中,必須從本國實際出發,獨立自主,注意維護本國的經濟安全。
10.商品、貨幣理論
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使用價值和價值是商品的二因素,任何商品都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物能滿足人們需要的屬性,稱為使用價值,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是商品的本質屬性;兩種商品相交換的量的比例,即交換價值,是由商品的價值決定的,在貨幣產生以後,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形式,即價格。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決定的。具體勞動創造出各種各樣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價值。
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在同樣時間里,復雜勞動所創造的價值比簡單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大。
貨幣是商品生產、商品交換發展的必然結果。其本質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貨幣的形式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
評價:勞動二重性學說是由馬克思首先發現的,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陸』 經濟學基礎期末知識點整理
假定所有其他因素均保持不變,只讓某一因素發生微小的變化
『柒』 經濟學基礎包括哪些重要知識點
首先是講法律的基本概念,然後是關於勞動合同法,再就是很多稅法,有營業稅啊,個人所得稅,以及其他相關的稅收法律制度,還有稅收征管,最後一部分就是支付結演算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