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計算歸屬於少數股東權益的商譽價值(中級第八章資產減值)
沒有課本。我推測3200萬是投資方付出的對價哈,除以80%得出享有被投資方100%凈資產的公允價值,之後減去3000萬算出整體的商譽,再乘以20%計算出少數股東的部分,估計是這樣的。
❷ 答案中,商譽的計算式子要怎麼理解啊
回答如下:
這里出題很巧妙,題目當中沒有告訴你可辨認凈資產的金額,只告訴了我們可辨認凈資產的賬面價值,這里的賬面價值並不是公允價值,我們首先要將賬面價值轉換成公允價值,由上面的表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幾項公允價值和賬面價值是不一樣的,除上表中的這四項其他所有的公允和賬面相等,我們已知可辨認凈資產的賬面價值是3400萬元,這里的3400萬元是包含上表中的這四項的賬面價值金額的,由於上表賬面和公允不一致,我們應該按照公允來計算商譽,所以可辨認凈資產賬面價值3400萬元少計算了600萬元,在加上600萬元就是被投資方的可辨認凈資產的公允價值,也就是4000萬元,然後我們在用長期 股權投資 取得的對價3300萬元與4000*80%進行對比,中間的差額就是商譽了。
❸ 「商譽」在會計報表中如何被利用
商譽 trade credit
商譽是指在同等條件下,由於其所處地理位置的優勢,或由於經營效率高、歷史悠久、人員素質高等多種原因,能獲取高於正常投資報酬率所形成的價值。
目錄
1 商譽的本質
2 商譽的特性
3 商譽的分類
4 商譽的評估
5 商譽的會計處理
6 中國會計准則的帳務處理
1.商譽的本質
商譽(Goodwill)是能使企業中的人、財、物等因素在經濟活動中相互作用,形成一種 「最佳狀態」的客觀存在。
商譽的「三元論」:關於商譽的本質,比較權威的觀點當屬美國當代著名會計理論學家亨德里克森在其專著《會計理論》中介紹的三個論點,即好感價值論、超額收益論和總計價賬戶論。這三個論點稱作商譽的「三元論」。
好感價值論認為,商譽產生於企業的良好形象及顧客對企業的好感,這種好感可能起源於企業所擁有的優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口碑、有利的商業地位、良好的勞資關系、獨占特權和管理有方等。
由於這些因素都是看不見摸不著,且又無法入賬記錄其金額,因此商譽實際上是指企業上述各種未入賬的無形資源,故好感價值論亦稱無形資源論。
超額收益論認為,商譽是預期未來收益的現值超過正常報酬的那個部分。這里的超額收益應該是指在較長時期內能獲取較同業平均盈利水平更高的利潤。商譽是與企業整體結合在一起的,無法單獨辨認,但企業一旦擁有它,就具有超過正常盈利水平的盈利能力和服務潛力.因此,它的價值只有通過作為整體所創造的超額收益才能集中表現出來。
總計價賬戶論,也稱剩餘價值論。這一論點認為商譽是一個企業的總計價賬戶,是繼續經營價值概念和未入賬資產概念的產物。繼續經營價值概念認為,商譽本身不是一項單獨的會生息資產,而是實體各項資產合計的價值(整體價值)超過了其個別價值的總和;而未入賬資產指的是諸如優秀的管理、忠誠的客戶、有利的地點等。
「三元論」分別從不同側面描述了商譽的本質。好感價值觀是從資產的角度定義商譽的,但它僅僅列舉商譽的種種特質而難以解決其計價問題。另外,這一觀點籠統地認為商譽是一種未入賬的無形資源是不夠妥當的,因為,按照現行慣例只是自創商譽不入賬,而外購商譽(合並商譽)則入賬。超額收益論是一個比較流行的觀點。閻德玉(1997)曾指出:「超額收益論的科學性在於:該觀點把握了商譽作為資產的基本條件——經濟資源、獲利潛力、貨幣計量三要素。 不足之處在於:該觀點對商譽科學定性後,相關理論研究沒有跟上,加之其他兩個觀點同時作用的干擾,使得商譽定性理論本身缺乏根系理論的支持,對商譽會計實 務指導作用顯得軟弱乏力。」此外,商譽一定會產生超額收益,但企業的「超額收益」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必須剔除一切非正常的和營業外的因素,以免歪曲商譽的價值。總計價賬戶論是從方法論的角度說明商譽的計量方法,而不是定義商譽。企業總體價值的估計誤差、單項資產的高估或低估,都會被擠到商譽中, 因此,商譽容易成為一個「調節閥」,承受著一切主觀因素的影響。
核心商譽論: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FASB)於1999 年9月7日公布了一項徵求意見稿,首次提出了「核心商譽」(core goodwill)的概念。
FASB認為,商譽可描述為由六個要素組成:(1)被收購企業凈資產在收購日的公允市價大於其賬面價值的差額。(2)被收購企業未確認的其他凈資產的公允市價。(3)被收購企業存續業務「持續經營」(going-concern)構件的公允價值。(4)收購企業與被收購企業凈資產和業務結合的預期協同效應的公允市價。(5)收購企業由於計量收購報價的錯誤而多計量的金額。盡管在所有現金交易中的收購價格不會出現計量錯誤,但如果是涉及到股票交換的交易,則很難說不會出現計量錯誤。(6)收購企業多支付或少支付的金額。
要素1和要素2都與被收購企業有關,它們從概念上講都不是商譽。要素1反映的是被收購企業未確認凈資產的利得,要素2隻不過是指那些能夠單獨辨認但由於不能完全符合確認標准而未確認的無形資產。要素5和要素6與收購企業有關,它們從概念上講也不是商譽,要素5是一個計量誤差,要素6代表的則是收購企業的損失(在多支付的情況下)或利得(在少支付的情況 下)。只有要素3和要素4從概念上講是商譽的一部分。要素3與被收購企業有關,它反映了被收購企業凈資產的「超額組裝價值」(excess assembled value)。它表示被收購企業事先存在的自創商譽或以前從企業兼並中收購的商譽。要素4與收購企業和被收購企業的結合有關,它反映了由合並而創造的「超 額組裝價值」,即收購企業和被收購企業經營結合所產生的協同效應。FASB將要素3和要素4統稱為「核心商譽」。
關於商譽本質的其他論點:有些學者為了使商譽的研究擺脫進退兩難的困境,於是拋開僅就會計論會計的局限,結合了其他學科的理論來分析闡述商譽的本質問題。
董必榮(2003)以企 業能力理論中的「核心能力論」為基礎,認為核心能力是企業超額收益的源泉,因此企業核心能力是商譽的本質。商譽實際上是企業核心能力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
高陽宗(2001)從生物學共生理論出發,認為企業是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微觀共生體。這一共生體其完善的共生機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其過去的發展 過程中共生出一個「新物種」——共生資源。它客觀地游離於共生單元之間,使共生單元之間互相作用和適應,共同激活和發展。商譽就是這種共生資源的會計表達。
鄧小洋(2000)等學者分別從法理學、經濟學和會計學角度考察商譽的本質問題,最終用系統論的方法解釋商譽的本質,即一種協同效應。
2.商譽的特性
商譽的經濟含義是企業收益水平與行業平均收益水平差額的資本化價格。它是由顧客形成的良好聲譽、企業管理卓著、經營效率較好、生產技術的壟斷以及地理位置的天然優勢所產生的。
商譽能為企業創造間接的經濟效益。它之所以作為一項資產具有價值,正是因為它的這種效益性特徵。它是企業收益水平與按社會平均收益率計算的差額的資本化價格。人們通常是採用資本化率把企業超額收益還原求得商譽價格的,而資本化率實際上又是投資(投入資本)報酬率,企業超額收益經過還原所得的就是創造這種超額收益的資本額。所以,應把商譽的價格看作為資本化價格。商譽的值有正值,但當企業虧損時,或企業收益水平低於本行業平均獲利水平時,商譽也可有負值。
商譽是一種不可確指的無形資產,它不能獨立存在,它具有附著性特徵,與企業的有形資產和企業的環境緊密相聯。它既不能單獨轉讓、出售,也不能以獨立的一項資產作為投資,不存在單獨的轉讓價值。它只能依附於企業整體,商譽的價值是通過企業整體收益水平來體現的。
按未入帳資產理論,商譽是計量了未入帳資產的結果。商譽屬於自創的無形資產,其開發成本很難從帳薄中完整地反映出來。而且它的功用與其開發成本之間的關系也很不確定,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
影響企業商譽形成的因素很復雜,企業經營管理水平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此,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由於企業具有良好的聲譽,獲得客戶信賴;或由於嚴密的組織,生產效率顯著。
3.商譽的分類
依據商譽的取得方式,商譽可分為外購商譽和自創商譽.外購商譽是指由於企業合並採用購買法進行核算而形成的商譽;其他商譽即是自創商譽或稱之為非外購商譽。
對商譽問題的理論研究,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
考察企業自身在市場競爭中能否長期穩定地獲取收益以至於獲得超額收益,實際上就是自創商譽的本質問題;
考察企業並購過程中進行並購的交易價格大於或小於該企業凈資產的公允價值,實際上就是研究外購商譽的本質問題。盡管理論界對商譽爭論不休,但實務界對商譽的處理還是比較一致的,即自創商譽一律不予確認;外購商譽被界定為被購企業的價格與其可辨認性資產的公允價值的差額,並且賬務處理原則也在走向一致,只是外購商譽的攤銷年限各國有所不同(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和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已取消攤銷處理,改為減值測試)。
4.商譽的評估
商譽的評估是資產評估的一種。
商譽的評估方法取決於對商譽含義的理解,商譽價值量的大小是通過企業的收益水平來體現的,而它又屬於集合性、附著性強的一種無形資產,只能採取整體的方法進行計算,而不能像其他可確指的無形資產那樣單項進行計算。
商譽的整體評估可採用超額收益資本化法和割差法
5.商譽的會計處理
對商譽如何進行會計處理,各國會計界有不同的看法,一般有如下三種處理方法:
將商譽單獨確認為一項資產,並在其預計的有效年限內以攤銷列作費用。此種觀點認為實施合並的企業為了取得以後若干年度的超額利潤,發生了超額耗費,這一超額的代價表明被並企業有商譽存在。商譽同樣符合資產的定義,它和其他資產一樣,在合並主體產生未來收入的過程中發揮著效應,其本身也會損耗,就象開辦費等遞延資產一樣,應定期予以攤銷,與所獲取的超額收益相配比,這符合權責發生制原則,也符合穩健性原則,否則就會在未來虛增利潤。
把商譽看成一項權益抵銷項目,在合並時立即注銷(writtenoff),直接沖減合並企業的當期收益或留存收益。此觀點認為,商譽的價值很不確定,不能單獨存在和變現,而且形成商譽的因素難以為企業所控制,在合並之後,商譽不一定能繼續存在。如原來優越的地理位置,由於城市的發展和開發,現在或將來不一定仍然還處於優勢的位置;由於主要管理人員人事變動,現在或未來的經營水平不一定還有原來那麼高,等等。若將其列作商譽不攤銷或分期攤銷,不符合穩健性原則。因此,合並商譽應在其會計處理上直接同合並企業的股東權益,即留存收益進行沖銷,或直接沖銷合並企業的當期收益(把合並企業多付的一部分款項看成是與合並業務相關的費用)。
將商譽作為一項永久性資產,不予攤銷。此觀點認為,外購商譽是企業並購交易時獲得的能為購買企業帶來超過正常盈利水平以上的超額利潤,因而是一項資產。作為資產,商譽應予以資本化。成功的企業擁有的商譽將得到永久保持,價值不會下降。此外,在被並企業以往的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項費用已形成了未入帳的自創商譽。這些費用以前均已計入費用,抵減了過去的收益,現在通過並購後由並購企業將確認的商譽進行攤銷,造成重復計算商譽費用。
6.中國會計准則的帳務處理
指的是核算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中取得的商譽價值。
商譽發生減值的,應在本科目設置「減值准備」明細科目進行核算,也可以單獨設置「商譽減值准備」科目進行核算。
企業應按企業合並准則確定的商譽價值,借記本科目,貸記有關科目。
資產負債表日,企業根據資產減值准則確定商譽發生減值的,按應減記的金額,借記「資產減值損失」科目,貸記本科目(減值准備)。
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額,反映企業外購商譽的價值。
❹ 商譽的商譽本質
商譽(Goodwill)是能使企業中的人、財、物等因素在經濟活動中相互作用,形成一種 「最佳狀態」的客觀存在。 好感價值論認為,商譽產生於企業的良好形象及顧客對企業的好感,這種好感可能起源於企業所擁有的優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口碑、有利的商業地位、良好的勞資關系、獨占特權和管理有方等方面。
由於這些因素都是看不見摸不著,且又無法入賬記錄其金額,因此商譽實際上是指企業上述各種未入賬的無形資源,故好感價值論亦稱無形資源論。 總計價賬戶論,也稱剩餘價值論。這一論點認為商譽是一個企業的總計價賬戶,是繼續經營價值概念和未入賬資產概念的產物。繼續經營價值概念認為,商譽本身不是一項單獨的會生息資產,而是實體各項資產合計的價值(整體價值)超過了其個別價值的總和;而未入賬資產指的是諸如優秀的管理、忠誠的客戶、有利的地點等。
「三元論」分別從不同側面描述了商譽的本質。好感價值觀是從資產的角度定義商譽的,但它僅僅列舉商譽的種種特質而難以解決其計價問題。另外,這一觀點籠統地認為商譽是一種未入賬的無形資源是不夠妥當的,因為,按照現行慣例只是自創商譽不入賬,而外購商譽(合並商譽)則入賬。超額收益論是一個比較流行的觀點。閻德玉(1997)曾指出:「超額收益論的科學性在於:該觀點把握了商譽作為資產的基本條件——經濟資源、獲利潛力、貨幣計量三要素。不足之處在於:該觀點對商譽科學定性後,相關理論研究沒有跟上,加之其他兩個觀點同時作用的干擾,使得商譽定性理論本身缺乏根系理論的支持,對商譽會計實務指導作用顯得軟弱乏力。」此外,商譽一定會產生超額收益,但企業的「超額收益」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必須剔除一切非正常的和營業外的因素,以免歪曲商譽的價值。總計價賬戶論是從方法論的角度說明商譽的計量方法,而不是定義商譽。企業總體價值的估計誤差、單項資產的高估或低估,都會被擠到商譽中,因此,商譽容易成為一個「調節閥」,承受著一切主觀因素的影響。 核心商譽論: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FASB)於1999 年9月7日公布了一項徵求意見稿,首次提出了「核心商譽」(core goodwill)的概念。
FASB認為,商譽可描述為由六個要素組成:(1)被收購企業凈資產在收購日的公允市價大於其賬面價值的差額。(2)被收購企業未確認的其他凈資產的公允市價。(3)被收購企業存續業務「持續經營」(going-concern)構件的公允價值。(4)收購企業與被收購企業凈資產和業務結合的預期協同效應的公允市價。(5)收購企業由於計量收購報價的錯誤而多計量的金額。盡管在所有現金交易中的收購價格不會出現計量錯誤,但如果是涉及到股票交換的交易,則很難說不會出現計量錯誤。(6)收購企業多支付或少支付的金額。
要素1和要素2都與被收購企業有關,它們從概念上講都不是商譽。要素1反映的是被收購企業未確認凈資產的利得,要素2隻不過是指那些能夠單獨辨認但由於不能完全符合確認標准而未確認的無形資產。要素5和要素6與收購企業有關,它們從概念上講也不是商譽,要素5是一個計量誤差,要素6代表的則是收購企業的損失(在多支付的情況下)或利得(在少支付的情況下)。只有要素3和要素4從概念上講是商譽的一部分。要素3與被收購企業有關,它反映了被收購企業凈資產的「超額組裝價值」(excess assembled value)。它表示被收購企業事先存在的自創商譽或以前從企業兼並中收購的商譽。要素4與收購企業和被收購企業的結合有關,它反映了由合並而創造的「超額組裝價值」,即收購企業和被收購企業經營結合所產生的協同效應。FASB將要素3和要素4統稱為「核心商譽」。
關於商譽本質的其他論點:有些學者為了使商譽的研究擺脫進退兩難的困境,於是拋開僅就會計論會計的局限,結合了其他學科的理論來分析闡述商譽的本質問題。 董必榮(2003)以企業能力理論中的「核心能力論」為基礎,認為核心能力是企業超額收益的源泉,因此企業核心能力是商譽的本質。商譽實際上是企業核心能力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
高陽宗(2001)從生物學共生理論出發,認為企業是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微觀共生體。這一共生體其完善的共生機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其過去的發展過程中共生出一個「新物種」——共生資源。它客觀地游離於共生單元之間,使共生單元之間互相作用和適應,共同激活和發展。商譽就是這種共生資源的會計表達。
鄧小洋(2000)等學者分別從法理學、經濟學和會計學角度考察商譽的本質問題,最終用系統論的方法解釋商譽的本質,即一種協同效應。
❺ 計算歸屬於少數股東權益的商譽價值
收購價1600萬除80%計算的是按收購價和股權比例計算的被收購企業的整體價值,1500萬是被收購企業專可辯認資產屬的公允價值,差額就是按這次收購價計算出來的商譽總額,乘以少數股東占的股權比例,就是歸屬於少數股東的商譽。
你看上面說的跟題上是不是一樣的。
❻ 網店的商譽屬於民法總則中的什麼權
歸屬於人格權,商譽權是民事主體對其在工商業活動中所創造的商譽享有利益而不受他人非法侵害的權利。
❼ 計提時,為什麼可收回金額包括歸屬於少數股東的商譽
是說商譽減值吧?商譽是與企業整體相關的,所以控股合並時個別財務報表上內根本不體現商譽,而容是在合並報表上,把子公司整體納入核算范圍時才會出現商譽,長投出現減值時,首先考慮商譽減值,但是商譽和企業整體有關,所以不僅是歸屬於母公司部分要減值,歸屬於少數股東部分也要減值,只有企業整體的商譽都沒有了之後,才能考慮其他資產減值,不知道我說清楚沒有。。
❽ 商譽的內容
商譽(Goodwill)是能使企業中的人、財、物等因素在經濟活動中相互作用,形成一種 「最佳狀態」的客觀存在。
商譽的經濟含義是:
企業收益水平與行業平均收益水平差額的資本化價格。它是由顧客形成的良好聲譽、企業管理卓著、經營效率較好、生產技術的壟斷以及地理位置的天然優勢所產生的。
依據商譽的取得方式,商譽可分為外購商譽和自創商譽.外購商譽是指由於企業合並採用購買法進行核算而形成的商譽;其他商譽即是自創商譽或稱之為非外購商譽。
商譽的構成要素按其包含的內容不同可分為狹義和廣義兩大類。
狹義的商譽構成要素主要有:
1、傑出的管理人員;2、科學的管理制度;3、融洽的社會關系;4、優等的資信級別;5、良好的社會形象。
廣義商譽構成要素除了包含狹義的商譽外,還包括:
1、有利的地理位置;2、先進的生產技術;3、專營專賣特權。也有人認為,只有狹義商譽的構成要素構成真正的商譽。
商譽及商譽權
(一)商譽及其構成因素
商譽,英文是Goodwill,依照牛津辭典的解釋,有兩層含義:一指親善,友善;二指老店鋪所享有的信譽。在現實條件下,雖然法學界與經濟學界對商譽的界定不盡一致,但能為大部分學者所接受的解釋是,商譽是商品生產者或經營者在其生產、流通和與此有直接聯系的經濟行為中逐漸形成的,反映社會對其生產、產品、銷售、服務等多方面的綜合評價。商譽從本質上講是企業因經營管理有方等原因而長期形成的某種信譽,它包括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是企業的一種綜合優勢。對消費者而言,表現為對企業的「好感」;對投資者或債權人(或購受者)而言,表現為對某個企業「超額收益能力的預期」。
對於商譽的構成因素或者說商譽的表現形態,在法學界和經濟學界都有研究。一般來說,法學界從知識產權及其保護的角度分析商譽的構成因素是粗線條的,而經濟學界從會計核算的角度研究得更為細致。在法學界,代表性的觀點認為,商譽的構成因素素包括三個:①內在的因素,指商譽主體的經營方式和管理水平;②外在的因素,包括商業道德、商業質量、服務質量、資信、價格;③與商品生產流通有直接聯系的廣告宣傳等。 在經濟學界,有的學者通過實證研究,將商譽的構成因素分為四類:A類類因素——增加短期現金流量,包括生產的經濟性、籌集更多的資金、現金准備、較低的資金成本、降低庫存持有成本、避免交易成本、稅收優惠;B類因素——穩定性,包括保證供應、減少波動、與政府的良好關系;C類因素——人力因素,包括管理才能、良好的勞資關系、優良的員工培訓計劃、組織結構、良好的公共關系;D類因素——排他因素,包括接觸和使用某些工藝和技術、商標。綜上所述,商譽的構成因素是相互聯系、相互配合的,它們構成一個完整系統,共同反映和影響商譽。
(二)商譽的性質與特徵
關干商譽的性質,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為商譽指企業獲取正常盈利水平以上收益的一種能力,即超額收益能力;二是認為商譽是企業的一種超額收益能力,但它並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究其原因,是因為企業有一些未入賬的無形資產。其理論基礎在於,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超額」利潤決不會憑空而生,必然有一種起積極作用的資本或者說資產與之對應,只是這種資本在賬面上沒有反映,這就是商譽;反之,如果相同數量的資本,獲得了低於市場平均利潤率的利潤,那就說明企業一定存有某種不可識別的起消極作用的資本,即負商譽(Negative Goodwill)。由此,我們可以將商譽的性質界定為企業的一種無形財產。
從上述商譽性質的分析不難得出商譽的特徵。首先,商譽作為一種無形財產,具有極大的不穩定性。這不僅是因為無形財產的評估是一項極其復雜的工作,不同的評估主體採用不同的評估方法會得出大相徑庭的結果,而且因為商譽表現為一種社會評價,處於一種信息狀態,其流向和強度難以為人所控制。也正因為如此,市場上低毀他人商譽的不法行為時有發生。其次,商譽是商譽主體整體素質的反映,作為一種綜合的抽象,它必須依附於商譽主體,並與商譽主體相得益彰。商譽的具體經濟行為會影響商譽量值的變動,商譽又反過來對商譽主體的行為產生影響。再次,如前所述,商譽的表現形態有正負之分,良好的商譽具有完美性和創造性,會變成企業超額收益能力;反之,負商譽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會產生消極作用。所以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不惜較大投入去創造良好商譽,同時採取各種措施防止他人對自己商譽的損害。
(三)商譽權
商譽權與商譽密切相關,它是指商譽主體依法對其創造的商譽享有的專有權以及排除他人侵害的權利。商譽的無形財產性質,決定商譽權是一種無形財產權,屬於知識產權的范疇。商譽權作為知識產權的組成部分,具有知識產權的共有特徵,即無形性、專有性、地域性和時間性。
商譽權在具有知識產權共性的同時,也有其特性。一方面商譽權的取得與其他知識產權有很多不同。商譽權不是商事主體向特定機關申請獲得的,而是隨著經營實踐中商譽的形成而形成的;商譽權與商譽主體人身不可分離,使得商譽權不可能在未量化以前繼受取得;商譽的信息狀態,使得商譽權不可能像技術商品那樣可以通過申請而加以固定化。另一方面,商譽權的量化過程較其他知識產權更為復雜。商譽權雖然是不特定的,但由於在一般合理長的時間內仍具有一定的相對穩定性,所以可以通過專門的評估機構用科學的評估方法取得量化的商譽權。商譽權量化的復雜性表現在:商譽權本身具有不穩定性,其價值處不斷波動的狀態;影響商譽權量值的因素很多,如前所述商譽的構成因素多達近二十個。對其中任何一個因素的量化評估並非易事;商譽權的無形性,決定其量化只能依賴「評估」,受人的主觀因素影響較大;商譽的量值不同程度地涵蓋有同一主體其他知識產權如商標、專利、專有技術等的價值。
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article_display.asp?ArticleID=35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