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禁毒越禁越毒,經濟學解毒有木有
利益巨大 有利益自然就有人願意捨命相拼
而且一個國家吸毒的人多了,國力就衰弱一分,作為敵對國家自然很高興很樂意讓該國被流入更多毒品
B. 用經濟學需求供給價格原理解釋政府禁毒對與毒品相關的犯罪有何影響
本文探討,為什麼毛澤東時代確實能夠禁毒禁娼,而為什麼現在中國則不能了。為什麼吸毒的人數逐年增加,而且隨著吸毒的人數的增加,艾滋病也逐年增加。
實際上現在的中國政府打擊販毒,打擊賣淫嫖娼的決心是很大的,也投入了相當大的警力來干這事。甚至基本上不理睬西方的司法制度來大力打擊色情活動。由於打擊的力度過重,以至於導致了嫖客集團的反抗,反抗的辦法就是尋找到公安的一些冤假錯案,比如處女嫖娼案,大肆宣傳,等等。實際上對於性交易這種東西,如果嚴格地按照證據來,可能根本就很難定人罪。
本文的目的也並不是給毛澤東時代唱贊歌,給人民心目中造神。其實,毛澤東時代的人,和現在的人也差不了多少,一個國內的即使是紅衛兵似的人物,如果在那個時候能夠來到台灣,很可能很快也會變成一個嫖客。因此,我這里探討的是制度上的原因,即當時的政府對於賣淫嫖娼是個什麼樣的對策,而現在的政策與那個時候有什麼不同。我還是想從原理上找原因。
還是先說我以前看過的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一書,介紹了許多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的研究成果。
美國的一些新自由主義學派認為,根本就不應當禁毒。為此,他們曾研究過美國政府歷史上有過的一段禁酒時期。當時的政府禁酒的目的是什麼呢?當然是因為酒精對人的身體健康有害,此外,喝醉酒的人會放縱自己的行為。因此,政府的願望是想有一個干凈的,好的社會,因此就下了禁酒令。而且這禁酒令是民主決策出來的。
可是禁酒令下達之後的結果怎麼樣呢?據統計表明,因為禁酒反而導致了美國社會因喝酒而中毒,失明,殘廢,死亡的人數急劇的增加。在禁酒令之前,美國的黑社會並沒有發展的機會,主要也是因為沒有財政策的支持。而在禁酒令之後,美國歷史上著名的芝加哥黑社會集團開始發展壯大。
從控制論上看,禁酒的目的是為了人們的身體健康,而其效果卻是加劇了酒精的危害。
然後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們分析了美國禁毒以來的情況,發現與美國禁酒時期幾乎一樣。即每年死於吸毒的人大量增加,而一個龐大的黑社會集團,如義大利黑手黨,則正是靠的吸毒發了大財。美國投入了大量的警力和財力來反對毒品,但每年的吸毒人數依然上升,每年死於吸毒的人數也是逐年上升。
最後,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理論就認為,不管什麼有害的東西,乾脆就讓它們自由交易好了,統統合法好了,它們認為在自由交易中反而能夠抑制有害的東西。實際上前些年德國也在考慮乾脆讓吸毒合法化的問題。
但是,我認為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這種做法可能是行不通的。比如台灣就長期允許賣淫嫖娼合法化,但是並沒有使色情行業萎縮,對台灣的社會健康發展並沒有什麼好處。實際上後來的發展趨勢仍然是打擊色情活動。
而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在前蘇聯和東歐的拙劣表現也讓人懷疑這種一切自由貿易的效果上的可行性。
因此,鑒於歷史上毛澤東時代確實禁毒禁娼,有必要分析毛澤東時代為什麼能夠做到這樣。是因為計劃經濟么?不,實際上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前中國就已經禁毒禁娼了。
我認為,一宗非法貿易的存在,一方面有需求,另一方面才有供給。而資本主義甚至包括中國政府現在的做法,缺陷都在於努力地打擊供給,卻不打擊需求,這是吸毒和色情行業愈演愈烈的原因。
我國政府對於販毒的打擊不可謂不狠,數量稍大一些基本上都是死刑,但是為什麼販毒分子還是要不斷地冒著生命危險來干這種事情呢?原因就在於沒有打擊需求,實際上美國政府也是一樣,從來打擊的都是販毒分子,卻從不打擊吸毒人員。
在社會上,只要有一種需求存在,就必然地有一種供給存在,再打擊也是沒有用的。如果要有有效的打擊,就必須打擊需求而非供給。需求消失了,供給也就消失了。
即使拿共產黨的革命來講,也是這樣。當時的中國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嚴重不適應,矛盾嚴重沖突,導致了社會上的一個「革命」的需求。而國民黨打擊「革命」的供給不可謂不狠,共產黨員可是統統槍斃的。但是革命的烈火越燒越旺,死罪都阻止不了。如果國民黨當年打擊的不是供給,而是需求,比如進行土地改革,讓耕者有其田,在國內實行民主,則共產黨的革命無須鎮壓也成不了氣候。但是這對於當時的國民黨又是不可能的。因為當時的國民黨一方面代表國內地主階級的利益,另一方面又代表帝國主義的在華利益,它當然不可能打擊自己所代表的利益。
因此,對於吸毒的打擊也是一樣,就是將販毒分子統統槍斃,我認為國內的吸毒現象仍然會越來越嚴重,人數仍然將逐年增加,投入的警力也將逐年增加。而中國的艾滋病患者也將逐年增加,直到象許多非洲國家的現在的狀況,即三分之一的人成了艾滋病毒的攜帶者。當然,這也許是減少中國人口的好辦法(唉,我其實也是無可奈何才這樣說)。
而毛澤東時代之所以能夠有效打擊賣淫嫖娼,是因為主要打擊的是需求而非供給。將需求打掉了,供給自然就消失了。在中國的改革開放以前,吸毒者是要被判死刑的,而嫖娼者也是要被判死刑的。這兩樣都屬於重大刑事犯罪。
有人會認為,將吸毒者或者嫖娼者判死刑違反人道主義原則。而我認為,如果嚴格按照科學的觀點進行考慮,完全按照實踐檢驗真理的標准來進行考查,那麼,在比較兩種政策哪種有效的時候,就要分析具體的受害者有多少。
在毛澤東時代,就我的經歷,所有的死刑都是有一個公判大會的,象國民黨那樣搞秘密處死的事情是沒有的。即使是張志新,也是在公判大會上宣判後才被處死的。我這里要說的是,所有的死刑公眾都是知道的。我在上中小學的時候就經常看到法院貼出的布告和經常去看公判大會。但是據我的經驗,因為嫖娼和吸毒而被判死刑的事情是非常罕見的。我只是知道吸毒和嫖娼是死罪,卻難得碰到一個案子是這樣。
這就說明,將吸毒和嫖娼定為死罪,事實上也殺不了幾個吸毒者和嫖娼者。
而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刑法努力與「國際」接軌,因此也就以打擊妓女為主而非嫖客為主,打擊販毒者為主而非吸毒者為主。則整個形勢就開始失控了。而由此造成的性病流行,艾滋病流行。由此導致的因吸毒,因性病,因艾滋病,因由此產生的黑社會火並,因由此而在緝毒中犧牲的武警官兵,這樣的死亡的人數遠遠超過了毛澤東時代因為吸毒和嫖娼而被判死罪的人數。
那麼,比較兩種政策具體造成的死亡人數,究竟是哪種政策更加人道主義一些呢?這一點讓大家得出結論好了
C. 求一篇經濟學現象分析
反毒品的經濟學分析
眾所周知,非法毒品的使用是一個由來已久的國際性問題,毒品不僅會毀壞吸毒者及其家庭的生活,也會增加搶劫等暴力犯罪行為,各國政府、專家等都對此問題進行了積極的研究和探索,現在我們就用供給和需求原理對禁毒政策進行一次簡單的分析
就我國來說,政府為了減少毒品的使用限制和取締種植、收貯、製造、轉運、販賣毒品和毒具行為來遏制毒品生產、打擊毒品走私,即禁毒,它直接影響的是賣者而不是買者,它實際上增加了生產和出售毒品的成本,進而減少了毒品的供給量,毒品供給曲線向左移動,需求曲線不變,均衡價格上升,均衡數量減少,由此表明,禁毒的確減少了毒品的使用量。但是,由於毒品替代品少,吸毒者對毒品依賴程度很大,毒品的需求是缺乏彈性的,需求曲線陡峭,而生產毒品成本高,且基本由手工製作,即勞動密集型等等使得毒品供給曲線彈性大,在這種情況下,毒品價格提高的比例大於毒品消費量減少的比例,毒品生產商總收益增加,賣毒品的人會賺取更多錢財,禁毒越是嚴厲,這一現象會越嚴重,還會導致黑市的出現。另一方面,癮君子為了維持吸毒習慣不得不以更高的均衡價格購買毒品,為了更快得到錢,他們往往會變本加厲地偷竊搶劫,因此,禁毒會加劇與毒品相關的犯罪行為。
鑒於進度的這種負面影響,一些分析家提出另一些解決毒品問題的方法,即實行禁毒教育,通過宣傳毒品的危害性和吸毒的違法性,直接減少對毒品的需求,需求曲線向左移動,供給曲線不變,均衡價格降低,均衡數量減少,與禁毒相比,禁毒教育不僅使得毒品生產商總收益減少,同時也能減少與毒品相關的犯罪。
針對這種說法,禁毒的支持者說道,需求彈性與時間長短有很大關系,在短期中,毒品需求的確是缺乏彈性的,因為高價格對已有的癮君子沒有實質性的影響,但在長期中,毒品需求是富有彈性的,因為高價格會限制年輕人中嘗試吸毒的人數,從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減少癮君子的數量,禁毒政策的長期效應與短期效應是不同的,短期內會增加與毒品相關的犯罪,但在長期中會減少吸毒者數量,當然也會減少這種犯罪。
此外,還有人提出將毒品使用合法化,再加以重稅,由於毒品需求彈性小,供給彈性大,政府所征稅額大部分由消費者即吸毒者承擔,依然能夠達到和禁毒一樣提高均衡價格,減少均衡數量的效果,同時由於合法化,還能夠避免黑市的出現,而政府也能利用所徵收的大量稅款提高人民福利水平等等,雖然從經濟學上來說是可行的但是必須考慮到社會的其他方面的關系,比如有人對於社會上的過大壓力會轉向毒品;社會青年的好奇傾向於毒品…對於這樣的事情使用經濟學解決不了的。總之,解決毒品問題不是一兩個政策就能完全解決的,這需要一個過程,而經濟學分析在此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D. 針對毒品的專項打擊行動的後果是什麼 管理經濟學
此問題可以用經濟學最朴實的供求原理進行解讀。短期的禁毒行動直接影響回的是毒品市答場的供給。毒販礙於政府的嚴查,定會適當收斂其違法交易行為,使得供給在短期內突然下降,價格相應上升。而在需求方面,由於毒癮極其難以拔除,其需求剛性極大,故價格的微調對於需求量的影響微乎其微,最終造成毒品市場供不應求,從而使吸毒者鋌而走險進行違法犯罪活動。故答案是增加。
E. 西方經濟學問題
價格的本質功能在於顯示了資源相對稀缺程度,價格與供求存在互動關系,專對資源配置發生機制性作用屬。
對於打擊毒品犯罪,很多國家是限制毒品的供給。但是如果反毒品的努力從市場的供給方轉為市場的需求方,效果將更好。我們作圖分析:
圖(a)顯示,如果沒有政府幹預,毒品市場均衡位於A點,價格為P1,數量Q1。毒品的總支出為陰影長方形的面P1*Q1。
圖(b)顯示限制供給的政策對市場的影響,如嚴格的海關檢查、拒捕和嚴厲懲罰毒犯,或對減少毒品從國外產地流入的外交努力。減少供給造成供給曲線向左移動,在價格為P2、數量為Q2處建立新的均衡。從圖中看出,如果限制供給的政策獲成功,毒品的均衡數量將會減少,同時毒品的均衡價格將會增加。
上癮性毒品的需求一般是需求無彈性的。需求無彈性時,價格的上升將增加總支出。這意味著限制非法毒品供給的政策如果成功,將增加吸毒者的總支出。在圖(b)中,總支出從較低的長方形面積變為較高的長方形面積。
F. 國際反毒品日是什麼意思
6月26日是國際禁毒日即國際反毒品日。1987年6月12日至26日,聯合國在維也納召開有個國家的3000多名代表參加的麻醉品濫用和非法販運問題部長級會議。會議提出了「愛生命,不吸毒」的口號。與會代表一致同意將每年的6月26日定為「國際禁毒日」,以引起世界各國對毒品問題的重視,同時號召全球人民共同來解決毒品問題。
20世紀80年代以來,吸毒在全世界日趨泛濫,毒品走私日益嚴重。毒品的泛濫直接危害人民的身心健康,並給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帶來巨大威脅。日趨嚴重的毒品問題已成為全球性的災難,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和地區能夠擺脫毒品之害。由販毒、吸毒誘發的盜竊、搶劫、詐騙、賣淫和各種惡性暴力犯罪嚴重危害著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治安秩序。有些地方,販毒、恐怖、黑社會三位一體,已構成破壞國家穩定的因素。面對這一嚴峻形勢,1987年6月12日至26日,聯合國在維也納召開有138個國家的3000多名代表參加的麻醉品濫用和非法販運問題部長級會議。會議提出了「愛生命,不吸毒」的口號。與會代表一致同意將每年6月26日定為「國際禁毒日」,以引起世界各國對毒品問題的重視,號召全球人民共同來抵禦毒品的危害。同年12月,第42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決定把每年的6月26日定為「禁止葯物濫用和非法販運國際日」(即「國際禁毒日」)。
G. 試用微觀經濟學理論比較分析 禁毒 和 毒品危害教育 對抑制毒品犯罪的效果,論述題。
1、雖然禁毒的目來的是減少毒自品的使用,但他直接影響毒品的賣者而不是賣者,當政府禁毒時,毒品的供給曲線就會向左移;而另一方面,由於毒品依賴性強,所以它的需求曲線彈性是非常小的,因此,當供給曲線所以後,禁毒減少了毒品的使用,但是卻增加了通過毒品的交易總收益,收益增加就會激勵毒品的賣方鋌而走險,所以禁毒對抑制毒品犯罪具有反效果;
2、而通過毒品危害教育的政策,決策者可以努力減少對毒品的需求,而不是減少供給,所以需求曲線會向左移,這樣就可以使得毒品的總交易變少,從而可以成功地減少吸毒和與毒品相關的犯罪;
3、滿意的話記得採納哦,還有問題記得追問,^-^希望可以幫助你;
H. 用所學經濟學原理解釋政府禁毒為什麼反而會增加
消費和生產之間是相互作用的,一樣東西需求大了,就會有人去滿足這個需求
I. 查禁毒品和反毒品教育哪個更有效經濟學角度分析
插進毒品和反膠印科教育,有哪個更有效的經濟學角度分析教育吧。
J. 什麼是反常經濟學
一把槍還是一個游泳池更危險?老師和相撲運動員有什麼共同之處?為什麼毒販子還和媽版媽住一起?你爹媽到底關權心你多少?
這些問題似乎不是經濟學家關心的,不過Steven D. Levitt不是一般的經濟學家。他從堆積如山的信息和一個簡單的疑問開始,與Stephen J. Dubner一道,揭開許多無厘頭的日常事件的本質原因。
反常經濟學(freakonomics)建立在這樣一個近乎異端的基礎之上——如果道德代表我們希望世界如何運轉,那麼經濟代表它實際上如何運轉。通過書中五花八門的故事,他們證明了經濟是如何與日常那些無意的小事聯系在一起,又是怎樣擊敗你的傳統智慧的。
這是一本書的介紹,你想詳細了解可以去買來看看。Freakonomics反常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