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做出偉大貢獻的因素和影響
馬克思(1818—1883),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和領袖。
馬克思生於普魯士萊茵省特里爾城的一個猶太家庭。1835年秋,在中學畢業試卷上,他說明了立志選擇最能為人類謀福利的職業的偉大抱負。同一年,進入波恩大學。後轉入柏林大學。在柏林大學參加了「青年黑格爾派」活動,吸取了黑格爾的辨證法思想。1841年,大學畢業後,接受著名哲學家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思想。最後獲得耶拿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842年1月馬克思開始為科隆的《萊茵報》撰稿。同年10月進入該報當編輯。他發表了一系列抨擊普魯士專制統治和德意志的封建勢力的論文,不久馬克思被迫離開主編職位,後《萊茵報》也被查封。
1843年馬克思與燕妮·封·威斯特華結婚,婚後遷往巴黎。在巴黎,他研究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和各國革命史,參加工人團體的活動。馬克思這一時期的著作里明確地、科學地回答了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動力和途徑問題,從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1844年8月底—9月初,在巴黎與恩格斯會見,開始為工人階級的解放事業共同進行斗爭。1845年被法國政府驅逐出境,前往布魯塞爾。在布魯塞爾,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了「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想以此組織建立國際性的共產黨,以便吸收各國先進分子。馬克思和恩格斯參加了1847年底「共產主義者同盟」在倫敦舉行的第二次代表大會,大會委託他倆起草同盟綱領。1848年2月他們寫成的綱領隨即發表,這就是著名的《共產黨宣言》。
1848年維也納和柏林爆發革命時期,馬克思和恩格斯回到德意志,在科隆創辦了《新萊茵報》,指導了德國和歐洲革命,聲援各國人民的革命斗爭,1849年後定居倫敦。
到倫敦後立即重建共產主義者同盟的地方組織和中央委員會。系統地全面地總結了1848年歐洲革命的歷史經驗。1864年9月創建了國際工人協會(即第一國際),通過同形形色色機會主義派別的斗爭,為馬克思主義在國際工人運動中的領導地位奠定了基礎。1867年出版了《資本論》第一卷(第二、三卷在他逝世後由恩格斯整理出版),在這部巨著中,他闡明了剩餘價值論,創立了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在1805年—1870年間。馬克思幾乎每天都同在曼徹斯特的恩格斯通信,商討各種政治、社會和自然科學問題。從1851年開始,他還為美國《紐約每日論壇報》和英國及其他國家的一些報刊撰稿,其中包括對中國問題的評論。1871年3月18日巴黎公社建立,馬克思高度評價這一無產階級的革命首創精神,並給予熱情的歌頌和支持,寫出了《法蘭西內戰》一書,總結巴黎公社的歷史經驗。1875年馬克思抱病寫了《哥達綱領批判》,對拉薩爾機會主義給予了徹底的批判。由於反動政府的迫害,極端貧困的生活以及繁重的工作,嚴重的損傷了馬克思的健康。1883年3月14日下午,馬克思因病與世長辭。後和他的夫人燕妮同葬於英國倫敦海格特公墓。
馬克思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學說,指引了全世界勞動人民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前進的道路。恩格斯指出:馬克思是「科學巨匠」,「首先是一個革命家」,「賴有他才第一次意識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識到本身解放條件的現代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這實際上就是他畢生的使命」。馬克思的名字將永垂史冊。
http://rcs.wuchang-e.com/RESOURCE/CZ/CZLS/ZSD/SJJDS/GJGCZYYD/328_SR.htm
恩格斯(1820-1895)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剝削被壓迫群眾的偉大導師,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奠基者。
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誕生於德國萊茵省巴門市的一個紡織廠主家庭。1837年9月,中學未畢業就被他的父親送去學習經商。1838年7月至1841年3月,在不萊梅一家貿易公司實習經商,業余刻苦自學,著文批判德國的封建專制統治、宗教迷信和資本家的貪婪,表現了初步的革命民主主義思想,1841年9月至1842年10月,在柏林服兵役,旁聽柏林大學的哲學講座,參加青年黑格爾派的活動。在此期間,他先後發表了《謝林論黑格爾》、《謝林和啟示》以及《謝林――基督教的哲學家》等小冊子,尖銳批判了宣揚"天啟哲學"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謝林,他還著文揭露以德皇威廉四世為代表的德國封建專制制度,成為一個堅定的革命民主主義者。1841年費爾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質》一書發表後,接受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思想,
1842年11月,恩格斯在英國曼徹斯特"歐門――恩格斯"紡織公司當辦事員,在這里,他參加憲章派活動,結識了正義者同盟的活動家,並深入研究歷史、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理論,開始了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向科學共產主義的轉變。1844年2月,在馬克思主編的《德法年鑒》上發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初步揭示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矛盾。
1844年8月底,恩格斯在回國途中繞道巴黎會見了馬克思,開始了二人的終身合作。1844年9月至1845年3月,他在巴門寫作《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描述了無產階級的悲慘處境和歷史使命。1845年與馬克思合寫《神聖家族》,同年11月到次年5月又合寫《德意志意識形態》,表明馬克思恩格斯已經完成了兩大轉變。1846年春,恩格斯和馬克思在布魯塞爾創建共產主義通迅委員會。同年秋天,赴巴黎開展活動,爭取和教育正義者同盟的成員,使之擺脫"真正的社會主義"的影響。
1847年1月,恩格斯和馬克思一起加入正義者同盟。6月,他出席在倫敦舉行的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會,以科學社會主義為指導創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革命政黨。同年10月,被選入同盟巴黎區部委員會,並受委託起草同盟的綱領草案(即《共產主義原則》),用問答的體裁初步闡明了科學共產主義的基本原理。11月,與馬克思一起出席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並任大會秘書。大會接受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張,制訂了符合民主制原則的章程,並委託他們起草同盟的綱領。1848年2月中旬,在《共產主義原理》基礎上,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共產黨宣言》在倫敦出版。
1848年2、3月間,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相繼在巴黎、柏林、維也納等城市爆發;3月,恩格斯當選為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委員,在巴黎與馬克思共同擬訂了《共產黨在德國的要求》。4月,他們到達德國科倫。恩格斯擔任《新萊茵報》編輯,協助馬克思主持該報編輯部工作。他還曾去巴門和萊茵省的其他城市活動。1848年秋至1849年初,為了躲避官方的追捕,流亡到比利時和瑞士,在瑞士協助組織工人協會。1849年5月,在愛北斐特參加武裝起義。6月,在巴登――普法爾茨任維利希志願軍團副官,親臨前線參加戰斗。起義失敗後流亡到瑞士。11月抵倫敦,當選為同盟中央委員會委員,負責改組同盟工作。1850年3月和6月,先後兩次與馬克思合作起草《中央委員會告共產主義者同盟書》。為了支援陷於極端貧困的馬克思一家,恩格斯於該年遷居曼徹斯特,在"歐門-恩格斯公司"再度經商。
在曼徹斯特居住期間,恩格斯同馬克思保持了頻繁的通信聯系,共同研討國際工人運動的理論和策略,探討各個領域里的學術問題。恩格斯進行了廣泛的理論研究,尤其對軍事學、語言學和自然辯證法作了深入的探討。1851年11月至1852年11月,恩格斯為《紐約每日論壇報》撰寫了一組題為《德國的革命與反革命》的文章,深刻總結了1848-1849年德國革命的經驗,提出了武裝起義是一種藝術的著名論斷。1857-1859年,他為《美國新網路全書》撰寫了許多軍事條目。1861-1865年,撰寫了關於美國內戰的許多文章。1867年《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後,他為工人報刊和利用資產階級報刊撰寫了許多篇戰爭評論,准確地分析和預示了戰爭的進程。
1870年9月,恩格斯結束了二十年"埃及幽囚式"的經商生活,從曼徹斯特遷居倫敦,與馬克思一起參加國際工人協會的領導工作。1872年9月國際海牙大會期間,恩格斯與馬克思一起為擊敗巴枯寧陰謀集團,通過關於政治問題和組織問題的決議作出了重要貢獻。根據恩格斯的提議,國際總委員會遷至紐約。1875年3月,他在給倍倍爾的信中闡明了他對德國工人運動中兩派合並的原則立場,批評了黨內某些領導人追求無原則合並的錯誤。1876-1878年,他寫了一組題為《歐根·杜林先生在科學中實行的變革》的文章(即《反杜林論》)。1880年夏,應法國工人黨領導人拉法格的要求,把《反杜林論》中的某些章節改編為《空想社會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即《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這本被馬克思稱為"科學社會主義入門"的小冊子,對普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起了重要作用。在1873年至1883年間,恩格斯擬定了《自然辯證法》的寫作提綱,完成了若干篇章和片斷,奠定了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基礎。
1883年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獨自肩負起指導國際工人運動、整理和出版(或再版)馬克思遺著、捍衛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培養各國年輕的社會主義活動家和理論家的重任。
1889年7月,在恩格斯的指導和推動下,國際社會主義工人代表大會(即第二國際)在巴黎召開。在他的關懷和指導下,第二國際聯合各國工人政黨,開展了反對無政府主義和改良主義傾向的斗爭,1893年8月,恩格斯在歐洲大陸旅行期間出席了正在蘇黎世召開的第二國際的第三次代表大會。這是恩格斯唯一的一次參加第二國際的代表大會。
恩格斯在晚年承擔了整理、出版馬克思未完成的《資本論》第二、三卷手稿的巨大工作,1885年7月,《資本論》第二卷出版。1894年12月,《資本論》第三卷出版。在他主持下,1887年1月出版了《資本論》第一卷英文版。他還再版了馬克思的其他著作以及共產主義者同盟的著名活動家威廉·沃爾弗、格奧爾格·維爾特等人的作品,並籌備出版馬克思全集。
八九十年代,恩格斯繼續在各個思想領域內從事理論研究工作,全面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1884年10月,《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一書出版,在馬克思主義史上第一次系統探討了人類社會的史前史,揭示了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起源、發展及其消亡的規律和家庭的變遷史。1886年4月至5月,發表了《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1890年和1893年,先後發表《沙皇俄國政府的對外關系》和《歐洲能否裁軍》,分析了九十年代初歐洲國際關系的特點和趨勢,揭露了沙皇俄國是歐洲反動勢力的堡壘,闡述了無產階級對戰爭、和平和革命問題的基本觀點和方針。針對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內部右傾機會主義思潮日益抬頭的情況,1891年1月發表了馬克思的《哥達綱領批判》並為之作序,3月再版了《法蘭西內戰》並寫了導言,6月寫了《1891年社會民主黨綱領草案批判》,1895年初為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單行本寫了導言。恩格斯在這些導言中集中地捍衛和發揮了馬克思主義訴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1894年11月,他寫的《法德農民問題》論述了無產階級政黨爭取農民同盟軍、引導農民走向合作制的原則、方針和政策,批判了法國工人黨和德國社會民主黨在農民問題上的右傾錯誤。他指出,在農民占人口多數的國家裡,"為了奪取政權,這個政黨應當首先從城市跑到農村,成為農村中的力量"。
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患癌症逝世。10日,在威斯敏斯特橋的滑鐵盧車站大廳舉行追悼會。27日,遵照他的遺囑,他的骨灰被灑在伊斯特勃恩海濱的大海中。
http://219.239.11.21:8088/datalib/2003/Celeb/DL/DL-1516
B.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資料
馬克思(1818—1883),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和領袖。
馬克思生於普魯士萊茵省特里爾城的一個猶太家庭。1835年秋,在中學畢業試卷上,他說明了立志選擇最能為人類謀福利的職業的偉大抱負。同一年,進入波恩大學。後轉入柏林大學。在柏林大學參加了「青年黑格爾派」活動,吸取了黑格爾的辨證法思想。1841年,大學畢業後,接受著名哲學家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思想。最後獲得耶拿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842年1月馬克思開始為科隆的《萊茵報》撰稿。同年10月進入該報當編輯。他發表了一系列抨擊普魯士專制統治和德意志的封建勢力的論文,不久馬克思被迫離開主編職位,後《萊茵報》也被查封。
1843年馬克思與燕妮·封·威斯特華結婚,婚後遷往巴黎。在巴黎,他研究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和各國革命史,參加工人團體的活動。馬克思這一時期的著作里明確地、科學地回答了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動力和途徑問題,從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1844年8月底—9月初,在巴黎與恩格斯會見,開始為工人階級的解放事業共同進行斗爭。1845年被法國政府驅逐出境,前往布魯塞爾。在布魯塞爾,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了「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想以此組織建立國際性的共產黨,以便吸收各國先進分子。馬克思和恩格斯參加了1847年底「共產主義者同盟」在倫敦舉行的第二次代表大會,大會委託他倆起草同盟綱領。1848年2月他們寫成的綱領隨即發表,這就是著名的《共產黨宣言》。
1848年維也納和柏林爆發革命時期,馬克思和恩格斯回到德意志,在科隆創辦了《新萊茵報》,指導了德國和歐洲革命,聲援各國人民的革命斗爭,1849年後定居倫敦。
到倫敦後立即重建共產主義者同盟的地方組織和中央委員會。系統地全面地總結了1848年歐洲革命的歷史經驗。1864年9月創建了國際工人協會(即第一國際),通過同形形色色機會主義派別的斗爭,為馬克思主義在國際工人運動中的領導地位奠定了基礎。1867年出版了《資本論》第一卷(第二、三卷在他逝世後由恩格斯整理出版),在這部巨著中,他闡明了剩餘價值論,創立了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在1805年—1870年間。馬克思幾乎每天都同在曼徹斯特的恩格斯通信,商討各種政治、社會和自然科學問題。從1851年開始,他還為美國《紐約每日論壇報》和英國及其他國家的一些報刊撰稿,其中包括對中國問題的評論。1871年3月18日巴黎公社建立,馬克思高度評價這一無產階級的革命首創精神,並給予熱情的歌頌和支持,寫出了《法蘭西內戰》一書,總結巴黎公社的歷史經驗。1875年馬克思抱病寫了《哥達綱領批判》,對拉薩爾機會主義給予了徹底的批判。由於反動政府的迫害,極端貧困的生活以及繁重的工作,嚴重的損傷了馬克思的健康。1883年3月14日下午,馬克思因病與世長辭。後和他的夫人燕妮同葬於英國倫敦海格特公墓。
馬克思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學說,指引了全世界勞動人民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前進的道路。恩格斯指出:馬克思是「科學巨匠」,「首先是一個革命家」,「賴有他才第一次意識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識到本身解放條件的現代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這實際上就是他畢生的使命」。馬克思的名字將永垂史冊。
http://rcs.wuchang-e.com/RESOURCE/CZ/CZLS/ZSD/SJJDS/GJGCZYYD/328_SR.htm
恩格斯(1820-1895)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剝削被壓迫群眾的偉大導師,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奠基者。
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誕生於德國萊茵省巴門市的一個紡織廠主家庭。1837年9月,中學未畢業就被他的父親送去學習經商。1838年7月至1841年3月,在不萊梅一家貿易公司實習經商,業余刻苦自學,著文批判德國的封建專制統治、宗教迷信和資本家的貪婪,表現了初步的革命民主主義思想,1841年9月至1842年10月,在柏林服兵役,旁聽柏林大學的哲學講座,參加青年黑格爾派的活動。在此期間,他先後發表了《謝林論黑格爾》、《謝林和啟示》以及《謝林――基督教的哲學家》等小冊子,尖銳批判了宣揚"天啟哲學"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謝林,他還著文揭露以德皇威廉四世為代表的德國封建專制制度,成為一個堅定的革命民主主義者。1841年費爾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質》一書發表後,接受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思想,
1842年11月,恩格斯在英國曼徹斯特"歐門――恩格斯"紡織公司當辦事員,在這里,他參加憲章派活動,結識了正義者同盟的活動家,並深入研究歷史、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理論,開始了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向科學共產主義的轉變。1844年2月,在馬克思主編的《德法年鑒》上發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初步揭示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矛盾。
1844年8月底,恩格斯在回國途中繞道巴黎會見了馬克思,開始了二人的終身合作。1844年9月至1845年3月,他在巴門寫作《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描述了無產階級的悲慘處境和歷史使命。1845年與馬克思合寫《神聖家族》,同年11月到次年5月又合寫《德意志意識形態》,表明馬克思恩格斯已經完成了兩大轉變。1846年春,恩格斯和馬克思在布魯塞爾創建共產主義通迅委員會。同年秋天,赴巴黎開展活動,爭取和教育正義者同盟的成員,使之擺脫"真正的社會主義"的影響。
1847年1月,恩格斯和馬克思一起加入正義者同盟。6月,他出席在倫敦舉行的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會,以科學社會主義為指導創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革命政黨。同年10月,被選入同盟巴黎區部委員會,並受委託起草同盟的綱領草案(即《共產主義原則》),用問答的體裁初步闡明了科學共產主義的基本原理。11月,與馬克思一起出席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並任大會秘書。大會接受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張,制訂了符合民主制原則的章程,並委託他們起草同盟的綱領。1848年2月中旬,在《共產主義原理》基礎上,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共產黨宣言》在倫敦出版。
1848年2、3月間,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相繼在巴黎、柏林、維也納等城市爆發;3月,恩格斯當選為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委員,在巴黎與馬克思共同擬訂了《共產黨在德國的要求》。4月,他們到達德國科倫。恩格斯擔任《新萊茵報》編輯,協助馬克思主持該報編輯部工作。他還曾去巴門和萊茵省的其他城市活動。1848年秋至1849年初,為了躲避官方的追捕,流亡到比利時和瑞士,在瑞士協助組織工人協會。1849年5月,在愛北斐特參加武裝起義。6月,在巴登――普法爾茨任維利希志願軍團副官,親臨前線參加戰斗。起義失敗後流亡到瑞士。11月抵倫敦,當選為同盟中央委員會委員,負責改組同盟工作。1850年3月和6月,先後兩次與馬克思合作起草《中央委員會告共產主義者同盟書》。為了支援陷於極端貧困的馬克思一家,恩格斯於該年遷居曼徹斯特,在"歐門-恩格斯公司"再度經商。
在曼徹斯特居住期間,恩格斯同馬克思保持了頻繁的通信聯系,共同研討國際工人運動的理論和策略,探討各個領域里的學術問題。恩格斯進行了廣泛的理論研究,尤其對軍事學、語言學和自然辯證法作了深入的探討。1851年11月至1852年11月,恩格斯為《紐約每日論壇報》撰寫了一組題為《德國的革命與反革命》的文章,深刻總結了1848-1849年德國革命的經驗,提出了武裝起義是一種藝術的著名論斷。1857-1859年,他為《美國新網路全書》撰寫了許多軍事條目。1861-1865年,撰寫了關於美國內戰的許多文章。1867年《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後,他為工人報刊和利用資產階級報刊撰寫了許多篇戰爭評論,准確地分析和預示了戰爭的進程。
1870年9月,恩格斯結束了二十年"埃及幽囚式"的經商生活,從曼徹斯特遷居倫敦,與馬克思一起參加國際工人協會的領導工作。1872年9月國際海牙大會期間,恩格斯與馬克思一起為擊敗巴枯寧陰謀集團,通過關於政治問題和組織問題的決議作出了重要貢獻。根據恩格斯的提議,國際總委員會遷至紐約。1875年3月,他在給倍倍爾的信中闡明了他對德國工人運動中兩派合並的原則立場,批評了黨內某些領導人追求無原則合並的錯誤。1876-1878年,他寫了一組題為《歐根·杜林先生在科學中實行的變革》的文章(即《反杜林論》)。1880年夏,應法國工人黨領導人拉法格的要求,把《反杜林論》中的某些章節改編為《空想社會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即《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這本被馬克思稱為"科學社會主義入門"的小冊子,對普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起了重要作用。在1873年至1883年間,恩格斯擬定了《自然辯證法》的寫作提綱,完成了若干篇章和片斷,奠定了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基礎。
1883年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獨自肩負起指導國際工人運動、整理和出版(或再版)馬克思遺著、捍衛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培養各國年輕的社會主義活動家和理論家的重任。
1889年7月,在恩格斯的指導和推動下,國際社會主義工人代表大會(即第二國際)在巴黎召開。在他的關懷和指導下,第二國際聯合各國工人政黨,開展了反對無政府主義和改良主義傾向的斗爭,1893年8月,恩格斯在歐洲大陸旅行期間出席了正在蘇黎世召開的第二國際的第三次代表大會。這是恩格斯唯一的一次參加第二國際的代表大會。
恩格斯在晚年承擔了整理、出版馬克思未完成的《資本論》第二、三卷手稿的巨大工作,1885年7月,《資本論》第二卷出版。1894年12月,《資本論》第三卷出版。在他主持下,1887年1月出版了《資本論》第一卷英文版。他還再版了馬克思的其他著作以及共產主義者同盟的著名活動家威廉·沃爾弗、格奧爾格·維爾特等人的作品,並籌備出版馬克思全集。
八九十年代,恩格斯繼續在各個思想領域內從事理論研究工作,全面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1884年10月,《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一書出版,在馬克思主義史上第一次系統探討了人類社會的史前史,揭示了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起源、發展及其消亡的規律和家庭的變遷史。1886年4月至5月,發表了《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1890年和1893年,先後發表《沙皇俄國政府的對外關系》和《歐洲能否裁軍》,分析了九十年代初歐洲國際關系的特點和趨勢,揭露了沙皇俄國是歐洲反動勢力的堡壘,闡述了無產階級對戰爭、和平和革命問題的基本觀點和方針。針對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內部右傾機會主義思潮日益抬頭的情況,1891年1月發表了馬克思的《哥達綱領批判》並為之作序,3月再版了《法蘭西內戰》並寫了導言,6月寫了《1891年社會民主黨綱領草案批判》,1895年初為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單行本寫了導言。恩格斯在這些導言中集中地捍衛和發揮了馬克思主義訴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1894年11月,他寫的《法德農民問題》論述了無產階級政黨爭取農民同盟軍、引導農民走向合作制的原則、方針和政策,批判了法國工人黨和德國社會民主黨在農民問題上的右傾錯誤。他指出,在農民占人口多數的國家裡,"為了奪取政權,這個政黨應當首先從城市跑到農村,成為農村中的力量"。
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患癌症逝世。10日,在威斯敏斯特橋的滑鐵盧車站大廳舉行追悼會。27日,遵照他的遺囑,他的骨灰被灑在伊斯特勃恩海濱的大海中。
http://219.239.11.21:8088/datalib/2003/Celeb/DL/DL-1516
C. 政治經濟學的一些問題。急!!!!!!!!!!!!!!!高分!
什麼是公平?
這本書是關於政治哲學的核心問題:Justice (公平)。書的標題是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可究竟什麼才是 Right Thing?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迷惑了很多次。
例1)你開著一輛車在軌道上行駛,突然發現剎車失靈而前往不遠有四個人在鐵軌上。同時有個岔道,在這個方向鐵軌上只有一個人。你應該為了避免更多人(4人)的死亡而扭轉方向盤去撞死較少人(1個人)嗎?
例2)同樣這部剎車失靈的車,同樣前往鐵軌4個人。這次你不是開車而是站在車上方的橋上。你旁邊站著一個胖壯的人。如果你把這個人推下橋在車前方,他體積重量較大可以有效減緩車速,並救下前方4個人。那麼你應該為了救4個人把這個人推向死亡嗎?
究竟什麼是正確,什麼又是公平?我斗膽把進行判斷的人分為三類:1)被動陷入某種既定基礎,在此基礎上毫不懷疑的判斷;2)對因教育工作經歷而產生的既定基礎,能夠產生懷疑,並也能夠從中抽離探索另一種可能性 3)沒有任何既定基礎,所有判斷完全高於人類「小我」的約束……
對於普通人群,懵懵懂懂處於第一類問題不大,畢竟這類人的判斷影響范圍很小。但如果是參政人員,決策和判斷會直接影響到社會公平,此類人就必須至少具備第二類人的素質,同時具備堅強的毅力向第三類人孜孜不倦靠攏。
作者把人們對於公平性問題判斷時,常會持有的三種立場列了出來。不得不承認讓人覺得醍醐灌頂,讓我意識到原來我的很多判斷居然如此偏執我居然也不自知:
1)Utilitarianism (實利主義) :這種立場的基本點是 Seek the greatest happiness for the greatest people。也就是「確保大多數人快樂的最大化」 。比如說,古羅馬人會把基督教人扔給獅子,並在人獅搏鬥間獲取快樂。按照utilitarianism主義,這種做法沒錯,因為一群羅馬人的快樂,遠遠大於一個基督教徒的痛苦。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公平」,有時會發展成一種很畸形的東西。事事物物均用cost和benefit來衡量。比如煙草公司覺得推廣香煙沒錯。原因是:雖然吸煙者可能因肺癌等疾病造成大量公共醫療費用支出,但是這些人相對來說死地早,所以從長遠而言,實際上是節省了更多的醫療費用!
2)Liberalism (自由主義) :此種立場基本點 「每個人在對其他人無主動損害時,應該享有行為的自由」 。這個基礎上建立的「公平」在歐美國家已經深入社會經濟結構每個毛孔,並也成為 「自由言論,自由市場」的理論背景。但這種公平甚至給西方人自己也造成困惑。比如佛羅里達州的颶風過後,建築商材料商哄抬物價,無視受災人民的疾苦,把一棵樹叢房頂移走需要1500美元。但政府對此無法禁止,因為這是一種「你情我願」的自由市場行為。再或者一個更極端的例子: 一個德國人在網上發出召集貼,召集願意被他殺死並吃掉的人。結果真的和一個人簽署了協議,並把他殺死後肢解凍在冰箱,分期吃掉。結果被發現時,他的辯解就是這是在雙方自願的協議基礎上進行的。不應該構成謀殺罪,或者故意傷人罪!
3)Virtune (道德): 這種立場沒有很堅實的數字或理論基礎, 而是來源於宗教,或者普通社會習俗中的一種「向善為善」的理念。其中包括類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之類的基本社會道德准則。但由於在西方,道德和宗教的關系過於緊密。如果政治人物過於強調道德,會被人詬病把宗教和政治結合。而且道德本身,邊界模糊,很難界定。
大家仔細想想,我們平時遇到某種社會現象,是不是都會潛意識的從以上一種或者幾種角度考慮?書到這一步,還不算非常難。但進一步下去的時候,我真的開始覺得要掙扎了。比如說我們國家遭受外國恐怖主義分子襲擊,很多平民遇難。現在我們逮到了一名外國恐怖分子,他掌握著下一次恐怖襲擊的情況但是非常死硬,我們對他反復動刑也不張口。這個時候我們也找到了他的女兒(無辜),由於時間緊迫,面對馬上可能出現的恐怖襲擊,我們應該不應該在他面前,給他的女兒動刑,迫使他招供呢?
我相信很多人會覺得,應該對這個人的外國女兒動刑。因為為了保護我們自己的家人自己的國家。當人面對比自我利益更大的利益群體,包括家庭,團體或者國家的時候,會無視其它局外人作為人的基本權益。這樣是不是正確的做法?這個問題研究下去很嚴重。
作者做了一個總結,目前大部分國家的「公平」,都是在以上三種理念的混合形成的。可「公平」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麼?為了最大效益的發展經濟?保護個體權益? 作者認為, 真正有遠見的領導人, 必須要把」道德」深入結合到」公平」里,從社會結構整體上對個體影響,使個體能夠心懷善良,從社會整體考慮問題和行動.
D. 舉例說明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階段性與科學性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學科建制意義上的哲學,而是問題回應式的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個整體,並不存在絕對分明的學科劃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不是在哲學理論內部自動循環的結果,其他思想成果,特別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法國復辟時期的歷史學和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成也有直接影響。所以在更廣泛的意義上,應該把這些思想成果也包括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來源之中。
眾所周知,馬克思在流寓巴黎期間接觸到波旁王朝復辟時期興起的關於「第三等級」的大量歷史文獻,如以基佐、米涅和梯葉里為代表的學派,試圖通過嚴格的決定論和階級斗爭學說來解釋全部歷史,特別是法國革命的歷史。同時,馬克思還潛心研究了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主要是起源於洛克而匯流於社會科學的那一派,即愛爾維修和霍爾巴赫的派別。這個派別試圖把唯物主義推廣和應用到社會生活方面,馬克思曾一度把這種學說稱之為「真正的人道主義」。最後,在巴黎當時的精神園地中,到處是社會主義的萌芽,其中有聖西門派的殘余,有傅立葉派,有基督教社會主義者,有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者,還有其最卓越的代表人物列魯和蒲魯東,以及文藝界的社會主義領袖貝朗瑞和喬治•桑。這些人物及其思想,都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成產生了直接的影響。此外,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於馬克思哲學的創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唯物史觀在縱橫兩個方面展開自己的理論系統。在縱的方面,它要揭示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內在歷史邏輯;在橫的方面,它剖開社會肌體,揭示其內部結構和相互制約關系。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是從解剖資本主義社會入手的。然而,資本主義社會本身又是一個十分復雜的肌體,它直接呈現在人們面前的一個由各種關系交織而成的「關於整體的表象」。要揭示這一整體的內在結構,就不能停留在表象上,而必須剖開整體,抓住關鍵性的方面或環節,藉以理解和說明整體,列寧在談到馬克思研究社會結構所使用的方法時指出,這種方法就是「從社會生活的各種領域中劃分出經濟領域,從一切社會關系中劃分出生產關系,即決定其餘一切關系的基本的原始的關系。」 生產關系或經濟關系是一切社會運動的基礎,是一切復雜的政治上層建築和思想上層建築藉以豎立其上的基石。因此,抓住這一決定性的環節,是解開社會結構奧秘,創立唯物史觀的關鍵。而政治經濟學就是研究生產關系的科學,所以馬克思說:「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找。」 恩格斯寫道:「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到人們的頭腦中,到人們對永恆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不應當到有關時代的哲學中去尋找,而應當到有關時代的經濟中去尋找。」 「要獲得理解人類歷史發展過程的鑰匙,……應該到……『市民社會』中去尋找。但關於市民社會的科學,也就是政治經濟學」。 可見,不研究政治經濟學,就不可能了解「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可能「獲得理解人類歷史發展過程的鑰匙」,也就不可能創立唯物史觀。事實上,在馬克思和恩格斯之前,黑格爾和費爾巴哈企圖在純粹哲學的范圍內來解決歷史發展的規律問題。結果,他們終生沒有走出哲學的圈子,也就始終沒有發現歷史發展的規律性。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走出哲學才改造了哲學;他們正是藉助於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才批判地改造了舊哲學,創立了以唯物史觀為核心內容的新哲學。
E. 恩格斯生平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年),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剝削被壓迫群眾的偉大導師。
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生於普魯士萊茵省巴門城。父親是紡織廠主,一心想把恩格斯造就成企業家。1837年恩格斯中學還未畢業,父親就強迫他棄學經商,到本城商業營業所當辦事員;一年後,又送他到不來梅一家大公司供職。恩格斯渴望學習和研究哲學、文學和歷史,對從事商業活動完全沒有興趣。他一面刻苦自學,一面考察工人生活狀況,對勞苦大眾的境遇懷著深切的同情,而對資本家和上層社會的庸俗習氣十分厭惡。1839年發表的《烏培河谷來信》及後來給他朋友的書信中,鮮明地表達了他上述思想傾向。
1841年秋,恩格斯到柏林服義務兵役,分配在炮兵隊。他悉心研究軍事,很快成為一名炮手。當時柏林大學的學術爭論非常活躍,恩格斯在服役期間時常抽空到柏林大學旁聽,並參加了「青年黑格爾派」的活動。該校哲學教授謝林主張把宗教和科學調和起來。恩格斯表示反對,寫了《謝林和啟示》等文章,對他反動的神秘主義觀點進行了批判。
1842年9月,恩格斯服役期滿。他在父親安排下,到英國紡織工業中心曼徹斯特他父親與人合辦的工廠去任職。11月,他去英途中經過科倫,在《萊茵報》編輯部第一次會見馬克思。年底,恩格斯到達曼徹斯特。
四十年代初,英國的憲章運動出現了新的高漲。曼徹斯特也是憲章運動的中心之一。恩格斯到這里後,同憲章派的左翼領袖建立了聯系,多次出席他們的會議。他為該派的機關報《北極星報》撰稿,又在其他報紙上向英國工人介紹大陸社會主義運動和德國哲學;還結識了德國流亡工人的秘密團體「正義者同盟」的領導人。他經常到工廠和工人住宅區去調查研究工人階級的狀況,出席工人集會,查閱各種官方文件和有關著作。1844年2月,他在馬克思和盧格合辦的《德法年鑒》創刊號上發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從社會主義觀點出發,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了批判。這部著作表明他已由唯心主義轉到唯物主義,由革命民主主義者轉為共產主義者。
1844年8月底,恩格斯回國途中在巴黎第二次會見馬克思。從此,兩人為世界無產階級解放事業並肩戰斗。他們合作寫成的第一部著作,是1845年2月出版的《神聖家族,或對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簡稱《神聖家族》)。這部著作批判了「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主義哲學,闡明了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這一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根據在英國調查研究所得的材料,恩格斯又於1845年3月寫成了《英國工人階級狀況》。這部著作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內在的深刻矛盾,有力地控訴了資產階級對工人的殘酷剝削,第一次說明了無產階級不只是一個受苦的階級,而且是能夠爭取自身最終解放的階級,還提出了社會主義要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思想。
馬克思遷居布魯塞爾後不久,恩格斯也到了那裡。他們在那裡合寫了《德意志意識形態》。這部著作第一次廣泛地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制定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經濟形態學說的初步提綱,並且第一次提出了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歷史任務。次年,他與馬克思在布魯塞爾共同建立了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此後,他與馬克思在工人組織中開展了對蒲魯東主義、魏特林的平均共產主義以及克利蓋等的「真正的社會主義」的斗爭。
1847年,恩格斯同馬克思一起參加共產主義者同盟。同年12月至1848年1月,又與馬克思共同起草了「同盟」的綱領。1848年2月,新綱領在倫敦用德文正式發表。這就是科學共產主義綱領性文獻《共產黨宣言》。
1848年3月,普魯士爆發了革命。恩格斯與馬克思一起從法國秘密回到普魯士參加斗爭。次年3月革命失敗,5月,在南德和西德各省又接連發生武裝起義。恩格斯親身參加了巴登—普法爾茨的起義。他負責籌集軍糧和彈葯,訓練戰士,並英勇地參加了四次戰斗。7月中旬,被普魯士軍隊擊敗的起義軍殘部越界進入瑞士。恩格斯隨一支主要由工人組成的志願軍部隊最後撤離。
恩格斯進入瑞士後,隨即前往英國倫敦,與馬克思重建了「共產主義同盟」的各級組織。為了在經濟上資助馬克思進行理論研究工作,他於1850年11月重返曼徹斯特從事商業活動,直到1870年才再移居倫敦。在這二十年間,他幾乎每天同馬克思通信,商討各種政治問題以及哲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中的各種理論問題;同時參加革命實踐活動,從事理論著作。
為了總結1848年革命的經驗教訓。恩格斯寫了《德國農民戰爭》和《德國的革命和反革命》兩書。在後一本書中,他著重研究了無產階級革命中的軍事問題,總結了暴力革命的基本形式,尤其是對怎樣進行武裝起義、使起義獲得勝利,作了理論性的概括。
1864年10月,國際工人協會即「第一國際」在倫敦成立。恩格斯因在曼徹斯特工作,未參加該組織初期的領導工作。但在每個重大問題上,馬克思都徵求他的意見,並多次請地為總委員會起草報告或材料。他和馬克思一起,同蒲魯東派、巴枯寧派、工聯派、拉薩爾派進行了原則性的斗爭,堅決反對他們的改良主義、投降主義、無政府主義、分裂主義以及其他破壞第一國際的陰謀活動。
七十年代起,柏林大學講師杜林發表多種著作,大肆攻擊馬克思主義,妄圖推翻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恩格斯從1877年1月起至1878年7月,在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前進報》上,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對杜林的觀點進行了全面的批判。這些文章後來匯集成書,便是著名的《反杜林論》。這部名著第一次全面系統地論述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即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從而成為「每個覺悟工人必讀的書籍」。
從七十年代初至1883年,恩格斯還致力於研究自然科學中的哲學問題,並作了許多札記,對當時自然科學的最重要的成就作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概括。在他逝世後,這些札記被輯錄成《自然辯證法》一書。1883年馬克思逝世後,他擔負了整理和發表馬克思的文獻遺產和繼續領導國際工人運動的重任。1885和1894年,分別整理出版了馬克思《資本論》的第二、三卷。1881年寫了《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闡明了階級產生的過程、國家的起源和實質;1888年寫了《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對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哲學的關系,詳盡地闡述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
1889年「第二國際」建立。恩格斯指導它的活動,同其中形形色色的機會主義進行了堅決斗爭,還對德國黨內小資產階級半無政府主義集團「青年派」進行了嚴厲的批判。1891年6月,又寫了《愛爾福特綱領草案批判》有力地批駁了「和平長入社會主義」的謬論。晚年,他給各國活動家寫了大量書信,進一步發展了唯物主義的原理。
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在倫敦因病逝世。
列寧在評價恩格斯的偉大功績時指出,恩格斯和馬克思一起,判定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創立了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揭示了資本的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規律,闡明了全世界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要了解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對無產階級有什麼貢獻,就必須清楚地認識馬克思的學說和活動對於現代工人運動發展的意義。」
F. 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在哪裡
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信仰,與宗教信仰的確有某些相似之處。宗教信仰在歷史上版也曾起權到過重要的作用。
但是,馬克思主義才是科學的信仰,因為它不管在本質上還是在影響上,都是理性的、積極的、來源於現實、充分實現人的自我解放、擁有強大生命力的信仰,這些都是宗教信仰所不及的。所以說,馬克思主義是我們應該堅持的科學的高尚的信仰。
從它的階級屬性講,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和整個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是關於無產階級斗爭的性質、目的和解放條件的學說。
從它的研究對象和主要內容講,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學說。
(6)基督教政治經濟學擴展閱讀:
馬克思和恩格斯提供了無產階級領導權思想的基本要點。列寧在這方面的新貢獻,就在於他向前發展了這些要點,把它們擴展為無產階級領導權的嚴整體系,擴展為無產階級不僅在推翻沙皇制度和推翻資本主義的事業中,並且在無產階級專政時期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都對城鄉勞動群眾實行領導的嚴整體系。
G. 三個宗教的創始人,創始時間,信教地區,經典書籍是什麼
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創始人釋迦摩尼,原名悉達多·喬達摩,公元前6世紀,佛祖不寫書,重要典籍《金剛經》等, 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傳播地亞洲。
伊斯蘭教:公元七世紀由麥加人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上首先興起,著作古蘭經,伊斯蘭教主要傳播於亞洲、非洲,以西亞、北非、西非、中亞、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最為盛行。
基督教:創始人神子耶穌基督 公元1世紀
基督教脫胎於猶太教,其經典舊約全書為猶太教經典. 基督教的基本經典是《舊約全書》(希伯萊語:תנ 'ך、希臘語:Παλαι? Διαθ?κη、拉丁語:Vetus Testamentum)和《新約全書》(希伯萊語:ברית חדשה、希臘語:Καιν? Διαθ?κη、拉丁語:Novum Testamentum)兩大部分構成的《聖經》。
基督教發源於猶太教,與佛教、伊斯蘭教並稱世界三大宗教,估計現在全球共有15億至21億的人信仰基督教,佔世界總人口25%-30%。最早期的基督教只有一個教會,但在基督教的歷史進程中卻分化為許多派別,主要有天主教(中文也可譯為公教、羅馬公教)、東正教、新教(中文又常稱為基督教)三大派別,以及其他一些影響較小的派別。中文的「基督教」一詞有時被用於專指基督新教,這似乎是中文的特有現象。
H. 恩格斯的生平和主要思想
弗里德里希·馮·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德國思想家、哲學家、革命家、教育家,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一。恩格斯是卡爾·馬克思的摯友,被譽為「第二提琴手」,他為馬克思從事學術研究提供大量經濟支持。馬克思逝世後,將馬克思遺留下的大量手稿、遺著整理出版,並眾望所歸地成為國際工人運動的領袖。「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個完全不能低估的功績是他們把我們從哲學行話中解放出來,這種哲學行話曾盛極一時,但在(一些)馬克思主義者(指教條主義者)的著作中就顯得是完全陳腐的東西了——那就會完全像海涅在歌德之後用高特舍特的語言寫詩一樣。」
十九世紀八九十年代,恩格斯繼續在各個思想領域內從事理論研究工作,全面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1884年10月,《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一書出版,在馬克思主義史上第一次系統探討了人類社會的史前史,揭示了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起源、發展及其消亡的規律和家庭的變遷史。1886年4月至5月,發表了《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論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及其在哲學發展史上引起的劃時代的意義,對唯物主義哲學及唯物史觀作了深刻的發揮。他的許多書信對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作了重大的補充和闡發。在出版和再版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著作時,恩格斯根據八十年代以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新現象,如壟斷的出現、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濟危機的新特點和資本主義各國發展不平衡等,作了新的探討和概括。1890年和1893年,先後發表《沙皇俄國政府的對外關系》和《歐洲能否裁軍》,分析了九十年代初歐洲國際關系的特點和趨勢,揭露了沙皇俄國是歐洲反動勢力的堡壘,闡述了無產階級對戰爭、和平和革命問
題的基本觀點和方針。針對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內部右傾機會主義思潮日益抬頭的情況,1891年1月發表了馬克思的《哥達綱領批判》並為之作序,3月再版了《法蘭西內戰》並寫了導言,6月寫了《1891年社會民主黨綱領草案批判》,1895年初為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單行本寫了導言。恩格斯在這些導言中集中地捍衛和發揮了馬克思主義訴諸無產階級革命,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1894年11月,他寫的《法德農民問題》論述了無產階級政黨爭取農民同盟軍、引導農民走向合作制的原則、方針和政策,批判了法國工人黨和德國社會民主黨在農民問題上的右傾錯誤。他指出,在農民占人口多數的國家裡,"為了奪取政權,這個政黨應當首先從城市跑到農村,成為農村中的力量"。恩格斯還寫了《關於共產主義同盟的歷史》等總結國際工人運動史、為馬克思及其戰友作傳的文章。此外,他還就宗教、婦女、文學、美學、史學等方面的問題發表了見解,不愧為一個網路全書式的思想家。
恩格斯在同馬克思一起創立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同時在軍事理論領域造詣很深、建樹卓著。恩格斯同馬克思一起,在批判地繼承以往軍事理論遺產和總結革命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有關戰爭、軍隊、軍事學術和軍事史的學說,為無產階級軍事科學奠定了基礎。
1841年9月,恩格斯到柏林服兵役,並在柏林大學聽課,研究黑格爾哲學,參加青年黑格爾派的活動。這時,恩格斯在政治上和世界觀上雖然是一個民主主義者和唯心主義者,但他在實際斗爭中,逐步意識到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同德國現實之間的矛盾,再加上受L.A.費爾巴哈《基督教的本質》一書的影響,開始向唯物主義者轉變。
1842年11月,恩格斯到英國曼徹斯特的棉紡廠當職員 ,接觸到真正的產業無產階級。他和工人交往,參加他們的集會和斗爭,並同憲章運動領袖建立聯系。為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規律和無產階級解放的條件,恩格斯進行大量的科學研究工作 。1844年3月 ,在《德法年鑒》上發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和《英國狀況——評托馬斯·卡萊爾的〈過去和現在〉》兩篇文章,以社會主義觀點考察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指明一切弊端都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統治的結果,論述社會主義革命和消滅私有制的不可避免性,初步論述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如同列寧所說,這清楚地表明恩格斯已經完成由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由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的轉變。
I. 你好,我想進一步了解馬克思主義,不是教科書那種,而是真正的哲學能談談嗎QQ:385061089
看原著就行,我國官方即有現成的高品質譯本。
先看看四本選集吧。
我覺得馬克思在哲學方面並不怎麼重要,不過是沿襲了黑格爾,用羅素的話說,把基督教里的末日審判、千年王國替換成了他的無產階級革命、共產社會雲雲。倒是政治經濟學上比較有創見。
也許是我淺薄了,西馬也是近代西方思想史上一支挺有活力的枝幹。具體的你可以網路一下,西馬的分支也有很多,那玩意就真深了……
希望能幫得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