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區分右派,左派經濟學家
一般來說,計劃經濟、大政府就是左派。市場經濟、民進國退就是右派。
但我覺得時至今日還搞非左即右的劃分界限,實在很滑稽。
㈡ 西方國家政治上的左派、右派的區別
政治術語中左和右的概念起源於法國大革命時期。在1791年的制憲會議上辯論時,擁護激進革命的人恰好坐在議會的左邊,而主張溫和的保守派(立憲派)恰好坐在主持人右邊,於是,人們習慣上將革命的一派稱為「左派」,反對革命的一派稱為「右派」。後來,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時從這一含義中引申為右派即資產階級反動派,左派即無產階級革命派。
一般來說,右是指思想落後於實際,不能隨變化了的情況前進,企圖開歷史倒車的思想和行為。在政治上往往表現為或是反動的,投降的或是悲觀的、保守的。這種思想就是右傾機會主義,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被稱為右派。如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我黨公開反對的是國民黨右派分子。後來又出現了對反革命勢力妥協退讓而葬送革命的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與右相對的左,是指革命的、思想進步的,如德國十一月革命的領導者斯巴達克團,就是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左派,是德國共產黨的前身。又如國民黨內部積極支持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何香凝、廖仲愷等都是國民黨左派。在文化戰線上,積極投身革命的是「左翼作家聯盟」。
但是,「左」不同於左。20世紀初,列寧和斯大林開始用左傾和右傾的概念來分別指無產階級內部的激進派和保守派。當時無產階級革命力量還比較薄弱,激進派常給剛剛萌芽的無產階級革命帶來很大的損失,因此激進派對革命是有害的、錯誤的。為了表示貶義,特在左字上添加了引號,即「左」傾。當時的右傾即保守派雖然可能延緩革命進程,但並沒有給革命帶來明顯的損失,因此右字不含貶義。到20世紀20年代末,隨著無產階級革命力量的強大,無論是激進派還是保守派,都會給革命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失,於是使用「左」傾機會主義與右傾機會主義來劃分無產階級內部的政治路線錯誤。同樣由於習慣,至今「左」字上的引號一直沒有去掉,右字也一直未加引號。
「左」是指思想超越客觀過程的一定階段,離開了當時大多數人的實踐,離開了當時的現實性,墜入空想和盲動。可以說「左」是對左的形而上學的極端化。是形式上的左,而實際上拋棄了左所具有的革命的現實性,片面強化了革命的冒進性。在政治上往往表現為擴大打擊面搞過火的斗爭,實行冒進主義,這種思想就是「左」傾機會主義,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被稱為「左」派。如中國歷史上王明「左」傾機會主義,給中國革命和黨造成嚴重損失。十年「文革」是「左」傾錯誤發展到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惡果,它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左」傾錯誤占統治地位時間最長、危害最大的時期。
大革命時期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這里的右傾機會主義指保守、妥協,不帶有反動之意。而1957年反右運動中的「右派」則有反動之意。後來加引號是指並非反動,1959年的反「右傾」斗爭也有此意。只不過反右派斗爭主要在黨外進行,而反「右傾」斗爭主要是在黨內。
㈢ 歐美國家有「 左派右派 」之分,是怎樣劃分的
國外有左右派。資本主義國家是右派政黨執政,社會主義國家是左派政黨執政。
在馬克思主義立場中,左派和左傾不是一回事。左派與右派是政治觀點上的完全對立,互為敵人。左傾和右傾是左派思想即社會主義立場上的認識的偏差;左翼和右翼是右派思想即資本主義立場上認識的偏差。兩者都是指同一政治立場上認識和做法的偏差。
左右派
左派是指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人,右派是指走資本主義道路的人。是政治觀點上完全對立的兩個派別。
左右傾
同樣是主張實現社會主義目標的,因為對現實的認識不一致,因此就產生了對採取何種措施的分歧。一方面,無論左傾右傾,都屬於左派,屬於認識上產生了偏差;另一方面,無論左傾右傾,都會給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帶來危害,因此就需要即防「左」又防右,這里的「左」是指左派內部的左傾,右指的是左派內部的右傾。左傾和右傾是同一政治立場上對現實情況認識的錯誤造成的。左傾指過於激進的做法,右傾是過於落後保守的做法。左右傾都是社會主義道路的阻礙,都是在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上應避免的。例如,我國社會主義進程中曾有過的「大躍進」,就是左傾思想引起的,導致發展落後的做法。對於左傾和右傾,不是要打倒,因為只是思想認知上的錯誤,只要糾正就可以了。
左右翼
左翼、右翼一般指資產階級內部的兩種思想,是右派詞典中的概念。左翼、右翼都是右派。資產階級與客觀上為資產階級服務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內部,有些人或政黨強調社會公平和社會福利,提倡革除一些資本主義的弊端,進行一些改良,其政策主張客觀上能夠給工人階級帶來實惠,能夠緩和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矛盾,一般稱這些人為資產階級左翼(或曰右派中的左翼),這樣的政黨如社會民主黨為資產階級的左翼政。而有些人或政黨強調自然競爭,以競爭促進社會發展,削減社會福利,更多地要求維護傳統的資本主義自由經濟,堅持頑固的自由市場經濟理論,反對對資本主義進行改良,因此其主張就必然更多地代表大資產階級階級的利益,一般稱其為資產階級右翼。美國的民主黨和共和黨分別指的就是資本主義左翼和右翼。
㈣ 歐美國家有「左派右派」之分,是怎樣劃分的
政治中的「左派」、「右派」、「中間派」是根據各國家或地區的政治情勢而有所不同。在當代的西方政治論點,「左派」大部分是指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和社會自由主義。馬克思主義思想家萊斯澤克·柯拉柯夫斯基定義左派思想為一個烏托邦式與意識形態的抽象名詞。 「中間偏左」是指在某個國家中,接近當地政治主流的政治立場。在歐洲國家中,則是指包含左派與中間派或右派組成的政治聯盟,中左翼政黨跟中右翼政黨可以組建聯合政府。
左派和右派可以指很多方面:在經濟取向上,如左派支持政府加強干預市場運作和平均分配財富;右派支持自由經濟;在國際政治立場上,左派多指改革及重視人權,右派多指保守及維護建制;在民族立場上,左派指傾國際主義、世界大同,右派則主張以國家民族為中心。
㈤ 現代西方經濟學流派兩大流派會走向融合嗎
(1)貨幣主義學派(Monetarism)又稱「芝加哥學派」(Chicagoschool),反對凱恩斯主義的急先鋒,其創始人及主要代表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1912-2006)1950年代就開始反對凱恩斯主義。認為長期內存在「自然失業率」(Naturalrateofunemployment),即在沒有貨幣因素干擾的情況下,當勞動市場在競爭中達到均衡時,由技術水平、風俗習慣、資源數量等實際因素決定的固有的失業率,包括自願失業(Voluntaryunemployment)、摩擦性失業(frictionalunemployment)和結構性失業(Structuralunemployment)等。自然失業率是保持零通貨膨脹率的最低失業率,當政府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時,短期內由於貨幣幻覺,實際工資(Realwages)暫時下降,廠商擴大生產,增加就業,但長期內,由於「適應性預期」(Adaptiveexpectation),工人會要求提高名義工資(Nominalwage),引起實際工資和失業率回升,結果僅僅是通貨膨脹(Inflation)。弗里德曼還提出「恆常收入假說」(),認為消費者不是根據現期收入而是根據「恆常收入」來安排消費,因此短期內擴張性政策不可能刺激消費,再次否定了干預政策的有效性。弗里德曼認為「唯有貨幣最要緊」,主張「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Single-rulepolicyofmoney),即每年根據實際國民收入的增長按某一固定比例增加貨幣供給,以穩定貨幣,穩定經濟,根除滯脹。而要穩定貨幣,就必須放棄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實行經濟自由主義。1968年美國經濟學家布朗納(K.Brunner)在《貨幣和貨幣政策的作用》一文中首次袋子使用「貨幣主義」一詞。(2)理性預期學派(Rational-expectationsschool)又稱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穆思(JohnF.Muth)1961年發表《理性預期與價格變動理論》(')一文提出「理性預期」概念,1970-1973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盧卡斯(RobertLucas,1937-2001)進一步闡述,受到薩金特(ThomasJ.Sargent,1943-)、華萊士(NeilWallace)、巴羅(RobertJ.Barro,1944-)等人重視。認為:人是有理性的,能夠根據相關信息對經濟發展作出正確預測,即所謂「理性預期」。在存在理性預期並且工資與價格具有彈性的前提下,人們將會預料到政府的經濟政策並採取相應對策,使之無法影響實際國民收入和失業,即所謂「政策無效性定理」(Policyineffectivenesstheorem)。主張政府放棄干預經濟,或實行公開的永久不變的政策。該學派還提出自然率假說和實際經濟周期理論。自然率假說(Naturalratehypothesis)認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存在一種內在的動態平衡,外力可以暫時打破這一平衡,但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這一平衡。「實際經濟周期理論」(Realbusinesscyclestheory)由普雷斯科特(EdwardPrescott)、朗恩(JohnLong)、普洛塞爾(CharlesPlosser)等人提出,認為經濟周期是一種隨機波動現象,由技術、戰爭、人口、自然等實際因素對供給發生沖擊引發,市場能夠自動調整適應,無需政府幹預。(3)供給學派(Supply-sideschool)又稱「里根經濟學」,認為:凱恩斯主義擴張性財政政策,一方面刺激總需求,使人們過度依賴政府,另一方面導致高稅收,抑制企業家的積極性,影響供給,結果導致經濟滯脹。該學派重新肯定薩伊定律(Say'slaw),主張減稅節支,減少干預,實行自由放任政策,刺激企業家精神,促進供給。但實際執行時,「減稅容易節支難」,造成高赤字、高利率、高匯率、高外債等一系列惡果。供給學派又分「極端供給學派」和「溫和供給學派」,前者以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商學院教授拉弗(Arthur.B.Laffer,1940-,又譯「拉弗爾」、「拉菲爾」等)為主要代表,用「拉弗曲線」(Laffercurve)描述稅收與稅率之間的關系,為減稅提供理論依據。後者以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費爾德斯坦(MartinStuartFeldstein,1939-)為代表,提出「費爾德斯坦曲線」(Feldsteincurve),認為:在通貨膨脹率不變的條件下,財政赤字的增加會引起資本形成率下降,即財政赤字與資本形成存在替換關系;在保證資本形成率不變的前提下,財政赤字的增加將導致通貨膨脹,財政赤字與通貨膨脹率呈正相關關系。強調要靠資本積累和市場刺激而不是利用政府幹預來減輕社會弊病,代表作《美國稅收刺激、國民儲蓄與資本積累》。(4)新自由主義學派(Neo-liberalism)廣義的「新自由主義學派」包括貨幣主義、理性預期學派、供給學派等,狹義的「新自由主義學派」,僅指以英籍奧地利經濟學家哈耶克(FriedrichAugustvonHayek,1899-1992)為主要代表的新自由主義學派,主要陣地在奧地利維也納大學、英國倫敦經濟學院、美國芝加哥大學、德國弗萊堡大學等,故又稱「新奧國學派」、「新維也納學派」、「倫敦-芝加哥學派」和「弗萊堡學派」等。該學派崇尚個人自由,認為自由是創造一切價值的源泉。強調個人無需服從任何人,只需服從法律,法治的關鍵在於保證個人自由。反對人治,認為人治導致權力被濫用,即使權力被思想高尚的人掌握,也會給社會帶來禍患。主張思想自由,認為思想國家化是「真理的末日」。主張經濟自由和私有制。對於1930年代的大蕭條,認為是由於貨幣供給不足或投資過度造成的,市場能夠自行調節,無需國家干預。對於1960-1970年代發生的失業和通貨膨脹,認為是由於國家壟斷貨幣發行權,使市場機制受到干擾,以及政府擴大財政赤字造成的。因此,主張「貨幣非國家化」,由私營銀行提供競爭性貨幣。(5)新劍橋凱恩斯學派(Neo-Cambridgeschool)又稱「凱恩斯左派」、「李嘉圖學派」,代表人物是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遜夫人(JoanRobinson,1903-1983)。從收入分配角度著手,認為經濟增長率取決於投資率,而投資率取決於儲蓄率,在資本主義經濟條件下,國民收入分為工資和利潤兩部分,儲蓄率也分解為工資收入者的儲蓄率與利潤收入者的儲蓄率兩部分,當利潤占的比重提高時,整個儲蓄率上升,促進經濟增長,因此經濟增長必然伴隨收入不平等的加劇。既反對新古典綜合派的財政干預政策,也反對自由放任政策,認為前者只強調充分就業,不問就業的具體內容,導致「繁榮中的貧困」;至於後者,則認為市場機制是個效率極差的調節器,1930年代的大危機就證明了它的失敗。對於貨幣主義者推崇備至的貨幣嗤之以鼻,認為貨幣與產量之間僅存在微弱的聯系。最後,該學派主張通過稅收和補助來消除社會收入不均等和階級差別等改良主義措施。(6)市場非均衡學派(Unequilibriumschool)以法國經濟學家貝納西(Jean-PascalBenassy)等人為代表,認為均衡是偶然的,非均衡才是經常的。在非均衡條件下,經濟運行遵循「短邊法則」,即由最短缺的一邊來決定經濟變數的取值。現代宏觀經濟既可能由於總供給不足,導致「新古典失業」,也可能由於總需求不足,導致「凱恩斯失業」,新古典政策和凱恩斯政策都有用。(7)新制度學派(Neo-systemschool)該學派主張研究整個社會制度,實際上囊括了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法學等,沒有明確的研究對象,也未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該派主要有兩個分支,一支以美國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斯(JohnKennethGalbraith,1908-)和瑞典經濟學家繆爾達爾(GunnarMyrdal,1898-1987)為代表,主張政府幹預;另一支以美籍英國經濟學家科斯(RonaldHarryCoase,1910-)為代表,主張自由放任。加爾布雷斯1973年出版《經濟學和公共目標》一書提出「二元體系理論」(Dualeconomysystemtheory),認為:現代資本主義經濟是由少數大企業組成的計劃體系(Planningsystem)和大量小企業組成的市場體系(Marketingsystem)組成,計劃體系實力雄厚,能支配環境,市場體系則只能受制於環境,政府通常偏袒計劃體系,導致市場原則讓位於計劃原則,企業不再追求最大利潤,而代之以穩定和增長。因此,新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統統失靈。主張扶持小企業,抑制大企業,實現收入均等化。希望科技教育界培養一批有新觀念的人進入國會,通過立法施行改革。繆爾達爾1944年發表《美國的困境:黑人問題與現代民主》一文提出「循環累積因果原理」(),認為:社會經濟諸要素之間不是均衡關系,也並非趨於均衡,而是一種循環累積運動,「富者越富,窮者越窮」。據此解釋美國白人對黑人的歧視和黑人的生活水平低下,認為二者互為因果,累積循環。後又用來解釋發展中國家貧困落後的原因,提出改良主義政策主張,包括權力結構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教育的改革等。科斯1937年發表《企業的性質》一文解釋企業形成的原因,1960年發表《社會成本問題》,提出著名的「科斯定理」(Coasetheorem):認為一旦假定交易成本為零,則只要產權明晰,無論產權歸誰,都可以通過市場自由交易來消除外在性現象,實現資源最佳配置。(8)公共選擇學派(Publicchoiceschool)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經濟學家布坎南(JamesMcgillBuchanan,1919-),1962年他與圖洛克(GordonTullock,1922-)合著《同意的計算》一書,從經濟學角度研究政府行為,認為:政治家是理性經濟人,旨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政治活動就是許多不同利益集團出於自利動機進行的交易。政治交易通常通過一定的投票規則進行決策,在民主前提下,政府的決策會反映「中間投票人」(Medianvoter)的利益,但現實生活中,由於人與人之間不平等,政府的決策往往傾向於某些特殊利益集團,而特殊利益集團則會有意識地影響政府決策,從中謀取好處,即所謂「尋租」(Rentseeking)。政府的職責本來是代表公共利益,彌補市場機制不足,提供公共物品,但由於種種原因,常常導致「政府失靈」(Governmentfailure)或「公共失靈」(Publicfailure)。因此,對現行民主制度表示懷疑,主張按市場機制思路,完善政府規則,防止濫用權力。經濟方面,主張有規則的經濟政策,反對凱恩斯主義相機抉擇的政策干預。業,不需要政府幹預。
㈥ 為何經濟學左派和右派同時混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經濟學中左派主要指代新凱恩斯主義者,而右派主要是新古典派的學者。左派和右派雖然結論回不答同,但是他們研究中所發掘的思想方法是寶貴的。
諾貝爾經濟學獎更加側重得獎者的思想方法,而非結論,例如納什因為其在博弈論中的重要貢獻得到諾貝爾獎。
左派和右派運用了相同的模型與方法,然而卻得到了不同的結論,原因在於假設不同,目前左派和右派的分歧在於經濟中能否實現理性預期。故而左派、右派並無對錯之分。
居里夫人和丈夫曾經獲得諾貝爾獎,後來居里夫人又再次獲獎,而20多年後,他們的長女也和丈夫約里奧一起發現人工放射性物質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繼承了居里夫婦的科學事業。
㈦ 對於經濟學家左派和右派 同時獲取諾貝爾經濟學獎,你有什麼看法
左派來與右派是政治源概念,左派經濟學主要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西方傳統經濟學都是右派經濟學,不管是左派,還是右派,分析的都是經濟現象,差別在於選擇的方法,背景和角度,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證明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的一些經濟理論同樣適合社會主義制度,而羅斯福政府根據「凱恩斯經濟學」的觀點,採取的對抗「大蕭條」的「國家干預」措施也含有社會主義制度下國家控制經濟活動的涵義,左派與右派的本質上都是經濟學。經濟決定政治,早期的經濟學家都有階級背景,服務於自己所處的階級,必然會產生「左派」「右派」等區別。
『』
㈧ 國內的左右派和西方的左右派有什麼不同
左派右派是相對的概念。
國內左派是指堅決支持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按西方的標准就是極左),右派是改革開放(按照西方的標準是左派)
大部分西方左派和西方右派都提倡:自由、平等、博愛。但是雙方是有側重的(左派更強調「平等"、右派更強調「自由」),因為西方媒體一般都是左派觀點,所以左派反而被稱為「自由」派。
美國相對比歐洲要「右」,所以即使歐洲的右派觀點到了美國也只能算是左派了,還沒有美國民主黨右。
美國民主黨在美國屬於左派,(西方左派媒體一般稱為「自由派」)其實其更加註重「平等」理念,是政府大,多收稅,政府多做工作,如福利等等,建立人人平等。
例1如:多收稅,然後分給窮人建立平等社會。
列2如:禁槍支,這樣就可以減少犯罪。
例3:道德相對化,同性婚姻、動物保護(把動物的權利上升到人的權利范疇)、墮胎等本認同,所以和平主義者、動物保護者、同性戀者、色情行業者、一般支持民主黨
共和黨其實更加註重「自由」,政府小,政府少管人民的事,不要用強制性(人民自己知道自己該干什麼)。
例1如:少收稅,這樣人民手就有了錢,另外也可以自由投資等增加大量就業,這樣大家生活水平都好了。
例2:支持擁有槍支,人民有自己保護自己的權利,這個權利高於國家權力的,而且犯罪是人、而不是槍支、好人可以用槍自衛。
例3:道德絕對,相信一個超越性的道德觀(也就意味著有道德底線)反對同性婚姻、墮胎,所以一般福音派基督徒、支持對邪惡政權動武者等支持共和黨。
㈨ 西方經濟
1. 奴隸社會時期的經濟思想萌芽
一般公認,世界上現存第一本經濟學著作是古希臘色諾芬(Xenophon,約前430-約前355或354)的《經濟論》,英語單詞 「Economy」、「Economics」即源於此。該書採用蘇格拉底與別人對話的形式,討論如何管理奴隸主家庭農場,堪稱「古代微觀經濟學」。他還著有《雅典的收入》,論述如何增加雅典國家收入,堪稱「古代宏觀經濟學」。此外,柏拉圖(Platon,前427-前347)所著《理想國》,從社會分工的角度論述奴隸經濟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如何鞏固和完善奴隸經濟制度,強調農業的基礎地位,主張限制商業、高利貸和私有財產。亞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前322)所著《政治論》主要論述奴隸經濟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如何鞏固奴隸經濟制度,《倫理學》分析商品等價交換現象,認為貨幣使不同的商品等價。
2.歐洲中世紀時期的經濟思想
歐洲封建社會始於公元476年,終於1640年,其間戰亂、災荒和瘟疫連綿不斷,經濟、文化黯然失色,人稱黑暗的「中世紀」(Middle ages)。義大利神學家阿奎那(Thomas Aquienas,1225或1226-1274)著有《神學大全》,根據上帝意志論證封建農奴制度的合理性,認為上帝創造萬物有高低之分,「下等人」應當受「上等人」統治。同時,提出公平價格理論、貨幣理論、商業理論和利息論,為商品經濟的發展作了折衷和辯護,有一定歷史進步意義。
1492年哥倫布(Cristoforo Colombo,約1451-1506)「發現」美洲大陸之後,國際貿易成為當時西歐主要經濟增長點,催生了「重商主義」(Mercantilism),是現代西方經濟學的萌芽。認為:只有金銀才是財富,主張促進商業發展,開展國際貿易,實行貿易管制。第一次正面肯定商業和商品經濟,堪稱「革命性」突破。早期重商主義主張「貨幣差額論」,即只出口不進口,主要代表作是1581年於英國匿名發表的《對我國同胞某些控訴的評述》。晚期重商主義主張「貿易差額論」,即少進口多出口,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國的孟克列欽(Antoine de Montchrétien,1575-1622,又譯「蒙克萊田」,1615年發表《獻給國王和王後的政治經濟學》,首次使用「政治經濟學」一詞)、柯爾培爾(Jean Baptiste Colbert,1619-1683)以及英國的托馬斯·孟(Thomas Mun,1571-1641,又譯托馬斯·曼,1621年發表《論英國與東印度公司的貿易》)。
3. 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
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Bourgeois classical economics)是現代西方經濟學理論的雛形,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國經濟學家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主要著作《賦稅論》、《獻給英明人士》、《政治算術》、《貨幣略論》等)、斯密(Adam Smith,1723-1790,主要著作是1776年版《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和李嘉圖(David Ricardo,1772-1823,主要著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基於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的實際,提出了不同於重商主義的觀點:(1)財富是物質產品,勞動是財富的源泉;(2)市場自動調節比人為地調節更能符合社會整體利益,即「看不見的手原理」(Principle of invisible hand),據此主張自由放任政策。
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的另一分支是法國的「重農學派」(Physiocrats),主要代表人物魁奈(Francois Quesnay,1694-1774),1758年發表《經濟表》,反對重商主義,主張自由貿易。但由於法國小農經濟比重較大,工業發展相對落後,因此認為只有農業才是社會財富的源泉,貨幣只是流通手段;工業只是對農產品進行加工,是農業的附屬物;對外貿易只是一種等價交換,都不能增加社會財富。
4. 新古典經濟學
1830年代以後,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分化為兩支,即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Alfred Marshall,1842-1924,1890年出版《經濟學原理》)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school),馬克思主義者一般稱之為「庸俗經濟學」(Vulgar economics)。
「新古典經濟學」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辯護」,認為:市場完美有效,能夠自動實現資源最佳配置,奠定了現代微觀經濟學理論的基本框架,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廠商理論、分配理論等。該學派沒有明確研究宏觀經濟現象,一般認為其宏觀經濟學觀點是:市場經濟能夠自動實現充分就業,不需要政府幹預。
新古典經濟學的代表人物,除馬歇爾外,早期還有英國的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傑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1835-1882),法國的薩伊(Jean Baptiste Say,1767-1832)等,晚期則有英國劍橋學派的庇古(Arthur Cecil Pigou,1877-1959)、羅伯遜(Dennis Holme Robertson,1890-1963)、霍特里(Ralph George Hawtrey,1879-1975)等;屬於洛桑學派的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斯(Leon Walras,1834-1910)和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Vilfrado Pareto,1848-1923);屬於奧國學派的奧地利經濟學家門格爾(Carl Menger,1840-1921)、維塞爾(Freidrich von Wieser,1851-1926)、龐巴維克(Eugen von B?hm-Bawerk,1851-1914)等;屬於瑞典學派的威克塞爾(Knut Wicksell,1851-1926)、卡塞爾(Gustav Cassel,1866-1945)等;屬於美國學派的克拉克(John Bates Clark,1847-1938)、費雪(Irving Fisher,1867-1947)、柯布(Charles W. Cobb)、道格拉斯(Paul H. Douglas,1892-1976)等。
5. 現代西方經濟學主要流派
1929年10月24日,以紐約股市暴跌為起點,爆發了持續7年之久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大危機」。為了擺脫危機,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1882-1945)在1933年3月4日就職後,立刻大規模干預經濟,史稱「羅斯福新政」(Roosevelt New Deal)。在此背景下,1936年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出版《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一書,嚴厲批判新古典經濟學,提出「有效需求決定國民收入」原理,主張由政府幹預來拯救資本主義,人稱「凱恩斯革命」(Keynesian revolution),標志著現代宏觀經濟學誕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薩繆爾森為主要代表的一些經濟學家,試圖彌合凱恩斯理論與新古典經濟學之間的分歧,遂形成所謂「新古典綜合派」(Neo-classical synthesis),認為新古典經濟學適用於經濟繁榮狀態,屬於微觀經濟學;凱恩斯理論適用於經濟蕭條狀態,屬於宏觀經濟學。1948年薩繆爾森出版《經濟學》(第1版)是這一學派形成的標志,1961年《經濟學》第5版開始使用「新古典綜合」一詞。至於「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這兩個名詞則最早出現在波爾丁1948年版《經濟分析》一書第2版中。
新古典綜合派認為:市場經濟不能自動實現充分就業(Full employment),因此政府應根據「逆經濟風向行事」原則,運用財政和貨幣政策實施干預,以促進充分就業和國民收入增長。該學派的理論核心是英國經濟學家希克斯1937年在《凱恩斯先生與古典學派經濟學家》一文中最早提出,後來為美國經濟學家漢森1953年在《凱恩斯學說指南》中推廣的IS-LM模型,又稱「希克斯-漢森模型」(Hicks-Hansen model)。
直到1980年代以前,新古典綜合派一直占據西方經濟學主流地位。但由於不能解釋1960年代通貨膨脹和1970年代「滯脹」(Stagflation),受到了許多非凱恩斯主義流派的激烈指責,催生了「新凱恩斯主義」(New Keynesian school)。非凱恩斯主義流派基本情況如下:
(1) 貨幣主義學派(Monetarism)又稱「芝加哥學派」(Chicago school),反對凱恩斯主義的急先鋒,其創始人及主要代表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1950年代就開始反對凱恩斯主義。認為長期內存在「自然失業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即在沒有貨幣因素干擾的情況下,當勞動市場在競爭中達到均衡時,由技術水平、風俗習慣、資源數量等實際因素決定的固有的失業率,包括自願失業(Voluntary unemployment)、摩擦性失業(frictional unemployment)和結構性失業(Structural unemployment)等。自然失業率是保持零通貨膨脹率的最低失業率,當政府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時,短期內由於貨幣幻覺,實際工資(Real wages)暫時下降,廠商擴大生產,增加就業,但長期內,由於「適應性預期」(Adaptive expectation),工人會要求提高名義工資(Nominal wage),引起實際工資和失業率回升,結果僅僅是通貨膨脹(Inflation)。
弗里德曼還提出「恆常收入假說」(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of consumption),認為消費者不是根據現期收入而是根據「恆常收入」來安排消費,因此短期內擴張性政策不可能刺激消費,再次否定了干預政策的有效性。
弗里德曼認為「唯有貨幣最要緊」,主張「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Single-rule policy of money),即每年根據實際國民收入的增長按某一固定比例增加貨幣供給,以穩定貨幣,穩定經濟,根除滯脹。而要穩定貨幣,就必須放棄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實行經濟自由主義。1968年美國經濟學家布朗納(K. Brunner)在《貨幣和貨幣政策的作用》一文中首次袋子使用「貨幣主義」一詞。
(2) 理性預期學派(Rational-expectations school) 又稱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穆思(John F. Muth)1961年發表《理性預期與價格變動理論》(Rational Expectation and the Theory of Price Movements')一文提出「理性預期」概念,1970-1973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盧卡斯(Robert Lucas,1937-2001)進一步闡述,受到薩金特(Thomas J. Sargent,1943-)、華萊士(Neil Wallace)、巴羅(Robert J. Barro,1944-)等人重視。認為:人是有理性的,能夠根據相關信息對經濟發展作出正確預測,即所謂「理性預期」。在存在理性預期並且工資與價格具有彈性的前提下,人們將會預料到政府的經濟政策並採取相應對策,使之無法影響實際國民收入和失業,即所謂「政策無效性定理」(Policy ineffectiveness theorem)。主張政府放棄干預經濟,或實行公開的永久不變的政策。
該學派還提出自然率假說和實際經濟周期理論。自然率假說(Natural rate hypothesis)認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存在一種內在的動態平衡,外力可以暫時打破這一平衡,但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這一平衡。「實際經濟周期理論」(Real business cycles theory)由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朗恩(John Long)、普洛塞爾(Charles Plosser)等人提出,認為經濟周期是一種隨機波動現象,由技術、戰爭、人口、自然等實際因素對供給發生沖擊引發,市場能夠自動調整適應,無需政府幹預。
(3) 供給學派(Supply-side school)又稱「里根經濟學」,認為:凱恩斯主義擴張性財政政策,一方面刺激總需求,使人們過度依賴政府,另一方面導致高稅收,抑制企業家的積極性,影響供給,結果導致經濟滯脹。該學派重新肯定薩伊定律(Say's law),主張減稅節支,減少干預,實行自由放任政策,刺激企業家精神,促進供給。但實際執行時,「減稅容易節支難」,造成高赤字、高利率、高匯率、高外債等一系列惡果。
供給學派又分「極端供給學派」和「溫和供給學派」,前者以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商學院教授拉弗(Arthur. B. Laffer,1940-,又譯「拉弗爾」、「拉菲爾」等)為主要代表,用「拉弗曲線」(Laffer curve)描述稅收與稅率之間的關系,為減稅提供理論依據。後者以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費爾德斯坦(Martin Stuart Feldstein,1939- )為代表,提出「費爾德斯坦曲線」(Feldstein curve),認為:在通貨膨脹率不變的條件下,財政赤字的增加會引起資本形成率下降,即財政赤字與資本形成存在替換關系;在保證資本形成率不變的前提下,財政赤字的增加將導致通貨膨脹,財政赤字與通貨膨脹率呈正相關關系。強調要靠資本積累和市場刺激而不是利用政府幹預來減輕社會弊病,代表作《美國稅收刺激、國民儲蓄與資本積累》。
(4)新自由主義學派(Neo-liberalism)廣義的「新自由主義學派」包括貨幣主義、理性預期學派、供給學派等,狹義的「新自由主義學派」,僅指以英籍奧地利經濟學家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1899-1992)為主要代表的新自由主義學派,主要陣地在奧地利維也納大學、英國倫敦經濟學院、美國芝加哥大學、德國弗萊堡大學等,故又稱「新奧國學派」、「新維也納學派」、「倫敦-芝加哥學派」和「弗萊堡學派」等。
該學派崇尚個人自由,認為自由是創造一切價值的源泉。強調個人無需服從任何人,只需服從法律,法治的關鍵在於保證個人自由。反對人治,認為人治導致權力被濫用,即使權力被思想高尚的人掌握,也會給社會帶來禍患。主張思想自由,認為思想國家化是「真理的末日」。主張經濟自由和私有制。對於1930年代的大蕭條,認為是由於貨幣供給不足或投資過度造成的,市場能夠自行調節,無需國家干預。對於1960-1970年代發生的失業和通貨膨脹,認為是由於國家壟斷貨幣發行權,使市場機制受到干擾,以及政府擴大財政赤字造成的。因此,主張「貨幣非國家化」,由私營銀行提供競爭性貨幣。
(5) 新劍橋凱恩斯學派(Neo-Cambridge school) 又稱「凱恩斯左派」、「李嘉圖學派」,代表人物是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遜夫人(Joan Robinson,1903-1983)。從收入分配角度著手,認為經濟增長率取決於投資率,而投資率取決於儲蓄率,在資本主義經濟條件下,國民收入分為工資和利潤兩部分,儲蓄率也分解為工資收入者的儲蓄率與利潤收入者的儲蓄率兩部分,當利潤占的比重提高時,整個儲蓄率上升,促進經濟增長,因此經濟增長必然伴隨收入不平等的加劇。既反對新古典綜合派的財政干預政策,也反對自由放任政策,認為前者只強調充分就業,不問就業的具體內容,導致「繁榮中的貧困」;至於後者,則認為市場機制是個效率極差的調節器,1930年代的大危機就證明了它的失敗。對於貨幣主義者推崇備至的貨幣嗤之以鼻,認為貨幣與產量之間僅存在微弱的聯系。最後,該學派主張通過稅收和補助來消除社會收入不均等和階級差別等改良主義措施。
(6) 市場非均衡學派(Unequilibrium school) 以法國經濟學家貝納西(Jean-Pascal Benassy)等人為代表,認為均衡是偶然的,非均衡才是經常的。在非均衡條件下,經濟運行遵循「短邊法則」,即由最短缺的一邊來決定經濟變數的取值。現代宏觀經濟既可能由於總供給不足,導致「新古典失業」,也可能由於總需求不足,導致「凱恩斯失業」,新古典政策和凱恩斯政策都有用。
(7) 新制度學派(Neo-system school)該學派主張研究整個社會制度,實際上囊括了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法學等,沒有明確的研究對象,也未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該派主要有兩個分支,一支以美國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1908- )和瑞典經濟學家繆爾達爾(Gunnar Myrdal,1898-1987)為代表,主張政府幹預;另一支以美籍英國經濟學家科斯(Ronald Harry Coase,1910- )為代表,主張自由放任。
加爾布雷斯1973年出版《經濟學和公共目標》一書提出「二元體系理論」(Dual economy system theory),認為:現代資本主義經濟是由少數大企業組成的計劃體系(Planning system)和大量小企業組成的市場體系(Marketing system)組成,計劃體系實力雄厚,能支配環境,市場體系則只能受制於環境,政府通常偏袒計劃體系,導致市場原則讓位於計劃原則,企業不再追求最大利潤,而代之以穩定和增長。因此,新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統統失靈。主張扶持小企業,抑制大企業,實現收入均等化。希望科技教育界培養一批有新觀念的人進入國會,通過立法施行改革。
繆爾達爾1944年發表《美國的困境:黑人問題與現代民主》一文提出「循環累積因果原理」(Theory of circular and accumulative causation),認為:社會經濟諸要素之間不是均衡關系,也並非趨於均衡,而是一種循環累積運動,「富者越富,窮者越窮」。據此解釋美國白人對黑人的歧視和黑人的生活水平低下,認為二者互為因果,累積循環。後又用來解釋發展中國家貧困落後的原因,提出改良主義政策主張,包括權力結構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教育的改革等。
科斯1937年發表《企業的性質》一文解釋企業形成的原因,1960年發表《社會成本問題》,提出著名的「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認為一旦假定交易成本為零,則只要產權明晰,無論產權歸誰,都可以通過市場自由交易來消除外在性現象,實現資源最佳配置。
(8) 公共選擇學派(Public choice school)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經濟學家布坎南(James Mcgill Buchanan,1919-),1962年他與圖洛克(Gordon Tullock,1922- )合著《同意的計算》一書,從經濟學角度研究政府行為,認為:政治家是理性經濟人,旨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政治活動就是許多不同利益集團出於自利動機進行的交易。政治交易通常通過一定的投票規則進行決策,在民主前提下,政府的決策會反映「中間投票人」(Median voter)的利益,但現實生活中,由於人與人之間不平等,政府的決策往往傾向於某些特殊利益集團,而特殊利益集團則會有意識地影響政府決策,從中謀取好處,即所謂「尋租」(Rent seeking)。政府的職責本來是代表公共利益,彌補市場機制不足,提供公共物品,但由於種種原因,常常導致「政府失靈」(Government failure)或「公共失靈」(Public failure)。因此,對現行民主制度表示懷疑,主張按市場機制思路,完善政府規則,防止濫用權力。經濟方面,主張有規則的經濟政策,反對凱恩斯主義相機抉擇的政策干預。
6.現代西方經濟學發展新動向
1990年代以後,西方經濟學進入新發展階段,帕金(M. Parkin)稱之為「新凱恩斯主義」(Neo-keynesian school),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斯蒂格利茨,哈佛大學的曼昆和薩墨斯,麻省理工學院的布蘭查德和羅泰姆伯格,哥倫比亞大學的費爾普斯(Edmund S. Phelps,1933),伯克利加州大學的阿克洛夫(George A. Akerlof,1940-)和耶倫,威斯康辛大學的格特勒,以及普林斯頓大學的伯南克等。主要特點:(1)強調政府有用;(2)強調用微觀經濟學原理解釋宏觀經濟現象;(3)加強了對市場壟斷勢力、價格歧視、信息不對稱、外在經濟、博弈論、委託-代理關系、公共物品等現象的研究;(4)用總需求-總供給模型(AD-AS模型)取代IS-LM模型;(5)各流派融合發展。
㈩ 現代西方經濟學流派有哪些要詳細的,不帶「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客觀的!!!
(1) 貨幣主義學派(Monetarism) 又稱「芝加哥學派」(Chicago school),反對凱恩斯主義的急先鋒,其創始人及主要代表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1950年代就開始反對凱恩斯主義。認為長期內存在「自然失業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即在沒有貨幣因素干擾的情況下,當勞動市場在競爭中達到均衡時,由技術水平、風俗習慣、資源數量等實際因素決定的固有的失業率,包括自願失業(Voluntary unemployment)、摩擦性失業(frictional unemployment)和結構性失業(Structural unemployment)等。自然失業率是保持零通貨膨脹率的最低失業率,當政府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時,短期內由於貨幣幻覺,實際工資(Real wages)暫時下降,廠商擴大生產,增加就業,但長期內,由於「適應性預期」(Adaptive expectation),工人會要求提高名義工資(Nominal wage),引起實際工資和失業率回升,結果僅僅是通貨膨脹(Inflation)。
弗里德曼還提出「恆常收入假說」(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of consumption),認為消費者不是根據現期收入而是根據「恆常收入」來安排消費,因此短期內擴張性政策不可能刺激消費,再次否定了干預政策的有效性。
弗里德曼認為「唯有貨幣最要緊」,主張「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Single-rule policy of money),即每年根據實際國民收入的增長按某一固定比例增加貨幣供給,以穩定貨幣,穩定經濟,根除滯脹。而要穩定貨幣,就必須放棄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實行經濟自由主義。1968年美國經濟學家布朗納(K. Brunner)在《貨幣和貨幣政策的作用》一文中首次袋子使用「貨幣主義」一詞。
(2) 理性預期學派(Rational-expectations school) 又稱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穆思(John F. Muth)1961年發表《理性預期與價格變動理論》(Rational Expectation and the Theory of Price Movements')一文提出「理性預期」概念,1970-1973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盧卡斯(Robert Lucas,1937-2001)進一步闡述,受到薩金特(Thomas J. Sargent,1943-)、華萊士(Neil Wallace)、巴羅(Robert J. Barro,1944-)等人重視。認為:人是有理性的,能夠根據相關信息對經濟發展作出正確預測,即所謂「理性預期」。在存在理性預期並且工資與價格具有彈性的前提下,人們將會預料到政府的經濟政策並採取相應對策,使之無法影響實際國民收入和失業,即所謂「政策無效性定理」(Policy ineffectiveness theorem)。主張政府放棄干預經濟,或實行公開的永久不變的政策。
該學派還提出自然率假說和實際經濟周期理論。自然率假說(Natural rate hypothesis)認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存在一種內在的動態平衡,外力可以暫時打破這一平衡,但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這一平衡。「實際經濟周期理論」(Real business cycles theory)由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朗恩(John Long)、普洛塞爾(Charles Plosser)等人提出,認為經濟周期是一種隨機波動現象,由技術、戰爭、人口、自然等實際因素對供給發生沖擊引發,市場能夠自動調整適應,無需政府幹預。
(3) 供給學派(Supply-side school) 又稱「里根經濟學」,認為:凱恩斯主義擴張性財政政策,一方面刺激總需求,使人們過度依賴政府,另一方面導致高稅收,抑制企業家的積極性,影響供給,結果導致經濟滯脹。該學派重新肯定薩伊定律(Say's law),主張減稅節支,減少干預,實行自由放任政策,刺激企業家精神,促進供給。但實際執行時,「減稅容易節支難」,造成高赤字、高利率、高匯率、高外債等一系列惡果。
供給學派又分「極端供給學派」和「溫和供給學派」,前者以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商學院教授拉弗(Arthur. B. Laffer,1940-,又譯「拉弗爾」、「拉菲爾」等)為主要代表,用「拉弗曲線」(Laffer curve)描述稅收與稅率之間的關系,為減稅提供理論依據。後者以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費爾德斯坦(Martin Stuart Feldstein,1939- )為代表,提出「費爾德斯坦曲線」(Feldstein curve),認為:在通貨膨脹率不變的條件下,財政赤字的增加會引起資本形成率下降,即財政赤字與資本形成存在替換關系;在保證資本形成率不變的前提下,財政赤字的增加將導致通貨膨脹,財政赤字與通貨膨脹率呈正相關關系。強調要靠資本積累和市場刺激而不是利用政府幹預來減輕社會弊病,代表作《美國稅收刺激、國民儲蓄與資本積累》。
(4)新自由主義學派(Neo-liberalism) 廣義的「新自由主義學派」包括貨幣主義、理性預期學派、供給學派等,狹義的「新自由主義學派」,僅指以英籍奧地利經濟學家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1899-1992)為主要代表的新自由主義學派,主要陣地在奧地利維也納大學、英國倫敦經濟學院、美國芝加哥大學、德國弗萊堡大學等,故又稱「新奧國學派」、「新維也納學派」、「倫敦-芝加哥學派」和「弗萊堡學派」等。
該學派崇尚個人自由,認為自由是創造一切價值的源泉。強調個人無需服從任何人,只需服從法律,法治的關鍵在於保證個人自由。反對人治,認為人治導致權力被濫用,即使權力被思想高尚的人掌握,也會給社會帶來禍患。主張思想自由,認為思想國家化是「真理的末日」。主張經濟自由和私有制。對於1930年代的大蕭條,認為是由於貨幣供給不足或投資過度造成的,市場能夠自行調節,無需國家干預。對於1960-1970年代發生的失業和通貨膨脹,認為是由於國家壟斷貨幣發行權,使市場機制受到干擾,以及政府擴大財政赤字造成的。因此,主張「貨幣非國家化」,由私營銀行提供競爭性貨幣。
(5) 新劍橋凱恩斯學派(Neo-Cambridge school) 又稱「凱恩斯左派」、「李嘉圖學派」,代表人物是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遜夫人(Joan Robinson,1903-1983)。從收入分配角度著手,認為經濟增長率取決於投資率,而投資率取決於儲蓄率,在資本主義經濟條件下,國民收入分為工資和利潤兩部分,儲蓄率也分解為工資收入者的儲蓄率與利潤收入者的儲蓄率兩部分,當利潤占的比重提高時,整個儲蓄率上升,促進經濟增長,因此經濟增長必然伴隨收入不平等的加劇。既反對新古典綜合派的財政干預政策,也反對自由放任政策,認為前者只強調充分就業,不問就業的具體內容,導致「繁榮中的貧困」;至於後者,則認為市場機制是個效率極差的調節器,1930年代的大危機就證明了它的失敗。對於貨幣主義者推崇備至的貨幣嗤之以鼻,認為貨幣與產量之間僅存在微弱的聯系。最後,該學派主張通過稅收和補助來消除社會收入不均等和階級差別等改良主義措施。
(6) 市場非均衡學派(Unequilibrium school) 以法國經濟學家貝納西(Jean-Pascal Benassy)等人為代表,認為均衡是偶然的,非均衡才是經常的。在非均衡條件下,經濟運行遵循「短邊法則」,即由最短缺的一邊來決定經濟變數的取值。現代宏觀經濟既可能由於總供給不足,導致「新古典失業」,也可能由於總需求不足,導致「凱恩斯失業」,新古典政策和凱恩斯政策都有用。
(7) 新制度學派(Neo-system school) 該學派主張研究整個社會制度,實際上囊括了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法學等,沒有明確的研究對象,也未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該派主要有兩個分支,一支以美國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1908- )和瑞典經濟學家繆爾達爾(Gunnar Myrdal,1898-1987)為代表,主張政府幹預;另一支以美籍英國經濟學家科斯(Ronald Harry Coase,1910- )為代表,主張自由放任。
加爾布雷斯1973年出版《經濟學和公共目標》一書提出「二元體系理論」(Dual economy system theory),認為:現代資本主義經濟是由少數大企業組成的計劃體系(Planning system)和大量小企業組成的市場體系(Marketing system)組成,計劃體系實力雄厚,能支配環境,市場體系則只能受制於環境,政府通常偏袒計劃體系,導致市場原則讓位於計劃原則,企業不再追求最大利潤,而代之以穩定和增長。因此,新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統統失靈。主張扶持小企業,抑制大企業,實現收入均等化。希望科技教育界培養一批有新觀念的人進入國會,通過立法施行改革。
繆爾達爾1944年發表《美國的困境:黑人問題與現代民主》一文提出「循環累積因果原理」(Theory of circular and accumulative causation),認為:社會經濟諸要素之間不是均衡關系,也並非趨於均衡,而是一種循環累積運動,「富者越富,窮者越窮」。據此解釋美國白人對黑人的歧視和黑人的生活水平低下,認為二者互為因果,累積循環。後又用來解釋發展中國家貧困落後的原因,提出改良主義政策主張,包括權力結構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教育的改革等。
科斯1937年發表《企業的性質》一文解釋企業形成的原因,1960年發表《社會成本問題》,提出著名的「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認為一旦假定交易成本為零,則只要產權明晰,無論產權歸誰,都可以通過市場自由交易來消除外在性現象,實現資源最佳配置。
(8) 公共選擇學派(Public choice school)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經濟學家布坎南(James Mcgill Buchanan,1919-),1962年他與圖洛克(Gordon Tullock,1922- )合著《同意的計算》一書,從經濟學角度研究政府行為,認為:政治家是理性經濟人,旨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政治活動就是許多不同利益集團出於自利動機進行的交易。政治交易通常通過一定的投票規則進行決策,在民主前提下,政府的決策會反映「中間投票人」(Median voter)的利益,但現實生活中,由於人與人之間不平等,政府的決策往往傾向於某些特殊利益集團,而特殊利益集團則會有意識地影響政府決策,從中謀取好處,即所謂「尋租」(Rent seeking)。政府的職責本來是代表公共利益,彌補市場機制不足,提供公共物品,但由於種種原因,常常導致「政府失靈」(Government failure)或「公共失靈」(Public failure)。因此,對現行民主制度表示懷疑,主張按市場機制思路,完善政府規則,防止濫用權力。經濟方面,主張有規則的經濟政策,反對凱恩斯主義相機抉擇的政策干預。業,不需要政府幹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