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國際經濟學理論和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國際經濟學理論主要是對世界經濟活動中的規律做總結與歸納,而政策是在理論的基礎上對世界經濟活動產生的問題所採取的解決方法.政策的改進可能會形成一個新的理論,繼而為下一個問題提供方法.
❷ 請用國際經濟學的任意原理解釋身邊的某個事或者現象,必須是身邊的事,最好是校園的是
比較優勢是最容易用來解釋的了。
比如:有兩個男生都喜歡同一個女生,他們各自送回一個禮物給答女生,女生要從他們中間選一個做男朋友。第一個男生有10萬存款,給她買了一個1000元的戒指;一個男生只有100塊,給她買了99朵玫瑰一朵一塊錢,單從禮物的價值考慮,她會選誰?對有錢的男生來說,寶馬的價錢相對於他的存款來說只是1/100,對窮男生來說,這個比例是99/100。如果女孩只看到絕對優勢她會選擇第一個男生,但是從比較優勢看,其實是第二個男生對她比較好。呵呵呵呵呵。。。。。所以要睜大眼睛看高富帥哦~
❸ 國際經濟學是什麼
國際經濟學,以經濟學的一般理論為基礎,研究國際經濟活動和國際經濟關系,是一般經濟理論在國際經濟活動范圍中的應用與延伸,是經濟學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主要研究對象有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收支理論、匯率理論、要素的國際流動、國際投資理論、開放的宏觀經濟均衡等。
國際經濟學是20世紀20年代初在傳統的國際貿易學和國際金融學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它在資本主義國家越來越受到重視。
(3)國際經濟學原理擴展閱讀:
基本理論:
1,國際貿易理論和政策
貿易政策理論是較早發展起來的國際經濟學理論之一。早在本世紀20年代末,作為「新重商主義」的凱恩斯在《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一書中就指出:「政府的機能不能不擴大。
這從19世紀政治家來看,或從當代美國的理財家來看,恐怕要認為是對於個人主義之極大侵犯,然而我為之辯護,認為這是一切現實的辦法,可以避免現行經濟形態的全部毀滅。」在國際貿易方面凱恩斯主張政府幹預對外經濟貿易活動,利用貿易順差保持國內充分就業。
本世紀70年代之後,新自由主義占據了經濟理論的中心位置,主張政府應該對國際貿易進行適度的干預。
作為其中的代表弗雷德曼認為:「自由市場的存在當然並不排除政府的需要,相反的政府的必要性在於它是競賽規則的制定者,又是解釋和強制執行這些已經被決定的規則的裁判者,時常所做的是大大減少必須通過政治手段來決定的問題范圍,從而縮小政府直接參與競賽的程度」。
2,國際金融理論和政策
1997年發生在東亞地區並波及到整個世界的金融危機,推動國際經濟學界對國際金融一體化發展、國家貨幣政策、國際資本流動、匯率制度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國際金融和政策理論有國際金融安全、克魯格曼的貨幣匯率理論、國際貨幣一體化等。
3,貨幣一體化
貨幣一體化就是各成員國聯合起來,結成固定的匯率,執行共同的貨幣政策。西方學者對不同層次的貨幣一體化進行了劃分:
⑴匯率同盟。
⑵假匯率同盟。
⑶貨幣一體化。
⑷貨幣聯盟。貨幣一體化理論認為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之間越不能靠經常的匯率變動來改變相互之間的貿易條件和本國的國際收支地位,這兩國(或多國)走向貨幣一體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具體說來又主要是與以下一些因素有關:
⑴相同或相似的通貨膨脹率;
⑵要素流動的程度;
⑶一國的經濟規模與開放程度;
⑷商品多樣化的程度;
⑸工資、價格的(變動浮度);
⑹商品市場一體化的程度;
⑺財政一體化程度;
⑻政治因素。
貨幣一體化的主要收益來自於匯率穩定。匯率經常經常性變動會影響正常貿易和投資的開展,使用單一貨幣能減少外匯風險,而外匯風險會象交易成本一樣減少一國的 進出口,同時單一貨幣能減少外匯風險,而外匯風險會象交易成本一樣減少一國的進出口。
當前貨幣一體化理論的最新進展就是運用理性預期的形成,時間不一致性,信譽問題以及匯率決定等宏觀經濟學的新概念、新理論及分析方法對貨幣一體化的成本、收益進行分析:在貨幣中立問題方面:弗里德曼和盧卡認為因為有理性預期的存在。
長期來看,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並不存在著此消彼長的交替關系,應該存在著與通貨膨脹率毫不相關的自然失業率。
在時間不一致性問題方面,在對「貨幣中立建議」西方學者進一步運用時間不一致性觀點來考察貨幣一體化的成本。
❹ 國際經濟學專業就業前景好不好
國貿專業,顧名思義,就是要能具有從事國際貿易的能力,能夠製作處理各種單證,能夠進行外貿談判,接洽。
方向1,貿易公司。成為單證員,業務員,外銷員,國際商務師,外貿經理。
方向2,公務員。海關,商檢,商務局。
方向3,外資公司。
你現在應該做好自己的知識儲備,尤其是商務英語。想進入外資公司,必須打造你的核心競爭力,也就是英語。
不建議考研,國貿專業本來就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除非你要做研究。
國貿的就業方向是進出口公司
好的還有
海關
商務部等等
後來知道
去海關商務部要考公務員
要找進出口公司去真做外貿機會很少
還需要考一堆證
我們現在差不多都簽了3方
但是有的在做保險
有的再做房地產
有的在銀行
還有的考了證去期貨交易所了
基本跟國貿都沒關系的
現在大學畢業很難找到跟所學專業能掛鉤的工作
國貿比較明顯是這樣的
你要想做國際貿易建議你在大學考報關報單那個證
看你考的什麼證
證券期貨的
初級會計都可以考
國際貿易最後拿的是經濟學學士學位
就是
金融證券
國際貿易
等跟經濟有關的工作都可以做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畢業生可以到政府對外貿易經濟管理部門從事外貿管理工作,到外貿企業從事對外貿易業務及國際市場的營銷工作,到國家機關、國民經濟綜合部門、商業部門、涉外企業、合資企業、大型工商貿易公司或企業從事貿易經濟、市場營銷、經營管理工作,到各大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從事教學及科研工作等。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就業前景一:市場/公關
職業概況:企業通過媒介的介紹、傳播,和觀眾的交流、溝通和互動,在公眾面前樹立並強化公司的品牌形象,在市場競爭中贏得先機。而在這一系列活動安排中,專業公關是企業的好幫手。
薪酬水平:2000-4000元/月不等。
❺ 國際經濟學有哪些主要內容
《國際經濟學》內容精要:《國際經濟學》是論述國際經濟學理論的一本權威性著作。包括26章、9個附錄,主要內容如下:第1章,國際經濟學的研究。此章實際上是該書的引子,在此章中,作者對20世紀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發生的四大件事即美元浮動、美國的進口侵入與保護貿易主義、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勝利、管理跨國公司進行了探討,認為這些大事構成了該書的探討方法與內容,在此基礎上,對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的區別作了分析。
第一編,國際貿易論。包括第2至第5章,提出了貿易是怎樣進行的。特別是第5章對關於不平衡發展、貿易條件惡化的加劇以及國際上的技術領先地位何時與何故更迭這個引起人們興趣的問題的論述作了改進。他指出:「如果一國的生產要素增長是由於擴大了出口貿易,那麼貿易與生產相比就會擴展,貿易條件可能會變得對該國不利。在貿易條件變壞的增長這一極端情況下,擴大出口的增長使貿易條件嚴重地下降,以致使這個國際的實際經濟境況惡化。」他還強調「技術領先國之可能衰落,是由於與技術領先地位無關的力量,或是由於最初的技術領先地位可能造成的,但並不是一定會造成的態度或機構方面的缺陷」。
第二編,貿易政策。包括第6至第12章,提出了什麼樣的貿易政策會帶來利益和給誰帶來利益。尤其是,第8章對出口補貼、抵消關稅、傾銷和社會主義國家的貿易等提出了新看法;第9章從范圍較廣的農業計劃的政治經濟學這一角度來分析歐洲共同體的共同農業政策;第11章對正在進行的南北對話中的一些問題採用了一種有條有理的新見解,第10章重點論述了石油輸出國組織。
第三編,外匯及國際收支調查過程。包括第13至17章,根據當時發生的一些世界大事與理論上取得的一些進展來闡述各國的貨幣匯率是這一篇的中心內容,其中第13章和第17章概述了目前公認的匯率升降原因的精髓。即「決定即期匯率的方式受到各種匯率制度的影響」、「關於匯率怎樣變動的任何解釋都集中在各國的貨幣供應量和貨幣需求上」、「匯率的短期變動主要取決於投資者對匯率的預期和他們對新聞的反應」。
第四編,開放經濟的宏觀政策。包括第18至22章,作者在第19章(固定匯率下的對內平衡與對外平衡)和第20章(變動匯率和對內平衡)兩章中採用一種新穎而簡潔的方式來考慮如何穩定一種開放的宏觀經濟這個主要經濟問題;在第22章(世界貿易的變動性)中闡明了國際貨幣從商品(黃金)本位演變到今日自由流動的境外歐洲貨幣這個變化過程。
第五編,生產要素的流動。由第23章至26章構成。作者在本編中改進了關於國際間生產要素移動的論述,使之適合新的要求。在第23章關於與國際間移民有利害關系的政策的論述中指出,移民接受國不僅通過一般的勞動力市場影響,而且通過公共預算影響成了一個凈獲益者,移民輸送國則在這兩方面都受到了損失,據此,徵收那種補償移民輸送國為其出境移居的所作出的各項公共投資的「人才外流」稅是言之成理的。
在九篇附錄中對正文中一些關鍵性理論和公式的來龍去脈進行了補充。
❻ 運用國際經濟學相關理論,比如:絕對優勢相關貿易理論;發現你一個你身邊的以經濟現象並解答。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主編的《戰略性貿易政策和新國際經濟學》保羅·克魯格曼:《戰略性貿易政策和新國際經濟學》(海聞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頁。在全球經濟學理論界享有盛譽。該書是美國商務部在20世紀80年代初召開的一次研討會的理論成果,初版於1986年,由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發行,至1995年已重印七次。該書共收錄了15位經濟學家撰寫的12篇有關國際貿易新理論的力作,從不同角度探討了國際貿易理論的「新思路」。 一、新貿易理論的基本思想 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其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原因的研究》(1776年)中提出的「絕對優勢說」堪為自由貿易理論之濫觴。鑒於亞當·斯密「地域分工論」存在著明顯缺陷,大衛·李嘉圖對其進行了修正,創立了「相對優勢說」,標志著國際貿易理論的重大突破。但該理論仍然不能完全解釋國際貿易的發生機制。1933年,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及其學生俄林以「資源稟賦說」科學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戰後國際貿易理論成了赫俄理論的一統天下。 (一)戰略性貿易理論。20世紀80年代初,國際貿易形態發生了很大變化,實際上已經不再是古典理論所設想的那種交換了,如資本要素豐裕的國家傾向於出口資本密集性產品,有熟練勞動力的國家傾向於出口技術密集型產品,而不發達國家則出口原材料,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雖然國家的技術差異和資源稟賦仍然主要決定了國際貿易的基本模式,但相當部分國際貿易不可簡單地歸因於出口國的自然優勢,相反,越來越多的貿易來源於規模經濟和因技術創新而形成的人造優勢。 這說明國際貿易形態的歷史性變遷對經濟學家提出了挑戰。只有在現有貿易思想基礎上發展一套新理論,才能重新解釋國際貿易領域里正在發生的巨大變遷。70年代發展起來的產業組織學提出了分析寡頭競爭產業的新方法,從而催生了國際貿易新理論。 古典貿易理論建立在市場不會偏離「完全競爭」太遠的假設之上,市場上有許多生產者,每個生產者力量都很小,不會試圖去影響價格或其競爭對手未來的行為。然而,戰後以來產業內貿易和發達國家之間貿易的迅速增長說明完全競爭的假設是不合適的,現在相當一部分貿易是由大規模生產的優勢、積累的經驗和通信技術的創新所決定的,由眾多小企業之間展開的原子狀的競爭已經難以看到,而少數幾家大型企業之間的不完全競爭卻隨處可見。例如,大型客機市場基本上由「波音」和「空中客車」兩家寡頭航空公司所壟斷,每一方都有影響價格的能力,它們做出戰略性的行動,以期影響競爭對手的行為。 古典貿易理論在於證明自由貿易是最好的。古典理論假定市場競爭是完全的。一國在某一產業的比較優勢是貿易發生的根本原因,每個國家都因其各自的要素稟賦而參與國際分工。因此,在一個競爭激烈的經濟中,「租」非常少,因而經濟中不存在「戰略性」部門,自由貿易政策是各國最好的選擇,在各國都支持自由貿易的情況下,每個國家都能從貿易中獲益,且一國的收益並不以他國的損失為代價,自由貿易不是零和博弈。古典理論甚至認為,即使世界上只有一個國家奉行自由貿易原則,其他國家都一律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該國仍能從自由貿易中獲益。因此,自由貿易是古典理論的鐵律。 在產業組織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貿易理論對古典貿易理論提出挑戰。新理論既是對古典貿易理論的繼承,又有所超越。它認為,國際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歷史的偶發性,是一國特定的歷史、某個偶發事件和經濟政策的產物,並不是完全由各國資源稟賦差異所決定的。新理論最有意義的創新在於引入了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理論,從而使國際貿易理論從完全競爭這一假定條件的束縛下擺脫出來,市場中不完全競爭是普遍現象,完全競爭才是特例。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下,產業領域存在著規模經濟報酬遞增的現象,這個理論有力地挑戰了古典貿易理論所認為的規模經濟報酬不變的傳統觀點。由於市場競爭是不完全的,「租」不可能因競爭而完全消失,在一些產業,資本和勞動有時會獲得比其他產業高得多的回報率,因而經濟中存在著「戰略性」部門。如果政府能夠識別出這些戰略性部門,就有可能採取戰略性貿易政策。所謂戰略性貿易政策,是指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中,政府積極運用補貼或出口鼓勵等措施對那些被認為存在著規模經濟、外部經濟或大量「租」的產業予以扶持,擴大本國廠商在國際市場上所佔的市場份額,把超額利潤從外國廠商轉移給本國廠商,以增加本國經濟福利和加強在有外國競爭對手的國際市場上的戰略地位。政府參與國際經濟競爭顯然會從根本上改變國際貿易的通行規則,因而被視為提升其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活動。 (二)選擇戰略性產業的基本標准。如果說經濟中存在著戰略性部門,那麼企業家或經濟學家該怎樣識別它們?克魯格曼提出了識別戰略性部門的兩項標准,一是看該部門是否有大量的「租」存在,即該部門的資本或勞動回報率是否特別高;二是看該部門是否存在著外部經濟,即某一企業的研究開發活動或經驗對其他企業會產生技術外溢。然而,由於外溢是沒有市場價格的,根據這項標准去衡量戰略性部門有一定難度。 (三)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幾種形式。一旦選定某些產業為戰略性產業,政府應該採取什麼措施保護這些優選產業的發展呢?克魯格曼和詹姆斯·布蘭德(James Brander)提出了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幾種可能的應用形式。 1.以轉移利潤為目的的補貼。這項戰略性政策涉及到運用補貼來加強在有外國競爭對手的國際市場上的戰略地位,其基本思想是要把利潤從國外廠商轉移給國內廠商。政府補貼可能使本國廠商降低產品成本,從而在有利可圖的國際市場上佔有更大份額。由於成本補貼迫使外國競爭對手削減產量,使本國廠商得到額外利潤,這些利潤超過政府的補貼數額,即廠商的受益超過納稅人的損失。這說明出口補貼(或生產補貼)增加了國內經濟福利。
❼ 國際金融和經濟學原理和外貿關系大嗎
關系當然大;
國際金融、經濟學原理、外貿 都屬於經濟類專業;只是金融屬於02 目錄回下 經濟學原理更偏重於經濟理論答的學習分析化學屬於 01 目錄下;
經濟學原理 其實應該叫:西方經濟學原理 它包括: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等
這些理論是任何一個學習經管類學科學生必備的;因為在經濟領域 一切經濟活動都會或多或少與經濟學原理有關 學好經濟學原理 可以更好地對市場機制、價格機制等有良好的理解 為實踐打下理論基礎
❽ 國際經濟學的主要內容包括哪些
國際經濟學的內容主要包括三方面,分別是:
1、國際貿易理論和政策:貿易基礎版、貿易條件以及貿易利益的權分配等。
2、國際金融理論和國家貨幣政策:匯率理論與制度、國際收支調節理論與政策,以及國際貨幣體系等。
3、國際要素流動:資本和勞動力的國際流動以及跨國公司理論等。
(8)國際經濟學原理擴展閱讀:
國際經濟學理論淵源久遠,對國際經濟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亞當·斯密、李嘉圖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說中的國際貿易理論,其比較利益的思想是現代國際經濟分析的起點,古典經濟學說之後的「邊際革命」在一定程度上為國際經濟學形成提供了重要方法。
現代意義上的國際經濟學出現大約在本世紀四十年代, 即以凱恩斯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學派興起後不久,幾十年來,國際經濟學研究吸引了西方許多經濟學者的注意力並不斷得以發展,新的方法和學說層出不窮。
❾ 國際經濟學理論與政策
我們專業的教授解釋過這個問題: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大力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所以產生了國際經濟學,國際貿易學,國際金融,工業外貿,紡織外貿,國際政治經濟學等等,一大堆涉及國際經濟與貿易的專業;這種情況很不利於招生,管理,歸類;所以教育部把這些專業全部都統一命名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雖然名稱統一了,但是內在還是有區別的,這個只能在報考的時候去學校咨詢了。我當年報考的時候是想學經濟的,但是結果卻是工業外貿,不過還是很實用的,就業也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