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經濟的范疇有哪些
以下是經濟的范疇和具體分類,希望對你有用
經濟
關於「經濟」一詞的由來
唯物主義代表色諾芬在他的《經濟法》中將「家庭」及「管理」兩詞的結合理解為經濟。嚴復曾將經濟一詞翻為生計。日本人將其正式翻為經濟,後由孫中山先生從日將這一說法引入中國。
(一)辭典中對「經濟」一詞的解釋。
1.經濟就是生產或生活上的節約、節儉,前者包括節約資金、物質資料和勞動等,歸根結底是勞動時間的節約,即用盡可能少的勞動消耗生產出盡可能多的社會所需要的成果。後者指個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費上精打細算,用消耗較少的消費品來滿足最大的需要。總之,經濟就是用較少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空間獲取較大的成果或收益;
2.經濟就是國家或企業、個人的收支狀況,如國民生產總值、社會總產值、企業的產量與效益、個人的收入與支出等;
3.經濟就是經邦濟世、經國濟世或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如「識局經濟」(《晉書紀瞻》)、「皆有經濟之道而位不逢」(隋王通《文中子中說》卷六)。它的含義包括國家如何理財,如何管理各種經濟活動,如何處理政治、法律、軍事、教育等方面的問題,即治理國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4. 經濟就是家庭管理(見[古希臘]色諾芬著:《經濟論》);
5.經濟就是一種謀生術,是取得生活所必要的並且對家庭和國家有用的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見[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政治學》)。
第1、2個解釋反映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習慣用法;第3個解釋是我國古代對經濟一詞的用法;第4、5個解釋是古希臘對經濟一詞的用法。
(二)傳統的政治經濟學著作中對「經濟」一詞的解釋。
6.經濟是指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或社會經濟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上層建築賴依建立起來的基礎;
7.經濟是指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包括物質資料的直接生產過程以及由它決定的交換、分配和消費過程。其內容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但主要是指生產力;
8.經濟是指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的總稱。包括一國全部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及其活動和部分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及其活動。我們通常講不同國家的經濟狀況,就是從國民經濟的角度上講的(這一定義犯了邏輯錯誤,即循環定義)。
(三)俄羅斯經濟學家對經濟的定義。
9.經濟就是遵循一定經濟原則,在任何情況下力求以最小的耗費取得最大的效益的一切活動;
10.經濟就是人類以外部自然界為對象,為了創造滿足我們需要所必須的物質環境而不是追求享受所採取的行為的總和(以上見參考文獻[俄]M.N.杜岡—巴拉諾夫斯基著:《政治經濟學原理》)。
(四)西方經濟學對經濟的解釋。
在西方經濟學中,經濟學家給經濟學下了各種各樣的定義,但對經濟的定義卻比較模糊。他們認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自然是經濟,經濟這個最基本的概念是一個清晰自明的實體,對經濟無須下定義,故至今為止在西方經濟學中經濟一詞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由此導致他們對經濟學的定義也處於混亂狀態。我們只能從其對經濟學的定義中推測出經濟的「定義」。
1.經濟是指財富;
2.經濟是人類和社會選擇使用自然界和前輩所提供的稀缺資源;
3.經濟是指利用稀缺的資源以生產有價值的商品並將它們分配給不同的個人;
4.經濟是指人類生活事務;
5.經濟是指把稀缺資源配置到各種不同的和相互競爭的需要上,並使它們得到最大滿足;
6.經濟是指將稀缺的資源有效的配置給相互競爭的用途;
7.經濟是指個人、企業、政府以及其他組織在社會內進行選擇,以及這些選擇決定社會性稀缺性資源的使用;
8.經濟指社會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
9.經濟是指我們社會中的個人、廠商、政府和其他組織進行選擇,這些選擇決定社會資源被利用;
10.經濟是指在經濟活動中確定勞動、資本和土地的價格,以及運用這些價格配置資源;
11.經濟是指金融市場行為,金融市場將資本配置到其他經濟部門;
12.經濟是指收入分配,以及不損害經濟運行的前提下對人給予幫助;
13.經濟是指政府支出、稅收、預算、赤字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14.經濟是指經濟周期中失業與生產的波動,並改善經濟增長的政策;
15.經濟是指各國貿易模式貿易壁壘的影響;
16.經濟是指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資源有效利用的方式;
17.經濟是指一定社會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經濟活動,經濟關系和經濟規律;
18.經濟是指有限資源在不同用途上的運用;
19.經濟是指資源配置的全過程及決定影響資源配置的全部因素。
動作經濟原則
動作經濟原則,即在於人在操作作業時,能以最少的勞力在到最大的工作效果的經濟法則,對這個法則能好好的學習與使用,在工廠內,我們可在許多地方發現許多不合乎此法則的動作,當然工作效率會低,人員易於疲勞。
Ⅱ 經濟學就業方向
個人認為,經濟發展日新月異,傳統經濟學對社會依舊有著理論和現實價值。
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曾經繁榮取得輝煌的成就不僅為中國古代經濟長期領先世界提供了思想指導而且為西方現代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先行思想因素。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價值,其合理的核心和積極因素值得進一步挖掘。
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的科學技術史研究中提出過為什麼中國幾千年來創造和發明了這么多科學技術,但是現代科學的誕生不是在中國而是在西方的問題。
也就是所謂的“李約瑟之謎”。
中國經濟思想史也存在這樣的謎團。
為什麼中國古代有那麼輝煌的歷史成就,現代經濟科學沒有在中國誕生,或者中國經濟思想為什麼沒有發展成現代經濟科學,必須從西方引進經濟學嗎? 對於這個問題,經濟學界也有一些討論。
黃少安認為,中國在經濟和文化上長期領先世界,是大規模的物博,不存在嚴重的資源不足,所以以資源不足為前提,以競爭為主線的經濟學不發達。 易綱認為中國沒有成為經濟科學的發源地與語言和思維模式的差異有關,與形式邏輯的不足發展有關。 從經濟思想的學術背景考察,中國傳統學術重視與事物內部各方面、各環節及其他事物的相互關聯作用,缺乏分類細致的研究和共同語言的示範構建,影響了經濟思想理論圖像整體的清晰度。
其實,中國傳統經濟思想蘊藏著許多現代經濟學的理論要素,孫中山在1912年也提出了“經濟學在我國亂舞”的說法。
關於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成果、貢獻和歷史地位,筆者另行用專業文討論,這里只介紹一些西方學者對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成果的肯定。
1911年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亨利舒格為陳熙章《孔門理財學》撰寫的序中指出,儒學是“偉大的資產管理系統,偉大的道德和宗教系統”。
陳熙章學貫穿中外,貫穿古今,其專業無疑用經濟學的理論框架解釋儒家經濟思想,為國際學術界系統理解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打開了大門。
凱恩斯在1912年為《孔門理財學》編寫的書評中用約三分之一的篇幅轉換中國的貨幣制度和思想,指出漢代賈誼、宋代袁謝、明代葉子奇等“中國學者早就知道格雷欣的法則和數量理論”。
近代下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構成中國經濟學發展的兩條主線,當前國民的問題分析和理論創新基本在這兩條基礎上。 20世紀90年代,由於國內經濟學家國情不同,西方經濟理論沒有向中國提供現成的答案,提出不能全面適用西方經濟學,因此“創造中國獨自的經濟學”和“非審查度本國思想上的背景,是系統的
這種思潮至今仍在持續,呼應著20世紀340年代一些學者的學術呼籲和歷史呼籲,唐慶增說:“學者注意現在中國經濟組織的內容,詳細調查過去中國經濟思想的得失,用學說的長度創造新思想,創造現在的經王亞南也提倡設立“中國經濟學”,自稱“‘中國經濟學,這個命題將成為我的研究中心’”。
關於是否建立中國經濟學,理論界有爭議。
有些學者認為“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本身具有普遍的科學意義,沒有國界”。
也有學者直接反對“中國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提法。 在此基礎上,我認為適當的提法應該是創立經濟學的中國學派或中國經濟學派。
世界經濟學說史上已經有法國重農學派、英國劍橋學派、瑞士洛桑學派、奧地利學派、德國歷史學派、美國制度學派等多種帶有國家色彩的經濟學派,其起伏的變遷大體上是從歐洲向美國的變遷
因此,有理由期待中國特色、中國風、中國出色的經濟學派以及中國作為全球經濟學研究中心的形成和發展。
看現在,作為轉型社會,中國經歷了從傳統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西方成熟的現代市場經濟國家大多沒有類似的經驗,其市場經濟的歷史厚度與中國不相上下,同時也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面臨的城鄉
因此,建立經濟學的中國學派必須深深紮根於中國現實經濟的土壤中,對中國自身的經濟發展形成說明力、影響力和預測力。
那麼,如何建立中國經濟學派呢?
又是誰做的呢?
很明顯,這應該是中國經濟學家和經濟思想家的歷史使命。
在經濟學說史上,許多經濟學家向社會變革提出了理論上的創新,許多學術追隨者探討精益求精,共同推進了經濟學的範式轉變和革命。
中國經濟學派的創立也需要亞當史密斯、馬克思、馬歇爾、凱恩斯、海耶克等經濟學大家及其經濟學學術共同體的繼承、競爭、合作,才能實現目標。
一個經濟學派的成立至少需要兩大條件。
一是迄今為止在社會歷史上有充分的理論探索,提供了很多先行理論要素。
例如,亞當史密斯出版《習學記言》之前的數百年間,西歐重商學派、法國重農學派等對資本主義經濟體系進行了很多研究,積累了很多理論素材。
二是經濟發展實踐的檢查和經驗的積累。 現代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也經過原始資本的積累、商品的輸出、資本的輸出、產業革命的長期發展過程,它們在實踐中不斷進行探索、試行錯誤,為理論創新提供了源頭的活力。
中國的改革開放還有30多年,再過20年左右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實踐探索,將積累足夠的素材和比較豐富的經驗。 其中有具有世界意義的理論要素和經驗總結。 這將為中國經濟學派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
建立中國經濟學派不是“製造獨立的特殊研究壁壘”,而是根據普遍性和普遍性表現中國特色、中國風、中國氣派。
因此,一個要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指導,二個要借鑒西方經濟理論,吸收人類的一切優秀成果,三個要吸收中國傳統文化和經濟思想中的有益因素。
三者不能偏廢,過去被忽視的中國自身固有的哲學傳統和經濟思想的起源需要特別重視。 正如霍奇森指出的,“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和德國歷史學派一樣是哲學文化的產物”,這種哲學文化是德國的哲學傳統和經濟學傳統。
中國經濟學派的發展和創新同樣需要對傳統的尊重和傳承。 傳統的經濟思想中有一些長期留下的基本要素,其歷史越深入,持續的影響力也越大。
例如,在現代經濟學倫理和生態關懷的恢復趨勢下,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中義利合一的倫理養分和天人合一的生態內涵,特別值得充分汲取。
儒學的復興與中國式管理
中國為什麼沒有發展西方式的資本主義?
這是韋伯的“中國宗教:
儒教與道教》提出的主要問題是儒教倫理阻礙了古代中國的合理化經濟發展,不能形成新教意義上的資本主義精神。
20世紀70年代,韋伯斯特的這一論斷遇到了儒家文化圈國家和區域經濟崛起的挑戰,之後形成了長期的學術爭論。
余英時分析了16世紀至18世紀中國傳統社會的商人精神,儒家倫理也具有新教倫理的“入世苦行”(innerworldly asceticism )屬性,是“勤”、“儉”等資本主義興起的必要條件和“合理化” 當然,他還指出,這些精神因素必須在其他客觀條件,特別是經過“合理化過程”的政治和法律的適當合作下,推進合理化的經濟發展。
隨著國家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現代化的推進儒家倫理許多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價值因素與一些現代性因素相結合,發揮更大的作用。
因此,中華民族的復興和儒學的復興是分不開的。
這里的儒學是指融合各家中國傳統文化。 古今思想沒有高低之分,論證的一致性和嚴密性有差異。
儒家倫理儒學的現代意義是對宏觀經濟方面的促進作用,也是對微觀管理方面的借鑒作用。 古代管理思想一般簡潔,但深刻揭示人性,反映事物發展規律的思想具有普遍永恆的價值,穿透時空,給今天的人們以啟示。
澳大利亞學者李瑞環認為:“儒學的復興將在世界文明的核心中佔有一席之地,將帶領世界走向21世紀,成為21世紀的管理主流。”
當前中國企業面臨的特殊問題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管理模式就能解決,需要構建中國式的管理模式。
台灣學者曾仕強對中國式管理模式下的定義是,在中國管理哲學中合理運用西方現代管理科學,充分考慮中國人的文化傳統和心理行為特性,達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中國式管理是合理化管理,以安人為最終目的,更具包容性,主張從個人修身做起,然後有資格從事管理,事業是修身、齊家、治國的實際演習。
卷辨浩繁的古代古典文獻蘊藏著豐富的管理思想,歷代齊家、治國、用兵、商業創業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傳統的管理思想和實踐可以給現在的管理者帶來深刻的啟示。
這是中國式管理模式的概念定義,其本質是中國文化主導的管理模式,是融合了西方優秀管理思想的中國特色管理模式。 當然,中國式管理模式的研究與構建,不僅要從古典文獻入手,還需要著眼於現代企業的成功實踐,升華理論。
反觀西方管理模式,經歷了回歸倫理、文化的過程。
早期的產業革命空前擴大了經濟活動的規模,在“工具人”、“經濟人”的行為假設下,企業管理也越來越機械化、制度化,人性異化問題越來越暴露。
為了扭轉這種管理偏差,西方企業管理模式經歷了科學管理階段、行為科學階段、管理科學階段、企業文化管理階段的發展高度,科學思維和倫理文化在組織管理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背後有人是“社會人”、“自我實現的人
實際上,西方管理學界對企業文化的關心和重視也是從日本經濟和企業的崛起開始的。
作為儒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在企業文化營地模式中,通過注入儒家“仁義”、“慈愛”、“忠實”、“誠敬”等價值因素,彌補制度剛性管理不足,促進形成以人本主義為核心的人文基礎的中國式管理模式
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曾經繁榮取得輝煌的成就不僅為中國古代經濟長期領先世界提供了思想指導而且為西方現代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先行思想因素。 但是,18世紀英國發生了產業革命,中西經濟的發展開始出現大分流,中國的傳統經濟思想逐漸落後於西方經濟學所說的發展,未能形成具有現代意義的經濟學理論。
但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價值,其合理的核心和積極因素值得進一步挖掘。 另外,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具有很強的通約性,中國經濟學派應該建立在可通約的研究分析框架和基於規范的學術話語系統之上。
這需要推進傳統的範式轉變。 否則,落在傳統經濟思想的舊發展路徑上,很難進行大的創新。
Ⅲ 經濟學和金融學還有工商管理哪個好我想輔修其中一門
經濟學包括
1、產業經濟學(工商管理方向、國際商務方向、金融投資方向)
2、國際貿易學(國際商務方向、國際貿易風險防範方向、跨國公司運營方向)
主要看你想學點什麼知識
Ⅳ 急求~大學成績單翻譯!
天文學 Astronomy
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連續劇 The Art of War & Thirty-Six Stratagems
發展經濟學Development Economics
世界經濟概內論Generality of World Economy
金融投資學Financial Investment
區域經濟學Regional Economics
法經濟學(不是容經濟法)Law and Economics
市場營銷學Marketing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Population Resources &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中國經濟思想史History of Chinese Economic Thinking
產業經濟學Instrial Economics
勞動經濟學Labor Economics
外國經濟學說史History of European Economic Thoughts
環境經濟戰略與政策 Strategy & Policy of Environmental Economy
Ⅳ 經濟學的主要課程有哪些
1、主幹學科:經濟學
2、主要課程:政治經濟學、《資本論》、西方經濟學、統計學、國際經濟學、貨幣銀行學、財政學、經濟學說史、發展經濟學、企業管理、市場營銷、國際金融、國際貿易等。
3、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社會調查、畢業實習,-般安排12周。
4、修業年限:四年
5、授予學位:經濟學學士
6、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比較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基礎,熟悉現代西方經濟學理論,比較熟練地掌握現代經濟分析方法,知識面較寬,具有向經濟學相關領域擴展滲透的能力,能在綜合經濟管理部門、政策研究部門,金融機構和企業從事經濟分析、預測、規劃和經濟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7、培養要求:本專業要求學生系統掌握經濟學基本理論和相關的基礎專業知識,了解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熟悉黨和國家的經濟方針、政策和法規,了解中外經濟發展的歷史和現狀;了解經濟學的學術動態;具有運用數量分析方法和現代技術手段進行社會經濟調查、經濟分析和實際操作的能力;具有較強的文字和口頭表達能力的專門人才,能熟練掌握一門外語。
經濟學專業的就業方向
1、經濟預測、分析人員
職業概況:此職位分布在各行業中,但一般只有在比較大的公司和**中的經濟決策部門才會設置。主要負責各種市場數據的收集和分析。隨著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市場調查和分析的重要性也將越來越明顯。
2、對外貿易人員
職業概況:將「世界工廠」生產的產品,銷售給國外客戶;尋找國外貨源為國內客戶。
3、市場營銷人員
職業概況:只要有產品和服務在出售,就會有銷售的職位在招聘。對於以技術為背景的行業裡面,例如電訊、軟體等,銷售的需求仍然會持續走高。即使在非技術領域,銷售職位也一直是市場需求最旺盛的職位類別之一。
Ⅵ 經濟學方面的書
其實如來果是興趣者初學自經濟學,不應該是以下那些初級中級經濟學,因為很多外國人的書翻譯之後都晦澀難懂。我是非經濟學專業的,但我現在在進行金融學考研,我很喜歡金融、經濟。當時引起我經濟學學習興趣的書是《每天學點經濟學》這本很厚的書,這本書我高考之後和大一經常看,也看了一點高鴻業的微觀經濟學,不過看到後來發現理解越來越難。大二的時候決定輔修金融(因為沒有經濟學輔修),老師推薦用的有兩本:曼昆《經濟學原理》和上海財經大學尹伯成的《西方經濟學》,前者翻譯很好,簡單易懂,後者邏輯清晰、簡略,圖形和公式比國內大多數經濟學書籍都少。這幾本書應該算是初學了解經濟學最佳書籍。
Ⅶ 考研究生考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要考什麼呢
經濟指定參考書:(1)高鴻業《西經濟(微觀部)》第六版民版社(2)高鴻業《專西經濟(宏觀部)》屬第六版民版社(3)逄錦聚《政治經濟》第五版高等教育版社跨考教育鄭炳師針些參考書目做說明:(1) 指定參考書要求用新版本高鴻業《西經濟》 第六版逄錦聚《政治經濟》 第五版員定要用新版教材復習備考(2) 央財 801 經濟考非細比高鴻業《西經濟》 甚至考教材腳注結束語部比2017 考薩伊定律自於高鴻業《西經濟(宏觀部)》第 13 章結束語(3)近801 經濟 考卷別題目超綱難度高於指定教材比2013道論述題曼昆《宏觀經濟》第15章附錄內容考想專業課取高西經濟部推薦看看范安《微觀經濟:現代觀點》曼昆《宏觀經濟》
Ⅷ 西安交通大學產業經濟學考研
汗~你從兵馬俑問到網路來了啊。
拿的學位一樣,都是西安交通大學內的應用經濟學碩士,教育部頒容發的研究生學歷。學費帶住宿費等等加起來兩年應該在兩萬元左右。但是有機會拿獎學金,排名靠前的幾乎是可以把學費賺回來的。
應用型是兩年,學術型是三年,這是交大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新措施。
兩個方向分數線差不多,競爭都比較激烈。
具體的信息可以看:西交研究生院網站:gs.xjtu.e.cn和經金院網站:sef.xjtu.e.cn
Ⅸ 重慶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的人才培養
重慶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現有人力資源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經濟學、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工程共6個專業,現有本科生1800多人、研究生80多人。從2011年起,經濟學、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三個專業作為「經濟學類」進行大類招生。學生入校後,經過兩年的基礎培養,再根據興趣和雙向選擇原則進行專業分流。2013年,經濟學、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3個專業納入一本招生,生源質量穩步提高。2014年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納入一本招生。
根據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目標要求,學院實施「加強基礎、拓寬面向、注重素質、培養能力、因材施教」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強調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在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優化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加強教學條件建設、改革教學手段和方法、建立現代教學管理制度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為培養高素質的各類專門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礎。
學院先後與多所大學、研發機構和知名企業建立了全方位的人才培養、學術交流、科研合作關系,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014年5月資料)
一、碩導風采
1、020207勞動經濟學
■方向:勞動經濟理論與政策、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社會保障理論與制度創新
朱火弟(教 授) 文 潔(教 授) 陳元剛(教 授) 譚建偉(教 授) 何軍耀(副教授)
李攀藝(副教授) 張 軍(副教授) 林雅嬙(副教授)
2、020202區域經濟學
■方向:區域經濟理論與政策、城市與區域經濟管理
王筱欣(教 授) 章曉英(教 授) 譚建偉(教 授) 向為民(教 授) 孫 春(副教授)
3、020204金融學
■方向:金融市場理論與政策研究、數理金融方法及應用
唐德祥(教 授) 謝 非(教 授) 向為民(教 授) 劉 新(副教授) 彭 歡(副教授)
李瑞海(副教授)
4、020205產業經濟學
■方向:產業組織與產業創新、產業發展戰略與規劃
文 潔(教 授) 朱火弟(教 授) 陳元剛(教 授) 章曉英(教 授) 謝洪軍(副教授)
5、020206國際貿易學
■方向:國際金融、國際貿易
謝 非(教 授) 王筱欣(教 授) 邱冬陽(教 授) 唐德祥(教 授) 王全意(副教授)
朱啟松(副教授)
6、0256資產評估碩士(專業學位)
■方向:機電設備評估
朱火弟(教授) 譚建偉(教授) 李攀藝(副教授) 王全意(副教授) 雙海軍(高級工程師)
■方向:金融資產評估
謝 非(教 授) 唐德祥(教 授) 邱冬陽(教 授) 何軍耀(副教授) 劉 新(副教授)
彭 歡(副教授) 胡曉群(研究員)
■方向:知識產權評估
文 潔(教 授) 陳元剛(教 授) 張 軍(副教授) 林雅嬙(副教授)
■方向:土地、房產評估
王筱欣(教 授) 向為民(教 授) 章曉英(教 授) 謝洪軍(副教授) 孫 春(副教授)
二、學術學位碩士
應用經濟學(0202)學術學位碩士點簡介:
應用經濟學是經濟學的一個學科分支,主要運用理論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研究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各個專業領域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的規律性,或對非經濟活動領域進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分析。應用經濟學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經濟實踐,離不開理論經濟學的指導,反過來又豐富了理論經濟學的內容,起著指導實踐的作用。本學科是重慶市「十二·五」重點學科,在勞動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產業經濟學、金融學和國際經濟貿易學等五個二級學科碩士點研究方向招收碩士研究生。
本學科現有專職碩士生導師19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5人、博士18人,設有重慶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勞動經濟與人力資源研究中心」。經過多年的建設,已經具備良好的科研基礎和較雄厚的科研實力。本學科教學與研究人員在《經濟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經濟》、《新華文摘》《會計研究》、《改革》、《管理工程學報》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近300篇(其中核心期刊145篇);出版專著10餘部、教材6部;承擔包括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在內的縱向和橫向科研項目69項,科研經費總額達278萬元;獲得各級政府頒發的各類科研成果獎多項。本學科還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建立有密切的學術聯系和人才培養合作關系。研究方向如下:
1.勞動經濟學。主要研究勞動力的再生產、供給與需求、勞動就業、勞動力的宏微觀管理、工資、勞動保險中的經濟問題、勞動效率等。勞動經濟學2006年被納入重慶市「十一五」重點建設的學科,下設勞動經濟理論與政策、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社會保障理論與制度創新三個方向;
2.金融學。金融學是主要研究貨幣運動規律與特徵的應用經濟學科。以貨幣為主要研究對象,不斷發展的金融國際化和金融創新為其提供了新的研究內容。金融學下設金融市場理論與政策研究、數理金融方法及應用兩個方向;
3.產業經濟學。產業經濟學是以產業為研究對象,以提高產業經濟效益為根本目的的實用型經濟學科。產業經濟學專業下設產業組織與產業創新、產業發展戰略與規劃兩個方向;
4.國際貿易學。國際貿易學以國際貨物和服務貿易為主要研究對象,並向國際經濟合作與投資領域擴展。理論研究與政策研究並重,政府層面與企業層面相結合。國際貿易學下設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兩個方向;
5.區域經濟學。該方向是一個國家經濟的空間系統,是研究經濟活動在一定自然區域或行政區域中變化或運動規律及其作用、機制的科學。區域經濟學專業下設區域經濟理論與政策、城市與區域經濟管理兩個方向。
(2013年10月資料)
三、專業學位碩士
資產評估(025600)專業學位碩士點簡介:
我校資產評估專業碩士點是全國首批56個資產評估專業點之一(2010年),是重慶市2個資產評估專業碩士點之一。其以經貿學院為主體,融合會計學院、重慶知識產權學院、重慶汽車學院的相關專業,構建成了工、經、管結合的多學科發展模式。本專業碩士點已聘任碩士生導師18人(含校外導師5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9人、博士10人;碩士8人。
本碩士點研究人員完成了國家級社科項目4項,省部級項目40餘項,到款科研經費180餘萬元,發表相關論文累計80餘篇,出版學術著作18部,獲得過教育部、重慶市等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勵9項,有較強的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並依託重慶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重慶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慶市特色專業、市級教學團隊、重慶市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等開展資產評估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創新。
本專業學位碩士點與國內外學術界、實務界長期保持著密切的聯系,聘請了來自天健會計師事務所、重慶市資產評估協會和26家資產評估事務所的CPV從業人員作為校外的兼職碩導,並經常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來學院訪問、講學和進行學術交流,逐漸形成了知識產權評估、人力資本評估與計量、汽車經紀與評估的專業方向和特色,尤其是房地產評估專門技術與實際操作。現有如下研究方向:
1.機電設備評估:以普通標準的機電設備為主,突出汽車評估,尤其是以汽車結構、汽車原理、汽車動力為基礎的二手車評估,服務重慶市的汽車摩托車主導產業的發展。
2.金融資產評估:以股票、債券、公司股權等金融資產評估為基礎,突出金融衍生產品的價格評估,結合企業價值評估、風險投資基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公司的兼並重組業務,培養能為金融股權投資決策服務的專門人才。
3.知識產權評估:以知識產權認定、質押、交易、保護為導向,評定包括專利、商標、專有技術等知識產權的市場價值和交易價格。
4.土地、房產評估:以房地產評估為依託,側重於招、拍、掛的土地評估,服務於房地產買賣、二手交易、抵押、融資、繼承、分割、稅務等評估目的。
資產評估專業碩士點依託我校的國家級特色專業、品牌學科、重慶知識產權學院等以夯實資產評估的學科和理論基礎,以知識產權評估、人力資本評估與計量、汽車經紀與評估為專業方向和特色,突出房地產評估專門技術與實際操作,實施靈活的彈性的差別化的培養方式,注重分析能力和創造性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2013年10月資料)
Ⅹ 求 武漢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碩士生導師名單
我們學校經管院的網站里有
http://ems.whu.e.cn/about/jszy.asp
博士生導師信息
國際貿易:周茂榮 陳繼勇 張彬 張建清
碩士生導師信息
政治經濟學:張秀生 曾國安 譚仁傑 邱力生 程承坪 甘德安
經濟思想史:顏鵬飛 王元璋 嚴清華 郭笑撰
經濟史:石瑩
西方經濟學:郭熙保 鄒薇 馬穎 莊子銀 葉初生 文建東 喬洪武 陳忠斌
世界經濟:周茂榮 陳繼勇 張彬 黃兆銀 馬紅霞 申皓 李卓 胡方 齊紹洲 林玲 尹顯萍 塗志勇 陳虹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成德寧 鍾水映
區域經濟學:伍新木 吳傳清
財政學:吳俊培 盧洪友 王德祥 王德高 劉窮志
產業經濟學:簡新華 劉傳江 楊艷琳 張平 程保平
金融學(金融方向):黃憲 江春 葉永剛 何國華 孫續元 劉思躍 盧漢林 潘敏 肖衛國 趙何敏 胡昌生 胡志強 韓國文 江晴 張東祥 高小紅 熊和平
金融學(保險方向):魏華林 胡炳志 田玲 李瓊
金融學(數理金融):鄒恆甫 龔六堂 張定勝
數量經濟學(數量經濟):何耀 童光榮 王祖祥
數量經濟學(數理經濟):龔六堂 張定勝
國際貿易學:周茂榮 陳繼勇 張建清 黃兆銀 申皓 胡方 齊紹洲 林玲 尹顯萍
金融工程:黃憲 江春 葉永剛 何國華 孫續元 劉思躍 盧漢林 潘敏 肖衛國 趙何敏 胡昌生 胡志強 韓國文 江晴 張東祥 高小紅
國民經濟學:游士兵
會計學:廖洪 王永海 歐陽電平 唐建新 余玉苗 謝獲寶 鄭春美 陳昭方 余國傑 冉秋紅 盧雁影
王合喜 秦永和 李淑萍 范明 郭均英
企業管理(企業管理方向):譚力文 吳先明 梁文潮 潘旵 海峰 袁澤沛 夏清華 張光明 方愛華 劉明霞 文風 劉躍斌 王林昌 余艷琴 余建年 陳立敏 嚴若森
(市場營銷方向):汪濤 黃敏學 黃靜 張廣玲 王長征 李曉 吳思
(人力資源方向):關培蘭 李燕萍 張焱 李錫元 胡建林 葉曉倩
旅遊管理:張薇 熊元斌 譚白英 桑祖南 齊子鵬 吳恆 張軍
管理科學與工程:趙修衛 龍子泉 姬曉輝 徐莉 黃本笑 柳瑞禹 張雪平 劉躍前 范如國 鄭君君
賴一飛 陸菊春 程鴻群 方德斌 卓四清
技術經濟及管理:徐緒松 劉偉 李北平 鄒輝霞 王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