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發展經濟學讀書筆記
發展經濟學讀書筆記
記得我念本科的時候,發展經濟學還是一門比較核心的課程。隨著經濟學學術主流的認知和中國經濟格調的確立,發展經濟學似乎的確是開始消停了。
從學術來看,似乎經驗與試驗下來,是進口替代也不成,出口導向也不成;大推進也不成,非平衡增長也不成;失敗的大多數國家固然不成,而成功的小部分也隨先後爆炸出破綻。於是最後得出一些結論,比如人力資本之較資本,金融之較產業,農業之較工業,市場之較計劃,等等,兩端對立到最後辨證統一,卻不免還是廢話。由而導出路徑多元來,導出制度的人本意義來,就轉向了新制度經濟學去。
後發展經濟學可以用現代方法論來重寫範式,可以用數學技術來精細種植課題,但這並不能給予發展經濟學以新的生命力,因為缺乏政策意義的建設性。中國似乎是從極左矯枉過正到了極右去,既有的發展經濟學成就被置若罔聞,就如同張培剛先生在躍進時代的荒廢。新左的反動缺乏力量,不僅僅是偏激,文化、歷史、政治、法律的影響固然已經為國外前沿所關注,卻仍然未完整且傳遞隔閡於國內的平均知識水準。
譚崇台先生力主新興古典發展經濟學的三階段劃分說,是不以人雲,不執兩分,看清楚了淵源的。進一步說,發展經濟學實際回到了經濟學本原上,不妨將之視為一個大概念,將狹義定義的國家發展命題作為應用,而在理論上將之包容起來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貿易政策,制度、技術,生產、分配,乃至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的融合與分解。如此解構了發展經濟學,才是真正的顛覆了發展經濟學,也才能確定經濟學在發展問題上的邊界。
此次重讀了一遍發展經濟學的通用教材,得到兩點領悟。首先是進一步理解了相對價格與序數偏好的意義;理解了效用和需求的意願約束與能力約束;理解了起於人、止於人的供給本質和供需的轉化;理解了邊際遞減作為一個自然規律和作為一個現實約束的細分。其次是由將技術和制度對立,意識到了技術被制度誘致,技術是要素組合下的選擇。技術是人和自然的組合,但制度卻不只是人和人的契約。
對於制度概念理解的繼續深入是何其艱深,現在越來越了解汪丁丁的學術路徑,但分工下對生理學、心理學、生物學一難窮盡和動態更新,二難這些學科本身尚未成熟到能與經濟學印證、互助。物理學的不可測、混沌、相對論,似乎是蘊涵了經濟與發展的核心,但這就抹殺了意義,除非定義意義只在於解釋。當然或許如何科學與非科學都是只是解釋。說法而已。那麼看來,唯一能做一下的,還只是運用經濟學去切入基因糧食種植之類的冷門罷了。
2. 發展經濟學的新發展txt全集下載
發展經濟學的新發展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回
內容預覽:
3. 譚崇台的個人經歷
1939年8月,19歲的譚崇台接到武大錄取通知書;
194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經濟系;
1943-1944年,在湖南一家礦場當會計教育部舉行了公開的留學生考試,後來國民政府教育部要從5000名大學生中選出300人赴國外留學,譚崇台最終以財經類第五名的成績如願以償。譚崇台一口氣向哈佛、耶魯、斯坦福、哥倫比亞等6所美國知名高校提出留學申請,3所高校當即答復同意,譚崇台最終選擇了哈佛大學經濟系;
1944年12月,譚崇台和6位留學生一起在昆明登上了一架美軍運輸機,在夜色的掩護下飛越「駝峰航線」轉道印度。一個月後,譚崇台突然接到通知,在孟買登上2萬噸級的運兵船「本森將軍」號,穿過赤道,繞道澳大利亞、紐西蘭,歷時40天抵達了美國西岸城市洛杉磯;
1945年,哈佛求學,師從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列昂惕夫;
1947年,獲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隨後到華盛頓「遠東委員會」研究戰後日本經濟和賠償問題;
1948年,譚崇台謝絕各方挽留,執意回國,回國後回到母校武漢大學任教,職稱為副教授;
1952年他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並先後擔任了武漢大學校務委員會副秘書長、經濟系副主任等職務;
1957年後,譚崇台雖受到不公正對待,但他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信念一如既往;
1978年,當了30年副教授後,終於成為教授。
1981年發表了第一篇發展經濟學論文。
1985年出版了第一部發展經濟學專著;
1987年成為國內第一個招收發展經濟學博士的博導;
1991年他開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2008年出版《發達國家發展初期與當今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比較研究》;
至今譚老還在繼續指教,並帶有5名博士生(至2009年)
長期從事西方經濟學,特別是發展經濟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被認為是將西方發展經濟學引入中國的第一人,致力於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作指導、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新型發展經濟學理論的建構,對中國經濟學理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4. 譚崇台《發展經濟學概論》課後習題答案
現代的經濟發展理論,興起於20世紀40年代末,以後逐漸形成一門學科,稱為發展經濟學,它以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為研究對象。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殖民體系趨於瓦解,亞、非、拉美三洲廣大地區的殖民地和附屬國紛紛在政治上走向獨立,在經濟上各自選擇不同的道路和方式謀求發展,因而在世界上出現了眾多的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的自然、社會和經濟條件是各不相同的,但是,它們原有的社會經濟特徵基本相似,經濟上所顯示的殖民地烙印大致相同,所處的國際環境無大差異。因此,它們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必然面臨著許多共同的問題,得到許多類似的經驗和教訓。如何從這些問題、經驗和教動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使復雜的現象得到理論的解釋,使政策措施得到理論的指導,是發展中國家提交給經濟學界的任務。
5. 誰有發展經濟學的(譚崇台版)課後習題答案,小弟急用啊,我的郵箱:[email protected],有的話發到我郵箱
我也需要!!!難道哥您是西農的?!
6. 求電子版《發展經濟學》,譚崇台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你老公我有 嘿嘿!!
記得採納啊
7. 求 發展經濟學概論 、制度經濟學 書本的pdf
請留下編著者信息和出版社信息,並且留下郵箱
發展經濟學概論有這些人的版本
譚崇台
何煉成
劉占軍
制度經濟學有這些人的版本
盧現祥
鄒東濤
張衛東
羅必良
廖運鳳
段文斌
劉秀生
8. 誰有《發展經濟學》,譚崇台,1999
這書也有的,你過會兒去我資料那兒下載。哦,我發現的是2000年版。
9. 發展經濟學對中國的啟迪有什麼
1、二元結構理論。早期發展經濟學家劉易斯、拉尼斯、費景漢指出,發展中國家並存著兩個部門:一個是傳統的、落後的農業部門,一個是先進的、現代的工業部門。經濟發展依賴現代工業部門的擴張,農業不僅為工業提供勞動力還為工業部門提供農業剩餘,如果農業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受阻,工業擴張就會減緩甚至停滯。 從新中國誕生到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農村為城市工業提供資金達2萬多億元,相當於同期社會資本存量的2/3。改革開放30年來,農村向城市輸送了近2億勞動力,為城市工業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也拉大了城鄉差距。發展經濟學的二元經濟結構理論強調現代部門與傳統部門的結構差異,把經濟增長、工業化、人口流動與資本積累緊密聯系起來,揭示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結構變動規律,貼切的反映了發展中國家的這種城鄉差別。 2、重視農業發展的重要性。二元結構理論雖然揭示了發展中國家的城鄉差距,但過於關注工業擴張,忽視了農業和農村的發展。以舒爾茨為代表的第二階段發展經濟學家抨擊了犧牲農業發展工業的做法,強調在工業化過程中應重視農業的發展,通過對農業的投入和對農民的人力資本投資來提高農業生產率,把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農業發展不僅具有工具價值而且本身就是發展的目標,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是消除貧困的重要途徑。舒爾茨指出,技術停滯是傳統農業落後和貧困的主要原因,不進行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就不能轉變為現代農業。 我國農業發展一直滯後於城市工業,農業技術一直徘徊不前。1978年以來,農村改革經歷了最初的十年繁榮發展後陷入「三農」瓶頸。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6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村的3.28倍。發展經濟學被引入中國後,對農業重要性的研究日漸深入人心,許多發展經濟學研究者開始以解決「三農」問題為核心,做了大量的深入研究,為中國農業發展提出了非常有價值的理論指導。時至今日,國內的發展經濟學研究者仍在對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行著孜孜不倦的研究與努力。 3、重視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過快,過大的資源耗費使環境的承載壓力與日俱增,如何有效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一直都是發展經濟學研究的課題之一。早在1983年,譚崇台就發表《正確處理經濟增長和人口、資源與環境的關系,為實現新的發展戰略目標而奮斗》一文,文章指出:「在制定經濟計劃時,把生產、人口、資源和環境四個因素作統一的考慮,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控制人口增長,注意資源節約,並作好環境保護,對我國來說,是勢在必行的。」他提出要「進一步大大節約資源,節約能源」的觀點。巴尼(Barney)在《公元2000年環境》(1986)中指出,不發達情形下的人口增長經常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如果不加以控制,很快就會超過他們所依存的局部環境承受能力,使環境惡化,侵蝕和降低以前享有的生活質量,貧困往往是環境惡化和其他災難的根源。拉爾夫的《我們的家園——地球》(1993)表明:「環境不可能在貧困的條件下得到改善,發展本身應當是對此的部分答案」。所有這些研究為中國也為所有發展中國家制定經濟發展戰略規劃做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發展經濟學推進了中國的發展進程,中國的快速發展也豐富繁榮了發展經濟學這門學科。進入21世紀,世界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趨勢日益深化,中國的發展問題越來越成為世界發展的聚焦點,中國面臨的各種經濟發展問題已成為發展經濟學研究的核心主題,如中國的農民工問題、城鎮化問題、失業與就業、金融風險、社會保障問題等等。正如譚崇台所總結的:由於歷史、文化、社會狀況各有不同,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初始制度不論與發達國家今昔狀況相比,還是在發展中國家相互比較都具有極大的異質性和特殊性。盡管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但世界多極化又是必然的歸宿,不同的發展中國家將提供豐富的發展經驗,成為發展經濟學永不枯竭的源泉,發展經濟學是一門年輕而充滿生命力的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