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消費的外部性定義是什麼
經濟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外部不經濟」,指生產或消費給其他人造成損失,專而其他人卻不屬能得到補償。例如,鋼鐵企業排放的煙霧及含硫氣體損害當地人的財產和健康,但受害者並不能得到補償,這種污染就是一種「外部不經濟」。
如果有可能以某種方式降低活動的水平能使至少一方受益而不使另一方受損失的話,那麼,這種外部不經濟就是帕累托相關的。外部不經濟還可進一步分為兩種具體形式,一是生產上的外部不經濟,如工業生產過程中的廢水廢氣污染農田使農場主受損;二是消費上的外部不經濟,如吸煙造成室內空氣污染等。
另一類稱為外部經濟性,在這種情況下,受影響的一方因為活動而得到好處,因此願意行動一方增加活動的水平。當有可能以某種方式提高活動水平,使得至少一方得到好處而同時又不使任何人受到損失,這時就存在著帕累托相關外部經濟性。同樣外部經濟性也可進一步分為兩種具體形式,一是生產上的外部經濟性,如你種樹別人乘涼;二是消費上的外部經濟性,如你放煙花別人觀賞等。
Ⅱ 經濟學中對消費的分類中,除了自給性消費還有什麼
商品性分類
Ⅲ 消費者均衡的經濟含義是什麼西方經濟學
樓上說的比較官方,我就說的簡單點
比如
你吃一包子花費2元,假設得到效用為10
你吃一頓飯花費20元,假設得到的效用90
那麼你就會感覺吃飯90/20=4.5小於包子10/2=5你會感覺吃飯劃不來,
也許你就會增加吃包子的次數而減少吃飯的次數,當你吃包子次數多了,就不想吃了,就是效用遞減規律,這時你感覺包子帶給你的效應就減為8,這時包子8/2=4那你就感覺吃飯劃得來,當你吃多了,吃飯效用也會下降,那是感覺包子劃得來!
就是說消費者均衡就是MU1/P1=MU2/P2兩件事讓你感覺最一塊錢給你帶來效用相等時就是消費者均衡了!
就是這樣了打字打累了!
Ⅳ 求一本經濟學的入門教科書,比如對經濟,消費,商品,市場,金融等這些基本的經濟概念都作出解釋的。
經濟學基礎(foundations of economics)
作者 David Begg
Stanley Fischer
Rudiger Dornbusch
Ⅳ 什麼是消費水平(定義)
消費水平
從宏觀的角度考察,消費水平就是一定時期內整個社會用於生活消費和服務的規模和水平;從微觀的角度考察,消費水平就是單個消費者一定時期消費的商品和服務所達到的規模與水平。
消費結構
消費結構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人們(包括各種不同類型的消費者和社會集團)在消費過程中所消費的各種不同類型的消費資料(包括勞務)的比例關系。有實物和價值兩種表現形式。實物形式指人們在消費中,消費了一些什麼樣的消費資料,以及它們各自的數量。價值形式指以貨幣表示的人們在消費過程中消費的各種不同類型的消費資料的比例關系 。在現實生活中具體的表現為各項生活支出。
信貸消費
消費者憑信用先取得商品使用權,然後按期歸還貨款以購買商品的消費行為。
基尼系數
基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是義大利經濟學家基尼於1922年提出的,定量測定收入分配差異程度,國際上用來綜合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一個重要分析指標。
其經濟含義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於進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總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數最大為「1」,最小等於「0」。前者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個單位的人全部佔有了;而後者則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平均,即人與人之間收入完全平等,沒有任何差異。但這兩種情況只是在理論上的絕對化形式,在實際生活中一般不會出現。因此,基尼系數的實際數值只能介於0~1之間。
Ⅵ 經濟學可定義為
第二個 選 A
Ⅶ 消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如消費力問題,涉及管理學、人口學、社會學、商品學等多種學科;消費行為問題,涉及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市場學等許多學科但從本質上說,消費問題首先是經濟問題,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社會主義消費經濟學以勞動者的生活消費作為研究主體,以消費者的消費需求與市場信息作為研究的出發點,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作為研究的理論基礎,以消費的實踐與經驗作為研究的依據,以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現代統計學方法作為研究的主要方法。
社會主義消費經濟學通過以下一些基本渠道和環節,闡明消費機能及其運動的規律性:
①在消費與生產、分配、交換的內在聯系中,探討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消費性質、特點,在國民經濟循環中的地位與作用;
②從消費關系和消費力的內在聯系和相互作用中,探討消費者與消費資料、消費服務的矛盾運動和提高消費水平的途徑;
③從消費內部的不同側面即消費需求、消費結構、消費水平、消費方式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相互作用中,探討消費的運動形態和效果評價標准;
④從消費需求、消費行為、消費結構、消費水平及其變動趨勢同社會主義上層建築的相互關聯中,探討國家的發展戰略、方針、政策、計劃、法令對消費的制約和指導作用;
⑤從中國與外國的消費理論與實踐的分析比較中,評價國內外消費經濟學的觀點、方法,探討消費運動的一般形態和一般規律,等等。此外,還可以單獨對微觀的消費活動及其規律進行考察,研究與分析單個消費者、單個消費者家庭的消費心理、消費行為及其對社會生產的影響。
Ⅷ 三個經濟學定義
經濟學是研究價值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規律的理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自然科學、其他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同一的客觀規律。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研究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政治經濟學根據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為了突出某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發從某個側面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用科學方法自覺從整體上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新常態經濟學就是科學經濟學。經濟學的核心是經濟規律。在新常態經濟學看來,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只是經濟規律的展開和具體表現,經濟學的對象應該是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後面的經濟規律與經濟本質,而不是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的,是政治經濟學而不是科學的經濟學。要研究經濟發展的規律就必須從整體上統一研究經濟現象,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是統一的經濟體中對稱的兩個方面,所以在新常態經濟學範式框架中,有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分,沒有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之別;而政治經濟學總是把經濟學分為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
我國經濟學研究對象
生產關系
我國的政治經濟學包括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部分.其研究對象為生產關系及其規律。
資本主義部分以馬克思的(資本論)和列寧的(帝國主義論>為基本內容,研究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社會主義部分缺乏內在的有機聯系,帶有資本主義部分模擬、政策匯編的痕跡。
生產力
我國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學對象應放在研究生產力上。經濟學家熊映悟教授在(生產力經濟學>中認為.自有階級社會以來,勞動階級有兩大特徵:一是政治上無權;二是經濟上貧困。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無產階級做了國家的主人,已經解決了政治上無權問題,我們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上的貧困和落後,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發展生產力。因此,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應是生產力及其規律。
生產關系與生產力混合
這種觀點認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不是孤立的,研究生產關系必須聯系生產力,研究生產力也必須聯系生產關系,不過在經濟學的不同部分,其側重點不同。資本主義部分側重於研究生產關系,社會主義部分側重於研究生產力。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後,在我國陸續出版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概論》、《什麼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書。這些書都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研究對象.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區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的原因、途徑、市場機制、市場體系、市場規律等。
中西結合
這是一種試圖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現代西方經濟學溶為一體的對象理論。該觀點認為,所謂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區分是不敢恭維的。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產生於西方,沒有西方古典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便不會產生;另一方面,當代西方經濟學中的許多理論並不是資本主義的專利,而是人類社會共創的成果,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只有吸收當代優秀的經濟理論.才能豐富和發展.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因此,我們的經濟學應該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概括當今人類優秀的經濟理論成果,綜合出一門新的基礎理論經濟學來。
分類介紹
從研究的范圍來看:宏觀經濟學、中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
從歷史發展來看:家庭經濟學、政治經濟學。
從政府參與經濟發展的方式看:市場經濟、計劃經濟。
從經濟的主體來看:政府經濟(又稱公共經濟或公共部門經濟)、非政府經濟(包括企業經濟等)。
從經濟的研究對象來看:金融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等等。
Ⅸ 消費經濟學的學科定義
消費經濟學 economics of consumption
Ⅹ 在西方經濟學中需求的定義是什麼
經濟學中需求是在一定的時期,在每個價格水平下,消費者願意並且能夠購買的商品數量。
需求可以分為單個需求和市場需求。
單個需求:指單個消費者對某種商品的需求。
市場需求:指消費者全體對某種商品需求的總和。
(10)消費的定義經濟學擴展閱讀:
影響需求量的因素
需求規律的含義:當影響商品需求量的其他因素不變時,商品的需求量隨著商品價格的上升而減少,隨著商品價格下降而增加。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需求規律。只有向右下傾斜的需求曲線才符合需求定理。而吉芬商品與需求定理在邏輯上是不能並存的。
1、商品本身價格。(一般而言,商品的價格與需求量成反方向變動,即價格越高,需求越少,反之則反是。)
2、替代品的價格。當所謂替代品是指使用價值相近,可以互相替代來滿足人們同一需要的商品,比如煤氣和電力等。一般來說,相互替代商品之間某一種商品的價格提高,消費者就會把其需求轉向可以替代的商品上,從而使替代品的需求增加,被替代品的需求減少,反之亦然。
3、互補品的價格。所謂互補品是指使用價值上必須互相補充才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商品,比如汽車和汽油、家用電器和電等。在互補商品之間,其中一種商品的價格上升,需求量降低,會引起另一種商品的需求隨之降低。
4、消費者的收入水平。當消費者的收入提高時,會增加商品的需求量,反之則反是,劣等品除外。
5、消費者的偏好。當消費者對某種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強時,該商品的需求量就會增加,相反偏好程度減弱,需求量就會減少。
6、消費者的預期(對未來商品的價格以及對自己未來收入的預期)。當消費者預期某種商品的價格即將上升時,社會增加對該商品的現期需求量,因為理性的人會在價格上升以前購買產品。反之,就會減少對該商品的預期需求量。同樣的,當消費者預期未來的收入將上升時,將增加對商品的現期需求,反之則會減少對該商品的現期需求。
7、消費者規模。 當消費者的數量增加時,需求隨之增加,反之則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