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新制度經濟學主要講什麼,意義何在
新制度經濟學(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就是用主流經濟學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經濟學。迄今為止,新制度經濟學的發展初具規模,已形成交易費用經濟學、產權經濟學、委託—代理理論、公共選擇理論、新經濟史學等幾個支流。
這學派是在20世紀70年代凱恩斯經濟學對經濟現象喪失解釋力之後興起的。一般認為,新制度經濟學是由科斯的《企業的性質》這篇文章所開創的。
『貳』 什麼事新制度經濟學基本觀點是什麼
所謂新制度經濟學(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正如科斯所說,就是用主流經濟學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經濟學。迄今為止,新制度經濟學的發展初具規模,已形成交易費用經濟學、產權經濟學、委託—代理理論、公共選擇理論、新經濟史學等幾個支流。新制度經濟學包括四個基本理論:交易費用理論、產權理論、企業理論、制度變遷理論。
交易費用理論
交易費用是新制度經濟學最基本的概念。交易費用思想是科斯在1937年的論文《企業的性質》一文中 新制度經濟學
提出的,科斯認為,交易費用應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產權的費用,發現交易對象和交易價格的費用,討價還價、訂立合同的費用,督促契約條款嚴格履行的費用等等。 交易費用的提出,對於新制度經濟學具有重要意義。由於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配置的,交易費用理論表明交易活動是稀缺的,市場的不確定性導致交易也是冒風險的,因而交易也有代價,從而也就有如何配置的問題。資源配置問題就是經濟效率問題。所以,一定的制度必須提高經濟效率,否則舊的制度將會被新的制度所取代。這樣,制度分析才被認為真正納入了經濟學分析之中。
產權理論
新制度經濟學家一般都認為,產權是一種權利,是一種社會關系,是規定人們相互行為關系的一種規則,並且是社會的基礎性規則。產權經濟學大師阿爾欽認為:「產權是一個社會所強制實施的選擇一種經濟物品的使用的權利。」這揭示了產權的本質是社會關系。在魯賓遜一個人的世界裡,產權是不起作用的。只有在相互交往的人類社會中,人們才必須相互尊重產權。 產權是一個權利束,是一個復數概念,包括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處置權等。當一種交易在市場中發生時,就發生了兩束權利的交換。交易中的產權束所包含的內容影響物品的交換價值,這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基本觀點之一。 產權實質上是一套激勵與約束機制。影響和激勵行為,是產權的一個基本功能。新制度經濟學認為,產權安排直接影響資源配置效率,一個社會的經濟績效如何,最終取決於產權安排對個人行為所提供的激勵。
企業理論
科斯運用其首創的交易費用分析工具,對企業的性質以及企業與市場並存於現實經濟世界這一事實做出了先驅性的解釋,將新古典經濟學的單一生產制度體系————市場機制,拓展為彼此之間存在替代關系的、包括企業與市場的二重生產制度體系。 科斯認為,市場機制是一種配置資源的手段,企業也是一種配置資源的手段,二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在科斯看來,市場機制的運行是有成本的,通過形成一個組織,並允許某個權威(企業家)來支配資源,就能節約某些市場運行成本。交易費用的節省是企業產生、存在以及替代市場機制的惟一動力。 而企業與市場的邊界在哪裡呢?科斯認為,由於企業管理也是有費用的,企業規模不可能無限擴大,其限度在於:利用企業方式組織交易的成本等於通過市場交易的成本。
制度變遷理論
制度變遷理論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其代表人物是諾斯,他強調,技術的革新固然為經濟增長注入了活力,但人們如果沒有制度創新和制度變遷的沖動,並通過一系列制度(包括產權制度、法律制度等)構建把技術創新的成果鞏固下來,那麼人類社會長期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是不可設想的。總之,諾斯認為,在決定一個國家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面,制度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制度變遷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對節約交易費用,即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所以,制度變遷可以理解為一種收益更高的制度對另一種收益較低的制度的替代過程。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構成制度變遷理論的三塊基石。制度變遷理論涉及制度變遷的原因或制度的起源問題、制度變遷的動力、制度變遷的過程、制度變遷的形式、制度移植、路徑依賴等。 科斯的原創性貢獻,使經濟學從零交易費用的新古典世界走向正交易費用的現實世界,從而獲得了對現實世界較強的解釋力。經過威廉姆遜等人的發揮和傳播,交易費用理論已經成為新制度經濟學中極富擴張力的理論框架。引入交易費用進行各種經濟學的分析是新制度經濟學對經濟學理論的一個重要貢獻,目前,正交易費用及其相關假定已經構成了可能替代新古典環境的新制度環境,正在影響許多經濟學家的思維和信念。 一般認為,新制度經濟學是由科斯的《企業的性質》這篇文章所開創的。
『叄』 新制度經濟學派的內部學派比較
制度經濟學派的發展已約有一個世紀的歷史,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不同制度學派之間或多或少都存在著理論觀點上的原則性沖突。這一點不但在新制度主義學派同舊制度主義學派之間存在著,尤其在各自內部也存在著,尤其在新制度經濟學派內部尤為明顯。
1、經濟學方法論。以加爾布雷思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派承襲了凡伯倫、康芒斯的傳統,普遍反對形式主義,不用數字模型和先進的計量學。他們對研究對象分析結論往往是與總結性的概念和對周圍制度背景的理解有關。而以科斯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派不反對形式主義。
從研究對象上來看,以加爾布雷思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派主張研究對象應放在一個整體的環境下,反對用個體來部分地解釋社會整體的本質和動力,認為個體主義研究方法范圍狹小,實際上應包括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及法學等。而以科斯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派受古典自由主義的影響,其研究對象的出發點是從個體出發,認為所有經濟現象在本質上應根據個體的性質、稟賦、目標和信仰來解釋。
2、經濟學基本假設。科斯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派將新古典經濟學的「完全理性」的基本假設修正為「有限理性」。而以加爾布雷思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派提出用「社會一文化人」來代替「經濟人」,同時也不贊同用「有限理性」對「完全理性」的修正。他們認為,這二者都沒有認識到人的心智結構是多層次的。他們也不排除理性,但認為理性是適應性意義上的,是逐漸調整過程。
綜上所述,以加爾布雷思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派放棄了形式化方法一用數字或邏輯代替自然語言的表述,拘泥於描述調查、政策分析和規范性的研究方式,使其理論發展受到制約。由於制度的研究中又包含了許多不可度量的因素,所以單純用形式主義分析方法來處理紛繁復雜的經濟體系時也會受到許多的限制。除此之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不是單純的個體,而是社會性的個體,而其中文化、制度對個體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整體主義和個體主義都是不完整的。
『肆』 新制度經濟學的三個核心理論是什麼
新制度經濟學核心理論之一:產權理論
新制度經濟學核心理論之二:交易費用理論
新制度經濟學核心理論之三:委託代理理論
『伍』 新制度經濟學與新制度主義有何區別
其實他們無法放在一起比較。新制度主義是橫跨多個人文學科的思潮和分析路徑,而經濟學是應用這一路徑的其中一個學科。NIE之所以是N,主要是與古典制度主義有定義上的巨大分歧。經濟學的傳統制度理論分為德國經濟學歷史學派和美國老制度經濟學派。德國經濟學歷史學派主張經濟過程是在由文化與歷史因素塑造的社會框架中展開的,因此只有進行歷史的比較研究才可以洞悉某一經濟系統的獨特性,有了對比才有不同。此外,Gustav Schmoller還認為理性人假設是不合理的假設,而應該改進為更為現實的人類行為模型,可以看到,這一論斷實際上是在試圖動搖新古典主義的根基。美國老制度經濟學派的Thorstein Veblen則把制度界定為「常人共有的、固定的習慣性思維方式」這已經跟新制度主義有些神似了,但是老制度經濟學的研究低估理論分析的價值,因此一直沒有成為經濟學的主流。
有些人把科斯在1937年的研究作為新制度主義的起源。他在「公司的本質」中對新古典主義進行了批判,認為其太重視邏輯演繹而忽略了經驗世界,以至於偏離了價值體系本身。其中對市場交易成本的論述簡明易懂,是新制度主義初學者的入門概念。實際上Coase在提出交易成本理念之後,並沒有引起重視。直到Oliver Williamson提出交易成本的前提條件——有限理性與機會主義——之後,交易成本理論才得以復興。
新制度主義在後來進一步改變了對制度的最初理解。原本學界只是將其看成是一系列的規則、組織和規范等。但是後來諾斯在《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中將其定義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來的規則、守法程序和行為的道德倫理規范,它旨在約束追求主體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個人行為。」「制度提供了人類相互影響的框架,它們建立了構成一個社會,或更確切地說,構成一種經濟秩序的合作與競爭關系。」這種制度定義強調的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協議或是約束。比如婚姻是一種制度的約束、貨幣、公司、合作社、遺產法和學校等都是制度。作為一種規則,制度通常被用於支配特定的行為模式與相互關系。而社會學中的制度主義更是打破了制度與文化概念之間的界限,把它擴展為廣泛的意義上界定製度,融入了人的行動提供「意義框架」的象徵系統、認知模式和道德模塊。至此,就連文化本身也被界定為一種制度。價值、意識形態和習慣等就是成了制度。也就是說,尊老愛幼,父慈子孝,男上女下也都是制度的規范。
『陸』 新制度經濟學與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新制度經濟學由科斯創立,側重於交易成本的經濟學研究領域,交易成本是指在建內立商容品交易過程中,沒有被易主考慮到而損耗掉的成本。新古典派經濟學(New Classical Economics)是在對以往古典派經濟學進行細化,而於1970年代形成的學派。其理論框架由理性預期假說和自然失業率假說組成。該學派主張市場經濟能自動解決失業、不景氣等問題,而政府主導的穩定政策沒有任何效果。在失業和通貨膨脹的兩難問題不僅在長期,短期也不存在這一點上,與貨幣主義不同。
相同點:新制度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就是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不同點:新制度經濟學注重從經濟生活的實際問題出發,主張通過對事實的詳細考察,以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新古典經濟學過於強調研究的形式化、數學化和抽象化。
聯系:新制度經濟學具有超凡解釋力的原因是放寬了新古典經濟學的一系列假設。具有更強的解釋力。新制度經濟學引入制度因素分析修正了新古典的缺陷,但其理論研究的立足點、出發點和歸宿點都是新古典經濟學。諾思說,新制度經濟學保持了新古典經濟學的稀缺和競爭等理論,修正了理性的假設,引入的時間維。
『柒』 《新制度經濟學》怎麼樣
新制來度經濟學是舊制度源經濟學的繼承和發展,是二戰後資本主義經濟「滯漲」和凱恩斯主義衰落的產物。主要包括交易成本經濟學(將交易成本概念運用於分析企業制度和市場制度)、產權經濟學(研究產權的本質及其與資源配置的關系)、新經濟史學(又稱制度變遷理論,從制度變遷視角探討經濟發展歷史過程)。
『捌』 新制度經濟學研究的是什麼
所謂新制度經濟學,正如科斯所說,就是用主流經濟學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經濟學。迄今為止,新制度經濟學的發展初具規模,已形成交易費用經濟學、產權經濟學、委託—代理理論、公共選擇理論、新經濟史學等幾個支流。新制度經濟學包括四個基本理論:
(一)交易費用理論
交易費用是新制度經濟學最基本的概念。交易費用思想是科斯在1937年的論文《企業的性質》一文中提出的,科斯認為,交易費用應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產權的費用,發現交易對象和交易價格的費用,討價還價、訂立合同的費用,督促契約條款嚴格履行的費用等等。
交易費用的提出,對於新制度經濟學具有重要意義。由於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配置的,交易費用理論表明交易活動是稀缺的,市場的不確定性導致交易也是冒風險的,因而交易也有代價,從而也就有如何配置的問題。資源配置問題就是經濟效率問題。所以,一定的制度必須提高經濟效率,否則舊的制度將會被新的制度所取代。這樣,制度分析才被認為真正納入了經濟學分析之中。
(二)產權理論
新制度經濟學家一般都認為,產權是一種權利,是一種社會關系,是規定人們相互行為關系的一種規則,並且是社會的基礎性規則。產權經濟學大師阿爾欽認為:「產權是一個社會所強制實施的選擇一種經濟物品的使用的權利。」這揭示了產權的本質是社會關系。在魯賓遜一個人的世界裡,產權是不起作用的。只有在相互交往的人類社會中,人們才必須相互尊重產權。
產權是一個權利束,是一個復數概念,包括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處置權等。當一種交易在市場中發生時,就發生了兩束權利的交換。交易中的產權束所包含的內容影響物品的交換價值,這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基本觀點之一。
產權實質上是一套激勵與約束機制。影響和激勵行為,是產權的一個基本功能。新制度經濟學認為,產權安排直接影響資源配置效率,一個社會的經濟績效如何,最終取決於產權安排對個人行為所提供的激勵。
(三)企業理論
科斯運用其首創的交易費用分析工具,對企業的性質以及企業與市場並存於現實經濟世界這一事實做出了先驅性的解釋,將新古典經濟學的單一生產制度體系————市場機制,拓展為彼此之間存在替代關系的、包括企業與市場的二重生產制度體系。
科斯認為,市場機制是一種配置資源的手段,企業也是一種配置資源的手段,二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在科斯看來,市場機制的運行是有成本的,通過形成一個組織,並允許某個權威(企業家)來支配資源,就能節約某些市場運行成本。交易費用的節省是企業產生、存在以及替代市場機制的惟一動力。
而企業與市場的邊界在哪裡呢?科斯認為,由於企業管理也是有費用的,企業規模不可能無限擴大,其限度在於:利用企業方式組織交易的成本等於通過市場交易的成本。
(四)制度變遷理論
制度變遷理論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其代表人物是諾斯,他強調,技術的革新固然為經濟增長注入了活力,但人們如果沒有制度創新和制度變遷的沖動,並通過一系列制度(包括產權制度、法律制度等)構建把技術創新的成果鞏固下來,那麼人類社會長期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是不可設想的。總之,諾斯認為,在決定一個國家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面,制度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制度變遷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對節約交易費用,即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所以,制度變遷可以理解為一種收益更高的制度對另一種收益較低的制度的替代過程。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構成制度變遷理論的三塊基石。制度變遷理論涉及制度變遷的原因或制度的起源問題、制度變遷的動力、制度變遷的過程、制度變遷的形式、制度移植、路徑依賴等。
科斯的原創性貢獻,使經濟學從零交易費用的新古典世界走向正交易費用的現實世界,從而獲得了對現實世界較強的解釋力。經過威廉姆遜等人的發揮和傳播,交易費用理論已經成為新制度經濟學中極富擴張力的理論框架。引入交易費用進行各種經濟學的分析是新制度經濟學對經濟學理論的一個重要貢獻,目前,正交易費用及其相關假定已經構成了可能替代新古典環境的新制度環境,正在影響許多經濟學家的思維和信念。
一般認為,新制度經濟學是由科斯的《企業的性質》這篇文章所開創的。
http://202.116.24.205/blog/more.asp?name=bally&id=1318
『玖』 新制度經濟學的分析方法
那麼,這又是一種什麼樣的獨特視角呢,是一種什麼樣的微觀分析方法呢?張五常在1991年的這篇關於新制度經濟學的文章中開篇就講到了這種變化。在新古典框架里,「在瓦爾拉斯(Walras)範式中,所有的行動權利被隱含地假定為自由的、簡單的、不受限制的,而且拍賣商和監督人的服務都被假定為不花任何費用的。因此就不存在律師,沒有經紀人,沒有銀行,沒有官員,沒有企業家,沒有警察,而且實際上也沒有任何一類組織。」而新古典大家馬歇爾又過於急噪,總是太想把經濟學象心理學、生物學那樣擠入科學的殿堂,雖然他「完全清楚制度的重要性,但他用長期的與短期的概念、用均衡和不均衡概念迴避了許多問題。」在此以後,人們就在這樣的基礎上展開了經濟學大廈的工程建設,力圖從效用理論、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各個方面將新古典的大廈夯實,使得經濟學以一種嚴謹的形式美展現在世人面前,它自己也急不可待的自我宣稱自己是最接近自然科學性質的社會科學,是最成熟的。然而,這一切在20世紀5、60年代開始發生變化,奈特早在1924年就已經提出了不確定性概念,西蒙(1953)的有限理性,科斯(1937)、(1960)的交易費用範式和社會成本問題,哈耶克(1937,1945)的關於知識問題的討論,以及迪克萊特對反壟斷的口述傳統都對新古典造成了沖擊。正如科斯所批評的那樣,經濟學不應該只是一堆分析工具,盡管他們也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應該是它的研究內容或論題,「我想經濟學家應最哦的一件主要工作就是:研究制度!」(1998)如此以來,我們就不難看出新制度經濟學本身正是在不滿新古典日益成為一門抽象的語言而喪失了實際內容方面而興起的,這個學派既吸收了傳統的一些經濟分析方法,又有自己的分析範式。 任何制度的運行都需要成本,價格機制也是制度之一種,它的運行同樣如此,但價格機制仍有它顯著的優越之處。
任何一個社會,人們都不再是自給自足的,人與人之間既合作又競爭,因為資源相對於人類的需要來說總是不足,所以競爭和稀缺是同義的。如果沒有一定的規則,或稱為產權或稱為制度,無疑人們是無法走出霍布斯叢林的。這是一種困境。我們姑且不在此討論霍布斯、盧梭以及洛克的思想,因為那顯然是屬於政治學的范疇,我們只來考慮分析制度的績效。討論績效,必然要假定人們已經走出了叢林狀態。
然而,即便產權確定了,卻有著多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來表達產權人的需要,競爭的產權規則本身就是千差萬別的。這些方式中,價格機制只是其中的一種。只不過,它的績效最高,相對於租金消散所帶來的人們的成本來說,是最低的。我們從這里開始談起。
租金是對使用資源的一種支付,這種支付就是一定製度安排下我們為滿足最終享受收入而必須花費的成本,最早的租金概念專指地租。李嘉圖當年的概念是只土地使用的價格,它不隨人們的需求的改變而改變供給狀況,因為供給根本缺乏彈性。其實,相對於人們的需求而言,幾乎只要存在競爭就必然存在這種供給的缺乏彈性。那麼,對這些稀缺資源的分配就必須通過一種機制來完成。在歷史乃至現代,這樣的機制都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古代的九品中正制就是對稀缺的政治資源的分配,現在機關里的論資排輩現象等等也是如此。其實,這和男人憑氣力、女人憑容貌來排列本質上講並無二致。雖然這些制度在現實生活中一再為人們所行使,但人們的代價有的時候常常會十分高昂,這一代價就是租金的消散。我舉一個誇張的例子,在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唐伯虎為進華府親近秋香假裝賣身葬父,而另有一位則假裝賣身葬全家,二人都想進華府,但石榴姐手中卻只有一個名額,於是競爭勢在難免。石榴姐自稱心腸軟,見不得別人家慘,於是二人就制定了一個相互比誰更慘的競爭規則,結果大家都知道,兩個人的成本都是十分高昂的,唐伯虎為此打斷了自己的胳膊,而另一位哥們竟然因此而命喪黃泉。在這種制度安排下,租金的消散是非常之大的。這和排隊成本一樣,只不過它更誇張,都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它只是要達到最後分配的目的,即一個均衡狀態而已。如果石榴姐的心腸沒那麼軟,而是很黑,讓二人出價競爭,租金就不會消散,結局也不會這么悲慘。因此,我們可以說,任何不採用價格或使得價格扭曲的情況,總會有另一種規則來代替它,但是代價會十分高昂。正如哈耶克(1945)所說:價格機制是人類的一個偉大發明,也許是所有發明中最偉大的。
可是,我們也必須看到,有些時候人類偏就是選擇了非價格的配置規則,正如張五常(1974)所說「租金消散能導致均衡的觀點是一種機械演習,不是經濟學命題」,我們要解釋的是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一種制度安排,於是,接下來就引出了年輕的科斯當年的問題。 如果象我們上一節所言,那麼價格機制就應該是最佳的,「看不見的手」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新古典辛苦了幾十年,無非也是想把這一思想更為理論化、系統化,基礎更為堅實。然而,真實世界比理論顯然要復雜的多,人類的智慧與上帝相比,也許根本就是上帝跟人類開的一個玩笑。1930年代,一位大三的學生科斯拿到獎學金從英國來到新大陸,並巧妙的參觀了福特的汽車公司——這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公司之一,於是科斯開始問了他的兩個問題:一、既然「黑板經濟學」告訴我們價格體系如此有效,那麼為什麼現代經濟里還有依賴行政命令運行的企業的存在呢?二、企業的邊界在哪裡,也就是說企業在市場的大海中在什麼樣的規模下被確定呢?
1937年科斯在文稿寫成四年後終於發表,這就是《企業的性質》一文。科斯首先表明,其實在新古典經濟學家那裡並沒有對企業問題視而不見,新古典並不比古典經濟學更狹隘,但他認為,那些重視及解釋都不能回答他提出的問題。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還有奈特的觀點。
奈特利用風險和不確定性來作為工具進行分析,並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企業的產生。風險是人們可知其概率分布的一種不確定,但是人們可以根據過去推測未來的可能性,而不確定性則意味著人類的無知,因為不確定性表示著人們根本無法預知沒有發生過的將來事件,它是嶄新的過去從來沒有過的。根據這樣的分析工具,奈特認為,在現實世界中總有少數人,他們具有風險偏好的性質,勇於承擔責任,勇於拓新,勇於為利潤的生成而不懈努力;而絕大部分人是風險規避和中性的,他們願意交出自己的權利讓風險偏好者指揮他們,但條件是偏好者-企業家要確定的保證他們的薪水,於是,公司就在這樣的權利劃分中成立了。這是《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一書中的思想。但科斯不認同,他一方面認為奈特也承認管理者(非企業家)也負有日常管理的責任,這一現象奈特無法解釋,奈特的分析無法給管理者以地位;另一方面,科斯認為如果僅僅只是風險偏好不同,那麼僱主和雇員之間也完全可以通過契約的方式來以市場完成之。
科斯認為,企業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市場價格機制的運作並非是無成本的,這個成本就是價格發現的成本,只有這一成本小於企業的組織成本時,人們才會通過市場來完成。這個成本就是科斯首創,在新制度經濟學中大行其道的交易成本,這一概念我們稍後再談,下面我們還是先來科斯的第二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規模問題,關於這個問題是之後幾十年NIE乃至主流學者們不斷追問的一個問題。科斯的答案比較簡單,這就是那幾個著名的圈圈,他說,在一個城鎮的消費中心A的外圍有產業B、C,如果我們的企業處在外環C處,那麼在交易成本邊際上高於組織成本時,企業就在環內擴張,這就是規模效應,而這種擴張會帶來規模的進一步擴大,會增加管理的難度,以至於大於了市場交易成本,那麼企業的邊界在橫向上就會被確定;而向內環B的擴張也是如此,即與B的市場交易成本與合並後的組織成本相比較,邊界也可以通過邊際分析確定。應該說,科斯的這個分析是非常清晰的,因為他借用了交易成本範式,而交易成本則是一個應該加以解釋的概念。許多經濟學家不滿意科斯的分析也常常是從這個角度來非難的,的確,如果我們不能很好的定義科斯的交易成本概念,這里的分析顯然會顯得空泛。後來的對縱向橫向一體化的分析幾十年間絡繹不絕,其中最有名的有威廉姆森的資產專用性分析和套牢問題(HOLD-UP),也有哈特提出的核心資產和剩餘控制權概念,由於篇幅所限,我們就不進一步討論了。 新制度經濟學採用的是動態分析法,而不是一般經濟學的靜態分析法,這個理論方法來自於德國歷史學派。德國歷史學派認為歷史是連貫的運動,而不是靜態的,傳統經濟學運用的是靜態分析法,這是新制度經濟學與其他經濟學的重要區別之一。
作為二十世紀經濟學一支突起的異軍,新制度經濟學它的起點是大家公認的科斯教授1937年的那篇短文《企業的性質》。之後幾十年間,盡管有奧利弗·威廉姆茨等經濟學家呼籲人們重視這個方法,但經濟學家似乎對這篇文章視而不見,直到1959、1960年科斯的另兩篇宏文《社會的成本》問世之後,他的思想才逐漸被大家注意,然而,即便如此,仍然是引用者多而深入研究者少。對此,科斯常有抱怨之詞。但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一些大經濟學家認為1937年的文章太過空泛,從邏輯上看雖然無懈可擊,畢竟難以操作。當然張五常先生肯定對此觀點不以為然,他認為這篇文章是最重要的,它是後來1960年文章的源頭。
康芒斯、范博倫等老一代的制度經濟學家,對於制度的批判多是從社會道德倫理,科斯認為此舉降低了自身的價值作用,留給後人的精神財富過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