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有「主流經濟學派」嗎
自從去年夏天,郎咸平教授發難以來,非主流經濟學派的聲音甚囂塵上,對所謂的主流經濟學派一片討伐聲。而所謂的主流經濟學派卻偃旗息鼓,無有聲息,即便後來有人站出來應戰,也沒有自稱為主流經濟學派,因此我懷疑,中國是否存在一個主流經濟學派。可是今年3月1日《中國經濟時報》刊登了一篇《也談中國主流經濟學派的困境》(後簡稱《困境》),又對所謂主流經濟學派進行聲討,讀後有些困惑,不知主流經濟學派是什麼學派,它的完整的、系統的觀點是什麼,有什麼公認的權威和代表性的著作,代表人物是誰,都不清楚,怎樣能證明一個主流經濟學派的存在呢?不要像堂·吉訶德一樣,為了顯示自己的騎士威風,把風車當做想像的敵人進行戰斗。如同在簡單價值形式的公式里(相對價值形式=等價形式),假若沒有等價形式這個對立物,相對價值形式的價值就反映不出來,如果是這樣就可悲了。
中國並無主流經濟學派
中國的經濟學有學派嗎?我表示懷疑。在改革開放以前大家都知道,只能一個聲音說話,如有不同聲音,馬上會遭到批判和扼殺。改革開放以後,學術界有了一定自由度,可以表達不同觀點,但也是在允許的范圍內,如改革開放初期,討論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關系時,只能講計劃為主,市場為輔;討論商品時只能講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不能講商品經濟;對於市場經濟、股份制、勞動力商品等等更是禁區,如果發表這類觀點,往往被扣上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帽子,還會遭到批判。主張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學者,在中央沒有採納之前,遭到過多次批判,受到過許多不公正待遇。在中央採納了某些觀點以後,也無人出來為他們平反。這些往事歷歷在目,使人難以忘懷。
中央在對經濟政策作出一些重大決定時,也採納了經濟學界某些觀點,但不是哪一個學派的。如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採納了商品經濟的觀點,但前面加上一個「有計劃」的定語。中共十四大採納了市場經濟的觀點,但前面加上一個「社會主義」的定語。有人提出「國退民進」,中央則提出「有進有退」、「有所為和有所不為」,對經濟學家的觀點都作了修改,並沒有完全接納。
所謂經濟學派應當有自己鮮明的學術觀點和獨立見解,有突出的代表人物和群體,有完整的體系和被公認的理論著作,並在國內外產生重大影響的經濟學說和得到社會公認的代表人物,如國外的制度學派、劍橋學派、芝加哥學派等等。中國還沒有形成這樣的經濟學派。在我國的改革開放大潮中,經濟學界涌現了一批出類拔萃的學者,他們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為中國的改革開放作出了貢獻,應當受到稱贊。但這些觀點往往是分散的、孤立的,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借鑒國外的多,自己獨創的少,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有鮮明觀點的、得到社會公認的中國經濟學派還沒有形成。就以主張市場經濟的學者來說,他們在大方向一致的前提下,有許多意見是相左的,對改革的思路,改革的起步,改革的措施,改革的政策,對問題的評價有許多不一樣,有的甚至是對立的,還公開爭論,並沒有出現一個完整的獨立的學派。雖然如此,他們能冒著被批判的風險,把國外一些有用的觀點介紹到國內,並能結合中國的實際提出一些對改革開放有參考價值的見解,洋為中用、中外結合,推動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功不可沒。但作為一個學派來說還沒有形成,社會也好、他們自己也好,都不承認自己屬於什麼學派。
顧名思義,主流經濟學派如果指的是一種佔主導地位、被社會公認的經濟學派,目前在中國還沒有出現。若說經濟觀點被中央採納就是主流經濟學派,以這個標准來看,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在不同時期採納過不同觀點。十二屆三中全會前批判商品經濟、市場經濟,是否主張計劃經濟的學者是主流經濟學派?十四大中央採用了市場經濟的理論,是否主張市場經濟的學者是主流經濟學派?
中國對市場經濟的認識存在著兩方
我在這里把市場經濟作為人們觀點分歧的標准,因它具有代表性,是我國改革開放的一個關鍵問題。我這里用「兩方」而不用改革派和保守派、左派和右派,因這些詞都帶有很濃厚的政治色彩,有褒與貶的含義。用兩方是表明雙方是平等的,如同人們走路一樣,由於觀點相同而自然走在一起,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是人為的有組織的劃分。這種兩方劃分無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只是學術觀點的不同。
這樣的劃分,並不意味著人們的觀點是固定不變的,有人還可在兩方走來走去,應看做是正常的。只要不是投機鑽營,阿諛逢迎,應該允許觀點的變化。我記得在鄧小平「南巡」講話前,北京某大學有一位校長曾大批市場經濟。南巡講話後,在北京市委宣傳部召開的一次研討會上,這位校長講:「對市場經濟有先知先覺,有後知後覺,我是屬於後知後覺的」,接著就大講市場經濟的重要性和作用。我認為這也是可以的,應該允許有的人觀點發生變化。
中共十五屆四中全會關於國有經濟戰略調整的決定中,對國有經濟有一個定位,指出:「國有經濟需要控制的行業和領域主要包括:涉及國家安全的行業,自然壟斷的行業,提供重要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行業,以及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的重要骨幹企業。」這一決定表明國有經濟的主要作用是為了國家安全和提供重要公共產品及為社會服務,它在社會所有制結構中佔有限的比重。這一定位有四點意義:一是將馬、恩在《共產黨宣言》中所講的「國家所有」予以界定;二是改變了過去認為國有經濟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三是表明國有經濟不是宏觀調控的物資保證;四是這一定位為國有經濟的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提供了一個標准。所謂「國退民進」,我理解應該是在「有退、有所不為」的行業和領域里「國退民進」,只要法律沒有禁止的,國不退民也可以進,這沒什麼不對。
批評的錯位
《困境》一文一開始指出:「錢穎一先生的《理解現代經濟學》一文可以說是主流經濟學的『霸權』宣言。」錢文沒有讀過,怎樣霸權不清楚。但一個人對西方經濟學的評價,能否代表所謂的中國主流經濟學派的看法,能否成為所謂中國主流經濟學派的代表人物,我表示懷疑。在主張市場經濟的學者中,確有個別照搬西方經濟學的現象,應當注意,但不能認為主張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經濟學家都是西方經濟學的崇拜者,這樣講既不符合實際情況,又打擊面太大,有「霸氣」之嫌。
《困境》一文對所謂主流經濟學派的質問邏輯是這樣的:外國有一個主流經濟學派,理論信仰是市場原教旨主義,其理念是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因此中國也有一個主流經濟學派,「中國主流經濟學家總是強調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揭示了市場經濟運行的普遍規律,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規律……,他們自然而然也就成為經濟學『真理』的代言人。」又說:「中國主流經濟學(家)把『以華盛頓共識』為標志的市場原教旨主義奉為自己的理論信仰,宣揚和倡導市場即美德、市場即真理、市場就是一切的『市場至上』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理念。」這樣主張市場經濟的就是主流經濟學派,他們的經濟學理念就是「新自由主義」。
對中國是否有一個主流經濟學派,我在前面已經提出質疑。武斷地將主張市場經濟的說成主流學派也是不妥的。中國主張市場經濟的代表人物吳敬璉,被譽為「吳市場」,他從來沒有「宣揚和倡導市場即美德、市場即真理、市場就是一切的『市場至上』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理念。」《困境》作者自己也承認:「中國主流經濟學家之一的林毅夫教授就實事求是地指出:『解讀中國經濟沒有任何現成模式』」,「道出了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在中國經濟實踐面前的困境」。在所謂主流經濟學派中,持有林毅夫這種觀點的是大有人在,不只林毅夫一人。《困境》作者不感到自己的文章在邏輯上有些混亂嗎?一會兒說,所謂中國主流經濟學派把西方市場經濟學奉為普遍真理,一會兒又說,所謂中國主流經濟學派認為西方主流經濟學派不能「解讀」中國經濟的實際問題,這是自相矛盾,使自己陷於「困境」之中。
不論持什麼觀點,對我國目前存在的問題,如「三農問題」、職工下崗、收入差距太大、腐敗等等問題,大家都是有共識的,但對原因和解決辦法的認識卻大相徑庭。社會上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大致有三種意見。第一種是《困境》一文的作者,認為是持以市場經濟為改革取向的經濟學家脫離中國實際,照搬西方主流經濟學派的觀點造成的,「中國主流經濟學的軟肋就在這里。」第二種觀點認為是由於改革造成的,也對主張市場經濟的學者進行譴責。解決的辦法是回到計劃經濟體制。第三種觀點認為是改革不到位造成的,解決的辦法是深化改革,這是所謂主流經濟學派的觀點。
前面兩種觀點都對所謂的主流經濟學派或堅持市場經濟改革者進行聲討,我真有些懷疑,主張市場經濟的學者有這么大的能量嗎?能決定中國改革的走向是「休克療法」還是「漸進式」?能制定中國的政策嗎?任何一個經濟學家、或者所謂的一個經濟學派都明白,他們只能製造輿論,提出建議,但不能左右國家的政策,更不能決定改革的走向。在改革中採納經濟學家哪些觀點,採納多少,不是經濟學家說了算,而由中央決定,經濟學家沒有能力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中央,也無能力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問題,怎麼能將責任都歸罪於所謂的主流經濟學派呢?這有些不公平。目前經濟學者的當務之急,應該是深入研究,為解決這些問題提出建議,而不是對某些所謂的學派進行指責和聲討。
2. 問一下現在的主流經濟學理論是什麼
新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
3. 主流經濟學的特徵
從歷史的角度看,主流經濟學一直是各種不同思想流派兼容並蓄的集合體。現階段的經濟學領域更是體現出了這種多元化。
(一)多樣性
自20世紀90年底以來的近20年時間里,主流經濟學實際上是一個很多元化、多樣性的主體,新古典以及其他學派都可稱之為其中的一部分。盡管新古典經濟學的統治地位有些削弱了,但是該學派仍然是主流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如Davis所說的:「新古典經濟學穩固地存在於經濟學的教學當中。」研究生的教學如此,本科生的教學更是如此。
在新古典經濟學之外的主流經濟學當中,我們可以從行為經濟學說起。赫伯特·西蒙(HerbertSimon)於1978年獲得諾貝爾獎,但他的影響在當時十分有限,直到最近才被人予以重視。在2002年,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贏得了諾貝爾獎。在那之前的一年,也就是2001年,馬修·拉賓(Mathew Rabin)獲得了約翰·貝茨·克拉克獎。行為經濟學贏得聲譽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對新古典經濟學的批評,它作為一種描述性的理論(a descriptive theory)對效用最大化的假定做了重新闡述。卡尼曼同弗農·史密斯(VernonSmith)一起分享了2002年的諾貝爾獎,弗農·史密斯是另外一個新興的經濟學分支———實驗經濟學的專家。實驗經濟學的部分研究結果同樣反駁新古典的效用最大化假設。從這一點上看,它與卡尼曼的行為經濟學在研究范圍上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交集。新制度經濟學的部分理論也在對新古典關於效用最大化假設做出反駁,並且在某些方面獲得了很好的聲譽。道格拉斯·諾思(North)的名字經常被提及;奧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關於交易成本經濟學的觀點在這里也同樣適用。
另外還有一種重要的理論方法放鬆了效用最大化的假設,那就是進化博弈理論,它成為了主流經濟學的組成部分。與古典的博弈理論不同的是,這種進化博弈理論假定某種形式的有限理性,並且允許行為人在潛在最優的策略條件下進行實驗或者犯錯誤。如果同制度或者慣例結合起來,那麼進化博弈理論就會同新制度經濟學產生交集。這一領域的代表人物就是H·培頓·揚(H. Peyton Young)。
(二)共同性
根據定義我們可知,主流經濟學范圍之內的思想和方法其共同特點就是享有巨大的聲望和影響力。對於某一特定時期來說,這種聲望和影響力可能是由一個或者若干個主流學派所共有的特質決定的。那麼當今的主流經濟學是怎樣的呢?一些學者已經試圖探討主流經濟學內部的學術共性。但是要想刻畫某一時期的主流經濟學特徵是十分困難的;同樣,我們也很難說清楚這些共同的特性對於前面提到過的聲望和影響力來講有多大的意義。
1.強調數學形式化想要判斷某一種理論或者研究方法是否屬於主流經濟學之列,數學形式化毫無疑問是最為顯著的一個特徵。大多數經濟學家(包括主流與非主流)已經把數學的應用看作是現代主流經濟學與眾不同的特點之一。Lawson認為這種「數學化傾向」是過去50年中主流學科的一個最為重要的顯著性特徵。
在經濟學研究當中使用數學已經成為了一種慣例:經濟學的學術著作和學術論文要想被認為是嚴格(rigor)的話,那麼它就必須採用正式的數學模型。
換言之,只要在正文當中使用了數學方法,就像在計量經濟學中那樣,把數學模型應用於抽象理論構建或者應用性構建,那麼這篇論文就將被認為是嚴格的。但是在目前的經濟學研究當中,一些經濟學論文的作者使用數學模型可能只是想要得到或者部分得到學術圈內的承認和接受而已,至少在論文的形式上能夠得到主流學術圈內的承認。
數學形式化是一種形式主義的方法論,但從一般意義上講,形式主義並不等同於數學上的形式化。現在的問題是在經濟學中過於強調使用數學了,乃至出現了一種把經濟學推向數學公理化的傾向。
而這種公理化傾向更多的是代表經濟學研究方法上的一種規范化特徵,並不代表任何經濟思想觀點,僅僅是把經濟學作為一個技術問題,把它與社會和政治問題的關聯以及對抗分離開來,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導致經濟學的研究過於注重形式而忽視了其本身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所應具有的歷史內涵。
羅伯特·福格爾就提出:「經濟學相對於經濟發展的滯後已超出了其應該的范圍,而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經濟學過多地糾纏於20世紀前1/3左右時間發展起來的各種經濟概念和分析技巧,並在隨後的幾十年中不斷以更為復雜和更一般的數理模型來重新表述。」
當然,也有學者指出,有一些經濟學家並沒有發展出什麼經濟學的數學方法,但是同樣獲得了巨大的聲望和影響力。然而,這種例外如果真的存在的話,實在是少之又少。羅納德·科斯可以算作是其中之一,但是他的主要思想———交易成本,也已被融入到正規的數學模型當中。道格拉斯·諾思也可以算另一個特例,但正如瑞典皇家科學院對學術貢獻所做的評價那樣:諾思同羅伯特·福格爾(RobertFogel)分享諾獎的理由是因為「他們通過運用經濟理論和計量經濟學方法發展了經濟史研究,從而解釋了經濟和制度的變遷」,這兩位獲獎者都認為是計量歷史學的開創者。諾思的貢獻就在於他把經濟史和制度經濟學的研究帶入到更為接近主流經濟學標準的層面上。但實際上,諾思的研究方法同主流經濟學內的新古典和非新古典的研究方法都不太一樣,盡管他已經被授予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但是他的理論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為主流學術圈所接受仍然是一個疑問。
2.個人主義方法論在紛繁復雜的主流經濟學各個學派之間,另外一個能稱得上是主流經濟學共同特徵的就是個人主義方法論了,也稱方法論個人主義。
個人主義方法論思想源於早期具有科學方法論原理意義的原子論假說,原子論假說作為一種方法論思想,認為一切都是可以細分的,整體可以從部分中求得,從而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對事物結構進行理性思考的原則和一個從次一層次去尋求原因的研究方法。它一直在科學研究中占據著主導地位。當前以新古典經濟學為代表的主流經濟學就是建立在牛頓機械主義和還原論、均衡論方法基礎之上的。
新古典經濟學中的「經濟人假設」把任何時代以及不同社會的人都抽象為「理性」和「利己」的人,在「利己」目標的指引下,「經濟人」的行為基於「理性」的算計而與既定的社會結構、社會關系無關,至於為什麼人是「理性」和「利己」的,則被歸結於人類永恆不變的本性。新古典經濟學把人的這種不變的、永恆的本性看成是每個人行為動機的基本原因,而社會經濟運動就是個人行為的加總及其由此產生的結果。這種從個人本性出發的分析思路,便構成了所謂「個人主義方法論」。
單純地把方法論上的個人主義作為主流經濟學的一個特徵還存在著一定的復雜性。因為當前的主流經濟學對於方法論個人主義存在不同程度的修正。以科斯、諾思等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在保留主流經濟學方法論的個人主義和經濟分析範式的同時,以有限理性假設為前提來分析制度的功能、構成及其運行,試圖修正新古典主流經濟學的制度無效率狀況。新制度學派在其演進方法中融入了整體主義方法論,強調經濟的整體大於各個部分的加總,對經濟活動的認識應將注意力從個人和企業轉移到作為演進過程的整個社會。
此外,一些新古典經濟學之外的學派為了在主流經濟學之內爭得一席之地,也採用了對主流經濟學的假設和分析方法進行修正而不是推倒重建的做法。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指出,一個極具洞察力的判斷於幾年前由諾貝爾獎得主卡尼曼得出:(在行為經濟學領域中)(1)一些經濟學家已經運用心理學的文獻來修正標準的(新古典)決策模型,使其更加貼近現實;(2)這種心理學修正主義已經取得了某種程度上的成功,因為它允許主流經濟學保留其經濟學的原子論式的處理方法。
將個人主義方法論作為主流經濟學的一個特徵還是略顯爭議的。通過上面的論述我們可知,當前的個人主義方法論已經開始同整體主義和主觀主義方法論相融合,主流思想並沒有體現出絕對的個人主義。倒是其他的非主流學派,比如新奧地利學派,堅持了徹底的個人主義方法論。米塞斯在其人類行為中對這一方法論命題進行了探討,成為現代奧地利經濟學派方法的基石。米塞斯指出:「所有行為都是人的行為;在個體成員的行為被排除在外後,就不會有社會團體存在的現實性。」。米塞斯認為,集體是不做決策的,只能是個人做決策,這是經濟學方法論的一個基本假設和基礎。奧地利學派也將社會看成是許多個體的機械總和,把每個個體及對財富的主觀評價作為經濟分析的出發點。他們斷言,對任何集體行為的描述都必須從對個人行為的描述開始,個人構成了這些集體,並且使這些集體相互影響。奧地利學派這種極端的原子論式的分析方法在其貨幣、資本、經濟周期等諸多理論領域中都有充分的體現。
3.忽略基礎不確定性當今主流經濟學的另外一個共性特徵是對於基礎不確定性(fundamental uncertainty)的忽略。主流經濟學不考慮歷史時間和不確定性問題,或者把它簡化為邏輯時間和風險問題。這種忽略並不是新古典經濟學中獨有的,同時也存在於當今主流經濟學中其他非新古典的學派當中。盡管這是一項負面的特徵,但它確實存在於主流經濟學特別是新古典傳統之中。由此也引發了一系列關於復雜性、非遍歷性等意義的爭議。雖然一些更為復雜研究方法中也融入了關於基礎不確定性的主張,但這似乎並沒有使之被吸收為主流經濟學的一部分
4. 為什麼經濟學的理論是多樣化的,主流經濟學何以成為主流
這就是對私有制的美妙無限誇大,對自由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盲目崇信,數據(數學模型?經典的經濟學家會直接忽略這種例外的)..
以上是個人看法,高深的數理邏輯也讓普通人對經濟學望而生畏,使經濟學成為被少數所謂精英壟斷的工具。西方經濟學因之而數學化,是指西方主流經濟學。
我自己的看法是:經濟學畢竟開始時是比較抽象的一個學科,而這三個條件恰是西方經濟學的三大基礎:
1、 理性人(經濟人)假設,但因為各個經濟對象都會因各種情況(環境、 對數理分析的偏執。個個絕頂聰明。
3,精於數學運算。似乎除此之外,不論它們與實際有多大差異。同時、 規則具有絕對權威。每個人惟有服從到底,每次判決都能順利執行,即使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學也只是起著修補匠式的作用,則是認為資本主義是最好的人類制度,是永恆存在的真理。每個參與者都必須是完全理性的,以個人利益最大化為目標。這符合個人的某些經驗,是中國那些缺乏常識的經濟學家賴以揚名立萬的「聖經」,習俗,宗教等)的不同而不同,不知道說對了沒有.。現在輿論一味指責他們成為利益集團的代言人,卻不探究其理論本身,恐怕有失公道吧。
它有三個基本假設。
2,是希望對整個社會的經濟現象作出解釋,如果單單就拿其中之一作為例子的話在別的地方就不適用了(比如說在西藏賣豬肉,就算豬肉的供給很多,而豬肉在一般理解上是彈性價格的,為什麼還是賣不好.所以最後這些經濟學的就運用心理學(比如人性自私利己等),卻忽略了另一些經驗,如情感因素的影響,天性中的利他(道德)傾向(源於任何物種都具有繁衍種族的本能),圖形等),加上歷史存在的數據,從而抽取出一種適用於所以國家社會的學科,大名曰:經濟學.。在西方經濟學中,就沒有別的辦法,熱衷於運用各種數學模型,是不足夠說服力的,其實這也是西方世界對數字的偏執,認為一件事如果加上數學模型才算完美.。其根源.其二就是,如果僅僅提出假說或者現象這是抄來的:
這里所謂的西方經濟學
5. 哪些經濟學家對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一般來說,我們通常所說的現代西方經濟學是指:1930年代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西方經濟理論界有重要影響的(主流的)經濟學家的經濟學說或基本理論
經濟學定義
英國經濟學家L.羅賓斯(Robbins):
經濟學是一門科學,它把人類行為作為目的與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資源之間 的關系來研究.
美國經濟學家P.A.薩繆爾森(Samuelson):
經濟學研究人和社會如何作出最終抉擇,來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產性資源在現在或將來生產各種商品,並把商品分配給社會的各個成員或集團以供消費之用.它分析改善資源配置形式所需的代價和可能得到的利益.
經濟學的含義
經濟學作為一門科學和藝術,內容十分廣泛.
「經濟學」一詞在西方具有較廣泛的含義,總結起來至少包括三種領域的文獻:
第一:企業、事業管理的經驗、方法總結.如企業質量管理分析.強調:成完整的研究體系而非一個具體操作方法.特點:偏重於純粹的管理技術.
第二:對某一領域(部門)專題研究成果.如環境經濟學、資源經濟學等.特點:僅涉及經濟生活中的某一特定領域,技術分析較上一類少,經濟理論成分較上一類多些.
第三:經濟理論的研究.主要內容為經濟理論及根據經濟理論指定的經濟政策和有關問題的解決途徑.包括:對經濟的歷史性研究、對經濟問題的研究方法論體系、對經濟現象的純理論研究.
這里涉及的主要是純理論研究中的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且是佔主導地位的.在微觀層面上,研究人們社會如何有效地利用和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的問題,包括消費和生產的一般規律和特點 ;
在宏觀層面上,研究社會經濟如何增長、穩定和發展的問題.
唐姝昕卅靠則袞芬另翟羽逋魏旖薷軹茲查謨虛倩
6. 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基本假設和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可以看成相同嗎
在基本假設上,馬克思認為價值的來源是唯一的,只有勞動才創內造價值,叫做「勞動價值論容」,西方主流經濟學則認為價值來源是多元的,勞動、資本、土地等要素
都創造價值,這是繼承自現代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的觀點,而馬克思是批判了斯密的價值多元論的,稱之為「斯密教條」,但現代主流經濟學承認的是斯密的觀
點。就這一個基本假設,最起碼馬克思的經濟理論沒得到當代主流經濟學的承認。
7. 什麼是主流經濟
所謂主流經濟學,就是御用經濟學。一個國家經濟政策的制定及其走向以該學派的核心理論為基礎。因此主流經濟學就是顯學,主流經濟學家就成為了顯要人物。他們神氣,他們說話有份量,他們瞧不起其他人,這在任何社會、任何制度下都是司空見慣的事,不要大驚小怪。
問題的關鍵是,我們現在所認為的主流經濟學並沒有他們的核心理論,他們的理論也是摸著石頭過河。說得更明白一點,就是在費勁地揣摸到決策者的心思後,迎其所好,從西方經濟學那裡搬來一些新名詞或一些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數學模型來糊弄人。
大家回過頭來看看近20年來我們主流經濟學理論,就可以印證我的觀點。
什麼是MBO
MBO是英文ManagementBuy—out的縮寫,意為管理層收購,主要是指公司的經理層利用借貸所融資本或股權交易收購本公司的一種行為。通過收購使企業的經營者變成了企業的所有者。由於管理層收購在激勵內部人員積極性、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業經營狀況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因而成為20世紀70~80年代流行於歐美國家的一種企業收購方式。對中國企業而言,MBO最大的魅力在於能理清企業產權,實現所有者回歸,建立企業的長期激勵機制,這是中國 MBO最鮮明的特色。
從目前來看,國內進行MBO的作用具體表現在4個方面:一是解決國有企業「所有者缺位」問題,促進國企產權體制改革;二是解決民營企業帶「紅帽子」的歷史遺留問題,實現企業向真正的所有者「回歸」,恢復民營企業的產權真實面目,從而為民營企業的長遠發展掃除產權障礙:三是幫助國有資本從非競爭性行業中逐步退出;四是激勵和約束企業經營者的管理,減少代理成本。由此可見,MBO被賦予了很高的期望。
然而,從國內外的MBO實踐中可以看出,MBO並非適合所有的企業。實施MBO的企業至少要具備三個條件;首先,企業要有一定的管理效率空間;其次,企業處於競爭性較強的行業,如家電和一些成長性較好的高科技企業;第三點是企業要有優秀的管理層團隊,這也是MBO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8. 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理論假設是什麼,(與行為經濟學的矛盾點)
主流假設是「經濟人」的假設,認為人都是理性和自私的。此外還包回括完全信息、效用答最大化及偏好一致等假設。
行為經濟學修正了這些假設,因為很多人類現實的行為和經濟學實驗並不符合這些假設。而行為經濟學很重要的一個假設就是「錨定」,這個是根據心理學的研究結果而得來的。
9. 主流經濟學的局限
主流經濟學家首先忽視了與大眾溝通的方式,不應盲目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我們知道,在西方,主流經濟學引以為豪的有像薩繆爾森、弗里德曼這樣能同一般民眾交流的大家。而從這次民眾對主流經濟學的態度看來,中國的主流經濟學要深入人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老百姓聽到諸如「腐敗能夠增進效率」、「看到城市交通擁擠時,我就感到欣慰了」之類的言語,不是人人都能理解其中的「思想」的。
其次,主流經濟學忽視了公平。
當英國經濟學家瓊·羅賓遜夫人風趣地說「經濟學節約了愛」時,我想她指向的是西方主流經濟學。主流經濟學被認為是一門實證的科學,但其隱含的價值判斷標準是清晰的,即以效率為最高、甚至是唯一的標准。而在社會生活的絕大多數領域,自由競爭是達到最高效率的保障,因此,主流經濟學本質上是一種崇尚優勝劣汰的社會達爾文主義。這樣,對效率的無限推崇使得主流經濟學在相當大程度上忽視了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忽視了公平。在大眾看來,主流經濟學體現了一種嫌貧愛富的邏輯,似乎總是站在既得利益者立場上的。
再次,主流經濟學失去大眾的另一原因源於經濟學研究的層次更加具現實性。
在這次討論中,社會學、歷史學、法學等領域的學者更多地走向了主流經濟學的對立面,這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是由各個學科研究的層次不同而造成的。經濟學之所以是一門顯學,原因之一是經濟學是更加務實的學科,更多地著眼於當前條件下的現實問題,反對做遠離現實的批判。這在整個社會科學的研究中屬於較低的層次。在其他學科在較高層次上對現實提出各種批評時,主流經濟學家要說的是,現階段只能達到這種次優狀態,理想狀態只能漸進地實現。
最後,主流經濟學引起大眾不滿有其客觀的一面。
中國改革前20年基本上可以用增量改革來描述,這一階段的特徵是體制內的人不受損,體制外的人福利增加,從而使改革較少有失利者,幾近於經濟學中沒有受損者的「帕累托改進」。此時,改革較為順利,反對主流經濟學也缺乏現實的理由和群眾基礎,從而使主流經濟學理論得以大量深入地傳播。而進入90年代後期,改革深化到了存量調整階段,這樣出現了大量的利益受損者,在沒有得到應得的、起碼的補償的情況下,他們放大了發自主流經濟學的聲音。
10. 為什麼當代主流經濟學又叫信息經濟學
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世界經濟學最重要的發展之一是信息經濟學逐漸進入主流經濟學,進而成為其最重要的部分之一。1995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3位研究與信息經濟學有關的博弈論的學者,199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英國劍橋大學教授詹姆士莫里斯(J A Mrrlees)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威廉維克瑞(W Vckery)教授,這表明信息經濟學己成為經濟學最具發展前途的領域,它對市場經濟理論的補充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