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微觀經濟學的問題(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的分析)
每個人的時間可以分為兩部分:工作以及閑暇。一個人把多少時間用於工作,多少時間用於閑暇取決於工資。(2)工資的變動通過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來影響勞動供給。閑暇是沒有收入的,享受閑暇就必須放棄工作所能得到的工資。替代效應指工資增加引起的工作對閑暇的替代。因此,隨著工資的增加,替代效應使勞動供給增加。另一方面,隨著工資增加,人們的收入增加,收入的增加引起人們對各種物品與勞務的需求增加。閑暇也是一種正常的物品。因此,隨著收入增加,對閑暇的需求也增加。增加閑暇必定減少勞動時間,這就是工資增加引起的收入效應,收入效應使勞動供給隨工資增加而減少。(3)工資增加引起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對勞動供給起著相反的作用,如果替代效應大於收入效應,則隨著工資增加,勞動供給增加。如果收入效應大於替代效應,則隨著工資增加,勞動供給減少。工資作為勞動的價格決定了勞動供給決策。
2. 如何求解微觀經濟學中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
先計算替代效應:先算出價格變動前後的需求量,用價格變動前的需求量乘以價差得出新的收入,用這個新收入代入公式算出新需求量,新需求量減去價格變動後的需求量就是替代效應.用需求量變動減替代效應就是收入效應
3. 經濟學中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的計算
收入效應是1.5,替代效應是1.5
4. 經濟學中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的計算題
原題目是 x,y 開始價格都是 4元,樓主漏了x的原價格吧
這個思路就是 總效應好算,前後兩次求極值後對比下
中間一般是求替代效應,就是維持效用不變,達到原有的效用水平,需要的收入,以及x的數量了
然後總效應-替代效應=收入效應了
過程我復制別人的,他答的比較清晰的哈
----------------------------------------
(1)預算約束為 4X+4Y=144
將Y=36-X代入效用函數得:U=X(36-X)
效用極大化條件為dU/dX=-2X+36=0, 故X=18
代入預算約束得Y=18, 代入效用函數的U=324
(2) X的價格變化後的預算約束為9X+4Y=144
簡化後, 得Y=36-2.25X, 代入效用函數得
U=X(36-2.25X)
效用極大化條件為dU/dX=-4.5X+36=0, X=8
分別代入預算約束 和效用函數, 得 Y=18, U=144
(3)假設X的價格變化後,要維持最初的效用水平U=324所需的收入為m
那麼其預算約束為 9X+4Y=m
與已知的 XY=324 兩式聯解,得
m=9X+ =9X+1296/X
m的極小化條件為 dU/dm=9-1296X-2=0, 所以X=12
代入效用函數與 預算約束條件, 分別得 Y=27, m=216
也就是說,價格發生變化後, 若能將收入提高到216,分別購入12單位X和27單位Y, 便可恢復到最初324的效用水平。
(4)總效應:△X=8-18=-10
替代效應為:△X1=12-18=-6
收入效應為:△X2=△X-△X1=-4
註:參見《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同步輔導》(第4版)配高鴻業第四版 P49
------------------------
首先感謝stzfe的補充了
計算替代效應就要維持效用水平不變,因為圖形上,替代效應是繞著無差異曲線轉動的,收入效應是平移的(不過計算的時候用總效應-替代效應=收入效應)
再次至於為什麼效用極大化條件為0
數學上,求極值的必要條件就是一階導數為0
當然,你也可以用拉格朗日求極值,原理一樣
因為這是個現實問題,所以求出來肯定是極值,就直接用了~~ 如果在數學里,求出導數為0的駐點,還需要進一步檢驗才行的
5. 如何理解微觀經濟學中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同時存在的現象
收入效應指由商品的價格變動所引起的實際收入水平變動,進而由實際收入水平變動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變動。
例如說一個人的工資(名義收入)保持不變,當商品價格下降以後,他就能買更多的商品,即實際收入增加,實際購買力增強了。
替代效應是因某商品名義價格變化,而導致的消費者所購買的商品組合中,該商品與其他商品之間的替代,稱為替代效應(substitution
effect)。
例如說,豬肉價格上漲了,牛肉價格價格不變,那麼牛肉價格相對於豬肉價格就便宜了,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消費者就可能增加牛肉的消費。
對於正常商品來說,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都與價格成反方向的變化。
對於低檔品來說,替代效應與價格呈反向變動,收入效應與價格呈同向變動。一般收入效應作用小於替代效應作用。
對於吉芬商品,替代效應與價格呈反向變動,收入效應與價格呈同向變動。收入效應作用大於於替代效應作用。
6. 微觀經濟學,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急急急
每個人的抄時間可以分為襲兩部分:工作以及閑暇。一個人把多少時間用於工作,多少時間用於閑暇取決於工資。(2)工資的變動通過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來影響勞動供給。閑暇是沒有收入的,享受閑暇就必須放棄工作所能得到的工資。替代效應指工資增加引起的工作對閑暇的替代。因此,隨著工資的增加,替代效應使勞動供給增加。另一方面,隨著工資增加,人們的收入增加,收入的增加引起人們對各種物品與勞務的需求增加。閑暇也是一種正常的物品。因此,隨著收入增加,對閑暇的需求也增加。增加閑暇必定減少勞動時間,這就是工資增加引起的收入效應,收入效應使勞動供給隨工資增加而減少。(3)工資增加引起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對勞動供給起著相反的作用,如果替代效應大於收入效應,則隨著工資增加,勞動供給增加。如果收入效應大於替代效應,則隨著工資增加,勞動供給減少。工資作為勞動的價格決定了勞動供給決策。
7. 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
hanyangrong1984[聖人] 一種商品為低檔商品時,其價格下降的替代效應使得低收入的消費者增加回對該商品的需求答量,收入效應卻使得低收入的消費者減少對該商品的需求量。如果一種低檔商品的收入效應超過了其替代效應,從而導致該低檔商品價格下降時,其需求量相應減少,那麼,這種低檔商品就是吉芬商品。
8. 經濟學當中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替代效應+收入效應=總效應,這個總效應是什麼
這個總效應應該理解為需求的總變動。假設購買x和y兩種商品,x價格的變動導致最終的需求的總變動,可以分解成兩種變動,也就是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
9. 西方經濟學的要素市場中:什麼是勞動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呢:-)
1、收入效應:收入效應是指在貨幣收入不變的情況下,某種商品價格變化內對其需求量容的影響。如果某種商品價格上漲,而消費者的貨幣收入不變,那麼就意味著消費者的實際收入相對於該種商品的價格上升而言在減少,購買能力在下降,從而對這種商品的需求會減少。
2、替代效應:替代效應是指實際收入不變的情況下某種商品價格變化對其替代品需求量的影響。例如,蘋果和梨互為替代品。如果蘋果的價格上漲,而梨的價格不變,那麼相對於蘋果而言,梨的價格在下降,消費者就會用梨來代替蘋果,從而減少對蘋果的需求。
(9)經濟學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擴展閱讀:
造成中國消費長期低迷的症結不是老百姓熱衷儲蓄「不願花錢」,而是居民收入水平跟不上經濟發展速度,如工資水平作為衡量居民收入的指標,其在經濟指標中的比重呈持續下降態勢,已從之前的53%下降到41.4%,遠低於美國的57%。世行認為,中國消費下降可以用居民收入占經濟比重的變化來解釋,將注意力集中在所謂過高的儲蓄率上並不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