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微觀經濟學必讀的書籍!!!
就是有一本書叫做《微觀經濟學》的你可以去嘗試一下目 錄
第一篇 導論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稀缺性和經濟學 1
一、經濟學的概念 1
二、經濟物品 2
三、稀缺性 3
四、經濟資源 3
第二節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4
一、兩個基本概念 4
二、三個基本經濟問題 5
三、基本經濟問題的
根本解決 6
第三節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7
一、微觀經濟學的發展 7
二、微觀經濟學和
宏觀經濟學 8
三、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8
本章小結 10
復習思考題 10
第二章 供給和需求的基本理論 11
第一節 市場 11
一、市場的含義 12
二、價格機制 12
三、價格和市場的圖示 13
第二節 供給 14
一、供給函數 14
二、供給表和供給曲線與
供給定理 16
三、供給曲線的移動 18
第三節 需求 19
一、需求函數 19
二、需求表和需求曲線與
需求規律 20
三、需求曲線的移動 22
第四節 需求、供給和市場 23
一、市場供給和市場需求 23
二、市場均衡價格的決定 26
三、市場均衡價格的變動 28
四、市場均衡價格對資源配置的
調節作用 31
五、政府幹預與市場均衡 32
六、蛛網模型 33
第五節 供給彈性和需求彈性 35
一、彈性的含義 36
二、供給價格彈性 36
三、需求價格彈性 40
四、需求的其他彈性 47
本章小結 48
復習思考題 49
第二篇 消費者行為理論
第三章 效用理論 52
第一節 效用的概念 53
一、效用的定義 53
二、效用的特徵 53
三、效用的衡量 54
四、邊際效用分析 55
第二節 消費者偏好 62
一、定義 62
二、性質 62
三、描述 64
第三節 預算約束 69
一、預算約束與預算線 69
二、預算線方程 69
三、預算線的移動 70
四、預算線的特殊形狀 71
第四節 消費者選擇 72
一、分析前提 73
二、分析過程 73
三、消費者均衡條件 74
四、消費者均衡條件的應用 75
第五節 不確定條件下的選擇 78
一、不確定性的含義及其度量 78
二、不確定條件下的效用函數 79
三、不確定條件下的選擇行為 81
本章小結 83
復習思考題 84
第四章 個人需求與市場需求 88
第一節 個人需求 89
一、個人需求的含義 89
二、總需求與凈需求 90
三、案例:單個勞動者的選擇 91
第二節 收入效應與替代效應 92
一、替代效應 92
二、收入效應 94
三、價格變化的總效應 94
第三節 市場需求 97
一、市場需求函數 98
二、市場需求曲線與彈性 99
三、市場需求的反函數 101
第四節 消費者剩餘 101
一、消費者剩餘的概念 101
二、消費者剩餘的變化 103
三、稅收的介入與消費者剩餘 104
第五節 網路外部性 106
一、網路外部性的含義 106
二、網路外部性的分類 107
三、網路外部性下的效用函數
和市場均衡 111
四、網路外部性的調整 113
五、網路外部性的作用 114
本章小結 115
復習思考題 116
第三篇 廠商理論
第五章 生產理論 118
第一節 企業的特點 118
一、企業的組織形式 119
二、企業的本質 120
三、企業的目標 120
第二節 生產函數 122
一、生產要素 122
二、生產函數 122
三、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 123
第三節 一種可變投入的生產函數 124
一、一種可變生產要素的
生產函數 125
二、總產量、平均產量和
邊際產量 125
三、邊際報酬遞減規律 128
四、短期生產三個階段的劃分 129
第四節 兩種可變投入的生產函數 130
一、兩種可變投入的生產函數
的一般表達式 130
二、等產量曲線 130
三、邊際技術替代率 133
四、等成本線 134
第五節 最優生產決策和規模報酬 136
一、既定成本條件下的產量
最大化 136
二、既定產量條件下的成本
最小化 137
三、生產要素的最優組合 138
四、生產擴展線 139
本章小結 141
復習思考題 142
第六章 成本理論 145
第一節 成本的概念 145
一、機會成本與經濟成本 146
二、顯明成本和隱含成本 147
三、利潤與經濟利潤 148
第二節 廠商的短期成本 149
一、短期成本種類 149
二、短期成本的變動 152
第三節 廠商的長期成本 154
一、長期總成本 155
二、長期平均成本 156
三、長期邊際成本 159
第四節 成本曲線 161
一、短期成本曲線 161
二、長期成本曲線 162
第五節 范圍經濟和學習效應 164
一、范圍經濟 164
二、學習效應 169
本章小結 171
復習思考題 171
第四篇 產品市場理論
第七章 完全競爭市場 174
第一節 完全競爭的市場和廠商 174
一、完全競爭的市場和廠商
的類型 174
二、完全競爭廠商的需求
曲線和收益曲線 177
三、廠商實現利潤最大化
的均衡條件 179
第二節 完全競爭廠商和行業
的短期均衡 179
一、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均衡 179
二、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供給 182
三、生產者剩餘 184
四、完全競爭行業的短期供給 185
第三節 完全競爭廠商和行業的
長期均衡 185
一、廠商對最優生產規模的選擇 185
二、廠商進出一個行業的選擇 186
三、完全競爭行業的長期供給 187
四、完全競爭市場的長期均衡 190
第四節 完全競爭市場的效率 191
一、經濟效率 191
二、完全競爭市場的效率 191
三、實現經濟效率 193
第五節 消費者主權與生產者主權 195
一、消費者主權 195
二、生產者主權 198
本章小結 198
復習思考題 199
第八章 壟斷市場 202
第一節 壟斷概述 202
一、壟斷的含義 202
二、壟斷市場的特徵 203
三、壟斷產生的原因 204
四、壟斷力 207
第二節 壟斷市場均衡 209
一、壟斷企業的需求曲線 209
二、壟斷企業的收益曲線 209
三、壟斷企業的短期均衡 211
四、壟斷企業的長期均衡 213
五、壟斷廠商的供給曲線 214
第三節 買方壟斷 215
一、賣方壟斷與買方壟斷的關系 215
二、買方壟斷的成因 219
三、買方壟斷造成的凈損失 220
四、雙邊壟斷 220
第四節 價格歧視和兩部收費制 221
一、價格歧視的目的和條件 221
二、價格歧視的三種類型 222
三、價格歧視的影響和效率得失 225
四、二重價 227
五、捆綁銷售 227
六、時間價格歧視和高峰
價格歧視 229
第五節 對壟斷市場的評價與
政府規制 229
一、對壟斷市場的評價 229
二、對壟斷市場的政策 232
本章小結 235
復習思考題 235
第九章 壟斷競爭與寡頭壟斷 239
第一節 壟斷競爭 240
一、壟斷競爭的含義及市場特點 240
二、壟斷競爭市場的需求曲線 241
三、壟斷競爭的市場均衡 243
四、非價格競爭 246
五、壟斷競爭廠商的供給曲線 248
六、壟斷競爭的效率分析 249
第二節 寡頭壟斷 250
一、寡頭壟斷的含義與市場特徵 250
二、寡頭壟斷的理論模型 252
三、寡頭廠商的供給曲線 253
第三節 寡頭壟斷的產量競爭模型 253
一、古諾模型 253
二、斯塔克伯格模型 256
第四節 寡頭壟斷的價格競爭模型 258
一、「折彎的需求曲線」模型 258
二、價格領導模型 259
三、伯特蘭模型 261
第五節 串謀和卡特爾 263
一、串謀的好處 263
二、卡特爾的價格制定 263
三、卡特爾的產量分配 264
四、卡特爾的不穩定性 267
本章小結 268
復習思考題 269
第十章 博弈論 272
第一節 基本概念 273
一、博弈的含義 273
二、博弈的正規表述 275
三、博弈論的定義 277
四、博弈論的基本要素 277
第二節 納什均衡 278
一、占優策略均衡 278
二、納什均衡的定義 279
三、混合策略納什均衡 280
第三節 重復博弈 281
一、無名氏定理 282
二、精煉子博弈納什均衡 284
三、有限重復博弈 285
四、無限重復博弈 288
第四節 序列博弈 289
一、序列博弈 290
二、博弈樹 290
三、先行者優勢 291
四、策略性行動 292
第五節 討價還價策略 293
一、討價還價問題描述 293
二、納什討價還價解 294
三、討價還價策略的應用 295
本章小結 297
復習思考題 298
第五篇 要素市場理論
第十一章 要素市場的需求理論 299
第一節 競爭性的要素市場 299
一、生產要素需求的一般理論 299
二、完全競爭廠商使用生產
要素的原則 308
三、完全競爭廠商對生產要素
的需求曲線 310
四、從廠商需求曲線到行業
需求曲線 312
五、完全競爭要素市場的均衡 315
第二節 買方壟斷的生產要素市場 315
一、買方壟斷廠商使用生產要素
的原則 315
二、買方壟斷市場生產要素價格
和數量的決定 316
三、買方壟斷廠商的要素
需求曲線 317
第三節 賣方壟斷的要素市場* 318
一、賣方壟斷廠商使用生產
要素的原則 318
二、賣方壟斷廠商的要素
需求曲線 319
三、雙邊壟斷 320
本章小結 321
復習思考題 322
第十二章 要素市場的供給理論 324
第一節 勞動市場及工資率的決定 324
一、勞動供給曲線 324
二、勞動的市場供給曲線 328
三、勞動市場均衡與工資的決定 329
四、工會與勞動供給 331
第二節 土地市場及地租的決定 336
一、土地的供給曲線 336
二、土地的供求與地租的決定 336
三、租金、准租金和經濟租金 339
第三節 資本市場及利息率的決定 341
一、資本與利息 342
二、資本的供給 347
三、資本市場的均衡 351
第四節 歐拉定理 352
第五節 洛倫茲曲線和基尼系數 354
一、洛倫茲曲線 354
二、基尼系數 355
本章小結 357
復習思考題 358
第六篇 效率、市場失靈和
政府的作用
第十三章 一般均衡和福利經濟學 360
第一節 一般均衡 361
一、局部均衡與一般均衡 361
二、各市場之間的聯系 362
三、一般均衡理論的基本思想 364
四、一般均衡的存在性問題 367
第二節 交換的效率 368
一、經濟效率 368
二、交換的一般均衡 370
三、生產的一般均衡 373
四、生產與交換的一般均衡 376
五、帕累托最優狀態的實現 378
第三節 社會福利函數 379
一、福利經濟學概述 379
二、社會福利函數 381
三、社會福利與個人偏好 385
四、效率與公平 387
第四節 市場失靈 389
一、看不見手的原理 390
二、市場失靈的含義及其表現 391
三、市場失靈的原因 392
四、糾正市場失靈的辦法 393
本章小結 394
復習思考題 396
第十四章 信息經濟學 397
第一節 信息不對稱 397
一、信息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 397
二、經濟信息與經濟機制 400
三、信息不對稱的含義及其表現 403
第二節 逆向選擇 405
一、逆向選擇的概念 405
二、舊車市場中的逆向選擇 406
三、保險市場中的逆向選擇 406
四、資本市場中的逆向選擇 408
第三節 信號傳遞 409
一、信號傳遞的概念 409
二、教育市場中的信號傳遞 410
三、物種繁衍中的信號傳遞 411
四、聲譽機制與標准化 412
第四節 道德風險 413
一、道德風險的概念 413
二、保險市場中的道德風險 414
三、高等學校助學貸款市場中
的道德風險 416
四、裝潢市場中的道德風險 417
本章小結 418
復習思考題 418
第十五章 外部性和公共物品 419
第一節 外部性 420
一、外部性的定義與分類 420
二、生產和消費領域中的外部性 421
三、外部性對市場均衡的影響 421
第二節 科斯定理 427
一、科斯定理的產生 427
二、科斯定理的內容 428
三、科斯定理的應用 429
第三節 公共物品 430
一、公共物品的概念與分類 430
二、公共物品的需求與偏好
顯示機制 432
三、公共物品的社會最優供給 435
四、公共物品生產與政府作用 436
五、公共選擇理論 437
本章小結 440
復習思考題 440
參考文獻 441還有的就是你可以去下相關的電子書籍 不過權威性 我想不上這個吧
Ⅱ 有關經濟的參考文獻
基於經濟學分析通貨膨脹和房產問題.《商》.2013年10期.蘭琳.
基於經濟學分析通貨膨脹和房產問題.《商》.2013年4期.蘭琳.
用故事講透生活經濟學.《中國石油石化》.2014年1期.翟瑞龍.
姜姐的生活經濟學.《走向世界》.2013年44期.王欣.
有經濟學的生活讀《弗里德曼的生活經濟學》.《軟體工程師》.2004年9期.禪影.
金融市場化與生活經濟學.《大眾理財顧問》.2006年5期.郭銳.
生活中的經濟學.《祝您健康》.2013年7期.泡泡等.
地方文化、地方經濟發展與經濟學研究創新.《學術界》.被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收錄PKU.被南京大學《核心期刊目錄》收錄CSSCI.2014年7期.胡必亮.
白領·下流·經濟學.《理財》.2010年1期.單士兵.
超市中如何排隊.《中國統計》.被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收錄PKU.被南京大學《核心期刊目錄》收錄CSSCI.2004年8期.俞肖雲.
(2)關於微觀經濟學參考文獻擴展閱讀
經濟學專業學會
世界計量經濟學會於1930年成立,是全球經濟學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專業學會之一,聚集了全球范圍內最頂尖的經濟學家。
學會的主要活動包括出版Econometrica等頂尖學術期刊,以及在全球六大地區組織學術會議。為了更好地促進中國兩岸三地學者與西方學者的學術交流,世界計量經濟學會決定在中國定期召開年會,簡稱為世界計量經濟學會中國年會。
Ⅲ 急求關於微觀經濟學論文一篇 謝謝~~
大學生移動通訊選擇傾向分析
——中國移動校園成功的經濟學分析
[關鍵詞]需求/機會成本/無差異曲線群/效用/攀比效應/價格歧視
[本文摘要]本文試圖為中國移動在大學校園的成功推廣從微觀經濟學角度提供一種解釋,由此推出具有一定市場勢力的企業採取市場戰略時所需考慮的各種自身和競爭者因素,並由此對移動繼續保持領先地位及作為市場挑戰者的聯通在大學校園市場的推廣提出自己的建議。
一 問題的提出
現在,我們的大學校園里,手機已經相當的普及。因此,大學生市場也已成為各大公司所爭奪的市場。而在這個市場中有著三個大的具有壟斷勢力的企業: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由於小靈通在技術上存在差距,所以在這個市場上並不具備很強的競爭力。而在三巨頭壟斷競爭的大學生市場我們發現,移動占據了無可比擬的市場份額,且其在大學生中的品牌知名度達85%,品牌忠誠度更高達到80%,即使聯通公司的資費要低於移動10%左右。移動公司由此獲得了大量的利潤。那麼移動的市場推廣是如何能作到如此成功的呢?接下來,本文將從移動公司自身和競爭者即聯通公司兩個方面來進行解釋。
為了以後分析所需,我們先來看看移動的校園品牌。
2002年3月,中國移動強檔推出了號稱與「全球通」、「神州行」並列的第三大品牌---「動感地帶」:「我的底盤我做主」。 所謂動感地帶,事實上是對傳統移動電信服務的重新定義和包裝,其主要賣點有兩條:一是服務,二是價格。作為服務,動感地帶用戶不僅可以使用除出國漫遊外的所有語音服務,還可以使用移動QQ、無線游戲、手機寵物、娛樂新聞、天氣預報等一系列數據增值業務;作為價格,「動感地帶」不僅免去了用戶基本月租費,而且提供了20元360條簡訊的「超值優惠裝」,從而成功俘獲了一大批追求時尚的大學生用戶。
由於利潤=(P-AC)*Q,所以現在我們應從P和Q兩方面來考慮它的成功。
二 需求
需求是指消費者在一定特定時間內在每一價格下對一種商品願意而且能夠購買的數量。它受到自身價格、相關商品價格、收入水平、偏好、公眾預期等因素的影響。這里的需求是指整個移動通訊市場的需求,而移動公司面對的需求則需要從其自身和競爭者兩方面來分析。
1自身因素
(1)首先,商品自身價格一般來說是於需求呈負相關的。移動公司在進入市場初期就推出了簡訊優惠的推廣手段,這就保證了移動在一開始就吸引了大量學生的需求選擇。而且即使現在看來,移動的資費在激烈的競爭中也在不斷的降低,給予消費者的優惠越來越多,這也就成為移動的用戶越來越多的原因之一;
其次,消費者收入水平與一般商品的需求呈正相關,而無庸置疑,大學生們的可以支配的個人收入是在不斷增加的,所以對於通訊業務的需求是在不斷增加的,有更多的學生加入移動消費者的行列;
另外,相關商品的價格尤其是互補品價格的降低也會促進需求的增加。這里指的當然是除CDMA手機之外的各種品牌的手機的價格一降再降,這就促使了移動通訊市場的整體擴大,移動公司分得的市場自然也是增加的。
(2)搭售與廣告
搭售在現實經濟社會中並不少見,更是移動公司增加銷售量的又一重要手段。現在,它與許多主要的手機賣場都建立了合作關系,買手機時會給你提供移動業務的辦理,而且因此可以享受購機優惠,又怎會有人拒絕呢?這樣更是從一開始就占據了先機,增加了銷售量。同時,移動不惜巨大成本來進行廣告宣傳,不僅與邀請符合年輕人形象選擇的周傑倫做代言,更有「校園形象大使」、「街舞大賽」等時尚活動,吸引了大量年輕人的選擇。
2 競爭者狀況
由於我們不考慮電信的小靈通,所以剩下的競爭者只有聯通公司,尤其是它的「up新勢力」。
中國聯通打造了「up新勢力」:「就是要你紅」。其業務涵蓋了GSM、CDMA兩網的業務,以話音及點對點簡訊作為切入點,推出GSM網路如炫鈴、鈴聲下載、如意郵箱、聯通麗音、聊天交友、生活資訊等,而CDMA網路在此基礎上還增加了互動視界、神奇寶典、彩e等CDMA 1X各項增值業務可以選擇,突出CDMA的差異化優勢。產品分為基本包和功能包兩部分,體現「隨心定製,自由組合」的理念,符合青年大學生的通信消費特點及使用習慣,成為大學生通訊市場的又一有力爭奪者。
(1) 效用、無差異曲線群及預算約束線
在這里,我們首先假設消費者偏好的存在,具有完備性,即消費者可以完整的考慮各個品牌的所有業務所能帶來的綜合滿意感。
研究消費者的行為的出發點是慾望,而對慾望的滿足就是效用,或者更確切的說效用是指消費者在對某種商品或服務的消費中所獲得的滿足程度。效用取決於兩個方面:1)客觀因素,即商品的使用價值;2)主觀因素,即人的主觀心理感受。消費者的行為的出發點和目的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而在一定的收入或支出的水平下,對所消費的不同商品組合具有同等滿足程度的曲線,就是無差異曲線。所以無論中國移動還是聯通,要想獲得市場,就必須從這兩個方面來滿足學生的需求,使其能獲得自身能獲得的最大效用。
1)首先從客觀因素來比較雙方的業務給同學們帶來的實際使用效用。
「動感地帶」在打入校園市場時就抓住大部分學生沒有自己的收入,所以在通訊花費上較為節省的特點,在免月租的同時,享受簡訊包月的優惠。同時推出彩信、飛信、移動QQ等適合年輕學生使用的增值業務,從而更為學生們帶來了「物有所值」的效用。
「Up新勢力」的品牌推廣中,簡訊優惠也作為最大的賣點進行推廣,但與「動感地帶」相比,盡管價格上有些許微弱優勢,卻因網路差、簡訊滯後、時尚性差的缺點而喪失,而且由於「up新勢力」所提供的彩e、神奇寶典等增值業務只能由CDMA網提供,所以無形中使GSM網的用戶因購機成本的存在而喪失這些效用。
所以就雙方的客觀實際效用來講,「動感地帶」更勝一籌。
2)其次從同學們的主觀效用來分析。
動感地帶一出場就想要走進年輕人的生活,並引領他們的生活。從品牌設計開始,動感地帶就力圖接近年輕人的品味,讓其感受到使用「動感地帶」的滿意,也就是效用。同時邀請周傑倫代言讓「動感地帶」人氣飆升,各種時尚的增值業務和會員特權等使同學們加盟「動感地帶」,不再是簡單的打打電話、發發簡訊、玩玩游戲,獲得的是屬於自己的「年輕人的通信自治區」,體味的是「我的地盤,聽我的」的良好感覺,從而使 「動感地帶」「新奇、大膽、年輕、時尚、前衛」的訴求點,恰恰符合了大學生內在價值取向,成為其個性的最佳外化表現,給大學生們帶來了主觀上的享受,心理效用大增,從而M-Zone自然成為了他們的傾向性選擇。
相比之下,由於「up新勢力」上述的各種增值業務或因是CDMA網而無法普及或因沒有正確定位和宣傳而沒給用戶留下深刻印象,同時它又提出「就要你最紅」這樣一個偏指個體的口號, 可是至今都沒有較清晰的業務與之匹配,不能體現「UP新勢力」的獨特性,更與品牌內涵中的團隊精神似有違背,使同學們無法體會到其所宣傳 「自信、創新、分享、團隊」。所以,即使從主觀效用方面來講,聯通也遠無法與移動相匹敵。
所以,聯通唯一能以價格來與移動抗衡的簡訊優惠所帶來的效用已無法彌補增值業務的效用流失,再加上移動的服務越來越好,更為移動用戶增添了無形中的滿足感。表現在無差異曲線群(不同的收入或支出水平,就有不同的無差異曲線,反映在坐標圖上就形成了無差異曲線群。其中,離原點越遠表示效用越大。)上,則u1代表移動業務的效用u2為聯通,u1>u2。
接下來,我們只需考慮預算約束線。預算約束線表示消費者在一定的的收入和價格條件下所能購買的各種商品數量的最大組合。而我們無論選擇移動還是聯通,都必須在預算約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預算約束線是由收入和商品價格兩方面決定,收入增加價格不變或是價格降低收入不變都會使同學們的消費水平提高,表現在預算約束線上就是使MN外移到EF。由於現在大學生能支配的資金增加,同時移動通訊的價格一直在降,兩方面因素都導致了預算約束線的外移,與u2相切於B時得到消費者選擇的均衡點,取得最大效用。
(2)機會成本
上文中我們已經提到了機會成本的問題,在這里,我們先來看一個經濟學小故事,它講的是:喬丹能用2小時修剪完自家草坪,而他的鄰居女孩珍妮用4小時修剪完他家的草坪,所以喬丹在這件事上有絕對優勢。那麼,喬丹應該為自己家修剪草坪嗎?若他自己修剪,那麼他就會失去這兩小時參加廣告代言或是球賽所帶來的收益。這說明:從事任何活動,要得到任何東西,都要付出相應的成本,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原理呢?因為人的需求是無限的,而資源是稀缺的,有限的。資源有多種用途,把資源用與一種用途就要放棄其他用途。所謂機會成本,是指把某種資源投入某一特定的用途時所放棄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獲得的最大利益。
「動感地帶」早「up新勢力」幾年進入大學生市場,已憑借初期的優惠簡訊業務占據九成的學生用戶,而且為與小靈通、聯通競爭,移動更是不惜做出大量優惠,因此,若有同學考慮轉網,一是要冒者金錢的損失,即使是轉向較為便宜的聯通,也還要冒著同學、朋友間聯系的減少的風險。在「Up新勢力」在校園進行推廣時就經常遇到這樣尷尬的情況:一個同學在促銷人員的苦苦勸說下終於同意轉網,但是他周圍的同學都會以不再發簡訊給他相威脅,因為網間的簡訊價格要高的多。這樣,聯系的減少,無形中就轉變成聯通用戶的潛在的機會成本之一。
同時,由於聯通在時尚業務和各種校園活動等方面不及移動,所以對於追趕時尚的大學生來說,這些無法享受的活動和業務就成為另一部分機會成本。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早期就使用「up新勢力」還是現在選擇轉網,對同學們來說,其機會成本都是巨大的,導致我們使用聯通的總成本加大,成為我們不得不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
(3) 攀比效應
攀比效應是一種連帶外部正效應,在這種效應之下,消費者往往希望可以擁有一件幾乎人人都有的產品,對自己有多大用處不一定,但是一定不能夠落後,它是和流行和潮流聯系在一起的。攀比效應在整個經濟生活中是很常見的,小到孩子的小玩具,如芭比娃娃,大到如今仍十分紅火的汽車業。而由於整個市場的需求是多個個體消費者需求之和,所以攀比效應在影響單個消費者的消費心理的同時,也對整個市場需求的分配產生了影響。
本文所談到的大學生選擇「動感地帶」的原因,我想應該也包括這種心理和行動上的攀比效應吧。
因為「動感地帶」早期在大學校園市場的成功,使九成的學生成為其用戶,加上移動邀請周傑倫作為其代言人,贊助「音樂盛典」、舉辦「街舞大賽」等,成功的讓使用移動的「動感地帶」成為大學校園的一種潮流和時尚,談論各種時尚的數據業務更是一個流行話題。正因如此,使後期同學們在選擇移動通訊業務時,由於不願被人認為是落後一族而更傾向於使用人數大大占優的「動感地帶」而放棄了聯通的「up新勢力」,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很有利於移動的循環,使得在後期消費者的爭奪中,移動憑借這樣一種效應占據了用戶的心理偏好,從而搶佔了大學生市場的絕大部分需求。與之相比,聯通一方面因為進入較晚而失了先機,另一方面更由於宣傳與推廣上的不力導致同學們心理上有了一種使用聯通是一種不夠時尚的表現,從而更陷入一種不利循環之中,進而喪失競爭的優勢。
三 價格歧視
作為移動通訊的三巨頭之一,移動公司無疑具有影響市場的能力,所以具有在MC之上定價的市場勢力,再加上在網路建好後,每增加一個用戶,其邊際成本MC幾乎為零,使得移動公司的定價有了更充足的空間。
1)首先,提出消費達到不同的數量就給予不同的優惠,如預存100送360元等活動。這樣就實現了二級價格差別,即對於相同的商品和服務,根據消費量的不同而劃分不同的等級。
2)各種業務都有不同的制定組合,同時即使對學生來說,也有「動感地帶」、「神州行遊子卡」等適合不同消費需求的業務,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進行選擇,從而實現了三級價格歧視。
移動公司成功運用了二級和三級價格差別,從而占據了大量的消費者剩餘。而且也使不同需求的同學更好的得到滿足。
四 建議
1首先,對於移動公司來說,繼續採取這些成功的措施來保持市場佔有率上的領先地位,除此之外,為了更好的與聯通競爭低端用戶,可以考慮把價格再降一下,因為對其來說網路一旦建好,每增加一個用戶其MC=0。
2 我們主要還是從中學習其成功經驗,從而增強像聯通這樣的較為乏力的市場挑戰者的競爭力,推動市場競爭機制的完善,打破某一家強大的壟斷。
所以,以上部分,本文嘗試從效用曲線、機會成本、攀比效應等幾方面來對「動感地帶」壓制「up新勢力」的經濟現象進行了分析,據此對聯通的企業、品牌的市場推廣作出以下幾點改進建議:
首先,我們可以注意到,同學們所考慮的無論是機會成本還是攀比心理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於聯通公司給消費者的效用不夠,無法作到效用的最大化。所以,改善這種劣勢的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提高效用。
第一 就是突破技術障礙,提高兩網尤其是GSM網的質量,推出更多能與移動相抗衡的業務,同時努力降低CDMA手機的成本,促進普及,使用戶可以追求到更多實用價值,從而實現客觀效用的提高。
第二 考慮增加主觀滿意度。這首先建立在客觀效用提高的基礎上,除此之外,更多的時尚校園文化活動和更貼心的服務也是很重要的。
其次,通過加強宣傳運用廣告和搭售手段,一方面使更多的同學接受其 「創新、自信、分享、團隊」理念,同時通過捆綁來增加銷售量,當然售機價格上必須比移動公司有更大的優惠才行。
最後,我們也不可以忽視價格對於需求的重要影響。所以,應當繼續保持資費便宜10%的現狀,應用需求的交叉彈性,憑借其對移動部分業務的替代性來搶占低端用戶,這樣,至少可以在近期內吸引一部分學生,減少轉網情況的發生。
[參考文獻]: <Microeconomics Sixth Edition>
(本文所給出的是本人基於淺顯的經濟學觀點上的幾點分析和建議,由於學識有限,若有錯誤,敬請老師予以改正。)
Ⅳ 急求微觀經濟學論文一篇,要是關於我國收入分配的,注意是微觀經濟學的
我國收入分配現有問題
2009年12月07日 09:51:12 來源:瞭望
【字型大小 大 中 小】【留言】【列印】【關閉】 【Email推薦: 】
勞動者報酬在初次分配中佔比偏低
從收入法核算的GDP看,在初次分配中勞動者報酬佔比從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在此期間,統計口徑的調整,是其原因之一。即便考慮這一因素,勞動者報酬佔比偏低、下降過快等問題依然比較突出,影響了居民消費的增長。近年來我國儲蓄率持續上升,主要是企業儲蓄上升的結果。企業儲蓄率1992年為13.3%,近年超過20%。對於居民來說一定程度上不是消費相對少了,而是收入水平相對下降了。
從國際比較看,在初次分配中我國勞動者佔比明顯低於發達國家,而企業盈餘則明顯高於發達國家。世界重要經濟體的勞動者報酬在GDP中的份額近年一般介於50%到57%之間,比我國2007年39.7%的水平高10~17個百分點。而這些國家的企業營業盈餘介於20%~25%之間,比我國31.3%的水平低6~11個百分點。
收入分配不公平導致收入差距明顯偏大
城鄉間、行業間、人群間收入差距擴大,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等問題比較突出,也是我國當前收入分配中老百姓反映最強烈的問題。
城鄉差距是導致我國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重要原因。198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1.86倍,2007年時達到3.33倍的高位。這說明,我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很大程度上依然反映的是城鄉差距問題。
行業間收入差距問題日益突出。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各行業間收入水平最高是最低的1.8倍。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目前電力、電信、金融、保險、煙草等行業職工的平均工資是其他行業職工平均工資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資外收入和職工福利待遇上的差異,實際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間。除了行業特徵和技術密集等合理因素外,當前我國行業間的收入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壟斷因素導致的。
二次分配的收入調節效果不明顯。1990~2005年基尼系數從0.35上升到0.45,2008年進一步上升到0.48。最高20%的收入組的收入相當於最低20%收入組的8.3倍。這說明二次分配既沒有在總量上改善居民的收入狀況,也沒有在結構上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只是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差距拉大的速度。
公共服務支出在政府總支出中佔比偏低
國際經驗表明,隨著一國發展水平的提升,政府公共服務支出在政府支出中的比重呈現逐步上升趨勢。特別是人均GDP在3000美元至10000美元階段,隨著居民消費逐步由耐用品消費向服務消費升級,公共服務在政府支出中的比重將顯著提升。以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三項主要公共服務為例,國際平均升幅達到13個百分點。其中,教育支出保持相對穩定,而醫療和社會保障支出分別大幅增加了4個和10.7個百分點。當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後,政府公共服務支出佔比將逐步趨穩。
雖然經過近年持續加大投入,我國政府公共服務支出總體仍然不足。2007年,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三項公共服務支出占政府總支出的比重合計只有29.2%,與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國家和人均GDP3000~6000美元國家相比,分別低13.5和24.8個百分點。其中,醫療支出比重分別低4.7和8.2個百分點;社會保障支出比重分別低9.9和18.3個百分點。我國醫療和社會保障支出不足問題十分突出,在主要經濟體中僅略高於印度的水平。我國政府教育支出總量盡管達到了較高水平,但也存在資源分布不均衡等問題。
由於政府公共服務支出總體不足,迫使居民用自身的收入來支付快速增長的教育、醫療、社保等支出,不僅擠壓了居民的其他消費增長,而且強化了居民的謹慎預期,降低了居民消費傾向。以2007年為例,我國城鎮居民用於教育的消費支出比重為6.4%,而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不到4%。其中,德國和英國分別為1.l%和1.5%,美國和日本分別為3%和4.2%。我國城鎮居民用於醫療衛生消費支出比重為7%,而發達國家平均不到5%。公共服務具有明顯的收入再分配作用,政府公共服務支出不足成為我國收入分配不合理和居民消費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歸結起來,我國現有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確有要素稟賦、發展階段、國際分工格局等方面的原因,但是體制性弊端是根本性原因。
一方面,初次分配過於「親資本」,勞動者報酬佔比總體偏低,而且行業間差別過大,使廣大居民相對沒有錢可花;另一方面,二次分配力度不足,政府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公共服務和社會安全網不健全,使得有錢也不敢花。居民「沒錢花」和「有錢不敢花」正是當前收入分配格局引發的內需相對不足的症結所在。
另外,由於對內開放不足,金融、電信、電力、石油等基礎產業,教育、醫療、文化、出版等服務業,社會資本和民營經濟依然難以進入,結構性供給不足問題同樣突出。高收入群體消費意願不足和低收入群體支付能力不足同時並存,有效供給不足與有效需求不足同時並存,成為制約我國內需驅動增長和長期經濟平衡發展的重要原因。
Ⅳ 微觀經濟學論文範文
微觀經濟學論文範文
一、新型的拍賣
前幾天,在廣播里聽到一種新型的拍賣方式:一件商品要求你在1~9999元內出價(最小位數為角),並將價格以簡訊的方式發送給電台,電台將從諸多競拍價格中選擇沒有重復的最低價格出售,且沒有保留價格。
眾所周知,電台並不指望靠賣掉這件商品以賺取其中的利潤,而是以商品為誘餌,利用人們希望低價拍到商品的僥幸心理,賺取簡訊費用。這種拍賣方式與現存的並廣泛應用的英式、荷式、第一、第二密封拍賣方式激勵人們說真話不同,它有點類似讓聽到廣播的人不偷懶地「發簡訊」。現在將這種新型拍賣的實質抽象出來分析一下。
一件商品允許你在較大的價格浮動范圍內任意出價,但要求競拍者必須是獨立的個體,沒有串通地將價格發送給拍賣方。事實上,即便是串通也沒有任何優勢,因為拍賣者是選擇沒有重復的價格,而不是出現頻率最高的價格,因此不必擔心競拍者之間的共謀、勾結的情況,除非競拍者「能量」很大,能夠在短時間得到已報價格的分布,並在截止時間之前發送出未被報出的最低價,或者是能夠限制其他所有競拍者,不許他們的報價與他的重復並出現低於他的報價且不重復價格。顯然,這兩種情況對於普通的廣播聽眾來說是無法做到的,更何況對於一個理性人來說,他也會衡量一下為了一件商品這么做值不值得,還不如自己直接上街買回來省事(如果真的需要的話)。因此,分析模型中,競拍者均是獨立的行為個體,並且這種激勵機制下不用考慮競拍者之間的勾結,但拍賣者與競拍者之間的勾結無法排除,可能存在,尤其是在商品價值不菲的情況下(這里難免要差一句了,說到價值不菲時很容易出現拍賣者與競拍者之間的勾結,比較典型的例子要數西安摸彩的寶馬事件,理性人過於理性了,就難免走極端,不顧一切代價地維護並聚斂自身利益,違規操作、鋌而走險更不在話下了)。
下面從價格角度上來看,首先較大的浮動范圍就給人以很大的誘惑,理性人總是往有利於自己的方面設想,較大的浮動范圍意味著下限很低,也就暗示了他們有可能以低於商品實際標價很低的價格得到該商品,但事實果真如此嗎?或許我們應該說標價不同結果會有差異,但這種差異絕不會產生質的區別。如果該商品標價100元,那麼從一圓零角到一百圓零角總共有991種價格,當競拍者都抱著佔便宜的心理,那麼聽眾人數少於991時必然會出現不重復的最低價(現實中哪個電台的節目聽眾如此少得可憐,它也該停播了),競拍者人數超過991時,由於991數目太小,重復幾率太大,這就看誰的運氣好能碰上了,或者乾脆低於一百圓的價格全部重復,這時候哪個倒霉鬼出價高於標價又是非重復最低價時,只能恭喜他「中獎」了,可憐他當初抱著搗蛋的心態報出高於實際標價的價格時想:「反正選的是最低價,我出價都高於標價了,怎麼都不會是我啦!」「抱歉,等的就是你這種人!想到別人都會出低於實際標價的價格,為什麼就不再動動腦子想想那麼多人,想報出不重復的價格機率幾乎為零啊!不該你倒霉該誰倒霉!打落牙齒和血吞吧!」賣方原來也沒想到實際價格都報出去了還能賺到差價,現在一定在開香檳一邊慶祝一邊想到你而捧腹。千萬不要氣得發抖噢!其次,為什麼是「不重復的最低價」而不是「最高價」呢?從賣方的角度看,似乎應該是最高價更有利。但是,之前也說了,賣方並不是指望有多大的差價,他們所注重的是如何能讓更多的人掉入這個美麗的陷阱,心甘情願地發簡訊,而「最低價」的說法更能幫助他們達到這個目的。這個說法貌似站在競拍者的立場,因為在競拍者的潛意識里他們中的幸運兒最終是以低於實際標價的價格拍到商品的,那麼最低價是讓這個價格低於並最大限度的遠離實際標價,是完全最大化競拍者利益的;但「不幸的」是,商品往往是讓出價高於實際標價的人拍到,此時,所謂的最低價只是讓售價高於並接近實際標價,這筆買賣肯定是要吃虧,虧大虧小已無本質區別了。
天上不會掉餡餅,如果真的掉了,那一定不是餡餅而是陷阱!
二、草坪上的警示語
「嚴禁踐踏草地」,似乎在公共場所起不到什麼震懾作用,想踩的還是踩,而當改成「凡抓到踐踏草地者,獎賞200美金」,草地就沒有再被踐踏過。其區別就在於,原來是把公眾當作被監督和潛在懲罰的對象,人或多或少都有破壞欲,越是被束縛、約束,越會去違規,這種警示語將管理者和人們的利益(在能否踐踏草坪上)在潛意識里對立了起來,使之是沖突的,矛盾的;警示語修改過後,200美金的獎賞激勵那些不會踐踏草坪的人主動監督,並約束了原本就有踐踏傾向的人不去踐踏。這是一個有關解決公共地悲劇的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
這讓我不由得想起了,現在國內公共場所中出現了這么一批非常人性化的警示語,如「小草惹人憐,不要欺負她」、「芳草青青,悠悠君心」、「花兒為誰開?勸君莫採摘」之類。以往我們所說的激勵與約束相容,是要求所建立的機制能夠使激勵方和受約束方的利益最大限度的一致,利用的是利益對於人行為的驅使作用,而這些人性化的警示語則是在一定程度上通過激發人們的道德心、同情心、憐憫心來約束人們的行為的。這不失為一種充滿人性的激勵機制,其利益不妨看成是人們精神上的滿足感。
激勵機制也要與時俱進嘛!
三、中國股市
記得掀起炒股熱那會,從父親的言談和媒體的評論中就隱隱感到炒股就是一個投機,碰運氣的事。今天你賠,明天他賺,就是看誰運氣好,手氣好,和嚴謹的市場觀望、細致的公司業績分析與小心的選擇沒有多大關系。在股市的浮浮沉沉中,有一夜暴富的,也有血本無歸的,總結起來一句話,要想通過炒股賺錢,就得見好就收,積少成多,外加幾分好運氣。
現在才知道股票市場原本應是公司信息最集中、也是最完全的地方,股民通過對信息的甄選確定優勢公司,投資購買該公司的股票,公司運行良好以後,股民能夠從中獲取投資收益。照這么分析,謹慎投資應該是穩賺不賠的(因為誰都不會傻到把錢砸到一個岌岌可危的公司頭上),但是現實中,不僅僅是虧本的大有人在,而且股市也成了投機的代名詞,這是信息不對稱的結果。信息不對稱造成股票價格與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的背離,使證券市場失去了評價上市公司業績、約束上市公司行為的市場機制,導致整個市場的上市公司質量的降低,並成為市場過度投機的主要根源。這種信息不對稱除了隱瞞不報之外,還有財務公司做假賬!嚴重誤導了投資者的投資傾向,安然大廈的轟然倒塌,不知壓碎了多少家庭的投資夢想!中國也有銀廣夏,良辰美景原虛設之說。
無奈與失望之餘,只能祈禱股市的泡沫與暮靄早日消散啊!
四、重慶火鍋的困境
04年初,重慶火禍底料摻雜石蠟問題一度被炒得沸沸揚揚。全國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南京、廣州等地對產自重慶的火鍋底料實行全面封殺,勒令冠名「重慶火鍋」的店鋪關門整頓,對重慶火鍋業造成巨大的損害。眾所周知,石蠟是一種對人體有極大危害的化學物質。重慶某些小廠貪圖眼前利益,用石蠟代替牛油,他們在謀取暴利的同時,毀掉的是重慶火鍋的百年基業!
重慶火鍋聞名遐邇,但究竟具體哪一家或哪幾家有名其實非常模糊,我們這些外地人的認識也僅僅停留在「重慶火鍋」這四個字上。講質量、講口碑的廠家、店主用「重慶火鍋」這塊牌子,打響了名聲以後,不法分子見有利可圖、有機可乘,就也用這塊金字招牌,長此以往,造成魚龍混雜的狀況。這大概就是經濟學中常說的「公共地的悲劇」。招牌為大家公有,工廠、店鋪則分屬不同的所有者;招牌公有,誰也無須為之負責,而工廠產量、店鋪的銷售額為個人私有,越多自然收入越高,不做白不做。
下面用博弈論的形式來表示這個問題:假定有兩個火鍋底料店,他們可以選擇多生產和少生產。若雙方均選擇少生產,招牌得以保護,那麼大家收益最大。若一方選擇多生產,另一方選擇少生產,多生產的人的經濟收益明顯上升。但如果大家都多生產的話,招牌被破壞,大家的收益都減少了。而廠商以利益最大化為目的,博弈的結果是大家都多生產。這造成的結果是整體利益無法最優化。
可以設想兩種方法改變結果:一是局外人採取強制措施,改變博弈收益。比如政府規定產量定額。當然這種方法可能造成效率的損失,政府的監督成本也相當大,還可能帶來權力尋租等弊端。二是利用產權界定的原則,明確權利及義務,促進對公共資源(「重慶火鍋」)的有效使用。有了明確的產權,各廠商會從長遠考慮,有利於增強對公共資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從而使外部性問題得以解決。
出現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講,並非完全是壞事,它有助於我們正視自身存在的弊病,有助於廠商、店主尋求解決之道,這應該才是關鍵所在。
Ⅵ 微觀經濟學的論文怎麼寫
1,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研究
(以江蘇地區為例) 一、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的界定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農村就出現了合作化的態勢,且隨著時代的推移經歷了曲折的發展變化。這個變化過程大致經歷了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家庭承包制五個階段。從農業互助組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集體化程度越來越高,到了高級農業合作社,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農業合作組織,而有了「國家的集體所有制」的成分,人民公社則是典型的「國家的集體所有制」,不適宜用源自西方的「合作經濟理論」來加以分析。
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是指20世紀90年代後期我國農村出現的各種新型的農業合作經濟形式,據農業部的調查顯示,我國農村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至2003年總數已達140萬個,其中具有一定規模、運行基本規范的有14萬個,基本覆蓋了農村生產的方方面面。2003年12月十屆人大常委會將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法列入了立法規范。隨著相關法律的出台,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將在更加規范的框架內蓬勃發展。
目前,學界和政府部門對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主要有三種不同的理解:一是最廣義的理解,包括了各種類型的農業合作社、農民專業協會、鄉鎮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村股份合作制企業以及供銷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二是較廣義的理解,包括各種類型的農業合作社、農民專業協會、鄉鎮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村股份合作制企業;三是狹義理解,僅指各種類型的專業農業合作社,並且把農業合作社界定為「同類產品的生產經營者自願聯合起來,維護和發展成員利益、自主經營、自我服務、自負盈虧的合作經濟組織。」
本文取大多數學者認同的看法,將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界定為世紀之交的中國農民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依照加入自願、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餘返還的原則,按章程進行共同生產經營活動的經濟組織。目前的形式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即各種農業合作社,一般是由從事某一相同專業生產的農戶為了實現產前產後的合作,通過入會交納會費,實行信息共享、設施共用、協調行為以保護會員共同利益的經濟組織。一類是股份合作經濟,這類合作經濟兼有資金入股和勞動合作的性質,在分配上實行了按股分紅和按交易額返還相結合。
當然,也有學者研究指出,農村股份合作經濟不是與合作社並列的合作經濟組織,而是農業合作社的一種具體形式,類似於美國北達科他州的「新一代合作社」。這種看法與本文的研究並不矛盾,農村股份合作經濟和農業合作社都屬於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
根據上述界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不符合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的條件,因為我國集體經濟組織沒有遵循自願原則,不承認個人產權。農民協會也不能籠統的歸入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因為有的農業行業協會是非營利組織,並不直接從事經營,參與市場競爭,只單純提供信息服務和技術服務,實行行業自我管理。但對於對內提供非盈利服務,對外參與市場競爭的組織結構比較嚴密的農業行業協會,其性質接近於農業合作社,應將其歸入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的范疇。
二、江蘇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現狀
(一)總體情況
江蘇是全國農村經濟發展最好的省份之一,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在江蘇發展的勢頭非常迅速。據省農林廳最新資料顯示,截至2006年4月,江蘇省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6010個,成員186萬人,帶動農戶284萬戶。而2004年底,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就擁有固定資產凈值23.6億元,所有者權益37.4億元,當年銷售額208.6億元,盈餘30.3億元,返還二次分利和股金分紅共7.4億元,平均每個社(會)員得227.2元。全省年經營額超過億元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有539個,擁有注冊商標897個。
蘇南由於經濟較為發達,各項農村事業的發展也比其他地區超前。如在常熟農村,以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土地股份合作制為代表的股份合作經濟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得到較快發展。具有代表性的有新港李袁、董浜永安的農業土地股份合作社,梅李梅北股份經濟合作社和虞山鎮尚湖特種水產股份經濟合作社,大義、何市、沙家浜奶牛專業合作社、古里南渝水產、任陽衛豐銀杏、王莊鄧村花卉苗木專業合作社等。全市現有各類新型合作經濟組織186個,人社農戶3.5萬戶,占農戶總數的15.2%;實現總收入2.83億元,入社農戶戶均8086元,其中以農民為主體、依託當地主導產業和優勢項目發展起來的專業合作組織85個,入社農戶2524戶。2005年各類合作經濟組織經營總收入1.15億元,純收入3164萬元,按股分配和按銷售進行二次分配額達1214.5萬元,加上社會直接經營凈收入,入社農戶戶均收益8774元。蘇州市吳中區全區累計組建和正在籌建的各類合作經濟組織已達110家,入股(社)農戶1006戶,農民169397人,佔全區農民的46%,其主要類型除了農產品專業合作社以外,各種股份合作經濟形式是其亮點,主要有土地股份合作社,全區有2家,入股農民26414人;社區資產股份合作社39家;物業股份合作社29家,吸納農民入股資金18144萬元;休閑觀光農業股份合作社2家,入股農民2877人。
農村新型合作組織對於提高江蘇農民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降低農業生產經營成本,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拓延產業鏈,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1.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是實現農業家庭經營與大市場對接的有效途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適應了我國農業生產的生物性、地域的分散性以及生產規模的不均勻性,曾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它作為一種基本的經濟制度在我國將長期存在。但隨著市場經濟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漸暴露出其與市場對接的缺陷。個體農民必須同時面對買方和賣方兩大市場,因為他們個體的力量相對較小,對整個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是微不足道的。而在一般的產銷結合的「公司+農戶」的形式中,由於農民的家庭分散生產,組織化程度低,農民只能獲得公司所定立的收購價,市場盈餘無法享受,而市場的風險卻常由農民來承擔,因此,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使農民在市場競爭中總是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
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的成立,能夠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通過開展專業化合作,使單個農民聯結成有力的群體,獲得協作的生產力,形成足以抗擊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的競爭力。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建立,能夠解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區集體經濟組織「統」不了,政府部門「包」不了,單家獨戶「辦」不了的事情,保護農民的市場利益。例如,南京市六合區馬集鎮農民以生產和銷售水芹為生,但是常常遭遇菜販子壓菜價,好菜賣不出好價錢,2005年7月,該鎮成立了大聖水芹合作社,經過一年的運作,合作社銷售額達到160萬元,實現凈利潤6.91萬元,除去提留的公益金、公積金和向社員收購水芹的二次返利,按股分紅近5萬元。社員中通過向合作社銷售水芹以及合作社的分紅,年純收入最高的達到7、8萬元。
2.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是落實農業科學技術推廣,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的良好載體。長期以來,分散的農業生產使得農業科學技術的傳播較為困難,農民的技術支持主要靠自學和鄰里親朋間的傳播。農民依託經濟組織進入市場,通過橫向一體化的規模經濟和縱向一體化的加工增值,有利於現代科學技術和大規模農業機械的應用和推廣。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成為農業科學技術廣泛進入農民家庭的重要載體。
現代市場對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質量安全提出了高要求,農業從業人員科技素質的提高已成為影響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通過積極組織農業科技人員和生產技術能手對農民進行科技知識的培訓,對生產活動加強指導,制定和實施農業生產技術規程,要求農戶進行標准化生產,提高產品質量,創建產品優勢品牌。同時,合作經濟組織的建立,有利於制定同業技術標准,在統一標准下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一體化經營,實現標准化生產。例如,常州市芙蓉鎮有養奶牛的傳統,最初,奶牛是由農戶在自家房前屋後散養的,牛奶質量有好有壞,總的質量不高,因此出售時常被乳業公司限量、降價,造成損失。2005年,奶牛合作社通過籌資建成被稱之為「奶牛公寓」的標准牛舍,社員飼養的奶牛全部住進公寓,社員根據技術人員的指導,按標准化生產規程進行飼養管理,喂按科學飼養要求統一配製的飼料,統一打防疫針,按時喂料,按時擠奶,集中處理養殖污染。社員將牛奶交給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銷售給光明乳業集團。這樣既提高了奶汁質量,又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效益。據該合作社計算成本,按標准化程序生產,奶牛飼養成本降低20%,奶價提高15%,社員收益增加45%左右。
3.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是推進農業產業化、增加農民收入的積極保障。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作為農民利益的公正代表,是農業產業化的有效組織形式。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既可以把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與大企業對接,又可以自辦農產品加工銷售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民成員之間的關系,不是外部市場交易關系,而是一種不以營利為目的、為了共同利益形成的合作與聯合的關系。農民成員通過合作組織不僅能夠穩定地實現農業生產的價值,還可以獲得股利和按交易額進行的二次返利。加之合作組織與其它公司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投資參股進行對接,使公司、專業合作組織、農民成員之間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共同體,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農業產業化經營。
農民通過組織起來,實行專業合作,一方面擴大了專項生產規模,極大地挖掘了農民的生產潛力,提高其勞動生產率;另一方面通過收購把同類產品集中起來,統一進入市場,延長了農產品的產業鏈,創造了產品附加值,更有利於將優良產品申請商標注冊,培育產品品牌,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有效地保護農民的利益,增加農民的收入。據不完全統計,在列入江蘇省級示範考核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中的社員,比非社員一年可多增收近100元。
4.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是溝通政府與農戶的重要橋梁。由於我國農業的廣泛分散性,使政府的調控政策難以面對千家萬戶的個體農戶,而合作經濟組織正好可以充當政府在實施各項農業政策時通向農民的橋梁,政府的宏觀調控信號可以通過合作組織實現更有效的傳遞與推行。一方面,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作為農民利益的代表,提高了農民的話語權,可以積極開展與政府機構的對話,反映廣大農民的意見和要求,從而為政府開展工作提供可靠依據;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依靠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把黨的農業政策有效地傳遞到千家萬戶,從而提高政府調控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有效性。
(二)組織模式及績效分析
從組織形式看,目前規范的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會員制的農業合作社,指通過農戶人會,交納會費而共享信息、共同利用設施,協調會員行為,保護會員共同利益的合作經濟組織。合作社的資金來源主要是會員交納的會費,運用會費采購設施、提供良種以及農業技術服務。例如句容縣「春城」葡萄合作社,入社的農戶由社裡統一供苗、統一施肥、統一防病、統一品牌、統一包裝。合作社目前主要品種為日本巨峰系列,畝產在800—1000公斤,各項指標均已達到或者超過國際標准。目前產品已遠銷香港、深圳、上海、蘇州、南京等地區和大中城市,每公斤售價10—14元,比普通品種葡萄售價高一倍以上。這類合作社一般建立在當地存在有特色的農作物或經濟作物生產基礎上,主要功能是承擔一家一戶做不了的事情。但通常受到地域性的限制,規模較小,且資金來源單一,發展有限。
另一種是農業股份合作經濟或農業股份合作社。它是在合作制的基礎上,吸收整合了股份制的一些優點,以自然人或法人的資金、實物、技術等形式入股,聯合經營,提取公共積累,並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經濟組織形式。股份合作經濟組織兼有合作制和股份制的雙重特徵,但既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合作制也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股份制。它與股份制企業至少有三個重要差別:一是在合作方式上,既是資金的聯合,又是勞動的聯合;二是在股份配置上,是勞股結合制,不允許少數人控股;三是在分配方式上,既實行按勞分配,又實行按股分紅。例如蘇州市吳中區的休閑觀光農業股份合作社,主要利用當地豐富的山水旅遊資源,將果農的土地、果樹折價入股,組建休閑觀光農業股份合作社,或者在茶葉合作的基礎上,吸收社會資本,推出餐飲、住宿、垂釣等品茶、賞茶項目,成立休閑農業股份合作社。截至2005年底,該區共成立兩家此類農業股份合作社,入社農民達到2877人。農業股份合作社與普通股份制企業比較-接近,因而能建立起類似於企業的治理結構,並且能解決資金不足對組織規模的限制。但由於它們畢竟不是規范的企業,普通股東難以有真正的話語權,投票權往往流於形式。有的規定股權不能轉讓、買賣、抵押、甚至不能繼承,因而是一種殘缺的產權。
從發起動因來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主要有以下四種:
1.「大戶」發起型。這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是在農業生產專業化發展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主要集中在一些商品性較強的經濟作物領域,如水果、蔬菜、水產養殖等。通常是由生產大戶和技術能手等骨幹發起成立,目的是將當地從事同一作物生產的農戶聯系起來,共同抵禦市場風險。這類合作形式的主要特點是存在著明確的組織核心——生產大戶。在尋求交易時,生產大戶從自己的利潤最大化角度出發,會盡可能地簽訂有利於保護生產者合法權益的貿易合同,其他相對規模較小的農戶也會在交易中受益。這類組織符合我國農村分散居住和家庭親緣觀念的特點,內部管理和監督依賴於「地緣性」和「親緣性」,是目前存在數量較多的組織形式。但是這類農民自發的經濟合作組織由於沒有政府的直接支持,在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上都受到一定影響。各個政府職能部門如農業、工商、稅務等對組織的多頭管理很不利於其發展。此外,其運作基本依賴與掌控在生產大戶手中,對生產大戶的要求很高,制度也不夠完善。
2.「龍頭企業」牽引型。這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主要的功能就是在農產品加工企業和生產農戶之間架設橋梁,一般採用「公司+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農戶」的組織形式。其特點是「龍頭」伸向國內外市場,「龍尾」擺向千萬家農戶,充分利用龍頭企業的市場優勢,把生產、收購、加工、運輸和銷售等各個環節聯結起來,形成緊密的產加銷一條龍、農工貿一體化的生產經營體系。這種合作經濟形式促進了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能充分實現專業化分工的好處,是目前實現農業產業化採用較多的一種生產組織方式。但龍頭企業與合作經濟組織之間存在著對接障礙,主要表現在利益分配機制不完善和誠信缺失。「龍頭」通常是加工、流通企業,其與合作經濟組織的關系基本上還是原料買賣關系,合作經濟組織不能分享生產環節以外的利潤,雙方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處於矛盾狀態。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以及合作經濟組織的成員三者是合作關系,受經濟利益的驅動不管是龍頭企業還是合作經濟組織以及農戶都有可能發生誠信危機,出現「違約」問題。
3.部門扶持型。這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成立主要是在農委、供銷社、科協等經濟技術服務部門的推動下形成的,主要分布在一些科技含量高的經濟作物種植領域,如葯材、特色水果、特種養殖等。這類組織的優勢是在技術人才、設備、場地、管理等方面能得到職能部門的直接扶持。缺陷是往往存在著生產大戶和職能部門兩個「核心」,如何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是這類經濟合作組織能否健康發展的關鍵。
4.政府推動型。這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通常是村委會、鄉鎮政府為了充分發揮當地的農業資源優勢,推進農業產業化,增長農民收入而出面聯合企業、科研單位和農戶而形成的。顯而易見,政府的推動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合作經濟組織是「官民」結合的產物,與政府之間必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合作經濟組織是執行政府農業經濟政策和鄉村管理的中介和橋梁。這類組織在政治和經濟地位上存在一定的優勢,但行政色彩較為濃厚,政府部門的經濟職能被強化,容易忽略合作經濟發展的規律,一旦政府的政策改變,合作組織就會陷入困境。另外,不排除存在地方政府為了突顯政績,違背農民的意願,強行「拉郎配」組成合作經濟組織的情況。
Ⅶ 關於微觀經濟學的最經典教材
微觀經濟學最經典教材,不是曼昆,也不是什麼馬斯`科萊爾。
范里安的算一本,但是最經典的還是樓主你說的,平狄克的微觀,絕大多數學校在用,而且寫的相對通俗了,你看看我們中國人寫的就知道平狄克其實很簡單了。我看張元鵬的微觀,裡面證明一大堆呢,還海賽矩陣呢……
宏觀最經典的不是曼昆,而是北美大陸最流行的多恩布希的宏觀,現在最新第八版,但是個人覺得曼昆的好,我對曼昆有感情。
在中國,經原屬曼昆那本最常見。
微觀的話,還是平狄克經典,不會要求你什麼證明題的,簡單通俗。其次是范里安的比較常用了。國內專家寫的話,高鴻業的《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算最流行了,很多學校用。
順便提一下,想看高級宏觀的話,戴維羅默的好
呃……請允許我發表下意見,樓上亞當斯密,約翰斯圖亞特穆勒,以及凱恩斯的通論,都是經典傑作,但是不好做教材,這些都是論文式的作品,而且有些還很早,比如斯密的,跟現代觀念差太多了,而通論是天才作品,但是組織得太差了。而曼昆的書則是為了作為一本教材而寫的教材
然後一樓的那位「專家」,怎麼可以復制粘貼別人的答案http://..com/question/23610500.html?fr=qrl3
請不要侮辱學術
Ⅷ 求一篇大學微觀經濟學的論文一萬字,課題關於供需關系或者什麼的隨便,不要網上找的,不能重復,
大學生移動通訊選擇傾向分析
——中國移動校園成功的經濟學分析
[關鍵詞]需求/機會成本/無差異曲線群/效用/攀比效應/價格歧視
[本文摘要]本文試圖為中國移動在大學校園的成功推廣從微觀經濟學角度提供一種解釋,由此推出具有一定市場勢力的企業採取市場戰略時所需考慮的各種自身和競爭者因素,並由此對移動繼續保持領先地位及作為市場挑戰者的聯通在大學校園市場的推廣提出自己的建議。
一 問題的提出
現在,我們的大學校園里,手機已經相當的普及。因此,大學生市場也已成為各大公司所爭奪的市場。而在這個市場中有著三個大的具有壟斷勢力的企業: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由於小靈通在技術上存在差距,所以在這個市場上並不具備很強的競爭力。而在三巨頭壟斷競爭的大學生市場我們發現,移動占據了無可比擬的市場份額,且其在大學生中的品牌知名度達85%,品牌忠誠度更高達到80%,即使聯通公司的資費要低於移動10%左右。移動公司由此獲得了大量的利潤。那麼移動的市場推廣是如何能作到如此成功的呢?接下來,本文將從移動公司自身和競爭者即聯通公司兩個方面來進行解釋。
為了以後分析所需,我們先來看看移動的校園品牌。
2002年3月,中國移動強檔推出了號稱與「全球通」、「神州行」並列的第三大品牌---「動感地帶」:「我的底盤我做主」。 所謂動感地帶,事實上是對傳統移動電信服務的重新定義和包裝,其主要賣點有兩條:一是服務,二是價格。作為服務,動感地帶用戶不僅可以使用除出國漫遊外的所有語音服務,還可以使用移動QQ、無線游戲、手機寵物、娛樂新聞、天氣預報等一系列數據增值業務;作為價格,「動感地帶」不僅免去了用戶基本月租費,而且提供了20元360條簡訊的「超值優惠裝」,從而成功俘獲了一大批追求時尚的大學生用戶。
由於利潤=(P-AC)*Q,所以現在我們應從P和Q兩方面來考慮它的成功。
二 需求
需求是指消費者在一定特定時間內在每一價格下對一種商品願意而且能夠購買的數量。它受到自身價格、相關商品價格、收入水平、偏好、公眾預期等因素的影響。這里的需求是指整個移動通訊市場的需求,而移動公司面對的需求則需要從其自身和競爭者兩方面來分析。
1自身因素
(1)首先,商品自身價格一般來說是於需求呈負相關的。移動公司在進入市場初期就推出了簡訊優惠的推廣手段,這就保證了移動在一開始就吸引了大量學生的需求選擇。而且即使現在看來,移動的資費在激烈的競爭中也在不斷的降低,給予消費者的優惠越來越多,這也就成為移動的用戶越來越多的原因之一;
其次,消費者收入水平與一般商品的需求呈正相關,而無庸置疑,大學生們的可以支配的個人收入是在不斷增加的,所以對於通訊業務的需求是在不斷增加的,有更多的學生加入移動消費者的行列;
另外,相關商品的價格尤其是互補品價格的降低也會促進需求的增加。這里指的當然是除CDMA手機之外的各種品牌的手機的價格一降再降,這就促使了移動通訊市場的整體擴大,移動公司分得的市場自然也是增加的。
(2)搭售與廣告
搭售在現實經濟社會中並不少見,更是移動公司增加銷售量的又一重要手段。現在,它與許多主要的手機賣場都建立了合作關系,買手機時會給你提供移動業務的辦理,而且因此可以享受購機優惠,又怎會有人拒絕呢?這樣更是從一開始就占據了先機,增加了銷售量。同時,移動不惜巨大成本來進行廣告宣傳,不僅與邀請符合年輕人形象選擇的周傑倫做代言,更有「校園形象大使」、「街舞大賽」等時尚活動,吸引了大量年輕人的選擇。
2 競爭者狀況
由於我們不考慮電信的小靈通,所以剩下的競爭者只有聯通公司,尤其是它的「up新勢力」。
中國聯通打造了「up新勢力」:「就是要你紅」。其業務涵蓋了GSM、CDMA兩網的業務,以話音及點對點簡訊作為切入點,推出GSM網路如炫鈴、鈴聲下載、如意郵箱、聯通麗音、聊天交友、生活資訊等,而CDMA網路在此基礎上還增加了互動視界、神奇寶典、彩e等CDMA 1X各項增值業務可以選擇,突出CDMA的差異化優勢。產品分為基本包和功能包兩部分,體現「隨心定製,自由組合」的理念,符合青年大學生的通信消費特點及使用習慣,成為大學生通訊市場的又一有力爭奪者。
(1) 效用、無差異曲線群及預算約束線
在這里,我們首先假設消費者偏好的存在,具有完備性,即消費者可以完整的考慮各個品牌的所有業務所能帶來的綜合滿意感。
研究消費者的行為的出發點是慾望,而對慾望的滿足就是效用,或者更確切的說效用是指消費者在對某種商品或服務的消費中所獲得的滿足程度。效用取決於兩個方面:1)客觀因素,即商品的使用價值;2)主觀因素,即人的主觀心理感受。消費者的行為的出發點和目的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而在一定的收入或支出的水平下,對所消費的不同商品組合具有同等滿足程度的曲線,就是無差異曲線。所以無論中國移動還是聯通,要想獲得市場,就必須從這兩個方面來滿足學生的需求,使其能獲得自身能獲得的最大效用。
1)首先從客觀因素來比較雙方的業務給同學們帶來的實際使用效用。
「動感地帶」在打入校園市場時就抓住大部分學生沒有自己的收入,所以在通訊花費上較為節省的特點,在免月租的同時,享受簡訊包月的優惠。同時推出彩信、飛信、移動QQ等適合年輕學生使用的增值業務,從而更為學生們帶來了「物有所值」的效用。
「Up新勢力」的品牌推廣中,簡訊優惠也作為最大的賣點進行推廣,但與「動感地帶」相比,盡管價格上有些許微弱優勢,卻因網路差、簡訊滯後、時尚性差的缺點而喪失,而且由於「up新勢力」所提供的彩e、神奇寶典等增值業務只能由CDMA網提供,所以無形中使GSM網的用戶因購機成本的存在而喪失這些效用。
所以就雙方的客觀實際效用來講,「動感地帶」更勝一籌。
2)其次從同學們的主觀效用來分析。
動感地帶一出場就想要走進年輕人的生活,並引領他們的生活。從品牌設計開始,動感地帶就力圖接近年輕人的品味,讓其感受到使用「動感地帶」的滿意,也就是效用。同時邀請周傑倫代言讓「動感地帶」人氣飆升,各種時尚的增值業務和會員特權等使同學們加盟「動感地帶」,不再是簡單的打打電話、發發簡訊、玩玩游戲,獲得的是屬於自己的「年輕人的通信自治區」,體味的是「我的地盤,聽我的」的良好感覺,從而使 「動感地帶」「新奇、大膽、年輕、時尚、前衛」的訴求點,恰恰符合了大學生內在價值取向,成為其個性的最佳外化表現,給大學生們帶來了主觀上的享受,心理效用大增,從而M-Zone自然成為了他們的傾向性選擇。
相比之下,由於「up新勢力」上述的各種增值業務或因是CDMA網而無法普及或因沒有正確定位和宣傳而沒給用戶留下深刻印象,同時它又提出「就要你最紅」這樣一個偏指個體的口號, 可是至今都沒有較清晰的業務與之匹配,不能體現「UP新勢力」的獨特性,更與品牌內涵中的團隊精神似有違背,使同學們無法體會到其所宣傳 「自信、創新、分享、團隊」。所以,即使從主觀效用方面來講,聯通也遠無法與移動相匹敵。
所以,聯通唯一能以價格來與移動抗衡的簡訊優惠所帶來的效用已無法彌補增值業務的效用流失,再加上移動的服務越來越好,更為移動用戶增添了無形中的滿足感。表現在無差異曲線群(不同的收入或支出水平,就有不同的無差異曲線,反映在坐標圖上就形成了無差異曲線群。其中,離原點越遠表示效用越大。)上,則u1代表移動業務的效用u2為聯通,u1>u2。
接下來,我們只需考慮預算約束線。預算約束線表示消費者在一定的的收入和價格條件下所能購買的各種商品數量的最大組合。而我們無論選擇移動還是聯通,都必須在預算約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預算約束線是由收入和商品價格兩方面決定,收入增加價格不變或是價格降低收入不變都會使同學們的消費水平提高,表現在預算約束線上就是使MN外移到EF。由於現在大學生能支配的資金增加,同時移動通訊的價格一直在降,兩方面因素都導致了預算約束線的外移,與u2相切於B時得到消費者選擇的均衡點,取得最大效用。
(2)機會成本
上文中我們已經提到了機會成本的問題,在這里,我們先來看一個經濟學小故事,它講的是:喬丹能用2小時修剪完自家草坪,而他的鄰居女孩珍妮用4小時修剪完他家的草坪,所以喬丹在這件事上有絕對優勢。那麼,喬丹應該為自己家修剪草坪嗎?若他自己修剪,那麼他就會失去這兩小時參加廣告代言或是球賽所帶來的收益。這說明:從事任何活動,要得到任何東西,都要付出相應的成本,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原理呢?因為人的需求是無限的,而資源是稀缺的,有限的。資源有多種用途,把資源用與一種用途就要放棄其他用途。所謂機會成本,是指把某種資源投入某一特定的用途時所放棄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獲得的最大利益。
「動感地帶」早「up新勢力」幾年進入大學生市場,已憑借初期的優惠簡訊業務占據九成的學生用戶,而且為與小靈通、聯通競爭,移動更是不惜做出大量優惠,因此,若有同學考慮轉網,一是要冒者金錢的損失,即使是轉向較為便宜的聯通,也還要冒著同學、朋友間聯系的減少的風險。在「Up新勢力」在校園進行推廣時就經常遇到這樣尷尬的情況:一個同學在促銷人員的苦苦勸說下終於同意轉網,但是他周圍的同學都會以不再發簡訊給他相威脅,因為網間的簡訊價格要高的多。這樣,聯系的減少,無形中就轉變成聯通用戶的潛在的機會成本之一。
同時,由於聯通在時尚業務和各種校園活動等方面不及移動,所以對於追趕時尚的大學生來說,這些無法享受的活動和業務就成為另一部分機會成本。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早期就使用「up新勢力」還是現在選擇轉網,對同學們來說,其機會成本都是巨大的,導致我們使用聯通的總成本加大,成為我們不得不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
(3) 攀比效應
攀比效應是一種連帶外部正效應,在這種效應之下,消費者往往希望可以擁有一件幾乎人人都有的產品,對自己有多大用處不一定,但是一定不能夠落後,它是和流行和潮流聯系在一起的。攀比效應在整個經濟生活中是很常見的,小到孩子的小玩具,如芭比娃娃,大到如今仍十分紅火的汽車業。而由於整個市場的需求是多個個體消費者需求之和,所以攀比效應在影響單個消費者的消費心理的同時,也對整個市場需求的分配產生了影響。
本文所談到的大學生選擇「動感地帶」的原因,我想應該也包括這種心理和行動上的攀比效應吧。
因為「動感地帶」早期在大學校園市場的成功,使九成的學生成為其用戶,加上移動邀請周傑倫作為其代言人,贊助「音樂盛典」、舉辦「街舞大賽」等,成功的讓使用移動的「動感地帶」成為大學校園的一種潮流和時尚,談論各種時尚的數據業務更是一個流行話題。正因如此,使後期同學們在選擇移動通訊業務時,由於不願被人認為是落後一族而更傾向於使用人數大大占優的「動感地帶」而放棄了聯通的「up新勢力」,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很有利於移動的循環,使得在後期消費者的爭奪中,移動憑借這樣一種效應占據了用戶的心理偏好,從而搶佔了大學生市場的絕大部分需求。與之相比,聯通一方面因為進入較晚而失了先機,另一方面更由於宣傳與推廣上的不力導致同學們心理上有了一種使用聯通是一種不夠時尚的表現,從而更陷入一種不利循環之中,進而喪失競爭的優勢。
三 價格歧視
作為移動通訊的三巨頭之一,移動公司無疑具有影響市場的能力,所以具有在MC之上定價的市場勢力,再加上在網路建好後,每增加一個用戶,其邊際成本MC幾乎為零,使得移動公司的定價有了更充足的空間。
1)首先,提出消費達到不同的數量就給予不同的優惠,如預存100送360元等活動。這樣就實現了二級價格差別,即對於相同的商品和服務,根據消費量的不同而劃分不同的等級。
2)各種業務都有不同的制定組合,同時即使對學生來說,也有「動感地帶」、「神州行遊子卡」等適合不同消費需求的業務,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進行選擇,從而實現了三級價格歧視。
移動公司成功運用了二級和三級價格差別,從而占據了大量的消費者剩餘。而且也使不同需求的同學更好的得到滿足。
四 建議
1首先,對於移動公司來說,繼續採取這些成功的措施來保持市場佔有率上的領先地位,除此之外,為了更好的與聯通競爭低端用戶,可以考慮把價格再降一下,因為對其來說網路一旦建好,每增加一個用戶其MC=0。
2 我們主要還是從中學習其成功經驗,從而增強像聯通這樣的較為乏力的市場挑戰者的競爭力,推動市場競爭機制的完善,打破某一家強大的壟斷。
所以,以上部分,本文嘗試從效用曲線、機會成本、攀比效應等幾方面來對「動感地帶」壓制「up新勢力」的經濟現象進行了分析,據此對聯通的企業、品牌的市場推廣作出以下幾點改進建議:
首先,我們可以注意到,同學們所考慮的無論是機會成本還是攀比心理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於聯通公司給消費者的效用不夠,無法作到效用的最大化。所以,改善這種劣勢的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提高效用。
第一 就是突破技術障礙,提高兩網尤其是GSM網的質量,推出更多能與移動相抗衡的業務,同時努力降低CDMA手機的成本,促進普及,使用戶可以追求到更多實用價值,從而實現客觀效用的提高。
第二 考慮增加主觀滿意度。這首先建立在客觀效用提高的基礎上,除此之外,更多的時尚校園文化活動和更貼心的服務也是很重要的。
其次,通過加強宣傳運用廣告和搭售手段,一方面使更多的同學接受其 「創新、自信、分享、團隊」理念,同時通過捆綁來增加銷售量,當然售機價格上必須比移動公司有更大的優惠才行。
最後,我們也不可以忽視價格對於需求的重要影響。所以,應當繼續保持資費便宜10%的現狀,應用需求的交叉彈性,憑借其對移動部分業務的替代性來搶占低端用戶,這樣,至少可以在近期內吸引一部分學生,減少轉網情況的發生。
Ⅸ 微觀經濟學英文論文
一千,你嚇人哪。
Ⅹ 誰能給我提供一些關於經濟類的參考文獻
- 中國經濟增長的組織基礎--經濟組織創新 作者:遲興臣,趙振華,任宏, 期刊 中共濟南市委黨校濟南市行政學院濟南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THE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JINAN MUNICIPAL COMMITTEE JINAN CITY COLLEGE OF ADMINISTRATION AND JINAN CITY ACADEMY OF SOCIALISM 2000年 第03期
- 中國農民收入增長思路:基於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視角 Rising Farmers' Income in China: From Angle of Farmers'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作者:江時強,張秀生, 期刊 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WUHAN UNIVERSITY JOURNAL(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2007年 第06期
- 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增長 作者:郭再欣, 期刊 新西部(下半月)NEW WEST 2007年 第11期
- 略論中國農業經濟增長與現代化制度選擇 China's Agriculture Growth and the System Choice 作者:王樹春,王艷平, 期刊-核心期刊 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MODERN FINANCE AND ECONOMICS-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06年 第12期
- 創新漁業組織制度 推動漁業經濟增長 作者:高健, 會議 2007首屆中國漁業科技與經濟高層論壇暨中國漁業經濟專業委員會第一屆技術交流大會2007首屆中國漁業科技與經濟高層論壇暨中國漁業經濟專業委員會第一屆技術交流大會論文集 2007年
- 制度變遷理論與中國農村微觀經濟組織的變革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Theory and Rural Micro-Economic Organization Change in China 作者:梅德平, 期刊-核心期刊 江漢論壇JIANGHAN TRIBUNE 2003年 第06期
- 中國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創新路徑探討 作者:何廣文, 會議 國際金融論壇第三屆年會國際金融論壇第三屆年會論文集 2006年
- 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重在創新 The change of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depend on innovation 作者:匡國珍, 期刊-核心期刊 社會主義研究SOCIALISM STUDIES 2006年 第02期
- 企業成長為技術創新主體與經濟的持續增長 The Growth of Enterprise, the Mainstay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the Sustainable Growth of Economy 作者:楊曉玲, 期刊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NANKAI JOURNAL(PHILOSOPHY,LITERATURE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2年 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