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經濟學的問題,利潤在經濟中的作用是什麼
發動機的作用。說白點就是有錢賺就干,沒錢賺就不幹。想賺錢自然就賣出價格大回於買入的各項答組成部分價格,而價格被供需和市場結構(競爭或者壟斷)所決定。在完全競爭條件下,若沒錢賺了,自然有一部分不生產或少生產,這樣整個市場的供給減少,而需求不變的情況下,價格可以提升,最終達到供給平衡,獲得0經濟利潤;完全競爭狀態下,若市場上價格遠遠大於成本,有利可圖,則有更多的廠商加進來撈錢,原有的廠商也會增加產量(若是壟斷狀態則可能控制產量謀取高額利潤),價格也會往下走,最終還是達到0經濟利潤狀態。通過這種模式,人求利的這種原始本性,也就驅動了社會的生產。因為不同產品的供需不同,價格不同,獲利程度不同,也就引導了不同產品的生產。而產品的獲利除了價格的控制外,在賣出價格不變的情況下,成本降低也能提高利潤,這樣又使廠商開發新產品和降低成本,這又促進了技術的進步,從而使整個社會的產品品種和數量提高。從這點看,人的求利心促進了社會物質財富的增加,可解決人吃喝拉撒睡的基本問題
B. 經濟學中的總利潤是指經濟利潤還是會計利潤
首先呢,微觀經濟學里的顯成本也就是生產要素的支出這一塊是我們說的會計成版本。
而微觀經濟學里德經權濟成本指的就是顯成本和隱成本之和,就是總成本。
經濟利潤是用總收益減去總成本(也就是經濟成本)
會計利潤是指總收益與會計成本(就是顯成本)之間的差額
這樣一看就清楚了吧~~~~~~~~~~~~~~~~~~~~~~~~
C. 從微觀經濟學中概述利潤的來源與作用
題主的問題其實就是政治經濟學講的現代市場經濟的核心問題,即剩餘產品的價值實現問題。根據政治經濟學,一個封閉的無政府的市場經濟體不能自洽。也就是說,它的產品所包含的剩餘價值(即利潤)不能實現。這叫做生產過剩。這是馬爾薩斯發現的。微觀經濟學認為市場可以自動達到一般均衡, 是胡扯。凱恩斯也發現了這一點,他解釋為有效需求不足(這是生產過剩的另一種表達)。
(3)在宏觀意義上,可以假設資本家不消費。消費者就是勞動者,消費者的收入來源就是工資,即勞動力價值。工資只是構成產品價格的一部分,因而產品不能完全實現其價值,也就是說,不能全部賣掉。或者說,剩餘產品沒有人買。
(4)貨幣是市場經濟最核心的內容,叫做金錢萬能。貨幣中性假設本身是西方經濟學的胡扯。
(5)從宏觀意義上,股票金融的收益是虛擬財富的收益,即股市上的賬面財富。
(6)不是金融可以錢賺錢,這是資本(政治經濟學意義上)的本質規定。什麼是資本?資本就是用來賺錢的錢。
、在宏觀視野下,人類生產的一切價值最終都來自人類的勞動。成本相當於儲存起來的勞動,可以提高生產效率。
2、所有生產者同時也是消費者。所有收入包括了資本家的利潤收入,所有支出也包括了資本家的支出。
3、消費者的收入是基於勞動和投資,不是剩餘價值。之所以要把勞動和投資區分開,是因為勞動獲得的是工資收入,投資獲得的是利潤和利息收入。在簡單情形下,可以不考慮利息收入,也就是沒有債權投資。
4、在貨幣中性下,金融活動使生產組織更高效,從而提高了整體效率。在提高的這部分效率中,有一部分是支付給金融行業的收益,另一部分由實體生產者獲得。
D. 經濟學中利潤l指的是什麼
從狹義的收入、費用來講,利潤包括收入和費用的差額,以及其他直接計入損益的利得、損失。
從廣義的收入、費用來講,利潤是收入和費用的差額。
利潤按其形成過程,分為稅前利潤和稅後利潤。稅前利潤也稱利潤總額;稅前利潤減去所得稅費用,即為稅後利潤,也稱凈利潤。
E. 經濟學中,利潤的字母是什麼
利潤也稱凈利潤或凈收益,用字母p表示。
以W代表商品價值,k代表成本,以p代表利潤,則商品價值的構成,即W=c+v+m=k+m,進一步變成W=k+p,亦即商品價值轉化為成本價格+利潤。
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利潤是企業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剩餘產品的價值表現形式。產品的價值構成是c+v+m,c+v部分轉化為生產成本,m部分是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剩餘產品部分,轉化為企業的利潤。
社會主義利潤的具體形式有:實現利潤,即企業銷售收入減去各項費用支出的餘款;上繳利潤,即按規定上繳給國家財政部門的利潤;稅後利潤,即企業實現利潤按國家規定上繳一定比例後留歸企業的部分等等。
(5)經濟學所講的利潤擴展閱讀:
中國現代政治經濟學理論認為,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利潤,是企業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剩餘產品的價值表現形式。產品的價值構成是c+v+m,c+v部分轉化為生產成本,m部分是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剩餘產品部分,轉化為企業的利潤。
社會主義利潤的具體形式有:實現利潤,即企業銷售收入減去各項費用支出的餘款;上繳利潤,即按規定上繳給國家財政部門的利潤;稅後利潤,即企業實現利潤按國家規定上繳一定比例後留歸企業的部分等等。
社會主義利潤與資本主義利潤有本質的區別,它是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價值,用於擴大社會主義再生產和改善人民的生活狀況,是社會主義積累和社會消費基金的主要來源,也是衡量和評價企業經濟活動的一個重要指標。
經濟利潤在完全競爭市場和壟斷性競爭市場有著特別的用途,正數的利潤能夠吸引更多的企業進入該市場,增加競爭並將市場均衡價格推低,把一些缺乏競爭力的企業排除在市場以外,達到長期均衡。
相反,負數的經濟利潤能將市場原有的部分企業淘汰,因為供給減少的緣故,市場均衡價格會被推高,同樣地達到長期均衡。兩種情況所導致的結果,就是經濟利潤在各個廠商消失,廠商的總收入相等平均成本的最低點。
F. 經濟學求利潤
凈利潤(profits)=總收入(total income)-花費(costs)
在這個問題中,花費即成本分為兩箱,每月固定的1500和變動版的每個權五元,一共兩百,就是5*200=1000,一共是2500.而收入就是16*200=3200
因此問題一:3200-2500=700
問題二:也是一樣的演算法。
凈利潤=總收入(400個每個十元400*10)-花費(固定的1500,加上變動的每個5元一共400個)
=4000-(1500+5*400)
=500
比之前少了,因此利潤降低。
G. 西方經濟學中利潤的定義是什麼
這個定義比較寬泛。
利潤也稱凈利潤或凈收益。
從狹義的收入、費用來講,利潤包括收入和費用的差額,以及其他直接計入損益的利得、損失。
從廣義的收入、費用來講,利潤是收入和費用的差額。也就是所謂的 收入 - 成本。
利潤按其形成過程,分為稅前利潤和稅後利潤。稅前利潤也稱利潤總額;稅前利潤減去所得稅費用,即為稅後利潤,也稱凈利潤。
H. 經濟學中零利潤原則的概念
零利潤:
意味著廠商所得收益=機會成本=隱成本
零利潤原則的適用條件和戰略意義:
在經濟學中,隱性成本特指隱藏於經濟組織總成本之中、游離於財務審計監督之外的成本.隱性成本的產生是由於經濟主體的行為而有意或者無意造成的具有一定隱蔽性的將來成本和轉移成本的總和。
商從事生產或出售商品的目的是為了賺取利潤.如果總收益大於總成本,就會有剩餘,這個剩餘就是利潤.值得注意的是,這里講的利潤,不包括正常利潤,正常利潤包括在總成本中,這里講的利潤是指超額利潤.如果總收益等於總成本,廠商不虧不賺,只獲得正常利潤,如果總收益小於總成本,廠商便要發生虧損。
廠商從事生產或出售商品不僅要求獲取利潤,而且要求獲取最大利潤,廠商利潤最大化原則就是產量的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的原則.邊際收益是最後增加一單位銷售量所增加的收益,邊際成本是最後增加一單位產量所增加的成本.如果最後增加一單位產量的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就意味著增加產量可以增加總利潤,於是廠商會繼續增加產量,以實現最大利潤目標.如果最後增加一單位產量的邊際收益小於邊際成本,那就意味著增加產量不僅不能增加利潤,反而會發生虧損,這時廠商為了實現最大利潤目標,就不會增加產量而會減少產量.只有在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時,廠商的總利潤才能達到極大值.所以MR=MC成為利潤極大化的條件,這一利潤極大化條件適用於所有類型的市場結構。
戰略管理的廣泛推行,要求企業不能只從單純的財務觀點出發進行理財,追求財務自身的最優化,而必須具備戰略思想,從戰略的全局來考慮和設計企業的財務行為.將戰略管理思想引入財務管理,提出了財務戰略基本思想,結合企業戰略管理的要求,對企業財務戰略的主要內容、財務戰略的制定與實施等進行初步探討。
企業財務戰略,是指為謀求企業資金均衡有效的流動和實現企業整體戰略,為增強企業財務競爭優勢,在分析企業內外環境因素對資金流動影響的基礎上,對企業資金流動進行全局性、長期性與創造性的謀劃,並確保其執行的過程.企業財務戰略關注的焦點是企業資金流動,這是財務戰略不同於其他各種戰略的質的規定性;企業財務戰略應基於企業內外環境對資金流動的影響,這是財務戰略環境分析的特徵所在;企業財務戰略的目標是確保企業資金均衡有效流動而最終實現企業總體戰略;企業財務戰略應具備戰略的主要一般特徵,即應注重全局性、長期性和創造性。
I. 經濟學中的經濟利潤是指( )
經濟來利潤是指廠商的收益與它的自成本之差,後者包括從最有利的另外一種廠商資源的使用中可以獲得的收益。經濟利潤排除所有者投入和分派給所有者方面的因素,期末凈資產與期初凈資產相減以後的差額。經濟利潤,可以表示為投入資本的回報減去資本成本,再乘以資本額。
J. 經濟學中的經濟利潤是指什麼
經濟利潤則是經濟學上的概念,經濟學家認為會計利潤是高估的,只考慮了企業表面發生的成本費用,沒有考慮隱性的成本,也沒有考慮期末的資產升值或貶值,簡單的說,經濟利潤就是會計利潤-機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