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公共經濟學第三方支付

公共經濟學第三方支付

發布時間:2021-02-10 00:04:57

⑴ 公共經濟學簡答題

社會產品來可以分三類:自公共產品、私人產品、准公共產品。

私人產品:消費者支付了一定費用就獲得了其所有權。並具有排斥他人消費的物品與服務。

公共產品:是指那些消費不具有排他性但收費存在困難的產品。特點是一些人對這一產品的消費不會影響另一些人對它的消費,具有非競爭性;某些人對這一產品的利用,不會排斥另一些人對它的利用,具有非排他性。一般由政府或社會團體提供。

⑵ 公共經濟學簡答題什麼是稅收公平原則,衡量稅收公平的標准有哪些

一、稅收公平原則

稅收公平原則是稅收原則之一。它是關於稅收負擔公平地分配於各納稅人的原則,即國家征稅要使每個納稅人隨的負擔與其經濟狀況相適當,並使各納稅人之間的負擔水平保持平衡。

公平稅負原則曾被亞當·斯密列於稅收四大原則之首。公平包括公正、平等、合理等。公平稅負原則包括橫向公平和縱向公平兩重含義:橫向公平要求經濟條件相同的納稅人負擔數額相同的稅收;縱向公平要求經濟條件不同的人負擔不同數額的稅收。

西方經濟學家曾就稅收如何公平地分配於納稅人,提出過諸多觀點,大體可歸納為以下幾種:

(1)受益負擔公平說。亦稱「受益原則」。如亞當·斯密、盧梭等人曾根據社會契約論和稅收交換學說,提出過的受益原則。其認為,凡是受自政府提供的福利多的多納稅,這才是公平。

即根據納稅人從政府提供服務所享受利益的多少,判定其應納多少稅和其稅負應為多大。享受利益多的多納稅,享受利益少的少納稅,不享受利益的不納稅。

(2)天賦能力公平說。這是一種較為古老的公平學說,其依據人們的天賦基礎准則,即征稅應不妨礙人們按天賦才能進行收入分配。如果人們的稅後收入符合人們的天賦能力差別,則稅收是公平的。

(3)最小犧牲或最大效用說。即若征稅後能使社會的收入獲得最大效用的,稅收就是公平的。

(4)量能負擔說。亦稱「支付能力說」。即根據納稅人的納稅能力,判定其納多少稅或其稅收負擔多大。納稅能力大的多納稅,納稅能力小的少納稅,無納稅則不納稅。

近代,由於西方社會財富和個人所得分配日趨不均,稅收作為矯正收入分配懸殊差距的作用也日趨重要,公平稅負原則也日益受到重視。更多的西方經濟學者認為,稅收按每個人的納稅小來負擔才是公平的。稅負公平問題是稅收理論中的關鍵問題之一,是稅收制度設計的基本准則。

二、衡量稅收公平原則

1、受益標准受益標准亦稱「利益說」,即根據納稅人從政府所提供公共服務中獲得效益的多少,判定其應納多少稅或其稅負應為多大。獲得效益多者應多納稅,獲得效益少者可以少納稅,不獲得效益者則不納稅。

從表面上看,這一原則有一定的合理性。既然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償付從私人經濟中所得到的商品和勞務,那麼人們也應對具有公益性的政府支出,按照其獲得效益的多少做出相應分攤。

如果稅收不是按照納稅人享受政府支出效益的多少來課征的,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就成為對使用者的一種補助金。因為有些人享受這種服務是在其他人蒙受損失的情況下進行的。

它只能用來解釋某些特定的征稅范圍,而不能推廣到所有場合,如它可用來說明汽車駕駛執照稅、汽油消費稅、汽車輪胎稅等稅種,是根據納稅人從政府提供公路建設支出獲得效益的多少來徵收的,但卻不能說明政府的國防、教育、社會福利支出的受益和納稅情況。

每個人從國防和教育支出獲得的效益很難說清,也就不可能根據每個人的受益情況確定其應納稅額的多少。至於社會福利支出,主要是由窮人和殘疾人享受的,在他們的納稅能力很小甚至完全沒有納稅能力的條件下,又如何根據受益原則向他們多征稅呢?

所以,就個別稅種來說,按受益原則征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如我國車船使用稅就是按受益原則來分攤的稅收,即誰擁有並使用車船,享受公路、河流、湖泊或鄰海的設施,誰就負擔稅收,不使用的車船不征稅。但就稅收總體來說,按受益原則來分攤是做不到的。

顯然,這條原則只能解決稅收公平的一部分問題,而不能解決有關稅收公平的所有問題。

2、支付能力標准

能力標准亦稱「能力說」,即根據納稅人的納稅能力,判定其應納多少稅或其稅負應為多大。納稅能力大者應多納稅,納稅能力小者應少納稅,無納稅能力者則不納稅。

在西方經濟學界,這是迄今公認的比較合理也易於實行的標准。但如前所述,同意按照納稅能力征稅是一回事,怎樣測度納稅人的納稅能力是另一回事。西方經濟學界對納稅能力如何測度的問題說法不同,其中主要存在著主觀說和客觀說的爭議。

3、機會標准

機會標準是指稅收負擔按納稅人取得收入的機會的大小來分攤。納稅人取得收入的機會的大小是以其支配的生產要素的量來衡量。一般認為,納稅人支配的生產要素相等,在平均資金盈利率決定價格的條件下,就是獲得盈利的機會均等。

機會均等就被認為是公平的,反之被認為是不公平的。按盈利機會來分攤稅收有利於生產者之間的競爭,從而促進經濟效益的提高。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缺乏可行性。主要表現為生產要素的擁有量多少和經營者盈利多少並不是真正相關的。

僅就生產要素本身來說,勞動者的素質、生產設備的先進程度以及地理位置的優劣等,對盈利水平起決定作用。

(2)公共經濟學第三方支付擴展閱讀:

稅收公平與效率的關系

(一)效率與公平的相容性

稅收的效率與公平是密切相關的,甚至可以認為它們是互為前提、互相促進的。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前提。沒有效率,公平只是淺層次的公平,即使形式上留有公平的痕跡,也不過是無本之木。另一方面,公平也是效率的前提。

因為失去了稅收的公平就不可能實現經濟的高增長,效率的標志就無法反映。可見,效率與公平的選擇不能顧此失彼,應該將相容性發揮得淋漓盡致。

(二)公平與效率的不相容性

公平與效率歷來是一對難解的矛盾,其間存在著很深的排他性。要麼強調效率以犧牲公平為代價,換取效率的提高;要麼強調公平,以犧牲效率為代價,換取公平的實現。

(三)效率與公平的選擇

通過上述分析,必須正確處理好稅收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在「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情況下,要注重解決主要矛盾。新稅制條件下,我國效率與公平的選擇應該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

⑶ 名詞解釋公共經濟學

1. 公共經濟學是一門關於公共部門——亦稱政府部門——經濟活動的科學。
2. 不具備消費的競爭版性的商品通常稱之為權公共物品。
3. 在西方經濟學的壟斷理論中,將某些消費者不負擔一攬子支付而享受低價格的支付的好處這一現象,成為免費搭車現象。

⑷ 第三方支付的學術定義

第三方支付是指收款人和付款人不直接交易,通過第三方交易支付!一般是提供服務或是交易平台!所以會收取費用!

⑸ 公共經濟學的公共經濟學的興起和發展

公共經濟學理論以凱恩斯1936年發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為始點,按發展順序劃分,主要有凱恩斯學派、供給學派、公共選擇學派等。
1、 凱恩斯主義的財政理論。
凱恩斯經濟理論的核心是有效總需求理論,它們取決於「邊際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及「貨幣的流動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
2、供應學派的財政理論。
20世紀70年代以來,市場經濟國家出現了經濟「滯脹」的局面,凱恩斯學派需求管理政策受到嚴重挑戰。由於凱恩斯學派的需求管理政策忽視勞動、儲蓄、投資、生產等供應的因素,從而導致經濟增長率的降低。以供應學派為代表的的經濟理論應運而生,他們認為要醫治「滯脹」的經濟頑症,就要重新肯定薩伊定律,重視供給管理政策,降低稅率以刺激經濟增長,減少國家干預經濟,提高私人經濟的效率。表現在稅收上,就要強調稅收的中性原則,即征稅結果不要影響納稅人在生產、投資、消費等方面的行為。供應學派反對赤字財政政策,主張實行緊縮性的財政政策,恢復預算平衡。在具體政策措施上,主張減稅政策,以鼓勵人們的工作積極性,刺激投資,增加供應。他們提出了「拉弗曲線」,以此來描述稅收和生產之間的關系。
3、貨幣學派的財政觀點。
貨幣學派以米爾頓·弗里德曼為代表,興起於本世紀五六十年代。他們反對凱恩斯的理論及政策主張,主張實行單一的貨幣政策以調節經濟。貨幣學派認為推行凱恩斯擴大財政支出政策造成貨幣供應的增加,導致持續的通貨膨脹。因此,他們反對赤字財政政策,主張實行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控制通貨膨脹。在稅收方面,貨幣學派提出了全面降低個人所得稅的基本稅率,減征投資收入稅、土地開發稅和公司利潤稅,實行「負所得稅」的設想。
4、其他觀點。
除了上述一些主要流派的財政思想和觀點外,在當代西方公共財政學理論中、引人注目的還有馬斯格雷夫的財政學說和公共選擇學派的財政學說。
馬斯格雷夫,在《財政理論和實踐》一書中提出稅收六原則:
(1)稅負分布應該是公平的,應使每個人都支付合理的份額。
(2)稅收的選擇應盡量不幹預有效的市場決策,也就是說要使稅收的「額外負擔」極小化。
(3)如果稅收政策被用於實現刺激投資等其他目標,必須使之對稅制公平性的干擾達到最小。
(4)稅收結構應有助於以經濟穩定增長為目標的財政政策的實現。
(5)稅收制度應明晰而無行政爭議,並且要便於納稅人理解。
(6)稅收的管理和徵收費用應在考慮其他目標的基礎上盡量降低。
總之,隨著時代和環境的變化,要求人們從更廣泛的范圍,更深的層次上研究政府的經濟活動。研究方法的進步,更推動了財政學基礎上的公共經濟學的誕生。為了沿襲歷史上財政學的發展,人們往往把財政學叫做舊公共經濟學,而把擴大了的財政學叫做公共經濟學。

⑹ 求公共經濟學試題

一、單項選擇題(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
1、政府對在校學生發放助學金和獎學金,其結果是(C )。
A. 產生正的外部效應 B. 產生負的外部效應
C. 正的外部效應內在化 D. 負的外部效應內在化
2、( )是增值稅的特色。
A. 基本稅率 B. 輕稅率 C. 重稅率 D. 零稅率
3、公路屬於(C)。
A.純粹的公共物品 B.價格排他的公共物品 C.擁擠性的公共物品 D.純粹的私人物品
4、如果勞動力的供給曲線是(B )的,稅收對勞動投入的影響表現為收入效應。
A. 向右上方傾斜 B.向後彎曲 C.水平 D.向右下方傾斜
5、累進稅率下,每一級稅率就是相應級距的課稅對象數額的( )。
A. 邊際稅率 B. 平均稅率 C. 比例稅率 D. 累退稅率
6、下列哪項不屬於各國通行的自然人居民認定的標准(A)。
A.收入標准 B.住所標准 C.時間標准 D.意願標准
7、課稅會使納稅人( D)儲蓄。
A.增加 B.減少 C.維持不變 D.相對增加
8、(A)是納稅人將其所納稅款,轉移給商品或生產要素的購買者或最終消費者負擔。
A.前轉 B.後轉 C.消轉 D.稅收資本化
9、個人所得稅稅率的基本形式(A)。
A.累進稅率 B.比例稅率 C.累退稅率 D.定額稅
10、( )情況下,稅收全部向前轉嫁,落在生產要素的購買者身上。
A. 需求完全無彈性 B. 需求完全有彈性
C. 需求富有彈性 D. 需求缺乏彈性
11、公共支出結構中轉移性支出占較大比重,說明政府履行(A )強。
A. 調節收入分配的職能 B. 資源配置的職能 C.促進經濟穩定發展的職能 D.保證社會安定
12、公債的基本職能是(B)。
A. 資源配置職能 B.彌補財政赤字 C.為政府的基本性支出籌集資金 D.促進經濟穩定發展
13、國庫券的主要發行目的是( )。
A. 影響利率升降 B.擴大銀行信用規模
C. 調劑公共收支過程中的短期資金餘缺 D.實現預算年度的公共收支平衡
14、關稅是對外貿易的重要政策手段,現實的關稅以(A )為主。
A. 保護關稅 B.進口稅 C.財政關稅 D.出口稅
二、多項選擇題(每題至少有兩個正確答案)
1、對於稅收的經濟效率,其檢驗標准在於( )。
A. 稅收的額外負擔最小化 B. 稅收成本占稅收收入比例最小化
C. 稅收的額外效益最大化 D. 稅收徵收費用最小
E. 稅收奉行費用最小
2、屬於擁擠性的公共物品( )。
A.公辦學校 B.電影院 C.足球賽 D.公路 E.橋梁
3、稅率可分為( )。
A.比例稅率 B.平均稅率 C.累進稅率 D.累退稅率 E.邊際稅率
4、決定政府均衡狀況的主要因素( )。
A. 政治家的意願 B. 公共物品或服務生產或提供成本與效益的大小
C. 特殊利益集團的活動 D. 投票者獲得有關信息的難易程度
E. 投票者的參與
5、公共預算決策的經濟分析包括( )。
A.量本利分析 B. 機會成本分析 C.成本-效益分析 D.一般均衡分析 E.局部均衡分析
6、稅收的基本要素有:( )。
A.課稅主體 B.稅種 C.課稅客體 D.稅率 E.負稅人
7、社會總需求由(ABE)構成。
A.消費需求 B.投資需求 C.儲蓄需求 D.軍備需求 E.政府消耗性需求
社會總需求由( )構成。
A. 消費需求 B. 投資需求 C. 儲蓄需求 D. 軍備需求 E. 政府消耗性需求
8、以稅負能否轉嫁為標准,稅收劃分為( )。
A.前轉稅 B. 間接稅 C. 從價稅 D. 直接稅 E. 從量稅
9、公共財政具有的職能有:( )
A.資源配置職能 B.調節收入分配職能 C.保持社會安定職能 D.促進經濟穩定發展職能 E.實現政黨控制政治權力的職能
10、( )認購公債會對經濟的影響是中性的。
A. 中央銀行 B. 商業銀行 C.社會公眾 D.政府機構 E. 企業家
11、公共收入的形式有:( )
A. 捐贈 B. 稅收 C. 公債 D. 使用費 E.通貨膨脹
12、能夠發揮內在穩定作用的政府支出有( )。
A.失業救濟金 B.福利支出 C.農產品維持價格 D.政府購買物品 E.公共工程支出

三、填空題
1、負的外部效應內在化就是( )被加計到( )上,使其價格得以反映全部的( )。
2、公債按照償還期限,可分為(短期公債)、(長期公債)、(中期公債)。
3、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內容是:增加(政府支出),減少(稅收)。
4、純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務的最優資源配置條件是:(社會邊際效益)=(所有消費者個人邊際效益之和)=(社會邊際成本)。
5、( )偏好與邊際效益遞減規律是一致的,( )偏好與邊際效益遞減規律存在矛盾, 但不能排除( )偏好存在的可能性。4.在成員較少的社會中,通過(自願捐獻)與(成本分擔)的合作方式,有可能使公共物品或服務的供給量達到最佳水平。
6、累進稅率分為(全額累進稅率)、(超額累進稅率)。
對於某個人來說,其最偏好的政治結果是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務的供給達到這樣的水平:他所須承擔的( )恰好與該種公共物品或服務帶給他的( )相等。
7、稅收按課稅對象的不同可分為(所得課稅)、(財產課稅)、(流轉課稅)。
8、財政乘數是( )、( )、( )的統稱。(政府支出乘數)、(稅收乘數)、(平衡預算乘數)
9、公共收入的主要原則有(受益原則)、(支付能力原則)。
11、( )是納稅人在繳納稅款之後,通過種種途徑而將稅收負擔轉移給他人的過程。

四、判斷題
1、根據「拉弗曲線」原理,稅率提高,稅收收入會一直增加。( )
2、存在負外部效應的情況下,這種物品或服務的私人邊際成本小於其社會邊際成本。( )
以公共財政手段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務,就意味著公共部門直接生成公共物品或服務。( )
3、只要所有投票者的偏好都呈單峰形,多數規則下的投票結果就只有一個。( )
4、從宏觀角度分析整體的預算決策對社會資源配置的影響,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法。( )
稅收效率原則是設計和實施稅收制度的首要原則。( )
5、稅收公平原則是設計和實施稅收制度的首要原則。( )
6、在人數稀少的社會中,可能會存在林達爾均衡。( )
7、如果稅收折舊率高於實際折舊率,將使納稅人增加私人投資。( )
8、零稅率與免稅實質不同。( )
9、非自決的財政政策又被稱作內在穩定器。( )
10、供給富有彈性時, 所征稅收更多地通過價格提高向前轉嫁給購買者。( )
11、中央銀行認購公債,會造成貨幣供給量單倍增加。( )
12、以公共財政手段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務,就意味著公共部門直接生成公共物品或服務。( )
五、名詞解釋題
1、公共預算
2、財政政策
3、社會總成本
4、政治均衡
5、 稅收對生產者選擇的替代效應
6、政府引致的通貨膨脹
7、稅收中性
8、林達爾均衡
六、簡答題
1、什麼是自決的財政政策?什麼是非自決的財政政策?分別說明它們的作用機制。
2、簡要說明公債管理的利息率效應,及其可採取的策略。
3、什麼是公共預算決策的成本-效益分析?它的作用和局限性是什麼?

⑺ 第三方支付監管趨嚴折射了什麼

央行公告的信息顯示,在已經注銷的24張支付業務許可證中,有多達20張是在今年完成的。不僅如此,在監管部門的力推下,被稱為「網聯平台」的「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清算平台」的建設進展超過市場預期,按照央行的要求,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機構受理的涉及銀行賬戶的網路支付業務將全部通過網聯平台處理。此外,央行還對違規第三方支付機構頻頻開出罰單。

所謂的金融消費者保護,即保障消費者在互聯網金融交易中的權益,其大部分內容與行為監管吻合,有學者認為金融消費者保護屬於行為監管。也有學者認為,行為監管主要是針對互聯網金融機構,而互聯網金融機構與金融消費者兩方的利益並非完全一致,以審慎監管和行為監管來促進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健康發展,並不足以完全保障金融消費者的利益。同時,互聯網金融機構對金融消費者有「鎖定效應」(轉換成本較高),難以依靠自律、市場競爭機制規避其利益損害,因此,政府監管機構要充當公共利益代理人角色,對互聯網金融機構實施強制監管權力。

此輪央行對第三方支付監管,如注銷24張支付業務許可證,建設「網聯平台」,都是行為監管與金融消費者保護的具體內容。相信在審慎監管、行為監管、金融消費者保護等互聯網金融監管新思維下,互聯網金融機構健康發展與金融消費者利益之間相得益彰,這也是廣大「剁手黨」之福。

第三方支付監管趨嚴,折射互聯網金融監管新思維,希望繼續落實下去。

閱讀全文

與公共經濟學第三方支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