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提出的重要論斷,請運用宏觀經濟學增長理論來論證這個
看政治書吧
這去網路也行
Ⅱ 宏觀經濟學中生產力的概念
按照恩格斯的觀點,從本原看,生產力是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和生產資料相結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古猿通過勞動轉化為人產生勞動生產力,是生產力形成的標志和歷史上的開始。所以,生產力就是人實際進行生產活動的能力,也是勞動產出的能力,是具體勞動的生產力。生產力的表現是生產中的主體行為以及這些行為的結果的存在,即勞動產物。按主體性質的不同,生產力可分為自然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
在科學研究活動中,生產力的研究是分兩塊進行的。一是工藝學對生產的物質內容的研究,把握物質世界的物質運動以及人本身的生理運動及其實踐模式。這就是以生產力實踐科學為依託的各門自然學科。二是生產力理論科學。後者對生產力運動方式和運動構造進行研究。這一方面的工作內容是多學科的交叉滲透的結果,如涉及地理學、文化學、考古學,因此不獨是自然科學,而同時囊括了社會科學的一些基礎領域。
Ⅲ 微觀經濟學的三大基本假設條件是
1、第一個基本前提假設是理性人假設,又稱經濟人假設,或最大化原則,是西方經濟學中最基本的前提假設。
2、第二個基本前提假設是信息完全假設。價格機制是傳遞供求信息的經濟機制,信息完全假設具體體現在自由波動的價格上。最大化原則加上完全競爭假設才能推導出信息完全假設。
3、第三個基本前提假設是市場出清假設,它與前兩個基本前提假設具有明確的因果關系,是前兩者的邏輯推論。
現代經濟學的發展圍繞著對這三個基本前提假設的反思而展開。西方經濟學從以上三個基本前提假設出發,通過數學演繹推理,得出結論。
(3)生產力經濟學詞典擴展閱讀:
一、產生與發展
微觀經濟學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20世紀30年代以後,英國的羅賓遜和美國的張伯倫在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廠商均衡理論。
標志著微觀經濟學體系的最終確立它的體系主要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廠商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等。
微觀經濟學的發展,迄今為止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是早期微觀經濟學階段,或者說是微觀經濟學的萌芽階段。
第二階段: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葉,是新古典經濟學階段,也是微觀經濟學的奠定階段。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觀經濟學的完成階段。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微觀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擴充和演變階段。
二、方法發展
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長足發展,還集中體現在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巨大變化方面。分析方法的變化帶來的是西方經濟學研究深度的推進和廣度的拓展。
可以說,20世紀西方經濟學之所以產生諸多「革命」和理論創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變化。
方法論的變化對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從而使其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徵,研究方法的演變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講體現了西方經濟學的發展脈絡。
Ⅳ 生產力包括哪幾個要素
生產力的三要素是勞動者(主導)勞動工具(生產力水平的重要標志)勞動對象
Ⅳ 我是生產力經濟學專業本科學生,能否跨專業報讀法學本科第二學歷
本科畢業學生可以通過成人繼續教育包括自學考試(自考)、網路教育(遠程專教育)、成人高考(學習屬形式有脫產,業余,函授)、開放大學(原廣播電視大學現代遠程開放教育)的方式跨專業報讀法學本科第二學歷。
法學專業主要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法學思維,掌握法學基本理論和法律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法律問題。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擔綱精神,具有較強的文字和口頭表達能力及論證才能以及較好的外語聽說讀寫能力。畢業生適合從事法院、檢察院、律師,以及法律顧問、法律事務助理等專業工作。本科畢業生可授予法學學士學位。
Ⅵ 經濟理論
十大經濟理論
一、平衡發展理論
平衡發展理論,是以哈羅德-多馬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為理論基礎發展起來的。其中又有兩種代表性理論,即羅森斯坦—羅丹的大推進理論和納克斯的平衡發展理論。推進理論的核心是外部經濟效果,即通過對相互補充的部門同時進行投資,一方面可以創造出互為需求的市場,解決因市場需求不足而阻礙經濟發展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增加利潤,提高儲蓄率,進一步擴大投資,消除供給不足的瓶頸。平衡發展理論認為,落後國家存在兩種惡性循環,即供給不足的惡性循環(低生產率——低收入——低儲蓄——資本供給不足——低生產率)和需求不足的惡性循環(低生產率——低收入——消費需求不足——投資需求不足——低生產率),而解決這兩種惡性循環的關鍵,是實施平衡發展戰略,即同時在各產業、各地區進行投資,既促進各產業、各部門協調發展,改善供給狀況,又在各產業、各地區之間形成相互支持性投資的格局,不斷擴大需求。因此,平衡發展理論強調產業間和地區間的關聯互補性,主張在各產業、各地區之間均衡部署生產力,實現產業和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平衡發展理論的出發點是為了促進產業協調發展和縮小地區發展差距。但是一般區域通常不具備平衡發展的條件,欠發達區域不可能擁有推動所有產業同時發展的雄厚資金,如果少量資金分散投放到所有產業,則區域內優勢產業的投資得不到保證,不能獲得好的效益,其他產業也不可能發展起來。即使發達區域也由於其所處區位以及擁有的資源、產業基礎、技術水平、勞動力等經濟發展條件不同,不同產業的投資會產生不同的效率,因而也需要優先保證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的投資,而不可能兼顧到各個產業的投資。所以平衡發展理論在實際應用中缺乏可操作性。
二、不平衡發展理論
不平衡發展理論,是以赫希曼為代表提出來的。他認為,經濟增長過程是不平衡的。該理論強調經濟部門或產業的不平衡發展,並強調關聯效應和資源優化配置效應。在他看來,發展中國家應集中有限的資源和資本,優先發展少數「主導部門」,尤其是「直接生產性活動」部門。不平衡增長理論的核心是關聯效應原理。關聯效應就是各個產業部門中客觀存在的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關聯度,並可用該產業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和收入彈性來度量。因此,優先投資和發展的產業,必定是關聯效應最大的產業,也是該產業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和收入彈性最大的產業。凡有關聯效應的產業——不管是前向聯系產業(一般是製造品或最終產品生產部門)還是後向聯系產業(一般是農產品、初級產品生產部門)——都能通過該產業的擴張和優先增長,逐步擴大對其他相關產業的投資,帶動後向聯系部門、前向聯系部門和整個產業部門的發展,從而在總體上實現經濟增長。
不平衡發展理論遵循了經濟非均衡發展的規律,突出了重點產業和重點地區,有利於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這個理論出來以後,被許多國家和地區所採納,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些新的區域發展理論。
三、區域分工貿易理論
分工貿易理論,最先是針對國際分工與貿易而提出來的,後來被區域經濟學家用於研究區域分工與貿易。早期的分工貿易理論主要有亞當·斯密的絕對利益理論,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利益理論,以及赫克歇爾與奧林的生產要素稟賦理論等。絕對利益理論認為,任何區域都有一定的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若按絕對有利的條件進行分工生產,然後進行交換,會使各區域的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從而提高區域生產率,增進區域利益。但絕對利益理論的一個明顯缺陷,是沒有說明無任何絕對優勢可言的區域,如何參與分工並從中獲利。比較利益理論解決了絕對利益理論無法回答的問題,認為在所有產品生產方面具有絕對優勢的國家和地區,沒必要生產所有產品,而應選擇生產優勢最大的那些產品進行生產;在所有產品生產方面都處於劣勢的國家和地區,也不能什麼都不生產,而可以選擇不利程度最小的那些產品進行生產。這兩類國家或區域可從這種分工與貿易中獲得比較利益。比較利益理論發展了區域分工理論,但它不能對比較優勢原理的形成做出合理的解釋,並且與絕對利益理論一樣,它是以生產要素不流動作為假定前提的,與實際情況不相符。赫克歇爾與奧林在分析比較利益產生的原因時,提出了生產要素稟賦理論。他們認為,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生產要素稟賦不同,這是國際或區域分工產生的基本原因。如果不考慮需求因素的影響,並假定生產要素流動存在障礙,那麼每個區域利用其相對豐裕的生產要素進行生產,就處於有利的地位。生產要素稟賦理論補充了斯密和李嘉圖的地域分工理論,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一是該理論舍棄了技術、經濟條件等方面的差別,並假定各生產要素的生產效率是一樣的,從而把比較優勢當成是絕對和不變的;二是在分析中所包含的生產要素不夠充分;三是完全沒有考慮需求因素的影響;四是對自由貿易和排除政府對貿易的干預的假定等與現實不符。
四、梯度轉移理論
梯度轉移理論,源於弗農提出的工業生產生命周期階段理論。該理論認為,工業各部門及各種工業產品,都處於生命周期的不同發展階段,即經歷創新、發展、成熟、衰退等四個階段。此後威爾斯和赫希哲等對該理論進行了驗證,並作了充實和發展。區域經濟學家將這一理論引入到區域經濟學中,便產生了區域經濟發展梯度轉移理論。該理論認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取決於其產業結構的狀況,而產業結構的狀況又取決於地區經濟部門,特別是其主導產業在工業生命周期中所處的階段。如果其主導產業部門由處於創新階段的專業部門所構成,則說明該區域具有發展潛力,因此將該區域列入高梯度區域。該理論認為,創新活動是決定區域發展梯度層次的決定性因素,而創新活動大都發生在高梯度地區。隨著時間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階段的變化,生產活動逐漸從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轉移,而這種梯度轉移過程主要是通過多層次的城市系統擴展開來的。與梯度轉移理論相類似的是日本學者小島清提出的雁行模式,他將日本、亞洲四小龍、東盟、中國等國家和地區列為不同的發展梯度,並冠之以第一、二、三、四批大雁等。
梯度轉移理論主張發達地區應首先加快發展,然後通過產業和要素向較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轉移,以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梯度轉移理論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難以科學劃分梯度,有可能把不同梯度地區發展的位置凝固化,造成地區間的發展差距進一步擴大。
五、增長極理論
增長極理論,最早由佛朗索瓦·佩魯提出。漢森對這一理論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總結。該理論從物理學的「磁極」概念引伸而來,認為受力場的經濟空間中存在著若干個中心或極,產生類似「磁極」作用的各種離心力和向心力,每一個中心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都產生相互交匯的一定范圍的「場」。這個增長極可以是部門的,也可以是區域的。該理論的主要觀點是,區域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條件較好的少數地區和少數產業帶動,應把少數區位條件好的地區和少數條件好的產業培育成經濟增長極。通過增長極的極化和擴散效應,影響和帶動周邊地區和其它產業發展。增長極的極化效應主要表現為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極點聚集;擴散效應主要表現為生產要素向外圍轉移。在發展的初級階段,極化效應是主要的,當增長極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極化效應削弱,擴散效應加強。
增長極理論主張通過政府的作用來集中投資,加快若干條件較好的區域或產業的發展,進而帶動周邊地區或其它產業發展。這一理論的實際操作性較強。但增長極理論忽略了在注重培育區域或產業增長極的過程中,也可能加大區域增長極與周邊地區的貧富差距和產業增長極與其它產業的不配套,影響周邊地區和其它產業的發展。
六、點軸開發理論
點軸開發理論,最早由波蘭經濟學家薩倫巴和馬利士提出。點軸開發理論是增長極理論的延伸,但在重視「點」(中心城鎮或經濟發展條件較好的區域)增長極作用的同時,還強調「點」與「點」之間的「軸」即交通干線的作用,認為隨著重要交通干線如鐵路、公路、河流航線的建立,連接地區的人流和物流迅速增加,生產和運輸成本降低,形成了有利的區位條件和投資環境。產業和人口向交通干線聚集,使交通干線連接地區成為經濟增長點,沿線成為經濟增長軸。在國家或區域發展過程中,大部分生產要素在「點」上集聚,並由線狀基礎設施聯系在一起而形成「軸」。
該理論十分看重地區發展的區位條件,強調交通條件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認為點軸開發對地區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要大於單純的增長極開發,也更有利於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生產力布局和區域經濟開發基本上是按照點軸開發的戰略模式逐步展開的。我國的點軸開發模式最初由中科院地理所陸大道提出並系統闡述,他主張我國應重點開發沿海軸線和長江沿岸軸線,以此形成「T」字形戰略布局。
七、網路開發理論
網路開發理論,是點軸開發理論的延伸。該理論認為,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一個地區形成了增長極即各類中心城鎮和增長軸即交通沿線,增長極和增長軸的影響范圍不斷擴大,在較大的區域內形成商品、資金、技術、信息、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流動網及交通、通訊網。在此基礎上,網路開發理論強調加強增長極與整個區域之間生產要素交流的廣度和密度,促進地區經濟一體化,特別是城鄉一體化;同時,通過網路的外延,加強與區外其他區域經濟網路的聯系,在更大的空間范圍內,將更多的生產要素進行合理配置和優化組合,促進更大區域內經濟的發展。
網路開發理論宜在經濟較發達地區應用。由於該理論注重於推進城鄉一體化,因此它的應用,更有利於逐步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
八、累積因果理論
累積因果理論,由著名經濟學家繆爾達爾提出,後經卡爾多、迪克遜和瑟爾沃爾等人發展並具體化為模型。繆爾達爾等認為,在一個動態的社會過程中,社會經濟各因素之間存在著循環累積的因果關系。某一社會經濟因素的變化,會引起另一社會經濟因素的變化,這後一因素的變化,反過來又加強了前一個因素的那個變化,並導致社會經濟過程沿著最初那個因素變化的方向發展,從而形成累積性的循環發展趨勢。市場力量的作用一般趨向於強化而不是弱化區域間的不平衡,即如果某一地區由於初始的優勢而比別的地區發展得快一些,那麼它憑借已有優勢,在以後的日子裡會發展得更快一些。這種累積效應有兩種相反的效應,即迴流效應和擴散效應。前者指落後地區的資金、勞動力向發達地區流動,導致落後地區要素不足,發展更慢;後者指發達地區的資金和勞動力向落後地區流動,促進落後地區的發展。
區域經濟能否得到協調發展,關鍵取決於兩種效應孰強孰弱。在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起飛階段,迴流效應都要大於擴散效應,這是造成區域經濟難以協調發展的重要原因。繆爾達爾等認為,要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必須要有政府的有力干預。這一理論對於發展中國家解決地區經濟發展差異問題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九、中心—外圍理論
中心——外圍理論,首先由勞爾·普雷維什於20世紀40年代提出,主要是闡明發達國家與落後國家間的中心—外圍不平等體系及其發展模式與政策主張。20世紀60年代,弗里德曼將中心—外圍理論的概念引入區域經濟學。他認為,任何國家的區域系統,都是由中心和外圍兩個子空間系統組成的。資源、市場、技術和環境等的區域分布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當某些區域的空間聚集形成累積發展之勢時,就會獲得比其外圍地區強大得多的經濟競爭優勢,形成區域經濟體系中的中心。外圍(落後地區)相對於中心(發達地區),處於依附地位而缺乏經濟自主,從而出現了空間二元結構,並隨時間推移而不斷強化。不過,政府的作用和區際人口的遷移將影響要素的流向,並且隨著市場的擴大、交通條件的改善和城市化的加快,中心與外圍的界限會逐步消失,即最終區域經濟的持續增長,將推動空間經濟逐漸向一體化方向發展。
這一理論對於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即政府與市場在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的作用缺一不可,既要強化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又要充分發揮政府在彌補市場不足方面的作用,並大力改善交通條件,加快城市化進程,以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十、城市圈域經濟理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世界范圍內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以大城市為中心的圈域經濟發展成為各國經濟發展中的主流。各國理論界和政府對城市圈域經濟發展逐漸引起重視,並加強對城市圈域經濟理論的研究。該理論認為,城市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起核心作用。區域經濟的發展應以城市為中心,以圈域狀的空間分布為特點,逐步向外發展。該理論把城市圈域分為三個部分,一是有一個首位度高的城市經濟中心;二是有若干腹地或周邊城鎮;三是中心城市與腹地或周邊城鎮之間所形成的「極化一擴散」效應的內在經濟聯系網路。
城市圈域經濟理論把城市化與工業化有機結合起來,意在推動經濟發展在空間上的協調,對發展城市和農村經濟、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城鄉協調發展,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Ⅶ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如何分析生產力的
對於生產力來區分經濟學的話首先生產力代表了經濟的發展程度
Ⅷ 生產力及構成要素在當前有什麼樣的變化及趨勢
生產力因素指構成生產力的元素或成分。是生產力的細胞形態,也是生產力內經濟學研究的邏輯容起點。勞動者為了征服和改造自然,生產出物質財富,必須找到一種現實的力量,使自然條件和人們自身條件能結合在一起。這些使社會生產得以進行的各種條件、元素或成分就形成生產力的諸因素。
生產力因素處於不斷的發展和變化之中。總的趨勢是:
(1)新的生產力因素不斷產生,其作用不斷加強。如,隨著手TT具時代向普通機器時代的過渡,科學技術、管理、教育等新的生產力因素產生和發展起來,隨著普通機器時代向智能機器時代的過渡,信息這個新的生產力因素產生和發展起來。今後人類社會的生產力還會出現新的質變,還會產生新的生產力因素。
(2)隨著新因素的出現和發展,原來已存在的因素,其地位和作用也會發生或大或小、或早或遲的變化。如當科學技術這一新的生產力因素出現後,勞動對象這一因素就從手工工具時代的未經勞動處理的自然物質,或只經過初級的勞動處理過的淺加工物質向經過深度加工或人工合成的新型材料過渡,已經成為當代生產力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Ⅸ 政治經濟學中的生產力是什麼意思
政治經濟學(英語:Political Economy),廣義地說,是研究一個社會生產、資本、流通、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經濟活動、經濟關系和經濟規律的學科。第一個使用「政治經濟學」這個詞語的人是法國的安托萬·德·蒙克萊田,他於1615年出版了《獻給國王和王後的政治經濟學》一書。亞當·斯密認為是研究「國民財富的產生和分配」的科學,目前國際普遍用宏觀經濟學這個詞來代替。生產力狹義指再生生產力,即人類創造新財富的能力。從橫向來看,生產力分為個人生產力、企業生產力、社會生產力;從縱向來看,生產力分為短期生產力和長期生產力;從層次來看,生產力分為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生產力是生產力系統的功能,組成生產力系統的要素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社會文化制度體制環境——生產力系統的結構就是組成生產力系統的要素之間的關系。生產力系統的結構如果對稱,生產力發展速度就快;生產力系統的結構如果不對稱,生產力發展速度就慢。生產力系統結構的對稱程度決定生產力的發展速度,所以生產力發展是主客體相互作用、資源再生的結果,是社會系統的整體功能。生產力發展是增長向發展轉化的中間環節
意思的意義有很多,如思想;心思,意義,道理。意圖,用意;意志;神情;情趣;趣味等等。引申指代表心意的宴請或禮品。意見,想法跡象,苗頭。象徵性的表示等。
Ⅹ 急須一篇很基礎的西方經濟學論文最好有自己的觀點
西方經濟學論文
對邊際生產力理論的探討
一、邊際生產力理論的局限性
邊際生產力理論是新古典經濟理論的基石。邊際生產力理論是用於闡明在生產中相互合作的各種生產要素或資源所得到的報酬的一種方法。通常情況,當其他要素數量不變,而單位某種生產要素離開(或加入)生產過程時所引起的商品產值的減少(或增加)量,就等於該種生產要素一個單位的服務報酬或其他報酬。這里很明顯,決定生產要素的報酬是取決於生產過程中的技術條件。在新古典理論中,一般用生產函數來表明這種投入和產出的技術關系。邊際生產力理論用數學公式來表達就是:
廠商的生產函數是Y=F(x[,1],x[,2],x[,3],x[,4]……),Y是生產過程中的產出,x[,1],x[,2]……是生產過程中的投入,F是生產函數。一般情況下,生產函數滿足下面假設:產出對生產要素的投入滿足一階偏導數大於零,二階偏導數小於零,即附圖。一階偏導數大於零表示,在其他投入不變的情況下,任何一種生產要素等量增加,必然帶來實物產出的增加,即邊際產品大於零,這一點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可以說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個公理,廠商沒有必要在產量減少時增加一種要素的投入量。二階偏導數小於零也就是生產函數的凸性假設,表明一種生產要素的邊際產品會隨該要素的投入量增加而遞減的,這是一個比一階導數大於零較強的假定,這就是經濟學中常常使用的邊際產品遞減規律。「實際上這並不是一個規律,而是大多數生產過程所具有的共同特性」。(註:范里安:《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上海三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95頁。)在生產過程中,任何一種要素的報酬超過了在少使用這種要素時損失的產值時,那麼就會少使用一單位該種生產要素,並且如果這種不平衡沒有消除,就會繼續減少使用這種生產要素,直到相等為止,即:附圖,(註:實際上應該要素的報酬應該等於要素的邊際生產收入(marginal revenue of proct),而不是邊際產值(value ofmarginal proct),由於新古典的邊際生產力理論主要是研究是完全競爭市場,因此二者在量上是相等。)其中w[,i]是x[,i]這種生產要素的報酬(價格),P為產品的價格。這個結論可以很簡單地從給定生產函數和廠商利潤最大化的條件下得出。
邊際生產力理論有兩要素形式和多要素形式來說明生產要素的需求量。兩要素是指總資本和總勞動,在這種形式下,生產函數的形式是Y=F(L,K),L、K分別是生產過程中投入的勞動和資本的數量。多要素是指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可分辨要素的種類,就是在本文開始部分所採用的那種形式。兩要素形式可以使邊際生產力理論進行簡化,但是這個模型存在著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如何將一個廠商投入的不同質的勞動和不同質的資本進行加總,(註:加總問題是邊際生產力理論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難,邊際生產力需要一個總量勞動和資本的概念,資本的加總只能通過對其價值(格)進行加總的形式來實現,而資本的價格受到資本的邊際生產力(利息率)的影響,即維克賽爾效應,從而使邊際生產力理論成為一個循環論證。)這也是在上個世紀劍橋資本爭論最為激烈的一個問題。多要素形式避免了對不同的勞動和資本進行加總,但這種形式卻遠離現實,因為這種形式會使生產函數連續可微分的性質難以成立:許多廠商的投入要素都是固定比例,不可能單獨地增減一種生產要素而不增減其他的生產要素,即生產要素之間不存在替代性,這樣沒有辦法得出一種要素的邊際生產力,因此邊際生產力的理論適用范圍非常有限。本文在這里分析的是邊際生產力理論的適用范圍,因此,在這里採用的是兩要素生產模型,將廠商的投入抽象地分為勞動和資本,而如何將異質的資本和勞動加總的問題給拋開,而抽象地認為勞動和資本是同質的。這樣邊際生產力的模型就可以描述成:對於一個廠商的生產函數Y=F(L,K),勞動者的報酬也就是工資附圖,資本的報酬也就是利潤(息)率附圖。
二、總額相符問題(Adding-up Problem)
邊際生產力在直覺上非常容易被人接受的,因為它體現了一個基本的經濟理論原理,那就是其他要素固定不變時,一種要素投入所帶來的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從而使廠商的利潤最大化。但是這里存在著一個問題就是:如果每個要素的每一單位都按照相應的邊際生產力得到相應報酬,那麼廠商的產量是否等於所有的生產要素的邊際產品,這就是Y=MP[,L]×L+MP[,K]×K。在1894年,威克斯蒂德在《論分配法則的協調》中詳細地論述了這一觀點,「這些分配份額加起來等於每個廠商的凈產量。」(註:《帕爾格雷夫經濟學詞典》第1卷,經濟科學出版社,1986年,第22-23頁;熊彼特:《經濟分析史》(第3卷),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407-409頁。)這個結論的詳細描述是:在生產函數是一次(線性)齊次性時,各種投入的生產要素的邊際產品乘以其投入量的總和正好等於其產值,這就是總額相符,也就是歐拉定理(Euler's theorem),從而使邊際生產力在理論上更加完美。如果用產品的價格和生產要素的報酬來表示,就可以得到各種投入要素的報酬總和正好等於總產值。(註:在歐拉定理Y=MP[,L]×L+MR[,K]×K兩邊同時乘以產品的價格P,就可以得到Y×P=w×L+r×K。)廠商的(超額)利潤等於廠商的收入(總產值)減去各種生產要素的報酬總和(總成本),即總額相符,廠商的利潤為零。但是這里存在著一個條件,就是生產函數必須是線性齊次的,即生產是規模報酬不變的。
在新古典經濟理論中,通常用生產函數的齊次性來表示規模報酬。齊次性是一個數學概念,它表明一個函數F(x,y)如果滿足條件:P(ax,ay)=a[n]F(x,y),這個函數就是n次齊次性。如果n=1時,就是一次齊次性,也稱為線性齊次性,即F(ax,ay)=aF(x,y)。如果一個生產函數是n次齊次生產函數,那麼當n>1時,該生產函數就是規模報酬遞增,n<1時,是規模報酬遞減,n=1時,是規模報酬不變。這就意味著總額相符只有在規模報酬不變時,才能成立。同樣可以容易證明出:當n<1時,即存在規模報酬遞減時,廠商的總產值就小於各種生產要素的得到報酬總和,存在著「總額不足」;當n>1時,即存在規模報酬遞增時,廠商的總產值就大於各種生產要素的得到報酬總和,存在著「總額過剩」。那麼,誰來彌補「不足」和得到「過剩」呢?很明顯,這兩種情況下,邊際生產力理論存在著重大的缺陷,因為它與規模報酬遞增和遞減相矛盾,除非可以證明資本主義經濟中不存在著這兩種情況。在經濟中存在規模報酬遞減的可能不大,如果存在規模報酬遞減,就可以把大企業分割成小企業來生產,而在現實經濟中很少出現這種現象。所以一般認為經濟是規模報酬不變和遞增的。
三、規模報酬遞增現象的存在性
規模報酬遞增是現代經濟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從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來看,生產是逐漸集中,大規模生產可以實行分工,採用先進設備,聘請高級專家,節省管理費用,都能提高生產效率,這些足以表明現代化的生產肯定是存在著規模遞增現象。斯密最早提出分工會導致專業化,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使規模報酬呈遞增。斯拉法在《經濟學雜志》1926年12月發表了《競爭條件下的報酬規律》,指出「在純粹競爭的條件下,只要產量增加伴之有內部經濟,廠商便不會處於完全均衡狀態」,「遞增收益也是同完全競爭的假設不協調的」。從此也就揭開了不完全競爭理論的序幕。也有一些經濟學家承認存在著規模報酬遞增現象,但是「根據復制的觀點,不變規模報酬是最自然現象,但這並不等於說其他情況不可能發生……遞增的規模報酬通常在一定的產量范圍內適用。」用復制來說明不變規模報酬的存在是有疑問的,這種復制是遠離現實的,因為在現實世界,人們基本上看不到廠商擴大產量的方法是在原有規模上擴大,而不是去建造新廠復制原來的工廠,范里安這種認為不變規模報酬是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但是不管怎麼很難否認規模報酬遞增的存在。
四、邊際生產力理論對規模報酬遞增的解釋
既然規模報酬遞增是現代化生產中必然存在的現象,那麼邊際生產力理論必然要對這種與其相矛盾的規模報酬遞增給以解釋。
一種解釋認為經濟中不存在規模報酬遞增的現象,之所以產生規模報酬遞增,是由於有一種促使規模報酬遞增的生產要素被人們忽視了,只要加入新的生產要素,生產函數就不會存在規模遞增現象:兩種要素的生產函數解釋不了現實經濟的真實情況,在現代經濟中,生產要素也在多元化,科學技術、知識、教育等因素加入到生產函數中去,生產函數成了Y=F(L,K,T,I,E……),從而使生產函數變得越來越復雜,這樣處理之後,生產函數就成為線性齊次性,就可以滿足於總額相符,從而就使邊際生產力學說更加完美,甚至進一步找出科技、知識、教育等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來。這種學說存在著一個明顯的錯誤,根據生產要素的性質,生產要素起著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生產過程的投入物,二是要在生產過程中得到相應的報酬。盡管我們可以通過復雜的計算得出科技、知識和教育的邊際生產力,但是是誰根據這些要素的邊際生產力而得到它的報酬呢?是工人,還是資本家,還是科學家?另外,科技和知識都是體現在勞動和資本中,不能從勞動和資本中獨立出來,生產函數的形式應該是Y=F[L(T,I,E……),K(T,I,E……)],這樣,從數學的邏輯上分析,自變數之間必然是獨立的,即有完全的自由度。如果技術、知識、教育和勞動、資本之間存在著相關性,它們就不可能同時作為生產函數的自變數,即同時成為生產要素。因此,用多生產要素的生產函數使之成為線性齊次性,從而可以使之滿足總額相符的方法,是存在著邏輯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