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實證主義經濟學

實證主義經濟學

發布時間:2021-02-07 15:17:18

『壹』 實證主義的更多理解

從表面上看,笛卡爾的這種思想的確與實證主義者追求必然真理的理想有相似之處。然而,至少作為一種哲學方法,實證主義還有一條最為重要的信念,即知識只有在具有分析特徵的情況下才是必然的,就是說,可以稱作具有必然性的知識並不是關於世界的知識,而是具有重言式特徵的一些命題,它們的真是由構成它們的那些詞的意義決定的,這並不要求經驗的或實驗的證實標准。這樣,在實證主義者看來,必然的知識並不告訴我們世界實際上是什麼樣子,也不包括任何存在性的判斷,不涉及到世界中所發生的一切現實的過程。但在笛卡爾看來,真正有價值的知識不僅僅是要告訴我們實際發生的某些東西,而且要告訴我們這些東西是必然要發生的。這種看法的前面一點把他與實證主義者區分開來,而後面一點則把他與經驗論區分開來了。在強調知識的必然性方面,萊布尼茲比笛卡爾更為徹底。在他看來,一切經驗知識都是偶然的;我們既無法通過這種偶然的知識去把握世界,又無法用這樣的知識去證明世界的存在,所以,我們就只能用充足理由律去證明世界的存在就是世界的本質,因為只有在這樣的同一性命題中,我們才能看到必然的知識。而這樣的必然知識也只有幾何學的分析真理才能向我們提供。由於萊布尼茲曾周遊列國,對當時的世界版圖有豐富的經驗知識。因而在他看來,幾何學本身並不能從經驗的積累中得到,而只能是來自對上帝本質的認識。他提出的「普遍語言」概念就是一種對人類認識表達可以採用的普遍形式的理想。用現代語言來說,這種「普遍語言」概念就表現在用邏輯語法建立起來的一種「理想語言」,在這種語言中,所有的詞都只有在句子中才有意義,而所有的句子又都是通過對所保包含的詞的意義的分析而得到意義的,所以,這種語言中的句子只能是分析的,或者說在性質上是分析的。
18世紀的英國經驗論對笛卡爾主義的一個主要攻擊,就是對必然知識的這種獨斷論主張。巴克萊指出,所謂必然的知識應當包括對經驗事實的判斷,因為只有來自經驗的判斷才能成為我們知覺的內容。在他看來,如果我們試圖准確地闡明所謂的「所與」(given)的本質,我們就會發現它就在於不可觀察到的物理對象的性質。而由於我們無法離開感知而達到這樣的性質,所以,對「所與」的本質的認識也只能是在我們對對象的感知中。而且,根據他的觀點,由於根本不存在離開了感知的任何本質,所以我們對這種本質的認識也是不可能的。他寫道:「我擔保,可感知事物的存在就在於它們是可以被感知的,而不是它們實際上被感知。」[4] 巴克萊與實證主義者的一個重要區別是他否認了物質實體的存在,或者說,否定了對世界存在的形而上學說明,僅僅強調由感知所構成的經驗命題對世界本質認識的關鍵作用。但他的思想中仍然存在與實證主義的相似之處,這就是,希望祛除一切對人類知識無關緊要的或有害的說法,要求一切真正的知識都必定是能夠經受對表達這種知識的句子意義的分析的。 二從今天的角度看,在18世紀後逐漸形成的所謂唯理論與經驗論之間表面對立的背後,其實隱藏著一種深刻的一致,這就是對關於世界的偶然知識與關於永恆之物的必然知識的嚴格區分:對笛卡爾和萊布尼茲來說,只有在性質上為分析的知識才是必然的,但這樣的知識不是關於世界的,而是一些重言式命題,它們表現為某些必然發生的內容;而且它們是無法通過經驗的手段得到的,只能是來自某種先天的東西,這就為上帝的存在留下了合理的證明;同樣,巴克萊明確地區分了在我們的感知中呈現的內容與無法有效地引入感知中的東西,如物質的存在。巴克萊區分的目的是為了證明「存在即被感知」,但他由此也表明了對物質世界的態度,即從經驗感知中消除關於世界存在的無神論解釋。從唯理論與經驗論的對立中可以看出,它們實際上是對這樣兩種知識區分採取的截然不同的選擇態度:唯理論明顯地反對關於世界的偶然知識,強調對永恆之物的必然知識的把握;經驗論則反其道而行之,指出即使是數學和幾何學的命題同樣源自經驗,同樣是對經驗材料的概括而已。
休謨在西方近代實證主義思想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雖然他通常被看作是經驗論的主要代表,但他在處理兩種知識的關繫上卻與洛克、巴克萊等人的經驗論有著很大的不同,而且正是這種差別使得當代哲學家把休謨放到了實證主義的陣營。邏輯實證主義者把休謨看作是他們思想的先驅之一,而科拉克夫斯基則直接把他稱做「實證主義哲學的真正鼻祖」。
休謨區分了「印象」和「觀念」,但指出關於觀念之間關系的知識是不需要觀念之外的經驗觀察的:它們只是由相似、相反、不同程度的性質以及數量等關系構成的。對這些關系的研究是數學學科的內容,與外在的世界無涉,數學命題的真取決於這些命題所使用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間推理關系的自明性。休謨由此認為,雖然關於事實的判斷告訴了我們關於存在的內容,但它們卻不包含必然性的知識,所以,人類關於事實判斷的經驗知識是有局限的,從這樣的知識中我們無法得到關於必然性的知識。休謨懷疑論的要旨就是否定了所謂的「規律」命題反映了事物自身的必然性,而認為必然性只能存在於我們的心中,存在於我們由聯想產生的思維習慣之中。休謨對因果概念和本體概念的批判,導致了後來的實證主義者完全拋棄實在論的形而上學,否認存在任何先天的認識對象,放棄對科學中的必然因果性的追求,主張對知識採取概率論的立場。可以說,從19世紀初開始復興的整個實證主義哲學思潮,都是沿著休謨的懷疑和批判的思路展開的。 在法國,由於受到18世紀啟蒙運動的深刻影響,19世紀的法國哲學從一開始就帶有明顯的社會政治色彩。哲學家們關注的問題都不像德國或英國哲學那樣抽象玄妙的形而上學問題,而是非常具體的問題。如19世紀初較為著名的法國哲學家團體「意識形態者」(les idéologues)就明確地把研究人類觀念和語言表達的起源作為他們的重要目的之一。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德·萊西(Destutt de Tracy)在他的《意識形態原理》(1801)第一卷中明確指出,他要關心的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意識形態,而是人類的語言能力和其他天賦能力,認為這種研究正是為邏輯學、倫理學和經濟學等學科提供基礎。在他看來,這樣的一些能力主要包括情感、記憶、判斷和意志。而19世紀初最為著名的法國哲學家德·拜倫(Maine de Biran)則直接把研究人類的思維能力作為自己的工作方向。他於1802年發表的《習慣對思維能力的影響》一文為他獲得了法蘭西學院的獎勵,1805年又以另一篇論思想的文章再次獲獎,並由此被選入法蘭西學院的院士。[6] 與德國哲學家不同,法國哲學家在討論思想能力或觀念起源時,他們並不是求助於先天的觀念作用,而是更加唯物地從物理學、生理學、化學或心理學等學科中獲取資源,把人類觀念和語言的形成看作一個自然的過程,是人類大腦中所發生的各種反應的產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卡巴尼斯(Cabanis)所說的名言:「大腦分泌思想就像肝臟分泌膽汁一樣」。.法國哲學的這個特點正是孔德實證哲學得以產生的深厚思想根源。
除了強調從各門自然科學中尋找思想資源之外,19世紀的法國哲學還特別關注政治和社會問題,哲學家們的思想往往帶有明顯的政治取向和社會哲學目的。從歷史的角度看,這是受到法國大革命的深刻影響,但從哲學的角度看,這與法國哲學的浪漫主義的思想傳統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政治哲學領域,19世紀上半葉的法國官方哲學是所謂的「精英主義」(Eclecticism)。它竭力鼓吹制度化的君主立憲體制,反對拿破崙時代的獨裁統治,但又反對當時的社會理論家所宣傳的革命尚未成功的主張。以羅耶—闊拉德(Paul Royer-Collard)、孔辛(Victor Cousin)和約夫里埃(Théodore Simon Jouffroy)為主要代表的這種精英主義反映了妥協精神。他們把自己的政治理論看作是一種明智的精英主義,能夠取各種不同體系中的精華,將其結合為一種有效的政治和社會結構。他們的哲學立場是唯物主義以及孔狄亞克的感覺論。在社會哲學領域,以傅立葉(Marie Charles Fourier)、聖西門(Comte de Saint-Simon)和蒲魯東(Pierre-Joseph Proudhon)為主要代表的所謂社會改革主義者堅持認為法國大革命沒有完成歷史使命,但要建立一種理想的社會結構並不需要流血的革命,而只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革。他們的社會主張通常被看作是一種烏托邦而遭到馬克思等人的深刻批判,但他們的社會理想卻反映了法國哲學家和一般知識分子特有的浪漫主義精神。這也是孔德的實證哲學得以建立的思想背景。

『貳』 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的區別

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的區別可以體現在如下三點:

1、是否以一定的價值判斷為依據:

這里的「價值判斷」,通俗地講就是對經濟事物是「好」還是「壞」的認定。

如果經濟理論是建立在一定的價值判斷的基礎上,則為規范經濟學;

反之,如果不涉及好壞,僅僅是就事論事,那麼就是實證經濟學。「實證」,就是實例證明。

2、解決問題不同:

如果解決的是「是什麼」問題,則是實證經濟學,反之,如果解決的是「應該是什麼」,則為規范經濟學。

3、是否具有客觀性。

規范經濟學中的意見分歧主要集中於對不同行為的成本收益的價值判斷的差異上。正因為如此,其分析結果帶有較濃的主觀色彩;

而實證經濟學是就事論事,所以分析結果是客觀的。

(2)實證主義經濟學擴展閱讀:

在關於實證經濟學與規范經濟學之間關系的看法上,實證主義經濟學家仍然堅持「從原則上說,實證經濟學是獨立於任何特別的倫理觀念或規范判斷的。規范經濟學及經濟學的技術也不可能獨立於實證經濟學。

人們在『正確的』經濟政策問題上的一致意見較少地取決於規范經濟學的進步,而更多地取決於這樣一種實證經濟學的發展」。最終,經濟學所企求的神聖目標是科學本身的方法。規范經濟學從屬於實證經濟學,實證經濟學的發展決定著整個經濟學的發展。

但另外一些規范主義經濟學家卻堅持認為,任何經濟理論都是在一定倫理規范基礎上建構起來的,倫理規范是決定實證經濟學發展的基礎,不僅如此,它更是整個經濟學發展的基礎。不過規范主義經濟學家的上述看法在實證經濟學家看來卻是不能夠被接受的。

規范經濟學所強調的倫理規范缺乏可靠的證據和可重復的檢驗,無法證明那些影響人們經濟行為的倫理道德是穩定的和可靠的,更無法證明這些倫理道德在學理上是可以超越證明本身而怎樣先驗存在的,因而規范經濟學是不可能形成像實證經濟學那樣在邏輯上嚴密、在方法上可行、在辯術上信服的方法論體系的。

因此,對規范方法的使用將不可避免地降低對經濟規律理解的能力,並最終阻礙經濟學理論的發展。

而事實上,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二者並不是絕對排斥的。

二者聯系是辯證的,實證的分析方法是獲得資料的有效手段,使人類獲得真理性認識的起點,但還需要人類對這些感性材料做出取捨,從中提升出對研究有用的東西,並充分發揮人類的認識能力,挖掘出事物的真正的本質,從而形成真理性的認識,用來指導實踐。

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經濟學家都曾做做這方面的嘗試,試圖把二者聯系起來,如威廉·配第,馬克思,亞當·斯密,凱恩斯等都做出來很大貢獻。

在現實經濟分析中,兩種方法是經常混合使用的。比如,對通貨膨脹這一經濟熱點,就常常兩種分析都會使用。分析通貨膨脹的後果,一般屬於規范分析;討論採用何種措施反通貨膨脹,亦是規范經濟學的范圍;一旦方法選定,具體的政策設計則屬於實證經濟學。

『叄』 馬克思主義與實證主義的區別和聯系

1.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簡稱,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覆蓋了馬克思本人關於未來社會形態--科學社會主義的全部觀點和全部學說。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包含兩個組成部分,即為現代唯物主義和現代科學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包含兩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革命理論(即政權理論部分),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包含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結構設計;第二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運行原理設計。
2.實證主義,是一種強調感覺經驗,排斥形而上學的西方哲學流派。實證主義作為經驗主義的一種形式,產生於19世紀30~40年代的法國和英國。在這之前,I.牛頓D.休謨的經驗論已涉及實證問題,而且19世紀初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H.聖西門最初使用「實證主義」一詞。但嚴格地講,實證主義的創始人是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A.孔德。從1830年開始,孔德陸續刊布其六卷本《實證哲學教程》,標志著實證主義的形成。自孔德時代以來,實證主義者已分級對各學科加以組織。從最古老和最基礎的物理學到社會科學,每門科學都被認為可以還原到次一級水平,這樣幾乎所有科學都是物理學的分支。

『肆』 簡述實證經濟學與規范經濟學的區別

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的區別可以體現在如下三點:

1、是否以一定的價值判斷為依據:

這里的「價值判斷」,通俗地講就是對經濟事物是「好」還是「壞」的認定。

如果經濟理論是建立在一定的價值判斷的基礎上,則為規范經濟學;

反之,如果不涉及好壞,僅僅是就事論事,那麼就是實證經濟學。「實證」,就是實例證明。

2、解決問題不同:

如果解決的是「是什麼」問題,則是實證經濟學,反之,如果解決的是「應該是什麼」,則為規范經濟學。

3、是否具有客觀性。

規范經濟學中的意見分歧主要集中於對不同行為的成本收益的價值判斷的差異上。正因為如此,其分析結果帶有較濃的主觀色彩;

而實證經濟學是就事論事,所以分析結果是客觀的。

(4)實證主義經濟學擴展閱讀:

在關於實證經濟學與規范經濟學之間關系的看法上,實證主義經濟學家仍然堅持「從原則上說,實證經濟學是獨立於任何特別的倫理觀念或規范判斷的。規范經濟學及經濟學的技術也不可能獨立於實證經濟學。

人們在『正確的』經濟政策問題上的一致意見較少地取決於規范經濟學的進步,而更多地取決於這樣一種實證經濟學的發展」。最終,經濟學所企求的神聖目標是科學本身的方法。規范經濟學從屬於實證經濟學,實證經濟學的發展決定著整個經濟學的發展。

但另外一些規范主義經濟學家卻堅持認為,任何經濟理論都是在一定倫理規范基礎上建構起來的,倫理規范是決定實證經濟學發展的基礎,不僅如此,它更是整個經濟學發展的基礎。不過規范主義經濟學家的上述看法在實證經濟學家看來卻是不能夠被接受的。

規范經濟學所強調的倫理規范缺乏可靠的證據和可重復的檢驗,無法證明那些影響人們經濟行為的倫理道德是穩定的和可靠的,更無法證明這些倫理道德在學理上是可以超越證明本身而怎樣先驗存在的,因而規范經濟學是不可能形成像實證經濟學那樣在邏輯上嚴密、在方法上可行、在辯術上信服的方法論體系的。

因此,對規范方法的使用將不可避免地降低對經濟規律理解的能力,並最終阻礙經濟學理論的發展。

而事實上,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二者並不是絕對排斥的。

二者聯系是辯證的,實證的分析方法是獲得資料的有效手段,使人類獲得真理性認識的起點,但還需要人類對這些感性材料做出取捨,從中提升出對研究有用的東西,並充分發揮人類的認識能力,挖掘出事物的真正的本質,從而形成真理性的認識,用來指導實踐。

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經濟學家都曾做做這方面的嘗試,試圖把二者聯系起來,如威廉·配第,馬克思,亞當·斯密,凱恩斯等都做出來很大貢獻。

在現實經濟分析中,兩種方法是經常混合使用的。比如,對通貨膨脹這一經濟熱點,就常常兩種分析都會使用。分析通貨膨脹的後果,一般屬於規范分析;討論採用何種措施反通貨膨脹,亦是規范經濟學的范圍;一旦方法選定,具體的政策設計則屬於實證經濟學。

『伍』 規范經濟學的實證主義

在對實證主義經濟學的批判中,有人更為激進地認為,實證主義除了為經濟學發展了一套更為完善、圓滑的自我辯護的技巧之外,並沒有取得實質性進步。很顯然,對經濟學研究中實證方法寡佔地位的不滿和質疑,必然導致對規范方法重要性的進一步認識,並重新給予規范經濟學應有的地位——強調實證科學的重要性,決不等於貶低規范方法的重要性。
奧地利學派的著名代表人物哈耶克對「唯科學主義」的經濟學排斥規范方法就相當不以為然,他認為經濟學的規范化根源是顯而易見的,法蘭克福學派著名哲學家哈貝馬斯更是明確地指出,對實證性和規范性進行區分是非常重要的、必須的,不過將經驗事實與倫理道德完全隔離開來的做法卻是絕對不可接受的,規范方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抹殺的。馬克斯·韋伯對此也說「發展對政治經濟狀況進行可靠測量的價值判斷是我們學科目前的目標,而且這也是我們的學科最初的和惟一的目標。」事實上,越來越多的質疑顯示,規范經濟學不一定非得完全符合自然科學的實證模式,而且,要徹底澄清對全社會發揮作用的那些價值判斷也是不可能的。規范性的規律只依賴於人類的意志,並且始終處在完善過程之中「它們可以被認為是好的或不好的,公正的或不公正的,但是永遠不能被說成是『正確的』或『錯誤的』,因為它們不是來自對經驗現象的觀察結果,而是對行為規范所進行的倡導。」大量存在的客觀事實將迫使我們不得不承認,規范性決不是一個低劣的標志。

『陸』 什麼是實證主義

實證主義(positivism)是強調感覺經驗、排斥形而上學傳統的西方哲學派別。又回稱實證哲學。它答產生時間於19世紀30~40年代的法國和英國,由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始祖A.孔德等提出。

實證主義的基本特徵:將哲學的任務歸結為現象研究,以現象論觀點為出發點,拒絕通過理性把握感覺材料,認為通過對現象的歸納就可以得到科學定律。它把處理哲學與科學的關系作為其理論的中心問題,並力圖將哲學溶解於科學之中。

實證主義的影響:實證主義不僅對哲學而且對整個社會科學均發生了深刻影響,孔德所創立的實證主義社會學,在其後的一個半世紀是社會學的主流。

(6)實證主義經濟學擴展閱讀:

實證主義又稱實證論,其中心論點是:事實必須是透過觀察或感覺經驗,去認識每個人身處的客觀環境和外在事物。雖然每個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們用來驗證感覺經驗的原則,並無太大差異。實證主義的目的,在建立知識的客觀性。

孔德指出,人類非生而知道萬事萬物,必須經由學習過程,從不同的情境中獲得知識。透過直接或間接的感覺、推知或體認經驗,並且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推論還沒有經驗過的知識。超越經驗或不是經驗可以觀察到的知識,不是真的知識。

『柒』 實證經濟學是一門客觀性學科嗎

我們知道,科學一詞首先源於自然領域,它強調知識的客觀性,而這種客觀性又由可還原性和可實證性來保障;但顯然,科學並非是自然學科的專有名詞,那些以科學化為目標的學科也並不一定要以自然科學為模具。要理解這一點,我們首先要認識科學的目的,而傳統上,對科學的目的存在兩種不同的理解:是為了發現有用的原則,抑或只是為了尋求解釋和真理?「科學實在論者」認為,科學不但使我們能夠做出准確可信的預測,而且能使我們發現關於這個世界的新真理,按此對現象作出解釋,只要一個理論得到充分的支持(即使還存在不可觀察的現象)就是科學的;而「工具主義者」則懷疑發現真理和作出理論解釋的可能性,而是認為科學的目標就是要發展一套工具以使人們藉此作出可靠而有用的預測。盡管這兩個流派在對不可觀察的事物所作出的論斷的解釋上存在差異,但它們一致認為科學家應當發展出清晰的描述不可觀察事實的理論,使不熟悉的現象變得令人熟悉,通過發現某一現象背後更基礎的規律來解釋現象;正因如此,從廣義上理解,任何一個人們努力加以完善並提高自身認知的知識體系都可以被看成科學。也正是由於科學中所潛藏的個人認知、信念以及由此帶來的主觀性的差異,我們可以把科學進一步分為: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其中,社會科學由於研究的是內在於人之認知的社會現象而被視為帶有人文性的學科,而自然科學則由於研究的是相對外在於人類活動的自然規律而被視為具有客觀性的學科。
其實,盡管客觀主義和實證主義者往往認為,科學的知識是一種精確的、非個人的並通過遵循嚴格、明晰的規則來獲取的知識體,它僅僅以觀察數據為基礎,而不涉及觀察數據之外的任何假定實在,認知主體也不對知識作出任何貢獻,研究者僅僅服從證據,這種證據也有能力促使任何一個有理性的人在同樣程度上認同;相反,如果在科學的探究中滲入個人的想像、信念、判斷或認知,那麼就會因主觀主義而損害知識。然而,既然科學體現為主體對(自然的或社會的)現象的認知,那麼,它本身就必然包含了主體的經驗和信念。例如,波蘭尼就認為,科學的整個目的和價值就在於它是關於實在的,所有的知識都依賴於個人的整合、判斷和承諾行為,正是這些行為指向了真理以及我們所知東西的正確性;同時,由於知識中滲入了人的認知過程,是被個人所支持和認可的,因而必然是不精確的,科學只能部分地被系統闡述,根據研究者的個人判斷而被運用、修整和補充。在波蘭尼看來,基於數據的經驗主義往往不能證實科學陳述的有效性,相反,科學的有效性往往以人們的感覺經驗以及持有的某些信念為基礎,這些信念包括(1)部分由一般的傳統逐漸灌輸給我們並被現代人深信不疑的,(2)部分被科學家作為科學傳統的要素而接受,(3)部分作為個人預感而形成,或者(4)被認為是我們內心意識的指示。因此,現在主義方法論不能、也不應該帶給我們它所承諾的那些東西,因為科學知識和其他個人知識沒有太大的差異;相反,它只不過建立了「一種關於有效意義的堂.吉訶德式的標准,如果嚴格地執行這些標准,相當於我們自願變成了低能兒」。
然而,隨著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式邏輯的長足發展,邏輯學家們開始探究建立形式語言的可能性;在形式語言中,邏輯關系是精確的,日常語言的模糊性可以被清除掉,從而把語言中的「語法性質」和它的意義或者說「語義性質」區分開來。在這種情況下,邏輯實證主義者相信,科學理論必須用邏輯學發展出的某種形式語言加以表述,從理論的公理出發,所有的定理在形式上都能以純粹形式推導出來;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學逐漸從人文性學科向構建純理論的方向發展,並經過邊際革命的沖擊而逐漸朝數理經濟學轉變。特別是,這種實證主義發展到波普爾的證偽主義那裡,又進一步得到了「科學的」和「哲學的」強化;因為按照波普爾的證偽主義和他所提出的科學發現的邏輯,凡是不能被證實或反過來被證偽的理論判斷,均是非科學的,或言應該被歸結為形而上學問題而被排除在「科學」之外。正是在這鋪天蓋地的實證主義和科學主義精神的浸染下,當代絕大多數經濟學家都做起這樣一種「想出一個研究題目→做出幾個假設→構建模型→進行數學推導證明→得出結論→再進行理論推測或提出政策建議」的「科學論證邏輯」功夫來了.
顯然,這種數理化傾向在20世紀下半葉的現代主流經濟學界表現得尤其明顯、突出,以至所有涉及規范性問題的研究——如思辨哲學、倫理學等——都被貼上了「玄學」(形而上學)的標簽而被排除在經濟學的研究范圍之外。所以,韋森就寫道,「在當代經濟學在各個領域大踏步前進和繁盛發展的同時,也生了一些非常令人值得深思和反省的現象,那就是在唯科學主義的盛行的當代社會中,經濟學『莫名其妙地』且『自發地』走向了一個高度形式化和技術化的演化發展路徑,以致於不僅幾乎所有經濟學家們都致力於把自己的研究和著述用數學語言來表述,用數學模型來構建,而且還衍生出了一套固定的文章寫作格式,或言幾乎所有經濟學文章都按照一個套路——即先選定一個題目,再想出幾條假設,然後構建模型,進行數學推導和證明,最後證畢而達致結論——來演練。沒有這種高度形式化和技術化的論證和證明形式,任何經濟學論文都會被蔑視為是『非科學的』,是一種『storyteller』,從而從事這類研究和以這種『storyteller』形式寫文章的學者,在國際學術刊物上幾乎不能發表出文章,不能出版書籍,進而不能繼續保留大學的教職,更難能爭得在國際學術討論會上發言的機會」。
不過,盡管主流經濟學很快就皈依了邏輯實證主義,但科學哲學領域的專家們也很快意識到理論與觀察之間的關系遠比想像的復雜,如上面所述的波蘭尼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而且,盡管波蘭尼的上述見解就來源於對自然科學理論發展的思索,但這一見解也早已為絕大多數社會科學家如韋伯、凡勃倫、榮格、阿德勒、奈特、西蒙、豪斯曼、羅森伯格以及麥克洛斯基等人所闡述。例如,榮格就指出,「絕大多數自然科學都在企圖純客觀化地表述它們的研究成果,似乎這些成果的得出毫無人的參與和觀察,似乎在這些成果的產生過程中,人的精神——一種為科學研究所須臾不可缺少的因素——的合作可以視而不見」;再如,阿德勒強調,「人類生活在『意義』的領域中,我們經歷的事物,並不時抽象的,而是從人的角度來體驗的。即便是最原始的精力,也受限於我們人類的看法。……無人能脫離意義。我們是通過我們賦予現實的意義來感受現實的。我們所感受到的,不是現實本身,而是經過闡釋的現實」。事實上,正如豪斯曼指出的,「支持實證主義對科學理論看法的當代哲學家可謂廖若晨星。理論並不能以實證哲學家臆想的那種方式被形式化。而且,把理論首先看作是語法對象的看法,對於理論的創立和應用也並不恰當」。
邏輯實證主義在社會科學以及經濟學領域之所以存在如此嚴重的局限性,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任何社會現象的深入探究和人類行為的實質性探討都需要涉及到人的動機和意圖;進一步地,動機和意圖也不是人類行為以及由此衍生的社會經濟現象的根本因素,而是涉及到更為廣泛的社會關系。也就是說,社會經濟現象本身就不是獨立的,不但存在事物與認知主體之間的互動、共生關系,還存在著認知主體和其他社會主體之間的互動、共生關系,因而社會科學領域的現象本身就是一個網路關系,其內在的規律也是內生演化的。例如,根據奈特就認為,動機或目標「不應是自然科學中『因果關系』意義上的『原因』。因為,如果用動機或目標來解釋行為,那麼它也應當被先前的事件或狀態解釋。而這意味著動機成為多餘的了,行為完全可以由先前的事件來解釋。動機不應當被視為自然事件。自然中的因果關系與人類行為的目標和手段之間最本質的不同,來源於待解釋的問題所給予的事實的性質。如果不考慮人類活動的努力、意外以及更重要的——謬誤,就幾乎不可能提出什麼關於人的真實問題」;為此,他強調,「為了解釋人類行為,必須至少引入三個因素。典型的人類行為,部分可由自然因果律解釋;部分可由意圖或願望解釋,作為行為的絕對依據,它們是『事實』,盡管不是自然事件或自然狀態;部分可由對實現『價值』的渴求來解釋,它不能劃歸實際的慾望,因為這種渴求沒有可以用文字描述的對象」。
顯然,如果說波蘭尼、榮格、阿德勒和奈特等人的認知能夠適合於一般科學的話,那麼,它將更為適合社會科學以及作為社會科學的經濟學。一方面,正如熊彼特指出的,「很少有人會否認,在邏輯學、數學和物理學中意識形態偏見的影響僅限於對問題和方法的選擇,即社會學的解釋在過去至少兩三個世紀里沒有挑戰科學發現的『客觀真理性』。這種『客觀真理性』也許可以、甚至正在受到挑戰,但不能只是根據命題提出者的社會地位來判別它的真偽,而只能從其他方面提出質疑。……即,邏輯性、數學和物理學等學科所研究的問題基本上和觀察者的社會地位無關,實際上也與歷史變化無關……但社會科學則不具有這種優勢。……對社會科學的發現不僅可以用質疑所有媒體的基礎的方法進行質疑,而且可以質疑它們緊緊反映了作者的階級屬性」。另一方面,經濟學正是採用奈特所講的上述第二種解釋原則——實際的慾望——來解釋實際問題,而這「也許是三種之中最為脆弱的。任何慾望的『絕對性』都值得懷疑,我們懷疑是否存在這樣一種慾望,它的完成不需要改變意義和價值的系統」;實際上,也正如熊彼特指出的,大多數經濟學家「對自己的科學任務變化並不滿意,而屈從於公共責任的要求和為國家、為時代服務的慾望,在這樣做的過程中,他們把他們自己的價值觀、個人的政見和政策主張——包括直至心靈追求的整個道德人格都帶進了他們的工作」。
當然,盡管流行的觀點往往把意識形態視為偏見的根源,認為它會「導致某些不正當行為,研究者會為了使事實或來自事實的推論符合某種理想或利益而不惜對它們進行歪曲」,但是,正如熊彼特指出的,「這種不當行為和研究者展開論證的『價值前提』或辯護本身並沒有必然聯系」,而且,「辯護並不意味著欺騙」;即使研究者的思想中存在先入之見的意識形態,但這種「意識形態(也)並不就是謊言,它們是以個人對它所見的所有事物的真實陳述」,更不要說,「每個其他的社會群體都(會)發展出一套保護性的意識形態,假如這些意識形態不是真誠的,那就什麼也不是」。事實上,任何經濟學的政策含義都不是像工程學結論的含義那樣是客觀的,相反,任何政策建議都是技術推演的結果與價值判斷或偏好的結合;因此,經濟學本身根本離不開價值觀或意識形態的考慮,經濟學家個人的價值立場和特定的價值信念都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經濟學的研究。特別是,盡管經濟學是研究人的理性行為的,但是,一個具體社會關系的理性行為本身就受到其道德規范的限制,因而任何經濟行為的有效性都不是孤立的,相反,它必然會涉及到整個社會倫理的影響;例如,豪斯曼和麥克佛森就指出,「雖然多數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學是研究某類社會現象的『實證』科學,經濟學卻是建立在理性的規范理論基礎上的學問,且和政策制定有著特殊的關系」。
由此可見,經濟學本身具有這樣的雙重特徵:一方面,經濟學所研究對象——經濟現象——本身就是人類行為的產物,而不是外在於認知主體的,因而主體對經濟現象的認知也不是脫離自身的經驗和感覺的,即經濟學學的研究本身就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另一方面,人們對社會現象進行探究並不是像自然科學那樣僅僅是應用不可變更的原理,相反是試圖對不合理的現狀進行改造以促進人類社會更為良性地發展,從而社會科學的研究本身具有強烈的規范性。也就是說,社會科學以及作為社會科學的經濟學之理論探索本身就充滿了主觀性和規范性:主觀性體現了個體的私人知識和傳承的社會習慣,規范性體現了個體的社會關懷和立場視角;因此,經濟學不但不能滿足邏輯實證主義所要求的那種科學標准,也根本達不到自然科學的「科學」高度。實際上,盡管主流經濟學強調客觀和科學,但正如麥克洛斯基指出的,「經濟學家很少遵循他們確立的方法論原則,很多冠冕堂皇的方法論並不是經濟學家科學信念的基礎」;相反,他們往往「是在更寬泛的基礎上討論問題的。他們的真正的、日常的修辭方法,他們在頭腦里和研討室里論辯的方式,與官方的修辭學大為不同」。
也正是由於具有不同於自然科學的學科特質,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也應該與自然科學存在很大的不同:它必須考慮人的主觀因素。事實上,盡管主流經濟學模仿物理學和生物學而採用所謂最大化的極值策略,但是,正如羅森伯格指出的,「經濟學家對極值理論的痴情,在經濟學與物理學和進化論的反差面前顯得蒼白無力。只要極值策略研究綱領在經濟學領域內取得哪怕是一丁點兒它在別的領域內取得的巨大成就,經濟學家實際上就大有理由堅持這個研究綱領,但是,200年來在這個方向上的工作,既沒有產生如物理學家發現新行星那樣的新發現,也沒有產生像牛頓力學指導下的控制機械運動的機器那樣的新技術。經濟學家在其領域內也並未取得可以匹敵生物學對『大進化』及其內在的適應和遺傳機制的理解那樣的深刻洞見。經濟理論沒有能夠取得和其他領域內的極值理論的應用相媲美的成就。」同樣,愛因斯坦也強調,「天文學同經濟學好象並沒有什麼根本的方法論上的差別:這兩個領域里的科學家都企圖發現對一類范圍有限的現象普遍適用的規律,盡可能地弄清楚這些現象的相互關系。但實際上,這種方法論上的差別還是存在的。在經濟領域里,由於所觀察到的經濟現象時常要受到許多很難分別開來估計的因素的影響,使得要發現普遍規律就很困難了。此外,從人類歷史上所謂文明時期開始以來所積累下來的經驗—正如大家都知道的—在很大程度上決不是完全由經濟性質的原因所影響和制約的。比如,歷史上多數大國都靠征服別的國家而得以存在。征服的民族在法律上和經濟上自封為被征服國家的特權階級。他們奪取土地所有權的壟斷,並且從自己的隊伍里派出教士。教士控制了教育,使社會的階級分化成為永久的制度,並且創立一套社會倫理准則,從此以後人民在他們的社會行為中就在很大程度上不自覺地遵守著這套准則」。
其實,主流的實證經濟學家往往把自己打扮成現代意義上的科學家,並從19世紀的物理學中抽象出了現代主義的「科學方法」信條:(1)科學的目標在於預測與控制,(2)只有可觀察的推論才能決定一個理論的真偽,(3)可觀察性要求客觀的、可重復的實驗,(4)當且僅當一個理論的經驗內容被證明是虛假時,這一理論才能被認為是假的,(5)應該珍視可觀察性,主觀的「觀察」或內省不是知識,(6)開爾文(Kelvin)的箴言,當你不能用數字表達某事物時,你的知識還是貧乏的,不能令人滿意的,(7)把科學推理與非科學推理、實證的與規范的區分開來正是方法論的任務。但顯然,這種「標准觀點」只不過是邏輯實證主義、行為主義和假說-演繹科學模型的大雜燴,因而只有很少的當代哲學家相信這些命題中的半數,而越來越多的主要的少數哲學家則根本不相信這些東西。事實上,盡管啟蒙運動之後,西方自然科學界逐漸採用了笛卡爾和孔德等發展的邏輯實證主義研究路線,它認為「只有無可懷疑者才是真實的」,波普爾、庫恩和拉卡托斯等也繼承了笛卡爾式的懷疑原則;但是,自杜威、維特根斯坦對笛卡爾的懷疑主義研究綱領提出評判開始,在整個20世紀下半葉對這種狹隘綱領的反思已經席捲了整個西方學術界,其中代表性人物有圖爾敏、費耶阿本德、羅蒂、波蘭尼、佩雷爾曼等人。
不過,盡管「作為一種科學或經濟學的方法論,現代主義可以說錯誤百出」,但是,自J.N.凱恩斯在《政治經濟學的范圍和方法》一書中區分了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並把政治經濟學定義為一門獨立的實證科學以來,經過哈奇森、弗里德曼等人努力,經濟學就逐漸被認為是一門研究「是什麼」客觀科學,而且,迄今為止實證主義的地位在經濟學依然堅如磐石。究其原因在於,「盡管有些經濟學家有哲學傾向,但經濟學家閱讀的專業哲學數量,大概就像哲學家閱讀的專業經濟學作出一樣,深為有限。因此,毫不奇怪,現代主義衰落的消息並沒有傳到所有人的耳朵里」。而且,盡管已有由一些經濟學流派如奧地利學派、制度主義者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等都對實證主義作為經濟學基礎的某些部分作了批判,即使屬於主流陣營的奈特也對開爾文的箴言評論說,「是的,而且當你能夠用數字表達他時,你得知識仍是貧乏的,不能令人滿意的」;但是,主流經濟學家依舊像有戀屍癖一樣堅持實證主義,充滿了對經濟學科學性和客觀性的臆想。
當然,這種科學主義方法論與芝加哥學派具有密切關系,弗里德曼的《實證主義方法論》以及貝克爾和斯蒂格勒的文章都為芝加哥學派定下了基調,而它的後繼者們則作了更為極端的解釋,並且隨著芝加哥學派地位的提高而成為整個經濟學的主流,這可以從芝加哥學派的經濟學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數中以見一斑;所以,麥克洛斯基感慨地說,「令人大惑不解的是,一個在大多數方面讓其他經濟學家頭痛不已的經濟學流派,居然在官方方法論方面得到了大家的贊同:弗里德曼方法論的一個弱化版本,居然成為大多數經濟學家的智力裝備之一——對他們來說,弗里德曼式的論證幾乎可以不經大腦,沖口而出」。芝加哥學派在中國當前學術界尤其受到青睞,因而弗里德曼的邏輯實證主義更是受到幾無任何批判的選播和應用;正因如此,韋森感慨地說,「世界上絕大多數經濟學人很少有時間去回顧並審視一下從近代啟蒙運動的科學精神到孔德的原初實證論、再到卡爾納普新實證主義的演變歷史和潛在的問題,很少有人去花時間閱讀從20世紀30年代的維也納小組的邏輯實證主義到卡爾·波普爾的科學發現的邏輯,到托馬斯.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理論,再到拉卡托斯科學研究綱領的方面的哲學文獻,更沒有多少人去啃讀從皮爾斯、詹姆斯、杜威這些早期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的著作到當代美國新實用主義的大哲學家奎因和戴維森的深邃艱深的理論文獻了」。
總之,作為一門社會科學,經濟學理論根本上體現在其強有力的思辨性上,邏輯實證主義希望把科學理論和「無意義的」形而上學分離開來也根本不可能取得成功;這不僅是因為以實證主義方法處理理論與觀察間的關系問題往往困難重重,而且因為任何理論的發展首先需要經受得起邏輯一致性的檢驗,譬如,主流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一般均衡理論——那個被任何客觀差的事實支持嗎?事實上,盡管主流經濟學強調實證的客觀性,但實際上根本就沒有什麼「客觀的」的數據收集和分析,也沒有任何不涉及價值觀的和不以政策建議為目的的「科學」的理論建構;相反,只有存在一定的理念和價值觀,才可以提出相對應的政策主張,因為任何政策都涉及到利益分配,都涉及到人類的社會關系和價值理念。因此,麥克洛斯基強調,「如果一絲不苟地按照它(現代主義方法論)要求的去做,那就會狹隘到荒謬的程度。……如果經濟學家(或物理學家)把它們局限在經濟學(或物理學)的命題范圍內,嚴格地按照現代主義的步驟行事,他們會發現自己沒有什麼可說的東西了……現代主義承諾,知識應當是確定無疑的,獨立於形而上學、道德律和個人信念的;其實,它帶給我們的是一套科學家們的形而上學、道德律和個人信念,只不過改了名字叫做『科學方法』而已」。
而且,需要指出的是,正因為科學本身就不可是客觀的,因而理論的發展往往都不是建立在結論被證實的精度上,經濟學的理論發展和學派演變就證明了這一點。麥克洛斯基就指出,「如果按照現代主義科學方法論規定的那套原則,經濟學中就根本不會有凱恩斯革命這回事。直到20世紀50年代早期,凱恩斯主義的洞見仍然不能轉化為統計命題來表述,然而這時大批的年輕經濟學家已經接受了凱恩斯主義。盡管在統計檢驗中屢戰屢敗,但流動性陷阱和投資的加速數模型仍然被當作科學的常規事實,進入了經濟系一年級學生的必修課。現在主義的方法論可以在1936年就把這一切結束掉:在凱恩斯的理論中,客觀的、可檢驗的、可控制的證據在哪兒呢?」同樣,「如果按照現代主義的方法論行事,那麼貨幣主義的反革命也不可能取得成功,盡管到了20世紀60年代,現代主義方法論已經有力地影響了經濟學家,特別是貨幣主義者,他們是最激烈地為現代主義辯護的。但是,實際上,貨幣主義的實驗非常粗糙,著作又很冗長,但他們卻因為這些取得了勝利……在這場(凱恩斯主義和貨幣主義的)爭論中,貨幣主義真正說服人們的,完全在於他們書本的巨大篇幅——它包含了豐富而機智的論證,盡管多數論證都和主要論題無關」。特別是,弗里德曼的「假設不相關」理論認為,理論越精緻就越遠離真實世界,那麼,這種理論有什麼意義嗎?也正因如此,科蘭德強調,在實證經濟學和應用政策經濟學之間應該有個清楚的界限,當我們把經濟學理論應用於具體社會實踐時不能簡單地利用實證分析的結果,而是要把「實證經濟學理論的認識轉化成能夠實現社會目標的真實世界的政策,並考慮到真實世界的制度因素,以及政策的社會學和政治學層面」。

『捌』 經濟學中的研究方法 歸納~~

一、實證分析法:

實證分析是一種根據事實加以驗證的陳述,而這種實證性的陳述則可以簡化為某種能 根據經驗數據加以證明的形式。

二、邊際分析法:

是利用邊際概念對經濟行為和經濟變數進行數量分析的方法。邊際是指自變數發生微小變動時,因變數的變動率。

三、均衡分析法:

均衡是指經濟體系中各種相互對立或相互關聯的力量在變動中處於相對平衡而不在變動的狀態。對經濟均衡的形成與變動條件的分析,叫做均衡分析法。

四、靜態分析法

是完全抽象掉時間因素和經濟變動過程,在假定各種條件處於靜止狀態的情況下,分析經濟現象的均衡狀態的形成及其條件的方法。

五、比較靜態分析法

是對個別經濟現象的一次變動的前後,以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均衡位置進行比較而撇開轉變期間和變動過程本身的分析方法。

六、動態分析法

是考慮到時間因素,把經濟現象的變化當作一個連續過程,對從原有的均衡過度到新的均衡的實際變化過程進行分析的方法。

(8)實證主義經濟學擴展閱讀:

實證分析的主要研究手段:

1、均衡分析、非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是最常用的研究手段,認為各種變數在某一狀態下會達到一種均衡,例如供給需求理論,認為存在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在一定的數量和價格下,兩者會達到均衡(Equilibrium)。自從馬歇爾(Alfred Marshall)將圖形引入了經濟學論證,均衡分析便一直在西方經濟學中佔主導地位。

2、靜態、動態分析

兩者的區別在於後者引入了時間維度,比如流行的時間序列分析。靜態分析則主要採用的是橫截面分析。

3、定量、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的運用在金融領域尤其廣泛,其中的數學依據主要是計量和統計;而定性分析目前還缺乏堅實的方法論基礎,主要應用於宏觀經濟的分析。

『玖』 規范經濟學和實證經濟學區別

規范經濟學:應該是什麼?帶有感情色彩的主觀建議。

實證經濟學:現在是什麼?不帶感情色彩的客觀描述。

實證經濟學研究現在的狀態,規范經濟學建議未來的政策。

舉例:
對於房價的實證經濟學,上海房地產均價為6689元/平米。

規范經濟學,開發商說房價還要上漲,消費者說房價應該下跌。

『拾』 如何寫經濟學實證論文

一、整體寫作

之所以叫「整體」是因為寫經濟學論文必須有通盤考慮,否則寫出來的東西即使技術含量很高也難以發表。本文主要討論發表型論文(非學位論文),並且僅以實證研究為例。本段的重點是寫作,故而所有技術工作全部列入前奏部分。

1.前奏

實證的文章首先要有數據,沒有數據一切都是扯淡。所以,先把數據處理好。處理數據分兩個基本步驟,第一為數據清理;第二為數據計算。這里沒有統一的標准應當如何處理數據,但有一個基本要求就是做好Identification。技巧是,要麼你借用比較成熟的理論模型,由理論模型到計量模型。這樣ID不會有太大的偏差。如果是自己構建計量模型,那麼ID的工作要自己嚴格按照統計和計量要求做,對模型的假設前提與限制有全面准確的理解。國內的實證文章,包括刊發在《經濟學(季刊)》、《經濟研究》等「頂級」期刊的,普遍存在ID不清的問題。

2. 研究問題

假設所有模型構建、數據分析、穩健性檢驗都完成了,這個時候你要動筆寫論文。在這個階段,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搞清楚自己在研究什麼問題!

其實,確認研究問題應該在處理數據之前,否則你很難想像連問題都不知道,你如何處理龐大的原始數據。我之所以把數據處理放在確定問題之前,主要是基於現實的情況。如果我們確認了問題,但數據處理的結果不支持我們的預設問題,那麼結果可能前功盡棄。所以,很多實證文章都是先做試驗後確定論題的。

但是,一旦有了結果,你就必須嚴格界定自己的研究問題。第一,你要用簡潔但准確的經濟學規范用語表達自己的問題。第二,注意表述中問題的導向性,確保讀者看到問題不會疑惑。第三,確認這個問題是新問題!

3. 方法論

當你有了實證結果又確認了自己的研究問題是不是就萬事俱備了呢?不,至少,在這個階段,你還不能動筆寫論文。

你必須要明白,論文的成功不僅僅依靠「完美」的實證結果!任何實證結果都是大廚做出的菜,一位廚藝高超的師傅可以用普通原料烹制出美味佳餚。所以,「完美」的結果有時候只能蒙外行,卻不能欺騙審稿人。這里,我強調邏輯推理與闡述問題時的語言流暢性。不要小看這兩個問題,用什麼樣的敘事結構去組織文章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文章的檔次。

每個人有不同的方法論,但在這里應該大致上趨同。被普遍接受的方法無外乎是「提出問題,解釋問題,闡述問題的重要性,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突出你的貢獻」。在論文主體部分,應當注意,問題的提出和解決必須嚴格按照邏輯順序,要有寫「小說」的心態,做好鋪墊,突出重點,善於總結。時時刻刻注意論文的走向,並且確保讀者(甚至是外行)可以通過你的引導輕松抓住文章的重點要點(即使他們未必理解所有經濟學術語和計量方法)。

4. 提綱與計劃

在解決了數據、論題、方法論之後,你可以開始制定計劃。這種計劃不是國內寫的那種空而無物的標題式提綱,必須在每一個段落明確寫作目的,明確所用模型(或其他方法)的假設與限制,明確寫作的要點。

完成計劃初稿後,不要動筆。兩天之後修改計劃。再兩天之後交給其他人修改。一周之後自己再修改,與導師(或者其他有經驗的同行)商議定稿。

5.寫作與發表

接下來,按照提綱擴充論文,具體步驟將在下一段中詳細展開。論文完成之後,不要立刻修改。等兩周,等自己把一些固有想法淡忘之後再復讀論文進行第一次修稿。將第二稿給同事修改,返回後再次修改。這個過程中可以舉行seminar或者workshop,一定要得到反饋意見。梳理和總結意見,進行第三(N)稿的寫作。

嚴格地說,在大修改之後,應該再次做presentation以確認修改是成功有效的。

隔一段日子,對論文重新進行修改,定稿。一般論文從初稿寫作完成到投遞刊物應該有3-6個月。投遞之後,如果通過初審那麼一般會要求作者再次修改(一次就刊發的稿子很少很少),那麼接下來就是漫長的修改與等待了。

二、細節與步驟

一般實證論文分為:「摘要、引言、理論框架、實證部分、總結」五大部分,其中實證部分可以分為「數據描述、實證模型、實證結果、穩健性檢驗」。

最後寫作摘要和引言,這是慣例。一般應該先寫作理論框架,隨後可以確定ID的方法,然後解釋模型的設定和數據情況,最後報告結果與穩健性結論。

這些問題一般國內談得比較多,也不需要太多的贅述。我想著重談談引言部分。

引言部分應該包括(按順序):

問題的提出、文獻綜述、方法選擇、結果報告、文章結構安排

1、要提出問題,並且解釋問題的重要性。

2、告訴讀者現存文獻研究到了什麼程度,有什麼局限,你的研究有何種貢獻。

3、介紹方法,闡述清楚自己的研究思路。

4、簡單明了地把結果或者結論告訴讀者,如果他們有興趣會認真去看論文的主體部分,否則。。。

5、例行公事,要把後文的結構安排預告

不要在論文中單獨出現文獻綜述部分,除非是學位論文寫作,不然沒有必要。第一,沒有人去看文獻回顧,對於外行來說這就是天書,對內行而言這些都是廢話。文獻回顧的價值是突出自己研究的貢獻,告訴讀者你做了哪些前人沒有做的工作。

如果我們仔細去看國內所謂頂級期刊的論文引言,有一些真的寫得非常爛,根本不符合基本的寫作規范,也達不到引言的作用。首先,讀者不關心過於「宏觀」的事情(比如,彩旗迎風、鑼鼓齊鳴,xxxx發表講話),這種政治性高調在論文中沒有意義。其次,讀者不關心學派之爭,不要去批評某些和你不屬於一個流派的作者。最後,讀者關心論文的方法和結果,但很多作者在引言里隻字不提。

三、尾聲

實證性文章的結果是報告參數,但其實這些參數的具體值並不重要。這話也許很矛盾,既然我們的工作是圍繞著參數進行的,為什麼具體值又不要緊呢?

第一,這些參數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它們不是圓周率的pai值,也不是物理中的g值。就算你計算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參數,又能如何呢?

第二,參數的解讀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經濟學問題或者現象。從這個角度說,解讀比數字本身重要。

第三,由於國別(或者地區)差異,很多參數並不具備普遍性,也很難真正解釋世界。不能誇大參數的作用,這一點國內研究做得非常不好。為了達到某種效果,無限誇大參數估計的力量,使得很多人迷失了方向。

小小的總結:

從結構看,摘要和引言最要緊。因為審稿人不看內容,單憑這兩部分就可以拒搞。

從內容看,數據描述和模型設定最重要。因為這部分往往是錯誤最集中的地方。

閱讀全文

與實證主義經濟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