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解釋:庫茲涅茨倒U假設理論
在過去半個世紀中,圍繞經濟發展與收入差距演變趨勢的關系,經濟學界進行了廣泛研究和熱烈爭論。他們的研究和爭論主要圍繞庫茲涅茨的「倒 u 假說」而展開。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統計學家庫茲涅茨在 1955 年發表的《經濟發展與收入不平等》的論文中,提出了收入差距的「倒 u 假說」。他根據經濟增長早期階段的普魯士(1854-1857 年),處於經濟發展後期階段的美國、英國和德國薩克森地區(1880-1950 年)收入差距的統計資料,提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長期趨勢可以假設為:在前工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的經濟增長早期階段迅速擴大,爾後是短暫穩定,然後在增長的後期逐漸縮小」。在庫茲涅茨看來,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過渡的長期過程中,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先惡化,後改善」的趨勢是不可避免的。庫茲涅茨在解釋倒u 假說時,認為收入差距在經濟發展早期階段逐步惡化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儲蓄和積累集中在少數富裕階層,而儲蓄和積累又是經濟增長的動力,因而在經濟增長中必然是窮者越窮,富者越富;二是工業化和城市化是經濟增長的必然結果,而城市的居民收入比農村更加不平等,所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必然帶來收入分配的惡化。他認為現實中有一些因素能夠抵消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從而使收入不平等的狀況由惡化向逐步緩和轉變。這些因素是:(1)法律干預和政治決策,如遺產稅、累進所得稅制和救濟法的實施;(2)人口中富人的比重由於其比窮人更傾向於控制生育而下降,導致若干年後固定比重的最富裕階層中有收入相對較低的人口進入,從而使這一階層的相對收入份額下降;(3)技術進步和新興行業的不斷出現,不可避免地導致來源於舊行業的財產和收入的比重在總收入中逐步減少。
由於庫茲涅茨佔有資料和國別案例的不充分,他所提出的「倒 u假說」是否有普遍性,一直在經濟學界備受爭議。有些經濟學家贊同這一理論,例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劉易斯在他的二元經濟結構理論中,得出了與庫茲涅茨一致的看法。劉易斯認為,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兩種收入差距將不斷擴大:一是資本家階級同勞動階級之間收入相對份額的差距擴大,而且越來越大;二是在勞動階級內部收入差距也在擴大,即現代工業部門工人的工資高於傳統農業部門農民的收入。隨著經濟繼續發展,現代部門吸收的勞動力越來越多,工人的工資將逐步上升,勞動階級和資本家階級之間的收入差距將可能縮小或不變,社會總收入差距可能停止上升,處於穩定時期。當經濟發展進入較高級階段時,農業部門的剩餘勞動力逐步消失,勞動從無限供給變為稀缺要素,而資本要素則處於相對充裕的狀態,這時,工資上升,勞動階級的收益上升,而資本家階級的收益則下降,整個社會總收入差距將下降。
但是也有一些經濟學家在研究分析中發現了許多倒 u 假說的反例。最典型的例子是亞洲「四小龍」的經濟發展過程。在工業化初期,它們的收入不平等程度都有所改進而不是惡化,其中台灣省的情況特別突出。從 20世紀 50-70 年代,台灣的經濟迅速增長,人均GDP從1964" 年的 500美元上升到1974年的 1000多美元,年平均增長率為6.6%,而收入不平等現象卻在不斷改善,基尼系數從1953 年的0.57下降到1972年的0.92。另外,日、美和歐洲等發達國家在工業化後期的收入分配差距的變動也沒有象「倒 u假說」所說的那樣逐漸縮小,相反卻出現了擴大趨勢。
1955年,美國經濟學家西蒙·庫茲涅茨在對收入差距的研究中發現,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收入差距具有隨著經濟增長先逐漸增大、後逐漸縮小的規律。如果以收入差異為縱坐標,以人均收入為橫坐標,則兩者之間呈現倒U形關系,該曲線被稱為庫茲涅茨曲線(KC)。粗略地觀察,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環境也同樣存在先惡化後改善的情況。普林斯頓大學的經濟學家格魯斯曼(GeneGrossman)和克魯格(AlanKrueger)在對66個國家的不同地區內14種空氣污染和水污染物質12年(空氣污染物:1979~1990;水污染物:1977~1988)的變動情況進行研究中發現,大多數污染物質的變動趨勢與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變動趨勢間呈倒U形關系,即污染程度隨人均收入增長先增加,後下降。污染程的峰值大約位於中等收入水平階段。據此,他們在1995年發表的文章中提出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的假說。
文章發表以後,引起了廣泛熱烈的討論,贊成者為多數,亦有反對者,還有不少研究對EKC進行了新的探討,並提出了修正意見。贊成者從以下幾方面證實EKC:第一,EKC反映了經濟發展的自然進程——從清潔的農業經濟,到污染嚴重的工業經濟,再到較為清潔的服務經濟;第二,污染涉及外部性問題,而要使外部性內部化需要先進的制度條件,只有發達的經濟條件才能提供這種可能;第三,環境的改善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如技術因素、需求因素等。隨著經濟的發展,這些限制因素會逐步得到緩解,從而使環境得到改善。許多學者運用具體資料進一步驗證了EKC,如哈佛大學國際發展研究所帕納約托在驗證EKC的基礎上,進一步列出了低收入期、轉折期和高收入期的環境質量特徵值。中科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對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時間段的環境質量和經濟增長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得出了比較一致的倒U形曲線。一些批評意見對EKC提出質疑。如:某些環境退化事實上是不可逆轉的,經濟發展只能減緩或終止這類環境退化,卻很難使之得到改善;某些工業化國家污染程度的減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將自己的污染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的結果,而以此為代價的環境改善途徑,發展中國家不可能仿效,因為它們已無處輸出污染。還有的研究強調,經濟發展可以為環境的改善創造條件,但並不能自動使環境得到改善,自覺採取環境保護措施才是環境改善的關鍵,否則,環境污染會一直隨收入的提高而上升。
② 倒U字形假說的內容及其現實意義
倒U曲線,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庫茲涅茨1955年所提出來的收入分配狀況隨經濟發展過程而變化的曲線,是發展經濟學中重要的概念,又稱作「庫茲涅茨曲線」(Kuznets
curve)、庫茲涅茨倒U字形曲線假說。
③ 什麼是倒U形假說
當一個人處於輕度興奮時,能把工作做得最好。當一個人一點兒興奮都沒有時,也就沒有做好工作的動力了;相應地,當一個人處於極度興奮時,隨之而來的壓力可能會使他完不成本該完成的工作。世界網壇名將貝克爾之所以被稱為「常勝將軍」,其秘訣之一即是在比賽中自始至終防止過度興奮,而保持半興奮狀態。所以有人亦將「倒U形假說」稱為「貝克爾境界」。
④ 曼昆經濟學原理,勞動的邊際產量曲線倒u,邊際產量值曲線向右下方傾斜,為什麼。後者不也應該倒u嘛
完全競爭廠商利潤來最大化的條件就是自MC=MR,在這里VMP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MR,是使用要素的邊際收益,W也是一種特殊的邊際成本,是使用要素的邊際成本,所以對應的必須在VMP=W的時候廠商利潤最大化。MR=MC的原因知道的話,和這個是一個道理。所以在這一點之前不會有利潤最大化
⑤ 誰來講講經濟學上倒u型理論的後半段為何會發生
您所說的倒U形假說來源
倒U形假說是美國學者威廉遜(.G.Williamson)提出的。該假說認為,在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初期,區域之間的經濟差異一般不是很大;但是,隨著國家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區域之間的經濟差異將不可避免地擴大;而當國家的經濟發展達到較高的水平時,區域之間的經濟差異擴大趨勢就會停止,並轉變為不斷縮小的趨勢。這個變化過程就好像倒寫的U字,所以,人們把它稱之為倒U字假說,也有人把它叫做鈴形假說。
您所說的後半段是指當發展水平較高時,區域之間經濟差異趨於縮小的情況。
這是因為,發展水平較高時,經濟已經接近充分的利用了各種資源,基本達到了當時科學技術水平所限的最佳情況。而通過市場競爭,各區域的情況當然應該逐漸向最優配置靠攏。所以他們就趨於相同了。例如發達國家美、日、歐之間經濟差異較小。
當然,理論只是理論,現實則復雜得多。例如資源稟賦的不同、地理位置的差異,還是有著強大的力量。就算是美國,好地方和爛地方也有天壤之別。
適用於其他領域。
「倒U形假說」亦稱「貝克爾境界」,指當一個人處於輕度興奮時,能把工作做得最好。當一個人一點兒興奮都沒有時,也就沒有做好工作的動力了;相應地,當一個人處於極度興奮時,隨之而來的壓力可能會使他完不成本該完成的工作。
其實也就是老話說的「過猶不及」、「凡事要有度」等。
⑥ 庫茲涅茨倒U曲線
B
庫茲涅茨曲線(Kuznets curve),又稱倒U曲線(inverted U curve)、庫茲涅茨倒U字形曲線假說。美國經濟學家西蒙·史密斯·庫茲涅茨於1955年所提出的收入分配狀況隨經濟發展過程而變化的曲線,是發展經濟學中重要的概念。
庫茲涅茨曲線表明:在經濟發展過程開始的時候,尤其是在國民人均收入從最低上升到中等水平時,收入分配狀況先趨於惡化,繼而隨著經濟發展,逐步改善,最後達到比較公平的收入分配狀況,呈顛倒過來的U的形狀。Y軸表示是基尼系數或分配狀況,X軸是時間或收入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