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魔鬼經濟學2》讀後感
《魔鬼經濟學2》讀後感(一):表面一件小事,引發誘因,造成一些列行為模式改變。
本書主題思想:表面一件小事,引發誘因,造成一些列行為模式改變。
顛覆傳統的思想:
1、交通問題:馬車和汽車的作用異曲同工,都是當時經濟大發展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都造成社會問題,都有環境污染,汽車是馬車替代品,什麼又是汽車替代品,過度擔憂環境污染是沒有必要的,總有新的方案會代替舊的方案。
2、外部效應:實施一種行為,其他人被迫為此行為付出代價,叫外部效應,分正負兩方面。為了維護自己利益做出的保護措施,傷害了其他人的利益,就是自我利益的經典案例,比如防盜裝了CLUB鎖。
3、因人而異的效果:沒名氣的人,以低成本解決一件棘手難題,不被認可;名人用高成本,費時未必能解決難題的過程,已獲得眾人擁護。
在選取樣本事,盡可能剝離復雜因素和變數。
4、決定薪酬的原因:除了供求關系,還有工作難度、工作不適程度、適合做這份工作的人數等。
5、價格歧視:實施價格歧視時,要做到無轉賣可能性、可實施的對象清晰可辨。
6、樣本選取:將現實固有的復雜因素剝離,盡可能公平評估試驗
7、學會思考不同事情的共性:街頭妓女和聖誕老人都是利用特地時間的需求猛增帶來短期機遇賺外快。
陪同女郎和企業家的共性:找到合適銷售渠道,去掉中間商使成本最低、獨特的人格魅力能發現對方優點、質量控制(堅持理念和逆向思維),根據供求市場靈活掌握價格歧視。
《魔鬼經濟學2》讀後感(二):人之初,本「利己」
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學著作,一套四本80萬字,只有引用了一小部分淺顯的經濟學詞彙;雖然大量引用數據,但一個復雜的數學公式也沒有。作者的寫作手法,是從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提煉出被我們忽略甚至完全誤解的「經濟學原理」,內容通俗、文筆易懂,所以讀起來很流暢、很輕松。
第一冊是我認為寫得最好的一本,副標題為「揭示隱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實世界」,作者通過幾個顛覆性的話題引來熱議,比如「教師和相撲選手為何要作弊?」、「毒販為何還跟母親住一起」等,每個話題都寫得比較深入,數據詳實。其中最具爭議的話題莫過於「90年代開始美國犯罪率下降,源於70年代的墮胎合法化」。
第二冊是「擁有清晰思維的藝術」,全書仍然注重用數據說話,告訴大家:酒後走回家比酒後駕車回家更危險、醫生洗手的概率遠低於「規定」、妓女減少主要是因為婚前性行為增加、兒童安全座椅並沒那麼「安全」、死於恐怖襲擊的概率是自殺的五百多倍......至於書標題所描述的「清晰思維」,我個人理解是「經濟利己主義」,絕大部分的「利他」從本質上都能找到「利己」的根源。
第三冊「用反常思維解決問題」,我個人提煉作者所指的「反常思維」就是指「誘因思維」,或者說是「動機導向思維」。英國統治印度時期,為了減少眼鏡蛇頒布蛇皮換錢的法令,結果反而催生了一大批養蛇人;很多城市限號以後,汽車保有量反而猛增;在寫有保護提示的標志牌前,石化木反而被偷的更多。如何正確利用誘因呢,我想有以下幾點:找到人們真正關心什麼,而非口頭;給對方你能承受的更多價值誘因;注意人們對不同誘因的反應;最重要的一點,永遠、永遠不要臆測人們會因為「這樣做正確」而去做某事。
第四冊「用有色眼鏡看世界」,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本博客文集,集成了作者在成名後開的博客的各種內容,這是全套書最厚的一本,卻也是最沒有營養的一本。不僅缺少主題、雜亂無章,內容也缺少深度。
整套書看完,可能不得不承認,書里的許多內容確實都很「新鮮」,但其許多觀點我個人並不認同,比如90年代美國犯罪率下降的原因,我個人覺得監控攝像頭的普及的影響可能要更大些吧。但我確實要承認,作為一套老百姓看得懂的「經濟學」著作,它能幫助大眾培養經濟學「大腦」,用經濟學的視角更清晰的看待世界,用反常思維分析解決問題,值得為之點個贊。
在中國,其實也有很多學者在做類似的「經濟學」大眾化推廣,我個人最推崇的還是北大的薛兆豐教授,他的許多文章,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都勝於本套書的作者列維特。綜上,我給這套書打7.8分罷。
《魔鬼經濟學2》讀後感(三):經濟學是你身體里的魔鬼
文/王福重(經濟學家)
這是一本「聳人聽聞」的書。
在學界,早就有「經濟學帝國主義」的說法,意思是經濟學跨過自己的范圍,蠶食其他學科的固有領地,比如政治學、法學和歷史學,而且已經有幾位,憑此拿到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大有天下學問,莫不是經濟學的架勢。
《魔鬼經濟學2》,是經濟學攻城略地的最新和最有力的證據。
「super」,即超爆,意思是說本書所研究的問題,至少表面看,跟經濟學沾不上邊。但是,說實話,經濟學並非只研究市場、賺錢這等雕蟲小技,在更本質的意義上,它關注的是人類的行為,一切行為。包括本書選取的街頭妓女、恐怖分子、冷漠的案發現場看客等。
照「狡猾的」作者的本意,「超爆」不是關鍵詞,「魔鬼」才是。中國人用「神出鬼沒」來形容神奇的人和事。看了本書,如果你認為經濟學就是這樣神乎其技,作者的目的就算達到了。
魔鬼經濟學的第一層意思是,言人之不敢言。別人避之猶嫌不及的,我也敢蹚渾水。比如觀察街頭妓女,分析她們的賣淫方式、定價方法,就必須有「魔鬼」的膽量。魔鬼的第二層意思是,事情的背後都有經濟學這個「魔鬼」在作祟。第三層意思是「鬼點子」。比如氣候變暖,似乎已成定局,令全世界頭疼,但是,在作者看來,它也有簡單至極而且「經濟」的解決方法。
在第1章里,「遏制氣候變暖:火山爆發?用煙囪桶破天?還是架一根18英里長的管子?」討論的是外部性問題。當下最時髦的話題,是全球變暖。顯然,作者對是否真的變暖,二氧化碳是否真的是一種「有毒物質」,以及變暖的前景是否真如媒體和一些科學家渲染得那樣可怕,持相當冷靜和懷疑的態度。實際上,變暖並非言之鑿鑿,最近幾年,全球氣候是變冷的。世界末日,不過是唯恐天下不亂的鼓噪。
假如全球變暖是真的威脅,這種外部性的解決需要的是全球的協同合作,但是中國和印度等新興的碳排放大國,似乎佔有道德上的優勢,這種協同是不可能的。哥本哈根大會的無果而終,就是不合作的結果。
改變生產和生活方式,少用化石燃料,比如開新能源汽車,過低碳生活,正在成為一種新道德和新光榮。本書作者說這是美國前總統戈爾(獲得過諾貝爾和平獎)的方法。
這種改變,即使能成功,也是杯水車薪。二氧化碳的半衰期是100年,現存的二氧化碳將存在幾個世紀。更重要的是,戈爾的思路有邏輯缺陷,因為人類並非不知道如何避免破壞環境,而是不想這么做,因為成本太高(經濟原因)。再說,也缺乏激勵,沒有激勵,僅僅是教育,自利的人們怎麼會真的採取行動?
但是,如果全球溫度真的上升,辦法並不是沒有,而且解決問題的方法,其實是得來全不費工夫的。令人咋舌的「布迪科的毯子」計劃,也就是「皮納圖博火山」(火山爆發能讓地球變冷)辦法,僅僅需要2.5億美元!科學的實驗證明,這是完全可行的。
如果這個法子不行,還有兩個替代的辦法:「上天的煙囪」,以及「霧氣騰騰的鏡子」。這些簡單的辦法,聽起來如天方夜譚,這也是作者所說的「魔鬼」。
第2章 「恐怖分子的銀行賬戶有什麼特點?」圍繞恐怖襲擊事件展開,說的是信息經濟學,也就是信息不對稱下,人們應該如何行為。人的行為,哪怕是荒誕、極端的行為,都嚴格遵循經濟學的利益最大化原則,從這個原則出發,可以發現事情的本質,包括尋找誰是自殺炸彈。
誠如作者所言,先天的東西,不是恐怖分子之所以成為恐怖分子的東西。恐怖分子並非如人們想像的那樣,出生於貧困家庭,沒有受到良好教育,相反,恐怖分子一般出生在比較富裕的家庭,受到相對良好的教育。在這個意義上,恐怖分子不是為生活所迫,而是相當「有理想的」,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最大利益。
恐怖活動的代價,首先是造成人心惶惶,擔心會遭到再次襲擊。不過,統計數據表明,人遭到再次襲擊的可能性,僅僅是自殺或者他殺的1/575,或者說更大的危害是經濟上的。比如,「9•11」恐怖事件後,美國除了兩場耗資數千億美元的戰爭外,還加強了安保措施。以機場安檢為例,假如每人需增加1分鍾的安檢,美國航空流量每年有5.6億人次之巨,就是一筆不小的經濟代價。
醫患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依靠傳統手段收集病人信息異常困難。所以,醫生的可用時間,60%用於收集信息,純粹診病時間不過15%。所以,開發能夠收集病人信息的系統,是「9•11」 恐怖事件後的一大發明。這個發明,除了疾病診斷,還可以預防恐怖主義。
與醫生了解病人類似,患者也想了解醫生的水平。根據治療效果或者其他看似更實在的標准,往往是很不靠譜的,但是有些基本信息卻更加要緊,更加可靠。比如,是否畢業於一流醫學院,是否在出色的醫院實習等。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招聘單位總是對一流大學畢業生青睞有加,因為文憑可以有效地識別求職者的水平。
但是,作者的出色工作不在於此,而在於他們認為,決定患者在急診室以及今後一段時期是否存活的因素之一是其收入水平(貧窮患者比富裕患者的死亡率要高很多)。而統計也表明,購買了養老金的群體,活得更長;遺產稅的徵收時點和存廢,也影響壽命的長短。
一個很有趣的疑惑是:為什麼化療效果實際上很小,醫生還是不遺餘力地推薦?原來,醫生可以因此賺更多的錢,也會得到政府更多的研究資助。
對於反恐,最重要的恐怕是,迅速找到恐怖分子的所在。有多種辦法,而且已經付諸實踐。比如,搜集人力情報、監聽電子通信、追蹤跨國資金走向——也就是為恐怖活動融資的行為。遺憾的是,所有這些都幾乎毫無斬獲。
這個發現似乎讓事情柳暗花明:潛在的恐怖分子不購買人身險。因為保險公司不會為自殺者支付保險金,這個特徵正好可以用於識別恐怖分子。令人興奮的是,實際上,根據這個提示,在一長串可疑名單中確定恐怖分子,變得相對容易,這個工作已經卓有成效!
第3章「難以置信:犯罪率升高是因為電視看多了?」說的是經濟學的新分支:行為經濟學。行為經濟學近幾年頗為流行,大有撼動傳統經濟學的架勢,特別是,有數位經濟學家(也許不是)還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行為經濟學找到的突破口,是經濟學的基石:經濟人假設(每個人都是利己而非利他的)。
《紐約時報》的一篇報道說,一個婦女受到連續襲擊,而38個鄰居眼睜睜看著她被殺,卻無動於衷。
人們不是有利他主義的傾向嗎?比如我們熟悉的好人好事,母親為兒子捐腎,比如「最後通牒」模型中,當事人給予對方的善意。但是,當此危難時刻,人們的冷漠毫無利他的影子,到底哪個才是人性的真實寫照?
本書作者之一的史蒂文•列維特,是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教授,曾榮獲約翰•貝茨•克拉克獎,這個獎被認為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某種前奏。
史蒂文把「最後通牒」試驗進行變種,以便更接近現實世界,發現其結果與之前大相徑庭,人們表現出的不再是利他,而依然是「利己主義」的傾向。
道理在於:由於存在「選擇性偏差」,以及在「認真觀察環境」下,參與實驗的人會「主動」地配合實驗者,因此那些「標準的實驗室實驗」結論是很不靠譜的,所謂的利他行為是一種純粹的樂觀想像。
而各種捐獻的目的也並不那麼單純,背後或多或少都藏著利己的動機,或者說是偽裝之下的利他主義。自願捐腎的人,並沒有想像的那樣多,很多病人在等待中離世了。以至於諾貝爾獎得主貝克爾都支持成立一個受到良好監管的人體器官市場。很明顯,這樣的市場可以拯救很多人,但是存在政治和道德上的巨大風險。
後來的調查證實,《紐約時報》的報道過於誇大其詞,當時有人阻嚇罪犯,也有人報警,是一個很普通的案件。
但是,更重要的是,即使有人做壁上觀,也不是不可理喻的。人就是有利己和利人的兩面性。危險的是誇大利他,而貶損利己(關於利己的好處,傳統經濟學已經說得太多)。
傳統的「經濟人」假設,更普遍,更有說服力。行為經濟學的科學性,卻很值得懷疑。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將人做了嚴格區分,而墨子卻非同凡響地說「義者,利也」,終結了這個無意義的爭論,即所有的人都是「小人」。楊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更是大膽道出了人性自利的本質。
第4章「疫苗、安全帶和颶風:不一樣的事情,一樣的邏輯」,說的是市場而非政府才是找到解決問題辦法的部門。最好的辦法是那些成本低廉且簡單的辦法,不過它們經常受到指責和懷疑。
匪夷所思的是,出於好意實施的法律,總會產生有違初衷的結果。比如,中國的《勞動合同法》,最終造成了更多非熟練工人的失業,這叫「非預期後果法則」。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治病的醫生,為救死扶傷開展的解剖實驗,導致了成千上萬的人丟命。
歷史並非簡單重合:最困難的問題,往往是用極其簡單的方法解決的。例如,1950年後的50年,世界人口幾乎翻了一番,原因居然是硝酸銨化肥的發明和使用。硝酸銨讓人類可以依靠動物和水果作為食物。作為能源和動力,跟成本高昂的鯨油相比,石油是一種便宜、便捷得多的能源和動力。
脊髓灰質炎是可怕的疾病,奪取了無數人的生命和健康,包括偉大的羅斯福總統(39歲時罹患此病)。在眾多的抵抗方法中,疫苗是最出色的。固然,研發疫苗十分困難,但是從治療方式和所需費用來說,疫苗是極其簡單和低廉的。
心臟病人死亡率的下降,居然不是看似高超的搭橋手術以及昂貴葯物,而是便宜得不能再便宜的阿司匹林的功勞。
說到交通事故死亡率的下降,必須感謝美國越戰時期的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是這個古板的統計學家首先提出配置安全帶的。安全帶極大地降低了汽車事故的死亡率,拯救了幾十萬人的生命。這個辦法通過改變人類的行為方式來避免生命的悲劇。這個過程當然不是一帆風順的,時至今日,還有多少中國司機和乘客對安全帶抱著抵觸的態度!
颶風是美國人的噩夢之一。為了減輕颶風的破壞力,各種辦法想盡,但效果不佳。但有人想出一個:在海中投放大量帶裙擺的輪胎!這個人,是微軟的前首席技術官、當代最偉大的科學家霍金的學生梅爾沃德。最妙的是,它簡單,花費也出奇的少。
一個著名的案例是:第一批去澳洲的人,是坐船去非洲的奴隸。開始的時候,資本家是按上船人數給人販子錢。結果發現,上了船,能到澳洲的奴隸,所剩無幾。在進行了各種技術改進(例如增加水供應、保安措施、醫療人員等)無明顯效果後,一個極簡單的想法徹底扭轉了局面:按照下船人數給錢。這是從人的自利性出發的舉措,自然奏效。
相信市場,相信人們從經濟成本–收益比較出發做出的選擇更有力,是本章的重點。
在第5章里,「街頭妓女與百貨商店聖誕老人有何相似之處?」在衛道士看來,題目很有些輕佻。但是,要說的主題卻是嚴肅的勞動力市場如何運行,而即使是看似不恥的賣淫行為也得遵循經濟學原理。
女人難找工作,收入比男人低,但不能因此就說社會歧視女性。男女在性別上存在差異,在經濟上也存在差異,是有其合理之處的。女人更顧家,於是有限的精力被分散了,降低了工作效率,減少了工作時間;女人的生理特點也不容忽視。所以,在某些勞動力市場上,包括WNBA教練,鮮有女性。但賣淫這個特殊場合,卻完全相反,女性一統天下。
男人們好像越來越花心。這不是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男人還是那些男人,不同的是,過去賣淫市場小,價格高,光顧的男人就少,沒法不忠誠。但是,賣淫市場迅速發展(部分是因為女性收入低),賣淫者間競爭加劇,促使價格下降,男人可以獲得更低價的性服務,性道德因此敗壞。
購買賣淫服務,滿足了生理慾望,更有經濟上的好處:不必承擔懷孕的成本、承諾結婚的成本等。
賣方肯定想要高價。如果能降低競爭,街頭妓女的服務價格就可以提高,但是妓女沒有權力攻擊同業競爭者,控告別人,或者爭取立法,對外來者徵收「關稅」。但是,她們有別的辦法。
街頭妓女可以實行「價格歧視」,看人下菜碟,比如黑人低價,白人多要。可以單干,也可以找人看場子,這就形成經濟學上的「委託代理關系」。代理人可以專門跟警察打交道,搞定警察,驅趕競爭者,雙方是互利關系,而且考核代理人是否盡心是相當容易的。代理人的出現,促成了穩定的「市場環境」,增加了妓女的收入。
中國的國有企業,經常發生代理人違背委託人的行為,比如企業投資虧損巨大,而總經理卻享受高得離譜的年薪,就是缺乏相應的監督機制。
這一章的名字中有「聖誕老人」,可是壓根兒就沒說聖誕老人的事。因為聖誕老人的行為模式跟街頭妓女是完全一樣的,雖然寫起來更體面,但是本書作者卻不屑於這種體面,他們更熱衷於描寫魔鬼。
不要以為說妓女的行為就是噱頭,作者的真正用意在於,經濟學不是好人的學問,也不是壞人的學問,而是關乎一切人的學問。無論是體面的工作、嚴肅的行為,還是難以啟齒的活動,在經濟學家看來,都沒什麼區別,經濟學都可以檢驗、審視它們,廓清背後的決定因素。
結語 「猴子也是人」陳述的一個觀點是:無論是食色性也,還是喜歡搭便車、推卸責任,抑或成為恐怖分子,猴子與人毫無二致。經濟學這個魔鬼,也附在猴子的身體里。在這個意義上,經濟學不但研究人,也研究動物,「帝國主義」又向外擴張了。
這本書,在形式上,也許有些聳人聽聞,甚至嘩眾取寵,但是如果認真讀下來,就會發現作者的寫作態度嚴謹而科學。他們總是依據第一手素材,不厭其煩地利用原始數據,以及可靠當事人,特別是始作俑者的陳述,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小心地運用邏輯推演自己的結論。特別注重運用統計方法,而非傳統道德或者政治來分析問題,是本書的一大特點。我們能從書中大量的統計數據和資料、親身實驗、與街頭妓女的親密接觸等,洞見作者的辛苦和認真。
經濟學和經濟學家的作用,比普通人想像的要大得多,在紛繁復雜的現象背後,都有一個經濟學的「魔鬼」潛伏著呢。
《魔鬼經濟學2》讀後感(四):少一些想當然,多一些思考
在寫這篇讀後感前,我刻意沒有去讀或者聽其他人對於本書的看法,怕影響自己的思維。當然,別人可能比我理解的更深更透徹,但,在這里,只想寫下屬於自己的一些感悟。
雖然說這本書的名字中有「經濟學」兩個字,但作為一名對經濟學理論一竅不通的理工科生來說讀起來也並不困難。因為作者是通過一個個真實生動的事例,經過深度剖析,傳達一些信息,一些概念,一些邏輯。這里的「經濟學」更多指的是用經濟分析的方式描述人類行為決策和各類社會現象。作者希望通過經濟分析的方法客觀闡釋世界的本來面貌,幫助讀者更加了解世界。
簡單的說說這本書帶給我兩點收獲:
第一,一個關鍵詞「想不到」。想不到酒後步行比酒後駕車還要危險,想不到火山爆發可以降低全球溫度,想不到《勞動法》也會損害勞動者,想不到化療對於多數腫瘤患者的作用微乎其微,書中還有很多例子……
這探討的其實是思維方式問題,我們掌握的很多所謂的「常識」往往是一種思維惰性,也許是學校教育的,也許是社會輿論的宣傳的,也許是自己的經驗總結的,當我們接收到一個信息時,尤其是所謂的「權威」發布時,很少去深入思考和辨別一件事情的真偽。這本書給我們提個了醒,當接收信息時,多加思考和辨別,少一些「想當然」。
第二,豐富了知識儲備。也許我們對一件事情有好奇心,有探索精神,但我們未必能有去深入研究的條件。本書作者做了大量工作,以翔實的數據和統計分析,向我們呈現了一個盡量真實的世界。比如兒童安全座椅的安全性問題,如何判斷醫生水平的高低,人是否存在「利他主義」傾向等問題。
《魔鬼經濟學2》讀後感(五):「成本-收益」的正確演算法
首先申明:在本篇書評里,「經濟學家」是褒義詞。
先拋結論:絕大部分人都是經濟人,同時也是坡腳的經濟學家。
經濟人,簡言之,就是人趨利避害的本性,總會對事情的「成本-收益」進行評估,而去決定做或不做。一些很奇怪的宏觀現象,往細處分析、思考,歸咎到個體層面的本性,其實也就很自然了。比如,那些為保障殘疾人勞動權益的法規出台,導致殘疾人就業率大大降低(雇了殘疾人不能委屈他、辭退他,還不如不招!)。
經濟學家當然也是經濟人,讓他們脫穎而出的,是他們能對「成本-收益」進行更准確地評估。比如這幾種思維,考慮外部效應、對未來和現在收益的評估、更純粹的數字導向。
外部效應,即某人實施某種行為,其他人要被迫付出代價。比如,在公共場合吸煙、隨意污染環境,很多時候,外部效應是不易引人注意的,就是這種行為的成本是被低估的。所以,你身邊那種損人損己額行為還少嗎,很簡單的例子,「羊來了」。
未來和現在收益的評估,人們一般不願為了應對未來的問題、獲取未來可能的收益而花費現在大量的精力,就是未來收益往往是被低估的。比如,投一個五年後才能盈利的項目,你願意嗎?那麼多企業家拼了命的投資、布局,是為了什麼?
更純粹的數字導向,從統計上說,坐飛機比坐汽車安全,安全座椅並不比安全帶安全。這些事實,你信嗎?因為對信息的了解不足、也不願意花多精力思考數字問題,人們往往會被媒體誤導,會遵從自己所謂的「常識」去做出錯誤的判斷。
經濟學家,是更願意思考、更遵從理性支配的人。從這點看,「成本-收益」的公式不變,經濟人要做的無非是把外部影響納入成本計算、把未來預期納入收益計算、整個公式更加量化。擁有清晰地思維藝術,成為自己的經濟學家
⑵ 魔鬼經濟學2讀後感4000字
讀《魔鬼經濟學》一書,本人一邊讀一邊做了深入思考,目的只有兩個:一、去偽存真,將裡面一些虛幻的概念通過思考做主觀剝離,吸取其中一些研究問題的方式方法;二、與目前本人所從事的工作相結合,採納其中一些好的理論內容用於工作實踐。
經濟學是研究經濟發展規律的一門科學,按照其研究方向可以分為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等,「魔鬼經濟學」應該還無法單獨作為一個研究方向,根據書中所研究的問題,大都是個案問題,又和微觀經濟學所主要研究的「供給、需求、產品市場」等關聯度不大,所以很難歸入哪一個研究方向或者研究門類。據此,本人提出第一個觀點:「魔鬼經濟學」目前還不能作為一個獨立的經濟學門類。
繼續思考,本書中研究的「學校老師和相撲運動員共同之處」、「3K黨和房地產經紀人的共同之處」等問題,我欣喜地發現,10年前所讀的《西方經濟學》中關於 「經濟人假設」的概念,在該書中也是作為研究的前提,我們回顧下他的內容當一個人在經濟活動中面臨若干不同的選擇機會時,他總是傾向於選擇能給自己帶來更大經濟利益的那種機會,即總是追求最大的利益。也找到了「魔鬼經濟學」與傳統經濟學理論相關聯的地方。於是本人提出第二個觀點:魔鬼經濟學是基於傳統經濟學理論的研究假設前提,所創新發展的一種研究問題的方式方法。
其中一些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非常適用於人力資源工作者開展工作,人力資源工作的招聘、績效考核、薪酬等職能都是需要研究人性和人的心理的。招聘的時候,面試或其他測試時按照我們的招聘工具獲取我們所需要的信息,其實就是在探究人性,以最快的方式了解一個人;績效考核方案的制訂,結合書中的「老師」、「相撲運動員」、「房地產經紀人」等案例,他們都是基於「經濟人」的前提在做自己的工作或處理問題的路徑,如果說中間出現什麼問題,職能歸咎於我們制訂的政策存在漏洞,而我們做深入研究也是為了我們修訂更為完善的考核政策;薪酬制度的制訂所遵循的原則,也都是探究人性的,比如工資的公平,「公平」不等於「滿意」,而是等同於「沒有採取不滿意的對抗行為」,這個就是人性。該書中的很多研究問題的方法和我們實際工作其實是緊密關聯的。本人第三個觀點:魔鬼經濟學作為一種研究問題、思考問題的技術更為貼切,它可以指導我們的日常工作。
上大學以來,在一些如微觀經濟等跟經濟有關的課堂上,總聽到老師們推薦一本經濟類的書,說是必讀的——它就是《魔鬼經濟學》。這本書實在搶手啊,在圖書館是要預約才能借到的,我把它從圖書館拿回來的時候,心情那叫一個激動啊,於是我利用一個星期中午午睡前的空隙把它讀完了。
說實話,當初我想要借這本書來看的目的是比較功利的,想著它既是暢銷書,又是與我們專業有關的,裡面一定會教我們很多經濟學方面的知識。可是一整本書讀下來,感覺作者史蒂芬·列維特直接告訴我們的關於經濟學方面的東西不多,但他在書中向我們展示的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我發現作者善於推翻人們一貫的想法,然後用一系列的調查數據來向讀者闡明自己的觀點。雖然我感覺書中的一些大多數關於美國背景與我們日常接觸的很不一樣,導致我會對一些章節不太理解,但是我還是比較認同作者的做法,那就是用事實說話。
然而,我對書中作者關於孩子教育與父母之間的關系的看法持保留態度,可能是因為國情不同吧,我始終認為孩子教育與父母之間有極大的相關關系。書中史蒂芬·列維特有這樣一個觀點:毫無疑問,在孩子一生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可是,大多數父母都是在孩子出生之後開始學習如何教育孩子的,這時已經為時過晚了。對此我不太認同,因為放到中國來說,父母的教育對孩子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
具體拿我最近在《讀者》看到的一篇文章來說吧。文章題目是什麼已經忘了,但裡面的內容讓我下定了一個決心,以後教育孩子也要像文章所說的那樣去教。那篇文章主要說的是一個13歲男孩到國外生活一段時間的故事,因為他爸爸有事,所以要把他托給外國一個朋友看管,在機場,爸爸友人這樣對小男孩說:「聽著,你爸爸不沒有欠我人情,我也沒有欠他人情,這樣我們之間不存在什麼人情利益關系,所以你在我那兒住的時候要自己照顧自己,不要指望我照顧你的起居飲食。早上要自己做早餐,自己想到哪兒玩可以按照旅遊手冊上寫的路線去遊玩,若是我有空我可以陪你去……」就這樣,過了幾個月國外生活回來,小男孩的變化讓全家人吃驚,他成了具有極高自理能力的13歲小男孩。就我自己而言,父母給我的影響也是最大的,在他們身上我學到了要承擔責任、努力前進,因為在家裡,我們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行舉止,他們就是我們的榜樣。當然,青春期的我們就很難說了。
由此我認為,家長給予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對他的身心發展有極大的影響。如果父母不放手去讓孩子自理,他就遲遲不能獨立生活。當然,小夥伴跟環境也是重要因素,但我覺得父母的教育才是關鍵。而前一段日子有位老師在網上發布的帖子也跟這個話題有點關聯,他認為如今「寒門難出貴子」,就是說富人家的子弟由於他們的父母肯花錢給他們最好的教學資源,這樣他們的孩子在日後的各種競爭中可以脫穎而出。當然,這涉及的有教學資源分配不公的問題,但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仍是父母。
讀完這本書後,盡管我腦海中仍有許多問題,但也學會了分析問題要結合背景,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才能得出你想要的答案。
最後,針對研究思考問題的書籍,還有很多,大前研一先生的《思考的技術》也是其中之一,區別在於:《魔鬼經濟學》是基於「經紀人假設」和數字為前提來研究思考技術的;《思考的技術》是基於大前研一幾十年的管理學實踐經驗為前提來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