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本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誰
獨家得主菲爾普斯
菲爾普斯顛覆「菲利普斯」獲完美回報
對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預測,被稱為「一項高度不精確的科學工作」,但一些最聰明的人總是樂此不疲地進行各種可能性的猜測。Thomson S c ie n tific 過去4 年列出的1 8位候選人中,僅有兩位最終贏得了諾貝爾獎;哈佛過去兩年在其每年最看好的3人中,僅有一位最終獲了獎菲爾普斯摘得此項殊榮亦在眾多預測之外芝加哥大學共出了9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佛大學有4位,麻省理工學院有3位。在菲爾普斯今年獨占花魁之後,哥倫比亞大學也有了3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本報記者王慧卿發自上海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頒獎文稿中稱,埃德蒙·菲爾普斯的研究工作幫助我們加深了對經濟政策短期和長期效果之間關系的理解。他的貢獻對經濟研究和政策都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復旦大學經濟學副教授宋錚表示:「菲爾普斯是繼凱恩斯後最棒的經濟學家,為凱恩斯主義提供微觀基礎做了大量工作,並成為新凱恩斯主義的代表人物。」的確,菲爾普斯在經濟理論上的貢獻多樣而且卓越,很多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研究成果迄今仍經常被引用。
解釋凱恩斯難題
在整個上世紀60年代後期,菲爾普斯都試圖在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之間架起溝通橋梁。
上世紀60年代末,菲爾普斯將基於預期的微觀經濟學引入就業和工資決定動態當中。凱恩斯在上世紀30年代發展的凱恩斯理論留下了兩個問題未解:一是為何經濟狀況良好的時候仍存在非自願性失業;二是「有效需求」的減少為何引發失業率的上升,也即為何貨幣工資和價格不能馬上下降以阻止就業減少?挑戰就在於如何在傳統經濟學框架下解釋這些問題。
在菲爾普斯的「微觀-宏觀」模型中,實現市場均衡(也就是市場參與者的預期與其行動相一致)並不能消除失業,甚至不能消除非自願性失業。他在1968年的論文中建立了勞動力轉換模型(t h e l a b o r t u r n o v e r m o d e l),強調勞動力的工作轉換給企業帶來的損失,因此工資必須是能夠減少員工轉換工作頻率而努力工作的「效率工資」,這個數字要比均衡時的工資高,由此解釋非自願性失業的存在。1969年的論文中菲爾普斯又建立了「島嶼模型」,闡釋了即使工人不滿足於自己所在「島嶼」的工資水平,在他們離開自己的島嶼到工資更高的「島嶼」去的過程中也處於失業狀態。
這些模型的重要發現就是非均衡的存在,以及非均衡對經濟活動的影響。對工資和價格水平的錯誤預期會影響失業率。比如在「島嶼模型」中,如果工人預期的平均工資低於真實的平均工資,那麼部分工人就可能接受低於真實平均工資的工作從而停止尋找,這樣的話失業率會下降。
對凱恩斯難題的一個解釋漸漸浮出水面:「有效需求」未被察覺的增加推高了貨幣工資水平和價格水平,而企業並沒有預期到這種增加,那麼就業就會減少。也就是說,如果真實價格和工資水平的上升超過了預期水平,那麼「有效需求」的增加就會提高失業率。這實際上涉及到了一個處於不完全和不完美信息下的世界。1969年1月的一個周末,菲爾普斯在賓夕法尼亞召集了一個非正式會議討論這一正在冒險探索的領域。參加會議的經濟學家進行了充分的交流,會後出版的名為「失業和通貨膨脹理論的微觀基礎」的論文集,掀起了對這個新的宏觀經濟學分支的第一輪研究熱潮。
修正菲利普斯曲線
這些模型還包含著對傳統經濟學的另一個背離。這些模型通常假定失業率的均衡只取決於非貨幣因素,因此與通貨膨脹率無關。對貨幣和通脹保持「中性」極大地簡化了經濟分析。這意味著一旦預期隨著經濟政策的改變而改變,那麼中央銀行的通脹目標就不能影響失業率。因此,通貨膨脹不會對長期失業率產生影響。
這在邏輯推理上並不稀奇,但是卻挑戰了凱恩斯主義和菲利普斯曲線。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認為通貨膨脹和失業率之間存在著穩定的此消彼長的關系,即所謂的「菲利普斯曲線」。這一理論認為,降低失業率將付出使通貨膨脹上升的代價。
菲爾普斯最早從理論上對菲利普斯曲線發生興趣,是在1966年夏天和他同年秋季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後的最初幾個月。對菲利普斯曲線的批評和發展也是菲爾普斯最廣為人知的學術貢獻。菲爾普斯通過建立一系列的模型並不斷對它們進行修正,從理論上給出了政策建議:今天的低通脹導致對未來低通脹的預期,因此有助於未來的決策制訂。
20世紀70年代中的大部分時間,菲爾普斯都在研究如何從理論上證明,如果每個經濟人都能夠進行理性預期,那麼對均衡的偏離就只能是貨幣性的。他認為如果工資和價格的確定是非同步的,那麼即使理性預期情況下,對均衡的背離也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消失。這方面的研究推動了所謂「新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的興起。
上世紀80年代菲爾普斯進一步發展了對非均衡的分析,提出如果每個經濟參與者不採用相同的模型和方法對就業、價格等經濟變數形成預期,那麼非均衡狀態的存在時間會進一步延長。
成長
菲爾普斯1933年夏天出生於伊利伊州伊凡斯頓,當時美國正處於大蕭條谷底,他父母都失去了工作。當時也正是凱恩斯主義形成的時期,凱恩斯主義的政策含義:通過政府幹預來拯救經濟蕭條也成為最流行的做法。
1951年菲爾普斯進入安默斯特學院讀大學。在大學第一年裡,他迷戀上了柏拉圖、休謨等人,對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在學經濟出身的父親和學家政管理出身的母親的影響下,他第二年開始接觸經濟學課程。在大學的經濟學學習中,菲爾普斯逐漸顯現出了與眾不同的才智。
作為剛剛開始入門的初學者,他敏銳地感受到了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二者之間的鴻溝,並對二者如何相互溝通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正是這種興趣引導他把微觀經濟學引入了凱恩斯創立的宏觀經濟學,並成為新凱恩斯主義的領軍人物。
由於當時的耶魯大學在經濟學研究領域日益崛起,而且可以提供有吸引力的獎學金,於是菲爾普斯選擇了那裡。在那兒,菲爾普斯師從自己仰慕已久的詹姆斯·托賓(JamesTobin)。
在這段時期,托賓、托馬斯·斯凱林(Thomas Schelling)、阿瑟·奧肯(ArthruOkun)等著名學者的傑出智慧和不倦教誨,使菲爾普斯受益頗多。一些中歐經濟學家也對菲爾普斯產生了影響,他對這些經濟學家所重視的預期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在先後獲得耶魯大學的文學和哲學博士學位之後,菲爾普斯1959年6月來到洛杉磯,在蘭德公司(RANDCorporation)開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但菲爾普斯不久就感覺到,那裡的環境並不符合他做學問的願望。恰在此時,耶魯大學的考勒斯基金會(CowlesFoundation)提供了一個非常難得的學術職位,於是1960年菲爾普斯重返耶魯。
在這段時間,他提出了經濟增長的「黃金分割律」,被視為對羅伯特·索洛(RobertSolow)開創的增長路徑研究的一個重要進展。在這一時期中,作為對其研究工作的一個回報,菲爾普斯還受到了麻省理工學院(MIT)1962~1963年對其進行訪問的邀請。在短短幾年時間里,菲爾普斯已經成為一個具有國際聲望的經濟學家。
菲爾普斯1966年離開耶魯大學,來到賓夕瓦尼亞大學,翻開他學術生涯新的一頁。60年代後期是他學術成果非常豐碩的時期。根據菲爾普斯的回憶,在那段屬於職業生涯開始起步的幾年中,他就像一個不斷溢出思想的容器。
就是在這一時期,菲爾普斯建立和發展了一系列模型,對菲利普斯曲線進行了批評和發展。菲爾普斯最早從理論上對菲利普斯曲線發生興趣,是在1966年夏天和他同年秋季進入賓夕瓦尼亞大學後的最初幾個月。他的著名論文:「菲利普斯曲線、通貨膨脹預期和隨時間變動的最優就業」,就是在該年冬天完成的,該文於次年發表並引起廣泛矚目。
伴隨他第一次婚姻的破裂和個人生活的不斷干擾,他的學術生涯也隨之步入了一個低谷。1971年秋天,菲爾普斯進入了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這是他一生中第三次通過變更工作,也重新開啟一個新的階段。他在那裡一呆就是8年。
在那裡他遇到了自己的第二任妻子維維安娜·蒙特多(VivianaMontdor),兩人1974年舉行了婚禮。在個人生活重新安定下來之後,菲爾普斯又開始進入了一個學術多產的時期。
這一時期他在經濟公平問題、勞動市場結構剛性、理性預期下貨幣政策、非一致工資或價格制定、非對稱信息下的隱性合同以及理性預期本身等問題都進行了非常廣泛的研究。
80年代,菲爾普斯開始想用一本導論性教科書把自己認為重大的經濟學問題記錄下來。1985年春天,他的《政治經濟學:入門教材》面世。1990年,菲爾普斯把多年積累的、自己對於宏觀經濟學研究現狀和進展的理解整理成冊,出版了《宏觀經濟思想七流派》一書,這也被視為他學術研究階段性成果的一個總結。
在剛剛步入60歲的時候,菲爾普斯撰寫了自傳,對自己的工作進行了一次清算和檢討。回顧過往成就令他欣慰,而看到這些成就能對他人產生影響更是一種滿足。他感到自己的事業已進入了一個平和的階段。
在他看來,學術影響並不是他個人成就的一個主要部分,其他方面的回報、特別是從工作本身中得到的回報,才是最重要的評判標准。由於了解這一點,他才能根據自己的愛好、而非外界眼光選擇適合自己的研究課題。
宋錚表示:「自1995年盧卡斯獲得諾獎以來,菲爾普斯就一直是諾貝爾經濟學獎最熱門的候選人。盡管了解他的人不多,但他的學術成就遠超過曼昆等國內熟知的經濟學家。」
相關鏈接
尋找「中國曲線」
本報記者宋蕾發自北京「菲爾普斯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是眾望所歸。2004年獲得諾獎的經濟學家也是研究宏觀經濟的。」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金融中心主任張海魚表示,宏觀經濟學是當前世界經濟學研究的熱點,由於微觀主體形勢的日趨復雜,宏觀經濟領域急需開拓性的研究。而菲爾普斯因其在這個領域開創性研究贏得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締造者」的稱呼。
評價菲利普斯的宏觀經濟研究,張海魚認為,首先是他的研究觸角廣泛,包括就業、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儲蓄、公債、稅收、代際公平、價格、工資、微觀主體行為、資本形成、財政和貨幣政策,以及他最有成就的領域——經濟增長問題。此外,菲爾普斯的思維能夠超出「宏觀」本身,能將微觀主體行為和對宏觀經濟影響結合起來,「這突破了先前宏觀經濟研究的思維模式。」張海魚說。
而這種研究方式在當下的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是欠缺的。張海魚認為,當前中國的宏觀經濟研究更多地還是停留在數據分析和經濟預測方面,並沒有更深入地研究,因此會導致宏觀決策沒有基礎,缺乏從基本經濟事實到宏觀層面政策選擇的系統解釋。
在社會經濟變革的形式下,中國更需要開創性的宏觀經濟研究,可以借鑒菲爾普斯的理論和思維方式,建立研究中國宏觀經濟的模型,包括工資曲線,消費曲線,甚至中國經濟增長周期曲線,不僅僅是預測經濟增長過快或者過慢,而且是研究經濟處在何種增長的階段,並找出「微觀」和「宏觀」連動的原因和規律。
2002年,菲爾普斯曾到人民大學講學,張海魚對他的感性印象是,他非常活潑,對經濟現象的描述很形象,深入淺出。
埃德蒙·菲爾普斯
●1933年,出生於伊利諾伊州伊凡斯頓,當時美國正處於大蕭條谷底
●1955年,獲得美國阿姆赫斯特學院文學學士學位
●1959年,獲得耶魯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師從諾獎得主詹姆斯·托賓教授
●曾經執教於耶魯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
●1971年起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同時擔任美國科學院院士、美聯儲學術會議專家、美國財政部和參議院金融委員會顧問等
●被譽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締造者」和「影響經濟學進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最重要的貢獻在於經濟增長理論。繼羅伯特·索洛之後,對經濟增長的動態最優化路徑進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經濟增長黃金律」,從而正式確立了經濟增長理論
Ⅱ 08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弗里德曼
完全不是……
08年經濟學獎是保羅·克魯格曼。基本上這個傢伙是反對新自由主義的……
米爾頓·弗里德曼也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只不過他得的是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Ⅲ 請介紹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詳細情況
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年7月31日—2006年11月16日)是美國經濟學家,以研究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經濟史、統計學、及主張自由放任資本主義而聞名。1976年取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揚他在消費分析、貨幣供應理論及歷史、和穩定政策復雜性等范疇的貢獻。
弗里德曼是《資本主義與自由》一書的作者,在1962年出版,提倡將政府的角色最小化以讓自由市場運作,以此維持政治和社會自由。他的政治哲學強調自由市場經濟的優點,並反對政府的干預。他的理論成了自由意志主義的主要經濟根據之一,並且對1980年代開始美國的里根以及許多其他國家的經濟政策都有極大影響。
生平
弗里德曼生於紐約市一個工人階級的猶太人家庭,父親是Jeno Saul Friedman,母親是Sarah Ethel Landau(1892-?),兩人從奧匈帝國(今烏克蘭一帶)來到美國邂逅,曾在血汗工廠工作。弗里德曼是家中第四個孩子,也是唯一的男孩。他的三個姊姊包括:Tillie F. Friedman (1919-?)、Helen Friedman (1920-?)、以及Ruth Friedman (1921-?)[1]。在高中時,弗里德曼父親逝世後,舉家搬到新澤西州的羅威市(Rahway)。
他16歲前完成高中,憑獎學金入讀羅格斯大學。原打算成為精算師的弗里德曼最初修讀數學,但成績平平,1932年取得文學士,翌年他到芝加哥大學修讀碩士,1933年芝大碩士畢業。上第一堂經濟課時,座位是以姓氏字母編排,他緊隨一名叫羅斯(Ross Director)的女生之後,兩人6年後結婚,從此終生不渝。弗里德曼曾說他的作品無一不比羅斯審閱,更笑言自己成為學術權威後,羅斯是唯一膽跟他辯論的人。當弗里德曼病逝時,羅斯說:「我除了時間,什麼都沒有了。」
畢業後,他曾為新政工作以求糊口,批准了許多早期的新政措施以解決當時面臨的艱難經濟情況,尤其是新政的許多公共建設計畫。輾轉間他到哥倫比亞繼續修讀經濟學,研究計量、制度及實踐經濟學。返回芝加哥後,獲Henry Schultz聘任為研究助理,協助完成《需求理求及計算》論文。為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工作時,他1940年曾完成一書,指醫生的壟斷局面導致他們的收入遠高於牙醫,引起局方爭議,令該書要在戰後始能出版。
弗里德曼在威斯康辛大學任教了一小段時間,但由於在經濟學系裡碰上了反猶主義者的阻撓而只得返回政府部門工作。
1941至1943年,他出任美國財政部顧問,研究戰時稅務政策,曾支持凱恩斯主義的稅賦政策,並且也確實協助推廣了預扣所得稅制度。43至45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參與Harold Hotelling及W. Allen Wallis的研究小組,為武器設計、戰略及冶金實驗分析數據。1945年,他與後來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George Stigler到明尼蘇達大學任職,1946年他獲哥倫比亞大學頒發博士學位,隨後回到芝加哥大學教授經濟理論,期間再為國家經濟研究局研究貨幣在商業周期的角色。這是他學術上的重大分水嶺。
在他的自傳中,弗里德曼曾描述1941至43年為羅斯福新政工作時,「當時我是一個徹底的凱恩斯主義者」。隨著時間過去,弗里德曼對於經濟政策的看法也逐漸轉變,他在芝大成立貨幣及銀行研究小組,在經濟史論家Anna Schwartz的協助下,發表《美國貨幣史》鴻文。當時他挑戰主張凱恩斯主義的著名經濟學家觀點,抨擊他們忽略貨幣供應、金融政策對經濟周期及通脹的重要性。他任職芝加哥大學經濟系教授逾30年,力倡自由主義經濟,並與徒弟徒孫,打造出著名的「芝加哥學派」。
他過,他通常反對政府幹預的計劃,尤其是對於市場價格的管制,他認為價格在市場機制里扮演著調度資源所不可或缺的信號功能。在《美國貨幣歷史》一書中,他提出經濟大蕭條其實是政府對於貨幣供應管制不當所致。後來他在2006年說道:「你知道嗎?很奇怪的是為何人們仍以為是羅斯福的政策讓我們脫離了經濟大蕭條。當時的問題是,你有一堆失業的機器和失業的人民,你怎麼能靠著成立產業壟斷集團和提升價格及工資來解決他們的問題?」
他接著在芝加哥大學擔任經濟學教授直到1976年,在這30年裡他將芝加哥大學的經濟系形塑成一個緊密而完整的經濟學派,被稱為芝加哥經濟學派。在弗里德曼的領導下,多名芝加哥學派的成員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在1953-54年間以訪問學者的身分前往英國劍橋大學任教。從1977年開始弗里德曼也加入了史丹佛大學的胡佛研究所。弗里德曼在1988年取得了美國的國家科學獎章(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
1992年獲諾貝爾經濟獎的貝克爾形容,弗里德曼可能是全球最為人認識的經濟學家,「他能以最簡單的語言表達最艱深的經濟理論」。他亦是極出色的演說家,能隨時即席演說,極富說服力。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雷鼎鳴形容佛老思考快如閃電,據說辯論從未輸過。「無人敢說辯贏了他,因與他辯論過已是無限光榮,沒多少人能與他說上兩分鍾。」
弗里德曼是學術世家。他妻子羅絲是經濟學家,其妻兄長Aaron Director是芝加哥大學聲望顯赫的法律學教授。弗里德曼育有兩名子女,包括女兒珍尼·弗里德曼及大衛·弗里德曼,大衛本身是無政府資本主義學說的重要學者。大衛的兒子Patri畢業於史丹福大學,2006年時在Google任職。
他於2006年11月16日在舊金山三藩市家中因心臟病發引致衰竭逝世。
重要著作:
《實證經濟學論文集》(Essays in Positive Economics);
《消費函數理范》(A Theory of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
《資本王義與自由》(Capitalism and Freedom);
《價格理論:初稿》(Price Theory:A Provisional Text);
《美國貨幣史· 1867年一1960年》(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1867一1960)與施瓦茲(Anna J.Schwartz)合著
站在凱恩斯的對面
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曾使凱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論和政府幹預經濟的政策聞名於世;二戰後,西方社會20餘年的經濟繁榮更讓凱恩斯思想大放異彩。但正是在凱恩斯主義的鼎盛時期———20世紀50年代,以弗里德曼為主要創始人的貨幣學派打著對抗「凱恩斯革命」的旗號誕生了。
弗里德曼的理論具有兩個重要特點:堅持經濟自由,強調貨幣作用。
他旗幟鮮明地反對凱恩斯的政府幹預思想。弗里德曼認為,在社會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市場機制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市場經濟具有達到充分就業的自然趨勢,只是因為價格和工資的調整相對緩慢,所以要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況可能需要經過一定時間。如果政府過多干預經濟,就將破壞市場機制的作用,阻礙經濟發展,甚至造成或加劇經濟的動盪。
他還強勁地攻擊凱恩斯所倡導的財政政策。弗里德曼認為,在貨幣供給量不變的情況下,政府增加開支將導致利率上升,利率上升將引起私人投資和消費的縮減,從而產生「擠出效應」,抵消增加的政府支出,因此貨幣政策才是一切經濟政策的重心。
反通貨膨脹的旗手
20世紀70年代的經濟「滯漲」為貨幣學派帶來了大展宏圖的歷史機遇。長期實施凱恩斯主義的擴張性經濟政策終於給西方經濟帶來了惡果。70年代之後,各國的經濟發展緩慢下來,赤字越來越大,失業越來越多,通貨膨脹率越來越高。在這種經濟形勢下,經過10多年發展起來的貨幣學派選擇了通貨膨脹為主要靶子,提出了以穩定貨幣、反對通貨膨脹為中心內容的一系列政策主張。
與其他經濟學家不同,弗里德曼把通貨膨脹的責任完全歸到了政府的身上。「沒有一個政府肯於承擔通貨膨脹的責任,即使不是很嚴重的通貨膨脹也是如此。政府官員往往尋找各種借口,把責任推諉給貪婪的企業家、剛性的工會、揮霍無度的消費者、阿拉伯的酋長、惡劣的氣候以及一些風馬牛不相及的理由。無疑,企業家是貪婪的,工會也有剛性,消費者並不節約,阿拉伯酋長提高了石油價格,天氣往往不正常,然而所有這些只能提高個別商品的價格,並不能使一般物價普遍提高。」
弗里德曼認為,根治通貨膨脹的惟一出路是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控制貨幣增長。控制貨幣增長的方法是實行「單一規則」,即中央銀行在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的時候要「公開宣布並長期採用一個固定不變的貨幣供應增長率」。
由於這些政策主張順應了西方經濟在新形勢下發展的需要,因此贏得了許多的贊同者和追隨者,並且得到官方的特別賞識。1979年,以撒切爾夫人為首相的英國保守黨政府將貨幣學派理論付諸實施,奉行了一整套完整的貨幣主義政策;美國里根總統上台後提出的「經濟復興計劃」中,也把貨幣學派提出的制定一種穩定的貨幣增長政策作為主要項目;瑞士、日本等被認為是「成功地控制了通貨膨脹」的國家,自稱其「成功的秘密」就在於實行了貨幣學派的「穩定的貨幣供應增長率」政策。貨幣學派一時聲譽鵲起,被普遍看作凱恩斯學派之後的替代者,弗里德曼更是被稱為「反通貨膨脹的旗手」。
「負罪」的獲獎人
1976年,弗里德曼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在頒獎典禮上,當他從座位上起立以便從瑞典國王手中接過獲獎證書時,一位觀眾突然舉起「自由歸於智利人民」的橫幅站起來進行抗議,大喊「資本主義下台,弗里德曼下台」,會場一陣騷亂。
事情的起因還要從智利的軍事政變說起。20世紀70年代,智利軍人皮諾切特發動軍事政變推翻阿連德政府。阿連德是社會黨人,上台後推行國有化和計劃經濟。這些政策引起智利國內經濟倒退與混亂。皮諾切特上台後開始用強力手段推行市場經濟改革,改革方案
Ⅳ 歷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1、諾貝爾經濟學獎,全稱是「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銀行經濟學獎」,並非諾貝爾遺囑中提到的五大獎勵領域之一。諾貝爾獎最初的五大獎項是物理學獎、化學獎、醫學或生理學獎、文學獎以及和平獎,而諾貝爾經濟學獎是由瑞典銀行在1968年為紀念諾貝爾而增設的,其評選標准與其它獎項相同,獲獎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選。諾貝爾經濟學獎於1969年第一次頒發,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蘭人丁伯根共同獲得,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弗里德曼等人均獲得過此獎。
2、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回顧(1969-2013): 1969年簡·丁伯根(荷蘭)、拉格納·弗里希(挪威) 貢獻:發展了動態模型來分析經濟進程。拉格納·弗里希是經濟計量學的奠基人,簡·丁伯根是經濟計量學模式建造者之父。 1970年保羅·安·薩默爾森(美國) 貢獻:發展了數理和動態經濟理論,將經濟科學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經濟學的全部領域。 1971年西蒙·庫茲列茨(美國) 貢獻:在研究人口發展趨勢及人口結構對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關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1972年約翰·希克斯(英國)、肯尼斯·約瑟夫·阿羅(美國) 貢獻:深入研究了經濟均衡理論和福利理論。 1973年華西里·列昂惕夫(前蘇聯) 貢獻:發展了投入產出方法,該方法在許多重要的經濟問題中得到運用。 1974年弗·馮·哈耶克(澳大利亞)、綱納·繆達爾(瑞典) 貢獻:深入研究了貨幣理論和經濟波動,並深入分析了經濟、社會和制度現象的互相依賴。 1975年列奧尼德·康托羅維奇(前蘇聯)、佳林·庫普曼斯(美國) 貢獻:康托羅維奇創立了享譽全球的線形規劃要點;庫普曼斯將數理統計學成功運用於經濟計量學,對資源最優分配理論做出了貢獻。 1976年米爾頓·弗里德曼(美國) 貢獻:創立了貨幣主義理論,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說。 1977年戈特哈德·貝蒂·俄林(瑞典)、詹姆斯·愛德華·米德(英國) 貢獻:對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資本流動作了開創性研究。 1978年赫泊特·亞·西蒙(美國) 貢獻:對於經濟組織內的決策程序進行了研究,這一有關決策程序的基本理論被公認為關於公司企業實際決策的見解。 1979年威廉·阿瑟·劉易斯(美國)、西奧多·舒爾茨(美國) 貢獻:在經濟發展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研究,深入研究了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經濟中應特別考慮的問題。 1980年勞倫斯·羅·克萊因(美國) 貢獻:以經濟學說為基礎,根據現實經濟中實有數據所作的經驗性估計,建立起經濟體制的數學模型。 1981年詹姆士·托賓(美國) 貢獻:闡述和發展了凱恩斯的系列理論及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宏觀模型,在金融市場及相關的支出決定、就業、產品和價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貢獻。 1982年喬治·斯蒂格勒(美國) 貢獻:在工業結構、市場的作用和公共經濟法規的作用與影響方面,做出了創造性重大貢獻。 1983年羅拉爾·德布魯(美國) 貢獻:概括了帕累拖最優理論,創立了相關商品的經濟與社會均衡的存在定理。 1984年理查德·約翰·斯通(英國) 貢獻:國民經濟統計之父,在國民帳戶體系的發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貢獻,極大地改進了經濟實踐分析的基礎。 1985年弗蘭科·莫迪利安尼(義大利) 貢獻:第一個提出儲蓄的生命周期假設,這一假設在研究家庭和企業儲蓄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1986年詹姆斯·布坎南(美國) 貢獻:將政治決策的分析同經濟理論結合起來,使經濟分析擴大和應用到社會—政治法規的選擇。 1987年羅伯特·索洛(美國) 貢獻:對增長理論做出貢獻,提出長期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技術進步,而不是依靠資本和勞動力的投入。 1988年莫里斯·阿萊斯(法國) 貢獻:在市場理論及資源有效利用方面做出了開創性貢獻,對一般均衡理論重新做了系統闡述。 1989年特里夫·哈維默(挪威) 貢獻:建立了現代經濟計量學的基礎性指導原則。 1990年默頓·米勒(美國)、哈里·馬科維茨(美國)、威廉·夏普(美國) 貢獻:在金融經濟學方面做出了開創性工作。 1991年羅納德·科斯(英國) 貢獻:揭示並澄清了經濟制度結構和函數中交易費用和產權的重要性。 1992年加里·貝克(美國) 貢獻:將微觀經濟理論擴展到對人類相互行為的分析,包括市場行為。 1993年道格拉斯·諾斯(美國)、羅伯特·福格爾(美國) 貢獻:道格拉斯·諾斯建立了包括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在內的「制度變遷理論」;羅伯特·福格爾用經濟史的新理論及數理工具重新詮釋了過去的經濟發展過程。 1994年約翰·納什(美國)、約翰·海薩尼(美國)、萊因哈德·澤爾騰(德國) 貢獻: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論方面做出了開創性貢獻,對博弈論和經濟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1995年羅伯特·盧卡斯(美國) 貢獻:倡導和發展了理性預期與宏觀經濟學研究的運用理論,深化了人們對經濟政策的理解,並對經濟周期理論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1996年詹姆斯·莫里斯(英國)、威廉·維克瑞(美國) 貢獻:詹姆斯·莫里斯在信息經濟學理論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尤其是不對稱信息條件下的經濟激勵理論;威廉·維克瑞在信息經濟學、激勵理論、博弈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1997年羅伯特·默頓(美國)、邁倫·斯科爾斯(美國) 貢獻:羅伯特·默頓對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所依賴的假設條件做了進一步減弱,在許多方面對其做了推廣;邁倫·斯科爾斯給出了著名的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公式,該法則已成為金融機構涉及金融新產品的思想方法。 1998年阿馬蒂亞·森(印度) 貢獻:對福利經濟學幾個重大問題做出了貢獻,包括社會選擇理論、對福利和貧窮標準的定義、對匱乏的研究等。 1999年羅伯特·門德爾(加拿大) 貢獻:對不同匯率體制下貨幣與財政政策以及最適宜的貨幣流通區域所做的分析使他獲得這一殊榮。 2000年詹姆斯·J·赫克曼(美國)、丹尼爾·L·麥克法登(美國) 貢獻:發展廣泛應用在經濟學以及其他社會科學中對個人和住戶的行為進行統計分析的理論和方法。尤其是,赫克曼對分析選擇性樣本的理論和方法的發展,麥克法登對分析離散抉擇的理論和方法的發展。 2001年邁克爾·斯彭斯(美國)、喬治·阿克爾洛夫(美國)、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美國) 貢獻:在「對充滿不對稱信息市場進行分析」領域作出重要貢獻 2002年丹尼爾·卡尼曼(美國)、弗農·史密斯(美國) 貢獻:在心理和實驗經濟學研究方面所做的開創性工作。 2003年羅伯特·恩格爾(美國)、克萊夫·格蘭傑(英國) 貢獻:在處理經濟時間序列的兩個關鍵性質:時變波動性和非平穩性時,所開創的統計分析方法。 2004年芬恩·基德蘭德(挪威)、愛德華·普雷斯科特(美國) 貢獻:在動態宏觀經濟學領域中作出重要貢獻。 2005年羅伯特·奧曼(以色列)、托馬斯·謝林(美國) 貢獻:通過對博弈論的分析加深了對沖突與合作的理解。 2006年埃德蒙·費爾普斯(美國) 貢獻:在上個世紀60年代後期對當時盛行的「菲利普斯曲線」理論提出了挑戰。 2007年萊昂尼德·赫維奇(美國)、埃里克·馬斯金(美國)、羅傑·邁爾森(美國) 貢獻:在創立和發展「機制設計理論」方面作出貢獻。 2008年保羅·克魯格曼(美國) 貢獻:整合了此前經濟學界在國際貿易和地理經濟學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貿易、全球化以及推動世界范圍內城市化進程的動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論。 2009年埃莉諾·奧斯特羅姆(美國)、奧利弗·威廉森(美國) 貢獻:奧斯特羅姆因為「在經濟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別是對公共資源管理的分析」獲獎;威廉森則因為「在經濟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別是對公司邊界問題的分析」獲獎。 2010年彼得·戴蒙德(美國)、戴爾·莫滕森(美國)、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季斯(塞普勒斯) 貢獻:對「經濟政策如何影響失業率」理論進行了進一步分析。 2011年克里斯托弗·西姆斯(美國)、托馬斯·薩金特(美國) 貢獻:研究政策變數在宏觀經濟運行中扮演的角色,在宏觀經濟學中對成因及其影響進行實證研究。 2012年美國經濟學家埃爾文·羅斯(美國)與羅伊德·沙普利(美國) 貢獻:創建「穩定分配」理論,並進行「市場設計」的實踐。 2013年尤金·法馬(美國)、拉爾斯·皮特·漢森(美國)、羅伯特·希勒(美國) 貢獻:表彰他們對資產價格的經驗分析。
Ⅳ 為什麼美國不會怕中國。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弗里德曼在他的書中寫到不用擔心中國偷竊美國技術,因
確實,現在的中國還遠遠沒達到強大。我說的是對黨和制度的自信。內心強大才是真的強大。
Ⅵ 2013-2015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有哪些
2013諾貝爾經濟學獎:尤金·法瑪 Eugene Fama(美國)、拉爾斯·彼得·漢森Peter Hansen(美國)、羅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美國)
2014諾貝爾經濟學獎:讓·梯若爾Jean Tirole(法國)
2015諾貝爾經濟學獎:安格斯·迪頓(英國)
諾貝爾經濟學獎是瑞典國家銀行為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而設立的獎項,瑞典銀行經濟學獎。
經濟學獎並非根據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所設立的,但在評選步驟、授獎儀式方面與諾貝爾獎相似。
1968年起,獎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每年頒發一次,頒獎遵循對人類利益做出最大貢獻的原則。1969年(瑞典國家銀行成立300周年慶典時)第一次頒獎,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蘭人揚·廷貝亨共同獲得,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弗里德曼等人均獲得過此獎。
2019年10月14日,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由阿比吉特·班納吉、艾絲特·杜芙若及邁克爾·克雷默摘得獎項
Ⅶ 要是把中國經濟問題說清楚了,誰就會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是誰說的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弗里德曼
Ⅷ 2000年以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出的書有哪些
1、詹姆斯赫克曼
《評估福利狀況》、《相關性隨機系數模型的具變數方法》、《社會項目的計量評估》、《因人而異的教育回報估計》。
2、丹尼爾麥克法登《謹慎選擇分析的替性估計和樣本設計》、《經濟選擇》、《觀察性研究:基於樣本的選擇》、《怎樣量化環境損壞或改善的經濟價值》。
3、約瑟夫斯蒂格利茨
《經濟學》、《信息與競爭價格機制》、《公共經濟學講義》、《商品價格穩定理論》、《現代經濟增長理論選續》。
諾貝爾經濟學獎是瑞典國家銀行為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而設立的獎項,也稱瑞典銀行經濟學獎。
經濟學獎並非根據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所設立的,但在評選步驟、授獎儀式方面與諾貝爾獎相似。1968年起,獎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每年頒發一次,頒獎遵循對人類利益做出最大貢獻的原則。1969年(瑞典國家銀行成立300周年慶典時)第一次頒獎,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蘭人揚·廷貝亨共同獲得,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弗里德曼等人均獲得過此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