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國內有哪些比較厲害的新,舊制度經濟學家
1,一般的西方經濟學復認為,人是理性的制人,人的行為是理性的,但事實上資本帶有盲目性的特點;換句話說,人或許是理性的,但人的行為並不一定是理性的,如作為資本家總渴望工人工資低一點而不是高一點;資本家在乎的利潤的多少,而不在乎自己企業的行為污染了社區環境;等等。新制度經濟學對人的假設進行糾正,補充了傳統的經濟學缺陷,提出了解決法。2,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社會出現了新的特徵,如人與生態環境的矛盾,人的關系產生了新的社會特點,這些是一般經濟學所忽視的,新制度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就是人、組織、社會之間的行為關系和規則,也就是新制度經濟學所研究的制度問題。
『貳』 《中國的經濟制度-經濟學家張五常剖析經濟改革》txt全集下載
中國的經濟制度-經濟學家張五常剖析經濟改革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叄』 國內哪些人可以稱得上經濟學家
國際上,經濟學家是指擁有自己的經濟學範式與原創的經濟學基礎理論的經濟學人。有沒有自己的經濟學範式與原創的經濟學基礎理論,是衡量一個經濟學人是否經濟學家的唯一標准。而國內,大多數「經濟學家」是不符合這兩個條件的,也就是說名不副實。
按這兩個標准為標志,張五常(有經濟學「實用論」,是新制度經濟學和現代產權經濟學創始人之一)、楊小凱(研究勞動分工——超邊際經濟學的開創者)、林毅夫(總結了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經驗教訓,提出了自己獨特的發展經濟學理論假說)、吳敬璉(最早在國內提出並倡導市場經濟理論,是"市場取向改革論"的主要代表人物;經濟體制比較研究學科的開創者之一)、厲以寧(在比較中外經濟運行的基礎上,發展了非均衡經濟理論)、張維迎(中國產業經濟學「第一人」)等,是較為符合的。
『肆』 中國權威的經濟學家有哪些
張五常教授1935年生於香港,年到洛杉磯加州大學經濟系跟從現代產權經濟學創始人阿爾奇安學習,1963年―1967年攻讀博士學位,1967年到芝加哥大學跟從科斯做博士後研究,1969年為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教授,1982年起擔任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教授。張五常教授的理論主張往往在學術界引起廣泛爭議。主要著作有《佃農理論》(英文1969)、《社會成本的神話》(英文1978)、《中國會走向『資本主義』的道路嗎?》(英文1982)、《賣橘者言》(1984)等等。一方面,張五常教授在理論上下過苦功,「由淺入深、由深轉復雜,再由復雜轉深、再轉淺,來來回回好幾次」,已把價格理論咀嚼透爛。另一方面,張五常注重案例研究,大量時間用於現實問題的實踐調查,多年礪煉,使他的學術素養和對現實問題的把握渾然一體。 錢穎一(Yingyi Qian) 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 錢穎一教授在《美國經濟評論》(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發表4篇論文,僅僅2006年,錢教授就有3篇學術文章發表,說明錢教授始終站在學術研究的前沿。錢穎一教授在清華大學數學專業本科畢業(1981年),先後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碩士(1982年)、耶魯大學運籌和管理科學碩士(1984年)、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1990年)。現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第一副院長, 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曾任教於美國斯坦福大學和馬里蘭大學。主要研究和教學領域:組織和制度經濟學、轉軌經濟學、中國的改革和發展。對於中國未來所面臨的經濟改革中出現的重多機遇與挑戰,錢教授反對單一漸近式說法, 堅持漸進與激進並行的觀點。 郎咸平(HP Lang, Larry) 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 郎咸平在國內的知名度極高,堪稱林毅夫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 林毅夫教授是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後第一位從西方學成歸國的經濟學博士,是中國大陸第一位運用規范的現代經濟學理論和方法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也是國際經濟學界公認的研究中國問題的權威學者之一。林教授是1979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奧多?W?舒爾茨教授的關門弟子。是改革開放以後第一位在權威的經濟學雜志《美國經濟評論》和《政治經濟學雜志》發表論文的中國大陸經濟學家,也是到目前為止在國外經濟學期刊中發表論文最多的一位。他一直主張市場取向的改革,認為只有實行市場經濟,理順市場價格體系,形成比較充分的市場競爭環境和信息指標體系,才能為國有企業改革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鄒恆甫(Zou Heng fu) 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社會影響力★(?) 鄒恆甫教授說過喜歡做兩件事:一是教書,和學生在一起;第二就是很痛快地讀書,主要是歷史和哲學。1962年,鄒恆甫出生於湖南。1977年進武漢大學。1983年到哈佛經濟學系攻讀博士,堪稱中國新一代經濟學人中的元老。1992年,鄒恆甫博士一手創辦了武漢大學高級經濟研究中心,開辦了國際數理金融和數理經濟系兩個班,開始了中國經濟學教育改革試驗。這兩個班採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學與國際慣例接軌。中心向全球一流大學經濟系輸出很多中國經濟學博士生,鄒教授的行動贏得了經濟學同行之間的佩服和尊重。鄒恆甫對於教育所做的貢獻,首先不愧於他作為一個學者的本職。他創辦了我國第一本經濟學英文期刊《經濟學與金融年刊》,該刊成為國際經濟學主流刊物之一。他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了近六十篇學術論文。他是華人中最著名的宏觀經濟學家之一。他基本上不為社會所知,所以,他的社會影響力為一星,真可謂最低調的經濟學大師。 吳敬璉(Wu Jing Lian) 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 吳敬璉教授給人感覺是一位公正、睿智、博學、為民請命的有良心的經濟學家。他的主要歡迎人群平均分布在男女老少之中。讓人「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他是一個睿智和良知兼備的中國學者,他也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先天下之憂而憂』的高貴品格。但也有人把近幾年中國股市的不景氣部分歸罪於他。由於歷史等多種原因,吳敬璉教授並沒有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但是他仍然是當代中國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對中國經濟學的理論發展和經濟與社會政策制定作出了多方面的貢獻。他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適時轉變到整體改革戰略,規劃國有經濟布局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路徑,論證發展民營經濟、實現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必要性。 張維迎(Zhang Wei Ying) 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張維迎教授可能是挨罵最多的經濟學家,什麼「資本家的乏走狗」,什麼「屁股決定腦袋」,一時間學術爭論和人身攻擊的界限被徹底地模糊了,但是那些罵張維迎教授的人,至少有90%沒有完整地讀過張維迎的一篇文章。從1984年至今的20多年裡,張教授張從事產權和企業理論的研究是一貫的,長期的。張教授還應該算作是將「博弈論」(Game Theory)引入中國的開山之人,做了大量有關博弈論「傳道授業」的工作。隨著海龜進入中國學術界,他的學術影響力越來越小。 李稻葵(Li, David D) 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 除了經濟學業內人士, 知道李稻葵教授的人很少。「一個經濟學者在公眾空間,要以一種理性的形象出現,要用理性的話語討論問題,這是一個嚴肅經濟學者的風范。」李教授發表評論的同時也定義了自己。李教授198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管理信息系統專業,獲學士學位,1992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經濟學)學位。先後擔任安娜堡密西根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國家研究員、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副教授。現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陳志武(Chen Zhi Wu) 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 陳志武教授是耶魯大學金融經濟學終身教授、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特聘教授,耶魯大學金融學博士,華爾街對沖基金公司的首席投資經理,金融學和金融資產定價領域最具有創造力和最活躍的學者之一,獲得過美國默頓.米勒(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研究獎、芝加哥期權交易所研究獎等多項重大獎勵。陳教授是金融經濟學、財務學理論、證券定價、新興資本市場方面的專家。最近幾年,陳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國轉型過程中的市場發展和制度機制建立的問題。「什麼制度機制對市場經濟的發展是必要的」?「金融創新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這些都是陳博士研究關注的問題。 田國強(Tian Guo Qiang) 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 田國強教授無論是在國際經濟學界還是在中國經濟學界均名聲遠揚。然而,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後早期赴美留學的孜孜學子,田國強的求學道路異常坎坷。田教授1980年畢業於原華中理工大學數學系,1982年獲得該校數學碩士學位, 1987年獲得美國明尼蘇達州立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獲得全美斯隆博士論文獎。他提出了一個在「非規范性」的經濟環境中,即有限經濟自由和不完全市場體系環境下的企業產權理論。該理論認為,只有經濟制度環境得到適當的改變,社會才能有效地變換產權的所有制安排形式。田教授為德州A&M大學經濟系終身教授、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清華大學特聘教授。fr=ala0
『伍』 請問中國有經濟學家嗎
有! 張五常(Steven N.S. Cheung)
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
張五常教授1935年生於香港,1959年到洛杉磯加州大學經濟系跟從現代產權經濟學創始人阿爾奇安學習,1963年—1967年攻讀博士學位,1967年到芝加哥大學跟從科斯做博士後研究,1969年為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教授,1982年起擔任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教授。張五常教授的理論主張往往在學術界引起廣泛爭議。主要著作有《佃農理論》(英文1969)、《社會成本的神話》(英文1978)、《中國會走向『資本主義』的道路嗎?》(英文1982)、《賣橘者言》(1984)等等。一方面,張五常教授在理論上下過苦功,「由淺入深、由深轉復雜,再由復雜轉深、再轉淺,來來回回好幾次」,已把價格理論咀嚼透爛。另一方面,張五常注重案例研究,大量時間用於現實問題的實踐調查,多年礪煉,使他的學術素養和對現實問題的把握渾然一體。
錢穎一(Yingyi Qian)
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
錢穎一教授在《美國經濟評論》(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發表4篇論文,僅僅2006年,錢教授就有3篇學術文章發表,說明錢教授始終站在學術研究的前沿。錢穎一教授在清華大學數學專業本科畢業(1981年),先後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碩士(1982年)、耶魯大學運籌和管理科學碩士(1984年)、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1990年)。現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第一副院長, 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曾任教於美國斯坦福大學和馬里蘭大學。主要研究和教學領域:組織和制度經濟學、轉軌經濟學、中國的改革和發展。對於中國未來所面臨的經濟改革中出現的重多機遇與挑戰,錢教授反對單一漸近式說法, 堅持漸進與激進並行的觀點。
郎咸平(HP Lang, Larry)
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
郎咸平在國內的知名度極高,堪稱世界級的公司金融與公司治理專家,學術成就斐然。因在發表多篇批評中國國有企業產權改革過程中所出現的國有資產流失現象而成為媒體焦點。他的觀點引發中國大陸學術界、企業界和民間的不同反響,一些人將其稱為「郎監管」、「中小股民利益的保護者」,但也有人批評其對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狀況缺乏了解,甚至批評他借題炒作出風頭。出生台灣的朗咸平教授於1986年獲得沃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金融學博士學位,曾經執教於多家知名的商學院,其中包括沃頓商學院、紐約大學、芝加哥大學等。郎博士曾擔任世界銀行公司治理顧問,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深交所公司治理顧問、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局公司治理項目顧問。
林毅夫(Lin Yi Fu)
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
林毅夫教授是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後第一位從西方學成歸國的經濟學博士,是中國大陸第一位運用規范的現代經濟學理論和方法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也是國際經濟學界公認的研究中國問題的權威學者之一。林教授是1979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奧多·W·舒爾茨教授的關門弟子。是改革開放以後第一位在權威的經濟學雜志《美國經濟評論》和《政治經濟學雜志》發表論文的中國大陸經濟學家,也是到目前為止在國外經濟學期刊中發表論文最多的一位。他一直主張市場取向的改革,認為只有實行市場經濟,理順市場價格體系,形成比較充分的市場競爭環境和信息指標體系,才能為國有企業改革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鄒恆甫(Zou Heng fu)
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
鄒恆甫教授說過喜歡做兩件事:一是教書,和學生在一起;第二就是很痛快地讀書,主要是歷史和哲學。1994年,鄒恆甫博士一手創辦了武漢大學高級經濟研究中心,開辦了國際數理金融和數理經濟系兩個班,開始了中國經濟學教育改革試驗。這兩個班採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學與國際慣例接軌。中心向全球一流大學經濟系輸出很多中國經濟學博士生,鄒教授的行動贏得了經濟學同行之間的佩服和尊重。鄒恆甫對於教育所做的貢獻,首先不愧於他作為一個學者的本職。他創辦了我國第一本經濟學英文期刊《經濟學與金融年刊》,該刊成為國際經濟學主流刊物之一。
吳敬璉(Wu Jing Lian)
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
吳敬璉教授給人感覺是一位公正、睿智、博學、為民請命的有良心的經濟學家。他的主要歡迎人群平均分布在男女老少之中。讓人「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他是一個睿智和良知兼備的中國學者,他也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先天下之憂而憂』的高貴品格。但也有人把近幾年中國股市的不景氣部分歸罪於他。由於歷史等多種原因,吳敬璉教授並沒有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但是他仍然是當代中國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對中國經濟學的理論發展和經濟與社會政策制定作出了多方面的貢獻。他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適時轉變到整體改革戰略,規劃國有經濟布局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路徑,論證發展民營經濟、實現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必要性。
張維迎(Zhang Wei Ying)
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張維迎教授可能是挨罵最多的經濟學家,什麼「資本家的乏走狗」,什麼「屁股決定腦袋」,一時間學術爭論和人身攻擊的界限被徹底地模糊了,但是那些罵張維迎教授的人,至少有90%沒有完整地讀過張維迎的一篇文章。從1984年至今的20多年裡,張教授張從事產權和企業理論的研究是一貫的,長期的。張教授還應該算作是將「博弈論」(Game Theory)引入中國的開山之人,做了大量有關博弈論「傳道授業」的工作。
李稻葵(Li, David D)
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
除了經濟學業內人士, 知道李稻葵教授的人很少。「一個經濟學者在公眾空間,要以一種理性的形象出現,要用理性的話語討論問題,這是一個嚴肅經濟學者的風范。」李教授發表評論的同時也定義了自己。李教授198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管理信息系統專業,獲學士學位,1992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經濟學)學位。先後擔任安娜堡密西根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國家研究員、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副教授。現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陳志武(Chen Zhi Wu)
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
陳志武教授是耶魯大學金融經濟學終身教授、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特聘教授,耶魯大學金融學博士,華爾街對沖基金公司的首席投資經理,金融學和金融資產定價領域最具有創造力和最活躍的學者之一,獲得過美國默頓.米勒(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研究獎、芝加哥期權交易所研究獎等多項重大獎勵。陳教授是金融經濟學、財務學理論、證券定價、新興資本市場方面的專家。最近幾年,陳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國轉型過程中的市場發展和制度機制建立的問題。「什麼制度機制對市場經濟的發展是必要的」?「金融創新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這些都是陳博士研究關注的問題。
田國強(Tian Guo Qiang)
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
田國強教授無論是在國際經濟學界還是在中國經濟學界均名聲遠揚。然而,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後早期赴美留學的孜孜學子,田國強的求學道路異常坎坷。田教授1980年畢業於原華中理工大學數學系,1982年獲得該校數學碩士學位, 1987年獲得美國明尼蘇達州立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獲得全美斯隆博士論文獎。他提出了一個在「非規范性」的經濟環境中,即有限經濟自由和不完全市場體系環境下的企業產權理論。該理論認為,只有經濟制度環境得到適當的改變,社會才能有效地變換產權的所有制安排形式。田教授為德州A&M大學經濟系終身教授、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清華大學特聘教授。
『陸』 最著名的經濟學家叫什麼名字
准確的說不止一個,而且年代也不同
制度經濟學創始人之一、諾獎得主科斯
凱恩斯
『柒』 中國當代經濟學家有哪些,分別著作和貢獻有什麼,經濟學高手來
如果你想學習經濟學,我這樣回答你,1,經濟學微觀最強的是張五常,他是價格理論大師,如果你想學經濟學,你跟著他學微觀很好,且很難找到第二個微觀派大師達到他這個境界,我細心的學習了他的理論,樓主可以網路一下張五常,相當厲害。2,郎咸平也不錯,他是公司治理金融股票類的高手,對中國經濟跟進好幾年了,國企改革 中國貨幣制度等等他的言論很不錯 通俗易懂。3,何新,也不錯,他能夠接觸到決策層,且姜還是老的辣,何新的經濟理論也可以。樓主要是想學經濟學,讀讀上述很好 且張五常的一定要讀,可是張教授的知識高深系統 需耐心。 4,蕭灼基也不錯, 至於貢獻和著作 這個樓主自己搜吧
『捌』 中國偉大的經濟學家 及其成就
中國沒有偉大的經濟學家。只有「偉大」的「偉人」。
高水平的大師級經濟學家回,我所知道的有答張培剛,林毅夫。張老是發展經濟學開山祖師,哈佛博士,對於農業國如何實現工業化有精闢論文。林先生對比較優勢,制度發展等等方面見解獨到精闢。這些對於當今中國都十分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玖』 中國有幾個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學家
丁學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學家不超過5個
2005年10月26日15:09
2005年無疑是中國主流經濟學家的多事之秋。民眾和網路不絕於耳的批評和指責,使一向風光無限的主流經濟學家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尷尬境地。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對中國經濟學現狀的認識和評價,可能將成為我們對改革路徑的反思和探討的由頭。日前,本報記者就相關問題對香港科技大學丁學良教授進行了專訪。
《中華工商時報》:在過去20多年的改革歷程中,中國思想界的舞台上幾乎只有經濟學家在長袖善舞,經濟學家因對政府決策獨特的影響力而成為社會科學界最為耀眼的明星。與此同時,我們幾乎聽不到來自其它學科的任何聲音,你怎樣看這種現象?
丁學良:我想這是因為在過去長達25年的時間里,我們沒有把一個社會長期的、可持續的發展以及建設和諧社會這樣的更高目標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設計我們改革的制度和政策。我們總是在一段時間里,讓一個目標壓倒一切目標,這樣做的後果是我們的改革出現了很大的偏差,一些利益集團已經建立起來,等我們要糾偏的時候才發現要付出的代價已經很高。
這就是為什麼在過去的20多年中,中國的思想界幾乎聽不到其它學科發出的聲音,而老是經濟學家在唱獨角戲,就是因為在這些年裡,很多人誤認為發展經濟就是經濟學的事情。其實不是,在任何一個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里,經濟的發展都是一個系統工程。在這個系統工程中,法律、社會學、政治學包括經濟學本身還有不同的學科,他們所起到的作用都是在某一個具體政策上。不同學科發揮的作用可能不大,但在整個過程中他們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像社會學重視的是社會結構和社會公正,法學重視的是程序的公正,而政治學最重視的是政府的效率和成本。不可以剝奪其它學科只讓某一學科講話,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特有的研究重點,這就是為什麼在英文里,社會科學是復數而不是單數。只有讓不同學科的人在一種正常的、常規的方式下,互相對話、互相辯論,然後才能讓決策層汲取不同學科的合理經驗,使之變成一個綜合工程中的合理元素。
《中華工商時報》:在您看來,中國的經濟學處於一種什麼樣的水平上?
丁學良:在西方經濟學最先進、最發達的國家,經濟學並不是一個公共的學科,經濟學和物理學、數學一樣,所討論的都是非常專業化的問題。經濟學怎麼可能變成一個很Pub lic(通俗的)的學科呢?
中國的經濟學太熱鬧了,什麼人都可以說自己是個經濟學家,什麼問題他們都敢談,這說明中國的經濟學還遠遠沒有走到經濟科學的門口來,經濟學在中國還沒有成為真正的科學,嚴肅的學科一般不可能是鬧哄哄的。
《中華工商時報》:您怎樣看由經濟學家倡導並參與制定的政策所造成的失誤,如教育改革?
丁學良:在過去很多年裡,中國很多所謂的經濟學問題其實都不是經濟學問題,在國際上,這些問題屬於其它學科研究的領域,就是因為不讓其它學科講話,才出現了搞經濟研究的人什麼都可以談的情況。再加上在中國,經濟學還沒有成為真正的科學,所以很多不是經濟學的思考方式和討論方式,最後都以經濟學的名義在說話。這樣提出的建議和對策不出問題才怪。
《中華工商時報》:為什麼最近一、兩年民眾和網路對主流經濟家有那麼多的批評和指責?
丁學良:民眾和網路對主流經濟學家的批評,原因很復雜。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國的主流經濟學家把太少的精力用來做經濟科學研究,把太多的精力用來為某一利益集團說話。在中國的經濟學家中,你能找到為不同產業代言的人,在西方也能找到,但很少。西方從事經濟科學研究中最優秀的人不是這樣的,這樣的人只能受銀行、投行的僱傭,從事產業經濟學的研究。中國絕大部分所謂的經濟學家所做的事情和西方國家銀行里的經濟分析師比較像,他們是為一個產業說話,只是水平還不如他們。國外最好的經濟學家都是在全世界最好的經濟系當教授、做研究。
《中華工商時報》:您覺得中國有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學家?
丁學良:最多不超過5個。國內有的著名經濟學家連在國際上最好的50個經濟系裡當研究生的資格都不夠。有的經濟學家還沒有對經濟科學做什麼樣的貢獻就想著獲諾貝爾獎。
一個真正的經濟學家,首先要把經濟學當作一門科學來對待,而不能把它當做個人發財、出名和當官的路子。如果那樣的話,是不可能在經濟學領域做出獨立的研究來的。在西方,也有經濟學家當大官,但他們是在經濟學領域做出非常獨立的、優秀的研究後,才短期進入政府或大銀行等部門,然後他們會很快就回到經濟科學的研究中,而並不是研究做的不怎麼樣就開始想著賺錢和當官。(記者曲力秋)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