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經濟學中如何判斷什麼假設是對的,什麼假設是錯的
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假設」是新出現的理念。但關於「假設」,過去往往從語言學和邏輯學角度談得比較多,而從經濟學角度談得比較少,闡述和重視不夠。這就使得實際經濟活動容易因對「假設」的理解有誤而失誤,比如經營觀、管理觀出現偏差。那麼,什麼是合理的「假設」,怎樣正確利用「假設」這一思維方法呢?
合理的假設這一思維方法,源於數學方法。利用合理的假設,在數學中司空見慣。合理的假設,是求解數學題的基本方法。
誠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面對復雜的市場環境,利用合理的假設的方法,確能對企業發展和市場營銷的成功起到很大作用。但也常能見到不少不合理的假設。比如,曾見過一個超市的門前豎著一塊大牌子,上面赫然四個大字———「偷一罰十」。這顯然是一個不合理的假設,因為它先入為主地把顧客視為了竊賊。這一舉措對顧客的購物心理構成了先天傷害是顯而易見的。
那麼,什麼是合理的假設呢?首先,「假設」是建立在經驗或觀察思考基礎上,對事物、事件的未知部分或事物、事件的總體的基本判斷。「進超市購物的基本是好人」,這是一個大前提。這個大前提為制訂合理的營銷策略和為顧客提供正常、優質的服務奠定了基礎。其次,「假設」是對事物發展趨勢的判斷。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開拓市場,必須對市場形勢有切合實際的評估,即有目標、有意向的可行性分析,從時間上、空間上、可能性上對某一事物作出預測,這實際上就是假設。有一份資料記載,在改革開放初期,美國、德國等工業發達國家對中國的電視機市場作了調查,得出了中國人窮,買不起電視機的結論。而精明的日本人卻對中國人「窮」作了量的分析,推出了14寸黑白電視機,迅速佔領了中國市場,使「松下」、「索尼」、「東芝」、「三洋」這些品牌成了中國電視機市場上獨領風騷的名牌,這不能不說是東洋人假設的成功和西洋人假設的失敗。
還有一點必須要說的是:假設不是「正確與否」的分析和判斷,而是「有效分析」。我們凡事經常愛用「對」、「錯」這種絕對化的標准來判斷,而實際上事物發展的過程總是在變化。簡單的對與錯中的預先固定化的標准顯然難與實際吻合,就是說,難以作到「有效」。因此,「有效分析」的根據一定要首先作到對客觀事物有深刻的理解,這實際上是為合理假設創造了盡可能與實際情況接近的前提條件,繼而要對初始假設根據環境變化隨時進行調整,目的也是使決策與實際情況盡可能接近,這恐怕就是人們常說的「隨機應變」了。
復雜多變的市場既為企業提供了機遇,也提出了挑戰。人們在這種形勢下,應不斷地更新理念,調整思路,以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變化,以使自己在競爭的環境中占據有利的地位。在諸多新的概念和思維中,正確、合理的「假設」無疑是攻城奪地,搞好企業管理的重要理念之一,值得每一個企業家和經營者認真思考。
『貳』 經濟學最基本的假設是什麼包括那些含義
經濟學最基本的假設是(理性人)。
含義如下:
1. 經濟人假設:經濟人假設又被稱為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設經濟人被視為經濟生活中一般的人的抽象,其本性被假設為利己的。即在一切經濟生活中的行為都是合乎所謂的理性的,力圖以最小的經濟代價去追逐和獲得自身的最大的經濟利益。
2.資源稀缺性假設:是指相對於人們無窮多樣的需要,資源總是不夠的。學習經濟學首先必須承認資源稀缺性假定,因為如果資源是足夠的,那就不需要選擇,也就不必考慮成本,當然就不會有經濟學存在和發展的必要。
3.多元經濟主體假設:居民、企業、政府的經濟利益主體多元化。
供參考。
『叄』 經濟學有哪些基本假設
第一,理性人假定。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設條件(經濟人)。以利己為動機,力圖以最小的經濟代價去追逐和獲取自身的最大的經濟利益。
第二,完全信息假定。完全信息。市場上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個體(即買者和賣者)都對有關的經濟情況具有完全的信息。
第三個基本前提假設是市場出清假設,它與前兩個基本前提假設具有明確的因果關系,是前兩者的邏輯推論。現代經濟學的發展圍繞著對這三個基本前提假設的反思而展開。
經濟學從以上三個基本前提假設出發,通過數學演繹推理,得出結論。以上三個假設條件是微觀經濟學中的基本假設條件。西方經濟學者承認,上述兩個假設條件未必完全合乎事實,它們是為了理論分析的方便而設立的。
(3)經濟學假設不實擴展閱讀:
經濟學核心思想是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
經濟學的發展曾經分為兩大主要分支,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經濟學起源於古代中國經濟思想、希臘色諾芬與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早期經濟學,經過亞當·斯密、馬克思、凱恩斯、中國經濟學家等經濟學家的發展,經濟學逐步由政治經濟學向科學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理論體系和實際應用不斷完善。
在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古代經濟學家看來,所謂經濟,就是創造價值滿足人的需要的功利活動,所謂經濟學就是教人創造價值滿足人的需要的經世致用的學問。
但隨著後來經濟的發展、貿易的出現、經濟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產生出商品經濟,發展出市場經濟,提升為知識市場經濟,衍生出虛擬經濟;經過西方古典-新古典-新興古典經濟學家與時俱進線性抽象的一路折騰一路演化,價值逐步異化為價格,異化為金錢,經濟活動逐步異化為賺錢。
經濟學也就逐步異化為教人怎樣賺錢,包括怎樣投機賺錢。隨著產品的邏輯逐步演變為貨幣的邏輯,衍生出金融的邏輯,最後產生出金融泡沫,虛擬經濟也就演變成虛幻經濟。當金融泡沫破滅,虛幻經濟就釀成金融危機。
經濟學核心規律是由經濟活動中最深層次的本質展開來的經濟活動的內在必然聯系,決定支配經濟活動中其他層次的規律。經濟發展是價值的發展不是金錢的增長。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價值規律而非價格規律是經濟學的核心規律。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價值規律而非價格規律是經濟學的核心規律。以經濟為中心是以再生生產力為中心而非以錢為中心,經濟發展是價值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再生生產力的發展、中國人民創新能力的發展而非GDP數字增長。
從現象看經濟發展是社會財富快速增加;從本質看經濟發展是先進生產力快速發展。社會財富快速增加不僅是高樓林立,先進生產力快速發展應落實為社會資源可再生能力、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與人民生活狀況確實改善。改革開放發展的根本目標,就是提高、進一步提高、再進一步提高「先進生產力」——再生生產力。
『肆』 經濟學為什麼要做出假設
因為不做假設,很多理論成立不了,比如經濟學中最重要的理性人假設,因為現實中不是所有人都會嚴格地按照理性來行事,比如地上有張50和100(都是真的),有些人就是願意撿50的,這就不是理性人的行為,如果不規定所有人都是理性的,人們的行為模式就無法預測,經濟學就沒有辦法研究
『伍』 經濟學的假設
經濟學它有三個基本假設,而這三個條件恰是西方經濟學的三大基礎:
1、 理性人(經濟人)假設。每個參與者都必須是完全理性的,以個人利益最大化為目標。這符合個人的某些經驗,卻忽略了另一些經驗,如情感因素的影響,天性中的利他(道德)傾向(源於任何物種都具有繁衍種族的本能)。
2、 對數理分析的偏執。個個絕頂聰明,精於數學運算。似乎除此之外,就沒有別的辦法。西方經濟學因之而數學化,熱衷於運用各種數學模型,不論它們與實際有多大差異。同時,高深的數理邏輯也讓普通人對經濟學望而生畏,使經濟學成為被少數所謂精英壟斷的工具。
3、 規則具有絕對權威。每個人惟有服從到底,每次判決都能順利執行。在西方經濟學中,這就是對私有制的美妙無限誇大,對自由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盲目崇信,即使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學也只是起著修補匠式的作用。其根源,則是認為資本主義是最好的人類制度,是永恆存在的真理。
『陸』 經濟學有哪些基本假設
經濟學的基本假抄設來自《微觀襲經濟學原理》(【美】曼昆著)有:
1、經濟人假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2、稀缺性假設(資源總是有限的)。
3、非厭足性(人類總是貪得無厭的)。
『柒』 為什麼經濟學家要做出假設
關於經濟學中的假設問題,假設條件為科學研究所必須,因為在一個現實問題中,影響因素往往非常之多,如果把影響一個問題的全部因素都考慮進去,那麼分析任何一個問題都可能是一項耗費巨大的工程,而且很難分清楚,因為影響因素的大小有時候是不可能用數學單位進行測量的,比如效用大小問題。 而假設就是為了選擇觀察分析一個具體問題的切入點,把從選擇的角度看來不太重要的因素暫時不考慮,以便從復雜的條件下抽象出一個相對簡單的問題輪廓,從而更容易清楚地分析具體問題,例如微觀經濟學的「經濟人」假設,假設人都是以最小的代價去獲取最大的利益。這樣,就容易分析經濟社會中人的行為了。如果不提出這個假設,那麼我們根本無從判斷經濟社會中人如何作出自己的各種決策的,因為現實中影響我們做決策的因素實在太多,而很多時候並非為了獲得最大的利益。
毫無疑問,假設的條件越寬泛,所描述的就越接近現實生活,則由次而導致的成果會具有越大的一般性和較寬廣的應用范圍。而研究經濟問題的經濟模型的發展也可以說明這一點,在最基本的模型中,涉及的變數很少,把其他的現實中存在的影響因素假定不變,以解釋清楚一個基本的理論概念,然後隨著概念的深入,再逐漸增加進其他的變數,即影響因素,以把模型復雜化,以解決或者說明更復雜的問題。
正是由於假設和現實間存在著差異,所以經濟學研究主要是說明經濟運行和發展的一般規律,或者總的趨勢,而不涉及非常具體的問題,例如如果你想從經濟學中找到豬肉具體哪天降價,那麼最牛的經濟學者也無能為力。
總之,經濟學中的假設是為了把問題簡單化,抽象出問題的關鍵部分進行分析,然後再由簡入繁,逐步進行更復雜的研究。這樣做既有利於說清楚問題,也有利於看清楚問題的實質,少走彎路。所有的科學研究莫不是如此,不限於經濟學。
『捌』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什麼
一、宏觀經濟學基本假設不同學派基本假設是不同的。
現在主要兩大流派是新古典綜合學派和新凱恩斯學派。
新古典理論的基本假設:
(1)個體利益最大化,即宏觀經濟學要具有微觀基礎。
(2)理性預期,簡單說就是人們能夠預期到將來的經濟變化,不會產生系統性錯誤。
(3)市場出清,即價格和工資可以迅速變化。這一假設是造成新古典理論和新凱恩斯理論結論不同的最大原因。
(4)自然率假說,主要指自然失業率。
新凱恩斯主義的主要假設只有在市場出清上不同,這一學派認為市場不出請,因為工資和價格不能立刻變化,工資和價格粘性的解釋有長期合同論和菜單成本論。
即人們簽的是長期合同,工資在合同期內不會隨市場需求隨時變化,這不現實。菜單成本指變動產品價格是要花成本的,例如通知顧客價格變化了,要重新列印價格表等,因此價格不會隨著商品需求隨時變化。
二、微觀經濟學基本假設
整個微觀經濟學的論證都是建立在三個基本的假設條件之上的,即完全理性、完全競爭、完全信息。而這三大假設都與事實難以相符。
首先,完全理性不可能。對於微觀經濟學研究的兩大行為主體:居民戶和廠商,雖然他們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追求自身最大化的效用和利潤,但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他們的理性都只是有限的。居民戶在日常的消費活動中難以實現效用的最大化;廠商也不可能把生產活動總是安排在利潤最大化點上進行。其次,完全競爭不現實。西方經濟學對完全競爭具有嚴格的限定,包括市場上有大量的買者和賣者;市場上每個廠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同質的;所有的資源具有完全流動性;信息是完全的。條件如此之苛刻,以致很多西方經濟學家也坦言: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真正符合這四個條件的市場是不存在的。再次,完全信息不成立。完全信息假設在微觀經濟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如果信息是完全的,那麼市場價格機制才會是有效的,資源就能實現最優配置。但是,現實經濟生活中的各種信息往往卻是不完全、不對稱的。在這種情況下,信息經濟學家們預言,價格機制的作用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結局,市場就會是無效率的。可見,假設不同,結論就完全不同了。西方經濟學精緻的理論大廈卻是建立在這樣一些脆弱的假設基礎之上,它的科學性自然就會遭到嚴重的損害。以上供參考。
『玖』 西方經濟學三大基本假設是什麼
經濟人假定,資源稀缺假定,保護私有產權假定。
西方經濟學三個假定是支撐西方經濟學理論和西方國家政府制定經濟與分配政策的「根基」,顯然,這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難以匹配,我國收入分配領域存在諸多問題,人民群眾對此產生了意見與不滿,追根溯源,就是缺少一個需符合我國而不是要符合國外的市場經濟體制的經濟理論基礎。
西方經濟學三個假定不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工資收入分配理論如何在堅持馬克思主義體系框架內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是擺在面前的重要任務和課題。
而對經濟學假定的重新思考與探索,又使我們能夠發現我國宏觀和微觀分配領域中存在的問題根源所在,促使探索經濟學假定與我國市場經濟的適應性問題。
(9)經濟學假設不實擴展閱讀
西方國家處於經濟發展初期時,人的私慾橫流,經濟人假定是很貼切的;當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完成了從原始資本積累到壟斷資本的跨越後,經濟人的自利性就被社會化大生產要求和企業組織結構特點所弱化。
社會化大生產要求人們的經濟合作更加密切,企業組織結構變革使信息傳遞更加暢通,經濟思考與決策也更加縝密,人性悄悄發生著或大或小的變化,這時經濟人所體現出來的單向自利性更多地被雙向或多向利益權衡性所代替。
慈善事業在這個時期產生並發展起來,工業富豪們在創業和發展階段,通過延長工作時間和壓低工人工資等手段,使資本收益最大化,勞動收益最小化,賺取了巨額利潤。
『拾』 請評述微觀經濟學基本假設,謝謝大家!!!
(1)西方經濟學有三個基本前提假設:第一個基本前提假設是理性人假設,又稱經濟人假設,或最大化原則,是西方經濟學中最基本的前提假設。第二個基本前提假設是信息完全假設。價格機制是傳遞供求信息的經濟機制,信息完全假設具體體現在自由波動的價格上。最大化原則加上完全競爭假設才能推導出信息完全假設。第三個基本前提假設是市場出清假設,它與前兩個基本前提假設具有明確的因果關系,是前兩者的邏輯推論。現代經濟學的發展圍繞著對這三個基本前提假設的反思而展開。西方經濟學從以上三個基本前提假設出發,通過數學演繹推理,得出結論。
例如,關於「理性人」假設。這一假設條件認為:經濟生活中的每一個人,其行為均是利已的,他在做出一項經濟決策時,總是深思熟慮地通過成本——收益分析或趨利避害原則來對其所面臨的各種可能的機會、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手段進行比較,都力圖以自己最小的經濟代價去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按理性人的假設,市場中的每一個人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最小的經濟代價去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無論是買者還是賣者都是如此。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就是買者和賣者(我們稱之為微觀主體)對自身資源進行有效配置的過程,更進一步地說,就是市場機制通過對微觀主體的誘導進而引起對資源配置的過程。供求雙方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結果就會形成市場的動態均衡——我們稱之為市場均衡。於是,以均衡過程為核心就形成了微觀經濟學教材的基本分析思路(以教材的圖2-1為例):
1、在既定的假設條件下,生產者與消費者在完全競爭的產品市場上相遇,雙方都力圖以自己最小的經濟代價去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最後形成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結果——產品市場局部均衡;在生產要素市場上相遇,雙方也都力圖以自己最小的經濟代價去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也形成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結果——要素市場局部均衡;
2、靜態分析基礎上所形成的局部均衡既然是供求雙方都能接受的結果,那麼,第一,這種均衡就是一種最佳均衡,任何一種改變對於供求雙方的利益格局都會帶來再調整,這種狀態經濟學稱之為帕累托最優狀態;第二,此時的人力、財力、物力的配置就是資源配置的最佳配置,整個資本主義經濟也就實現了有效率的資源配置。第三,既然是最有效率的、最佳配置,那麼這種資源配置的制度基礎——以私人產權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就是最好的財產組織制度。
3、最好的制度不等於能夠解決資源配置中所有的問題。——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可以通過市場機制來解決。為了保持市場經濟效率,對於市場機制不能解決的問題,就需要政府的政策來修補。
(2)
以「理性人」的假設為例。「理性人」的假設是約翰·穆勒提煉、由帕累托最先引進經濟學的,其實,理性人的假設一開始就不斷受到各種各樣的挑戰。其中,最主要的挑戰來自以下五個方面:一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說。馬氏認為人的需求可以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交往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這五個層次的需求具有由低級向高級演進、由物質向精神深化的特點。而且,精神層次的需求是很難用理性來分析與衡量的,自然也做不到完全理性化;二是西蒙的有限理性說。西蒙認為:「理性是指一種行為方式,它第一,適合實現指定的目標;第二,而且在給定的條件下和約束的限度之內。」[1]通俗地說,人的自身理性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窮盡一切精力去尋求最佳決策,而只是尋求滿意決策便罷了。例如圍棋對弈,你不可能在對方出一招出窮盡所有的應招,也沒有這個必要窮盡所有應招,只要能戰勝對方,那怕是多一點成本也認了;三是威廉姆森的機會主義說。威廉姆森說:「理性的有限性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現實問題,因此就需要我們正視為此付出的各種成本,包括計劃成本、適應成本,監督成本」。[2]他還說:「我說的投機…既包括主動去騙人,也包括不得己去騙人,還有事前及事後騙人。」 他認為:經濟中的人都自利,只要能夠利已,便不惜損人;正是由於人的理性有限,才使得有的交易者可以利用信息不對稱環境或利用某種有利的討價還價地位欺詐對方。四是萊賓斯坦的X低效率理論說。萊賓斯坦認為:人是有惰性的,往往不盡全力去工作,人們往往很難按照接近於完全的計算程序來做出決策;人在順利的環境下不會激情努力,只有當變化的環境引起的外部壓力變得充分巨大時,人們才會改變他的行為;許多市場的競爭是不完全的,這就提供了免於競爭壓力的庇護所。在得到庇護的環境中,企業沒有必要使成本極小化。由加強庇護性引起的產品價格提高也許會伴隨著生產成本的增加,但投入成本增加的百分率與產出成本增加的百分率之間沒有必然聯系。五是諾思的意識形態說。諾思認為:意識形態是決定個人觀念轉化為行為的道德和倫理體系,它對人的行為具有強有力的約束,它通過提供給人們一種世界觀而使行為決策更為經濟。每個人的個人行為受一整套習慣、准則和行為規范的協調,「如果每個人都相信私人家庭『神聖不可侵犯』,那麼,可以在室內無人而門不閉戶的情況下不用擔心房屋會被毀或被盜。如果一個美麗的鄉村被認為是公共物品,個人就不會隨便扔雜物。如果人們相信政治民主的價值,他們就會把投票當做一項公民的義務來履行。為了所有者的利益,勞動會勤勤懇懇,管理會兢兢業業,契約就會像法律上那樣,同樣在精神上受到尊重」。[3]
(3)
對於理性人假設條件局限性的認識對於我們正確地組織好微觀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有助於我們認識清楚西方經濟學課程學習的層次性。我們認識清楚這些局限性並向同學講清楚這些假設條件的局限性,正是要告訴同學們,西方經濟學的學習是有層級性的。在初級版的教學中我們只是從最簡單的問題入手,用的是約束條件比較清楚的假設,這些來學習,有助於我們抓住主幹、扔掉枝節,迅速掌握西方經濟學主流框架結構;當我們掌握了這些主流經濟學的理論框架後再來延伸知識框架,學習起來就會比較輕松,這絲毫不等於忽視西方經濟學理性人假設條件的局限性;
其次,有助於幫助同學認清楚實證分析法的約束條件,從而形成辯證的思維與分析方法。實證分析法是建立在假設條件基礎之上的,而任何假設條件都不可能窮盡一切變數並達到盡善盡美的,既然達不到如此地完善地步,作出的邏輯推導就只能是「參考資料」,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準,我們也不必對於基於實證分析方法而建立起來的模型分析盲目崇拜。因此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方法就極為重要,它是我們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極其重要途徑。
再次,西方經濟學中的任何假設都是進行實證分析的平台,而實證分析方法只是其中的一種分析方法,並不是唯一的分析方法;其實所有的假設都是靜態分析的表現。作為靜態分析,就有一個分析角度的選擇問題,而分析角度的選擇——進而所有的假設都帶有分析立場的痕跡,因此,實證分析方法中的所說的沒有主觀色彩也只是相對而言的,並不是絕對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