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經濟學與心理學分別如何做選擇
經濟學(economics)是 研究人類社會在各個發展階段上的各種經濟回活動和各種相應的經濟關系及其運行、發展的答規律的科學。心理學是研究人心理與行為的規律。兩者是針對不同事物的規律進行探索,而你的選擇在於你對什麼更感興趣。我本身是學心理學的,我覺得學習心理學可以讓你對自己生活有更多反思和認識,可以活得更快樂和幸福,然後通過當心理老師、心理咨詢師把這種「自娛自樂」的方法告訴更多的人。但同時因為更多的是心靈上的溝通,所以可能有時候他人不理解時也會無奈和失落。是否有成就也主要看你個人對這個是否用心,在南方發展空間要更大些。如果學經濟的話應該也是不錯的,現實效益會更多些~看你個人的選擇咯~無論哪個,只要你向著選好的方向堅定不移的前進,你一定會成功的~~
2. 如何理解「行為經濟學」和「心理學」差異
1. 第一, @陳乎一說的對:應該比較「社會」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而不是「心理學」。這是因為廣義的心理學有很多分支,比如臨床心理學,數學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他們之間的區別比較明顯,當然跟行為經濟學不一樣。
2. 但是社會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很像,這兩個領域有很多相同之處。舉一個例子,如果你是行為經濟博士生,你可以研究情緒對決策有什麼影響;如果你是社會心理學博士生,也可以做同樣的實驗。所以如果要一個簡單的定義來區分它們,這個定義不存在。
但是我們仍然能找到一些小的區別,比如一些屬於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話題,是不屬於行為經濟學范疇的,比如:
-性格有幾個主要的成分?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美國的小孩子學到的名詞比動詞多,中國的孩子動詞更多:Putting the 「Noun Bias」 in Context: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and Mandarin
-最高興的人一般花更多是時間在社交上:Very Happy People
-人類的道德觀有幾個主要成分?Moral Foundations Theory
我不是說,「如果你是行為經濟學家,你不能研究這些話題!」 而是說,這些不是最典型的行為經濟學的話題。
行為經濟學的研究一般注重決策(尤其是跟市場決策有關)和對社會或者經濟有較大影響的問題。社會心理學包括這些,但是也包括更理論的東西,比如上面的「性格有幾個主要成分?」 的研究。
所以如果有人給你一篇文章,說你只能把它放到一個框里,這是不對的。有很多研究既屬於社會心理學又屬於行為經濟學范疇。
3. 經濟學到心理學
你聽說過經濟心理學嗎?肯定沒有,現在還沒有這個專業。所以談不上什麼優勢。
不過呢,經濟學學的好的話,將來在心理學領域會有自身資本優勢,現在主要是綜合性要求比較高嗎。
不過個人建議不要想的美好。某一領域的專業才是綜合性發展好的前提。
另外呢,社會發展比較快,現在很多心理問題都是因為經濟這個問題發生的。未來從事心理學工作你的經濟學功底還是比較有用的。個人看法。
可以加個朋友繼續探討。
4. 經濟學,社會學和心理學之間的關系
事實上我已經從協同生存和發展的角度,完全重構了整個社會學。社會是由多個團體構成,來共同完成社會中個體生存發展所需要的全部協同任務的一種個體集合。馬克思和我們傳統的社會制度分類方法其實問題很大,社會生產是由生產資料、生產者、消費者三者構成,沒有理由單獨以生產資料的歸屬作為社會制度劃分依據。 社會制度指的是社會管理權力的掌控方式,與經濟發展水平並無關系。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關的是社會分工的精細度,而社會分工決定階級成分。階級是有相同或類似社會地位的人群。這里的社會地位實際上就是社會分工,也就是在協作任務中承擔的主要角色。經濟地位實際上是由社會地位決定的,政治態度基本由經濟地位決定。 也就是說階級最本質的東西是社會分工,也就是在社會協同生產中承擔的主要角色。
團體是為完成一類協同任務,而聯合或正式組織起來的一群個體的集合。對一個團體來說,完成協同任務所需要的資源並非都是稀缺的,但是總是存在稀缺的資源?否則任務就成為可以無限執行下去,任務執行規模就可以無限擴張,當擴張或者無限執行後總會達到邊界。此時,要麼原材料是稀缺的,要麼人力是稀缺的,要麼資金是稀缺的,要麼技術是稀缺的,要麼消費者是稀缺的。經濟學是現代的一個獨立學科,研究的是一個社會如何利用稀缺的資源完成協同任務獲得物品和勞務,並將它們在不同的群體中間進行分配,所以經濟學的基礎是社會學。決定群體行為的是個體行為。決定個體行為的是個體的心理活動。所以社會學的基礎是心理學。經濟學最本質的基礎是心理學,是人的行為決策理論和模型。而心理學的本質基礎是生物學和不確定信息處理方法。不確定信息處理方法的基礎之一是概率統計學。
歸納一下:從技術層面說,概率統計學=》不確定信息處理方法=》個體行為學(心理學)=》群體行為學(社會學,經濟學),這才是正確的一個遞進關系。從學科角度來說,物理->化學->地質學,氣象學,生物->心理學->人文科學:藝術(音樂,美術,文學等),經濟學,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
5. 讀研是選經濟學還是心理學
我也不知道,正在糾結中,但是心理學更加有興趣有意義,經濟學也很難,
6. 經濟學中的一種心理現象,求解!
沉沒成本效應來,沉沒成本謬自誤也被稱為「協和謬誤」或「協和效應」,其中「協和」指的是那第一個商業化的超音速客機——協和式飛機。協和式客機項目從一開始就是失敗的,但所有參與該項目的人還是堅持為其注入資金。他們的共同投資給他們自己戴上了沉重的枷鎖,讓他們無法跳出來去進行更好的投資。在損失掉大量金錢、人力和時間之後,投資者們不想就這么輕易放棄。
7. 行為經濟學是否屬於心理學
不是。
行為經濟學是作為實用的經濟學,它將行為分析理論與經濟運行規律、心理學與經濟科學有機結合起來,以發現現今經濟學模型中的錯誤或遺漏,進而修正主流經濟學關於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設的不足。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的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既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一門應用學科。包括基礎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
心理學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人格、行為、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等許多領域,也與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家庭、教育、健康、社會等發生關聯。心理學一方面嘗試用大腦運作來解釋個體基本的行為與心理機能,同時,心理學也嘗試解釋個體心理機能在社會行為與社會動力中的角色;同時它也與神經科學、醫學、生物學等科學有關,因為這些科學所探討的生理作用會影響個體的心智。
心理學家從事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釋、預測和影響行為。應用心理學家還有第五個目的——提高人類生活的質量。這些目標構成了心理學事業的基礎。
心理學符號的含義:符號在希臘語里是靈魂的意思,後來變成英文psyche。
8. 心理學、經濟學原理
低門檻
心理學家查爾迪尼在替慈善機構募捐時,僅僅是附加了一句話「哪怕一分錢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錢物,這就是著名的「門檻效應」,這一效應的基本內容就是由低要求開始,逐漸提出更高的要求。查爾迪尼分析認為,對人們提出一個很簡單的要求時,人們很難拒絕,否則怕別人認為自己不通人情。
9. 經濟學與心理學有什麼關系
經濟學與心理學的互涉關系:
學科間互涉的日益加強是近年來科學發展的一個顯著趨勢,而心理學與經濟學本就有著特殊的親緣關系,近年來的學科際互動更是日益頻繁深入,採取跨學科的視角,圍繞經濟學與心理學的互涉關系,從如下方面展開具體論述:
(1)心理學與經濟學互涉的歷史淵源:二者共同發軔於近代英國經驗主義哲學,隨後經歷了一個從相互分離到再度結合的過程。
(2)心理學與經濟學的相互「越界」:隨著經濟學的發展,經濟學自身的研究領域逐漸擴張,從而與心理學的研究領域產生了日益增多的交疊,而心理學的發展也使得心理學家逐漸關注經濟學領域的課題。
(3)心理學與經濟學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的跨領域應用:心理學中的實驗方法給經濟學帶來了重大的方法論革命,功能性腦成像技術的成熟也促成了神經經濟學的出現;另一方面,經濟學中的博弈實驗範式對於心理學家有著高度的借鑒意義,經濟學家對心理學實驗方法的改造也值得引起心理學家的注意。
(4)心理學與經濟學研究成果的共享:認知心理學的進步為經濟學帶來了作為「有限理性的圖譜」的行為經濟學和優秀的建模工具——人工神經網路,而經濟博弈論作為一種針對人類交互決策行為的優秀分析框架,於心理學家對人際沖突與合作領域的深入理解和研究大有裨益。
(5)心理學與經濟學互涉的積極意義:二門學科互涉的意義表現為,推進二門學科的協同發展、促進二者理論定位、思維方式的差異互補、有助於深化對特定主題的探討。
(6)心理學與經濟學互涉的前景展望:近年來,心理學和經濟學表現出共同的「後現代」轉向、「文化」轉向和「快樂」轉向,從而產生了更多的理論共識,也出現了制度研究、復雜系統研究等二者皆大有可為的新興跨學科研究領域;更進一步地,二者有望在以生物學為理論基礎、以博弈論為建模平台、以理性行為者模型為通用工具的背景下達到整合,並進一步匯入行為科學學科群整合的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