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生活中的行為經濟學》最新txt全集下載
生活中的行為經濟學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專:
內容預覽:
抓大放小屬與意外之財(1)
李先生是一位老彩民,卻不是一位資深彩民,用李先生自己的話說,他買彩票純屬娛樂。他平時每周大概買10塊錢的彩票,不圖中大獎,就圖找一樂。這么多年彩票買下來,他也中了好幾回小獎。不過,他總是隨手就把這錢給花掉了,如果中了兩塊錢,就給小女兒買根棒棒糖;中的稍微多一點,到了幾百塊錢,就拿出去請朋友們吃飯,喝得高興了,還往往倒貼錢進去。這么多年下來,李先生的「彩票收入賬戶」里不但一分錢沒有,還往往有虧空,得拿其他的錢進來補。
後來,李先生居然中了大獎,獎金好幾百萬。這次李先生一反常態,沒有聲張,既沒有請朋友吃飯,也沒去給女兒買棒棒糖。回家跟老婆商量之後,夫妻倆決定把這筆錢存起來,等有機會拿出來投資。正趕上了金融危機爆發,投資環境不太好,夫妻倆就一直把這筆錢放在銀行里,到現在還沒動過一個子兒呢!
傳統經濟學有一個概念,叫「邊際消費率」。簡單來講,就是指每賺1塊錢,會將多少錢拿出來用……
Ⅱ 生活中的行為經濟學有何感想
每個人每天都在面臨選擇和決策,但這些選擇並非全都是「理性」的,恰恰相反,人們過去的經驗、滿足的假想、不精確的參照系等因素的影響,時常會做出有損最大利益的「非理性」選擇。行為經濟學更深地洞悉了人們思維深處的奧秘,指出生活中「荒唐」決策的本質,探究非理性行為的規律,這也是為什麼這些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會連續授給行為經濟學家的原因。
人們很多看似荒誕的經濟行為,其實背後都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操縱,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比起亞當·斯密那隻著名的「看不見的手」,這只手更加敏感、細膩,帶著濃濃的人情味兒。研究人的行為規律,本來就是經濟學永恆不變的主題,所以。行為經濟學跟每個人相關,跟每個企業相關。它有時候像那個說出皇帝沒有穿衣服的孩子,雖然道明了真相,但是人在面對真相的時候多少有點尷尬。
Ⅲ 行為經濟學的四大結論是什麼
行為經濟學是作為實用的經濟學,它將行為分析理論與經濟運行規律、心理學與經濟科學有機結合起來,以發現現今經濟學模型中的錯誤或遺漏,進而修正主流經濟學關於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設的不足。行為經濟學開始用人們生活中比比皆是的決策例子作為實驗內容,直接挑戰傳統經濟學的幾個關鍵假設。
行為經濟學的四大結論是:
1· 前景理論 2· 後悔理論 3· 過度反應理論 4· 過度自信理論
Ⅳ 《日常工作中的行為經濟學》
第一章 不講理的上司——自信過度只對特定人員苛刻的領導所謂「我不會被解僱」的含糊根據招致自我毀滅的過度樂觀測試一下你自己的自信過度值耳目靈通的上司就永遠正確嗎?第二章 無法拓展業務的真實理由——認知不協調無法簽訂合同到底是誰的錯過諉於人,功歸於己不是當事人卻能誇誇其談第三章 拐彎抹角者事竟成——表述效應為什麼感覺不到工資的增長?妄圖在自助餐上吃回本錢的荒謬選擇中等價位套餐是因為受到店家的誘導嗎?應該將子女撫養權判給哪一方?利用上升偏好來協助應酬和約會的成功第四章 正確衡量得失的方法——價值函數因為遭受損失而胡攪蠻纏的顧客可以2萬日元賣出的白酒卻不願花1萬日元購入對閑置電腦連接線要高價的出售人難以計量的居住環境與健康的「擁有效應」大數額造成金錢感覺的遲鈍第五章 那項事業真的會成功嗎?——可得性推斷法一個胸懷夢想的男人認為網路創業容易成功的人的思維模式不要被平均值和典型的事例所迷惑第六章 充滿謊言的報價——錨定效應不去看雜志的獎金專欄競標中的欺詐讓上司能夠接受的銷售預估的提示法輿論調查的重點在於問卷第七章 主觀判斷帶來的致命錯誤——幾率加權函數「減少加班時間」的無理要求通過仔細聆聽來消除不安感是否應該固執強求相連的航班坐席?只有不會失敗的商業計劃書才會得到老闆的首肯你見過中了樂透大獎的人嗎?第八章 二年級生厄運——代表性推斷法第三年成績出現下滑運動員的證詞穿新西裝會使得銷售業績上升?一廂情願的「差不多也該獲得訂單了」之臆想警惕蠱惑人心的說明書自己選的彩票更容易中獎?第九章 毅力是成功之本——選好變化與誓言對於退休生活的憂慮真的很想拒絕酒精的誘惑……離當前越近的未來越具有價值早起的決斷為何會輸給賴床的誘惑?
Ⅳ 生活中有哪些現象可以用經濟學原理解釋
生活中,很多現象都可以用經濟學原理解釋。以經濟學十大原理為例:
原理一是人們面臨取捨問題。如買水果時的機會選擇,現在有三種水果提供給我們,一種是蘋果,一種是西瓜,還有一種是香蕉,而且只能一次買一樣水果。那麼如果我買了蘋果那也就意味著我就要放棄選擇買西瓜和香蕉的機會。同樣的如果我選擇買西瓜就要放棄買蘋果和香蕉的機會,如果買香蕉就要放棄買西瓜和蘋果的機會;田忌賽馬也是取捨權衡爭取利益最大化的著名例行。
原理二,用所放棄的東西的價值來衡量機會成本。就像上大學的選擇上就包含了很大的機會成本。如果我們不上大學就會得到一份工資乘以十二乘以三就是我們三年所放棄的其中一項機會成本,另外我們上大學還要繳納一定數額的學費這個學費再乘以三就是我們所付出的實實在在的成本。
原理三,運用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的比較做出抉擇。生活中的許多決策涉及到對現有行動計劃進行微小的增量調整。經濟學家把這些調整稱為邊際變動。在許多情況下,人們可以通過考慮邊際量來作出最優決策。例如飛機票的價格原本是200元,但是由於各種因素本次航班的票沒有全部售完,現在機長提出將票以100元的價格售出。這樣有可行性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如果將票以100元的價格售出它的邊際成本就可能是乘客在飛機上喝的飲料或吃的飯,這些肯定小於100的。但是如果你不將票售出,你就要白白損失好些票的價格。所以權衡之下得出邊際效益要大於邊際成本,理性的銷售人員都會將票低價處理掉,而不是白白損失它們的價值。
原理四,消費者偏好和對未來預計影響消費選擇。由於人們通過比較成本與收益作出決策,所以,當成本或收益變動時,人們的行為也會改變。這就是說,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例如當蘋果價格提高時,對於消費者來說就會多吃梨少吃蘋果,因為吃蘋果的成本高了。對於果園園主就會增加種植和採收人員,以提高產量,因為蘋果的價格提高可以增加收益。此外,計程車價格低時,人們可能選擇乘坐計程車,但漲價後人們會選擇價格更低的公交。
................
Ⅵ 生活中常見的經濟學現象
1、打開冰箱時,為啥冷藏室會亮而冷凍室卻不會亮——「成本效益原則」原理
「成本效益原則」是指只有當改後效益大於改進的成本時,才應該改進這個產品。
對於題目的問題,我們可以對比相關成本與效益。不管是在冷凍室還是在冷藏室,安一盞打開門就會自動亮的燈,成本差不多是一樣的。
這也就是經濟學家所謂的「固定成本」,在這里指的是,它不隨你開關冰箱門次數的多寡而發生變化。
從效益方面來看,冰箱里有一盞燈,你找東西更方便。由於大多數人打開冷藏室的次數比打開冷凍室的次數要多得多,因此顯然,在冷藏室安裝一盞燈的效益更大。
所以,既然加裝一盞燈的成本相同,那麼,根據成本效益原則,在冷藏室安燈就比在冷凍室安燈更劃算。
2、為什麼破舊的錢幣總是被先花出去——「劣幣驅逐良幣」原理
這種現象可類比經濟學一個很著名的原理,「劣幣驅逐良幣」。
目前,最通俗的解釋是:當你的錢包里有一張嶄新的百元鈔票和一張破舊的百元鈔票時,你總是傾向於把那張破舊的先花出去。
久而久之,流通中的貨幣越來越破舊,新錢卻沒有花出去,仍然呆在錢包里,於是劣幣驅逐了良幣。
「劣幣驅逐良幣」原本是說:古時候,因為鑄造貨幣工藝的差別很大,人們就傾向於將那些足值的「良幣」收藏起來,
並試圖將那些成色差的「劣幣」轉讓給他人,這樣市場上就同時流通著劣幣和良幣,且劣幣得不到有效地制止和懲罰,
如此循環,良幣就會被驅逐出市場,質量差的貨幣反而在市場上流通了。
3、為什麼富者更富,窮者更窮——「馬太效應」原理
「馬太效應」,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等眾多領域。
其名字來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我們往往會選擇生意比較好的飯店就餐,哪怕需要在店堂中等一等,也不願意去一個客人寥寥的飯店。
到醫院就診,我們寧願在一個有名望的醫生那裡排長隊,也不願意到同一個科室醫術平平的醫生那裡就診。
於是,人多的飯店客人越來越多,老闆的生意越做越大;而客人少的飯店人越來越少,最終門可羅雀,最好關門大吉,這就是馬太效應。
Ⅶ 什麼是行為經濟學
行為心理學和經濟學結合的二級學科,用研究行為心理學的方式來研究經濟問題,主要是打破以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也就是人是理性和自私的。
目前主要的理論是卡尼曼的前景理論,才外還有錨定效應等等。
Ⅷ 生活中的行為經濟學的圖書目錄
第1章 錢和錢不一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心理賬戶
第一節 心理賬戶:個人財務管理的捷徑
不同心理賬戶里的錢不同
買了新房子丟了舊傢具
第二節 心理賬戶如何運行?
白馬非馬,賭資非錢
抓大放小與意外之財
富豪摳門也正常,只是沒到花錢時
不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時
什麼情況下,你可以忘記成本?
扔掉擠腳的鞋
好消息與壞消息的組合
本章小結
第2章 保守與冒險——風險條件下的個人行為
第一節 給決策找一個標稈——參照依賴
度量世界的標桿
坐地日行八萬里
「朝三暮四」還是「朝四暮三」
買了鞭炮卻讓別人放
第二節 損失>獲得
得而復失,甚於不得
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
「表達的藝術」與框架效應
瘋狂的賭徒
第三節 幾何級和算術級增長——敏感度遞減
錢,在什麼情況下只是-個符號?——韋伯-費希納定律
要不要為50塊錢跑腿?
第四節 心理概率:一百萬分之一和一百分之一的區別
杞人憂天與買彩票
天上會掉林妹妹嗎?
本章小結
第3章 被營銷改變的選擇——行為營銷經濟理論
第一節 看上去很美
天價的胸罩
番茄醬是如何定價的?
分兩次失去10元錢
第二節 什麼改變了你的偏好?
多出一支普通鋼筆之後
你為什麼選擇中杯?
決策之前的影響
第三節 悄悄改變的心理賬戶
北大周圍的「何賢記」
告訴你生產過程的廣告
以舊換新優於打折
供不應求為啥還定價偏低?
「不滿意全額退款」的秘密
第四節 期待與配套
不開分店的鉅記手信店
「得寸進尺」與「先過分後讓步」
第五節 你怎麼被說服的?
「循循善誘」的推銷員
練就三寸不爛之舌
本章小結
第4章
啟發和偏差——什麼影響了你的判斷?
第一節 挖掘你的記憶——可用性啟發法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腦白金的廣告哲學
第二節 直覺抓出特徵——代表性啟發法
典型特徵帶來的偏差
自我矯正與小數定律
第三節 給你的判繼找一個初始值——錨定式啟發法
初始值+調整
早餐店的秘密
第四節 日久生情——熟悉性啟發法
第五節 孩子是自己的好.太太是他人的好
——稟賦效應與反稟賦效應
誰動了我的乳酪?
經濟愛國主義
太太永遠是別人家的好
本章小結
第5章 憑什麼相信自己——自負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