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科學家曾經提出一個「人口增長、自然資源與環境污染的世界模型」,如下圖所示:請你分析圖中四條曲線之間
(1)產量下降 (2)枯竭加劇 (3)不足;升高 |
❷ 環境與自然資源經濟學概率種庇古定理的名詞解釋
你好!
搜一下:環境與自然資源經濟學概率種庇古定理的名詞解釋
如有疑問,請追問。
❸ 資源環境經濟學 捕魚模型,怎麼求急求
你好:
這應該是生物裡面的問題吧;
增長問題;
❹ 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請使用以下網址版:權
http://www.google.com.hk/search?q=natural+resource+and+environmental+economics&client=aff-cs-liebao&gws_rd=ssl
❺ 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的研究內容是什麼
資源與環境經濟學是用現代經濟學的方法研究自然資源與環境資源配置的問題。包括七大核心理論,即環境經濟手段理論,資源環境價值核算理論,綠色國民收入核算理論,自然資源經濟理論,能源經濟理論,循環經濟理論,國際環境經濟理論,最後還有資源與環境經濟政策。參見沈滿洪著《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❻ 「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專業是一門什麼樣的專業
資源與環境經濟學是一門研究如何在經濟活動中取得最佳經濟效益和最佳環保效益的學科。資源經濟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既需要用到自然科學理論,也需要結合社會科學理論。自然科學理論包含了基礎物理學以及數學和生物學相關的理論,社會科學理論則主要和經濟學理論相關。做到自然與社會相結合,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同時,發展經濟理論,創造最大的收益。
作為一門新興學科,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在以後的發展中會越來越重要。隨著經濟的發展,不可避免的會造成環境的破壞。如何在保護環境的同時發展經濟,使其效益最大化也成為了這門學科的宗旨。與此同時,資源的枯竭也無可避免的讓人們更需要對其進行完全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也是迫在眉睫。這門科的發展也與資源的有效利用息息相關。
❼ 資源環境經濟學的相關圖書
作者:汪安佑,雷涯鄰,沙景華編著
ISBN:10位[7116046151]13位[9787116046153]
出版社:地質
出版日期:2005-09
定價:¥38.00元 第1章資源環境經濟學的產生、發展與研究體系
第一節資源與環境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資源與環境問題
第三節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
第四節資源環境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與發展趨勢
第2章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的關系
第一節人口理論
第二節人口數量控制的經濟手段
第三節人口質量提高與人力資本理論
第四節自然環境系統與傳統經濟系統模型
第五節資源、環境與經濟復合系統
第3章經濟效率理論
第一節經濟效率的涵義
第二節資源運用效率
第三節資源配置效率:帕累托效率
第四節市場在實現帕累托最優上的缺陷
第4章外部性理論
第一節外部性的涵義、類型與特徵
第二節外部性理論的產生和發展
第三節外部性與資源配置效率
第四節外部性的消除對策
第5章可持續發展理論
第一節從經濟增長戰略到可持續發展戰略
第二節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形成
第三節可持續發展的涵義、基本原則和基本特徵
第四節可持續發展的實現途徑
第五節可持續發展中的政府作用
第6章循環經濟理論
第一節循環經濟的涵義與特徵
第二節循環經濟的運行模式
第三節循環經濟原則
第四節循環經濟評價指標
第7章資源與環境價值理論
第一節自然資源價值論
第二節環境價值論
第三節自然資源核算
第四節自然資源價值評估的方法
第五節自然資源價值評估的實例
第8章一般化資源的稀缺與供求原理
第一節資源稀缺的概念
第二節資源市場供求原理
第三節資源稀缺性的度量
第四節緩解資源稀缺的路徑
第9章公共資源的最優利用
第一節公共品經濟理論
第二節公共資源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徵
第三節公共資源存在問題的經濟分析
第四節公共資源最優利用的經濟手段
第10章非再生資源的最優利用
第一節非再生資源的概念與基本特徵
第二節國家獲取非再生資源收益的方法
第三節影響資源開發利用的主要因素
第四節非再生資源的開采決策
第五節石油資源開發利用
第11章可再生資源的最優利用
第一節可再生資源的涵義和類型
第二節可再生資源的生態增長模型
第三節可再生資源開發利用的決策模型
第四節漁業資源經濟學
第12章自然資源利用與管理制度
第一節新制度主義經濟學概述
第二節自然資源利用制度
第三節自然資源管理制度
第四節自然資源儲備制度
第13章污染控制手段
第一節污染控制手段選擇的標准及類型
第二節有利於外部性內部化的制度手段
第三節命令控制型手段
第四節經濟刺激手段
第五節中國的排污收費
第14章污染防治與控制
第15章環境經濟評價
第16章環境經濟政策
第17章環境核算
第18章國際環境經濟問題
參考文獻
後記
❽ 自然資源保護的環境經濟學分析
自然資源管理的經濟分析框架: 權衡與激勵
一、自然資源管理的主要內容
二、自然資源的優化配置
三、自然資源開發的經濟評價方法及應用
四、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管理的激勵機制
一、自然資源管理的主要內容
(一)自然資源管理的涵義
1、基本概念
為了平衡自然資源供給與需求,根據自然資源系統與社會經濟系統的內在聯系,採取經濟、行政、法律、技術等復合手段,實現自然資源優化配置和可持續利用目標的過程。
目標
優化配置
可持續利用
3、自然資源管理的內涵
自然資源管理的目標
自然資源的合理配置
微觀(個人或企業)配置
宏觀(社會)配置
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微觀層次的可持續利用--農戶、企業
區域(流域)層次的可持續利用
國家層次上的可持續利用
全球層次上的可持續利用
3、自然資源管理的內涵
自然資源管理的手段
經濟手段
產權分配與再分配
價格(定價、價格管制)與補貼
投資、利率與匯率
稅收
法律手段
產權改革與登記
開發利用管制與限制
法律責任及懲罰
3、自然資源管理的內涵
自然資源管理的手段
行政手段
配額與准入
審批
投資、利率與匯率
稅收
技術手段
調查與評價技術
規劃與設計技術
監測與信息技術
(二)自然資源的合理配置
1.自然資源配置
自然資源與其它經濟要素之間的組合關系在時間、空間及產業結構等方面的安排或演變的過程。
資源有效配置:稀缺資源利用的最優化或高效化。
資源的配置方式:
2.自然資源優化配置的原則
資源最優配置(兩種含義)
資源配置個人經濟效益最大化(個人效率)
資源配置社會效益(福利)最大化(社會效率)
資源最優配置原則(標准)
效益最大化原則
廠商最優化理論--邊際平衡
帕累托最優原則
如果找不到其他方式的資源配置使一些人的福利改善而又不損害其他人的福利,這樣的資源配置就是帕累托最優。
帕累托最優的必要條件
要素和商品的技術替代率、產品轉換率對於每個廠商都相等,且分別等於投入價格和商品價格之比;商品替代率對於每一個消費者來說都相等,且等於商品價格之比。按照我們的分析,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