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經濟學基礎讀後感1000

經濟學基礎讀後感1000

發布時間:2021-02-05 16:42:46

㈠ 從以下經濟類書籍中寫一篇800字讀後感,勿重。

有人說笑,有人無言,面對的市場還是那麼寬廣,所謂人生,千姿百態,富了有人討論,窮了有人說三道四,歲月沒有給誰才華,生命沒有給誰勝利,眼神的回眸是命脈的拼搏,不求真假,不語高低,是一顆心靈的回饋,俗語言談,高調描述,來往回首,多少人在做觀眾,多少人一直陪笑,淋漓的心理,芳香的迷局,有人開始掙扎,就有人直接坐上了懶惰的寶座,不求高貴,不問來生,得酒常飲無夢曲。

㈡ 求政治經濟學讀後感3000字

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學習後的感悟 馬克思的《資本論》,全面的闡述了資本主義的出現、發展、衰落和必然走向滅亡的整個過程,而《導言》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方法,即從抽象到具體的科學方法第一次做了說明 。闡述了在認識過程中,歷史考察和邏輯分析相互關系的重要方法論問題。 馬克思說「:「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以他對自己的看法為根據,同樣,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存沖突去解釋。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是當代最主要的兩種價值觀,也是當代最基本的兩種社會制度。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並且對人類社會形態作出了科學劃分。這兩種劃分對應關系在於: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對應於「人的依賴關系」;資本主義社會對應於「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共產主義社會對應於「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 由此發現一個問題:我們今天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包括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制度,在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中沒有給出相應的位置。那麼,它們應該屬於哪一組對應關系呢?這很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關於五種社會形態的劃分是具體的,是實際社會制度的歷史反映和理論推斷。 從總體上看人類社會今天的發展狀況,所有國家都已經超越了「人的依賴性」階段,都遠未達到「人的全面發展和自由個性」的階段,各國同屬於「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這一階段消除了原始的、奴隸的、封建的人對人的依附關系,勞動者獨立了。但這種獨立性由於物的不豐富而必須以物的依賴性為前提。人的社會權利基本表現為以物的形式佔有。這兩種劃分對應關系在於: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對應於「人的依賴關系」;資本主義社會對應於「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共產主義社會對應於「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 我們知道,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在19世紀的中葉。在此之前,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思潮,是人類批判資本主義、幻想代替資本主義的一個美好理想。在此之後,世界各國的無產階級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斗爭。但直到他們去世之前,還沒有形成任何現實的、真正意義上的、由無產階級作為統治階級的社會制度。資本主義以當時先進的社會制度,為共產主義准備了相對發達的生產力和豐富的物質條件。這樣一來,實現人的「自由個性」的任務,就歷史地落在了資本主義制度的肩上。 人類社會目前處於「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中國也不例外。如果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關於社會狀態的劃分,中國社會現階段的發展狀態應該對應於資本主義社會。但這是不符合事實的。事實是,中國歷史上雖然出現過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但並沒有真正形成資本主義制度。中國社會的發展演進,的確出現了特殊形式。封建社會沒落之後,中國沒有按照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而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奪取了國家政權,開始了新民主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此,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應該是在中國特殊的國情條件下,在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二大形態中,具體社會制度演進的一種特殊形式。它在本質上不同於經典的資本主義,完全有理由承擔起為人類社會向第三個階段——共產主義邁進創造十分發達的生產力和極為豐富的物質財富的一部分任務。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具有巨大的包容性。資本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創造的、諸如市場經濟體制、先進的科學技術、社會化大生產、現代企業制度等等,都是人類文明的先進成果。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理應吸收和繼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關系具有明確的「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和終極目標。這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內生弊端的覺悟,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揚棄。因此,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有兩個最顯著的特徵:一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落後生產方式中脫胎出來的。它相對於不發達的物質生產,不可能完全超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二是在人類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深刻認識、理性把握的基礎上產生的。它通過自己的發展、壯大而揚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把發展生產力和消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弊端當作己任。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整個歷史過程中的初始階段。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分析,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運動,同一性表現為合作、借鑒、發展,斗爭性表現為對抗、摩擦、代替。

㈢ 讀《經濟學是什麼》有感

讀《經濟學是什麼》一書有感
學了兩年的經濟管理專業(函授),雖然十幾門課都勉強得以通過,但到頭來捫心自問:什麼是經濟學?依然說不明,道不白,讀《經濟學是什麼》一書有感。究其原因,固然有學習與考試兩張皮的問題,這個暫且不提。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沒有一本通俗易懂的、與社會實際乃至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的經濟學基礎性讀本,這一點,對於我這樣的文化水平不高且不是直接從事經濟工作的人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說實在,經濟學這個名詞我們早已耳熟能詳,許多在市場經濟中拼搏的人都意識到掌握一些市場經濟規律、了解一些經濟學知識的重要性,就如我們這些並非直接從事經濟工作的人也都深深感到,經濟學知識的匱乏給我們的工作甚至日常生活帶來的不利。然而現實的問題是,不是我們不想學習經濟學,而是無學習經濟學之門;或者說,無法以我們可以接受的成本獲得經濟學的知識。畢竟大多數人都不是專業搞經濟學的,我們大家都有著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壓力,有點空閑還要看看電視、聽聽音樂放鬆休閑一下,能夠拿出來學習經濟學的時間和資源是很有限的,根本無暇去拜讀厚重的經濟學經典。況且,如今的經濟學已經不是誰想學就可以學的了的,它那些陌生而又生硬的術語、極為復雜而深奧的數學模型,讓即使受過一般高等教育的讀者也敬而遠之,退避三舍。經濟學因此成了少數經濟學家課堂上和書齋里的陽春白雪式的欣賞品,成為可望而不可即的「皇冠」。在大眾迫切需要經濟學知識,市場經濟的發展又為經濟學有了這么廣泛的接受對象提供了如此天賜良機的時候,這不能說不是一個遺憾。
這次參加中青班的學習,有幸拜讀了梁小民教授所著的《經濟學是什麼》一書,就好像交了一位好朋友,相信任何一個閱讀了《經濟學是什麼》這本書的讀者,都會佩服作者在書中表現出來的深入淺出、引人入勝的功夫。這本書,就好像有人用一個個日常生活的例子與你拉家常,雙方越談越投機,不知不覺中,你就了解並熟悉了那些經常在經濟學家口中蹦出來的術語。
比如,作者在書中談到通俗歌手的數量與高昂的門票價格,談到最先在成都出現的電影院5元票價的沖擊波,談到薄利多銷與谷賤傷農,當這些例子說完了,一個關於價格如何調節經濟的問題,即經濟學家常常說起的一隻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就解釋清楚了。從這里,我們不僅知道了什麼是需求定理,什麼是供給定理;也明白了均衡價格、均衡數量為何物;還懂得了需求彈性和供求彈性的作用。
再比如,作者在書中談到一個人中彩票後的變化,談到及時行樂的觀念,談到吃第三個麵包和第一個麵包的不同感受,談到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這些例子說完了,家庭決策方面的問題就解釋清楚了。從這里,我們不僅知道了什麼是效用;也明白了總效用和邊際效用為何物;還懂得了實現消費者均衡意味著什麼。
又比如,作者在書中談到曾經在農村風行一時的養雞專業戶,談到「農夫山泉有點甜」這個家喻戶曉的廣告,談到讓所有老百姓受益的彩電價格戰,這些例子講完了,關於企業市場競爭戰略的問題就講清楚了。從這里,我們既了解了市場的不同類型,即完全競爭、壟斷競爭、寡頭和壟斷;又懂得了什麼叫單一價格,何為歧視價格;同時,對博弈論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也略知了一二。
還比如,作者在書中剖析企業家的收入,以及現實生活中,一方面是幾千萬人尚未脫貧,另一方面是少數人開著寶馬車去高爾夫俱樂部等現象,強調了解決收入分配問題,就是解決效率與平等的問題,作者在這里把這一問題比喻成蛋糕,「既包括如何把蛋糕做大,又包括如何使蛋糕分得更平等一些。」例子講完了,平等與效率得選擇問題也就清楚了。從這里,使我們明白了企業家賺的是正常利潤這一道理;知曉了如何用勞倫斯曲線、基尼系數等來衡量收入分配狀況;懂得了用結果公平論和過程公平論來正確理解分配製度上的公平。

㈣ 50分。求曼昆的《經濟學原理》讀後感。在線等。3000字+

偏好、政治經濟和行為學等現代經濟的一些基本思想,為有興趣的讀者提供了一 個今後學習的更加廣闊的空間。近期看了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感慨頗深,全書沒有晦澀難懂的抽象概念,也沒有復 雜深奧的近代數學知識,這是一本適合平民大眾閱讀的作品,圖文並茂,深入淺出。另一方 面,其內容是博大精深,返璞歸真,用平易的語言向讀者展現了現代經濟學的根基,原理清 晰,分析透徹,在當今眾多的經濟學著作中璀璨而奪目。 什麼叫經濟學?文中在前言中首先定義, 經濟學是研究和處理社會中人一般生活事務的 學科。該定義簡單而扼要,闡明了經濟學所研究和處理的對象是人類的一般生活事務,指出 了經濟在人類一般事務中的基礎地位。 據此, 如果一個生活在當代的年輕人連一些基本的經 濟學概念都不具備,全然無知,那麼某種程度上,其可以形同於現代意義上的社會文盲。因 此,曼昆在前言中所述,這是一本給下一代閱讀的書籍,作為留給下一代的另一種貢獻。 《經濟學原理》 分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上下兩分冊, 遵循了從微觀到宏觀的敘述線 路,上冊為《微觀經濟學分冊》,下冊為《宏觀經濟學分冊》。《微觀經濟學分冊》中,文 章從經濟學的十大原則入手,指出經濟的一切原理或推演均源於此。根據這些原則,講述了 微觀經濟的幾大經濟理論基礎,包括供需理論、彈性分析、剩餘福利等。從這些概念中,我 們可以得到一些有意思的經濟學分析結論, 如由於糧價的低彈性, 科技進步帶來的農業發展 往往卻犧牲了農民收益;又如,無論商品稅收是向消費者還是向生產者徵收,其最終成本的 轉嫁結果都是一樣的等等。 《原理》的一個重要特色是,其非常注重讀者分析能力的培養,闡述了經濟現象分析的 一般步驟,並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拓寬讀者的思路,激發讀者聯系實際分析問題的興趣,進而 從分析中形成觀點。在分析完市場失靈下政府的作用後,書籍循序漸進,水到渠成,重點介 紹了企業的微觀組織行為,分別對完全競爭、壟斷、寡頭和壟斷競爭四類市場環境下企業產 品的供需關系和企業運作行為作了詳盡的理論剖析, 這部分內容非常精彩, 前面章節的鋪墊 終於滋育出了豐碩的果實,使讀者大飽口福,受益匪淺。 在全書微觀經濟理論體系構建中,曼昆顯然覺得還有必要對生產要素市場展開一些闡 釋,進而向讀者展示了重要的勞動力價格原理:一個競爭的、利潤最大企業僱用的工人數要 達到勞動的邊際產量值等於工資的那一點,邊際產量曲線即為勞動需求曲線。至此, 《微觀 經濟學分冊》似乎可以劃上了句號。但著者顯然不滿足於此,在書籍的最後還拋出了不對稱 信息、消費偏好、政治經濟和行為學等現代經濟的一些基本思想,為有興趣的讀者提供了一 個今後學習的更加廣闊的空間。

㈤ 誰有《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馬歇爾《經濟學原理》 讀馬歇爾《經濟學原理》有感 近日,在老師的推薦下,我閱讀了由阿爾弗雷德·馬歇爾所著的《經濟學原理》一書。 這本經濟學經典之作令我感悟頗深, 不僅豐富了我的專業課知識, 而且讓我對經濟學這門學 科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近代英國最著名的經濟學家,新古典學派的創始人,劍橋大學經濟 學教授,19 世紀末和 20 世紀初英國經濟學界最重要的人物。其所著《經濟學原理》在西方 經濟學界被公認為劃時代的著作,也是繼《國富論》之後最偉大的經濟學著作,它闡述的經 濟學說被看作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繼承和發展。馬歇爾經濟學說的核心是均衡價格論, 而《經濟學原理》正是對均衡價格論的論證和引申。他認為,市場價格決定於供、需雙方的 力量均衡,猶如剪刀的兩翼,是同時起作用的。 由於初次閱讀經濟著作和自身專業知識水平有限, 我對書中的觀點理解的並不透徹。 但 還是能大概的了解《經濟學原理》的主要內容。 它以均衡價格為核心,分為消費論、 生產論、 交換論和分配論四大部分,包括緒論在內又可分為七篇,讀完每一篇我都會有所感悟。 序言。在我閱讀的這一版序言中,他闡述了本書的研究對象、范圍和方法,論述了邊際 分析的重要性和局部均衡理論的正確性。 導言篇。在該篇中,馬歇爾進一步論述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即「經濟學既是一門研究財富 的學問,也是一門研究人的學問。」強調心理因素對經濟生活的作用。 基本概念篇。這篇主要對財富、生產、消費、勞動等後面各篇所涉及的一些經濟學基本 概念進行了探討。 論需求及其滿足篇。 本篇馬歇爾主要闡述了其的消費理論, 在本篇第一章他就論述了本 書的主脈絡,即消費—生產—交換—分配。他的消費理論以研究慾望作為出發點,指出需求 是慾望的滿足,而這種滿足時可以用效用來衡量的。他還闡述了效用遞減率、邊際效用、市 場需求率、 需求彈性和消費者剩餘等微觀經濟學的重要概念和定律, 構建了微觀經濟學消費 論的基礎。 生產要素篇。馬歇爾在這篇里闡述了他的生產理論。他把生產要素分為土地、勞動、資 本和組織四類,並詳細論述了它們的供給變動規律。在對土地這一生產要素的論述中,他提 出了報酬遞減傾向規律。 通過對當時教育體制的分析, 他認為 「國家將教育當做是一種投資, 使大多數人擁有比通常能利用的大得多的機會,也會很有利。……能提高英國的生產力。」 他主要通過心理因素來分析財富,認為「儲蓄的動機是家庭情感」利息是延緩滿足的報酬。 同時也分析了利率與財富增長的關系。 在對工業組織的分析中, 馬歇爾提出了外部經濟和內 部經濟的概念,認為有效的組織能提高效率。在本篇的結尾,他還討論了報酬遞增傾向與報 酬遞減傾向的相互關系。 需求、供給與價值的一般關系篇。在本篇中馬歇爾闡述了其的交換理論,也即價值論— 均衡價格論。本篇是這本書的核心部分,也是馬歇爾理論的精髓。他把傳統經濟學的供給決 定論和邊際學派的需求決定論進行了有機結合,認為市場價格決定於供需雙方的力量均衡。 決定需求一方的力量是某一商品的邊際效用, 決定供給一方的力量是生產某一商品的邊際生 產費用。供求均衡形成均衡產量和均衡價格,並且這種均衡是穩定的。他進而引進了時間因 素,區分了暫時、短期、長期三種情況,認為時間長短不同,需求和供給方面對決定均衡價 格的影響是不同的。最後還研究了壟斷理論。 國民收入篇。這篇主要論述的是分配理論。馬歇爾以其在第四篇中論述的土地、勞動、 資本、組織(企業家才能)這四類生產要素為基礎,運用均衡價格理論來依次研究各個生產 要素,把分配問題轉為生產要素的各自的均衡價格問題。他將工資看作是勞動的均衡價格, 利息是利用資本的均衡價格, 利潤是企業家組織能力的均衡價格, 地租是利用土地的均衡價 格。在本篇的最後,他還探討了進步對價值總的影響及和生活標準的關系。 由此可見,作為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奠基之作的學術名著, 《經濟學原理》雖然博大精深, 但卻有非常完整的理論架構,分析層次分明。在序言中,馬歇爾就認為「本書仍然是一本經 濟學的入門書; 雖然不是在所有方面, 但也在某些方面類似於研究類似於研究經濟學的基礎 著作。 」 讀完這本書,我除了被它的清晰結構感染之外,還被它的內容所吸,從中受益匪淺。 《經濟學原理》無愧於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奠基之作,雖然出版於 100 多年前,但書中的 均衡價格理論以及關於需求和供給兩方面的分析, 至今仍然是現代西方經濟學中微觀經濟分 析的理論基礎和主要內容。 該書對後來的經濟學家影響也很大, 之後流行在英美等國的現代 貨幣主義、供給學派和理性預期學派等的基本觀點,都是師承馬歇爾的經濟理論的,即便是 發動了一場經濟學革命的凱恩斯理論,也仍然接受了它的不少東西。 《經濟學原理》的一大重要特點就是折衷主義。在這本書里,馬歇爾用折衷主義的方法 把供求論、生產費用論、邊際效用論和邊際生產力論等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在研究對象上, 他主張經濟學同社會學合流, 經濟學研究對象不僅是人與自然的關系, 也有人與人之間的關 系,這顯然是一次折衷。在方法論中,他既採用推導模型的抽象法,又採納歷史主張的描敘 法,他認為各種方法應適當配合,而不應互相排斥,因此也是折衷的方法。該書的核心「均 衡價格理論」 其實也是傳統經濟學如生產費用論強調供給因素和邊際學派的效用價值論側重 需求的一種折衷。 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所運用的分析方法也是對各經濟學派的綜合。 第一, 以心裡分析為基礎。 馬歇爾和主觀學派一樣, 認為經濟學主要研究人類行為的動 機。他認為人的心理動機會有力的影響人的選擇行為,從而支配人的經濟活動。 第二, 強調「邊際增量」分析。這是受到數理經濟學派的啟發而產生的。馬歇爾認 為,「精神和物質世界中,我們對自然的觀察,與總數量的關系沒有與增加量的關系那樣 大」。因此,在《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他廣泛運用了邊際增量的分析方法。 第三, 強調「局部均衡」分析。 馬歇爾把物理學中作用和反作用的均衡觀念來說明經濟 力量的均衡。馬歇爾強調的均衡不是一般的均衡而是局部均衡。在局部均衡之下,馬歇爾研 究的是單個生產者或消費者,而不考慮各廠商、消費者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影響。 第四,強調「靜態」分析。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中,總是將自己研究的現象置於經 濟關系和相關因素不變的環境中。認為靜態下,生產和消費、分配、交換的條件一般多是不 變的。 通過閱讀,我們也不難發現:受階級和時代的限制,其理論具有局限性。 馬歇爾作為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始終沒能擺脫其的歷史局限性。首先在經濟學研究對象 上,他沒能將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生產關系引入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因為他認為,揭露資本家 對工人的剝削不利於維護資產階級的統治。其次,其的核心「均衡價格理論」雖然使用價值 這個概念,但他所說的價值實際上是價格,從而掩飾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實質。第三,在分 配論中的工資里,他認為工資是勞動這個生產要素的均衡價格,掩蓋了工資的本質。在利潤 中,他極力宣揚資本家在生產中的作用,掩蓋了利潤是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的本質。他把 地租看成是受土地的需求影響而由其的邊際生產率決定的和利息是資本的需求和供給相均 衡的價格也都掩蓋了剩餘價值的真正來源。 這不禁使我想到了中國。最近 20 年來,中國經歷了劇烈的社會和經濟變革,而且可以預 期這種變革將繼續沿著更加開放、更加有序的市場經濟道路前進。然而,這種變革需要適當 的經濟理論來提供某種指導, 中國發展需要經濟理論的創新。 在創新過程中無疑要借鑒西方 經濟學,而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就是不錯的選擇。

《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曼昆十大經濟學原理 Mankiw's Ten principle of economics --------關於人們如何作出決策-------- 1.原理一:People face tradeoffs 2.原理二: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3.原理三: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 4.原理四: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關於人們如何相互交易-------- 5.原理五: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6.原理六: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 7.原理七: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關於整體經濟如何運行-------- 8.原理八: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ce goods and services 9.原理九: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10.原理十:society face a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結論-------- 關於個人作出決策的基本結論是: 人們面臨不同目標之間的交替關系(原理一), 任何一種行動的成本可以用所放棄 的機會 來衡量(原理二),理性人通過比較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作出決策(原理三),以及 人們根 據他們所面臨的激勵改變自己的行為(原理四)。 關於人們之間相互交易的基本結論是:貿易可以是互利的(原理五),市場通常是 協調人 們之間貿易的一種好方法(原理六),如果存在某種市場失靈,或者如果市場結果 不平 等,那麼政府有可能改善市場結果(原理七)。 關於整體經濟的基本結論是:生產率是生活水平的最終的源泉(原理八),貨幣增 長是通 貨膨脹的最終的根源(原理九),而且,社會面臨著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 替關系 (原理十)。 《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經濟學原理》劉 倩 ( 2 0 0 6 0 2 0 2 3 4 1 ) 國 民 經 濟 學 2 0 0 6 級 《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經濟學本源問題的回答劉倩 國民經濟學 2006020234 最近,一直都在忙兼職班主任的事情,書,確實讀少了不少,但是在與小師弟小師妹的 交往中,我又對「經濟學」這個詞彙有了新的認識。 今年華師經管院的招生是大類招生,我帶的班級是經濟學類 1 班。經濟學類,別說對於 他們,就是對於我這個理論上已經讀了 6 年大學的人來說,都覺得十分不解。於是,他們帶 著很多疑問,很多困惑,很多迷茫邁入了大學校門,開始了大學的生活……作為兼班師姐, 自然會面對很多來自他們的問題,比如說經濟學究竟是什麼,要學哪些科目,學經濟學以後 有什麼用。後面兩個問題都還挺好回答的,但第一個問題,一個本源的問題真的把我給問倒 了。於是,新生進入軍訓後,趁著一些空閑,我端起了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 ,希望能在 這本經濟學的里程碑和經濟學入門教程中找到答案。 馬歇爾是英國近代最著名的經濟學家, 新古典學派和劍橋學派的創 始人,劍橋大學經濟學教授,是 19 世紀末和 20 世紀初經濟學界最重要 的人物。他生於英格蘭,1865 年畢業於劍橋大學。畢業後她在劍橋任 教九年,然後又到了牛津大學,1885 年,他又回到了母校執教,直到 1905 年退休。這樣一個偉大的經濟學家,他進入大學後開始學習數學、 哲學和政治經濟學,而且他最有興趣的哲學,但他最後還是選定經濟學 為專業。做出這個決定的重要原因是馬歇爾曾走訪英國的貧民區,無法 忘卻他所見到的貧窮和飢餓。 有人說,每一本經濟學巨著,之所以流行或具有里程碑意義,其主要原因在於其符合其 特殊的社會背景和經濟狀態,符合各自歷史條件的要求。亞當?斯密在他的經濟學巨著《國 富論》中提出了著名的被稱為「看不見的手」的原理,強調資本主義自由經濟;馬歇爾繼承 了斯密的「看不見的理論」 ,反對國家政府幹預經濟,他在 1890 年發表的《經濟學原理》中 闡述了供求論、節欲論、生產費用論,特別是邊際效用論,形成了「折衷的理論體系」 。他 在這本書里建立了靜態經濟學, 所闡述的經濟學說被看作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繼續和發 展。他的這一著作被看作是與斯密《國富論》 、李嘉圖《賦稅原理》齊名的劃時代著作,成 為當時最有影響的專著,成為了現代經濟學的基礎,多年來一直被奉為英國經濟學的聖經。 這本經濟學著作,在馬歇爾在生之年就出版了 8 次之多。 馬歇爾理論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有相當嚴密的體系, 這本書本身就是一個體系, 一個研 究經濟學的基本框架。這本書分成了 6 篇。第一篇序論。把經濟學定義為研究財富及人類需 求關系的一門應用科學,認為其目的在於解救貧困和增進福利。第二篇,說明財富、價值、 土地、所得、工資、地租、利息、利潤、准租、生產、消費、勞動等若干基本概念。第三篇, 需求及其滿足,論述消費理論。第四篇,生產要素,論述生產理論,在這一部分,講述了土 地、勞動、資本和組織之間的關系。第五篇,需求、供給與價值的一般關系。第六篇,國民 所得的分配,論述分配理論。 馬歇爾是局部均衡分析, 即微觀經濟學的創始者, 他研究單個市場的行為而不考慮市場 與市場之間的影響。 他運用上升的供給曲線和下降的需求曲線分析收入、 成本的變化對價格 的影響。從而得出了均衡價格理論,這也是馬歇爾經濟學說的核心。他認為,市場價格決定 於供需雙方的力量均衡,二者同時起作用的。而《經濟學原理》這本著作正是對均衡價格論 的論證和引申。劉 倩 ( 2 0 0 6 0 2 0 2 3 4 2 ) 國 民 經 濟 學 2 0 0 6 級 《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馬歇爾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建立了彈性的概念和計算彈性的公式。 他分析了需求的價格 彈性和供給的價格彈性, 發現在短時期內需求的上升會帶動價格產量的小幅度增加, 但更多 的會導致價格的上升。在長時期內,產量較容易擴張或收縮,企業可以進入或退出,這使得 長期的供給曲線顯得比較平坦。因此,馬歇爾得出結論,在短期里,需求是影響價格的決定 性因素;而在長期里,供給或生產成本是影響價格的決定因素。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一直在尋找著那個本源問題。書中是這么講的: 「經濟學是研 究人的行為學問, 其中一個方面就是要研究影響人類行為的動機, 即人為什麼會進行這樣那 樣的選擇和活動」 ,馬歇爾得到的結論是人們從事各種經濟活動的最堅定的動機還是獲得工 資和貨幣。但是,生活中,有很多因素是不能拿工資及貨幣來衡量的,比如說情感因素,經 濟學並不能直接衡量,但是經濟學卻可以用來衡量情感所帶愛的苦樂得失。因此,我們可以 說經濟學主要研究各種人類活動的動力或阻力。 這是經濟學的起點。 也是關於經濟學本源問 題的回答。 《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這本書的英文名是:Principles of Economics,作者:N. Gregory Mankiw。依我看 來,這是一本每個人都應當讀一讀的好書,若你對經濟學知之甚少,則尤其如此。我看的這 個版本是它的第三版中文版,由梁小民翻譯,分上下兩冊。現在最新的英文版已經是第五版 了。我現在只讀完了它的上冊,即前十七章。我打算先暫停一段時間,看看其他的書,然後 再繼續學習它的下冊。 我這個人是比較缺乏經濟頭腦的:不會賺錢、不會投資、也不會花錢。從小,周圍 就沒有真正懂經濟學的人,所以沒有受到過這方面的熏陶。因而對我來說,就不是單純看看 投資一類的書就可以學會賺錢的了, 需要從頭開始, 首先培養自己最基礎的思考問題的方法。 讀完這本書,果然收獲不小。很多以前不是太明白的一些現象,現在都有了一些新 的理解:大到國家的經濟,比如,中美之間的貿易對誰有利,對誰有弊;英國當年為啥要搞 圈地運動;小到個人經濟,比如我的工資是如何被制定的等等。以後我會慢慢把這些想法都 整理記錄下來。 這本經濟學原理的開篇就提出了經濟學的十大原理,其後的章節都是圍繞著這十大 原理對各種社會經濟現象進行的分析論述。 在這里, 我就以重新復習一遍這十個原理的方式 來作為自己的讀後感吧。 這十大原理中的頭兩條不單適用於經濟學領域, 而是對我們所做的 任何決定都適用,所以我在這里對這兩條做了評論。其它條目領會得還不夠深,要過些時候 單獨寫評論。 1. People face tradeoffs. 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這一條作為十大原理之首,是因為每個人即便從未學過經濟也會對它有最深刻的體 會。 經濟學中所有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由這個權衡取捨引出來的; 而經濟學研究的意義也正 是在於幫助人們在權衡取捨中選擇最優的方案。 劉 倩 ( 2 0 0 6 0 2 0 2 3 4 3 ) 國 民 經 濟 學 2 0 0 6 級 《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我想大家應該都有過和我同樣的體會:慾望很多,能得到滿足的卻很少。 魚和熊掌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這是一個最熟為人知的權衡取捨。而我自己也 是每天面對各種權衡取捨: 早飯吃包子還是油條; 多花點時間工作還是多花點時間鍛煉身體; 平時多學計算機還多學習經濟;是買房還是投資;是愁眉苦臉地計劃將來的每一步路,還是 乾脆啥也不想又傻又開心的過日子。 2.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 他所放棄的東西。 假設我現在開始考慮是應該出去做搬運工還是去上大學,去當搬運工可以每月有 1000 元的收入,而上大學沒有收入還要交學費。這樣看來,還是當搬運工比較合算,但這 是在沒有計算成本之前。 做搬運工是有成本的, 它的成本就是因為沒有去上大學而失去的一 切,其中之一就是畢業後的工資收入。假設你這輩子工作 30 年然後退休,則做搬運工的成 本是大學畢業後一輩子的收入,至少 3 百萬元;而做搬運工的收益頂多隻有它的 1/3,收益 減掉成本其實是虧損了 2 百萬元的。所以,對於普通人來說,如果有機會上大學就千萬別 去做小工。 上大學也是有成本的,它的成本不單是學費,還包括因為上學而失去的工作機會。 對於不同的人來說, 出去工作能賺到的錢數大不不同, 因而人與人之間上大學的成本也有著 天壤之別。比如說我,假如不上大學,也許就只能當搬運工,這個成本是非常低的,那當然 是上大學比較合算。但比爾蓋茨沒有上完大學,就去開了一家軟體公司並且佔領 PC 機操作 系統市場,收益相當於大約 1000 億美元。這個成本實在是太大了,對於他來說顯然讀完大 學是不合算的了。 基於同樣的原因, 沒有選擇上大學的還有 Apple 的總裁, Oracle 的總裁, 眾多的體育明星等等。 在金錢方面,人與人之間是非常不平等的,貧富之間差距巨大。但有些東西人與人 之間基本平等,比如生命,每個人都只有一次;比如時間,大多數現代人都擁有 60~80 年。 在時間與金錢之間做權衡取捨又是一個最常見的問題。時間這東西在不同的情形 下,所對應的金錢是大不相同的。對於窮人來說,時間並不值錢,對於富人則正好相反;對 於同一個人,時間剩得越少,越劇的它值錢。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做實習生,一個月有 500 塊錢就可以樂得屁顛屁顛的; 而當他即將去見上帝的時候, 哪怕花 5 萬塊錢延長一天的 生命,也覺得值得。 我要去城裡的另一邊,可以打的,也可與坐公交。也就是說,除了舒適之外,更要 在 50 塊錢和多花費在路上的一個小時的時間之間權衡取捨。 對於我來說, 塊錢還不是一 50 個可以想都不去想的數字,不過我經常這樣說服自己:算了,就花 50 塊錢吧。到我快死的 時候,這 50 塊錢也許連 1 分鍾都買不來;而現在能買來 1 個小時,已經很合算了。 劉 倩 ( 2 0 0 6 0 2 0 2 3 4 4 ) 國 民 經 濟 學 2 0 0 6 級 《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有些權衡取捨非常容易做決定,因為成本比較低。比如是取魚還是取熊掌。我決不 會在飯桌上為這個問題多費腦筋,無論選什麼,成本都不高。有些決定就難做了,比如當生 和義不可得兼,取生還是取義?無論取什麼,其成本都大的不可估量。 3. 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 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4. 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5. 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貿易可以使每個人的狀況更好。 6. 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 市場通常是組織 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7. 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 場結果。 8. 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ce goods and services. 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9. 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 幣時,物價上升。 10. Society faces a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社會 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 劉 倩 ( 2 0 0 6 0 2 0 2 3 4 5 ) 國 民 經 濟 學 2 0 0 6 級

㈥ 曼昆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書中告訴我們,由於資源的稀缺性,我們面臨權衡取捨,這才會在生活中面臨著一次又一次的選擇。相信大多數人對於其中的道理並不陌生,但能夠時時做出正確取捨的人不多。孟子在《告子上》中感嘆,「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這充分說明了取捨的痛苦,如何取捨,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維模式了。曼昆在提到這個原理時寫到:「也許一個人一生中沒有一種取捨比工作和閑暇之間的權衡取捨更明顯和更重要。」我完全贊同這句話。尤其對於個人來說,時間是最大的稀缺性資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暫的,要是把時間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棄了學會改變境遇的奮斗和追求。
其實,我們自己也在被取捨中生活著。無論我們在找工作時,還是與他人合作時,甚至找女朋友時,如果想脫穎而出,就必須擁有稀缺性資源,如高學位、良好的口碑、漂亮的相貌……只有這樣才可以發送有效的信號,才可以讓他人權衡取捨時更多的考慮我們。當然,其信號的成本是昂貴的。
個人行為的取捨或許是簡單的,當個人組成社會時,將會面臨更多、更難的權衡取捨。對於社會,效率與公平永遠是「魚與熊掌」的關系。效率決定整個經濟蛋糕的大小,而平等則是指如何分割這塊蛋糕。當政府想要把經濟蛋糕切得更均勻時,就減少了人們做大蛋糕的熱情,從而這塊蛋糕本身也就變小了。這就要求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正確的取捨。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讀研,對於一個沒接觸過經濟學的人來說,他認為的成本是:「學費+住宿費+生活費+考試費用」,時間是一個不會計入成本的因素。曼昆卻認為:住宿費和生活費是收益,而非成本。想想就會明白,因為這些開支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地方會更貴。這樣說來,那不如接著讀博好了,反正是在收益嘛。
實際的成本卻正是我們所忽略了「機會成本」。如果六年的時間用來工作,我們能賺多少?你想過嗎?最重要的是六年寶貴的工作經驗,提前建立起來的幸福家庭生活,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讀書的成本。當然,對於更多繼續讀書深造的人以後所創造的收益會大於所有付出的顯性成本與隱性成本之和。最重要的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最高層:「自我實現」。
引用這樣一個例子是為了更好說明「機會成本」。經常用這種想法你會合理安排每一天的生活。曼昆談到,工作是閑暇的機會成本,正是因為如此,經濟條件不充裕的人很願意選擇加班,甚至有人會選擇干副業。同樣曼昆也認為閑暇是工作的機會成本,這也就是為什麼旅遊業得以發展的一個主要原因吧。
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剛讀書時好好學習是為了爭當「三好學生」,讀到中學挑燈夜戰是為了「中考」「高考」,在大學博覽眾書是為了找到一份稱心的工作,到了工作崗位上還得為了職稱拚死拼活……也許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奮斗,從一個頂點向另一個頂點攀登,不知疲憊。而這一切完全是符合經濟學的另一個重要原理: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這常常可以作為我們工作的出發點。作為一個職業人,能夠盡可能考慮你的同事、下屬和領導的利益,工作才能更加和諧。
往大的方面說,政府在制定政策時,需要准確把握民眾的利益所在。曼昆在書中舉了一個關於租金控制的有趣案例,就是政府對房屋實行最高限價,長期中會導致住房的很多缺口,因為此時政府限制了潛在房東的激勵,誰也不願做不賺錢的生意,此時房子的質量環境都會大打折扣,反而未達到政策制定的初衷,這也說明政府的任何一個政策都會帶來很大的影響,政策制定是一件很艱難的事。現實生活中我們接觸太多由於引進激勵機制而提高效率的例子,為什麼國有企業改革的呼聲不絕於耳,我想應該有一個因素是因為國有企業的激勵機制不高吧。這值得我們深思。
也許我們的專業與經濟無關,但我們的生活本身卻離不開經濟學的知識。曼昆的《經濟學原理》讓我這個經濟學門外漢領略到了經濟學的魅力。而在寫這篇讀後感的過程中,也加深了我對經濟學原理的理解,促使我學著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身邊的一些社會現象。但現實生活中一些經濟現象,遠非如書中所說那樣的簡單易懂,而是復雜多變的。也正是如此,讓我覺得自己所學只是皮毛。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曼昆經濟學原理讀後感(二)
今天讀了一本書《經濟學原理》的第一章,雖然還沒有完全讀完,但是還是從這裡面學到一些誒東西。在這里,真想向很多有機會讀書的人讀一下,這本書看似非常深刻,作者卻用了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述很多社會上我們習以為常而一旦問起來卻很難以回答的問題,想為什麼裝牛奶的容器多是方的,而那些裝軟飲料的容器多是圓的的原因,想為什麼硬幣上的頭像多是側面而紙幣上的頭像多是正面的原因等等,這些看似很平凡不過的事情,真正解釋起來還真是很有意思。所以很高興讀到這么一本非常感興趣的書。盡管是美國作家所著,有很多的
文化差異和社會差異,但是作為經濟學的原理都是一致的,這是偉大的經濟學家馬歇爾所著,真的很好,希望和我一樣對經濟學感興趣的人讀一下。
現在就像用這種機會成本的原理來解釋一種比較常見的社會現象:為什麼國內瘋狂追星的多是女歌迷,而極少數是男歌迷?首先,i從機會成本的定義來看,如果女孩子一旦喜歡上了某個明星,她們會花費很多的時間在上面,而男孩子則沒有這么誇張,從這個程度上來講,女孩子如果明明知道明星就在附近還是堅持工作的話她們肯定會心不在焉,還不如直接去關注,而男孩子則會比較理智比較容易去控制,這大概是為什麼那麼多接機的都是女孩子而很少看到男孩子的原因吧;另外,在我們中國這個相對比較傳統的社會,對於女孩子來說,人生很有可能在結婚這件事情上有一個很大的突變,而男孩子可能性則很小,像時下的什麼鳳凰男和麻雀女的故事一樣這很容易成為悲劇,還有就是這個社會大男子主義還是非常常見的,所以男性更加務實,更傾向與和與自己情況相似或差的女孩子結為伴侶,而明星給我們的感覺是高高在上,收入頗豐,每天光鮮亮麗,這些讓女孩子更加瘋狂,讓男孩子更加辛苦的工作,因為對於他們而言這才是最經濟的最現實的。
曼昆經濟學原理讀後感(三)
曼昆教授在《經濟學原理》的第一章,即開宗明義的提出經濟學的十大原理。這十大原理涵蓋經濟學的各個方面,從人們如何做出決策,到人們如何進行貿易,直至整個經濟如何運行,層層推進,構成了經濟學的整體。
原理一雲:人們面臨權衡取捨;原理二雲: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簡言之就是機會成本。原理一和二是相關的,舉例來說,甲有5K人民幣,他可以選擇買一台筆記本電腦或者外出旅遊(當然他可能還有其它的選擇,比如買股票),那麼這個時候他就面臨取捨。這種取捨我們幾乎天天面對,今天中午吃午飯還是面條?天冷了,用取暖器還是開空調?買國產車還是買進口車?一個國家也類似如一個人,也需要做出取捨:該發展重工業還是輕工業?側重發展國防還是民用工業?是進口核電設備還是自主研發?所謂機會成本,就是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必須放棄的東西。如上例中甲選擇買筆記本電腦,那麼他的機會成本就是放棄外出旅遊(當然,其它的選擇也是他的幾乎成本)。也就是說甲決定花5K買一台筆記本電腦,他就不能再用這5K作其它的花費。
機會成本是極其重要的,考慮兩個人A和B,他們開個雜貨店,假設每天均能盈利200元。而A又是個程序設計人員,他如果在某公司上班,每天可以賺250元,那麼他開雜貨店的機會成本是較大的;而B是個卡車司機,如果他開車,每天可掙120元,他的機會成本要小。自然,A會關閉雜貨店而B會選擇繼續經營,這也解釋了我們這個社會的職業多樣性以及人們的選擇的差異。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經濟學里通常假設人是理性的,所謂理性人就是在機會成本既定的條件下,人們會系統而有目的做可以達到其目的最好的事。在上列子中,同樣是一天時間,A會選擇做程序員工作,B會選擇開雜貨店,他們都是理性人。所謂邊際量,簡單舉例說,買9雙襪子花費18元,如果再買一雙,那就再加2元,那麼多買一雙襪子就得多花費2元,那麼這最後2元就是增加的這雙襪子的邊際價格。邊際量是經濟學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概念,可以解釋喜歡喝可樂的人為什麼不會把所有的錢都用來買可樂,可以解釋一個工廠不可能無限大。那麼所謂的理性人考慮邊際量就很好解釋了,一個喜歡喝可樂的人,他花3元買一瓶可樂所得到的滿足感是巨大的,但是再花3元買一瓶可樂所得到的滿足感可能會降低,顯然繼續買的話,他的滿足感繼續下降甚至會到反感可樂的地步。也就說,每多買一瓶,可樂的價格不變,但是他的邊際滿足感是下降的。
原理三是很具有實用性。假設你回家坐汽車正常的車票是50元,但是在汽車即將啟動時如果還有3個空位的話,最後上的一個人可以花40元坐車。因為最後一個人上車對汽車所有者的邊際成本是很小的,也就說帶上這個人的成本是很小的,但是邊際收益卻比較大(也就是相對不帶這個人,額外賺取了40元)。但是如果有10個人想坐這個車的話,司機可能就需要重新考慮了,他必須考慮其所得和所失,如超載所帶來的安全問題,前面買票的顧客的不滿而導致的投訴等等。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所謂激勵,就是某種刺激,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一旦外界有激勵存在,人們就會做出反應。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超市對商品打折,人們會爭先恐後的去買。汽油漲價,更多的人會選擇不開車或者購買小排量的車,汽車公司會研發節能汽車,而石油公司會選擇提高產量。經濟學家甚至宣稱,人們對激勵做出反應,而所有經濟學內容就是對此的解釋。

㈦ 《國際經濟學》讀後感

[《國際經濟學》讀後感]今天終於把英文版的《國際經濟學》讀完了,用了我版9個多月的時間,《國際經濟學》權讀後感。這是我讀完的第一本英文教材,可喜可賀。第一次回國休假的時候買了兩本經濟學基礎的書,《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用了我幾個月的時間讀完,這些書解答了我在看新聞時遇到的很多疑問,開始對經濟學產生興趣,之後,在mlimanicity的書店買了本英文版的國際經濟學教材。讀英文比中文費勁多了,總要查字典,順便記住了一些單詞,可謂一舉兩得。讀這種書是學習英語的好方法,文法比較規范,比看電影或者讀小說有用,讀後感《《國際經濟學》讀後感》。國外的生活比較單調,所以有很多空餘的時間,無聊的時候把麻將撿起來了,但打完麻將覺得恐慌,所以睡前找本書來讀。我現在比以前有耐心多了,以前讀本小說都很難,一般都是有始無終的,國外的環境倒是能讓人靜下心來讀書。經濟學的書有助於增長智慧,但對業務用處不大,以後多讀些跟專業相關的書。

㈧ 求經濟學讀書筆記

經濟學讀書筆記

現代西方經濟學是經濟學在西方國家發展到當代的產物。我國作為發展中社會主義國家,學習和研究西方經濟學,有著非常積極和重要的意義。

首先,有利於增進對西方國家的了解和研究,加強同西方國家的交往,促進我國的改革開放。 在西方,經濟學是基礎學科,不了解西方經濟學,就難以看懂西方經濟國家的經濟報刊文章,也無從把握西方國家的經濟政策。因為西方的經濟學著作和報刊文章都是按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寫成的,西方經濟政策的制訂也是以西方經濟學為理論依據的。同時,在目前的國際經濟機構中,西方經濟學也是通用的經濟語言和工具。具備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知識,是參加國際經濟機構的必備條件。現在,我國要堅定不移地執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就必須了解、學習和研究西方經濟學,只有這樣,才能了解西方國家的經濟政策及理論依據,知道他們的經濟運行機理,懂得他們的經濟組織和管理方法,研究他們的發展現狀和趨勢,積極參與各種國際性和區域性的經濟組織和機構。真正做到知已知彼,促進改革開放的順利發展。

其次,有利於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順利發展。黨的十四大明確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那麼,什麼是市場經濟,它的運行機理和發展規律如何,如何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些問題,迫切需要有新的理論來解釋、回答和闡述。而西方經濟學則可以為我們提供參與和借鑒。雖然西方經濟學從本質來說是一種資產階級的思想體系,是為資產階級的利益服務的,但西方經濟學有具有實用性特徵,它的理論體系是建立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的基礎之上的,它的理論觀點和政策主張主要是為解決市場經濟運行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和矛盾服務的。可以這樣說,西方經濟學實際上是關於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比如說,西方微觀經濟學中的供求理論、價格理論、成本和收益理論、市場理論、收入分配理論,宏觀經濟學中的國民收入核算理論、宏觀經濟政策、通貨膨脹理論、貨幣理論、經濟波動和經濟周期理論等。這些理論實際上都是關於市場經濟的一般理論,它可以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體系、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再次,有利於促進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在吸收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成份的基礎上,在同形形色色的庸俗經濟學的斗爭中發展起來的。《資本論》問世一百多年來,一直遭到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責難和攻擊。現代西方經濟學的一些重要人物也總是拿他們的各種理論來對抗和抵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我們要堅持和捍衛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就必須了解和研究西方經濟學,只有這樣,才能知已知彼,百戰不貽(修改:殆)。同時,經濟在發展,時代在前進,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也要不斷向前發展。在新的形式下,面對新的問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只有在合理地吸收現代西方經濟學的有益成果中才能不斷發展。

㈨ 急求一篇 經濟學方面的書的讀後感

國富論
亞當斯密《對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簡稱《國富論》)一書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各個不同側面詳細而嚴謹地論證了如何增加國民財富和促進經濟的發展繁榮。他採用了以微觀經濟分析為基礎的宏觀分析方法,綜合了人性論、法律與政治理論及經濟思想理論的分析視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經濟學理論體系。

由於《國富論》蘊涵了諸多的經濟學理論和實踐分析方法,並提出了經濟學原理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和政策實施意義,本文僅對自身感興趣或自認為有特別價值和現實意義的部分理論進行表述和評點。為避免打破原書的邏輯思維結構和思想脈絡,本文以《國富論》(謝祖鈞、孟晉、盛之譯,國富論----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所列章節目錄為序作以擇要。

(1)斯密認為,對工資勞動者的需求必須隨每一個國家的收入和資本的增加而增長。而沒有後者的增加,就不可能有前者的增長。而收入和資本的增長就是國家財富的增長。沒有國家財富的增長,也就不可能有對勞動力需求的增長。(第一篇,第八章,P56)在那個以農業為主導的時代,資本的增加引起社會資本總量的增加這一過程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勞動生產率得以不斷提高,使得整個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總量在整體上大為增加。然而在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這種國家財富增長所引起的勞動力需求的增長的效果並不十分明顯,甚至還有減小的趨勢。同時,在我國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在國民經濟持續高漲的同時(這里僅從數字可以說明,至於這個數字的准確性和可靠度則另當別論,但還是能夠得出經濟快速發展的結論的,只不過是程度不同而已),盡管有勞動力需求的大量增加,但國內的就業形勢卻日益嚴峻,失業人數逐年增加。當然,這其中有人口的增長快於經濟的增量、勞動力素質與就業崗位不匹配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至少也說明斯密的這一理論沒有考慮到諸多的外生變數,需作進一步的改進,以使其更具代表性和說服力。

(2)斯密認為,資本在農村的利率總要比城市的高,這是由於農村金融市場規模不經濟、借貸成本高、資金市場供不應求等因素引起的。(第一篇,第九章)資本在農業方面雖然對社會貢獻最大(現在已不能絕對地說是最大,用比較大的說法也許更合適),但利潤比較小,因此對農業方面的資金投入總是不能得到滿足。因此,也就出現了農村發展的兩難:問題:一方面是農村建設的資金需求缺口趨於擴大,一方面卻是各種金融機構不願意在農村從事放貸業務。以斯密的思維,可以通過放寬農村金融市場的利率限制來發展農村業務,通過圍繞時常利率進行自由浮動的適度高利率來彌補各種借貸成本,最後通過競爭者對市場的爭奪逐漸回歸到利率的正常水平,這不失為當前解決建設新農村資金籌集困難的有效途徑,但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保持利率的適度高的水平,不然可能會因為高的利率帶來新的高風險,就適得其反了。另外,也可通過引導和規范而不是限制和取締各種非正規民間金融、加大政府財政支農力度等措施來解決農村市場的金融抑制。

(3)斯密認為,當一個人的資財,只能維持他幾天或幾個星期的生活時,他會很少考慮從這筆資材中獲取收入。他會盡可能地節約消費,希望依靠自身的勞動,能獲得一些收入來增補這筆資財。他的資財完全來自他的勞動收入。各國的窮苦勞動者大多過的這種生活。(第二篇,第一章,P187)斯密通過分析資財的額度和可支配期限將其界定為生產性和生活性支出兩部分,又將生活性支出按來源和用途細劃為三種類型。這樣,使我們對收入的認識逐步深化,更利於支配和使用不同類型的資財,為後來人們樹立了理財觀念和收支計劃提供了依據。

(4)斯密認為,一個為了消費而借貸的人很快就會破產,而借錢給他的人通常也會後悔自己的愚蠢。因此,為了這樣一個目的不論是借款還是貸款不管什麼場合高利盤剝是不可避免的,對於雙方均將不利。(第二篇,第四章,P233)既然借貸的人多為窮人,放貸的人會提高利率(如高利貸)來彌補這部分風險,但利率提高的同時又增加了還貸的風險。這樣就存在了一個悖論:不管是借貸者還是放貸者,雙方都存在利益的流失和各種風險,高利貸卻依然能夠生存下來。我認為原因是高利貸的存在包含了諸多不正當的經濟和社會行為,比如洗黑錢、黑勢力介入、借款者被迫從事違法犯罪現象等。
由於當前我主要涉足的領域是農村的金融問題,所以對《國富論》中與此相關的內容進行了拜讀和分析。第一篇和第二篇做了有選擇的精讀,第三篇是概要地閱讀,第四篇和第五篇僅作大致瀏覽,盡管殖民地部分斯密做了最為詳盡和精彩的論述,然而限於時間和篇幅,在此一一略過。上面的一些認識和觀點純屬我個人的意見,希望老師和學者能夠點出其中理解偏頗和謬誤之處,以期更好地理解這本經濟學的典範巨著。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基礎讀後感1000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