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政府經濟學的復習提綱
提綱如下:
第一部分 大綱說明
一、課程的性質與任務
《政府經濟學》是人事部中國高級公務員培訓中心與中央廣播電視大學聯合開辦的行政管理專業專科升本科學生學習的一門專業必修課。
本課程72學時,4學分,開設一個學期
本課程的教學任務是:使學生前面了解政府經濟學的基本知識;系統掌握政府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熟悉我國現行政府各項財政及宏觀經濟管理制度,把握政府經濟制度改革的現狀、問題和發展趨勢,使學生具有運用所學知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與相關課程的銜接、配合和分工
政府經濟學屬應運經濟學范疇,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背景知識,同時,作為研究政府經濟行為的科學,與管理學、行政管理學等課程有密切關系。
三、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
1、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密切結合中國實際,簡明系統地向學生講述政府經濟學基本理論及發展規律。
2、採用多種教學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滿足學生學習個性化的要求。
3、安排階段性考核,關注教學過程的監控、評價和反饋。
四、教學方法與形式的建議
1、按照人事部公務員培訓和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的辦學模式,教學以學生自學為主,多種形式的輔導為次。
2、文字教材是教學的根本依據,內容詳盡,結構完整,是學生必備的必讀的文本。
3、音像教材是形象、生動地展現課程內容的輔助教材,它能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課程內容。
4、課堂討論、信件、面授輔導、文字輔助教材等多種教學形式,可以提供及時、有效的學習支持服務,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困難。
5、鼓勵學生創造性思考,可以採用小組討論、互助學習、案例分析、社會調查等形式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6、政府經濟學在中國仍是一門發展中的學科,各項政府經濟管理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及法律、制度等,還處在不斷改革和完善過程中,該課程的教學和學習,必須高度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問題。
五、教學要求的層次
教學要求的分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個層次。教學中要求了解的內容,基本上是考試的基礎部分;要求理解的內容,基本上是考試的主要內容;要求掌握的內容,基本上是教學和考試中的重要內容。
第二部分 媒體使用和教學過程建議
一、教材說明
1、文字教材
本課程以文字教材為基本教材。《政府經濟學》由中央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溫來成博士任主編。它是教學和考試的主要依據。各章要點、復習思考題、參考資料等均附在每章之後,供學員學習參考,不再單獨編寫輔助教材。《政府經濟學》由中國人事出版社出版、發行。
2、音像教材
本課程根據政府經濟學課程的具體內容,配有電視錄象課。每學時50分鍾。音像教材主要講授課程中的重點與難度,並適當拓寬教材內容。
3、IP課件
為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政府經濟學的基本知識,中國高級公務員培訓中心組織編寫製作IP課件。
二、學時分配
教學內容
課內學時
錄像學時
IP課件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現代市場經濟運行中的政府
6
0.5
1
0.5
1
第三章 政府與公共物品供給
6
1
1
第四章 外部效應與政府公共經濟政策
6
1
1
第五章 政府經濟與公共決策
5
1
1
第六章 政府支出概述
5
1
1
第七章 政府購買性支出
4
1
1
第八章 政府轉移性支出
4
1
1
第九章 政府收入概述
5
1
1
第十章 政府稅收收入
5
1
1
第十一章 政府非稅收入
5
1
1
第十二章 政府債務
5
1
1
第十三章 政府預算
5
2
2
第十四章 政府宏觀經濟管理
5
1
1
第十五章 國際間政府經濟關系
6
1
1
學時總數
72
15.5
15.5
第三部分 教學大綱
第一章 導論
一、政府經濟現象
二、政府經濟學概念
三、政府經濟學學習方法
第二章 現代市場經濟運行中的政府
第一節 市場失靈與政府經濟的合理性
一、 市場失靈及其主要表現
二、 政府失靈及其管理
三、 政府經濟職能
第二節 政府經濟中的公平與效率
一、 政府經濟與社會公平
二、 政府經濟與效率
三、 政府經濟管理對公平與效率的選擇
第三節 經濟體制轉軌時期的中國政府經濟及其職能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經濟職能探索
二、經濟體制轉軌時期政府職能轉變的難點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轉變的主要任務
第三章 政府與公共物品供給
第一節 公共物品含義
一、公共物品與私人物品
二、公共物品類別及特徵
第二節 公共物品供給方式選擇
一、公共物品的供求均衡
二、公共物品供給方式
三、公共物品供給與免費搭車問題
第四章 外部效應與政府公共經濟政策
第一節 外部效應
一、外部效應涵義
二、外部效應類別
三、外部效應與市場均衡
第二節 外部效應與政府經濟管理
一、外部效應治理與科斯定理
二、外部負效應與政府矯正政策選擇
三、外部效正應與政府鼓勵政策選擇
第五章 政府經濟行為與公共決策
第一節 公共選擇理論
一、公共選擇
二、直接民主中的公共選擇
三、代儀民主制中的公共選擇
第二節 西方多黨制議會民主制度下的政府經濟決策
一、議會黨派斗爭與政府經濟政策
二、政府預算的審查與批准
三、經濟立法與制衡
第三節 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下的政府經濟決策
一、政府預算的審查與批准
二、政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審查與批准
三、經濟立法與監督
四、法律授權范圍內的政府決策
五、重大政府經濟中的政治民主協商
第六章 政府支出概述
第一節 政府支出規模
一、財政支出規模增長
二、財政支出規模增長成因分析
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支出規模變化實證分析
第二節 政府支出分類
一、按與市場運行機制分類
二、按政府職能分類
三、按支出功能分類
四、按支出經濟性質分類
第三節 政府支出績效評價
一、政府支出績效
二、政府支出績效評價常用方法
第七章 政府購買性支出
第一節 公共投資
一、公共投資與私人投資
二、公共投資范圍
三、公共投資與融資
第二節 公共事業支出
一、公共事業支出性質
二、教育支出
三、科技支出
四、公共衛生支出
五、公共文化支出
六、環境保護支出
第三節 行政管理支出
一、行政管理支出性質
二、行政管理支出內容
三、行政管理支出與行政效率
第四節 國防支出
一、國防支出性質
二、國防支出內容
三、中國國防政策與國防支出
第八章 政府轉移性支出
第一節 社會保障支出
一、 社會保障制度
二、 社會保障支出內容
三、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第二節 財政補貼支出
一、 財政補貼
二、 財政補貼內容
三、 財政補貼管理
第九章 政府收入概述
第一節 政府收入規模
一、政府收入與政府資源配置
二、政府收入規模度量
三、政府收入規模製約因素分析
第二節 政府收入分類
一、按收入形式分類
二、按收入的產業和部門分類
三、按收入的管理體制
第三節 政府收入效應
一、收入效應涵義
二、政府收入的替代效應
三、政府收入的收入效應
第十章 政府稅收收入
第一節 稅收制度要素
一、 稅收及其形式特徵
二、 課稅對象
三、 納稅人
四、 稅率
五、 計稅依據
六、 納稅環節
七、 起征點
八、 免徵額
九、 減免稅
十、 稅收征管
第二節 稅收收入分類
一、按課稅對象的性質分類
二、按能否轉嫁分類
三、按稅種的隸屬關系分類
四、按與價格的關系分類
五、按征稅的計量單位分類
六、按稅收管理體制分類
第三節 稅收轉嫁與歸宿
一、稅收轉嫁
二、稅收轉嫁條件與方式
三、稅收歸宿
第四節 稅收負擔
第十一章 政府非稅收入
第一節 國有資產經營與處置收益
一、國有資產
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
三、國有資產收益
第二節 公共設施使用費收入
一、使用費收入
二、使用費收入與公共定價
三、使用費收入管理
第三節 行政規費收入
一、 行政規費含義
二、 行政規費管理
第四節 其他政府非稅收入
一、 罰沒收入
二、 彩票收入
三、專營收入
第十二章 政府債務
第一節 債務收入分類
一、 債務收入含義
二、 按地債務發行域分類
三、 按期債務限分類
四、 按債務形式分類
五、 按是否流通分類
六、 其他分類方法
第二節 債務發行
一、發行條件
二、發行方法
第三節 債務流通
一、債務流通與公債市場
二、公債市場功能
三、中國公債市場發展
第四節 債務償還及風險管理
一、債務償還方式
二、債務管理常用監測指標
三、債務風險判斷及管理
第十三章 政府預算與預算管理體制
第一節 政府預算概述
一、政府預算涵義
二、政府預算發展
三、政府預算特徵
第二節 政府預算管理體制
一、政府預算管理體制涵義
二、政府預算管理體制內容
三、中國現行政府預算管理體制
第二節 政府預算編制
一、政府預算編制依據
二、政府預算編制准則
三、中國政府預算編制改革
第三節 政府預算執行
一、政府預算執行任務
二、政府預算執行機構
三、政府預算執行調整
第四節 政府決算
一、政府決算涵義
二、政府決算管理
第十四章 政府宏觀經濟管理
第一節 政府宏觀經濟管理政策目標
一、經濟增長
二、保持市場價格平穩
三、收入分配公平
四、充分就業
五、國際收支平衡
第二節 政府宏觀經濟管理工具
一、政府宏觀經濟管理工具概述(經濟、法律、行政)
二、財政政策
三、貨幣政策
四、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第三節 政府產業政策
一、產業政策涵義
二、產業政策在宏觀經濟管理中的地位
三、中國政府現行產業政策要點
第四節 政府區域經濟政策
一、區域經濟政策涵義
二、區域經濟政策在宏觀經濟管理中的地位
三、中國政府現行區域經濟政策要點
第十五章 國際間政府經濟關系
第一節 國際稅收
一、 國際稅收涵義
二、 國際稅收協定
三、 國際稅收管理
第二節 政府外債
一、政府外債種類
二、政府外債功能及其特殊性
三、政府外債風險管理
第三節 國際貿易與投資管理
一、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下的國際貿易與政府管理
二、跨國投資與政府管理
三、國際金融與政府外匯管理
四、對外經濟援助管理
Ⅱ 我想考人大的國民經濟學研究生,請問數學用什麼教材復習最好
你好啊 我是2011年考上的 可網路HI我的
Ⅲ 如何復習高自考國民經濟統計概論
一、試述建立統計指標體系的基本原則。
答:1、建立指標體系的目的必須明確;2、指標體系的內容必須全面、系統;3、指標體系要層次清楚、聯系緊密;4、指標體系要切合實際,具有可操作性。
二、試述資料整理方案的內容。
答:1、確定匯總的指標與綜合表;2、確定分組方法;3、選擇資料匯總的形勢;4、確定資料的審查內容與方法;5、進行歷史資料口徑的調整。
三、試述相關分析的主要作用。
答:1、確定現象之間有無關系;2、確定相關關系的表現形式;3、判定相關關系的密切程度和方向。
四、試述影響人口出生率水平高地的因素。
答:1、人口的性別、年齡構成的影響;2、出生率水平的高地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人口科學文化水平的高地及婦女就業程度均有密切的關系。
五、試述資產負債表的作用。
答:1、能加強宏觀經濟管理和強化宏觀經濟調控;2、能提高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資料的使用價值;3、能滿足國際對比和國際學術交流的需要。
六、試述社會總產值的作用和局限。
答:作用:1、社會總產值反映了物質生產部門生產的總成果;2、社會總產值反映了各物質生產部門之間的經濟技術聯系;3、社會總產值是進行宏觀調控和微觀管理的基礎資料之一。
局限性:受產品中原材料轉移價值大小的影響;專業化協作程度高低和企業組織結構變動的影響。
七、試述商品流轉活動的主要分類。
答:主要有一下三種:
1、按買著與賣者不同分類。買者、賣者主要有生產者、商品專賣者和消費者三類,進行商品交換主要表現為一下六種買賣行為:①生產者將商品賣給商業經營者;②生產者將商品賣給生產資料消費者;③生產者將商品賣給生活資料消費者;④商品經營者將商品賣給商品經營者;⑤商品經營者將商品賣給生產資料經營者;⑥商品經營者將商品賣給生活資料消費者。
以上①④⑤⑥是通過商業部門的商品流轉;②③是不通過商業部門的商品流轉;
2、按買賣行為在生活再生產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分類。可將商品流轉分為:最初商品流轉、中間商品流轉和最終商品流轉。上述①②③屬於最初商品流轉;④屬於中間商品流轉;②③⑤⑥屬於最終商品流轉。
3、按買著購買商品的目的不同分類。可將商品流轉分為商品批發流轉和商品零售流轉。上述①②④⑤屬於商品批發流轉,③⑤屬於商品零售流轉。
以上三中分類中,按買著與賣者的不同分類是最基本的分類。
八、試述海關進出口統計與對外貿易業務統計的區別。
答:1、性質和統計范圍不同;2、統計渠道和匯總方法不同;3、統計商品目錄不同;4、統計時間差別。
九、試述資金流量分析的主要內容。
答:1、分析金融市場的變化情況;2、分析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3、分析積累與消費的關系;4、分析貨幣供應量;5、分析收入分配去向。
十、試述宏觀經濟效益的特點。
答:1、宏觀經濟效益是國民經濟全局的經濟效益,或者說是從有機聯系的整體上來看的經濟效益;2、宏觀經濟效益是社會再生產全過程的經濟效益;3、宏觀經濟效益是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統一的經濟效益;4、宏觀經濟效益是近期和長遠相結合的經濟效益。
十一、試述建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意義。
答:建立新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1、符合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要求;2、符合深化改革的需要;3、符合擴大對外開放的需要;4、符合對國民經濟運行綜合協調和總體平衡的需要。
十二、試述簡單直線回歸分析的特點。
答:1、在回歸方程中,兩個變數有自變數和因變數之分;2、回歸方程的主要作用在於由給定的自變數數值推斷或估計因變數的可能值;3、在無明顯因果關系的兩變數間,可以求出兩個回歸方程;4、回歸方程中自變數的系數為回歸系數,它的正負號分別表示正、負相關;但它的數量值並不表明相關的密切程度;5、計算時對資料的要求是:自變數是確定的值,因變數是隨機的。推算出來的因變數的估計值也只是一個可能數值。
十三、試述抽樣估計的特點和方法。
答:特點:1、它在邏輯上運用歸納推理而不是演繹推理;2、它在方法上運用不確定的概率估計法,而不是運用確定是數學分析法;3、抽樣估計存在抽樣誤差,抽樣誤差總是和抽樣估計的可靠程度聯系在一起。
方法:1、點估計2、區間估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