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S.H.E安可第一版和第二版的區別
首先兩版歌詞本是一模一樣的
第一版是像PLAY那樣的三開式的
沒有外殼的
歌詞本左邊 中間CD 右邊VCD
歌詞本下面有個封套 跟PLAY類似
VCD內容 候鳥MV+專輯花絮+電影「再見了,可魯」預告片+S.H.E廣告精華
但是由於版權問題 電影「再見了,可魯」預告片+S.H.E廣告精華 這一部分只有台灣版有收入 其他地區包括香港以及新加坡大馬等地都被刪去了
你要圖的話我有第一版新加坡版的全套掃描圖
從外殼到碟片到歌詞本都有
實物我也有可以拍給你看看
不過是香港版
要的話發我消息傳給你
第二版的話
外面一個盒子
好像開口是在右側
然後抽開來是CD塑料盒
內地版不想長大的那種
封面和封底都是第一版的封面和封底
只是封底DVD那欄寫了一大行
打開盒子
中間有一個夾層(跟內地版FOREVER差不多)
夾層上放一張碟
然後一邊是歌詞本
一邊是另一張碟
至於夾層放的是CD還是DVD
歌詞本放在左邊還是右邊就記不清了
因為我是以前看網友拍的照片
自己沒有買
僅做參考
DVD是MV字幕,小字的那種,也是唯一一張只用MV字幕的影音館DVD
影音雙效超值包 DVD∶ (2004/12/24)
01.候鳥MV(音聲多重 具卡拉OK功能)
02.痛快MV(音聲多重 具卡拉OK功能)
03.別說對不起MV(音聲多重 具卡拉OK功能)
04.我愛你MV(音聲多重 具卡拉OK功能)
05.鬥牛士之歌MV(音聲多重 具卡拉OK功能)
06.對號入座MV(音聲多重 具卡拉OK功能)
07.金鍾罩鐵布衫MV(音聲多重 具卡拉OK功能)
08.大女人主義MV(音聲多重 具卡拉OK功能)
09.不在場MV(音聲多重 具卡拉OK功能)
10.保持微笑MV(音聲多重 具卡拉OK功能)
11.我愛你13分完整劇情版(特別收錄)
12.我愛你MV拍攝花絮(特別收錄)
13.對號入座MV拍攝花絮(特別收錄)
14.金鍾罩鐵布衫MV拍攝花絮(特別收錄)
---------------------------------------------------------------------
專輯附盤VCD/DVD的內容我最近也在找
不過很難找到
網站視頻上有一些
有些還挺清晰
你也可以找有這些專輯的歌迷
拜託他們分享一下傳到網上或視頻網站
⑵ 《建設工程經濟》第二版與第一版的區別是什麼 詳細
1 《建設工程經濟》第二版與第一版的區別是什麼? 答:根據全國一級建造師執業資格考試用書編寫委員的要求,我們對2007 年版《建設工程經濟》的內容和結構都進行了調整。在維持2006 年大綱基本框架不變的前提下,減少了一些在實際工作中應用不普遍的知識點,同時也根據實際的需要增加了部分內容。但主要修改是細化了對知識點的表述,增加案例與例題,以方便考生復習。與2006 年版相比,在內容上重要的調整如下: 1、新增「宏觀經濟政策及項目融資」一節 本節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中,宏觀經濟政策主要介紹了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供給政策和外匯管理。了解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內容和運行機理對於工程管理人員把握宏觀經濟形勢,組織好工程的運作,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項目融資是現代工程建設中的一種新的、具有生命力的融資方式。本節主要介紹了項目融資的特點、結構、參與者和常見的項目融資模式。 2、在「工程經濟」部分,對原有的框架結構進行了必要的調整,如將建設項目不確定性分析、盈虧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的內容根據相關性合到了一起。擴充了部分條目的內容,在建設項目財務評價中增加了一些評價指標的計算題。增加的內容主要包括,以生產能力利用率表示盈虧平衡點的盈虧平衡分析方法,項目建議書等。 3、在「會計基礎與財務管理」部分,根據2006 年頒布的新的會計准則進行了修改。刪除了原大綱會計控制和財務目標等理論上有爭議的內容。對原有條進行了必要的合並。新增了流動資產財產管理、所得稅的會計處理方法、企業組織形式等內容。 4、在「建設工程估價」部分,新增加了建設工程項目設計概算、建設工程項目施工圖預算和國際工程投標報價等內容。將這些內容納入考試的范圍體現了建造師考試突出實用性的原則。 2 《建設工程項目管理》第二版與第一版有何區別? 答:1.考試用書的依據依然是考試大綱,由考試大綱的變化而引起的變化如下: (1)大綱的結構變化 在第一版中,將掌握、熟悉、了解放在「目」上,而第二版則放在「條」上。這使得大綱的順序結構發生變化,即考試大綱基本上是按照學科順序編排,指導書的編寫也按此組織,比較順暢。 將掌握、熟悉、了解放在「條」上,也使得某些條、目得以合並,因而相比而言,大綱的「目」減少了。 (2)大綱的內容變化 第二版強調基本理論、方法的應用,而刪除了過多的基本概念、理論、意義、特點等,突出實用性。 對第一版中個別比較空洞抽象的條目作了刪減。 2.考試用書本身內容的變化如下: (1)內容擴充了,更加詳細了,對許多難點、重點進行了補充說明,便於考生理解和掌握。 (2)在第一版中,有些常規的內容沒有寫,需要考生去查閱其他參考書,許多考生反映,這樣不方便復習,在第二版中基本上補全了,以便於考生復習。 (3)各個章節之間、各個科目之間進行了較充分的協調,刪除了某些重復、交叉的部分。 (4)對第一版中的某些錯誤進行了訂正。 3 一、新舊版的《建設工程法規及相關知識》的內容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答:變化表現在兩大方面: (一)形式上的變化 原版的考試用書不對各個知識點進行深入論述,只是指出有哪些具體的知識點需要掌握。而新版的考試用書則對各個知識點都進行了深入的論述。這種改變有助於幫助考生理解各個知識點,在各個知識點之間建立起系統的知識框架。 (二)內容上的變化 1.原考試用書中沒有,本考試用書增加的內容: (1)建造師管理制度; (2)法律體系和法的形式; (3)節約能源法; (4)檔案法; (5)土地管理法; (6)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 (7)行政復議法與行政訴訟法; 2.原考試用書中存在,而本考試用書進一步細化或調整了知識點的內容: (1)勞動法; (2)保險法; (3)稅法; (4)公司法; (5)證據; (6)民事訴訟法; (7)行政責任; (8)刑事責任 4 3.原考試用書中存在,本考試中不存在的內容: (1)建造師的執業要求、建造師的基本條件和執業范圍; (2)企業法 (3)反不正當競爭法; (4)工程建設中常見糾紛的成因與防範措施 (5)建設工程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 二、本考試用書中所附的案例有什麼作用? 答:考試用書中所附的案例主要分為兩部分:應用型案例與理論型案例。 (一)應用型案例 本書中應用型案例表現為文字敘述詳細,案例情節豐富。這部分案例主要供考生在建造師執業過程中借鑒。 (二)理論型案例 本書中理論型案例表現為文字敘述簡短,案例情節簡單。這部分案例主要供考生深入理解本書中的相關知識點使用。 本書中的案例作為考試用書的一部分,也屬於考試范圍。 三、本書中的法規與各專業課中的法規有什麼關系? 答:可以從兩個方面看待它們的關系: (一)理論基礎與應用的關系 本書中有相當的比例屬於理論基礎,這些理論基礎對於正確運用各專業課中的應用性質的法律會起到很好的鋪墊作用。 (二)共性與個性的關系 本書中的法律的適用范圍是各工程建設領域,即適用於其他各門專業課。而各專業課中的法律僅僅適用於其本專業。 5 《公路工程管理與實務》 1.本科目第二版與第一版內容有何區別? 答:1)增加、充實了各個章節的內容;2)對大綱中部分「掌握」、「熟悉」、「了解」內容進行了適當調整;3)增加了公路工程安全管理相關內容;4)增加部分計算內容(路基填土最佳含水量及壓實度的計算;路面材料的計算或材料配合比計算;橋梁模板、支架、預拱度的計算;鑽孔灌注樁首批混凝土灌注數量的計算,網路計劃的編制;工程合同的調價及索賠);5)增加了「1B431040 公路建設管理有關規定」;6)刪除「1B420000 公路工程項目管理與實務」一節中部分與現在施工管理不相適應的條目。 2.《××專業管理與實務》與綜合科目《建設工程經濟》、《建設工程項目管理》、《建設工程法規及相關知識》的關系如何?如何對照學習? 答:《公路工程管理與實務》系統地介紹了公路工程專業技術理論知識;施工現場項目組織管理的專業特點、常用施工方法以及常用的管理制度;適用行業法律法規、管理、管理制度。綜合科目《建設工程經濟》、《建設工程項目管理》、《建設工程法規及相關知識》的相關知識在「1B420000 公路工程項目管理與實務」一節中得到了運用。學習中可以將綜合科目相關內容與1 B420000 節對照學習,理解其在專業項目管理的運用。 2.如何復習專業技術內容? 答:專業技術內容是專業技術理論的一般介紹,對其理論、概念的准確理解可以通過學習專業理論書籍、施工技術規范來掌握。 4.如何復習專業項目管理內容? 答:專業項目管理直接涉及到施工項目的經營管理,由於項目的差異性、不確定性,沒有完全相同的項目,因此如何靈活地應用書中理論、方法來恰到好處地組織實施項目管理,需要有一定實踐經驗。平時多學習一些專業期刊,研讀一些相關的專業讀物,也有利益掌握該部分內容。 5.如何復習專業法規及相關知識? 6 答:「1B430000 公路工程相關法律法規」一節,包含了公路工程行業相關法規的一些重要內容,必須通過學習書中所包含的法律法規才能系統准確地掌握,可以登錄交通部網站下載。 6.本專業案例有什麼特點?如何對案例進行分析?難點和重點如何掌握? 答:本書案例特點是案例緊跟知識點之後,因此案例只是局部的,不涉及整個項目管理的案例;對案例的分析,首先應認真閱讀案例背景,對案例有一個充分的了解,再用所學理論逐句分析,找出問題所在,並進行論述;案例分析的難點:對於設問為計算的,重點是准確、熟練掌握大綱規定的理論知識,細心計算;對於設問為論述的,重點是如何應用大綱范圍的知識,分析背景材料,從中發現問題,並對提出的問題圍繞背景材料來論述。
⑶ 重建文本細讀的批評方法第二版和第一版的區別
新歷史主義社會文化思潮的出現,標志著當代西方學術思想的一次重要轉向。新歷史主義的基本理論是「互文性」理論。新歷史主義實質上是一種與歷史發生虛構、想像或隱喻聯系的語言文本和文化文本的歷史主義,帶有明顯的批判性、消解性和顛覆性等後現代主義特徵,強調主體對歷史的干預和改寫。新歷史主義的出現是對傳統的歷史主義和形式主義的雙重反撥,它突破了文學學科的森嚴壁壘,拓展出多維的研究空間,走向開闊的跨學科研究。新歷史主義與文化研究相結合,表現出強烈的政治傾向性和意識形態性,具有既消解又補充歷史唯物主義的雙重性。
[關鍵詞] 新歷史主義;社會文化思潮;對比分析
新歷史主義的問世,是伴隨著當代西方學術界的「文化轉向」而出現的「歷史轉向」。新歷史主義作為一種帶有後現代主義特徵的社會文化思潮,對傳統的歷史觀和歷史題材的創作理念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有必要對這種復雜的社會文化思潮進行宏觀辯證的綜合分析。
一、一次重要的學術思想轉向
新歷史主義的基本特徵顯示出對所謂傳統的歷史主義和形式主義的雙重反撥。新歷史主義到現在還是一個沒有共同理論綱領的學術流派,是一個還沒有得到公認的尚不確定的概念。正因為這樣,對新歷史主義的解釋很不相同。從國別來說,美國學派與英國學派存在著差異。英國學派宣揚的「文化唯物論」雖然處於邊緣,但表現出比較強烈的政治文化色彩。美國學派注重對社會文化領域的重建,新歷史主義作為後現代主義和後結構主義式微之後的新理論和新批評,表現出強勁的勢頭。由於不同學者所持歷史觀念的多樣,對新歷史主義的解讀更是人言人殊。有人認為,「歷史」表現為占統治地位的權力關系和權力斗爭的敘述。有人主張「歷史」是由各種聲音講述的包括處於邊緣的勢力和人物的權力故事。有人把歷史理解為文學文本與社會存在的內部和外部的復雜關系。還有人對新歷史主義表示非議和反感,譏諷那些傾心「文化批評垃圾」的「追新族」們妄圖通過顛覆偉大的文學經典,藉助文學來改造社會,只能是一種「文明的野蠻人」的幻想。
新歷史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是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1982年,他在《文類》雜志的一期專刊的前言中,打出「新歷史主義」的旗號。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的學術夥伴,還有路易斯?蒙特洛斯、喬納森?多利莫爾、海登?懷特及查理?勒翰與卡瑞?利伯特等人,他們的理論既有自身的獨特性,又具有共同性。海登?懷特通過賦予歷史一種想像的詩性結構,從而把歷史事實和對歷史事實的語言表述混為一談。他的著作《元歷史》、《話語轉喻學》、《形式之內容》都越來越明顯地把歷史詩學化,認為歷史是一種語詞建構起來的文本,是一種「文學虛構的歷史文本」,是一種具有文學性的歷史文本,是一種「敘事」的「話語」文本,從而把「史學」變成了「詩學」。後現代主義的歷史觀認為歷史學本質上是一種歷史詩學,是一種「語言的虛構」,從根本上否定歷史的客觀性、真實性、規律性和科學性。隨著20世紀80年代「解構批評」向各種解釋學的轉移,各種解釋學的闡釋模式,特別是對文學與歷史的接受反應理論和闡釋理論都在一定程度上融進新歷史主義的文化思潮之中。
這是一次歷史性的轉折。西方文論的主流不再把文學限定在文本自律的狹小圈子裡,而是一反過去對政治的厭惡,向歷史、政治、種族、性別和意識形態傾斜。形式主義掩蓋了理論的社會功能與政治功能,忽略了民族權力和婦女權力問題,遮蓋了各階級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新歷史主義文學研究的興趣開始從對文學的「內部」研究轉向對文學的「外部」研究,恢復和重新確立文學的歷史和社會背景。
較之於形式主義而言,新歷史主義表現出很強的學理優勢。文學學科的森嚴壁壘開始被突破,走向開闊的跨學科研究。原先那種只局限於封閉的文本研究的文學觀念開始向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倫理學、人類學、民族學、精神分析學開放,拓展出多維的研究空間。文學理論的各種跨學科聯系互滲、互融、互釋、互動,形成闡釋的通約性和連貫性。文學自身的審美特性和特殊規律的研究受到冷落,甚至表現出用文化研究排斥文學研究的傾向。文學理論發展的整體趨勢走向廣義的文化研究和新歷史主義文化詩學。
新歷史主義與文化研究相結合,表現出強烈的政治傾向性和意識形態性。文學理論轉向和側重文化研究,更加關注意識形態、權力斗爭、民族問題、文化特性,從政治視角對被視為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及其政治思想體系和原則進行批判。新歷史主義的文化批判運動帶有正負兩面性,既抨擊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荒誕和異化現象,同時又抹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進步的歷史作用,只強調被壓抑形成的「單面人」的痛苦,不承認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雙重性。
新歷史主義具有強烈的歷史意識形態性。新歷史主義通過批評運動激發、調動和利用文學和文化研究的消解性和顛覆性,向主流意識形態進行抗爭和挑戰,從語言層面達到重寫歷史、文化史和文學史的目的。但這種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性的文化研究和文化批判往往不尊重歷史的客觀實在性和客觀規律性,從語言文字層面對歷史文本的改寫同樣帶有明顯的正負兩面性,有的把被誤讀和漏讀了的歷史正過來和補上去,有的則把本來是正讀和正寫了的歷史隨意加以歪曲和顛倒。
新歷史主義通過建立文本與歷史的整體聯系,從文化研究的視域對歷史進行整體審視。新歷史主義打破語言符號和形式結構的牢籠,克服文本主義和形式主義的非歷史化的傾向,重新探討文學與歷史的關系。但是這種整體透視往往流於表層化和平面化,忽略、遮蔽或消解了主要的社會歷史結構中的基本的、首要的和主導的方面和過程。新歷史主義面對歷史語境,重新解讀文學作品的意義,作為對文本中心主義文論學理系統的反撥和矯正,成為一種既不同於傳統的歷史主義,也不同於形式主義的新的文學觀念和批評方法。正因為如此,新歷史主義往往遭到來自各式各樣的歷史主義文論學理系統和各式各樣的形式主義文論學理系統的雙向夾擊。
二、新歷史主義的基本理論
怎樣理解歷史,怎樣理解歷史與當代的關系?研究歷史不是最終目的。人們多半不是為了研究歷史而研究歷史,總是想通過研究歷史而有助於當代歷史的正常的健康的發展。歷史只不過是今天的過去時,而今天只不過是歷史的現在時。當代只不過是歷史的延續、活化和不斷生成。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黑格爾指出,一切歷史都具有當代性。久遠而厚重的歷史積淀著豐富而寶貴的人類的族群經驗和集體智慧。人們為了求得現實的詩意的生存和祈盼美好的未來,總會以史為師,向歷史老人請教,或以古鑒今,或借古喻今,或借古諷今。為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某些重大的社會問題和人生問題,人們往往發掘歷史資源,利用古人的思想、服裝和語言,演出當代歷史的新活劇。人們對歷史的理解歷來是帶有雙重性的,或者說成是歷史事實,或者說成是歷史故事。被稱為歷史學之父的古希臘的希羅多德認為,歷史是指真實發生的故事,從追求歷史真實出發,形成歷史科學;從敘述歷史故事出發,可以訴諸文學的虛構和想像。從根源上說,靠文學的虛構、想像和敘述的歷史故事,實質上是從真實發生的歷史事實中派生和演繹出來的,不應當隨心所欲地用文學的虛構、想像和敘述遮蓋、改變和取代真實發生的歷史事實。這里產生了一些重要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即歷史的思性和詩性、歷史的科學性與文學性、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系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一些重大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西方學者提出了一種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的理論。俄國學者巴赫金的詩學所提出的復調理論、對話理論已經包含有互文性的因子。比較系統地倡導互文性理論的,當推法國女權主義批評家朱麗婭?克里斯蒂娃。她的《符號學》論述了文本與文本之間的通約性,認為不同的文本都可以作為對方的鏡子,相互嵌入和相互映照,彼此相互吸收、相互轉化,形成一個從歷時態和共時態兩個維度向文本不斷生成的開放網路。互文性理論開始主要表現為一種關於文學文本的闡釋理論。值得注意的是,當這種互文性理論滲透到文化研究領域,特別是進入到新歷史主義批評中,已經從文學文本與文學文本之間的互文性轉換為文學文本與歷史文本之間的互文性。互文性理論向歷史領域的進軍,雖然為文學和文化研究打開了更加宏闊的學術視野,但由於新歷史主義文化批評中把互文性理論的重心轉移到文學文本與歷史背景和文化語境的關繫上,這種超越使互文性理論不可避免地產生文學和歷史的界限的混淆,引發出新歷史主義的一句名言:「文本的歷史性和歷史的文本性」[1]。新歷史主義強調著眼於當代視野,泛用文學文本與歷史文本和歷史語境之間的互文性的雙向指涉,來解釋過去的歷史文本,進而將文學文本重構為歷史客體。以海登?懷特為代表的新歷史主義者隨意把文學性的概念加以泛化和強化,把「文學性」從狹義的文學的「文學性」,包容和放大為歷史的「文學性」,使賦予文學性的歷史敘事變成了對歷史的文本建構,靠語言層面的虛構和想像發揮建構功能,實現歷史領域中的自我塑造。
新歷史主義實質上是一種文本歷史主義,是一種與歷史發生虛構、想像或隱喻聯系的語言文本和文化文本的歷史主義,是一種帶有明顯的批判性、消解性和顛覆性特徵的後現代主義的歷史主義。某些新歷史主義者認為,歷史的客觀性、真實性和規律性是不存在的。所謂歷史的「本來面目」只不過是作者的歷史觀念的自我塑造的產物,只不過是意識形態對塵封的僵死的史料進行選擇、編織、闡釋和重塑的結果。正像海登?懷特所認為的那樣,所有的歷史不過都是「關於歷史的文本」,而所有的歷史文本不過都是一種「修辭想像」。歷史只存在於具有文學性的歷史文本之中。「歷史是一個延伸的文本,文本是一段壓縮的歷史。歷史和文本構成生活世界的一個隱喻。文本是歷史的文本,也是歷時與共時統一的文本。」[2]後結構主義的領軍人物德里達斷言:「文本之外無他物。」詹姆遜認為,「歷史只有以文本的形式才能接近我們,換言之,我們只有通過預先的文本才能接近歷史」。[3]全部社會歷史不是存在於文本之外,相反,全部社會歷史都內置於文本的結構中。福柯作為一個反歷史的歷史學家公然宣稱,他書寫歷史(文本)正是為了消滅歷史(存在)。以威廉斯為代表的「文化唯物論」(cultural materialism)強調應當優先考慮社會結構的文化層面,為了反對文本自律論,提出必須修正馬克思的「歷史唯物論」。福山關於「歷史的終結」的理論,使人們陷入迷茫的困惑與哀思。哲學家卡爾?波普爾的論文《歷史主義的貧困》公然反對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決定論。他認為歷史是開放的,從來沒有什麼必然的結果。這位哲學家對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因素相互糾結、交互作用的闡釋對我們理解歷史存在和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極端的復雜性和出乎意料的曲折性、歧義性、偶然性具有一定的思想啟示,但他拒斥歷史發展的總體規律,反對歸根結底意義上的歷史決定作用,顯然是不正確的。有人據此把歷史唯物主義簡化為線性的發展觀,這同樣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的精神實質和本來意義的。
新歷史主義作為對形式主義文論的反叛,同時又吸取和利用了形式主義文論所重視的語言符號的編碼功能,從總的思想意向上強調文本與歷史的互文性聯系,使文學重返歷史,拓展和開掘了語言結構和歷史結構的想像性和虛構性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文本的歷史精神。新歷史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和文化研究、文化批評相結合,表現出比較強烈的政治傾向性和意識形態性,宣揚文學的解構功能和批判精神,客觀上有助於啟發人們從政治視域觀察歷史和現實,有助於培育大眾對不合理的體制和思想的批判精神和變革意識。但是,新歷史主義的各種觀念存在著共同的理論誤區。
1?關於互文性的理論
新歷史主義的互文性理論從文學文本之間的互文性轉移到文學文本與歷史文本之間的互文性,強調文學的歷史性和歷史的文學性。
首先需要指出,文學與文學之間、文學與歷史之間,不能完全概括為互文性的關系,不同形式的文本之間的關系除具有相似性和通約性外,還存在著差異性和矛盾性。況且,這種文學與歷史之間的互文性關系,只是想像性和虛構性的關系。文學與歷史之間的互文性關系,是以把歷史變成文字文本為前提的,換言之,文學與歷史之間的互文性關系所指涉的不是文學與客觀真實存在的歷史事實的關系,而是文學與以文本形式呈現出來的歷史的關系。新歷史主義所宣揚的互文性理論好像是一個魔毯,把歷史變成了文本,把史實變成了史書,把歷史內容變成了文本的語言結構,把歷史的客觀存在變成了歷史故事,變成了對歷史存在的主觀敘述,變成了從政治和意識形態視域通過對文字記載的歷史文本的解讀和闡釋,再對真實存在的歷史事件、人物和過程進行消解、改寫和重塑。這種通過語言結構和文本形式搭台上演的互文性的魔術製造了一種披著學術外衣的障眼法,掩蓋和遮蔽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即歷史本身的客觀存在。不論怎樣施展文學的想像、虛構和語言符號的解構功能,都沒有進入文本之中或文本之外的作為第一性的歷史存在,不管新歷史主義者如何解讀、闡釋、改寫和重塑歷史的文本形式,並不意味著對真實存在的歷史事實、歷史過程和歷史規律有什麼實質性的改變。故意混淆歷史和文本的界限,用歷史的文本形式來冒充、取代和偷換歷史,正是帶有後現代主義特徵的新歷史主義文本理論的症結所在。
所謂「文本之外無他物」的論斷,所謂「歷史只是一種修辭想像」的論斷,所謂「歷史是一個延伸的文本,文本是一段壓縮的歷史」的論斷,所謂「歷史和文本構成生活世界的一個隱喻」的論斷,所謂「歷史只有以文本的形式才能接近我們」的論斷,都是把活生生真實存在的歷史變成文學虛構、語言隱喻和修辭想像,再置放於文本中,創造出文本中的歷史。某些富有浪漫情懷的新歷史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學者們以為,通過重寫歷史文本,可以實現對歷史本身特別是對社會政治體制的改造。這只不過是天真的幻想。歷史學家可以篡改對歷史的文本記載和文本敘述,但歷史作為一種過去了的遺存,只能消失在學者們頭腦的思維中和想像里,客觀上是無法被消滅的。有的學者,如美國的理查?勒翰已經覺察到新歷史主義的「理論局限」。他清醒地意識到事實上要消解歷史是很困難的。因為「歷史模式」是人類了解事物、洞悉本質、閱讀文本所必不可少的思維向度,喪失了歷史意識,對外部的把握將陷入混亂和分裂狀態,從而喪失對歷史的清晰認識。
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歷史的文本形式並不限於文字的文本形式,此外還有文物、器物的文本形式和制度、體制的文本形式。制度、體制的文本形式歷史地延續和積淀下來,不會憑借對歷史的文字文本的解讀而被輕松地加以消解和顛覆。至於通過歷史的文字文本對歷史的文物、器物文本的改寫幾乎是不可能的,相反,新文物和新器物的發現卻是重塑和改變歷史的文字文本形式的權威性依據。面對新的歷史發現,以往既定的對歷史的文字記載和語言敘述是蒼白無力的。事實勝於雄辯。從這個意義上說,新發現的歷史事實,更有資格充當改寫歷史文本的角色,而新歷史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文本游戲會陷入十分狼狽和尷尬的境地。
2?從歷史的客觀規律性和意識形態性的關系看
新歷史主義凸顯了歷史文本的意識形態性和政治傾向性。對這個問題的強調是有意義的。特別是官方的正史的書記官們往往受當權者的權力和利益的驅動,對歷史的人物、事件和過程往往進行偏私的甚至歪曲的描寫,使歷史的文本形式和歷史事實本身出現悖立和反差。權力和利益對左右人們的歷史行為的深層動機是不可低估的。馬克思曾說:「這種利益是如此強大有力,以至順利地征服了馬拉的筆、恐怖黨的斷頭台、拿破崙的劍,以及教會的十字架和波旁王朝的純血統。」[4]因此,充分考慮到權力、利益、意識形態性和政治傾向性對書寫或改寫歷史的作用,對正確地對待歷史是頗有助益的。但是,無論個人和集團的歷史行為怎樣富有政治傾向和意識形態訴求,至少不可能完全違背歷史發展的總體規律,相反,往往是由於他們的利益和願望大體上適應世道人心,才能獲得預期的目的。代表歷史發展方向的先進階級、勢力和集團的權力、利益、政治傾向性和意識形態性,往往表現出與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性的統一性和一致性。
3?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系看
帶有後現代主義特徵的新歷史主義強調通過文學與歷史的互文性,主張主體向歷史的介入,主體對歷史的干預和主體對歷史的改寫。這里表現出幾種情況:第一,對已經過去了的歷史事實來說,主體只能正視它的存在,對尚無認知、未曾相識的對象,根本無法尋覓和建構文學與歷史的互文性關系,也無從對對象施展主體的虛構能力和想像能力,進行隱喻性的指涉,從事闡釋、改寫和重塑;第二,對從事歷史活動的人們來說,只有主體的主觀能動性遵從和駕馭歷史的客觀規律性,才能達到自身的目的性;第三,書寫主體對歷史題材的描述,應當盡可能地忠於歷史真實,切忌隨意把歷史主體化、人性化、道德化、情感化和意志化;第四,面對用語言形式符號書寫的歷史文本來說,作為解讀和闡釋主體的主觀能動性表現為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再書寫和再創造,也一定會流露出自己的愛憎好惡的情感態度,關鍵在於是否採取嚴肅的科學態度和正確的價值標准。
4?從歷史和歷史文本的共時態和歷時態的關系看
時間和空間是事物存在的形式,無空間的時間和無時間的空間都是不可思議的。把空間時間化和把時間空間化也是不妥當的。帶有後現代主義特徵的新歷史主義通過把時間空間化,忽略不同的國家、民族和地域在經濟、政治和文化諸多方面發展的不平衡性,隨意拼貼、編織和解構歷史,而不再注重歷史事實本身的多樣性和異質性,只注重作品所隱含的意義生發和意義結構,便於進行文本與文本之間的所謂「虛構的虛構」。這種文本主義的歷史觀通過強調結構的非中心範式和共時性觀念,消解歷史的深度和意義,注重文本的互相指涉的「互文性」關系,從而割斷歷史的連續性,將歷史轉化成一種共同的話語模式,生發出一種邏輯的普遍性意義。用共時性取代歷時性,用平面性取代深度感,用破碎感取代連續性,用隱喻性取代真實性,採取蒙太奇手法隨意虛構、編織和重塑歷史,令人無所適從。這種把時間空間化的歷史,使歷史變成了非歷史化的歷史。這種共時態的歷史,使不同歷史階段的不同歷史事實的真正意義遭到顛覆和瓦解,引發出一種由主觀決定歷史意義的傾向。
歷史的時間是不能回溯和倒流的。真理是具體的。不考慮時間的歷史敘事,必然會導致對歷史文本和文學文本的解讀和闡釋的錯位與謬誤。歷史原則和歷史標準是權衡和評判文藝作品的重要尺度。任何事物都存在於特定的時代環境和歷史語境中。對敘述對象的認知判斷和價值評估只有放到具體的歷史條件下、歷史范圍內和歷史過程中,才能作出恰當的理解和把握。不能用過去的眼光解讀今天的創作,也不能用現在的視野評析歷史上的文學現象。
20世紀80~90年代掀起的「重寫文學史」的運動雖然從總體上看是有意義、有成果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新歷史主義社會文化思潮的影響。由於歷史使命的不同和主流意識形態的差異,對魯迅、茅盾和沈從文、林語堂的評價自然會呈現出較大的差別。20世紀初期,中國的新文化運動方興未艾,民族民主解放運動風起雲涌,啟蒙救亡運動成為主流,魯迅和茅盾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和主將,倡導審美和休閑的沈從文和林語堂自然不可能位居顯赫。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時代變遷和歷史轉折,人們的審美趣味日趨豐富多樣。在這種歷史條件和文化背景下,學界開始重視沈從文和林語堂,把他們以凸顯審美特性見長的作品作為一種文學樣式加以肯定和贊揚,是完全正常的。但是,不應當通過抬高沈從文和林語堂而貶抑魯迅和茅盾,甚至譏諷魯迅和茅盾「落個死後寂寞」。這正是把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空間加以共時化所造成的誤識。
⑷ 公共管理學蔡立輝第一版和第二版內容什麼區別啊啊啊!學校要求第二版我買第一版能行嗎
考研的話還是根據學校的要求來吧
⑸ 2012年的馬工程西方經濟學是第幾版
二年的馬工程,西方經濟學是第幾版?根據2012年的有公共有關顯示,馬工程,西方經濟學應該是第六版。
⑹ 請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和第二版本有什麼區別嗎
《馬恩全集》中文1版
1953年1月29日,經毛澤東主席批准同意成立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有計劃地系統翻譯和整理出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寧全集》 [1] 和《斯大林全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是按照俄文第2版翻譯出版的。從1956年到1974年陸續出版,共39卷(41冊)。1979年至1985年,又翻譯出版了俄文版補卷11卷(12冊),即第40至50卷。實際到1983年,中文版《全集》50卷(53冊)全部出版,約3200萬字,被稱為《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與此同時,編譯局100來位同志們夜以繼日地工作,在1958年就完成了《斯大林全集》的翻譯出版,共13卷,約300萬字。1959年將《列寧全集》38卷全部譯成中文出版,約1600萬字,「向國慶十周年獻禮」。
《馬恩全集》中文2版
1986年7月,根據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決定,經中共中央書記處批准,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已著手准備《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 [1] 的翻譯出版工作。第2版擬編60卷左右,分4個部分:第1部分為論著(《資本論》除外),第2部分為《資本論》及其手稿,第3部分為書信,第4部分為筆記。預定90年代初開始出書,用20多年時間全部出齊。現已經出版50卷(61冊)。
與第一版相比較,第二版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原來的《馬恩全集》除了一些重點著作外,絕大部分都是從俄文轉譯的。雖然俄文版的質量相當好,但不根據馬恩原著文字翻譯,譯文質量總有不少不盡如人意之處。二版決定根據原著文字重新校訂。馬恩著作60%左右是用德文寫的,30%左右是用英文寫的,還有10%左右是用法文和其他文字寫的。
第二,在第一版中誤收了一些非馬恩的文章,例如:《路德是施特勞斯和費爾巴哈的仲裁人》(收入第1卷),《馬志尼和科蘇特的活動。同路易-拿破崙的聯盟。——帕麥斯頓》(收入第8卷),《人民得肥皂,得賄賂,——聯合內閣的預算=(收入第9卷),《沉默寡言的司令部饒舌家毛奇和一位不久前從萊比錫給他寫信的人》(收入第18卷),《品特是怎樣造謠的》、《論美國資本的積累》(收入第19卷)。還有一些文章,如《西西里和西西里人》(收入第15卷)、《費·威·克魯馬赫爾關於約書亞的講道》、《參加巴登議會的辯論》、《弗·威·安德烈埃和》、《柏林雜記》、《集權和自由》(均收入第41卷),經過考證,沒有充分證據確認這些文章是馬克思或恩格斯的著作,它們當然不能收入《馬恩全集》。
第三,還有一些馬恩著作沒有收入第一版。
第四,從編輯體例來說,第一版分正卷和補卷,這種編法不科學。第二版和第一版不同,第二版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普通著作卷(1-29卷);第二部分為《資本論》及其手稿卷(30-46卷);第三部分為書信卷(47-60卷);第四部分為筆記卷(編多少卷尚未確定)。
⑺ 西方經濟學馬工程第一版跟第二版有啥區別
西方經濟學馬工程第一版和第二版,第二版是第一版的改進和升級
⑻ 高鴻業的宏觀經濟學和馬工程版的宏觀部分有區別嗎
高鴻業的宏觀觀音經濟學和馬工程版的宏觀部分有區別。
⑼ 聖才西方經濟學筆記和課後習題第二版和第一版差別
買最新版的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