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誠實守信的現實意義
黨的十六大在闡述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時提出,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也指出,「增強全社會的信用意識,政府、企事業單位和個人都要把誠實守信作為基本行為准則。」明確提出在道德建設中要以「誠實守信為重點」的指導思想,這是對我國當前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的一個重要論斷,是針對公民道德建設的實際情況和問題而得出的一個有針對性的結論。
「誠實守信」是當前道德建設的重點
社會主義社會的道德建設,是一個包括道德核心(為人民服務)、道德原則(集體主義)和各種道德規范的龐大體系。這個體系涵蓋了道德生活的所有方面,包括「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三大領域中各種人倫關系的要求。在「二十字基本道德規范」中,更突出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等10個基本規范。為什麼黨的十六大在闡述加強道德建設時又提出要「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呢?
道德建設和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使道德核心、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轉化為人們的內心信念,並能把它付諸實踐。道德教育不但要使人們懂得什麼是道德的,什麼是不道德的,更重要的是,要以誠摯、真實的態度,把道德要求化為自己的行動。古人認為:「履,德之基也」(《周易·爻辭下》),「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荀子·大略》),把能否實踐道德作為道德建設的根本。因此,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道德的核心、原則和規范,是道德建設和道德教育能否收到實際效果的決定環節。能夠做到「誠實守信」,身體力行道德規范,我們的道德建設就必然取得愈來愈大的進展;不能做到「誠實守信」,我們的道德建設就會淪為空談,人們的素質也就不可能得到提高。在當前,我國一些地方的道德失范現象,歸根到底,都是同失去了「誠實守信」有重要關系,而要改變這種現象,就必須從加強「誠實守信」的建設入手。
「言行一致」、「身體力行」,以老老實實的態度來履行道德規范的要求,這可以說是加強道德建設的卓識遠見。
「誠實守信」是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以誠實守信為重點」,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道德建設的一個重要要求,是提高人們的思想素質、改善社會風尚、保障經濟秩序良性運行的支撐。加強誠信建設,日益成為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所謂「誠實」,就是說老實話、辦老實事,不弄虛作假,不隱瞞欺騙,不自欺欺人,表裡如一。所謂「守信」,就是要「講信用」、「守諾言」,也就是要「言而有信」、「誠實不欺」等等。
「誠實守信」是人和人之間正常交往、社會生活能夠穩定、經濟秩序得以保持和發展的重要力量。對一個人來說,「誠實守信」既是一種道德品質和道德信念,也是每個公民的道德責任,更是一種崇高的「人格力量」。對一個企業和團體來說,它是一種「形象」,一種「品牌,一種信譽,一個使企業興旺發達的基礎。對一個國家和政府來說,「誠實守信」是「國格」的體現,對國內,它是人民擁護政府、支持政府、贊成政府的一個重要的支撐;對國際,它是顯示國家地位和國家尊嚴的象徵,是國家自立自強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力量,也是良好「國際形象」和「國際信譽」的標志。從經濟生活來看,「誠實守信」是經濟秩序的基石,是企業的「立身之本」和一種「無形的資產」;從政治道德來看,「誠實守信」是一種極其重要的「品性」,是「政治意識」和「責任意識」的體現,是一個從政者必須具有的「道德品性」和「政治素質」;從人際關系來看,「誠實守信」是人和人在社會交往中最根本的道德規范,也是一個人最主要的道德品質,人們在交往中,相互信任是相處的基礎,其關鍵就在於「誠實守信」。
在現代社會中,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誠實守信」在社會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建設和道德風尚等各個方面,日益顯示出它的重要地位。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思想,寄希望於政治上的「誠實守信」;經濟秩序的正常運行,迫切要求「誠實守信」;人民群眾的相互交往,熱切地呼喚「誠實守信」;社會的道德失范,亟需「誠實守信」來予以匡正。在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的同時,加強誠信建設體現了「法治」和「德治」、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相輔相成。
「誠實守信」是建立市場經濟秩序的基石
市場經濟,是交換經濟、競爭經濟,又是一種契約經濟。因此,如何保證契約雙方履行自己的義務,是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關鍵。一方面,我們強調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用「法律」的手段,來維護市場的「秩序」;同時,我們還必須用道德的力量,以「誠信」的道德覺悟,來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市場經濟的健康運行,不僅靠對違法者的懲處;更重要的,要使大多數參與競爭的人,能夠成為競爭中的守法者,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如果沒有道德教育,沒有榮辱觀念,沒有羞恥之心,都信奉「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價值觀念,人們就會想方設法以各種手段獲取利益,人和人之間的交往就無法進行。社會失去了「誠實守信」的道德基石,失去了「誠實守信」為榮、「背信棄義」為恥的輿論氛圍,市場經濟的正常秩序是根本無法建立起來的。「法治」和「刑罰」著重於懲罰那些已經違法犯罪的人;而道德教育和「德治」則著重於對違法犯罪前的教育和預防。
在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中,在最大利益的誘惑與驅動下,只有使參與競爭的大多數人自覺守法,才能夠避免「法不責眾」的混亂局面,才能真正發揮法律的作用,才能保證市場經濟秩序的正常運行。
在社會主義社會中,「誠實守信」對克服「市場」的消極方面和負面影響、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向前發展,有著特殊的指向作用。
我國「市場」發展中的消極因素,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滋生,已經在對我國的市場經濟秩序,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在經濟交往中,假冒偽劣、欺詐欺騙、坑蒙拐騙、偷稅漏稅的歪風,制約著經濟的發展。統計、審計、財務、會計工作中,也出現了弄虛作假、欺上瞞下、無中生有、以假亂真的腐敗現象。的確,由於欺騙欺詐現象屢禁不止和不斷蔓延,已成出現了所謂「信用缺失」、「信用危機」的現象,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一大「公害」。這種情況,是不可能僅僅靠「法治」來解決的,它還必須通過社會主義的「誠實守信」教育和社會主義正確價值導向來引導和克服。
「誠實守信」是一切職業道德的「立足點」
在公民道德建設中,把「誠實守信」融入到職業道德的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使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都能在各自的職業中,培養誠實守信的觀念,忠誠於自己從事的職業,信守自己的承諾。「職業道德」總的要求是「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而「誠實守信」是其中的「立足點」。
一個政府的幹部、一個國家的公務員,從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一言一行,應當切實體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對上級、對下級、對老百姓「誠實守信」,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如果對上虛報成績、弄虛作假,隱瞞缺點、掩蓋錯誤;對下只說不做、言而無信,說的是為人民服務,而做的是為自己的陞官發財著想,就必然走向腐敗。
一個企業的工作人員,如果能夠樹立起「誠信為本」、「童叟無欺」的形象,企業就能夠不斷發展壯大。一些企業之所以能興旺發達,走出中國,在世界市場佔有重要地位,盡管原因很多,但「以誠信為本」,是其中的一個決定的因素;相反,如果為了追求最大利潤而弄虛作假、以次充好、假冒偽劣和不講信用,盡管也可能得利於一時,但最終必將身敗名裂、自食其果。在前一段時期,我國的一些地方、企業和個人,曾以失去「誠實守信」而導致「信譽掃地」,在經濟上、形象上蒙受了重大損失。一些地方和企業,「痛定思痛」,不得不以更大的代價,重新鑄造自己「誠實守信」形象,這個沉痛教訓,是值得認真吸取的。
一個教育工作者、一個教師,不但要「傳道、授業、解惑」,而且要「為人師表」、「言傳身教」。不論在教學工作和科研工作中,都要忠於職守、熱愛專業、認真負責、老老實實,決不能敷衍塞責、虛華浮誇、弄虛作假、得過且過。「誠實守信」既是一種道德品質,更是一種「高尚人格」,每一個教師,不但要以自己的知識、智慧和才能來教育學生,而且要以自己的「人格力量」來啟迪學生、感召學生。作為「靈魂工程師」的教師,決不能為了追逐「名利」而弄虛作假,而應當以「誠實守信」的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來啟迪學生,通過潛移默化來培養學生的思想素質和道德素質。漢代的著名思想家楊雄在他的《法言》中說:「師者,人之模範也」,提出了教師在「做人」上的「模範」作用,強調了對教師的道德品質的要求。從一定意義上,教育者的「身教」比「言傳」更為重要。「身教重於言傳」,「身教高於言傳」。每一個教師,不但要以自己的知識和才能來傳授知識,更要以自己的「道德品質」來感染和激勵學生。
同樣,不論從事任何職業,我們都要把「誠實守信」融入到職業道德的具體要求之中,使其成為一切職業道德的「立足點」,提高職業人員的思想素質和道德素質。
B. 銳意進取,誠實守信在現代經濟生活中的意義
在日常的交往中,人們喜歡交朋友、找夥伴,但關鍵是雙方是否相互信任。而這個"信任"的前提是"信用","信用"是基礎,"信任"是成就。譬如:1984年有一個體業主李某想在原有的基礎上開一小型服裝生產廠,但心有餘有而力不足,本錢不夠,當時李某向好多人家借都不肯,原因是,由於改革開放剛開始,當時是以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為主導,一個小小個體戶想開廠,有點痴心妄想。後來有兩個人借給他3萬元錢,一個是朋友陶某,另一個是鄰居何某,借款時只憑一句話:"保證一年之後連本帶息雙手捧還"。到了次年同月,李某由於經營上的問題,虧損了2萬多元,不要說還債,就連生產也很難進行,怎麼辦,李某為了當時的承諾,用高利貸的辦法又向他人借了5萬元,先還債,剩下的繼續開工,陶某、何某都得到了應得的錢。當陶何兩人得知上述事後,深為感動。到了1998年春天,李又向陶何兩人借了25萬元,這時兩人爽快地答應了。而李某又一次在事業上成功了,當問其原因時,李某堅定地說,關鍵是一個人的"信用"。
"信用"以傳統的方式,顯現了非凡的力量。信用指的是某個"個體"能夠履行預約、實踐諾言的一種有效的無形的行為范疇。人們通常習慣地用"講不講信用"來對某個"個體"進行道德水準評判。一個人心地善良,容易被人接受,講信用的人對別人、朋友十分忠誠,別人有困難,毫不猶豫地伸出援助之手,講信用的人有一種犧牲精神,為了他人會放棄自己的利益,也不會讓他人給自己的形象或名譽遭受損害,有句老話"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就是這個道理。當今社會,類似某裝潢公司或某葯店的這種不講信用的情況畢竟少數,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種人多起來,勢必動搖一個社會的穩定基礎。如果人人不講"信用",彼此互不信任,社會還能向前發展嗎?講信用是起碼的社會道德,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則。為此,在當今社會市場經濟中"信用"是一種資本,更是一種無形資產,它無所不在,它與生活息息相關。
C. 運用經濟常識,簡要說明市場經濟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信用經濟
市場經濟在一定抄意義上說就是襲信用經濟。
(1)市場經濟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信用經濟。誠實守信是現代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如果誠信缺失就會導致市場經濟秩序混亂、交易萎縮、坑蒙拐騙盛行,進而導致投資不足,經濟衰退。
(2)良好的信用制度對市場經濟的運行和發展起著保障和促進作用。形成一個以道德為支撐、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是規范市場經濟的治本之策。
D. 材料一:市場經濟在一定意義上說是信用經濟。沒有信用,就沒有秩序,市場經濟就不能健康發展。建立健全社
(1)誠實守信是現代市場經濟正常運行必不可少的條件。誠信缺失會導致市場秩序混亂、坑蒙回拐騙盛行答,進而導致投資不足、交易萎縮、經濟衰退。從這種意義上講,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5分)
(2)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規范和引導。國家必須通過制定和運用經濟法規來調節經濟活動。因此市場經濟又是一種法制經濟。(5分) (3)題中觀點看到了市場經濟具有信用性的一面,忽視了其法制性的另一方面,因而是片面的。(1分) E. 堅持誠信對經濟社會的發展有何現實意義
經濟社會的發展是靠人來推動的,如果人失去了誠信,社會就不健康發展。 F. 市場經濟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信用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法制經濟與信用經濟的有機統一。「守法」與「誠信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屬的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沒有信用,就沒有秩序,市場經濟就不能健康發展」。誠實信用是法制社會的道德規范,同時也是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石。可以有效促進市場經濟健康有序地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G. 經濟學意義上的「信用」與日常生活和道德規范里的「信用」有沒有關系是什麼關系 有關系,道德范疇中的「信用」指的是誠信,是經濟主體通過誠實履行自己承諾而取得他人的信任。從經濟意義上看,信用的含義就轉化和延伸為以借貸為特徵的經濟行為,是以還本付息為條件的,體現著特定的經濟關系。 它既區別於般商品貨幣交換的價值運動形式,又區別於財政分配等其他特殊的價值運動形式,是不發生所有權變化的價值單方面的暫時讓渡或轉移。這兩個范疇的信用密切相關。誠信是交易、支付和借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基礎。 借貸活動是以收回為條件的付出,或以歸還為義務的取得;而且貨者之所以貸出,是因為有權取得利息,借者之所以可能借入,是因為承擔了支付利息的義務。如果沒有當事人之間的最基本的信任,就不會發生借貸活動。 誠信是借貸活動的基礎。如果失信成為信用行為中的主導方面,借貸活動就會萎縮甚至中斷。而借貸活動的發展,使得經濟活動參與者日益意識到誠信的重要性,進而使誠信成為經濟生活的重要准則之一。 (7)從經濟學意義講信用就是誠實守信擴展閱讀: 信用經濟 信用關系無處不在。現代經濟關系的方方面面、時時處處都打著債權債務的信用關系的烙印,商品貨幣關系覆蓋整個社會。信用貨幣代表著央行對貨幣持有者的負債,而持有貨幣就是擁有債權,貨幣從金屬貨幣發展為信用貨幣也就意味著信用關系覆蓋著整個社會。 不僅在發達工業化國家,就是在發展中國家,債權債務關系的存在,都是極其普遍的現象。對於企業經營單位來說,借債與放債,也都是不可缺少的。 在國內的經濟聯系中是這樣,在國際經濟聯系中更是這樣。政府幾乎沒有不發行債券的,而各國政府對外國政府,往往是既借債又放債,銀行通過辦理個人儲蓄,吸收企業、政府存款,發放貸款來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個人依靠分期付款購買耐用消費品及房屋。 在經濟不發達的過去,負債是不光彩的事情,現在則相反,若能獲取信貸,正說明有較高信譽。 H. 張維迎先生他說從我們經濟學講誠信是放棄眼前的小利益,謀取將來的大利益 誠信是為了謀求將來的利益,這是沒錯的。但是講究誠信也不一定就會損失眼前的小利益啊。 I. 人講的信用是什麼啊 信用是指我們過復去的履制行承諾的正面記錄,它還是一種行為藝術,是一種人人可以嘗試與自我管理的行為管理模式。 信用是長時間積累的信任和誠信度。信用是難得易失的。費十年功夫積累的信用,往往由於一時一事的言行而失掉。 從倫理道德層面看:信用主要是指參與社會和經濟活動的當事人之間所建立起來的、以誠實守信為道德基礎的「踐約」行為。 從法律層面來看:《民法通則》中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守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守信的原則」;《合同法》中要求「當事人對他人誠實不欺,講求信用、恪守諾言,並且在合同的內容、意義及適用等方面產生糾紛時要依據誠實信用原則來解釋合同」。 從經濟學層面看:信用是指在商品交換或者其他經濟活動中授信人在充分信任受信人能夠實現其承諾的基礎上,用契約關系向受信人放貸,並保障自己的本金能夠迴流和增值的價值運動。 信用的基本形式:1、公共信用 2、企業信用 3、消費者個人信用 與從經濟學意義講信用就是誠實守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