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常州工學院是不是有一位叫戎斌輝的老師
有一個機械制圖
B. 戎老師一臉笑容的作文
老師的微笑
我打開日歷,驚喜地發現已經快到2008年的5月份了,應該是離校級運動會不遠了吧。「運動會!」我不由得心中微微一顫。於是,那一次的微笑如煙嵐一般綿綿的飄過來,又一次絲絲入扣地潛入了我的心底……
我的體育成績一向很爛,如果及格了,便是萬幸中的萬幸,可以讓我高興好幾天。2007月份的校級運動會就快開始了,全班同學都是一臉的興奮,而我卻非常得平靜。因為,我知道老師是不可能讓我去比賽的,我只有當啦啦隊的份。不要緊的,當啦啦隊也是同樣得光榮。大老遠地過來一個認識的同學,我會非常自豪地對他們說:「嘿,你知道嗎?我們班的一位同學跑800米又得了冠軍!」那位同學聽了,一定會露出羨慕的神情。如果是一個毫不知情的同學,一定會以為那個人是我,拿到冠軍的人是我。
這一次的運動會,我們班的女生參加的偏少,班主任吳老師皺緊了眉頭,在班上親自挑選了幾位女生,然後不等其他人作出決定,又通通否定掉。選來選去,最後居然讓我去參加田徑類的400米!我簡直不敢相信,問班主任:「吳老師,我的體育不行的……」
而吳老師卻對我笑了笑,拍拍我的肩膀,輕聲說:「沒有嘗試過,怎麼知道呢?」
回到座位上仔細想想老師說的話,挺有道理的,畢竟奇跡也是會發生的,不是嗎?我的心裡樂滋滋的,吳老師讓我參加,說明她是相信我的,她是支持我的。
以後的每天早上,我都在操場上跑步,跑得大汗淋漓,氣喘吁吁。有一次,昨晚剛下過雨,跑道上很滑,我一不留神摔了一跤,膝蓋上的皮被弄破了,疼得很!盡管是這樣我還是堅持每天早上跑步,只是速度放慢了。我很高興參加每天早上為運動會做的練習,好像是有著重大的任務。
半個月以後,學校里舉行了一場運動會。那天,我肚子難過,不太舒服。下午,我與其他幾位體育成績較好的女生比賽跑步。我渾身軟綿綿的,一點兒力氣也沒有。站在起跑線上,槍聲一響,其他選手都像一支離弦的箭似的沖出起跑線。我慢悠悠地跑,跑第一圈的時候,就與別人拉開了距離,最後索性在慢跑。一旁的吳老師大聲為我加油,可是我還是跑了最後一名。
我很沮喪地坐在草坪上,耷拉著腦袋,心裡無比得惆悵,我辜負了老師對我的希望,我真沒出息!……懷著這樣的心情一直等到了運動會結束,我一直無法原諒自己。
那是一個晴朗的日子,吳老師頒發獎品給每個運動員,獎品是每人兩支兒童牙膏,我並沒有上去拿那份獎品。待所有人都領走屬於自己的獎品後,還剩下兩支牙膏。吳老師問其他同學,同學毫不留情地說出是我沒拿後,吳老師向我招手,示意我過去。我慢吞吞地走到老師跟前。吳老師對我笑笑。我很吃驚地望著老師,不敢相信老師的微笑。那種微笑,好像是春風吹進心窗,舒服極了;好像是綠蔭為我遮住夏日陽光,涼絲絲的;又好像是太陽撕破了層層陰霾,露出了一張可愛的臉蛋,笑眯眯地看著世間的一切,暖融融的。
吳老師對我說:「不管怎麼樣,你還是盡力了呀。誰能保證在人生的道路中能夠穩穩當當,一帆風順呢?堅強一點,多加強體育鍛煉,老師永遠為你加油!」說完,把牙膏塞進我的手裡。我拿著牙膏,露出了甜甜的微笑,笑得很輕松,很輕松……
從記憶中走出來,我笑了。永遠感謝我的老師,感謝那個最後一名的微笑。
C. 戎老師一臉的笑容 作文
我的數學老師姓陳,長得漂亮耐看。中等個子,勻稱的身材,白白的皮膚,鵝蛋形的臉朧加上大大的眼睛,一看就很精明能幹。
陳老師從一年級到四年級帶我們班的數學課,同時一直帶著四乙班,兩個班很多同學認為陳老師是個嚴厲的老師。
記得三年級學「分數」一堂課,「明天請同學們帶一個柑桔和一把小刀,數學課上用。」數學老師陳老師對著台下六十幾雙耳朵宣布到。靜寂的教室里頓時炸開了鍋,六十幾雙耳朵轉變為六十幾張嘴巴:「陳老師真是別出心裁,明天有好戲看了。」「明天真的帶柑桔嗎?是用來吃的吧?」。雖然還沒到柑桔的盛產期,可同學們都不約而同的帶了在這個時段所能買到的最美味的柑桔,沒有一個忘帶。鈴聲響起,我們每人臉上都帶了一絲興奮與好奇——甚至可以說是詭秘的笑容。「請同學們把柑桔切成兩半。」橙香四溢。隱隱覺得有個答案摻雜在橙香里……「這是二分之一的柑桔,就是……」答案被證實:這節課學分數。本來引人入勝的課堂導語,引來課堂一片嘈雜,結果,課堂上有高聲講話的,有離開座位借東西的……數學課成了亂糟糟的自由市場,逼得數學老師不得不收起笑臉,也綳著臉來上課,這一節課可能沒有按老師計劃上完。下課了,老師很嚴肅地離開教室。課後,我「跟蹤」數學老師去了辦公室。在門口就聽到裡面傳出爽朗的笑聲,一聽聲音就知道是我們數學老師在笑。我立刻跑進去,想看看老師笑起來什麼樣子。可是,當我叫了一聲「老師」,老師轉過頭來時,臉馬上變得冷冰冰的,一點兒笑容都沒有了:「你來干什麼?」老師甩給我一句冷冷的話。我一下子明白了,老師不是不會笑,而是不朝我們笑,尤其是在我們不遵守課堂紀律的時候。
其實老師不是不會笑,只是想笑但不敢笑。通過我的觀察後發現,老師在開心時嘴角才剛剛露出一點笑意時,我們有的同學就開始折騰,老師一下子又拉緊臉了。同學都嚴格遵守課堂紀律,虛心聽取老師的講課,積極舉手發言時,陳老師有時甚至還為學生的瞬間精彩而和學生們開懷大笑。
這個學期期中數學考試,我以比較好的成績順利地通過了考試,當我手中捧著那張考試卷時,又看到了陳老師的微笑,這微笑了包含了對我的鞭策與鼓勵。是老師的微笑激發我鼓足勇氣戰勝困難,老師的微笑是我前進的動力。
在我的記憶深處,陳老師的微笑,是熱情的鼓勵,陳老師的嚴肅,是嚴格的要求,一直呵護我成長。
D. 戎廷潮國玉斯人,於唐鳳華乃之臣,家聲丕振門庭煥,恩澤長榮百世春,是什麼意思。請問有老師回答嗎
5純鈞湛盧9
來自科學教育類芝麻團 推薦於 2017-09-23
丕是大的意思,振是振作,丕振就是大振;丕振家聲就是把
E. 重慶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如果不去深挖,你絕對不會想到重大的名人堂里竟然還有許多大佬,像最近被捲入中美貿易摩擦的華為公司的總裁任正非,曾經上過央視紀錄片的中國石油科學家沈忠厚和嫦娥一號發射系統總指揮李尚富等等,甚至你還可能在畢業典禮上偶遇張國立老師,也是我們的美視電影學院的院長,這些都是比較知名的公眾人物,相比大家都有所了解,但是接下來我想介紹一下可能不為大眾所知的一些人
首先,我想介紹一下江澤佳和周守昌老先生,其中江澤佳是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原任重慶大學校長,著名的電工理論專家和教育家。他作為主編編纂的《電路原理》教材,間接促成《電路原理》成為我校第一批重點課程和國家級精品課程,後來在江教授的帶領下出版了第二版,榮獲了國家教委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周守昌老生先也是重慶大學教授,參與編寫《電路原理》的第一版和第二版,修訂第三版,主編第四版上下兩冊,第四版也就是我校電氣學院學生現在上課使用的教科書
重大秉承「耐勞苦,尚簡朴,勤學業,愛國家」的辦學宗旨,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為了新中國的社會社會建設而奮斗。對於江澤佳和周守昌老生先,以及像他們那樣無私為學校,為社會,為國家做出奉獻的千千萬萬的人,我們都帶著崇高的敬意去對待他們。最後,希望重大能夠越辦越好,永遠輝煌,我也以身為重大的一份子而自豪。
F. 我是一名新舞蹈老師怎樣懲戎學生
主要是要嚴厲嚇人,但前提是不要傷害到學生,可以把同學罵完以後,在私底下找幾個同學安慰他們一下,表達一下老師對他們的關心。我當過這樣的學生,所以我是這樣想的
G. 寧波鎮海龍賽中學戎偉傑教師怎樣
帥的一批
人也很好 講課也很好
只是有點甲亢。。。
H. 請問396經濟類聯考的考研網課哪家較好
這個比較注重考查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滬江網校有個【考研396經濟類聯考名師聯報班】,史先進老師上的邏輯課很有水平,他經手輔導的都拿高分通過。
I. 國立英士大學的部分教師
畢季龍(1914-2007),上海市人。1936年畢業於南京中央政治學校大學部財政系。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資源委員會專員、杭州英士大學教授。1948年獲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研究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1950年回國。歷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員會秘書,朝鮮軍事停戰委員會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團秘書長處處長,外交部研究室專員、新聞司副司長、國際條法司副司長,聯合國副秘書長。
查猛濟(1902-1966),字太爻、寬之,別號寂翁,海寧袁花人。1914年考入杭州第一師范學校。五四運動時,參與創辦《浙江新潮》周刊,積極鼓吹新思想,遭校方開除。1923年前後,查人偉、宋雲彬在杭州辦《新浙江報》,猛濟擔任編輯。不久,報紙遭軍閥孫傳芳查封。之後,一度擔任《之江日報》編輯,旋任教於杭州英文專修學校,加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以共產黨員身份擔任國民黨杭州市黨部宣傳部長。蔣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被通緝,回鄉隱居養病,與中共組織失去聯系。其後,曾在上海建國中學教書。抗戰期間,任浙江省民政廳秘書及省貧兒院院長。抗戰勝利後任英士大學哲學系教授。1952年,因病回鄉休養。1956年,受聘為浙江省文史館館員、海寧縣政協特邀代表。編著有《唐宋散文選》、《中國詩史》、《猛濟文存》等。
陳藎民(1895-1981),原名陳宏勛,浙江天台縣人。1916年入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北京師范大學前身)數理部學習。曾舉辦平民學校,開展社會服務活動。1918年加入北京大學、北京高師等進步學生組織的國民雜志社,任評議員,參加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活動。1919年5月4日遊行時,與匡互生、楊明軒、朱究庭等翻牆進入賣國賊曹汝霖住宅院內打開大門,使遊行隊伍入內,痛打章宗祥,火燒趙家樓,被反動軍警打傷、逮捕。經多方交涉、營救,由校長保釋。改名藎民,任北京學生聯合會副主席。1920年畢業後留校,任附中數學教師兼高師會計課主任。1921年,赴法國里昂狄戎大學數學系,1925年畢業,獲理學碩士學位。同年回國被聘為浙江省立第六中學校長,為修校舍、添教具,籌借錢款3000元,在個人薪金中逐月扣還。此後曾任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教授、暨南大學數學系主任、廣西大學教授。1935年2月中國數學會成立,被選為評議員。1937年7月上海淪陷,把育青中學遷至家鄉天台縣,發動各界捐募辦學,為家鄉培育人才。1939年任英士大學教授兼教務長,後代理北洋工學院院長。抗日戰爭勝利後,任北洋大學教授兼理學院院長,並兼北平部主任。
陳士文,1937年回國執教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和新華藝術專科學校。1941年至泰順里光任國立英士大學藝術專修科主任。
陳 椽,又名陳愧三,1908年3月8日出身於福建省惠安縣崇武鎮的一個小商人家庭。1934年7月北京大學農學院農業化學系畢業。1940年,他拒絕了堂兄弟為他謀得群商組織的如達公司董事長的聘請,毅然赴浙江英士大學農學院任教,專心致志地開始研究茶學。當時正值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侵略者的飛機到處狂轟濫炸,英士大學數遷校址,教學與生活都十分艱難。但在教學中,他照舊認真備課、講課,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鼓勵學生為發展祖國的茶葉科學而努力學習。沒有教材,他就深入茶場、茶廠搜集資料,編著了我國第一部較為系統的高校茶學教材《茶作學講義》。抗戰勝利後,受聘到復旦大學任教,1952年由復旦大學調至安徽大學農學院任茶業系主任、副教授。1954年安徽農學院獨立建院,任茶業系主任。是我國制茶學學科奠基人,中國茶葉學會的創始人之一,安徽省茶業學會的創始人。
陳長蘅(1888-1987),字伯修,號建公,四川榮昌人。1906年入四川游學預備學堂英文班。1911年赴美留學。1917年獲哈佛大學碩士學位。回國後,先後任北京大學經濟系講師,鹽務稽核所編譯,南京中央大學法學院經濟系副教授。1928年任中國經濟學社常務理事。30年代參加中國統計學社,曾任重慶朝陽法學院經濟系教授兼系主任,浙江英士大學財政學教授。1949年後任金華新成初級中學校長。1956年任上海文史館館員。1961年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1980年任上海市人口學會顧問。1987年在上海去世。主要著作有:《中國人口論》(1918)、《進化之真相》(1919)、《三民主義與人口政策》(1930)。中國人口學家、經濟學家。
程懋筠(1900-1957),中華民國國歌作者。早年留學日本。1926年學成回國,歷任浙江省立湘湖師范音樂科主任、杭州英士大學音樂教師、國立中央大學音樂系主任等職。新中國成立之初,曾任蘭州師范學院藝術系主任。
戴家祥,1906年出生,字幼和,浙江瑞安人。1926年考取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師從王國維先生,治經學和古文字學。1929年畢業,任廣州中山大學副教授。1931年,任浙江省立杭高教員。1933年離開杭州,至北京進修,並於次年加入北京考古學社。1934年,任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研究員。1936年夏,受聘四川大學,為副教授。1937年回到浙江,任台州中學教員。1945年任英士大學副教授。1951年,任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次年轉入歷史系。1955年,擔任是海歷史學會理事會理事。1956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8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98年5月30日病逝於上海。為我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經學家。
董太和,浙江定海(今舟山)人。1936年畢業於上海雷氏德工黨院機械繫。1939年獲英國倫敦大學理科碩士學位。曾任廣西大學、武漢大學教授,1948年金華英士大學教授、機械繫主任。1946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49年後歷任浙江大學教授、1954年參與創辦浙大光學儀器專業,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第二屆理事。專長光學儀器、視覺及生理光學。研製成「激光干涉定中儀」。著有《工程與軍用光學儀器》等。
范濟洲,奉天安東(今遼寧丹東)人。1936年畢業於北平大學森林系。1947年獲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生院林學碩士學位。曾任西北農學院、英士大學教授。建國後,歷任河北農學院教授、森林系主任,北京林學院、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副教務長、林業系主任,中國林學會第一、二屆理事和第三至五屆常務理事,中國林學會森林經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林學會第二、三屆理事長,北京市科協第二屆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九三學社第七屆中央委員。主持杉木地位指數表編制技術與應用方法的研究,並取得成果。發表有《林木生長曲線回歸型的研究》、《秦嶺主要林木生長的觀察》等論文,主編有《森林經理學》等。198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馮奎義,宜興扶風鎮人,著名棉花高產專家。1927年畢業於鎮江第九師范,1933年畢業於北平大學農學院,任餘姚分場主任。1941年起任浙江英士大學副教授。1949年在華東農林水利局工作。上海市農業學會第二屆理事長。
葛定華,教務長,1949.5.受盡侮辱。
何正禮,江蘇贛榆人。1934年畢業於中央大學農學院畜牧獸醫系。1949年獲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細菌學碩士學位。曾任浙江省家畜保育所所長、中央畜牧實驗所技正、英士大學農學院和中央大學農學院副教授。建國後,歷任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江蘇省農業科學研究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江蘇省畜牧獸醫學會第二、三屆副理事長。獸醫學家。
胡不歸,抗日戰爭勝利後,胡不歸應台灣台北師范學院、台灣大學的邀請赴兩校講學,並任國文教授。後應金華英士大學之邀,回到金華任國立英士大學國文教授。
黃本立(1902-1989),字季造,尚用鎮人,1931年畢業於日本帝國大學農學部。先後任教於英士大學、浙江大學,52年調至南京工學院,後參加籌建無錫輕工業學院,為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曾擔任輕工業部全國食品專業教材編審委員會主任委員。
黃大受,在台灣教授。
姜亮夫,1935年赴法國巴黎進修,1937年經莫斯科回國,先後任職東北大學教授、英士大學教授兼文理學院院長,雲南大學教授兼文法學院院長,昆明師范學院教授。
郭虛中(1912-1971),字展懷,號硯池,福建福安人。1929年和1932年,畢業於上海東亞大學國文科、中國公學大學部文史系,1936年日本京帝國大學大學院文科研究生畢業回國,先執教上海持志大學,並當過商務印書館編輯,參與《中山大辭典》編纂處工作,又供職國立暨南大學、國立英士大學教授。回閩後曾於早期福州大學、福建師院任中文、史地、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有文史等類編著、譯著多種。在英大從教期間,與姜亮夫、查猛濟、孫懷仁、許德瑗、葛綏成等先生關系頗密。
金天游(1898-1966),原名步瀛,字仙裁,號孤鴻子。芝堰鄉桐山後金村人。1922年畢業於杭州蠶業學校,未幾任杭州公立圖書館掌書、遷編纂、編目主任。抗日戰起,轉至先後在浙江大學龍泉分校圖書館、英士大學圖書館任職。1941年回浙江省立圖書館任采編部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浙江省政協委員。
金寶祥,浙江蕭山人。193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史學系。曾任四川大學講師、英士大學副教授。1949年歷任西北師范學院教授、歷史系主任,甘肅省歷史學會第3、4屆會長。專於唐史研究。著有《唐史論文集》、《吐蕃的形成、發展及其和唐的關系》等。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闞家駱,1912年生,安徽合肥人。上海震旦大學畢業,高等考試及格後,復在國立中央政治大學高等科畢業。早年在浙江、湖北兩省主辦統計、經濟期間,曾兼任英士大學及湖北農學院經濟系教授。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賴祖涵,福建福州人。1940年畢業於協和大學物理系。曾任暨南大學、英士大學副教授。建國後,歷任東北工學院教授、物理系主任。長期從事金屬物理和斷裂物理的教學和研究。提出用單試樣測定斷裂韌性J和S的新方法。對鋼、鋁合金和鈦合金的斷裂機制亦有研究。撰有《GCr15軸承鋼斷裂韌性撕退的研究》等論文。中國民主同盟盟員。198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劉子藩,在台灣教授。
莫定森,號茂如。四川廣漢縣人,出生於1900年12月18日。1924年畢業於法國蒙伯里農業專門學校,1927年在里昂大學得理科碩士。1927年10月至1939年9月任南京中央大學農學院副教授、農藝系主任,1938年8月至1942年7月兼任抗戰大學農學院院長(後改為英士大學農學院)。1949年10月調任首屆農業部糧食生產司副司長。
潘天壽,(1897-1971)浙江省寧海人。先後在上海美專、新華藝專、杭州藝專、東南聯大、英士大學、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擔任教授及系主任、教務長、校長、院長等職。著名國畫家、美術教育家、美術理論家、書法家和詩人。從事教育50餘年,1958年被蘇聯藝術科學院聘為名譽院士。
皮高品,1900年10月31日生於湖北嘉魚。1921年入武昌文華大學文科學習(1922年開始兼學圖書科),1925年獲文學士學位和圖書科畢業證書。此後歷任齊魯大學圖書館主任,燕京大學圖書館編目部主任,青島大學和武漢大學圖書館主任,重慶文華圖書館學專科學校教授,浙江大學圖書館館長兼教授,英士大學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歷任武昌文華圖書館學專科學校、武漢大學圖書館學系(今武漢大學圖書情報學院)教授。1979年起被聘為中國圖書館學會名譽理事和《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編輯委員會顧問。中國圖書館學家。
瞿渭(1900.5-1972年),男,漢族,江蘇南通人。教授,電力工程專家。1926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後曾在京綏鐵路局任職。1928年至1948年先後在南通大學、杭州高級中學、南通中學、英士大學、北洋大學工學院任講師、副教授、教授、總務長、教務主任等職。1946年在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學習並進行研究工作,獲碩士學位。1952年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教研室主任、圖書館館長。1955年任北京航空學院教授、教研室主任和基礎課委員會主任。
任明道(1901-1983),橋下鎮西岸村人,知名昆蟲學家。1921年畢業於浙江省立第十師范學校,1926年畢業於南京東南大學農科,1936年秋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攻讀碩士,1938年秋回國。先後在美國農業部駐華昆蟲研究所、漢口市衛生局、南京中央農業實驗所、福建省農業改進處、浙江省農業改進處從事病蟲害防治研究工作。1943-1948年先後在江西中正大學、浙江英士大學任教,教授農業昆蟲學等課。建國後,任中央農業部病蟲害防治司葯械處副處長。1954年調沈陽農學院任值保系教授、系主任。並歷任中國昆蟲學會、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理事,《昆蟲學報》、《植物保護學報》編委,遼寧省、沈陽市植物保護學會理事長、九三學社沈陽市委委員、沈陽市政協副主席等職。
唐福圃,1941年國立浙江大學畢業。歷任中正大學,英士大學、南昌大學、江西農學院、江西中醫學院等高等院校助教、講師、教授、系黨總支書記、系主任、教務處長等職。
王雪瑩(1901-1985),女,學者,溫嶺縣(今溫嶺市)箬橫下墩村人。刻苦自學,考入省立女子師范學校,後入省立醫學專門學校,畢業成績優異。1935年,自費留學德國,就讀於符茲堡大學葯學院。1938年獲葯學博士學位。1940年學成回國,拒絕為漢奸買辦服務,先後擔任杭州民生制葯廠上海分廠廠長、上海中華酸鹼廠廠長、英士大學教授。解放戰爭期間,一度擔任宋慶齡秘書,投入愛國民主運動。1948年6月5日,上海舉行反帝示威大遊行,著名教授鄭太朴與進步學生被國民黨軍警圍困達10小時之久,經雪瑩機智接應脫險。
聞詩(1899.2-1976.10),浙江溫岑長嶼人。192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後曾任西北大學助教、講師。1930年至1932年留學法國南錫大學理學院,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浙江大學、浙江英士大學、北洋大學工學院、北京工業學院教授、系主任等職務。1938年初英士大學教授聞詩,通過與遷址天台的上海育青中學的關系,獲准在新河設立育青中學溫嶺分部。當時以登明寺為教室,在沿納原戰時補習學校師生的基礎上擴大到三個班,70餘名學生,15位教職工,於同年2月開辦,由王英才任主任,聞詩任名譽主任。1952年任北京航空學院教授、教研室主任。教授,物理學專家。
徐石麟,(1896-1953 ),字裕如,號天遨,永嘉縣湯嶴村人。1919年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先後在紹興越才中學、寧波育才中學、英士大學任教。 1931年全國在上海舉辦的美展上, 其作品《菊花》被評為冠軍 。
徐東藩,1949.5.被殺害教授。
謝海燕,1941年率領部分師生內遷浙閩,參加國立東南聯合大學。先後任東南聯大、國立暨南大學、國立英士大學教授兼藝術科主任。1944年教授潘天壽被任命為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同去重慶。
嚴濟寬,字致平,江西波陽人。早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獲英文和教育兩個文學學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教英文。曾任國立英士大學行政專修科副教授,南昌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系教授。解放後,先後任上海新中國法學院教授,大同大學兼課教員。
楊時展,1913年11月生於浙江寧波,祖籍衡州,1936年夏畢業於南京中央政治學校大學部財政系會計專業,1938年任浙江省財政廳會計主任。1945年春應國立英士大學之聘,任該校教授,兼任會計專修科主任。1946年改任英士大學經濟系教授。1953年任中南財經學院教授。曾任湖北省會計學會副會長,湖北省審計學會副會長,武漢市政協副主席、民革主委。
姚承三,浙江淳安人。1940年畢業於中央大學電機系。曾任英士大學講師。建國後,歷任上海市工業專科學校副教授,重工業部船舶工業局電氣工程師,中國礦業學院教授、中心實驗室主任。九三學社社員。長期從事礦用機電的教學和研究。編有《礦山機械的自動控制系統》等。
葉元珪(1897-1985),字志成,又名善昌,麗水碧湖鎮人。少時從父習書畫,中學畢業後專攻美術。1918年考入上海美術專門學校,畢業後留校任教,並與畫家黃賓虹、徐悲鴻、潘天壽等組織一八藝社切磋畫事。以西畫見長,亦精於國畫、雕塑、工藝美術,曾受託設計鈔票。1937年8月,日本侵略軍佔領上海,舉家遷回碧湖,受聘在省立高級商業學校、處州中學任教。後執教省立聯合師范學校藝術科,兼任省訓練團美術教官。1939年8月,英士大學在麗水開辦,應聘執教美術系。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因家庭故未隨校遷離,轉省立處州師范任教務主任,創設藝術師范科。1949年杭州西湖藝專潘天壽曾邀請再度共事,因故仍執教處州師范。
葉常豐(1902-1988),衢縣人。1933年畢業於中央大學農藝系,先後在中央大學,江西、福建、浙江等農業改進所,英士大學農學院,浙江大學農學院,浙江農業大學從事教學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工作。曾培養中國首批種子研究生,主編《種子學》、《種子工作問答》、《種子工作手冊》、《種子》等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精通英語、俄語、拉丁文,懂日語、德語。撰寫種子科學論文數十篇,編譯大量國際先進種子科學理論和有關資料。50年代,培育成水稻良種南特號,為以後陸財號、南特16號、矮腳南特號等水稻良種培育奠定基礎。熱愛家鄉,曾任衢縣農業顧問,促進家鄉農業發展。1986年參加中國共產黨,曾任浙江省政協委員、全國種子協會副理事長。
葉作舟,1897出生,原名壽衡,筆名作舟、難賓、葉秋、一葦等,上虞南湖鄉大有村人。1918年畢業於浙江第一師范,在上虞、海寧等地小學任教。1924年3月進上海同文學院。1927年任上虞縣教育局局長。不久辭職,回同文學院就讀。1929年畢業任教於上海西章公學。1932年任《東方雜志》編輯。1936年任職於外交部亞洲司研究室,編寫《日本人物誌》。抗戰爆發後,回上虞參加抗日工作,任春暉中學校長。因支持學生抗日進步活動,被誣為「赤化」春暉而遭撤職。1939年至嵊縣清波中學任教。1941年任財政部貿易委員會浙江辦事處調查課長。1942年任財政部茶葉研究所研究員、推廣課長。曾主編《茶葉月刊》,參與校訂《茶葉全書》。1944年任暨南大學教授、工商管理系主任。1946年任教於紹興稽山中學。同年,任英士大學教授。1949年5月任英士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8月英士大學被砍,任教於杭州高級中學。1951年到浙江師范專科學校任教。次年,任浙江師范學校世界現代史教研室主任。浙江師范學校改為杭州大學後,任歷史系副教授。1958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曾任民盟杭州大學支部副主任。「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4年4月18日卒於杭州。著有《貨幣新論》、《非洲各國史鈔》、《非洲史略》、《戰後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等。
殷良弼,1894年出生,號夢賚,無錫縣東絳糜巷橋人。民國6年8月畢業於國立北京農業專門學校林學科。東京帝國大學農學部林學科研究生。任浙江省農業專門學校教員,國立北平大學農學院林場主任。1947年8月,他到浙江金華任國立英士大學教授兼森林系主任。1949年8月英士大學被砍掉,殷良弼調到北大農學院任教。後就任北京農業大學森林系主任。
游修齡,1920年5月9日生,浙江省溫州市人。1943年7月畢業於國立英士大學農學院。歷任同校及浙江農業大學農學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系副主任、教務處處長、圖書館館長等職,兼任中國自然科學史學會理事,中國農史學會副理事長等職。
阮毅成(1904-1988),浙江省餘姚縣臨山人。1927年畢業於中國公學大學部政治經濟系。1931年畢業於法國巴黎大學,獲國家法學碩士學位。同年回國,歷任國立中央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央政治大學教授兼法律系主任、《時代公論》主編。1937年任浙江省第四行政督察專員。抗日戰爭初期任浙江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廳長,英士大學教授、行政專修科主任等職。抗戰勝利後任國立浙江大學法律系主任、法學院院長,1946年任「制憲」國民大會代表。1949年去台灣,曾任《中央日報》社長、《東方雜志》主編、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董事會董事兼總幹事、台灣政治大學教授兼法律系主任、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教授。著有《政言》、《國際私法》、《中國親屬法概論》、《法語》等。
袁文伯,1912年出生,浙江天台人。1937年結業於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曾任英士大學、之江大學副教授,1949年後任中國礦業帝院教授。長期從事立井開鑿井提升頭新系列,為煤炭部採用並擴廣,撰有論文《非均持彈性漿結壁應力分析》,主編《工程力學手冊》。九三學社社會員。198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周鳴錚,1916年6月29日出生於浙江省鎮海縣。1935-1939年考入北平大學農學院農業化學系,獲農學士學位(1937年與1938年分別借讀於浙江大學農藝系和中山大學農林化學系)。1942年畢業於中山大學研究院土壤學部,獲土壤化學碩士學位。歷任英士大學農學院副教授、浙江醫學院葯學系副教授,浙江大學農學院副教授、浙江農業大學農業化學系主任和中心實驗室主任。
張味真,名冶、號詫園老人,光緒七年(1882年)出生在嵊縣,1967年卒於杭州。 肄業於上海震旦大學。曾任北大音樂會古琴導師。先後在天津南開大學、北京高等師范等校任教,民國十四年(1925年)任上海商務印書館《東方雜志》編輯主任,1932-1934年參與《嵊縣志》重修的工作,抗戰期間在英士大學執教。1953年聘為浙江文史館員。張味真先生年青時曾隨嵊縣名醫金憲俊學琵琶,學得《陽春白雪》、《普安咒》等曲。後隨開霽和尚學琴,擅《平沙》、《秋鴻》、《漁歌》等曲。
張仲葛,字次篁,生於1913年12月,廣東東莞市人。1936年畢業於國立北平大學農學院農藝系,獲學士學位。解放前後,歷任國立英士大學畜牧獸醫系教授,兼畜牧場場長;華北大學農學院畜牧獸醫系副教授;北京農業大學畜牧系教授,代理系主任、養豬教研室主任;湖南九嶷山學院院長。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畜牧學家和畜牧史學家,養豬學科發展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張致祥,英士大學英文講師,負責校務工作;英士大學被金華軍管會解散後去台灣,被台灣省教育廳任命為省立員林中學校長,後為台北法商學院英文著名教授。
鄭肇經,在漫長的水利生涯中,從未離開水利、水工教學與科研崗位,解放前,他長期兼任中央大學、中央工業學院、英士大學等校的水工教學或客座教授,晚年仍帶研究生。1934年後被聘為行政院水利委員會委員、全國水利委員會委員、水利部顧問。曾應交通部之聘擔任揚子江水道整理委員會委員,應資源委員會之聘擔任長江三峽水電技術委員會委員。
曾繁康,在台灣教授。
周天初,1894年出生,浙江奉化人,居杭州。擅長油畫、中國畫。1916年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1923年畢業於日本東京美術專門學校西畫科。曾任浙江杭州市一師、女師、杭師等師范學校美術教員,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講師、國立英士大學藝術系副教授。作品有《鶴山圖》等。少留學日本東京美術學院,終身為圖畫教師。初擅西畫,繼學國畫,能以自然為師而獨創新風。老年猶作畫不息,探索新的藝術境界。
J. 中國農大戎郁萍06級江西籍研究生,女,叫什麼
直接找戎老師問問,戎老師可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