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心理經濟學研究

心理經濟學研究

發布時間:2021-02-07 15:38:34

經濟學與心理學有什麼關系

經濟學與心理學的互涉關系:
學科間互涉的日益加強是近年來科學發展的一個顯著趨勢,而心理學與經濟學本就有著特殊的親緣關系,近年來的學科際互動更是日益頻繁深入,採取跨學科的視角,圍繞經濟學與心理學的互涉關系,從如下方面展開具體論述:
(1)心理學與經濟學互涉的歷史淵源:二者共同發軔於近代英國經驗主義哲學,隨後經歷了一個從相互分離到再度結合的過程。
(2)心理學與經濟學的相互「越界」:隨著經濟學的發展,經濟學自身的研究領域逐漸擴張,從而與心理學的研究領域產生了日益增多的交疊,而心理學的發展也使得心理學家逐漸關注經濟學領域的課題。
(3)心理學與經濟學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的跨領域應用:心理學中的實驗方法給經濟學帶來了重大的方法論革命,功能性腦成像技術的成熟也促成了神經經濟學的出現;另一方面,經濟學中的博弈實驗範式對於心理學家有著高度的借鑒意義,經濟學家對心理學實驗方法的改造也值得引起心理學家的注意。
(4)心理學與經濟學研究成果的共享:認知心理學的進步為經濟學帶來了作為「有限理性的圖譜」的行為經濟學和優秀的建模工具——人工神經網路,而經濟博弈論作為一種針對人類交互決策行為的優秀分析框架,於心理學家對人際沖突與合作領域的深入理解和研究大有裨益。
(5)心理學與經濟學互涉的積極意義:二門學科互涉的意義表現為,推進二門學科的協同發展、促進二者理論定位、思維方式的差異互補、有助於深化對特定主題的探討。
(6)心理學與經濟學互涉的前景展望:近年來,心理學和經濟學表現出共同的「後現代」轉向、「文化」轉向和「快樂」轉向,從而產生了更多的理論共識,也出現了制度研究、復雜系統研究等二者皆大有可為的新興跨學科研究領域;更進一步地,二者有望在以生物學為理論基礎、以博弈論為建模平台、以理性行為者模型為通用工具的背景下達到整合,並進一步匯入行為科學學科群整合的洪流。

② 讀研是選經濟學還是心理學

我也不知道,正在糾結中,但是心理學更加有興趣有意義,經濟學也很難,

③ 心理經濟學的實際運用

心理學和經濟學的結合可以給我們以很多有益的啟示。一項研究表明,人的情感溝通只有7%是通過語言實現的;37%在於話語中的強調口氣;56%完全與言辭無關。所以,領導的魅力一半以上其實是「無言的結局」。
美國的研究者伯恩斯認為:「許多理論沒有充分認識到非常關鍵的價值觀的作用」,「基本潛意識狀態的東西能變成有意識的東西」,他還說:「毛澤東真正的天賦是理解別人的感情」。
另一位心理學家亞伯拉罕·澤爾茲尼克說:「領導者能夠攪動員工的情感世界」。
還有一位心理學家戴維·邁克蘭德在《權力:內在的經驗》里說,在面對有魅力的領導時,員工會變得「精神振奮和意志堅強起來,他們感覺自己更強大了」。
中國股權激勵專家薛中行認為,作為領導者,要有胸懷。領導者的胸懷有多大,員工就有多為你賣力。
中國諺語有雲,強將手下無弱兵。 一笑一顰雖然轉瞬即逝,但是對生意的影響卻極大。市場專家丹·希爾在《真實的身體》中說:「我們的感覺先於思考,95%的思想都是潛意識的」。根據希爾的研究,眉毛內側和上眼瞼向上抬的表情是顯示驚喜和期待;嘴角望上提,嘴部肌肉處於假笑的位置是顯示正准備展現高興的表情。
希爾在明尼蘇達州的聖保羅成立了一家「感官邏輯」公司,用攝影機和面部感測器追蹤人們的眨眼和微笑,以此來測試目標顧客是否對某產品、廣告或包裝有良好的印象。
我認為,要知道一個廣告是否成功,只要觀察觀看者的表情就可以確定。好的廣告可以讓人會心一笑,差的廣告讓人皺眉頭。 你進入一個房間,所有的人會向你行注目禮,這時對雙方來說都是在找第一感覺。因此,在你開口說話之前,你的整體氣質的表露至關重要。如果你的肢體語言表現出缺乏自信,你的信譽和專業精神都將受到質疑。
人際交流專家、女性總裁組織的總裁馬莎·費爾斯通博士說:「一個特定的信息可以由多種非語言的行為來傳遞。如果在一次特定的交流中,持續出現一種表達積極信號的非語言的行為,那麼這次交流肯定是向著積極的方向發展」。
如果你不停第擺弄手腳,這就是膽怯、不安、害怕的信號,你是想逃離現場。 溝通是管理的最基本、最主要的職能和內容之一。由於非語言交流的重要,必須在溝通中也非常重視非語言交流的作用。在非語言交流中,眼神可能是最關鍵的武器。你的眼神有兩個作用,對自己是信心的表露;對他人是尊重的體現。在傾聽他人的講話時,一定要把目光關注在對方,使他覺得你是非常重視他的意見。如果你在這個時候東張西望,會使說話的人感到不悅。
同樣,在自己講話時,也不能目光游移,因為這是沒有信心的典型表現。
如果與人說話時,對方不直視你的眼睛,那無疑是輕視的信號。 心理活動、思維、聯想、點子是一個關系鏈。愛因斯坦認為,思維最重要的是想像力。愛因斯坦的智商只有130多,但是他的聯想能力強,他的相對論是從例子的聯想產生的。聯想可以分為橫聯、直聯和幻聯。聯想的結果可以產生點子。美國明尼蘇達洲的一家電子商務公司(Digital River)每周五上午都召開顧問班子會議,由45名成員開展頭腦風暴,公司每季度評選一次最佳創意獎,獎金為2500美元。事實表明,頭腦風暴的成果比企業家原先想像的要大得多。
當然,好的點子需要相應的企業文化的支持,正象這家公司的首席執行官羅寧所說:「你可以獲得點子,但是,如果你沒有支撐它的企業文化,那還有什麼意義」,這正是關鍵所在。
總而言之,心理和經濟有關,心理也與經營效益有關。

④ 丹尼爾·卡尼曼把心理學分析方法與經濟學研究融合的研究成果是什麼

卡尼曼因卓有成效來地把心理學分源析方法與經濟學研究融合在一起,而為創立一個新的經濟學研究領域奠定了基礎,其主要研究成果是,他發現了人類決策的不確定性,即發現人類決策常常與根據標准經濟理論假設所做出的預測大相徑庭。他與阿莫斯·特維爾斯基合作,提出了一種能夠更好地說明人類行為的期望理論。

⑤ 1、 簡述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經濟行為的必要性 2、 簡述經濟心裡學的主要研究領域

從經濟學與心理學的互涉關系,試從如下方面展開具體論述:
(1)心理學與經濟學互涉的歷史淵源:二者共同發軔於近代英國經驗主義哲學,隨後經歷了一個從相互分離到再度結合的過程。
(2)心理學與經濟學的相互「越界」:隨著經濟學的發展,經濟學自身的研究領域逐漸擴張,從而與心理學的研究領域產生了日益增多的交疊,而心理學的發展也使得心理學家逐漸關注經濟學領域的課題。
(3)心理學與經濟學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的跨領域應用:心理學中的實驗方法給經濟學帶來了重大的方法論革命,功能性腦成像技術的成熟也促成了神經經濟學的出現;另一方面,經濟學中的博弈實驗範式對於心理學家有著高度的借鑒意義,經濟學家對心理學實驗方法的改造也值得引起心理學家的注意。
(4)心理學與經濟學研究成果的共享:認知心理學的進步為經濟學帶來了作為「有限理性的圖譜」的行為經濟學和優秀的建模工具——人工神經網路,而經濟博弈論作為一種針對人類交互決策行為的優秀分析框架,於心理學家對人際沖突與合作領域的深入理解和研究大有裨益。
(5)心理學與經濟學互涉的積極意義:二門學科互涉的意義表現為,推進二門學科的協同發展、促進二者理論定位、思維方式的差異互補、有助於深化對特定主題的探討。
(6)心理學與經濟學互涉的前景展望:近年來,心理學和經濟學表現出共同的「後現代」轉向、「文化」轉向和「快樂」轉向,從而產生了更多的理論共識,也出現了制度研究、復雜系統研究等二者皆大有可為的新興跨學科研究領域;更進一步地,二者有望在以生物學為理論基礎、以博弈論為建模、以理性行為者模型為通用工具的背景下達到整合,並進一步匯入行為科學學科群整合的洪流。以上供參考。

⑥ 心理經濟學怎麼樣

在亞洲,經歷了「失去的十年」日本始終是一個奇怪存在:最西化又最東方,最富足又最停滯,最發達也最為困頓。對此,一向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大前研一也曾困惑不已,何以那麼多不符合世界經濟常識的現象,卻紛紛存在於當今的日本經濟? 一方面,雖然日本近些年來強調走出往昔蕭條泥淖,經濟復甦日漸抬頭,據說甚至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增長周期最長的「伊奘諾景氣」,統計數據也節節向上,與此同時,日本個人所得卻在持續減少,經濟成長的好處並沒有為民眾所分享;進一步看,即使日本個人收入在減少,不過個人所持有的金融資產卻在不斷增加,金額甚至達到日本國內生產總值的3倍,高達1500萬億日元;更令人驚奇的是,雖然日本一向以低利率政策著稱,但是日本人仍舊一如既往地偏好存錢——所以,這「1500億日元」中的絕大部分還是老老實實「躺在銀行或郵政儲蓄賬戶里睡大覺」。 在大前研一看來,日本諸多「怪現象」的症結在於「日本人固有的心理」在作祟:如果不能消除日本人的不安心理,那麼無論政府採取怎樣的宏觀經濟政策,都無法產生理想的效果。他認為,上面提到高達1500億的個人金融資產堪比一個大水缸,一旦爆發,其力量不容小覷,也許除了日本之外,只有美國,但是美國的人口比日本多了兩倍。 一味把錢存在銀行,等於水缸中的水固定不動,那麼逐漸水也失去活力,也會變成死水、變質、發臭——如果要避免這樣的情況,就必須必須讓水流動起來,需要有人去搖晃這個沉悶無比、按部就班的「大水缸」。因此,大前研一在《心理經濟學》一書中提出了一些心理層面的結局知道,按照自己的說法,是一種全新的經濟理念,甚至這一理念可以被稱為「心理經濟的革命」。 從管理大師走向公共事業的大前研一,近些年對於日本社會的集體心理不遺餘力,本書其實也是他對於《低智商社會》、《再見吧,美國》等書的延續思考與老調重彈,關注所謂「心理經濟學」,也就從重整心理入手,來為日本人進行「解凍」,改變民眾固有心理,進而計劃改革欠缺效率的封閉社會體系,達到構建日本生活消費大國體系的目的。其中,大前研一還開出了葯方,即使所謂「心理經濟學主張的七大復甦政策」:第一,提高利率;第二,調整遺產繼承、贈與等相關稅制,使老年人的財產能提早交給年青一代;第三,獎勵住宅改建;第四,創建老年人活動社區;第五,擬定生活規劃建議書,讓老年人了解年老後生活所需的實際資金額度;第六,鼓勵老人用資金作投資;第七,讓資產運作成為國家政策。 歸根結底,大前研一所謂「心理經濟學」動力,仍舊是從攢錢到消費的引導,還是希望能夠引用投資、分配等不同手段,使得日漸老齡化的日本不再安於今日的紙上富貴,每每裹足不前。醒悟之後,奮起直追,汲取其中商機,使得日本真正成為未來的生活消費大國,甚至攪動全球經濟。 固然,「日本特殊論」一向不缺乏市場,就像影響日本甚深的梅棹忠夫就直接表示日本是與歐洲平行的文明體,日本文明和其他文明相比而言,就像是魚類中的海豚,可謂一個完全不同的物種。就像在本書中,大前研一也多次在書中表示西方的經濟學方式與政策不適合與日本——其實其間的錯配,更多並非理論本身錯誤,而是語境的不同導致。饒是如此,在對貨幣貶值、經濟改革、銀行系統、社會老齡化等問題上,我們還是看到了日本與中國驚人的相識之處,大前研一的振聾發聵之語,對於中國來說,同樣值得反思:心理經濟學中不願改變固有心理的心態,不僅日本人有,中國人也不例外,或許某些方面更甚。 ps:大前尤其是數據說明,升值與蕭條干係不大。 就經濟而言,中國與日本本是同根生卻又境遇迥異, 原因或許在於中國內地市場之廣闊,行政控制之強腕

⑦ 心理經濟學的中外差異

中國心理經濟學與國外心理經濟學,以其研究對象的共同性而相互聯系和補充,又以其所關注具體問題的差異性和特殊性而有所區別。
之所以將心理經濟學作「中國」與「國外」的區分,除因中國心理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晚於國外,更重要的是,我們的研究指向是轉型期中國經濟發展過程的心理問題。
普林斯頓大學的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教授因對心理經濟學的貢獻,獲得了2002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心理經濟學也由此得到社會的關注。 邏輯起點相同
中外心理經濟學研究的邏輯起點,都是對經濟活動產生影響的人的心理因素和主觀因素——心理變數。在理論上,心理變數貫穿整個經濟心理學研究的始終,並以中心地位緊密聯系著學科研究的大部分課題,也涵蓋了該學科應該涉足和解決的主要問題。在實踐上,心理變數在所有的經濟行為和經濟活動中都留下了足跡,不僅發揮著特定作用,而且成為實際研究工作的起點。
理論背景相同
當西方非主流經濟學思潮強烈沖擊經典經濟學賴以建立的「理性經濟人」和最大化利益原則之時,開始有一批國內外的心理經濟學家站在一個新的視角,關注心理變數在經濟運行中的影響。他們發現,人的行為會不斷受無意識、不合邏輯的因素的影響而經常性地犯錯誤。卡尼曼進而開創的「簡捷啟發式」也使得傳統經濟學分析方法所隱含的「無限理性觀」大為遜色。
學科體系的發展現狀相同
作為正在形成和發展中的學科,中國心理經濟學和國外心理經濟學目前均未建立起完善的學科體系,對於一些方向性的基本 理論也未達成共識。但是,它們都有了基本一致的理論框架。其中,理論部分都涉及「學科性質」、「學科指導思想方法」、「研究對象、任務和目的」、「學科概念、理論和體系」、「經濟行為模型」等方面和歷史經驗研究;應用部分都涉及「經濟熱點問題的研究」、「經濟行為的實證性分析」、「經濟行為中的心理活動規 律認識」等方面和未來發展趨勢的研究。
共同面對方法論的挑戰
長期以來,經濟學是排斥和忽略經濟主體的主觀變數的,心理學又只承認控制條件下的觀察,任何理論主張都必須接受實驗的檢驗,並按照實驗數據去否定或修正理論。無論是中國的心理經濟學,還是國外的心理經濟學,似乎都面臨著一個挑戰:如何在運用數理統計、建立數學模型和心理學實驗之間找到自己的研究依據? 起源背景與發展宗旨的差異
國外心理經濟學興起於傳統經濟學的困境,特別是對基本理論的質疑。從建立之初,其學科研究更多地指向理論,其發展 宗旨是為了適應心理經濟學學科本身的需要。而中國心理經濟學的研究,起源於改革開放初期學術界對國內經濟生活中各種心理問題的高度關注。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後期,關於物價改革所引發的搶購風潮及其通貨膨脹成因的闡釋,為中國心理經濟學的建立和發展積累了最初的研究成果。因而,中國心理經濟學的發展宗旨是服務於中國的改革,並且主要是服務於經濟體制改革。
研究主體的差異
研究主體的文化底蘊、學科背景、思維方式以及研究興趣的差異,都會給學科發展帶來深遠影響。心理經濟學理論的核心人物是美國密西根大學具有經濟學教授和心理學教授雙重學術角色的GeorgeKa-tona,他的《經濟行為的心理分析》一書被譽為「心理經濟學的開山經典」。國外 心理經濟學的研究主體主要分布在西歐和北美地區,比較有影響的有凡納伊、迪西特、塔爾德、艾爾、阿爾布、麥克法德恩等人。其中,70%為經濟學家,20% 為心理學家,10%為心理經濟學家。

⑧ 丹尼爾·卡尼曼把心理學研究引入了經濟學的意義是怎樣的

丹尼爾·卡尼曼把心理學研究引入了經濟學,因此奠定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的基礎,他的主要研究成果在於不確定狀況下的決策過程,他認為人類決策可能與標准經濟理論的預測有系統性差別,他和1996年病逝的阿莫斯·特維爾斯基一起提出了探查理論,這一理論更好地解釋了人類的觀察行為。卡尼曼還發現人類對快速試探的判斷過程與基本概率原理有系統性偏差,他的研究啟發了新一代經濟學和金融界研究人員,通過採用認知心理學研究人類的動機,從而豐富了經濟理論。

⑨ 心理學與經濟學的研究對於項目有什麼聯系

這一研究項目從兩個重要方面背離了傳統的理性行為者模型。首先,涉及顯性知識。因為人類認知能力是有限的,我們經常以不同於那些在理性行為者模型中被假定的方式來評估不同選擇。「拇指判斷法則」或我們所依賴的直覺在許多背景下都發揮良好,因而增加了從理性行為者模型中預測到的系統性背離。許多人感覺有激勵促使他們採取不同的行為方式。比如說,一方面傳統的理性行為者模型預測決策者應忽略沉澱成本,但大多數人實際上受到沉定成本的影響。其次匯集了對人類動機更為豐富的說明。理性行為者模型以其最廣泛的應用形式,假定個人僅僅由狹隘的自我關注所驅動。此類人被預測為與我們通常所觀察到的行為大相徑庭的方式行事。比如說典型的「經濟人」不會參加諸如總統選舉的投票,在飯店用餐之後也不給服務小費。然而成百上千萬人定期投票,大多數人在飯店用餐後給服務小費。我們把上述源於不同動機背景的事例稱為「貌似非理性但無遺憾的行為」。1979年,卡尼曼與阿莫斯·特沃斯基合作,共同提出了「期望理論」。該理論是行為經濟學的重要基礎,能更好地說明人的經濟行為。他們通過實驗對比發現,大多數投資者並非是標准金融投資者而是行為投資者,他們的行為並非總是理性的,也並不總是迴避風險的。投資者在投資賬面值損失時更加厭惡風險,而在投資賬面值盈利時,隨著收益的增加,其滿足程度速度減緩。期望理論解釋了不少金融市場中的異常現象:如阿萊悖論、股票溢價之謎等。

閱讀全文

與心理經濟學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