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哪位好人有王福重的純粹經濟學,發來看看,謝謝
沒有他的經濟學
B. 誰有,王福重《金融的解釋》電子書,發個百度雲分享鏈接,或發送到
《金融的解釋》序
(2014-10-13 08:05:31)
標簽:
雜談
金融是人類文明的推動者
如果沒有分工,人類恐怕至今還徘徊在刀耕火種的蒙昧時代。所以,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偉大著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即《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第一部分,寫的就是分工的原理,他充分肯定分工對勞動生產率增進的貢獻。
但是,沒有貨幣的出現,分工絕無可能。因為分工意味著交換的必然,而交換的成功,如果不以貨幣居間,而是直接的物物交換,則交換成功只能憑運氣。貨幣使得交換潤滑、順暢,分工因此得以擴大,生產效率和技術發明得以加快出現。
很多東西,司空見慣,就不覺得它們的重要。如空氣、水和陽光,以及親人的關愛,就常常被忽略,但它們的重要性無以復加。貨幣作為計價單位的作用,就是這樣潤物細無聲的。如果不以貨幣計價,每種商品的「價格」,就要用與每種其他商品的交換比例來表示,隨著商品數量的增多,價格將多得數不清,交易沒法達成。貨幣讓每種商品就只有一個價格,交換就簡便多了。
再比如保險,如果沒有保險,個人和家庭的突然變故,無論天災還是人禍,都可能造成家破人亡的慘劇。但有了保險,讓一個大的人群,分擔個人和家庭的損失,可以在相當大程度上,減輕悲劇的痛楚,減少社會的震盪,社會可如常向前。保險是很積德的事,不是嗎?
比如,期貨市場,它的最初功能,就是穩定生產者的成本。沒有期貨市場來鎖定生產的成本,生產就只能時斷時續,社會生活就安定不下來。有了期貨市場,生產者就能專注於生產本身,把成本變動的風險交給金融市場分散,這難道不是為人民服務?
人人都知道大學的重要,幾百年來,大學是人類文明主要的衣缽傳承者,以及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文明的主要策源地,但是正如宗教場所需要捐獻才能生存一樣,大學也要源源不斷的巨大的資金支撐。
美國的一流大學,包括哈佛(Harvard)大學、耶魯(Yale)大學、麻省理工學院(MIT)等,都有基金會,擁有可觀的金融資產,並聘請金融專家打理。沒有高薪,大師和大牌教授,怎麼會屈尊來這些私立大學傳道授業,安貧樂道那是舊黃歷了。沒有資金投入,哪來氣派的大樓,那麼多優秀學生,怎麼能享受到世界上最好的高等教育?大經濟學家凱恩斯(Keynes),就曾是劍橋大學的基金會的工作人員。
很多人總是以為,只有大力流大汗的勞動和事業,才有價值。比如種地、比如打工、比如製造業,總之是實實在在的東西才好。而金融這種虛擬的產業,並不創造價值。這是一種嚴重的誤會。
我常常說,勤奮工作,有時是為了逃避更艱苦的腦力勞動,乃是一種真正的懶惰。這世界沒有純粹的實實在在的產業。即使種地,也需要種子、農葯、化肥、耕作技術、土壤改良,這些都不是靠「汗滴禾下土」,就能自己跑出來的,都要靠科學。
單純地製造一件東西,非常容易。中國現在就是全球製造的中心。但是,製造什麼、如何製造?卻不是製造者說了算。蘋果手機(iPhone,),雖然多在中國製造,但不過是組裝罷了。其研發、設計,都不在中國,主要的利潤,也都不在中國,這是因為製造太簡單,流水線的工人,重復幾個動作就是了,我們會,別人也會,比如墨西哥人、越南人、巴西人,但研發,卻是少數人才能做的。蘋果手機是天才的,劃時代的產品。
單單出大力、流大汗,簡繁重復的體力操作,是不能開創新世界的。能開創新世界的勞動,都是表面看起來很輕松的科學家的工作。而科學的背後是投資。比如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究,是要花大價錢的。誰敢把錢花在聽起來不靠譜的,成功的可能性不大的「天方夜譚」,比如喬布斯(Steven Jobs)關於iPhone的設想上?只喜歡實實在在的人,怎麼會捨得投資這些古怪的想法。但有人就敢,這就是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家們。
美國的矽谷(Silicon Valley)孕育了眾多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企業,蘋果、英特爾、惠普、Facebook、Google、Oracle 、Cisco等,有了他們,今日人類的生活方式才迥然不同。但這些領袖級企業背後,都有風險投資的支持。
這一點,凱恩斯早就精闢地論證過,他說經濟的繁榮,不是生產(供給)決定,而是需求決定的,而需求,關鍵是投資需求。沒有銀行和金融市場,投資會受到極大的抑制。其實,社會事業的繁榮如電影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好萊塢大片(Hollywood blockbuster)人人愛,但那可是錢堆出來的!
金融是一種制度
無論是過去的鑄幣,還是後來的紙幣和電子貨幣,都不是「真東西」,本身並無多少價值,卻能撬動和替代比自己大得多的那些「真東西」。是因為貨幣讓人信任。而信任的基礎,是制度的力量。
交換源於人們內心的需要,而貨幣的實質,不過一種過渡的手段,一種潤滑劑,一種觀念上的東西,所以,不見得非用真東西。於是,政府以其強制力,規定人們必須接受,因此,紙幣就是一種制度安排。
銀行也是一種制度,現代商業銀行,不但是存貸款的機構,還通過部分准備金制度,在中央銀行的誘導下,創造出新的、大量的貨幣。一個經濟中的貨幣,主要並不是印刷出來,而是這樣憑空產生的。這表面上是變戲法,但這種戲法,對人們福利的增進,卻是實實在在的。因為金融學會告訴你,有時僅僅是貨幣多一點,你的生活就會真的好好一點,神奇吧。
多數人有存款,但也有人貸款,比如住房抵押貸款。去銀行貸款的人,是明智的。即使是你最好的朋友,親兄妹,願意借給你幾十萬塊錢,讓你分幾十年還清嗎?恐怕不能,因為借錢,多少朋友、親人反目成仇。但銀行願意借給你,讓你慢慢還!抵押,即是一種互相激勵制約的制度。
金融的本來含義,是資金的融通即流動。因為自打貨幣出現,並作為財富的主要保有形式之後,就有了資金的盈餘者(潛在供給者)和赤字者(潛在需求者)。有錢的人,不一定善於賺錢,而善於發現賺錢機會的人,不見得有錢。沒有銀行,資金的需求者和供給者,就是瞎子摸象地互相尋找,一輩子也不會認識。一代代人的生命和渴望,就在等待中消失了。
銀行是夢想的實現機構,是仙女的魔棒。有了銀行,出借者和借款人,就都不用再東奔西走,找到銀行,就可以了。銀行促進了資金盈餘者和赤字者的溝通,實現了「金融」。有多少人事業成功,從無名小卒財富名流,就是因為有了這個魔棒。
利率也是一種制度。資金的需求者和供給者,進行的是現在和未來之間的現金流交換,如何均衡供求或者讓雙方都如願?靠利息。利息的作用是壓抑需求而鼓勵供給,利率上升則需求下降,供給上升;利率下降則需求增加供給減少。所以,必然存在一個雙方都滿意的利率,也就是均衡利率,這樣就平衡了借貸關系。
股票市場也是一種制度安排,投資者的入股資金,不能退。這怎麼讓人接受?投資者可以參加股東大會,分得股息和紅利,能在二級市場轉讓股份,上市公司必須按時披露信息。靠這些,來換取股東長期的資金支持,然後,上市公司才能做具有長遠打算的事業。
金融制度,何其重要!
C. 王福重的經濟學觀念太恐怖了,簡直就是沒有
應當把王福重這個狗屁亂放的經濟學家這個家字去掉英為太可怕了毒害青年人太恐怖了
D. 請問哪裡能下載到王福重老師在騰訊V講堂的《經濟學五十講》
目前只更新到第五講,而且貌似V講堂已經取消了《經濟學五十講》,很久都沒更新了
E. 王福重的純粹經濟學,mobi格式可以的,謝謝你!
留個郵箱。
內容簡復介:制
以《純粹經濟學》命名本書,是模仿偉大的經濟學家瓦爾拉斯(LéonWalras)的《純粹經濟學要義》(ElementsofPureEconomics),表明全書內容的經典和純粹,是原原本本地講述經濟學原理,而不夾帶雜貨。《純粹經濟學》是在《人人都愛經濟學》的基礎上,修改了幾乎所有的章節,替換了大部分案例,幾乎修改了原文的每一句話。本書共十九講,涵蓋了經濟學理論的基本框架,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經濟學內在的深刻原理與奧妙之處娓娓道來。本書的任務,即是完整、系統地講述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經濟學認識世界的方式。試圖讓讀者學會像經濟學家那樣思考。
F. 求《寫給中國人的經濟學》(王福重) 電子書,謝謝!
樓主你要不要我直接推薦你一個免費下載各類電子書的網站?
這樣你想看什麼就下載什麼
G. 經濟學這樣讀才會懂【王福重】下載網址是。。。。把電子書直接發給我也行,謝謝。
發噶武大偉大娃娃
H. 從哪裡能看到完整版的王福重經濟學五十講
20集之後就沒了
I. 誰有王福重的《寫給中國人的經濟學》 txt格式,麻煩分享一下,謝謝!
/share/link?shareid=139107981&uk=1614281860望採納哦(´-ω-`)
J. 王福重:為什麼要懂經濟學
沒有正式的官方消息,根據法律程序,至少被逮捕肯定是假的。王福重在節目中的犀利觀點給他帶來了知名度,也招致爭議和質疑。經濟學教授、電視節目特約評論嘉賓、暢銷書作家、熱門博主,王福重自如地變換著身份。這些年,中國主要的電視財經節目里經常會有王福重的身影,央視的《對話》和《對手》、鳳凰衛視《一虎一席談》、上海第一財經《頭腦風暴》,王福重都是常客。有時會有一兩個節目因為辯論太激烈被停播,但王福重總能第一時間找到新的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