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簡述經濟全球化對國際經濟法的影響

簡述經濟全球化對國際經濟法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2-08 15:54:20

㈠ 經濟全球化對國際貿易法的影響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貿易法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動力,無論是國際貿易法律規范還是國際貿易法學理論,國際貿易法都增添了新的內容。

㈡ 經濟全球化及其影響

經濟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的過程。

影響

一、不同資本主義國家

由於世界各國在自然資源、生產力和科技水平、政治經濟制度和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以及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經濟全球化對不同的資本主義國家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二、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機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利於吸引和利用外資,引進世界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實現管理的創新。

2、有利於加速中國工業化進程,提升產業結構。

3、有利於深入地參與國際分工,發揮本國現實和潛在的比較優勢,拓展海外市場。

4、可以抓住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發揮後發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三、跨國公司產生的影響

跨國公司是當今世界經濟中除國家以外最活躍的國際行為主體,是當今世界經濟活動的主要組織者。

1、國公司的發展促進了生產的全球化;

2、跨國公司的發展促進了資本的全球化;

3、跨國公司的發展促進了貿易的全球化;

3、跨國公司的發展促進了技術的全球化。

(2)簡述經濟全球化對國際經濟法的影響擴展閱讀

意義

1、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經濟全球化,可以實現以最有利的條件來進行生產,以最有利的市場來進行銷售,達到世界經濟發展的最優狀態,提高經濟效率,使商品更符合消費者的需要。

2、促進國際分工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市場的不斷擴大和區域統一,使國際分工更加深化,各國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從事能獲得最大限度的比較優勢的產品的生產,擴大生產規模,實現規模效益。

3、促進經濟結構合理優化

促進了經濟結構的合理優化和生產力的較大提高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實現了在全球化范圍內的科技研究和開發,並使現代科學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得到迅速傳播,現代科技創新是世界性的,任何國家的科學技術活動,都必須也只能以世界上現有的科技成果為前進的基礎。

4、促進經濟多極化發展

經濟全球化使國際經濟關系更加復雜,它使以往的國別關系、地區關系發展成為多極關系和全球關系,推動了處理這些關系的國際協調和合作機制的發展,並必然會導致一系列全球性經濟規則的產生,使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國家出讓或放棄部分主權,形成和遵守這些經濟規則。

5、促進發展模式創新

全球化促進生產、資源、人員、貿易、投資和金融等生產要素全球優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6、促進國際利益融合

利益融合既表現在經濟領域,又表現在其他領域;既表現在雙邊領域又表現在多邊領域。國家間經濟相互依賴逐步深化,俱榮俱損局面開始形成。

7、促進安全內涵擴展

安全已從傳統安全領域擴展到非傳統安全領域。恐怖主義、經濟安全、環境惡化、氣候變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國犯罪等非傳統安全問題威脅增大,涉及到經濟、民生、社會和自然等廣泛領域。

8、促進國家主權轉移

全球化促進了國際組織的發展。僅1990至1998年,國際組織就從26656個增至48350個,其中政府間國際組織250多個。

9、推進國際體系轉型

今後幾十年內新的國際體系有可能基本形成,其主要特徵:一是世界格局多極化。二是西方與非西方國家共同主導。

10、推進人類文明進步

人類有可能在全球化、全球性問題、全球利益和全球治理基礎上,形成人類新的共同價值觀念和新的人類文明,打破西方在人類文明中的主導地位,實現對西方文明的總體超越。

㈢ .試述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於強國和弱國,發展中和發達國家,都是個雙刃劍,就看你怎麼認識,怎麼行動。
對於發達國家,經濟的全球化可以使更多的跨國企業「走出去」找到更廣闊的市場,更廉價的勞動力,更加強大的優化資源配置的能力,通過本身的政治、經濟、文化強勢地位達到壓榨更多發展中國家的目的,通過經濟全球化,更容易改變自身不合理經濟層次結構,將高污染、高耗能產業遷出,引進高科技、綠色產業,並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使經濟再次騰
飛。
另外發達國家的經濟因為在全球市場競爭中處於強勢地位,競爭力強,更容易推銷出產品,達到全球壟斷地位。
全球化經濟必然造成世界政治格局震盪,弱國更加沒有發言權,美英等西方國家更容易通過經濟牽制達到干涉別國內政,霸權世界的目的。對發展中國家,是一個巨大的機遇與挑戰,如果能在這個環境中抓住機遇,那麼經濟會更加平穩的發展,政治改革會遇到更少阻力,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會更加強大,與中國類似,經濟騰飛,政治崛起。但對弱國、貧窮國家,將是更加貧窮慘烈的下場。
經濟全球化,改變的是社會中的方方面面,我們的產品便宜了,旅遊去的地方更多了,留學更加便利,企業更容易開拓市場。但不要忘了,全球的經濟一體意味著競爭的加大,意味著我們的敵人可能更多更強。如果我們不能用好其利則必被其傷。

㈣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發展主要有哪些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發展主要的影響:

1、西方發達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主導,能夠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佔有更多的優勢,獲得更多的利益。

2、有利於吸引和利用外資,引進世界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實現管理的創新。

3、有利於加速工業化進程,提升產業結構。能更快地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之中,充分利用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將其技術相對先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生產環節轉移過來,加速工業化進程。根據國內和國際市場的需要,不斷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及出口商品結構,強化經濟競爭力。

(4)簡述經濟全球化對國際經濟法的影響擴展閱讀:

其他影響

1、全球范圍內的通用標準的數目的增長,例如版權法;

2、國際貿易的增長比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更快;

3、跨國公司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上升;

4、全球金融體系的發展;

5、更多的國際間的文化影響,例如通過好萊塢電影的出口;

6、文化多樣性的減少;

7、貧富差距確實擴大;

8、國際旅遊業的發展;

9、各種文化的融合及創新;

10、通過諸如互聯網和電話等的技術使得共享的信息資源不斷增長;

11、移民的增長,包括非法移民。

㈤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有何影響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經濟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和現代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反過來,它具有促進生產力提高和全球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各國可望在全球經濟密切交往中實現資源優勢互補,發揮各自優勢;可望科技成果在全球快速傳播;可望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實現「後發優勢」的寶貴機遇;可望更好地解決環境、資源、人口等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
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是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下進行的,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弊端。
其一,經濟全球化包含著市場經濟的全球化,市場經濟所具有的盲目性、自發性、滯後性等缺點也被全球化了。
其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大國利用經濟全球化推行經濟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在全球范圍內實施資源的不公平分配和不平等的國際貿易。由此,發達國家是最大的受益者,發展中國家總體上處於不利的位置,南北差距加大了。
其三,局部危機極易引起全球化的動盪甚至危機。
經濟全球化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給每個國家都提供了更為寬廣的舞台,另一方面,由於不合理的舊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存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矛盾激化。
二、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的發展
(一)經濟全球化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機遇和挑戰
經濟全球化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機遇:
①國際貿易的加快發展,有利於我國擴大出口,發展對外貿易。
國際金融和國際投資的發展,使我國能夠更好地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一方面可以引進更多資金、技術及先進管理經驗,另一方面也可以「走出去」,參與跨國投資,利用海外資源。
③經濟全球化加速了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的進程,中國可以利用發達國家的產業向全球轉移的機會,加速自己工業化、信息化的進程,使我國的經濟結構不斷改善和升級。
④可以利用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機會改善我國的國際環境和周邊環境等。
當然,經濟全球化對中國來說還意味著挑戰和風險,我們應採取積極的態度,審時度勢,趨利避害。
(二)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①著眼於增強綜合國力,充分發揮我國經濟的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從廣度和深度上擴大對外開放,完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②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國際競爭,既開放國內市場,允許外商進來,又勇敢地走向世界經濟舞台,開拓國際市場,發展開放型經濟。
③以提高效益為中心,優化進出口結構,堅持以質取勝和市場多元化戰略,積極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和引進技術,加強其宏觀調控,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國民經濟素質的提高。
④進一步辦好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
⑤正確處理對外開放同自力更生的關系,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三)積極參與國際市場合作與競爭,提高國際競爭力
從外向型經濟走向開放型經濟,在更廣闊領域和更深層次積極參與國際競爭。不僅要堅持「引進來」的政策,還要採取「走出去」的戰略,充分利用國外的資源、技術、管理經驗和市場。
要發展我國在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中的比較優勢產業。由於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勞力資源豐富的國家,就業壓力大,這就需要重點發揮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的優勢,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
(四)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兩種社會制度的並存與發展
社會主義國家將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與資本主義國家共存和共同發展。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之間,既競爭又合作,既有矛盾斗爭,又要和平共處。社會主義國家要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社會主義國家既要警惕國際反動勢力「和平演變」的陰謀,又要同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科學技術和科技文化交流,吸收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一切科學的有益的東西為我所用,以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㈥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是什麼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是使各國逐步趨近的一種狀態。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道路是曲折的、不平衡的、螺旋式上升的。暫時的倒退與停滯都有可能。當經濟全球化的進展無法滿足各國謀求更廣闊市場的時候,區域經濟一體化就成為補充。

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這種客觀的趨勢是每個民族國家難以把握的,它對各國的經濟發展會產生這樣那樣的效應:正效應或負效應。當一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所獲得的正效應小於負效應時,該國就會對經濟全球化採取抵制或消極的態度,轉而謀求區域經濟一體化。

而大多數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實行對內開放、對外排斥的集體保護政策,這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是一種不利的影響。然而,正因為經濟全球化的進展艱難,所以,如果沒有區域經濟一體化,許多國家走進世界市場、提高對外開放就會成為不可企及的事。

(6)簡述經濟全球化對國際經濟法的影響擴展閱讀:

經濟全球化形成與發展成因

根本上是源於社會化大生產超出國界的限制,經濟當事人在巨大的生產力面前越來越需要從國際上尋求需求與供給兩方面的市場,從世界范圍內進行資源優化配置既是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從跨國公司到中小企業生存發展的需要。

在此基礎上,各國在推動商品、服務和資本的自由流動方面逐漸取得共識;多邊貿易體系從關貿總協定發展到世貿組織,各國越來越將政策朝著貿易和投資壁壘減少的方向改進。這些都推動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在經濟全球化趨勢發展的同時,區域經濟一體化也在形成和發展。

㈦ 試述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在全球政治經濟金融體系變動不居的今天,全球化還能夠按照其既定的方式推進下去嗎?環顧當前的世界,美國對恐怖主義宣戰,阿根廷的金融體系陷入崩塌,全球經濟陷入衰退,都不斷地給我們提出這樣的疑問。

一 當前全球化的進程面臨停滯的挑戰

縱觀全球近百年的現代化發展歷程,全球范圍內的主要經濟體、以及相當數量的發展中國家幾乎同時陷入衰退的困境,而且不斷有惡化的趨勢,這種狀況應當說還是第一次。

與此相對應,作為全球化象徵的國際貿易和資本流動也陷入停滯狀態:根據聯合國貿發組織的統計,全球貿易在1990年以來保持了平均7%的增長率,在2000年的增長率也達到12%,但是在2001年全球貿易的增長則基本上陷入停滯;外國直接投資也基本上是停步不前,2000年外國直接投資達到1.3萬億,2001年則不到2000年的一半。

如果說全球貿易和投資的下滑只是反映了全球經濟周期的波動的話,那麼,美國911事件和阿根廷金融危機則使得人們對於全球化的方向表示懷疑。911事件顯示,在貿易和投資全球實現一體化的同時,恐怖分子同樣可以利用全球化的網路在全球范圍內調動和運用其資源來從事恐怖活動,使得恐怖活動同樣也實現了全球化。至於阿根廷,在此次金融危機爆發之前一直可以說是積極推進經濟全球化的一個榜樣:在1990年以來,阿根廷放棄了貿易限制,對外資開放了資本市場,允許銀行進入阿根廷的銀行、港口等各個行業;但是,在2001年12月,阿根廷在累積了1550億美元的外債之後無法償還,高額外債引發的債務危機迅速衍生為全面的經濟和政治危機。

在全球化不斷推進的歷史上,並不總是勢如破竹地向前推進的,在許多特定的情況下,全球化可能會出現停滯,有的時候還可能出現倒退。例如1914年當時正在迅速推進的全球化就為世界性的戰爭所打斷,1930年後全球化也一度為經濟大蕭條所中斷。

在當前的環境下,是否會出現投資和貿易的持續下滑,是否會出現對於市場開放的恢復管制,都直接影響到全球化的進程。

一種可能的預測就是,如果在當前復雜的環境下對於全球化的相關問題處理失當,全球化就可能會在當前這個敏感的發展階段再次陷入停滯的境地。

二 2001年的一系列危機性事件對於全球化的沖擊基本上是可以承受的

反觀2001年的主要國際性事件,美國對恐怖分子宣戰,可能會通過不同的渠道增大全球化的成本:保險費上升、港口運輸成本提高、飛行檢查更為嚴格等等。據摩根·斯坦利公司的測算,美國公司2000年的商業保險金額約為1480億美元,在2002年則可能會達到2100億美元到2400億美元之間。同時,世界銀行也測算指出,911事件之後,飛行運輸的成本平均約上升15%左右。這些都可能會對全球化形成沖擊。

不過,從目前的市場走勢看,當前國際市場上對於恐怖事件以及阿根廷危機對於全球化的沖擊可能有誇大之嫌。在國際貿易中,主要貨物的運輸是通過海上進行的,飛行成本對於國際貿易的沖擊影響;即使是港口運輸成本上升較為明顯的南非,其貿易規模也沒有見到明顯的下降;911事件導致的全球保險費的上升在整個運輸成本中所佔的比率也是十分有限的。

同樣,911恐怖事件也並沒有在實質上減慢全球投資的步伐。進一步的分析可以看出,2001年外國直接投資之所以大幅降低,主要是因為發達國家的兼並收購活動明顯趨緩所致,而發達國家兼並收購活動的減緩則部分是因為發達國家股票市場價格下滑所導致的;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即使受到外部的嚴峻沖擊,流向發展中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並沒有明顯減少,根據聯合國貿發組織的統計,2000年流向發展中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為2400億美元,2001年則僅僅是輕微下滑到2250億美元。

一些個別公司的案例確實顯示部分公司在收縮海外投資,例如,世界著名的投資銀行美林銀行和摩根·斯坦利公司就正在撤出日本市場。但是,這常常時個別公司基於特定市場環境作出的決策,並沒有成為一個普遍的趨勢。聯合國最近的一個調查顯示,有70%的受調查公司打算在未來的3年內增大海外投資規模和雇員數量。著名的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最近對於美國主要跨國公司的調查顯示,有27%的公司打算在新的一年增大對外投資,而在911事件之前這一比率僅僅為17%。

如果將銀行貸款、債權發行、跨境股票投資等形式的金融資產綜合起來考察,從統計數據上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受到的影響相當顯著。代表國際主要金融機構的國際金融協會(IIF)最近發表的統計報告顯示,29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國際資本凈流出在2001年達到300億美元。這個數據看起來龐大,但是,從結構上這主要是爆發危機的阿根廷和土耳其的資本流出;從歷史角度看,在過去四年中,發展中國家吸收的這類熱錢性質的國際資本的規模僅僅為190億美元,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1988年的俄羅斯金融危機已經使得這些國際投機熱錢如驚弓之鳥了;事實上,據統計,在1994年到1997年間,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吸收的這類投機性熱錢的規模達到6550億美元。

有的金融機構強調,少數發展中國家爆發的金融危機可能還會對國際資本市場形成沖擊,但是,從總體上看,2001年的國際資本市場在經歷了各種沖擊之後還是基本平穩的,主要發展中國家的股票和匯率穩中有升。事實上,國際金融市場在經歷了1988年的俄羅斯金融危機之後,對於新興市場的風險和危機的識別能力明顯提高。1988年俄羅斯的金融危機之所以對國際資本市場形成顯著的沖擊,主要是因為國際市場對於俄羅斯的違約缺乏基本的預警而驚惶失措;與此形成對照的是阿根廷的金融危機可以說是言之已久,國際投資者已經有足夠的時間將可能爆發的金融危機帶來的沖擊降低了可以接受的水平。國際債券市場也變得更為挑剔,近年來能夠進入國際債券市場籌資的,基本上集中在少數幾個風險程度相對較低的國家和地區,風險較高的國家實際上已經很難通過國際債券市場方便地籌集資本。

三 目前的全球化並不是全球意義上均衡推進的,而是一種選擇性的現象

盡管國際金融市場在2001年成功地抵禦了多次危機的沖擊,全球化的收益在世界各國的分布並不是均衡的,用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的話來說,「目前的全球一體化只是一種選擇性的現象,有的國家獲益,有的國家則沒有。」

從傳統的貿易和投資角度來考察,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分析,全球范圍內主要有24個國家和地區、覆蓋30億人口左右的區域在全球化中獲益,在1990年以來,這些國家的人均GDP增長達到5%,而同期發達國家的增長率為2%。與此相對,還有接近20億人口(主要在非洲和穆斯林國家)部分分享全球化的好處,這些被稱為是「非全球化國家」(non-globalising countries)近年來的人均GDP每年平均下降1%左右。

因此,全球化的進程實際上並不是真正在全球意義上推進的,世界范圍內有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口被拋棄在全球化的進程之外,2001年的恐怖事件和金融危機更大程度上加劇了這些「非全球化國家」的處境。例如,2001年全球經濟下滑推動石油和可可等農產品價格的下滑,而這些產品是所謂「非全球化國家」的主要出口產品;「非全球化國家」中的一些國家比較依賴旅遊業,911事件對這些國家的旅遊業的沖擊加劇了其經濟困境。

全球化的推進,使得跨國公司能夠在全球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獲取巨額的利潤,與此形成對照的是,發展中國家從全球化中也獲得了不少的益處,其經濟增長有所改善,人民收入有所提高,但是,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卻在事實上擴大了。據世界銀行統計,1983年低收入發展中國家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高收入發達工業化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2.4%,即後者等於前者的43倍;到了1994年,這一比例降低為1.6%,即後者為前者的62倍。

另外的統計顯示,居住在63個發展中國家的佔世界人口60%的人僅得到世界收入的6%,人均每天不足2美元。.....
http://lunwen.bosse.com/content/2006-2-27/10380.html

㈧ 簡述經濟全球化對不同國家所帶來的影響如何

經濟全球化為各國提供了相同的發展機會,但帶來的後果是不一樣的。由於發達國家在資金、專技術、市場機制等屬方面佔有明顯優勢,所以發達國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對發展中國家來說,雖然有同樣的機會,但由於自身在資金、技術、市場機制等方面的劣勢,在激烈的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因此要抓住機遇,趨利避害,制定合理對策迎接挑戰。
對於美國這樣的霸權主義國家是一個危機,因為市場的份額被人佔去了。
對於歐洲,主要是歐盟,有很大的優勢,促進的歐洲經濟的發展,更加使歐洲在世界上的地位增加,政治地位也提高,對全球和平進展也有好處。
對於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有自主發展能力的)即是機遇也是挑戰。機遇是市場大了,出口多了,有利於中國的發展,但挑戰是中國的民族企業要遭受跨國公司的競爭,必須要加大創新,增強自己的實力。
對於一些落後的國家地區,是一個危機,世界貧富差距增大,國際經濟公平正義更難發展。

閱讀全文

與簡述經濟全球化對國際經濟法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