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經濟學基礎第2版張建偉

經濟學基礎第2版張建偉

發布時間:2021-02-02 14:02:11

1. 張建偉的教學情況

近五年來講授的主要課程(含課程名稱、課程類別、周學時;屆數及學生總人數)
(不超過五門);承擔的實踐性教學(含實驗、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
學生總人數);主持的教學研究課題(含課題名稱、來源、年限)(不超過五項);在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刊物上發表的教學研究論文(含題目、刊物名稱、署名次序及時間)(不超過十項);獲得的教學表彰/獎勵(不超過五項)
近五年來講授的主要課程
1. 環境資源法學 專業基礎課 4學時/周 3屆 836人
2. 環境資源法學 碩士生必修課 4學時/周 3屆 47人
承擔的實踐性教學
1. 指導本科畢業生畢業論文 15人
2. 指導碩士生畢業論文 5人
承擔的教學研究課題
1. 「環境資源法網路課程建設」,河南省教育廳教改項目,2004年,主持。
2. 「診所式」模式在法學教育中的引入,河南大學教改項目,2003年,主持。
3. 「環境資源法」雙語教學研究,河南大學教改項目,2007年,第一成員。
作為第一署名人在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刊物上發表的教學研究論文、論著
1. 《論法學教育中「診所式」教學模式的引入》,《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3月
2、《環境法學教程》副主編,科學出版社,2003.8
3、《環境法》參編,方正出版社,2003.10
4、《國際環境法》參編,法律出版社,2004.11
5、《環境政策學》(主編蔡守秋)副主編,科學出版社,2009.2

2. 張建偉的人物簡介

教育背景2003 金融法學(法律與金融方向) 博士後2001 經濟學版(制度權經濟學、法律經濟學方向) 博士1997 經濟學(證券市場與投資方向) 碩士1994 文學(中國語言文學) 學職業經歷2009至今 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2004 復旦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3. 微觀經濟學的實質什麼要作為一道大分析題的答案。請盡量詳細。麻煩了。

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又稱個體經濟學,小經濟學,主要以單個經濟單位(單個生產者、單個消費者、單個市場經濟活動)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單個生產者如何將有限資源分配在各種商品的生產上以取得最大利潤;單個消費者如何將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種商品消費上以獲得最大滿足;單個生產者的產量、成本、使用的生產要素數量和利潤如何確定;生產要素供應者的收入如何決定;單個商品的效用、供給量、需求量和價格如何確定等等。 《微觀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亦稱市場經濟學或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 微觀經濟學 ——分析個體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在此基礎上,研究現代西方經濟社會的市場機制運行及其在經濟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並提出微觀經濟政策以糾正市場失靈。 微觀經濟學關心社會中的個人和各組織之間的交換過程,它研究的基本問題是資源配置的決定,其基本理論就是通過供求來決定相對價格的理論。所以微觀經濟學的主要范圍包括消費者選擇,廠商供給和收入分配。 「微觀」是希臘文「 μικρο 」的意譯,原意是「小」。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亦稱市場經濟學或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的一個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換往往使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這種情況下,資源配置被認為是帕累托(Pareto) 有效的。
編輯本段主要內容
經濟學結構
[1] 微觀經濟學包括的內容相當廣泛,其中主要有: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包括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和市場均衡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與福利經濟學、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向微觀經濟學研究市場中個體的經濟行為,亦即單個家庭、單個廠商和單個市場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它從資源稀缺這個基本概念出發,認為所有個體的行為准則在此設法利用有限資源取得最大收獲,並由此來考察個體取得最大收獲的條件。在商品與勞務市場上,作為消費者的家庭根據各種商品的不同價格進行選擇,設法用有限的收入從所購買的各種商品量中獲得最大的效用或滿足。家庭選擇商品的行動必然會影響商品的價格,市場價格的變動又是廠商確定生產何種商品的信號。廠商是各種商品及勞務的供給者,廠商的目的則在於如何用最小的生產成本,生產出最大的產品量,獲得取最大限度的利潤。廠商的抉擇又將影響到生產要素市場上的各項價格,從而影響到家庭的收入。家庭和廠商的抉擇均通過市場上的 供求關系表現出來,通過價格變動進行協調。因此,微觀經濟學的任務就是研究市場機制及其作用,均衡價格的決定,考察市場機制如何 通過調節個體行為取得資源最優配置的條件與途徑。微觀經濟學也就是關於市場機制的經濟學,它以價格為分析的中心,因此也稱作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還考察了市場機制失靈時,政府如何採取干預行為與措施的理論基礎。微觀經濟學是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基礎上,吸收美國經濟學家張伯侖和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遜的壟斷競爭理論以及其他理論後逐步建立起來的。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學盛 行之後,這種著重研究個體經濟行為的傳統理論,就被稱為微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只是研究 對象有所分工,兩者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並無根本分 歧。兩者均使用均衡分析與邊際分析,在理論體繫上,它們相互補充和相互 依存,共同構成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市場出清,即資源流動沒有任何障礙;完全理性,即消費者與廠商都是以利己為目的的經濟人,他們自覺的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則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為目標,又知道如何實現最大化;完全信息,是指消費者和廠商可以免費而迅速的獲得各種市場信息。
編輯本段產生與發展
亞當·斯密
微觀經濟學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20世紀30年代以後,英國的羅賓遜和美國的張伯倫在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廠商均衡理論。標志著微觀經濟學體系的最終確立它的體系主要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廠商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等。 微觀經濟學的發展,迄今為止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是早期微觀經濟學階段,或者說是微觀經濟學的萌芽階段。第二階段: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葉,是新古典經濟學階段,也是微觀經濟學的奠定階段。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觀經濟學的完成階段。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微觀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擴充和演變階段。 通觀微觀經濟學的發展過程與全部理論,始終圍繞著價格這一核心問題進行分析,所以微觀經濟學在很多場合又被稱為「價格理論及其應用」。
編輯本段與宏觀經濟學的區別
研究對象不同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單個經濟單位,如家庭、廠商等。正如美國經濟學家J·亨德遜(J·Henderson)所說「居民戶和廠商這種單個單位的最優化行為奠定了微觀經濟學的基礎」。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則是整個經濟,研究整個經濟的運行方式與規律,從總量上分析經濟問題。正如薩繆爾遜所說,宏觀經濟學是「根據產量、收入、價格水平和失業來分析整個經濟行為。」美國經濟學家E·夏皮羅(E·Shapiro)則強調了「宏觀經濟學考察國民經濟作為一個整體的功能。」
解決的問題不同
微觀經濟學要解決的是資源配置問題,即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問題,以實現個體效益的最大化。宏觀經濟學則把資源配置作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會范圍內的資源利用問題,以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
研究方法不同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個量分析,即研究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則是總量分析,即對能夠反映整個經濟運行情況的經濟變數的決定、變動及其相互關系進行分析。這些總量包括兩類,一類是個量的總和,另一類是平均量。因此,宏觀經濟學又稱為「總量經濟學」。
基本假設不同
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市場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認為「看不見的手」能自由調節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宏觀經濟學則假定市場機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調節經濟,通過「看得見的手」糾正市場機制的缺陷。
中心理論和基本內容當然也不同
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還包括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市場理論、產權理論、福利經濟學、管理理論等。宏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則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還包括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與經濟增長理論、開放經濟理論等。
編輯本段理論的新發展
新消費理論
傳統的西方微觀經濟學對消費者行為的構建,是建立在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假定前提下的。而對於消費理論研究的發展,正因源於對這前提假定條件的反思。 1.顯示偏好理論。 顯示偏好理論是由薩繆爾遜率先提出的,後經霍撒克(H·S·Houthakker)、里克特(M·K·Richer)等人的補充逐步成體系。它的產生導源於傳統需求理論的效用不可檢測性。在傳統的微觀需求理論中,消費者實現效用最大化商品組合的選擇行為,只有在消費者效用函數已知且具有良好性質時才易分析。但實際生活中卻並非如此,因為效用或偏好不能被直接觀察、能直接被觀察的只是消費者的選擇行為。如果能找到選擇行為與偏好之間的某種關系,進而言之,如果消費者的「選擇」能顯示「偏好」,那麼,需求理論和偏好理論就可建立在可觀察的消費者行為的基礎上,這就為檢驗消費者行為與最大化公理的一致性提供了可能。顯示偏好理論的基本思想正在於此。 2.風險條件下的選擇問題。 在風險大量存在的市場上,如何有效選擇資產征狀組合以迴避風險就變得十分重要,因此,對保險市場、證券市場、期貨合同等問題的研究,就成為微觀經濟理論一個十分活躍的分支。尤其是20世紀60、70年代以來,隨著認知心理學和其他心理學分支的發展,人們開始對古典經濟學理性假設和預期效用理論進行檢驗,結果發現:在確定條件下,理性公理假設成立,而在模糊或不確定條件下,人們的行為常常違背公理性假設。因此,在不確定條件下進行決策,必須考察人們的復雜心態,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觀望理論、遺憾理論及模糊模型。具體到市場中資產征狀組合決策時,出現了風險資產理論(衍生證券)、代理理論、資產組合選擇理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和套利定價理論等。與這一理論相應產生的是闡釋消費者在不同條件下對消費和儲蓄的不同選擇的跨時期選擇理論。動態的跨時期選擇理論在現代經濟學中已有普遍應用。 3、消費也是家庭生產的理論。 貝克爾認為,家庭類似於一家小工廠,家庭把「資本品、原材料和勞動組合起來,……以生產一些其他的有用商品」。按照這個較為寬泛的觀點,新古典微觀經濟學中的消費者,現在既是家庭消費者又是家庭生產者,是具有雙重身份的角色。認為,商品的生產和消費(在貝克爾的模型中,有時把孩子看成是消費商品)要耗費時間。時間是一種機會成本,它必須同任何物品之市場價格或制定經濟決策的行為之市場價格計算在一起。正如把孩子撫育成人需要耗費人力資源、資本和時間等投入一樣,任何最終物品或勞務的生產和消費都可以看成是為獲取一種產出而需要耗費的各種投入的組合。例如,一個人在其家庭生產中(在以貝克爾為代表的新微觀經濟理論中,消費被看作是家庭生產)所獲得的最終產品,比如「健康的體魄」,需要許多「市場物品」(那些由消費者直接在市場購買的物品)和時間投入的組合。體育器材、各種健康食品、醫療服務以及花費在鍛煉上的時間和消費這些物品所需的時間,就是生產這種最終物品的所有投入。個人或家庭把這些投入轉化為產出(包括孩子的成長、舒適的家庭生活、健康的身體、精神的怡悅等等),亦即家庭的生產或消費過程,體現一種生產函數。 像一般生產企業實現生產的最優化要考慮生產要素應用的機會成本一樣,實現家庭生產的最優化也要考慮各種要素應用的機會成本。例如,看一場戲、讀一本書、或者吃一頓美食(這些都可看成是家庭生產中的投入要素)都需要花費時間,所以這些行為的完全價格必須包括用於這些行為的時間的機會成本。這種機會成本可以根據個人的市場工資來計量。例如,假設某人工作一小時可以掙到10美元,他或者用一小時在餐廳進餐,或者用15分鍾吃快餐。再假設這兩種就餐方式的花費都是6美元。盡管這兩頓飯需要相等的貨幣花費,但其消費的完全價格卻明顯不同。快餐消費的完全價格是8.50美元(6美元加上放棄2.50美元的收入),而在餐廳進餐的完全價格卻是16美元(6美元加上放棄10美元的收入)。個人最終選擇的決定因素將是每頓飯中的每一美元花費(完全成本)所帶來的效用量(亦即家庭生產的產品價值)。其他諸如生育孩子、做各種各樣的家務、維護活動等家庭生產的價值,也可以用機會成本的概念來表示。同樣,當把時間成本與市場物品成本同等看待的時候,便在工作和閑暇之間的傳統選擇之中注入了新的見解,現在則成了在工作、閑暇和家庭生產之間的選擇,並且,按照質和量的概念,家庭消費類型的新觀點都是可以成立的。
新廠商理論(現代企業理論)
新古典廠商理論研究的是一種原子式廠商,即把廠商當作一個具有利潤最大化傾向的經濟個體,換言之,把廠商當作一個「黑箱」,一個最小的分析單位,所有的問題都抽象在生產函數之中。但現實與理論相距甚遠,現代企業理論的形成正是對這一假設的反思結果。 1、企業的性質。這一問題的實質是分析企業存在的理由。最早提出並對其加以解釋的是科斯,科斯從交易成本的分析角度,提出企業的存在是為了減少市場交易的成本,即市場成本的企業內部化。除科斯外,威廉姆森(Williamson,1975)、克來因(Klein,1978)、格羅斯曼和哈特(Grossman,Hart,1986)、Tirole等人分別從資產專用性、不完全合約與縱向一體化等角度,闡釋企業的本質。 2、最大化模型與委託——代理問題。委託一代理問題導源於對企業經理人員最大化行為的反思與分析。在一個企業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是必須研究的問題。在正常情況下,企業經理依據其特定的信息和權能優勢獨享決策權,其行為對企業產生巨大影響。因此,在現代企業中,投資者或委託者與經理或代理者之間存在利益與目標的差異。委託——代理理論正是為解決經理人員對投資者利潤最大化目標的偏離而發展起來的。這一理論的意義在於使企業不再作為最小的經濟分析單位。 3、內部組織效率與非最大化廠商理論。如何激發員工積極性和創造性,有效組織各種資源使企業有效運轉,是企業形式的核心問題。阿爾欽和德姆賽茨(Alchian,Demsetz,1972)的團隊理論成功地解釋了這一問題。而從管理角度來看,新古典「理性經濟人」是其管理的立足點,即管理的「利益最大化激勵」。但現實中這種管理思想並非屢試不爽。針對這種情況,西蒙(H·A·Simon)個人有限理性和追求滿意效用假說,利本斯坦(H·Leibenstein)提出「X—非效率理論」,從而形成非最大化廠商行為理論。它的意義在於從「微觀——微觀」角度分析研究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問題,成為「最大化理論」的重要補充。
博弈論改寫了微觀經濟學
新古典經濟學市場分析有兩個重要前提假定:1.個人決策是價格參數和收入給定條件下的最優選擇,不影響他人也不依賴他人;2.市場信息充分且無成本。這兩個前提假定使微觀經濟分析始終處在完美的一般均衡確定性分析的美妙境界中。但現實生活卻非如此,經濟作為一個整體,不僅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個體獲得信息的能力有限而且信息也是有成本的。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博弈論、信息經濟學和不確定性分析應運而生。1944年馮·諾依曼和摩根斯特恩(Von Neuman,Morgenstern)合作出版的《博弈論與經濟行為》,標志著「經濟博弈論」的正式創立。到1994年納什、澤爾騰和豪爾紹尼三位「博弈論」巨匠同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其間經歷了整整半個世紀,博弈論得到很大的豐富和發展。「零和博弈與非零和博弈」、「囚徒困境與納什均衡」、「子博弈精練納什均衡」和「貝葉斯—納什均衡與精練貝葉斯—納什均衡」理論,使博弈論在現代經濟分析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博弈論的廣泛應用已改寫了微觀經濟學。 博弈論重塑了微觀經濟學的獨占理論。對外部性問題的忽略是古典經濟致命的缺陷,從而對外部性問題的研究大大促進微觀經濟學的發展。從古諾、貝特朗到張伯倫,經濟學家逐步認識到:現實中絕大多數市場競爭需要用寡佔理論解釋。雖然寡頭競爭在現實中普遍存在,但在引入博弈論之前,經濟學家所能做的僅是重溫古諾一個半世紀前的研究成果。只是在以貝恩為代表的傳統產業組織理論中,寡佔市場才被作為重點,在「結構——行為——績效」的框架中作實證研究。但當經濟學家掌握了納什均衡和更多的博弈論知識後,古諾研究就便被繼續推進了。他們不僅證實了古諾和貝特朗均衡都是納什均衡,而且在這兩個模型的基礎上,發展了多種分析技術,如沉沒成本,不完全信息模型和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佚名定理等,使現代經濟學的市場分析躍升到一個新的境界。
信息經濟學成為微觀經濟分析的主流
經濟社會中,每個人都是根據他所掌握的信息作出決策。但非對稱信息環境是常態。所謂非對稱信息環境,指的是一些人具有他人不掌握的信息。信息經濟學研究的就是非對稱信息下行為個體的最優決策,主要研究兩方面問題,一是不完全信息下的經濟分析,核心是「信息成本」和最優信息搜尋;二是非對稱信息下的經濟分析。信息經濟學中的難點在於委託—代理關系中對象的不確定性,即委託人在與多種代理人打交道時無法確知自己在與何種類型的人打交道,代理人情況亦如此。20世紀60年代後期,博弈論學者哈薩尼提出了一種處理不完全信息的博弈技術,並將完全信息博弈中的納什均衡概念推廣到不完全信息博弈中,定義了貝葉—納什均衡。在此基礎上,不完全信息博弈(尤其是非對稱信息博弈)得到長足發展,信息經濟學也因此飛速發展起來。非對稱信息博弈的分析方法徹底改變了微觀經濟學的全貌。近年來關於經濟機制的設計研究中所處理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等問題,都是這一分析方法帶來的變化。可以說,慎密的微觀分析已滲透到我們所處的復雜的經濟系統中——從市場的有效性到公共產品的供給,從現代企業制度的各種有關問題到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等等。信息經濟學已經成為當今經濟分析的主流。
編輯本段微觀經濟學方法的新發展
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長足發展,還集中體現在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巨大變化方面。分析方法的變化帶來的是西方經濟學研究深度的推進和廣度的拓展。可以說,20世紀西方經濟學之所以產生諸多「革命」和理論創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變化。方法論的變化對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從而使其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徵,研究方法的演變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講體現了西方經濟學的發展脈絡。
證偽主義的普遍化
布勞格在其《經濟學方法論》中將20世紀經濟學方法的演變歷史歸納為一句話:「證偽主義者,整個20世紀的故事」(註:〔英〕馬克·布勞格:《經濟學方法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發生於19世紀的證偽主義與實證主義的較量,同樣貫穿於20世紀經濟學發展的始終。據統計,20世紀70-80年代的20年間,西方經濟學界出版了50多本經濟學方法論的著作,其中幾乎都和證偽主義有一定的聯第,在1991年總結的當代西方經濟學家達成的13點共識中,有7個和證偽主義有直接聯系。實證主義在被現實世界「證實」之後,證偽主義出來用事實和理論推導提出質疑,以此推動了經濟學的發展。
分析工具的數理化
經濟學與數學的結合本來不是始於20世紀,但是戰後以來,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是如此的專門化、技術化、職業化甚至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卻實實在在發生在20世紀,從而使經濟學這個大廈更嚴密,表達更准確,思維更成熟。數學化成為經濟學發展的主流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計量經濟學的崛起。「計量經濟學」一詞是挪威經濟學家拉格·弗里希於20世紀20年代創造的(註:Mary S.Morgan,The History of Econometric Idea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後來,庫普曼、克萊因、迪魯布等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尤其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克萊因從50年代開始提出最早的宏觀經濟計量模型,為宏觀經濟研究開辟了新的視野。此後隨著大型計算機的誕生和使用,經濟結構的各種參數得以推算出來,為制定政策提供了依據。需要指出的是,克萊因教授自80年代以來多次來到中國,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為我國培養了第一批計量經濟研究人才。第一代計量經濟學家的數理貢獻在經濟學方法論體系的整體性、嚴密性和形式化等方面發揮的巨大作用主要體現在「宏觀」經濟研究方面,而在「微觀」經濟研究方面進行的開創性探索是從貝克爾開始的,他將經濟計量原則首次引入原來無法以數學來計量的領域,如愛情、利他主義、慈善和宗教虔誠等,並獲得了巨大成功。但這只具有局部的意義,可以這樣說,對於此前的計量經濟學,我們稱之為「宏觀計量經濟學」似乎更為恰如其分——宏觀計量的分析方法是對20世紀經濟學的最大貢獻之一。幸運的是,在20世紀的最後一年即2000年的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2000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正式授予美國的詹姆斯·海克曼和丹尼爾·麥克法登教授,以表彰他們在微觀計量經濟領域的貢獻。可以說這是「微觀計量經濟學」正式誕生的標志。微觀計量經濟學的研究領域主要是橫截面數據的微觀數據即指同一時點的條件、或是縱向數據在連續年份中的同一觀察單位。微觀計量經濟學可以在個人層面上對許多新的問題進行經驗性研究,例如是什麼因素決定人們去工作,什麼因素決定工作時間的長短,經濟激勵效應如何影響人們對教育、職業和居住地進行選擇,不同的勞動力市場和教育計劃對個人收入和就業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應,等等。 第二,統計學在經濟學中的大規模運用。計量經濟學之所以在20世紀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並成為經濟學中一個極富魅力的分支,首先得益於統計學在經濟學中的廣泛使用,並最終成為構建計量經濟學體系的一個重要基礎。例如,弗里德曼的《1867-1960年美國貨幣史》就是成功運用統計分析的一部經典性著作(註:Mary S.Morgan,The History of Econometric Idea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他通過一系列的數據統計分析,得出了貨幣實際數量的長期變化和實際收入的長期變化之間具有一種密切的相關性的結論,從而構建了弗氏的貨幣數量說。統計分析的運用不但支持了計量經濟學的發展,還促進了經濟學其他相關分支的誕生和發展,例如,庫茲涅茨對季節性的波動、國民收入的長期變化和經濟增長的經典性研究既建立在統計分析的基礎之上,又為統計分析建立了一個牢固的陣地,與此同時還大大推動了諸如發展經濟學、國際經濟學、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等新的理論分野和發展。 第三是博弈論的引進。作為一個嶄新的研究方法,博弈論的應用范圍已延伸至政治、軍事、外交、國際關系和犯罪學等學科,但其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最為成功。進入80年代以來,博弈論逐漸成為主流經濟學的一部分,甚或可以說已成為微觀經濟學的基礎,還有人試圖以博弈論語言重建整個微觀經濟學。博弈論研究的內容主要是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的決策以及該決策的均衡問題。藉助於博弈論這一強有力的分析工具,「機制設計」、「委託—代理」、「契約理論」等已被推向當代經濟學的前沿(註: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版。)。 西方許多經濟學家對濫用數學的現象也進行了激烈的抨擊。60年代被稱之為「奇怪的60年代」,因為數學模型的「圖騰」崇拜現象廣為流行,甚至出現了「沒有理論的經濟計量」和「與理論相矛盾的經濟計量」趨勢,「其中竟有按照特定的意識和願望來編造經濟理論和經濟計量」;對此,里昂惕夫很不以為然,在分析了1972-1981年間發表在《美國經濟評論》上各種文章的類型之後,給美國《科學》雜志寫了一封信,指出「專業經濟學雜志中數學公式連篇累牘,引導讀者從一系列多少有點道理但卻完全武斷的假設走向陳述精確而卻又不切實際的結論」。
編輯本段發展的趨勢
假定條件的多樣化趨勢
「市場神話」與「國家神話」,各種理想國與烏托邦,來自經濟學內部和外部(其他學科)大量形形色色的或極端或模糊難懂的理念、概念等,對西方經濟學的主流與支流都產生了強有力的沖擊。為了重建和發展他們自己的理論以反對和解釋來自對方的理論,經濟學家們不得不或放寬假設,或修改前提,或一反傳統逆向假定,以構建和拓寬其研究領域(註:在這方面,張建偉博士做了深入的研究,參見張建偉《現實主義、制度主義與中國經濟學發展》,《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4期。)。例如,「經濟人」的假定是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基礎,是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的核心,也是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基石之一,在數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得到了不斷的完善和充實,在西方經濟學中占據了主流位置。可是,在20世紀百年中,「經濟人」的假定條件也被不斷地修改和拓展,甚至批評和攻擊。例如:西蒙認為經濟人的計算能力是「有限理性」的,行為者無法在多種可能的選擇中做出最終選擇。貝克爾拓展了「經濟人」的假設,認為個人效用函數中具有利他主義的因素,這才是人類行為的一般性。鮑莫爾主張用「最大銷售收益來代替最大利潤的目標函數」,因為實證經驗表明經理層的薪金與銷售收益的關系大於它與利潤的相關程度。萊本斯坦1966年至1981年發表的4篇論文中一反「利潤極大化、效用極大化、成本極小化」的經濟人傳統假定,認為上述假定在完全競爭下是適用的,而在壟斷型企業里利益最大化原則是個「例外」。人的本性是「惰性」,受到庇護的壟斷者和兼並者的經濟行為已經喪失了追求成本最小化和利潤最大化的能力,從而導致了「X非效率」。為此,萊本斯坦提出了「微觀的微觀理論(micro-micro theory)」,即「意味著對標准理論簡單地假設的東西進行詳細的研究」(註:Leibenstein,H(1),X-inefficiency exists-reply to an econmis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8,68:pp.203-211.(2),A branch of economics in mining:micro-micro theory,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79,17:pp.477-502.

4. 張建偉的國內外學術會議

1. Zhang,J.,Li,F.,Duan,C.,& Wu,G. (2001). Research on Self-efficacy of Distance Learning and its Influence to Learners』 Attainments. To be presented o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in Ecation (ICCE/SchoolNet2001),Seoul,Korea.
2. Chen,Q. & Zhang,J. (2001). Collaborative Discovery Learning Based on Computer Simulation. To be presented on the 18th Annual Rutgers Invitational Symposium on Ecation (RISE): Using Technology to Enhance Learning. Rutgers,New Jersey.
3. Zhang,J & Chen,Q. (2000). Simulation-based Scientific Discovery Learning: A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Experimental Support and Learners』 Reasoning Ability. In: D. Benzie & D. Passey (Eds.) 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Ecational Us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344-351). Beijing: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 Instry.
4. Chen,Q. & Zhang,J. (1999). Use ICT to Support Constructive Learning. In: D. M. Watson & T. Downes (Ed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in ecation: Learning in a networked society (IFIP TC3 WG 3.1/3.5 Open Conference: ComNEd』 99,Finland) (pp. 231-241).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5. Chen,Q.,Liu,R. & Zhang,J. (1998). Creating a Constructive Environment for Learners to Explore Word Problem Solving. In: Tak-Wai Chan et al.(Eds.) Proceedings of ICCE'98: Global Ecation on the Net (Vol. 1.1 pp.498-503). China Higher Ecation Press and Springer-Verlag.
6. 吳庚生、張建偉、李緋、段崇江:《關於遠程學習過程與效果的實證分析》,全國高校教育技術協作委員會學術年會優秀論文,2001.12. 重慶。
7. 張建偉、陳琦:《基於計算機模擬的科學發現學習-內在條件與學習支持研究》,中國心理學會第9屆全國學術會議論文,2001.11. 廣州。
8. 張建偉、陳琦、Reid,D.《反省性支持在基於計算機模擬的科學發現學習中的作用》,中國計算機輔助教育學會第十屆學術年會,2001,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
9. 張建偉:《論基於網路的學習共同體》,中國電化教育協會中青年網路教學學術研討會,2000(獲二等獎)。
10. 陳琦、張建偉:《對教育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幾點思考》,中國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全國學術年會主題報告,1999,武漢。
11. 張建偉:《實驗性支持與解釋性支持對基於計算機模擬的科學發現學習的影響》,中國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全國學術年會,1999,武漢(獲優秀青年論文一等獎)。
12. 陳琦、張建偉:《再論建構主義學習觀》,中國心理學會第八屆全國學術會議,1997,蘇州。
13. 張建偉、孫燕青:《中學生的知識觀與學習觀初步研究》,中國心理學會第八屆全國學術會議,1997,蘇州。

5. 100分急求一道微觀經濟學問答題

在完全壟斷市場條件下,壟斷企業具有進行規模生產的條件和能力。如果壟斷企業進行規模生產,就可以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產品產量,獲得最佳的生產效率,在獲得豐厚利潤的同時也促進了社會生產效率的提高。但是,壟斷企業壟斷了市場供給,沒有供給的競爭者,因而可以通過降低產量、提高產品價格的手段來獲取豐厚的利潤,而不必通過採用花費大量投資購買先進的機器設備和技術提高生產效率的方法增加盈利。對於壟斷企業來說,通過降低產量、提高產品價格的辦法比提高生產效率的辦法更容易獲利,同時獲利的成本更低,因而壟斷企業就沒有必要去提高生產效率。如果各個行業的壟斷企業都只用降低產量、提高產品價格的辦法就能獲取豐厚的利潤,那麼誰也不會去設法提高生產效率,這樣一來,就必然會造成社會生產效率較低。
而完全競爭市場可以促使生產者以最低成本進行生產,從而提高生產效率 因為在完全競爭市場類型條件下,每個生產者都只能是市場價格的接受者,因而他們要想使自己的利潤最大化,就必須以最低的成本進行生產。也即必須按照其產品平均成本處於最低點時的產量進行生產。生產者以最低的生產成本生產出最高產量的產品,這是一種最佳規模的生產,這樣的生產也就投有浪費任何資源和生產能力,因而,這樣的生產過程也就是一種促進生產效率和效益不斷提高的過程。所以完全競爭市場比完全競爭市場更有效率。

6. 泡沫經濟是什麼意思

指資抄產價值超越實體經濟,極易喪失持續發展能力的宏觀經濟狀態。泡沫經濟經常由大量投機活動支撐,本質就是貪婪。

由於缺乏實體經濟的支撐,因此其資產猶如泡沫一般容易破裂,因此經濟學上稱之為「泡沫經濟」。泡沫經濟發展到一定的程度,經常會由於支撐投機活動的市場預期或者神話的破滅,而導致資產價值迅速下跌,這在經濟學上被稱為泡沫破裂。

(6)經濟學基礎第2版張建偉擴展閱讀

泡沫經濟的起源

泡沫(Bubble)一詞可追溯至1720年發生在英國的「南海泡沫公司事件」,當時南海公司在英國政府的授權下壟斷了對西班牙的貿易權,對外鼓吹其利潤的高速增長,從而引發了對南海股票的空前熱潮,由於沒有實體經濟的支持。

經過一段時間其股價迅速下跌,猶如泡沫那樣迅速膨脹又迅速破滅。其他早期的泡沫現象還有荷蘭的「鬱金香事件」,法國的「約翰.勞事件」。

在現代經濟條件下,各種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現以及金融市場自由化、國際化,使得泡沫經濟的發生更為頻繁,波及范圍更加廣泛,危害程度更加嚴重,處理對策更加復雜。泡沫經濟的根源在於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偏離,即虛擬資本超過現實資本所產生的虛擬價值部分。

7. 張建偉的論文著作

論文:
(1)基於信息化環境的計算機公共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湖南:株洲工學院學報.2006(2):50-53張建偉、彭燕、向寶堅、沈智慧
(2)多平台綜合電子政務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湖南:株洲工學院學報.2005(4):50-53
(3)現代信息化環境的教學設計理論研究 中國教育改革2005.6
(4)論教育信息化與教學創新[J].香港:中國教育改革.2005(4):12-14(獲優秀論文證書)
(5)對信息化環境下教學模式的探討[J].香港:中國教育改革.2005(6)-14(獲優秀論文證書)
(6)教育信息化與課程教學.湖南:株洲工學院學報. 2005(1):107-110
(7)基於MTS/COM+、和Internet Express整合技術的多層分布式Web應用系統的結構與設計.北京:中國包裝工業.2002(5):123-125
(8)基於改進的神經元網路的圖像恢復與重建新演算法.上海市計算技術研究所:計算機應用與軟體.2001(10):47-49
(9)Web動態電子雜志的設計與實現.湖南:株洲工學院學報。2001(5):41-44
(10)汽配行業基於Internet/Intranet網路的設計與實現.北京:計算機工程與設計.2001(4):36-38
(11) 軟體工程實踐教學平台的設計與實現[J]. 湖南:湖南工業大學學報.2009(1)
主編或參編的教材和著作有:
《大學C語言程序設計實驗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 (主編),ISBN 978-7-04-026410-4
《大學計算機基礎》,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7(主編之一), ISBN 978-7-04-029573-3
《大學計算機基礎》,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4(3),ISBN 978-7-301-13098-8
《Intern et技術與應用》,印刷工業出版社, 2002.8,(主編之一)
《計算機應用基礎》、《計算機應用基礎上機指導》,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主編之一),ISBN 7-80563-566-8
《計算機導論上機實驗指導書》,校內使用(主編),2003.8
參加《C語言程序設計》精品課程課件的設計與製作

8. 西方經濟學固定成本和沉沒成本之間的區別聯系簡答

微觀經濟學(經濟學學科)編輯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微觀」是希臘文「μικρο」的意譯,原意是「小")又稱個體經濟學,小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的一個分支,主要以單個經濟單位(單個生產者、單個消費者、單個市場經濟活動)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的一門學科。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亦稱市場經濟學或價格理論。目錄1學科簡介2研究內容3產生發展▪理論發展▪方法發展▪發展趨勢4區別宏觀5相關書籍1學科簡介編輯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又稱個體經濟學,小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的一個分支,主要以單個經濟單位《微觀經濟學》(單個生產者、單個消費者、單個市場經濟活動)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單個生產者如何將有限資源分配在各種商品的生產上以取得最大利潤;單個消費者如何將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種商品消費上以獲得最大滿足;單個生產者的產量、成本、使用的生產要素數量和利潤如何確定;生產要素供應者的收入如何決定;單個商品的效用、供給量、需求量和價格如何確定等等。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分析個體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在此基礎上,研究現代西方經濟社會的市場機制運行及其在經濟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並提出微觀經濟政策以糾正市場失靈;關心社會中的個人和各組織之間的交換過程,它研究的基本問題是資源配置的決定,其基本理論就是通過供求來決定相對價格的理論。所以微觀經濟學的主要范圍包括消費者選擇,廠商供給和收入分配。亦稱市場經濟學或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換往往使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這種情況下,資源配置被認為是帕累托有效的。2研究內容編輯微觀經濟學包括的內容相當廣泛,其中主要有: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包括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和市場均衡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與福利經濟學、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向微觀經濟學研究市場中個體的經濟行為,亦即單個家庭、單個廠商和單個市場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它從資源稀缺這個基本概念出發,認為所有個體的行為准則在此設法利用有限資源取得最大收獲,並由此來考察個體取得最大收獲的條件。在商品與勞務市場上,作為消費者的家庭根據各種商品的不同價格進行選擇,設法用有限的收入從所購買的各種商品量中獲得最大的效用或滿足。家庭選擇商品的行動必然會影響商品的價格,市場價格的變動又是廠商確定生產何種商品的信號。廠商是各種商品及勞務的供給者,廠商的目的則在於如何用最小的生產成本,生產出最大的產品量,獲得取最大限度的利潤。廠商的抉擇又將影響到生產要素市場上的各項價格,從而影響到家庭的收入。家庭和廠商的抉擇均通過市場上的供求關系表現出來,通過價格變動進行協調。因此,微觀經濟學的任務就是研究市場機制及其作用,均衡價格的決定,考察市場機制如何通過調節個體行為取得資源最優配置的條件與途徑。微觀經濟學也就是關於市場機制的經濟學,它以價格為分析的中心,因此也稱作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還考察了市場機制失靈時,政府如何採取干預行為與措施的理論基礎。微觀經濟學是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基礎上,吸收美國經濟學家張伯侖和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遜的壟斷競爭理論以及其他理論後逐步建立起來的。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學盛行之後,這種著重研究個體經濟行為的傳統理論,就被稱為微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只是研究對象有所分工,兩者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並無根本分歧。兩者均使用均衡分析與邊際分析,在理論體繫上,它們相互補充和相互依存,共同構成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市場出清,即資源流動沒有任何障礙;完全理性,即消費者與廠商都是以利己為目的的經濟人,他們自覺的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則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為目標,又知道如何實現最大化;完全信息,是指消費者和廠商可以免費而迅速的獲得各種市場信息。3產生發展編輯微觀經濟學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20世紀30年代以後,英國的羅賓遜和美國的張伯倫在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廠商均衡理論。標志著微觀經濟學體系的最終確立它的體系主要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廠商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等。微觀經濟學的發展,迄今為止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是早期微觀經濟學階段,或者說是微觀經濟學的萌芽階段。第二階段: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葉,是新古典經濟學階段,也是微觀經濟學的奠定階段。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觀經濟學的完成階段。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微觀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擴充和演變階段。通觀微觀經濟學的發展過程與全部理論,始終圍繞著價格這一核心問題進行分析,所以微觀經濟學在很多場合又被稱為「價格理論及其應用」。[1]理論發展新消費理論傳統的西方微觀經濟學對消費者行為的構建,是建立在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假定前提下的。而對於消費理論研究的發展,正因源於對這前提假定條件的反思。1.顯示偏好理論。顯示偏好理論[2]是由薩繆爾遜率先提出的,後經霍撒克(H·S·Houthakker)、里克特(M·K·Richer)等人的補充逐步成體系。它的產生導源於傳統需求理論的效用不可檢測性。在傳統的微觀需求理論中,消費者實現效用最大化商品組合的選擇行為,只有在消費者效用函數已知且具有良好性質時才易分析。但實際生活中卻並非如此,因為效用或偏好不能被直接觀察、能直接被觀察的只是消費者的選擇行為。如果能找到選擇行為與偏好之間的某種關系,進而言之,如果消費者的「選擇」能顯示「偏好」,那麼,需求理論和偏好理論就可建立在可觀察的消費者行為的基礎上,這就為檢驗消費者行為與最大化公理的一致性提供了可能。顯示偏好理論的基本思想正在於此。2.風險條件下的選擇問題。在風險大量存在的市場上,如何有效選擇資產征狀組合以迴避風險就變得十分重要,因此,對保險市場、證券市場、期貨合同等問題的研究,就成為微觀經濟理論一個十分活躍的分支。尤其是20世紀60、70年代以來,隨著認知心理學和其他心理學分支的發展,人們開始對古典經濟學理性假設和預期效用理論進行檢驗,結果發現:在確定條件下,理性公理假設成立,而在模糊或不確定條件下,人們的行為常常違背公理性假設。因此,在不確定條件下進行決策,必須考察人們的復雜心態,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觀望理論、遺憾理論及模糊模型。具體到市場中資產征狀組合決策時,出現了風險資產理論(衍生證券)、代理理論、資產組合選擇理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和套利定價理論等。與這一理論相應產生的是闡釋消費者在不同條件下對消費和儲蓄的不同選擇的跨時期選擇理論。動態的跨時期選擇理論在現代經濟學中已有普遍應用。3、消費也是家庭生產的理論。貝克爾認為,家庭類似於一家小工廠,家庭把「資該品、原材料和勞動組合起來,……以生產一些其他的有用商品」。按照這個較為寬泛的觀點,新古典微觀經濟學中的消費者,既是家庭消費者又是家庭生產者,是具有雙重身份的角色。認為,商品的生產和消費(在貝克爾的模型中,有時把孩子看成是消費商品)要耗費時間。時間是一種機會成本,它必須同任何物品之市場價格或制定經濟決策的行為之市場價格計算在一起。正如把孩子撫育成人需要耗費人力資源、資本和時間等投入一樣,任何最終物品或勞務的生產和消費都可以看成是為獲取一種產出而需要耗費的各種投入的組合。例如,一個人在其家庭生產中(在以貝克爾為代表的新微觀經濟理論中,消費被看作是家庭生產)所獲得的最終產品,比如「健康的體魄」,需要許多「市場物品」(那些由消費者直接在市場購買的物品)和時間投入的組合。體育器材、各種健康食品、醫療服務以及花費在鍛煉上的時間和消費這些物品所需的時間,就是生產這種最終物品的所有投入。個人或家庭把這些投入轉化為產出(包括孩子的成長、舒適的家庭生活、健康的身體、精神的怡悅等等),亦即家庭的生產或消費過程,體現一種生產函數。像一般生產企業實現生產的最優化要考慮生產要素應用的機會成本一樣,實現家庭生產的最優化也要考慮各種要素應用的機會成本。例如,看一場戲、讀一本書、或者吃一頓美食(這些都可看成是家庭生產中的投入要素)都需要花費時間,所以這些行為的完全價格必須包括用於這些行為的時間的機會成本。這種機會成本可以根據個人的市場工資來計量。例如,假設某人工作一小時可以掙到10美元,他或者用一小時在餐廳進餐,或者用15分鍾吃快餐。再假設這兩種就餐方式的花費都是6美元。盡管這兩頓飯需要相等的貨幣花費,但其消費的完全價格卻明顯不同。快餐消費的完全價格是8.50美元(6美元加上放棄2.50美元的收入),而在餐廳進餐的完全價格卻是16美元(6美元加上放棄10美元的收入)。個人最終選擇的決定因素將是每頓飯中的每一美元花費(完全成本)所帶來的效用量(亦即家庭生產的產品價值)。其他諸如生育孩子、做各種各樣的家務、維護活動等家庭生產的價值,也可以用機會成本的概念來表示。同樣,當把時間成本與市場物品成本同等看待的時候,便在工作和閑暇之間的傳統選擇之中注入了新的見解,則成了在工作、閑暇和家庭生產之間的選擇,並且,按照質和量的概念,家庭消費類型的新觀點都是可以成立的。新廠商理論新古典廠商理論研究的是一種原子式廠商,即把廠商當作一個具有利潤最大化傾向的經濟個體,換言之,把廠商當作一個「黑箱」,一個最小的分析單位,所有的問題都抽象在生產函數之中。但現實與理論相距甚遠,現代企業理論的形成正是對這一假設的反思結果。1、企業的性質。這一問題的實質是分析企業存在的理由。最早提出並對其加以解釋的是科斯,科斯從交易成本的分析角度,提出企業的存在是為了減少市場交易的成本,即市場成本的企業內部化。除科斯外,威廉姆森(Williamson,1975)、克來因(Klein,1978)、格羅斯曼和哈特(Grossman,Hart,1986)、Tirole等人分別從資產專用性、不完全合約與縱向一體化等角度,闡釋企業的本質。2、最大化模型與委託——代理問題。委託一代理問題導源於對企業經理人員最大化行為的反思與分析。在一個企業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是必須研究的問題。在正常情況下,企業經理依據其特定的信息和權能優勢獨享決策權,其行為對企業產生巨大影響。因此,在現代企業中,投資者或委託者與經理或代理者之間存在利益與目標的差異。委託——代理理論正是為解決經理人員對投資者利潤最大化目標的偏離而發展起來的。這一理論的意義在於使企業不再作為最小的經濟分析單位。3、內部組織效率與非最大化廠商理論。如何激發員工積極性和創造性,有效組織各種資源使企業有效運轉,是企業形式的核心問題。阿爾欽和德姆賽茨(Alchian,Demsetz,1972)的團隊理論成功地解釋了這一問題。而從管理角度來看,新古典「理性經濟人」是其管理的立足點,即管理的「利益最大化激勵」。但現實中這種管理思想並非屢試不爽。針對這種情況,西蒙(H·A·Simon)個人有限理性和追求滿意效用假說,利本斯坦(H·Leibenstein)提出「X—非效率理論」,從而形成非最大化廠商行為理論。它的意義在於從「微觀——微觀」角度分析研究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問題,成為「最大化理論」的重要補充。博弈論的改寫新古典經濟學市場分析有兩個重要前提假定:1.個人決策是價格參數和收入給定條件下的最優選擇,不影響他人也不依賴他人;2.市場信息充分且無成本。這兩個前提假定使微觀經濟分析始終處在完美的一般均衡確定性分析的美妙境界中。但現實生活卻非如此,經濟作為一個整體,不僅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個體獲得信息的能力有限而且信息也是有成本的。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博弈論、信息經濟學和不確定性分析應運而生。1944年馮·諾依曼和摩根斯特恩(VonNeuman,Morgenstern)合作出版的《博弈論與經濟行為》,標志著「經濟博弈論」的正式創立。到1994年納什、澤爾騰和豪爾紹尼三位「博弈論」巨匠同獲諾貝爾經濟學獎[3],其間經歷了整整半個世紀,博弈論得到很大的豐富和發展。「零和博弈與非零和博弈」、「囚徒困境與納什均衡」、「子博弈精練納什均衡」和「貝葉斯—納什均衡與精練貝葉斯—納什均衡」理論,使博弈論在現代經濟分析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博弈論的廣泛應用已改寫了微觀經濟學。博弈論重塑了微觀經濟學的獨占理論。對外部性問題的忽略是古典經濟致命的缺陷,從而對外部性問題的研究大大促進微觀經濟學的發展。從古諾、貝特朗到張伯倫,經濟學家逐步認識到:現實中絕大多數市場競爭需要用寡佔理論解釋。雖然寡頭競爭在現實中普遍存在,但在引入博弈論之前,經濟學家所能做的僅是重溫古諾一個半世紀前的研究成果。只是在以貝恩為代表的傳統產業組織理論中,寡佔市場才被作為重點,在「結構——行為——績效」的框架中作實證研究。但當經濟學家掌握了納什均衡和的博弈論知識後,古諾研究就便被繼續推進了。他們不僅證實了古諾和貝特朗均衡都是納什均衡,而且在這兩個模型的基礎上,發展了多種分析技術,如沉沒成本,不完全信息模型和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佚名定理等,使現代經濟學的市場分析躍升到一個新的境界。信息經濟學成為主流經濟社會中,每個人都是根據他所掌握的信息作出決策。但非對稱信息環境是常態。所謂非對稱信息環境,指的是一些人具有他人不掌握的信息。信息經濟學研究的就是非對稱信息下行為個體的最優決策,主要研究兩方面問題,一是不完全信息下的經濟分析,核心是「信息成本」和最優信息搜尋;二是非對稱信息下的經濟分析。信息經濟學中的難點在於委託—代理關系中對象的不確定性,即委託人在與多種代理人打交道時無法確知自己在與何種類型的人打交道,代理人情況亦如此。20世紀60年代後期,博弈論學者哈薩尼提出了一種處理不完全信息的博弈技術,並將完全信息博弈中的納什均衡概念推廣到不完全信息博弈中,定義了貝葉斯納什均衡[4]。在此基礎上,不完全信息博弈(尤其是非對稱信息博弈)得到長足發展,信息經濟學也因此飛速發展起來。非對稱信息博弈的分析方法徹底改變了微觀經濟學的全貌。近年來關於經濟機制的設計研究中所處理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等問題,都是這一分析方法帶來的變化。可以說,慎密的微觀分析已滲透到我們所處的復雜的經濟系統中——從市場的有效性到公共產品的供給,從現代企業制度的各種有關問題到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等等。信息經濟學已經成為當今經濟分析的主流。方法發展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長足發展,還集中體現在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巨大變化方面。分析方法的變化帶來的是西方經濟學研究深度的推進和廣度的拓展。可以說,20世紀西方經濟學之所以產生諸多「革命」和理論創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變化。方法論的變化對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從而使其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徵,研究方法的演變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講體現了西方經濟學的發展脈絡。證偽主義的普遍化布勞格在其《經濟學方法論》中將20世紀經濟學方法的演變歷史歸納為一句話:「證偽主義者,整個20世紀的故事」(註:〔英〕馬克·布勞格:《經濟學方法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發生於19世紀的證偽主義與實證主義的較量,同樣貫穿於20世紀經濟學發展的始終。據統計,20世紀70-80年代的20年間,西方經濟學界出版了50多本經濟學方法論的著作,其中幾乎都和證偽主義有一定的聯第,在1991年總結的當代西方經濟學家達成的13點共識中,有7個和證偽主義有直接聯系。實證主義在被現實世界「證實」之後,證偽主義出來用事實和理論推導提出質疑,以此推動了經濟學的發展。[5]分析工具的數理化經濟學與數學的結合本來不是始於20世紀,但是戰後以來,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是如此的專門化、技術化、職業化甚至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卻實實在在發生在20世紀,從而使經濟學這個大廈更嚴密,表達更准確,思維更成熟。數學化成為經濟學發展的主流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計量經濟學的崛起。「計量經濟學」一詞是挪威經濟學家拉格·弗里希於20世紀20年代創造的(註:MaryS.Morgan,TheHistoryofEconometricIdeas,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後來,庫普曼、克萊因、迪魯布等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尤其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克萊因從50年代開始提出最早的宏觀經濟計量模型,為宏觀經濟研究開辟了新的視野。此後隨著大型計算機的誕生和使用,經濟結構的各種參數得以推算出來,為制定政策提供了依據。需要指出的是,克萊因教授自80年代以來多次來到中國,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為中國培養了第一批計量經濟研究人才。第一代計量經濟學家的數理貢獻在經濟學方法論體系的整體性、嚴密性和形式化等方面發揮的巨大作用主要體現在「宏觀」經濟研究方面,而在「微觀」經濟研究方面進行的開創性探索是從貝克爾開始的,他將經濟計量原則首次引入原來無法以數學來計量的領域,如愛情、利他主義、慈善和宗教虔誠等,並獲得了巨大成功。但這只具有局部的意義,可以這樣說,對於此前的計量經濟學,我們稱之為「宏觀計量經濟學」似乎更為恰如其分——宏觀計量的分析方法是對20世紀經濟學的最大貢獻之一。幸運的是,在20世紀的最後一年即2000年的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2000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正式授予美國的詹姆斯·海克曼和丹尼爾·麥克法登教授[6],以表彰他們在微觀計量經濟領域的貢獻。可以說這是「微觀計量經濟學」正式誕生的標志。微觀計量經濟學的研究領域主要是橫截面數據的微觀數據即指同一時點的條件、或是縱向數據在連續年份中的同一觀察單位。微觀計量經濟學可以在個人層面上對許多新的問題進行經驗性研究,例如是什麼因素決定人們去工作,什麼因素決定工作時間的長短,經濟激勵效應如何影響人們對教育、職業和居住地進行選擇,不同的勞動力市場和教育計劃對個人收入和就業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應,等等。第二,統計學在經濟學中的大規模運用。計量經濟學之所以在20世紀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並成為經濟學中一個極富魅力的分支,首先得益於統計學在經濟學中的廣泛使用,並最終成為構建計量經濟學體系的一個重要基礎。例如,弗里德曼的《1867-1960年美國貨幣史》就是成功運用統計分析的一部經典性著作(註:MaryS.Morgan,TheHistoryofEconometricIdeas,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他通過一系列的數據統計分析,得出了貨幣實際數量的長期變化和實際收入的長期變化之間具有一種密切的相關性的結論,從而構建了弗氏的貨幣數量說。統計分析的運用不但支持了計量經濟學的發展,還促進了經濟學其他相關分支的誕生和發展,例如,庫茲涅茨對季節性的波動、國民收入的長期變化和經濟增長的經典性研究既建立在統計分析的基礎之上,又為統計分析建立了一個牢固的陣地,與此同時還大大推動了諸如發展經濟學、國際經濟學、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等新的理論分野和發展。[7]第三是博弈論的引進。作為一個嶄新的研究方法,博弈論的應用范圍已延伸至政治、軍事、外交、國際關系和犯罪學等學科,但其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最為成功。進入80年代以來,博弈論逐漸成為主流經濟學的一部分,甚或可以說已成為微觀經濟學的基礎,還有人試圖以博弈論語言重建整個微觀經濟學。博弈論研究的內容主要是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的決策以及該決策的均衡問題。藉助於博弈論這一強有力的分析工具,「機制設計」、「委託—代理」、「契約理論」等已被推向當代經濟學的前沿[8]。發展趨勢假定條件的多樣化「市場神話」與「國家神話」,各種理想國與烏托邦,來自經濟學內部和外部(其他學科)大量形形色色的或極端或模糊難懂的理念、概念等,對西方經濟學的主流與支流都產生了強有力的沖擊。為了重建和發展他們自己的理論以反對和解釋來自對方的理論,經濟學家們不得不或放寬假設,或修改前提,或一反傳統逆向假定,以構建和拓寬其研究領域(註:在這方面,張建偉博士做了深入的研究,參見張建偉《現實主義、制度主義與中國經濟學發展》,《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4期。)。例如,「經濟人」的假定是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基礎,是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的核心,也是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基石之一,在數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得到了不斷的完善和充實,在西方經濟學中占據了主流位置。可是,在20世紀百年中,「經濟人」的假定條件也被不斷地修改和拓展,甚至批評和攻擊。例如:西蒙認為經濟人的計算能力是「有限理性」的,行為者無法在多種可能的選擇中做出最終選擇。貝克爾拓展了「經濟人」的假設,認為個人效用函數中具有利他主義的因素,這

9. 張建偉的主要代表作

1.《變法模式與政治穩定——中國經驗及其法律經濟學含義》,載《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第1期。獲上海市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2.《現實主義、制度主義與中國經濟學發展》,載《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4期。
3.《國家轉型與治理的法律多元主義分析——中、俄轉軌秩序的比較法律經濟學》,《法學研究》2005年第5期,被《新華文摘》2006年第1期轉載。
4.《比較法視野下的金融發展——法與金融理論研究述評》,載《環球法律評論》2006年第5期。
5. 《從股東至上主義到債權人主義——中國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理念轉型》,載〈管理世界〉,2002年第9期。
6. 《經濟理論中的制度分析——在批判中超越》,載《新華文摘》1999年第4期。
7. 《美國內幕交易監管與執法理論演進》,《復旦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8.《主流範式的危機:法律經濟學理論的反思與重整》,《法制與社會發展》,2005年第4期。
9. 《俄羅斯的法律改革與秩序治理——科斯定理的再討論》,《世界經濟》,2002年第10期。
10. 《從主流範式到比較制度分析——法律經濟學理論思維空間的拓展》,〈財經研究〉,2005年第8期。
11. 《會計研究的經濟學視野》,〈會計研究〉,1999年第3期。
12. 《新法律經濟學:理論流派與反思性評論》,〈財經研究〉,2000年第9期。
13. 《泡沫經濟的實證分析與制度分析》,〈經濟學動態〉,1997年第3期。
14. 《西方經濟學的現實主義思潮》,〈經濟學動態〉,2000年第3期。
15. 《泛道德主義與泛經濟學原則》,〈讀書〉,1996年12期。
16. 《問題意識與政治經濟學革新》,《經濟學家》,1999年第4期。
17. 《轉型、變法與比較法律經濟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18. 《公司法的經濟結構》(譯著),Easterbrook & Fischel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主要科研項目
1.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金融法的經濟結構——法與金融學理論的本土化研究」,2004年。
2.主研世界銀行國際合作項目(Word Bank Report),《中國國有企業債務治理》(The Debt Work- Out for SOEs in China).
張建偉在法律經濟學和金融法領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已在國內處於前列水平。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基礎第2版張建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