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經濟學方法論的演繹與歸納
在古典經濟來學源中,英國古典經濟學家採取演繹方法,即從經濟學的基本范疇分析著手,推導出若乾重要的經濟學原理。德國歷史學派的經濟學家們反對這種方法,主張從大量歷史材料的佔有出發,歸納出若干經驗性的論點。後來,英國新古典學派代表人物A.馬歇爾採取折中的態度,以演繹方法為主,兼用歸納方法。
2. 基層領導幹部為什麼要學經濟學方法論
我覺得經濟學一方面是讓那些同志對於大局觀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因為畢竟經濟是整個社會的一大部分。另外,學習經濟也會教給人一些不同的思考方式,比如我們所說的「理性人」,讓人做出更加理性的決定。
3. 在經濟學方法論方面,卡爾·門格爾發表過了怎麼樣的理論
門格爾在經濟學方法論方面也有重大貢獻。根據門格爾的觀點,既然價值來自於個體的感知,那麼經濟學分析必須從研究個體開始。方法論的個人主義的地位開始為人所知。
4. 林毅夫 中國經濟學理論創新有哪些
王見定教授挑戰經濟學突破獎.
(二).申報「經濟學突破獎」的理由
作為統計學突破的最大受益者,非經濟學莫屬。凡對經濟學、經濟史有所了解的人,都會有這樣的共識:統計學幾乎是隨著經濟學的產生而產生,發展而發展。統計學、經濟學的主要奠基人幾乎指向同一人---英國學者威廉·配弟,馬克思稱他為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這絕非是一種巧合,說它是某種必然更適合。經過近400年的變遷,經濟學現已成為世界各國政府、人民關注度最高的科學。而經濟學活動與各種指標幾乎都是通過統計學來計量、分析、預測、決策的,所以「社會統計學與數理統計學的統一理論」必將全面提升經濟學的水平,也必然引起經濟學罕見的大突破。
5. 什麼是經濟學的方法論
傑文斯認為,經濟學研究的是量,如供求規律考察商品的需求和供給的數量及其價格的關系,因而它的性質是一門數學科學;藉助於數學符號及數學推導能夠比文字更為便利地處理經濟學中的量與量之間的復雜關系。
6. 林毅夫老師的論經濟學方法 pdf
7. 林毅夫經濟學告訴我們什麼
比較優勢理論,企業的自生能力,產業轉型和技術升級,多看他的文章。
8. 有沒有關於世界經濟學學習體會
在國內學習經濟學的體會(轉帖)
pilgrim 發表於: 2005-7-03 14:13 來源: 考博網
(北大中心牛人的經驗)
在國內學習經濟學的體會
—— 寫給復旦經濟學本科的學弟學妹
前言
寫給復旦經濟學本科的學弟學妹:
離芝大經濟系的期末考試只有兩周不到了,我這里的很多同學都開始 「 玩命 」 地復習迎考。但我還是很樂意為《經濟學人》投一篇出國前寫的關於學習體會的稿子。因為我本科時也曾和大家一樣,渴望著師兄師姐們在悠悠學習路上能多給我們一點建議和提醒,而且在這份刊物上也曾留下過我自己的歪歪斜斜的學習經濟學的腳印。
放眼國際經濟學界,我們復旦的經濟學人完全有理由感到驕傲,因為世界上最優秀的華人經濟學家中出自復旦的遠比你聽說過的和想像到的還要多,你將驚詫於百年復旦所特有的培養經濟學家的厚重傳統!!然而,要成為一名真正出色的經濟學家,又談何容易!在芝大,我們親眼看著一位位曾光彩照人的畢業於世界頂級名校的助教授數年拼搏之後仍不得不黯然神傷地離開芝大,留下的只是諾獎得主們輕描淡寫的評語:「是的,他(她)的確很優秀,可是以芝大的標准還不夠優秀。 」「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the question!」 學習經濟學並不輕松,但是真的很過癮!!
在國內學習經濟學的體會 * :
在即將遠赴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系求學之時,我有幸成為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以來首位獲得北大研究生 「 學術十傑 」 稱號的學生,心裡當然感到特別高興。轉眼間我在國內接受經濟學教育已有七年了,此間雖然寫過一些小練筆,發表過一些小文章,但是至今我仍然不敢妄稱自己是在做最嚴格標准上的經濟學 「 學術研究 」 ,我更願意說這些只是為將來真正的經濟學研究打基礎。近年來,我們國內的經濟學教學發生著跳躍性的變化,我也很幸運地從這些變化中受益。借應邀為《我在北大作學術》撰寫材料的機會,我也將一些個人的學習體會說來與大家交流。
體會一、主動培養自己對經濟學的興趣
在我所認識的所有學經濟學的同學中,至今我還沒有發現有誰比我對經濟學的興趣更濃。這一點總是讓我覺得特別幸運和幸福,特別是在為申請出國深造准備自我陳訴材料的時候。興趣無疑是最好的老師。正是這種興趣使得我願意比很多同學花更多的時間去閱讀經濟學論文,攻克一道道數學與經濟學習題,去感受學習經濟學的快樂。
我對經濟學的興趣始於本科期間讀經濟學國際大師們的傳記故事,閱讀中感受著大師們普通人的一面,讓我覺得那些諾貝爾獎得主們與我們學生的距離一下子拉得很近很近,並且發現原來這些被奉若神靈的大師們在學生時代也曾經懵懂過,失敗過,甚至小心眼過,然後在良師的提點下才 「 茁壯成長 」 ,而且這些嚴謹的大師們居然也很有幽默感,這實在是一件令人激動而興致倍增的事!正如球迷,歌迷和影迷對於球星,歌星和影星可以娓娓道來那樣,我不知不覺之間也了解了大經濟學家們的生活方式和研究歷程,我的自信心也增強了。很幸運,在國內學習期間我總是能遇見真正做學問的良師和志同道合的益友(見我的碩士論文的英語後記)。當第一次得到著名經濟學家的熱情洋溢的鼓勵時,當看到自己的名字第一次變成經濟學期刊上的鉛字時,當聽到電話里第一次被人誤稱為教授時,當第一次受邀請參加高級的學術會議時,當你的同學與朋友都覺得你將成為一名經濟學家時,你自然而然地就努力起來以爭取 「 理性化 」 師友們的 「 預期 」 。新凱恩斯主義代表人物 Mankiw 教授曾經說:做經濟學研究本身那麼地有趣,更有趣的是居然還會有人給你錢讓你去做。
體會二、首先練好基本功, 「 厚積 」 才能 「 薄發 」 。
在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碩士課程的學習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如果沒有在高級微觀經濟學,高級宏觀經濟學,高級計量經濟學這些標准課程上經受過嚴格訓練的話,那麼就幾乎不太可能做出讓國際經濟學界認可的 「 學術成果 」 。所以在研究生階段如果單純追求在國內雜志發表論文數量而不重視基礎訓練的話,那麼將來的研究就有可能只是低水平重復,缺乏後勁。因為經濟學比其他任何一門社會科學更加接近自然科學 , 只有先學習了基本的科學方法和工具才可能了解和掌握國際最前沿研究,並以此為基礎做出自己的創新。在擔任國內一些頂尖經濟學雜志的匿名審稿人期間,我經常審到一些宣稱自己做出了開創性發現和成果的論文,但實際上這方面的研究在 1950 年代就在國外基本終結了,而且甚至早已是國際上標准教科書中的內容。這充分反映了國內很多經濟學人基礎訓練薄弱的問題。所以,我覺得在北大學經濟學的最大的收獲之一就是學會了坐冷板凳,踏踏實實求解一道道的高級宏微觀習題,去數學繫上數學課。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大師 Lucas 教授就說過他曾學了數以噸記的數學書。客觀地講,在國內的多如牛毛的二三流經濟學雜志上發表文章並不困難。我自己始終覺得在讀經濟學的碩士和博士階段,多去數學系聽幾堂隨機過程或者泛函分析的課程從而充實自己的 「 工具箱 」 要比在國內雜志上多發表幾篇文章更有意義,更有 「 學術 」 價值。我認識的很多優秀的經濟學家都是這么叮囑我的。
體會三、抽時間多練筆,重視 「presentation」 。
一般在學完標准基礎課程以後就開始在專業領域學習並閱讀大量的經典文獻,我覺得在了解基本問題和方法之後,有意識地將自己的某些有意思的想法以規范的方式寫下來,包括相關文獻的綜述以及對自己 「 貢獻 」 的明確界定,然後拿給這個領域的專家教授們去求教,就能從這個過程中學到很多獨立研究的基本功。很多時候,只有我自己先思考過了,嘗試過了,然後才能恍然大悟為什麼在那些經濟學大師們的經濟學模型中採用的是這樣的而不是那樣的假設,才理解到為什麼在某些問題上國際前沿的研究會 「 卡 」 在這里不動了。寫這些文章的目的不是為了在國內雜志上發表,而是為了學習大師們的研究方法,在練習中掌握經濟學建模的基本技能。有時候對一個基本的經濟學模型進行反復 「 臨摹 」 方能體會其內在的魔力。我自己就是這個方法的最大受益者。
寫完習作以後,最好要多爭取機會向老師與同學作報告 (「presentation」) ,這是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功之一。經濟中心每周至少一次的海外訪問學者學術報告讓我不僅了解了很多經濟學領域的前沿研究,而且也漸漸學到了如何做學術報告,如何從別人的批評和建議中吸取精華。在做報告時也要掌握各種方法,這樣在交流中就特別有利於認識自己的不足,擴展自己的視野並改進自己的文章。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我自己有不少習作都改過很多很多遍,在很多學術場合作過報告,聆聽了十幾位國際和國內著名經濟學家的意見。當覺得自己的文章修改得差不多了,然後投給相對較好的匿名審稿雜志的話,還可以得到匿名審稿人的意見。如果寫一篇文章就扔在那裡不改了,或者直接投給二三流的雜志,那麼其實是很可惜的事。現代經濟學研究中如果不善於或者甚至不會做學術報告,而只是自己獨斟獨酌的話,那麼研究水平就會大大地落後。
經濟學論文在強調邏輯嚴謹,行文規范的同時,也要求文字流暢。 Mankiw 教授就曾說到他本科時在普林斯頓大學的寫作課對他後來的經濟學寫作非常有益處。在經濟中心我比較早地開始嘗試用英語寫論文,包括後來的碩士論文。一方面因為我覺得英語是世界頂級雜志的唯一接受語言,另一方面經濟中心所有老師都是海外博士的優勢使我更加珍惜機會向這些老師們學習英語寫作。這對於任何非英語國家的經濟學生來說都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基本功訓練。
在經濟中心的三年對我來說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第一年的標准化課程的學習和考試基本上剝奪了自己的絕大部分課余時間,第三年要完成申請出國留學的一整套紛繁的程序。之間還要抽空考完 TOEFL 和 GRE 甚至 TSE 。所以如何利用好課余時間練習經濟學寫作並且能在國內為數不多的匿名審稿雜志上發表文章就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在國內的匿名審稿雜志上發表論文周期通常要半年以上,在國外較好的匿名審稿雜志上發表文章,周期至少為 1 年兩年。所以能耐住苦,擠時間,願意一遍遍地修改自己的文章的確是一種對自己意志和興趣的考驗。
體會四、多與經濟學家交流甚至合作
我自己的經歷告訴我,要勇於並善於向老師們請教。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和不同的理論研究重心,所以多多聽取各位經濟學者的教誨特別有利於尋求自己的學習和研究風格,及時認識和糾正自己的不足。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詳細地了解優秀的經濟學家是如何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的,遇到理論困難時他們是如何克服的。我永遠都不會忘記,當舉世聞名的經濟學大師,像 Tom Sargent, Paul Romer, Richard Nelson 等美國教授指點我學習數學,熱情地評論我的論文初稿時,我的學術自信心與興趣都陡然提高。與林毅夫老師合作寫論文又讓我切實地感受並學習他那種重視對現實的觀察與歸納能力,與趙耀輝教授討論問題讓我認識到實證研究的重要性,與陳平老師的對話則提醒了我不要放棄從其他學科汲取經濟學思想與方法的嘗試,等等。與經濟學家的交流與接觸還有利於增進自己對國內外經濟學術界的了解,有利於制定適合自己的比較長期的學習與研究規劃,避免走前人的彎路。
--------------------------------------------------------------------------------
* 作者系 96 級世界經濟系本科, 2000 年免試直升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 2003 年進入芝加哥大學經濟系攻讀博士學位。這篇文章是根據作者獲得第五屆 「 許繼杯 」 北京大學研究生 「 學術十傑 」 以後應邀撰寫的材料《我在北大作學術》稍加改編而成的,所以主要側重於研究生經歷。不過希望本科的學弟學妹們覺得閱讀的收益仍然大於成本。
9. 急求《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經濟學分析》(林毅夫)讀後感,500字左右,急求啊,27號就考試了啊!!!
【關鍵詞】: 社會責任感 企業行為 外部性 信息不對稱 文化理念 道德理想 社會大眾 公益行為 有效途徑 正當性
當問到企業是什麼時,很多人往往記住了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的一個觀點:「企業不賺錢是可恥的。」但事實上,他是從社會的角度定位企業的:「企業的目的必須存在於企業本身之外,即必須存在於社會之中,因為企業是社會的一部分。其中含有這樣的意思:企業是為了企業以外的那些需要它的產品和服務的社會上的人群而產生、存在和發展的,並不是為了照顧投資人和在企業中工作的人們的願望或利益而存在的。」
也就是說,如果解決了企業與社會的關系,企業的賺錢才有可能。企業發展雖然會遭遇重大挫折,幾經曲折,但靠著對企業的責任和對社會的愛心,會最終頑強地堅持下來,並在中國市場發展越來越好。
企業在承擔企業社會責任,同時感召龐大的營銷隊伍共同投身社會責任之中。也許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行為,有時候並不能時時被社會所感觸,但營銷人員數量龐大,遍布在社會各階層,更容易被社會觸摸到,會感召到身邊更多的人,進一步改變了社會對直銷業的看法。正如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在《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經濟學分析》一文中指出的,「公益行為,其實不僅是一個富有文化理念的企業的道德理想,是企業成為社會良心維護者的自覺行動,而且也是企業獲得社會承認的有效途徑。」
最後一句,同是河海人,搜索整理不容易,我都給大家做貢獻了,分就給我吧!!!
10. 林毅夫老師對發展經濟學的貢獻有哪些
要說貢獻的話,你看看他的這些書吧,都是他貢獻的觀點:
林毅夫主要作品有:
《制度、技術和中國農業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三聯出版社,1993年。
《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中文簡體字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中文繁體字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5;英文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6;日文版,東京日本評論社,1996;韓文版,漢城白山書社,1996年;法文版,巴黎Economica出版社,1998;越文版,胡志明市,西貢時報出版社,1998。
《中國農業科研優先序》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年。
《充分信息與國有企業改革》,中文簡體字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中文繁體字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7;英文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日文版,東京日本評論社,1998;俄國: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印2000年。
《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增訂版)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聯出版社,1999。
《再論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