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宏觀經濟學是微觀經濟學的基礎嗎
1、研究對象不同:前者研究資源的有效配置,後者研究資源的有效利用。2、研究方法不同:前者個量分析,後者總量分析。
⑵ 微觀經濟學的兩個基本假設條件
第一,理性人假定。
消費者與廠商都是以利己為目的的經濟人,他們自覺的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則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為目標,又知道如何實現最大化
第二,完全信息假定。
消費者和廠商可以免費而迅速的獲得各種市場信息。
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分析個體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在此基礎上,研究現代西方經濟社會的市場機制運行及其在經濟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2)微觀經濟學基礎擴展閱讀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只是研究對象有所分工,兩者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並無根本分歧。兩者均使用均衡分析與邊際分析,在理論體繫上,它們相互補充和相互依存,共同構成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
1、基本假設不同
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市場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認為市場經濟通過「看不見的手」能自由調節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宏觀經濟學則假定市場機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調節經濟,通過「看得見的手」糾正市場機制的缺陷。
2、中心理論不同
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還包括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市場理論、產權理論、福利經濟學、管理理論等。宏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則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還包括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與經濟增長理論、開放經濟理論等。
⑶ 什麼是宏觀經濟學,什麼是微觀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是使用國民收入、經濟整體的投資和消費等總體性的統計概念來分析經濟運行規律的一個經濟學領域。
微觀經濟學又稱個體經濟學,小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的一個分支,主要以單個經濟單位(單個生產者、單個消費者、單個市場經濟活動)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的一門學科。 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亦稱市場經濟學或價格理論。
(3)微觀經濟學基礎擴展閱讀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之間的聯系:
1、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是互為補充的。
2、微觀經濟學是宏觀經濟學的基礎。
3、宏觀經濟學並不是微觀經濟學的簡單加總或重復。
4、兩者共同構成了西方經濟學的整體。
宏、微觀經濟學是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兩個分支學科,它們研究的對象不同,但兩者的理論基礎是相同的。近來西方經濟學的發展趨向於宏、微觀融合,新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也主張尋找微觀基礎。
⑷ 微觀經濟學的基本框架
微觀經濟學抄的核心是「襲價格機制」。消費者選擇理論解釋了「需求曲線為什麼向下」,廠商理論解釋了「供給曲線為什麼向上」,完全競爭市場理論在供求曲線的基礎上,構建了「比較靜態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價格管制、稅收、補貼、貿易等政策對價格、交易量和福利的影響。
然而,之前完美的價格機制,會因為三方面原因失靈。第一,競爭(博弈)結構存在壟斷、寡頭等時,價格機制會失靈,因此要研究非完全競爭市場,以及專注於「策略性相互依存」的博弈論;第二,存在信息不對稱時,價格機制會失靈,因此要研究信息經濟學,諸如逆向選擇、道德風險問題;第三,存在外部性時,價格機制會失靈,因此要研究外部性,諸如稅收與補貼的運用、科斯定理、公共品的提供等。
⑸ 微觀經濟學的三大基本假設條件是
1、第一個基本前提假設是理性人假設,又稱經濟人假設,或最大化原則,是西方經濟學中最基本的前提假設。
2、第二個基本前提假設是信息完全假設。價格機制是傳遞供求信息的經濟機制,信息完全假設具體體現在自由波動的價格上。最大化原則加上完全競爭假設才能推導出信息完全假設。
3、第三個基本前提假設是市場出清假設,它與前兩個基本前提假設具有明確的因果關系,是前兩者的邏輯推論。
現代經濟學的發展圍繞著對這三個基本前提假設的反思而展開。西方經濟學從以上三個基本前提假設出發,通過數學演繹推理,得出結論。
(5)微觀經濟學基礎擴展閱讀:
一、產生與發展
微觀經濟學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20世紀30年代以後,英國的羅賓遜和美國的張伯倫在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廠商均衡理論。
標志著微觀經濟學體系的最終確立它的體系主要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廠商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等。
微觀經濟學的發展,迄今為止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是早期微觀經濟學階段,或者說是微觀經濟學的萌芽階段。
第二階段: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葉,是新古典經濟學階段,也是微觀經濟學的奠定階段。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觀經濟學的完成階段。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微觀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擴充和演變階段。
二、方法發展
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長足發展,還集中體現在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巨大變化方面。分析方法的變化帶來的是西方經濟學研究深度的推進和廣度的拓展。
可以說,20世紀西方經濟學之所以產生諸多「革命」和理論創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變化。
方法論的變化對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從而使其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徵,研究方法的演變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講體現了西方經濟學的發展脈絡。
⑹ 微觀經濟學基礎
因為汽車X和汽油Y是互補品,所以X的價格上升會使X的需求量下降,因此Y得需求就會上升,簡要理解就是這樣,更專業的解釋你可以畫一個需求與供給的圖就知道了
⑺ 請問一個微觀經濟學的基礎問題
你是說LM曲線左移吧。 你畫圖可以發現,對於同一個大小的經濟體(相同的Y),左移後的LM曲線的利率更高。顯然,這符合當貨幣的需求量增大時利率上升的情形。
第二個問題,貨幣的供應量增加,會造成價格水平升高。根據費雪效應,真實的利率會下降。這很容易理解,例如你把錢存在銀行一年,如果這一年內發生較嚴重的通貨膨脹顯然會使得你所獲利息的實際收益下降。
而同樣的產量下,價格水平升高,當然實際產量會減小。可以參考下GDP平減指數理解。
⑻ 微觀經濟學考點
立即下載 舉報
微觀經濟學知識點匯總
第一章 導言
1、稀缺性:經濟資源以及用經濟資源生產的物品總是不能滿足人類無窮無盡慾望的事實 2、微觀經濟學研究的中心問題:資源配置問題
3、經濟學的基本問題:資源配置問題、資源利用問題、經濟體制問題
第二章 需求、供給與均衡價格
1、?需求: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對應於某種商品各種可能的價格,消費者願意並且能夠購
買的該商品的數量
?需求量:是指消費者在某一價格下願意購買的某種商品的數量
?需求的變化:在商品自身價格不變的條件下,由於其他因素變動而引起的對商品需求
數量的變化
?需求量的變化:在影響需求的其他因素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由於商品自身價格變動所
引起的對該商品需求量的變動
2、供求規律:
?在供給不變的情況下,需求增加導致均衡價格上升和均衡數量增加,需求減少導致均
衡價格下降和均衡數量減少
?在需求不變的情況下,供給增加導致均衡價格下降和均衡數量增加,供給減少導致均
衡價格上升和均衡數量減少
?當供給和需求同時增加或減少時,均衡數量同方向變化,均衡價格不確定
?當供需反方向變動時,均衡價格與需求同方向變化,均衡數量不確定
3、需求的價格彈性:表示在一定時期內,一種商品的需求量對該商品價格變化的反應程度
或敏感程度
需求價格彈性系數Ed = 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 / 價格變化的百分比
Ed = (?Q/Q)/(?P/P) = (?Q/?P)?(P/Q)
4、點彈性的幾何意義:需求曲線上任意一點的點彈性系數的值,等於這一點沿著需求曲線
到橫軸的距離比上其沿著需求曲線到縱軸的距離
點彈性的類型:
在同一條需求曲線上,位於上半段的點,需求的價格彈性大於1;
位於下半段上的點,需求的價格彈性小於1
五種類型:?AC段,Ed>1,富有彈性
?CB段,Ed<1,缺乏彈性
?C點Ed=1,單位彈性
?A點Ed??,完全有彈性
?B點Ed=0,完全無彈性
5、需求的交叉價格彈性:
?概念:表示在一定時期內,一種商品的需求量變動對其相關商品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
或敏感程度。
?其彈性系數等於商品需求量的變化率與引起這種變化的另一種商品價格變化率的比值,
表示為:EXY=(?QX/QX)/(?PY/PY)=(?QX/?PY)?(PY/QX)
?如果兩種商品互為替代品,則一種商品的需求量與其替代品的價格之間呈同方向運動,
需求的交叉彈性系數是正值;如果兩種商品是互補品,則一種商品的需求量與其互補品
1/55頁
的價格之間呈反方向變動,需求的交叉彈性系數是負值;如果兩種商品之間不存在任何
關系,則其中任何一種商品的需求量都不會對另一種商品的價格作出反應,需求的交叉
彈性系數為零。
6、需求價格彈性與廠商收益的關系:?R/?P=Q(1-Ed)
?當Ed>1時,Q(1-Ed)<0,即?R與?P異號。說明這種富有彈性的商品,其銷售收益與
價格反方向變化,即降價也可以增加收益,漲價會減少收益。廠商應薄利多銷。
?當0<Ed<1時,Q(1-Ed)>0, 即?R與?P同號。說明這種缺乏彈性的商品,銷售收益
與價格同方向變化,即漲價會增加收益,降價反而會減少受益。
?當Ed=1時,Q(1-Ed)=0,即?R=0,。說明單位彈性的商品,廠商無論漲價還是降價,
其銷售收入始終不變。
?對於Ed??的完全有彈性的商品,其在既定價格之下收益可以隨需求量無限增加。若
降價使收益減少,若漲價造成需求量減少,收益變為零。完全有彈性的商品不適合降
價也不適合漲價。
?對於Ed=0的完全無彈性的商品,由於價格任何變化都不會引起需求量的變化,即在
R=P?Q公式中,P的任何變化,Q都固定不變。收益與價格同方向同比例變化。 7、價格管制:支持價格(價格下限)、限制價格(價格上限)
8、稅收:
a)對生產者征稅 b)對消費者征稅
稅收對均衡價格的影響
第三章 消費者行為理論
1、商品的邊際替代率:
在保持消費者滿足水平不變的前提下,1單位的商品X能夠代替的商品Y的數量,這個比率叫做邊際替代率。MRSXY = -?Y/?X
邊際替代率遞減規律:由於隨著商品X數量的不斷增加,其邊際效用MUX遞減;隨著商品Y數量的不斷減少,其邊際效用MUY遞增,所以這兩者的比值MUX/MUY就越來越小。 ( MRSXY = MUX/MUY = -?Y/?X = PX/PY )
2、消費者均衡的條件:商品的邊際替代率=商品的價格之比。即MRXY=PX/PY 3、消費者剩餘:是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願意付出的代價與其實際付出的代價的余額。 4、收入效應:是指由於商品價格的變化引起消費者實際收入變動對需求數量產生的影響。
替代效應:是指由於商品價格變化引起相對價格變化對需求數量產生的影響。
價格效應:商品的價格變化所引起的消費者對其需求量的改變
5、希克斯分解:
?CD是一條平行於AB′並且與無差異曲線U相切的預算線,補償預算線CD與AB′平行,
表明X商品價格下降改變了兩種商品的相對價格PX/PY,預算線變平坦了。
2/55頁
補償預算線CD與原來的無差異曲線U相切,表
明消費者仍然為維持在原來的效用水平上,這就
是希克斯定義的實際收入不變。在X商品降價後,
必須把消費者的消費收入相應調整(減少或剔除
一部分),以保持實際收入水平不變。如果用Y
軸代表貨幣量,表示消費者除了用於X商品之外
的剩餘貨幣,剔除的貨幣收入就是CD與AB′之s=X〃-X 間的垂直距離AC.替代效應?X
?將補償預算線CD平移到AB′,意味著保持相 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
對價格不變,把剛才剔除的由於價格下降而增加的貨幣收入再補償上均衡點由E〃移動至 E′.X商品的需求量由X〃增加到X′,是消費者實際收入水平提高的結果,這就是收入效應. m?X= X′- X〃 sm?價格效應=替代效應+收入效應 ?X = X-X =(X〃-X)+(X′- X〃)=?X+?X 6、恩格爾曲線(收入——需求曲線)
有收入——消費曲線(收入擴展線)推導而來
7、一般的低檔品、吉芬商品
價格效應:低檔品 價格效應:吉芬商品
低檔品:收入效應與價格同方向變動,但影響程度小於代替效應的情況。替代效應引起的
s對商品X需求的增加量?X=X〃-X,大於收入效應引起的對商品X需求的減少量
msm?X= X′- X〃。因此,價格效應?X=?X+?X仍然為正。(收入效應與替代效
應方向相反,其影響程度小於替代效應的影響程度)
吉芬商品:收入效應與價格同方向變動,其影響程度超過替代效應的情況。替代效應引起s的X商品需求量的增加量為?X=X〃-X,小於收入效應引起的X商品需求量的減
msm少量?X= X′- X〃,因此,價格效應?X=?X+?X最終為負。(收入效應與替
代效應方向相反,且收入效應的影響程度大於替代效應的影響程度)
第五章 生產理論
1、邊際技術替代率:是指在保持產量水平不變的前提下,用一種投入替代另一種投入的比
率。邊際技術替代率反映了廠商為保持原有的產量水平不變,增加一單位要素的使用量
與放棄另一種要素之間的數量比例關系。
MRTSLK = -?K/?L 當?L趨於0時,MRTSLK = -dK/dL
2、生產者均衡的條件:兩種要素的邊際技術替代率等於兩種要素的價格之比。
MRTSLK=MPL/MPK=w/r 或 MPL/w=MPK/r
3/55頁
B、AB三條等成本線有相同的斜率,ABAB、A1122
與等產量線Q相切,切點E是生產者均衡點。它表0
示,在既定產量下,生產者選擇E點的要素組合(L、0
K),可以實現成本最小化。AB雖然代表的成本水022
平較低,但其與既定等產量線Q既無交點也無切點,0
無法實現Q代表的產量;AB雖與Q相交,但花0110
費的成本高於AB代表的成本水平。從a、b點沿Q0
向E點移動,都可以獲得相同的產量水平並可以是成
本下降。只有在E點,,才能滿足既可以實現既定產
量,又可以使成本水平降到最低。所以E點是生產者 均衡點。
既定產量下的成本最小化要素組合 3、邊際報酬(產量)的遞減規律:是指在一定技術水平下,在其他投入要素不變時,隨著
一種可變要素的增加,其邊際產量增加到定點後最終會趨於遞減。(在連續等量地追加
一種可變要素到其他固定要素上去的過程中,起初該要素的邊際產量是增加的,但達到
一定殿後,再增加可變要素的投入,其邊際產量是遞減的)
4、短期生產三個階段的劃分:
?邊際產量曲線與平均產量曲線的關系:當邊
際產量曲線在平均產量曲線上方時,平均產量
曲線是上升的;當邊際產量曲線與平均產量曲
線相交時,平均產量曲線達到最高點;當邊際
產量曲線在平均產量曲線下方時,平均產量曲
線是下降的。
I階段:勞動的平均產量上升,邊際產量大於
平均產量,勞動總產量增加。相對於固定投入
而言,可變投入不足,可變投入的增加可以使
固定投入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生產者增加要
素投入量就可以增加總產量。
III階段:邊際產量變為負值,總產量開始下降。
意味著可變要素使用數量越多,總產量就越少。
生產者要減少可變要素投入量,改變總產量減
少的趨勢,使生產過程過渡到II區。
II階段:勞動的邊際產量小於平均產量,勞動
的平均產量開始遞減,但邊際產量依然大於0。
應將生產安排到II階段進行。具體安排在那一
總產量、平均產量與邊際產量 點取決與廠商的目標。若追求平均產量最大,
生產將安排在平均產量最高點處;若追求產量最大,生產將安排在總產量最大處;在利潤最大化的假設下,生產的安排取決於成本與收益的比較。
5、長期規模報酬的類型:
?如果產出增加的比例超過了投入要素增加的比例,生產規模報酬遞增。
f(tL,tK) > tf(L,K)
?如果投入與產出的比例相同,則規模報酬不變。 f(tL,tK)= tf(L,K) ?如果產量增加的比例小於投入要素增加的比例,生產的規模報酬遞減。
4/55頁
f(tL,tK) < tf(L,K)
長期規模報酬類型的判定:
?對於生產函數Q=F(X, X, X,…, X), 123n
如果所有投入要素都增加α倍,產量增加β倍,即βQ=F(αX,αX,αX,…,αX) 123n
那麼,若α>β,則規模報酬遞增;若α=β,則規模報酬不變;若α<β,則規模報酬遞減 ?對於生產函數Q=F(L,K),
n 如果λ?Q=f(λL,λK)。 其中,n為任意常數,λ為正實數,那麼該生產函數為n次齊次生產函數。
那麼,若n>1,則規模報酬遞增;若n=1,則規模報酬不變;若n<1,則規模報酬遞減 ?阿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規模報酬的判定。
αβ α β α+β αβ α+β Q=ALK A(λL)(λK)= λALK= λQ
若α+β>0,則規模報酬遞增;若α+β=0,則規模報酬不變;若α+β<0,則規模報酬遞減。
第六章 成本、收益理論
1、機會成本:是指把既定的稀缺資源用於某種特定生產時,必須放棄的該資源用於其他用
途能夠獲得的最大收益
機會成本是一種隱性成本,沉沒成本因為無法收回而不是機會成本,機會成本指的是現
在。會計成本是顯性成本,是歷史成本
2、短期成本曲線及其關系:
短期總成本:STC(Q)=VC(Q)+FC=Φ(Q)+b
可變成本:VC(Q)=Φ(Q) 機會成本
固定成本:FC=b 非機會成本
平均固定成本:AFC(Q)=FC/Q=b/Q
平均可變成本:AVC(Q)=VC(Q)/Q
短期平均成本:SAC(Q)=AVC(Q)=AFC(Q)
短期邊際成本:
?SMC(Q)=?STC(Q)/?Q
當?Q趨於0時,dSTC(Q)/d(Q)
?SMC(Q)=?VC(Q)/?Q
當?Q趨於0時,=dVC(Q)/d(Q)
關系:?固定成本線是一條水平線,表示其不隨產量變化而變化
?可變成本曲線從原點出發,表明產量為0時可變成本也為0.隨產量的增加,可變
成本也相應增加。可變成本曲線的形狀主要取決於可變投入要素的邊際生產力。
?當可變要素的邊際產量上升時,產量增加的速度快於可變要素增加的速度,即產
量中的增加快於可變成本的增加,可變成本以遞減的增長率上升;當可變要素的邊
際產量遞減時,產量增加的速度慢於可變要素增加的速度,及產量的增加慢於可變
成本的增加可變成本便以遞增的增長率上升。
3、短期成本變化的原因:短期總成本是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之和,短期成本曲線的形狀與
5/55頁
⑼ 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什麼
整個微觀經濟學的論證都是建立在三個基本的假設條件之上的,即完全理性內、完全容競爭、完全信息。而這三大假設都與事實難以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