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宏觀經濟學中消費函數斜率的經濟學意義是什麼
1.邊際消費傾向(MPC)是消費曲線的斜率。
2.它的數值通常是大於0而小於1的正數專,這表明,消費是隨屬收入增加而相應增加的,但消費增加的幅度低於收入增加的幅度,即邊際消費傾向是隨著收入的增加而遞減的。
3.邊際消費傾向與平均消費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不同,平均消費傾向是總消費與可支配總收入的比率。
4.邊際消費傾向和邊際儲蓄傾向(MPS)之和為1,即MPC+MPS=1。
5.邊際消費傾向是指消費者對於某一或某一類產品,消費額的變化與消費者收入變化的比值。邊際消費傾向被用於描述由於收入變化,導致消費者對某產品的消費額的變化幅度大小。
6.邊際消費傾向並不一定介於0到1之間。
當①消費者對產品的消費額與消費者的收入同時增加或減少時,邊際消費傾向為正。
②消費者對產品的消費額與消費者的收入變化方向相反時,邊際消費傾向值為負。
③當消費者對某產品的消費額不發生變化時,無論收入改變多少,邊際消費傾向都不改變。
2. 為什麼宏觀經濟學中(指只有家庭和企業的時候)收入=消費+儲蓄
收入=消費抄+儲蓄,這是從襲收入角度進行討論,收入=消費+投資這個是從支出角度進行討論。我們用來投資(比如買房子)應該用收入=消費+投資,這個公式理解吧。
還望如有疑問及時向相關教師請教,以上為個人理解,僅供您參考。
3. 宏觀經濟學中總供給等於消費加儲蓄怎麼理解
這要從收入角度看的,收入不是用作消費,就是當作儲蓄,所以Y=C+S
4. 宏觀經濟學中為什麼總支出=消費支出+投資支出
這是兩部門經濟,企業和消費者,是假定經濟社會中只有企業和消費者,那麼計算經濟專社會總支出時屬就等於消費者的消費支出C+企業的投資支出 I。
如果加上政府,就構成了三部門,再加上國外部門,就構成了四部門經濟。
5. 宏觀經濟學裡面講GDP的時候說道消費支出和產品與服務的凈出口,那對於在進口產品上的消費算什麼
進口產品的抄消費被扣除了呀
GDP按支出法=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的凈出口=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的(出口-進口)。進口產品不屬於本地生產的增加值,所以它的消費先被列在最終消費里,然後在最後面的進口裡又減掉了。
舉個例子,某人買了一輛汽車,居民消費中計入汽車消費一輛,海關記錄進口汽車一輛,最後計算GDP一加一減就抵消掉了。
6. 宏觀經濟學 影響消費的因素包括哪些
從理論上說,影響消費的因素就是影響需求的因素。經濟學認為,需求是消費者在某一價格水平下願意並能夠購買的商品或勞務的數量。需求必須是既有購買慾望又有購買能力的有效需求,需求有兩個條件:一是購買慾望,二是購買能力。一種商品的需求量由很多因素構成。其中主要的因素有:商品的價格、消費者的收入水平、相關商品的價格、消費者的偏好和消費者對該商品價格的預期等。從社會宏觀層面看,一定時期的社會消費需求主要取決於一定時期的物價水平和人們的收入水平。因為人們的購買慾望和購買能力是受到物價水平和收入水平決定或制約的。
(一)收入水平對消費水平的影響
盡管影響消費需求的因素很多,但收入是決定消費支出最重要的因素。經濟學通過消費函數來表示收入和消費之間的依存關系。消費函數一般以收入為自變數,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消費隨收入的變動而呈現同方向的變動,即收入增加,消費增加;收入減少,消費減少。
對單個商品消費需求的考察,我們可以看到:對於多數商品來說,當消費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時,就會增加對商品的需求量;相反,當消費者的收入水平下降時,就會減少對該商品的需求量。也就是說,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量與其收入水平成正方向的變動。對於某些低檔商品來說,當消費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時,就會減少對該商品的需求量;反之,當消費者的收入水平下降時,就會增加對該商品的需求量。消費者對其需求與收入成反方向的變動。不過,以上兩種情況不是絕對的,會因人、因時而異。因人而異就是消費者的偏好對消費需求的影響。消費偏好就是消費者對某種物品的喜好或嗜好。消費者對某種商品偏好,該商品的就需求大;對某種商品不偏好,該商品就無需求或需求小。廣告宣傳往往會改變人們的偏好,從而改變需求。
對社會消費需求總水平的考察,我們可以看到:在物價水平不變的情況下,一定時期人們的收入水平越高,消費水平越高;收入水平越低,消費水平也越低。二者成正比。
考察收入水平對消費的影響需要綜合考慮政府的收入分配政策和社會保障制度等因素的作用。人們的工資收入並非都是可以由消費者自由支配的收入,比如要依法繳納個人所得稅、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用等。同時,勞動者和居民也會享有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社會救濟和社會保險以及商業保險等帶來的收入。因此,即使在物價和工資收入不變的條件下,由於以上因素的影響,人們的可支配收入也會發生變化,所以,影響人們消費需求水平的不是勞動者的全部收入,而是可支配的收入。人們可支配的收入水平與消費水平成正比。
考察可支配收入對人們消費水平的影響,不僅要考察當期收入的影響,還要考察未來收入的預期對消費水平的影響。正如價格預期對需求的影響一樣,收入預期也會影響到人們的消費需求,這是心理因素對消費的影響。如果人們對未來收入預期樂觀,就會鼓勵人們消費;如果人們對未來收入預期不好,人們就會增加儲蓄而減少消費。
收入水平對消費水平的影響還表現為社會收入差距對消費的影響。西方經濟學認為,在人們的收入與消費需求的關系中存在著一個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即當人們的收入達到一定水平後,隨著收入的增長,消費呈遞減趨勢。這時,政府為了刺激消費增長而提高居民收入的做法往往不能奏效。但是,如果政府選擇給低收入人群增加收入則會帶來有效需求的增長和社會消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社會收入差距較大的情況下,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既有利於解決他們的生活困難和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於社會有效需求的增長。
(二)物價水平對消費水平的影響
物價水平是影響消費水平的重要因素和直接因素。我們在前面已經從單個商品的角度分析過價格因素對消費需求的影響,這里不再贅述。從社會宏觀角度看價格因素對消費需求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當其他因素(主要是收入水平)不變的情況下,一定時期的物價總水平越高,社會消費水平越低;反之,物價總水平越低,消費水平越高。因為,在人們的收入不變時,物價水平越高,貨幣的購買能力越低;物價水平越低,貨幣的購買能力越高。也就是說,貨幣的購買力與物價水平成反比,而人們的消費水平與貨幣的購買能力成正比。
一定時期的物價水平是通過物價指數來表示的。物價指數是指本期物價水平對基期物價水平的比率,是用以反映物價漲跌的幅度。反映消費品物價水平的指標是消費物價指數。消費物價指數(CPI)一般又稱零售物價指數或生活費用指數,是指報告期與基期商品及服務價格水平的比率,它反映了一國消費品和勞務價格上漲或下跌的幅度,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如果在一年中消費物價指數上升了2.3%,那就表示,生活成本上升了2.3%;當生活成本提高時,消費者的貨幣購買力便隨之下降。也就是說,一年前收到的一張100元紙幣,現在只可以買到價值97.70元的商品或服務了。可見,物價總水平的基本穩定對於保持和提高消費者的實際生活水平與社會消費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影響消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上面分析到的因素以外,經濟增長、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等因素也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們的消費。請學員們搜集相關資料,分析說明經濟增長、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等其他因素對消費需求的影響作用。
7. 關於宏觀經濟學中的消費函數
與收入有關啊,當y增加那麼消費肯定增加,自然右上傾斜
8. 宏觀經濟學的消費函數問題
答案是A
C=c+by,邊際就是斜率,平均就是點和原點連線斜率。故而平均大於邊際
你的那個標准答案有問題,可以在網上查到原題,答案都是A。D你也解釋不通啊對吧
9. 宏觀經濟學中總需求為什麼由消費和投資組成,我不太理解
需求從字面理解是有需要,當消費者有需要時要通過消費來滿足,當生產者有需要時,(一般需要資金再生產)就用來投資。這是在假設兩部門經濟情況下。
10. 在宏觀經濟學中,一國消費的增加必然會帶來儲蓄的減少,對嗎
在宏觀經濟學中,一國消費的增加必然會帶來儲蓄的減少(錯)。
解析:
1、在短期消費增加內能夠倍容增國民收入,增加的國民收入數量可以用消費乘數來衡量,而儲蓄增加將減少國民收入,減少的部分同樣可以用消費乘數衡量,因為消費+儲蓄=收入,所以消費和儲蓄是同一個事物的兩面;
2、在長期儲蓄增加能夠增加國民收入,因為在長期國民收入的高低取決於一國擁有的資源和技術,而儲蓄積累的資本是其中的一個重要資源,任何國家沒有足夠的儲蓄做資本積累是發展不起來的。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專門論述了資本對一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性。
在消費和儲蓄之間的權衡就相當於現在消費和未來消費的權衡,因為儲蓄的部分最終是在將來消費的,所以如果現在消費多了就會多有利於現在的國民收入增加,而儲蓄(未來消費)多了就會多有利於未來的國民收入增加。所以當我們在討論消費與儲蓄對國民收入的影響時最好是作長短期分析。
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