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活中的博弈論文怎麼寫
經過一個學期對於博弈論的學習,對博弈論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從我的角度回來看,答感覺博弈論確實是非常智慧的一個理論,在博弈論成為一個有名字的理論之前,其實人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多少有應用到它,但是直到被偉大的經濟學家總結歸納出來之後,博弈論才真正的開始閃耀它的光輝。我們選修課學習博弈論,其實主要目的是對博弈論的一個引入,因為通過一個學習的學習,不可能達到對博弈論的高層次的理解。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博弈論帶入生活,可以用簡單的博弈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我相信這是我們上這門選修課的真正目的。如果可以通過這一個學期的學習,產生對博弈論濃厚的興趣那固然更好。
二、 博弈論的簡介
就我對於博弈論的理解其實可以簡單概括為一句話:是二人在平等的對局中各自利用對方的策略變換自己的對抗策略,達到取勝的目的。
博弈論又被稱為對策論(Game Theory)既是現代數學的一個新分支,也是運籌學的一個重要學科。
博弈論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勵結構間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斗爭或競爭性質現象的數學理論和方法。 博弈論考慮游戲中的個體的預測行為和實際行為,並研究它們的優化策略。生物學家使用
2. 博弈論在經濟生活中的運用
應用相當多。
1、商戰中的應用。如同類型產品如何定價,AB公司都會考慮到降價內促銷對公司的影響,以容及對對方策略的影響,如果雙方都選擇不斷降價,最終將會導致整個市場利潤崩盤,而全都虧損,所以,如果公司決策者頭腦夠好,一定會使用博弈論選擇一個最優策略保證自己的利益。
2、生活中的應用
如簡單的飯店選擇,同在一條小吃街上,一個飯店特別火,而另一個飯店人特別冷清。如果你稍微有些博弈論的理念或生活常識就會知道,一定要去火的那家飯店。這與從眾心理有一絲絲關系,但更重要的是,同在大街上,如果倆家飯店都差不多,那人數應該大體一致,但既然一家特火爆,一家特冷清,那小心了,那就的飯一定相當難吃,不要抱著他是新開的飯店的想法。
這就是消費者在吃飯中重復博弈導致的最終都選擇火爆飯店的結果。
3. 現實生活中有什麼經濟學博弈論
博弈論屬應用數學的一個分支,考慮個體的預測行為和實際行為,並研究它們的優回化策略。博弈論現在已經成答為經濟學的標准分析工具之一,研究經濟行為中的博弈行為的過程與結果。博弈論的開創人是馮·諾依曼,他曾和摩根斯坦寫過著作《博弈論與經濟行為》。之後納什完善了博弈論,證實了均衡點的存在,形成了納什均衡。94、96、01、05、07和最近的12年諾獎經濟學獎頒給與博弈論的研究有關的專家,你也可以到網路上搜尋博弈論和經濟學相結合的教材。
4. 身邊的利益博弈——生活中最有趣的博弈經濟學txt全集下載
身邊的利益博弈——生活中最有趣的博弈經濟學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回傳到網路網盤,答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可知消費者攀比正是房價升高的助推器?
買的不如賣的精,商品折扣「騙」你沒商量!
促銷活動中,商家「保留最終解釋權」里藏貓膩!
時裝大減價誘惑著你的心,該買?不該買?
越來越多的一元店、兩元店生意火爆,他們能賺到錢嗎?
……
生活中,越來越多的打折購物、返券購物、保險推銷、令人眼花繚亂的金融新產品,無時不在考驗你的智商、考驗你的理性,考驗你對經濟學的認識。每個人的幸福與痛苦、興奮和困惑,大多來源於日常所遇到的各種經濟問題,而追求財富、追求美好生活,是人類本性,如何才能做出正確選擇、如何制定合理戰略,如何讓這種追求變得更加理性、更加科學,使自己更從容地駕馭生活呢?
其實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不自覺地用博弈論方法對經濟問題做出各種決策!
對於普通人來說,博弈論可能是一個極為陌生的概念,認為它是遙不可及。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包羅·薩繆爾遜認為,生活中處處都存在著博弈,無論它是大是小,只要你細心的研究,你會……
5. 生活中的博弈論論文
生活中的博弈論論文
摘要:
生活、博弈、無處不在、利益、老鷹、報價價位、得與失
正文:
博弈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均可從博弈得到解釋,大到美日貿易戰,小到今天早上你突然生病。可能讀者會認為,貿易爭端用博弈論來分析是可以的,但對自己生病也可以用博弈論來理解就有點不可思議,因為自己就一個人,和誰進行游戲? 實際上,並非只有一個人,還有一個叫做「自然」(Nature)的參與者。「自然」可以理解為無所不能的上帝,上帝現在有兩種策略,讓人生病或不生病。人一旦生病,就不得不根據生病的信息判斷上帝的策略,然後採取對應的策略。上帝採取讓人生病的策略,人就採取吃葯的策略來對付;上帝採取不讓人生病的策略,人就採取不予理睬的策略。這正是一場人和上帝進行博弈的游戲。
「自然」是研究單人博弈的重要假定。再比如一個農夫種莊稼也是同自然進行博弈的一個過程。自然的策略可以是:天旱、多雨、風調雨順。農夫對應的策略分別是:防旱、防澇、放心地休息。當然,「自然」究竟採用哪種策略並不確定,於是農夫只有根據經驗判斷或氣象預報來確定自己的行動。如果估計今年的旱情較重,就可早做防旱准備;如果估計水情嚴重,就早做防澇准備;如果估計是風調雨順,農夫就可以悠哉游哉了。
生活中更多的游戲不是單人博弈,而是雙人或多人的博弈。比如,某一天你覺得應該是你太太的生日,但又不能肯定:如果是太太的生日的話,你可以送一束花,太太會特別高興;你不送花,太太會埋怨你忘了她的生日;如果不是太太的生日的話,你可以送太太一束花,太太感到意外的驚喜;你不送花,結果生活同往常一樣。
在這個博弈里,我們看到,「自然」可以有兩種策略:確定今天是太太的生日或確定今天不是太太的生日,但不論「自然」採取何種策略,你的最好行動都是買花。
夫妻吵架也是一場博弈。夫妻雙方都有兩種策略,強硬或軟弱。博弈的可能結果有四種組合:夫強硬妻強硬、夫強硬妻軟弱、夫軟弱妻強硬、夫軟弱妻軟弱。
根據生活的實際觀察,夫軟弱妻軟弱是婚姻最穩定的一種,因為互相都不願讓對方受到傷害或感到難過,常常情願自己讓步。動物學的研究有相同的結論,性格溫順的雄鳥和雌鳥更能和睦相處,壽命也更長。
夫強硬妻強硬是婚姻最不穩定的一種,大多數結局是負氣離婚。夫強硬妻軟弱和妻強硬夫軟弱是最常見的一種,許多夫妻吵架都是這樣,最後終歸是一方讓步,不是丈夫撤退到院子里點根煙,就是妻子避讓到卧室里號啕大哭。
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界,博弈更為常見。比如兩個空調廠家之間的價格戰,雙方都要判斷對方是否降價來決定自己是否降價,顯而易見,廠家之間的博弈目標就是盡可能獲得最大的市場份額,賺取最多的收益。
事實上,這種有利益(或效用)的爭奪正是博弈的目的,也是形成博弈的基礎。經濟學的最基本的假設就是經濟人或理性人的目的就是為了效用最大化,參與博弈的博弈者正是為了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互相爭斗。參與博弈的各方形成相互競爭相互對抗的關系,以爭得效用的多少決定勝負,一定的外部條件又決定了競爭和對抗的具體形式,這就形成了博弈。
如象棋對局的參與者是以將對方的軍為目標,戰爭的目的是為了勝利,古羅馬競技場中角鬥士在爭奪兩人中僅有的一個生存權,企業經營的目的是為了生存發展,而股市中人們所爭的很實在,就是金錢。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有一種資源為人們所需要,而資源的總量具是 稀缺的或是有限的,這時就會發生競爭,競爭需要有一個具體形式把大家拉在一起,一旦找到了這種形式就形成了博弈,競爭各方之間就會走到一起開始一場博弈。
《孫子兵法》上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可見競爭對抗還有博弈各方擁有信息的特徵。比如上一個例子中,博弈雙方都明白對方的策略,從博弈理論來說,更拗口的說法是一方知道另一方知道自己的策略,反之另一方亦然,這種句法我們可以一直這么用下去,一直用到打「„„」,而這正是博弈雙方所掌握的公共信息。
據說老鷹是鳥類中壽命最長的,倫敦動物園曾飼養過一隻南美洲的安第斯神鷹,在飼養員精心的養育下它活到了73歲。但是,沒有多少人知道老鷹如想活得長壽就必須在40歲左右時作出一項困難而重要的抉擇——生與死。因為當老鷹活到40歲時它的爪子便會開始老化,從而無法牢牢抓取獵物,喙也會變得又長又彎,幾乎能夠碰到胸膛,更要命的是鷹的翅膀也會變得十分沉重,在飛翔時顯得很吃力。此時,老鷹面臨的選擇只有兩條路:第一是等待死亡,第二就是經歷痛苦的蛻變後繼續生存。而這個痛苦的蛻變是個相當漫長的過程,老鷹需要用喙不斷擊打岩石,直到舊喙完全脫落,然後靜候新喙的長出。新喙長出後又要用喙把舊指甲一根根拔掉,等待新指甲的長出,接著便是拔掉舊羽毛等待5個月後新羽毛的長出,然後才能開始新的生命階段。許多遭受病痛折磨的人與老鷹的蛻變也有許多類似之處,有的人通過頑強的毅力最終戰勝了病魔,有的人則因不堪忍受折磨而選擇了放棄治療,放棄生命。 讓我們一起來看一個例子吧
有位老教授拿出100元交給班長讓其組織同學來一次現場拍賣,規定從零元起每5元一個台階,出價最高的便可以得到這張百元鈔票。但是,出次高價的人在得不到鈔票的前提下也必須要交出錢,也就是說如果出最高價的人是X,則出X5元的那位也一定要照價付款。接下來這場競價游戲開始了,如果是你,你會選擇什麼樣的競價價位?下面我們逐一來分析各種可能的結果:
第一種:報價價位——50元。 這個報價不難理解,因為競爭的是一張百元鈔票,在出最高競價的人通過50元得到100元的同時,次高價也損失了45元,這樣兩人的合計支付是95元,總共還凈賺了5元。如果是55元的話,則與次高價者用105(55+50)元競爭得來100元,這種結果就無利可圖。但事實並非如此,出價50元的學生是絕不可能得到這張鈔票的,因為這是一場拍賣,如果你出50元,接下來必會有人出55元,此起彼伏的叫價一直會持續上升,直到100元為止。再者,次高價者也不可能會讓自己白白損失45元,所以他必定也會採取跟價的策略。
此時,有人會提出這樣自以為聰明的建議,為什麼事先就不能有兩位同學串通好,一個報價45元,另一個跟進50元,然後他們再去分配所得的5元利潤。可關鍵的是這種競價和合作方式太淺顯了,一般人都能想到,這樣便會出現N對合作者,在公開的場合誰與誰合作便能一眼識破,所以這種小兒科的詭計是不可能得逞的。
第二種:理性者的最高報價是100元。 在市場公開的前提下無法通過內幕交易達成低價後,只要報價超過50元便會直逼100元。這個價位也不難理解,如果用100元競得同值的這張百元鈔票雖然沒有賺,但也不會賠。然而,此時新的問題又出來了,因為前提中規定次高價者也必須要支付95元,有哪個傻瓜會眼睜睜地看到自己白損失95元,所以他必會破釜沉舟地繼續跟價,選擇105元,因為他認為這樣自己頂多隻會損失5元,相比95元要少多了。當然,剛才出價100元的也打著同樣的算盤,他也不想吃這個啞巴虧,便會進而將價位提升至110元,於是,新的一輪競價大戰又開始了。其實,此後的競價已經從謀利變成了止損,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演繹的是兩個傻瓜間的對決。
當然,競價不可能這樣無休止地喊下去,因為競爭者要以手頭現有的資金來跟價,最後一個傻瓜跟到了245元,而另一個傻瓜則以250元競得了這張百元鈔票。最倒霉的是跟價的那個傻瓜,因為他身上只有245元,否則的話他絕對會選擇繼續跟進。而最幸運的不是提前退出競價的那些學生,而是坐在一旁偷著樂的那位教授,因為只用了1個小時他便獲得了400%的利潤。
從一開始精明的教授便設下了一個保賺不賠的陷阱,從競價者角度來看,這次競價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部分,100元以下可視為理性投資,而100元以上則是典型的非理性投資,誰喊得越高誰損失得就越慘重,而教授所賺取的利潤便越豐厚。這個故事,其實就是彰顯人類在博弈過程中的種種理性與非理性,在投資過程中的不同心態。
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急功近利的例子,不能從長遠利益出發,只顧眼前的蠅頭小利,結果是丟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每個人都盼望著自己的理想盡快實現,但在很多時候盲目求快換來的只能是失敗,這便是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做事不能因循守舊,但更不能揠苗助長,就像王安石的《傷仲永》一樣,文中提到的方仲永原本是個天資聰穎的神童,五歲便可指物作詩,一時名聲遠播,於是很多人花錢前來請方仲永題詩,父親看到利用兒子有利可圖,此後便帶著方仲永四處遊走鄉里謀利,忽略了後天的學習和教育,結果長大後的方仲永與平庸人沒有了任何區別。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密不可分,但後天的學習更為重要,遺憾的是方仲永有個過於急功近利的父親,結果一個天資聰慧的神童淪落為了平庸的凡夫俗子。 利益是個好東西,我們每個人也都有趨利的本性,但關鍵的是要把握個度,既要學會維護屬於自己的合法權益,又能禁得住利益的誘惑,不被其迷失了心竅。在平時的工作中多數人總會把待遇的高低放在第一位,誰都嚮往工資高、工作環境好的國企,但實際上對剛剛踏入工作崗位的年輕人來說只注重待遇的好壞未必就是好事。走出校門後的莘莘學子其實還要有很多的東西要學習,社會閱歷、工作經驗、崗位培訓等等,所以建議年輕的我們在初入社會時還要以學習的目的為主,不要太過計較金錢、榮譽上的得失。趁著年輕多闖一闖,多積累些社會經驗才能為以後的事業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果踏入社會後只是圍著金錢轉,我們很可能會被折磨的身心疲憊,忽略了自己的健康、家庭,失去了親情、愛情、友情帶給我們的很多溫馨時刻。 得與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面對的博弈,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什麼利益必須爭取,什麼利益敬而遠之,這些都需要我們深思熟慮後做出正確的選擇。人生就是在得失之間走過的,金錢、榮譽、權勢、愛情,我們得到後欣喜若狂,但失去後又愁眉不展。其實,不以得喜,不以失悲,坦然地面對得失才是處世的最高境界,就像佛教中的這首禪偈一樣:「富貴貧窮各有由,夙緣分時莫強求。未曾下得春時種,坐守荒田望有秋。」事物的得失都存在一定的因果聯系,有付出才會有回報,如果有時盡力了也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你可能會深感上天的不公,但反過來想想,其實你更應該坦然地面對,因為盡力去做的你已經無怨無悔,得不到不是因為你沒有去珍惜和努力,而是因為對方本不屬於你,所以在人生中我們有時更要學會放棄,學會忘記。
6. 博弈論與生活中的經濟學趣味經濟學心得
趣味一定要有趣的么
那個找個智豬博弈就可以了,然後說明搭便專車就可以了。
http://ke..com/view/150851.htm?fr=ala0_1 超一下就好了屬
7. 生活中的博弈論案例
《博弈聖經》中《人類未知的藍色檔案》一文給出了博弈論的定義:「我們把動物利用大自然移動的癮魂,在決策人期待的空間里,形成相對均衡的語文學理論,稱為博弈論。」
博弈聖經著作人說;博弈論是青年人的毒品,是無知者的興奮劑,是沉默者的搖頭丸。
博弈論 就是張冠李戴 捕風捉影 以訛傳訛
《博弈聖經》【典故】諷刺博弈論的最高博弈水平
有人問博弈聖經著作人,什麼是博弈論。
他回答說;博弈論就是,一問、二答、三無知。
也就是說;問者無知、回答者無知、聽者更無知。
有人追問,到目前為止,那麼多博弈論圖書,那麼多作者,他們的最高博弈水平是什麼?
博弈聖經著作人一聽就笑了;目前他們的最高博弈水平,就是想賣給你一本書,贏你一本書錢。
博弈聖經著作人通俗的談;菜鳥與金鳥,
一個人想變得偉大,從一個菜鳥變成一個金鳥,就要利用國家實體特性造個金鳥籠。日後,就可以在媒體的報道中、繪聲繪色地描述那個金鳥籠;他是某某大學院校、某某著名教授、某某首席科學家、某某諾貝爾獎得主、甚至某某政府官員,他就自然地鑽進了金鳥籠。
博弈論理論,它是太過於急躁、太過於草率的理論。由於博弈論新奇、古怪、原始,一個「囚徒困境」的三維謎團像似神話,人們又錯誤地認為博弈論能夠取勝,因此受到了人們盲目的吹捧和瘋狂的參與。人們把博弈取勝的慾望作為動力,一個人有了慾望,就要有實現慾望的對象和背景,加上自己行為的結果,才能取得想要的東西。博弈競爭的慾望在遠古就出現了。慾望的天性就是進行交往,建立行為二特性對局,就是博弈的合作。
但明眼的人都能看得出,他抄來的無效理論編成的一本本博弈論,就是張冠李戴、捕風捉影、「以訛傳訛」,不管他從外國哪個地方抄來的,不管他抄了多少、編了多少本書、多少篇文章,究其低劣的學術品質,他仍然是一個菜鳥。
假如博弈論大師,走出那個金鳥籠,再靠講課賺大錢,靠賣書賺小錢,靠博弈取勝策略賺不到一毛錢,他就是騙子,也許是一個罪犯。
更為諷刺的是,一本本博弈論著作,古老的內容千篇一律,裡面沒有幾句精彩的話,沒有幾個經典的詞,更沒有定理、定律、定義和法則。至今一個個博弈論專家、矛盾論專家、概率論專家和外行知道得一樣多。
博弈聖經著作人笑談中國共.產.黨.與.馬.克.思;「馬克思是.中.共.高.官的麻將,玩了半個多世紀,沒有玩出個名堂。」
你們讀一篇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博弈聖經著作人的經典文章,《科學發展觀在博弈世界中運動》一文,搜索就有,一篇文章的含金量,超過中共黨理論專家的100本書。
向你們介紹一篇由博弈聖經著作人撰稿的經典美文《科學發展觀來自真理的方向》一文,他為中共中央理論網,為黨理論的語言創新、語言轉向,提供的範本。其內容摘要作為《科學發展觀知識手冊》一書介紹。
博弈聖經著作人撰稿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篇,<《博弈聖經》與科學發展觀的特徵>一文,他用三維邏輯的博弈哲學給出了科學發展觀的四個特徵,並被編輯在科學發展觀的內容之中,也是當代被人們引用最多的理論精品。
來源:美國資訊網 博弈聖經;經濟學世界十部經典著作
8. 經濟學的博弈指什麼>
博弈論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勵結構間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斗爭或競爭性質現象的數學理論和方法。 博弈論考慮游戲中的個體的預測行為和實際行為,並研究它們的優化策略。生物學家使用博弈理論來理解和預測進化論的某些結果。
博弈論已經成為經濟學的標准分析工具之一。
博弈論是二人在平等的對局中各自利用對方的策略變換自己的對抗策略,達到取勝的目的。博弈論思想古已有之,中國古代的《孫子兵法》等著作就不僅是一部軍事著作,而且算是最早的一部博弈論著作。
博弈論最初主要研究象棋、橋牌、賭博中的勝負問題,人們對博弈局勢的把握只停留在經驗上,沒有向理論化發展。
(8)生活中博弈經濟學擴展閱讀:
要素
1、局中人:在一場競賽或博弈中,每一個有決策權的參與者成為一個局中人。只有兩個局中人的博弈現象稱為「兩人博弈」,而多於兩個局中人的博弈稱為 「多人博弈」。
2、策略:一局博弈中,每個局中人都有選擇實際可行的完整的行動方案,即方案不是某階段的行動方案,而是指導整個行動的一個方案,一個局中人的一個可行的自始至終全局籌劃的一個行動方案,稱為這個局中人的一個策略。
如果在一個博弈中局中人都總共有有限個策略,則稱為「有限博弈」,否則稱為「無限博弈」。
3、得失:一局博弈結局時的結果稱為得失。每個局中人在一局博弈結束時的得失,不僅與該局中人自身所選擇的策略有關,而且與全局中人所取定的一組策略有關。所以,一局博弈結束時每個局中人的「得失」是全體局中人所取定的一組策略的函數,通常稱為支付(payoff)函數。
4、對於博弈參與者來說,存在著一博弈結果 。
5、博弈涉及到均衡:均衡是平衡的意思,在經濟學中,均衡意即相關量處於穩定值。在供求關系中,某一商品市場如果在某一價格下,想以此價格買此商品的人均能買到,而想賣的人均能賣出,此時我們就說,該商品的供求達到了均衡。所謂納什均衡,它是一穩定的博弈結果。
9. 請列舉幾個用「博弈論」在實際生活中分析問題的例子。
1、智豬博弈
假設豬圈裡有一頭大豬、一頭小豬。
豬圈的一頭有豬食槽(兩豬均在食槽端),另一頭安裝著控制豬食供應的按鈕,按一下按鈕會有10個單位的豬食進槽,但是在去往食槽的路上會有兩個單位豬食的體能消耗,若大豬先到槽邊,大小豬吃到食物的收益比是6:4;同時行動(去按按鈕),收益比是7∶3;小豬先到槽邊,收益比是9:1。
那麼,在兩頭豬都有智慧的前提下,最終結果是小豬選擇等待。
"智豬博弈"由納什於1950年提出。
實際上小豬選擇等待,讓大豬去按控制按鈕,而自己選擇「坐船」(或稱為搭便車)的原因很簡單:在大豬選擇行動的前提下,小豬選擇等待的話,小豬可得到4個單位的純收益,而小豬行動的話,則僅僅可以獲得大豬吃剩的1個單位的純收益,所以等待優於行動。
在大豬選擇等待的前提下,小豬如果行動的話,小豬的收入將不抵成本,純收益為-1單位,如果小豬也選擇等待的話,那麼小豬的收益為零,成本也為零,總之,等待還是要優於行動。
當大豬選擇行動的時候,小豬如果行動,其收益是1,而小豬等待的話,收益是4,所以小豬選擇等待;當大豬選擇等待的時候,小豬如果行動的話,其收益是-1,而小豬等待的話,收益是0,所以小豬也選擇等待。
綜合來看,無論大豬是選擇行動還是等待,小豬的選擇都將是等待,即等待是小豬的占優策略。
2、協同攻擊難題
兩個將軍各帶領自己的部隊埋伏在相距一定距離的兩個山上,等候敵人。將軍A得到可靠情報說,敵人剛剛到達,立足未穩。如果敵人沒有防備,兩股部隊一起進攻的話,就能夠獲得勝利;而如果只有一方進攻的話,進攻方將失敗。這是兩位將軍都知道的。
A遇到了一個難題:如何與將軍B協同進攻?那時沒有電話之類的通訊工具,只有通過派情報員來傳遞消息。將軍A派遣一個情報員去了將軍B那裡,告訴將軍B:敵人沒有防備,兩軍於黎明一起進攻。
然而可能發生的情況是,情報員失蹤或者被敵人抓獲。即:將軍A雖然派遣情報員向將軍B傳達「黎明一起進攻」的信息,但他不能確定將軍B是否收到他的信息。
事實上,情報員回來了。將軍A又陷入了迷茫:將軍B怎麼知道情報員肯定回來了?將軍B如果不能肯定情報員回來的話,他必定不會貿然進攻的。於是將軍A又將該情報員派遣到B地。然而,他不能保證這次情報員肯定到了將軍B那裡……
這就是「協同攻擊難題」,它是由格萊斯(J. Gray)於1978年提出。更為糟糕的是,有學者證明,不論這個情報員來回成功地跑多少次,都不能使兩個將軍一起進攻。
(9)生活中博弈經濟學擴展閱讀
1928年,馮·諾依曼證明了博弈論的基本原理,從而宣告了博弈論的正式誕生。1944年,馮·諾依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劃時代巨著《博弈論與經濟行為》將二人博弈推廣到n人博弈結構並將博弈論系統地應用於經濟領域,從而奠定了這一學科的基礎和理論體系。
1950~1951年,約翰·福布斯·納什利用不動點定理證明了均衡點的存在,為博弈論的一般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納什的開創性論文《n人博弈的均衡點》(1950),《非合作博弈》(1951)等等,給出了納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
此外,萊因哈德·澤爾騰、約翰·海薩尼的研究也對博弈論發展起到推動作用。今天博弈論已發展成一門較完善的學科。在金融學、證券學、生物學、經濟學、國際關系、計算機科學、政治學、軍事戰略和其他很多學科都有廣泛的應用。
10. 生活中的博弈論有那些例子
不至於要講囚來徒困境吧?
那講工作上自的事
假如你做的策劃被上司偷了
那你是要向更高級的領導告狀還是忍受
這也算一個博弈論問題
你要是告狀,也許能夠伸冤,但也會若到上司
他可能會給你下絆子
但不上訴他也許會再偷,你的工作就白廢了
還有
物價方面
假如幾個店鋪聯合起來
自然能夠把東西賣的比較貴
但只要其中一個降價
其他店的客人就會全跑到那家去
那另外幾家也會被迫降價
店鋪聯合本來是最好的賺錢方法
但店鋪間一般是敵對關系
為防備有人訂低價,引走客人
所有的店鋪都會盡可能低價
其實我們學校門口的網吧剛上演了一出這個好戲
真是有感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