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西方經濟學對中國有用嗎
我覺得 學習西方經濟學 對中國有用
因為今天我們國家的經濟里頭 有很多版照搬西方的東西 然後只注重權表面 而沒學到靈魂 導致中國經濟 成為2元經濟 如果你有興趣學西方經濟 立志為祖國貢獻 你的價值 我想是大有可為的。
西方經濟學 不是不可以用於中國 只是很少人知道 它的靈魂是什麼 照搬別人的那一套 表面的東西 是永遠不會對我國的經濟做出積極的貢獻的
B. 中國人為什麼要學西方經濟學
學習西方經濟學,其實就是要學習他們的優點,以及在經濟學上的經驗,用來更好的為自己服務!
C. 人民日報:為什麼西方經濟學不能解釋中國經濟
20世紀90年代初,當蘇聯東歐發生劇變、中國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之時,西方主流經濟學(以下簡稱「西方經濟學」)認為,向市場經濟過渡必須實行以全面自由化、私有化為核心的激進式改革,俄羅斯和東歐國家由於實行了激進式改革將迅速走向繁榮,而中國由於堅持社會主義制度並實行漸進式改革而將走向失敗。但是,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俄羅斯東歐經濟衰退、停滯的現實對這種觀點提出了挑戰。
如何解釋理論與現實的這種巨大反差?有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經驗至多是一種轉型經濟學的範例,即向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過渡的一種特殊形式,沒有普遍意義。如果說中國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那應歸功於對西方經濟學一般原理的應用,如發展私有經濟、自由市場和對外開放等;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則緣於對西方經濟學一般原理的偏離,如保留社會主義制度、國有經濟、政府幹預等,由於存在這些根本制度障礙,中國經濟遲早會面臨崩潰的局面。反復出現的「中國經濟崩潰論」,就是這樣產生的。然而事實是,中國經濟崩潰的預言屢屢破產,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卻經歷了2008年的嚴重危機,陷入持續低迷。西方經濟學為什麼不能解釋中國經濟?
首先是意識形態的原因。不可否認,西方經濟學包含不少科學知識,如關於價格、貨幣、市場、競爭、貿易、匯率、產業、企業、增長和宏觀經濟等方面的理論,可以拿來為我所用;但也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特別是它的基本理論,如經濟人假設、生產要素價值論、自發秩序論、私有制高效論、自由至上論等,旗幟鮮明地為資本主義制度辯護,赤裸裸地宣揚個人主義世界觀,由此形成了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價值取向和政策主張:崇尚私有制而反對公有制,崇尚自由市場而反對政府調節,崇尚資本主權而反對勞動主權。顯然,這樣的價值取向和政策主張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格格不入,又怎麼可能對中國經濟作出正確解釋呢?
其次是理論範式的原因。當代西方經濟學的主要特點是:重邏輯輕歷史,重形式輕內容,否認不同社會制度和歷史條件下人們行為的差異,排除技術、制度、政治、文化等因素對經濟生活的影響,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經濟人假設當作考慮所有問題的出發點,把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當作人類永恆不變的經濟形式,把抽象的數理邏輯當作判斷經濟學是否科學的主要標准。這樣一種理論範式,形式上似乎很完美,但與現實相去甚遠。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說,西方新古典經濟學不僅在轉型過程和制度選擇中用處很小,即使在解釋發達市場經濟方面也存在根本的局限。另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克魯格曼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也曾論道:「宏觀經濟學在過去30多年的研究成果,說得好聽點是毫無用處的,說得難聽點甚至是有害的。」
第三是理論適用性問題。西方經濟學中一些被認為是比較正確的理論,也往往是以一定的假設條件以及時空條件為前提的,並不是像自然科學一樣的普遍真理。瑞典經濟學家岡納·繆爾達爾曾指出:「這些(西方)經濟學術語是從西方世界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態度、制度和文化中抽象出來的,它們用於分析西方世界可能有意義,並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但是在欠發達國家這樣做顯然不會得出正確的結論。」比如,自由貿易理論是西方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原理,但無論英國、德國、法國還是美國,在進行資本原始積累、建立自己工業體系的時候,都毫無例外地實行過保護關稅制度。
一種頗為流行的觀點認為,西方經濟學反映的是成熟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和運作經驗,具有普世價值,中國的改革開放只有以西方經濟學為理論基礎才能取得成功。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我們知道,共性以個性為基礎,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現代西方經濟學從它體現市場經濟一般規律的方面看,具有共性或普遍性,是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認真研究和借鑒的。另一方面,拋開西方經濟學存在的局限和缺陷不談,即使是正確的理論,在解釋中國改革發展經驗時,也必須結合中國實際,而不能削足適履、照抄照搬。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我們的目標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只有把市場經濟一般規律與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才能找到切實可行的改革發展之路,才能理解和把握中國經濟發展經驗的實質和內在邏輯。也只有立足於中國國情和實踐,並從中總結經驗、構建話語、提煉思想、創新理論,中國學者才能取得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理論成就,為人類發展作出貢獻。
D. 厲以寧是中國的西方經濟學主要流派代表嗎
是。
厲以寧是和吳敬璉老先生齊名的經濟學家,他們倆都是在上世紀80年代出名的。當時中國正在進行如火如荼的經濟改革,厲以寧和吳敬璉當屬經濟改革的先鋒,吳敬璉因主張實行市場經濟體制而被稱為「吳市場」,厲以寧因主張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革而被稱為「厲股份」。在當時他們的主張是非常前衛和大膽的,因為市場經濟和股份制都是西方經濟學所倡導的經濟制度,而中國當時還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一統天下。
PS:吳敬璉和厲以寧是老一輩的西方經濟學代表了,其實現在很多年輕學者已經超越他們成為中國西方經濟學的代表人物了,比如林毅夫、許小年、鄒恆甫、錢穎一、田國強、樊綱、張維迎、陳志武、李稻葵、胡鞍鋼等等。
個人感覺現在中國著名的經濟學家都是學習西方經濟學出身的,而且他們所謂的政策措施幾乎都出自西方經濟學,而馬克思政治經濟學除了被國家奉為正統外沒什麼影響力了。
E. 中國經濟學和國外經濟學有什麼區別
中國的經濟學一般就是「政治」經濟學。
國外尤其資本主義國家是西方經濟學。
F. 西方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的差別是什麼
1、研究對象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主要研究的是生產力、生產關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特點,研究資本在整個社會生產中以利潤最大化為流通方向的整個流通過程,著重考慮的是資本的再分配問題 。
而西方經濟學,是從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對於經濟問題進行了闡述,著重於對於經濟規律的概括,找到一種使企業和社會利潤最大化的方式。
2、階級立場
西方經濟學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學家提出來的,站在資產階級的立場上,而政治經濟學是馬恩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在對西方經濟學批判繼承,在對資本主義經濟進行批判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而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主要構成部分之一,馬克思主義另外還包括馬哲和科學社會主義。
G. 西方經濟學
你的題目有點寬泛了,論文很難寫呢。這里找了一篇,還需要的話給我發站內信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房地產與經濟周期
清粥小菜zoe 2006-02-15 14:26:19 發表於焦點海南房地產網-談房論市-世貿雅苑論壇
房地產由於其和各個產業相關性大,涉及面廣,房地產與經濟景氣有著顯著的相關性。房地產景氣和經濟周期一樣,也存在一定的周期性。而這種波動則是由於房地產市場不均衡的結果。當房地產的供小於求時,房地產市場便呈現景氣現象。反之,當供大於求時,則表現為蕭條。然而由於房地產和一般的商品又不完全相同,加上房地產生產周期較長,所以市場自身調節功能較弱。房地產業受到各種經濟因素的影響。
房地產還受到金融政策和金融環境的影響。如目前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就受到外匯套利人民幣升值的影響,大量的外匯進入中國房地產市場,據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調查,外資占上海全部購房資金的比例2003年初為8.3%,2004年底已經達到了23.2%。僅2004年頭11個月,外資流入上海房地產市場的總量超過222億元,其中用於房地產開發的約150億元,佔全年房地產開發總額的12.8%。日前外管局披露,外資在中國房地產市場中的比例約為15%。中國人民銀行2005年8月5日頒布的《2004中國房地產金融報告》指出,在人民幣升值預期心理的作用下,外資大舉入中國。2005年前兩月,境外資金購買上海單價11000元/平方米以上新建商品住房的面積和金額同比分別增長47.6%和73%,購買單價11000元/平方米以上二手住房面積、金額同比分別增長2.8倍和3.1倍。
申奧成功也是帶動近幾年房地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比較公認的說法是中國的房地產業發展周期為6-7年。從房地產周期來看,目前應該處於一個相對低迷的階段,但由於北京申奧成功,帶動北京及相關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從而熨平了房地產業的波動。
此外,中國正處於城市化進程發展最快的階段,我國目前城市化水平在40-50%之間,從國外發展的經驗來看,這一時期是城市化發展最為迅速的一個時期。中國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人口眾多,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個百分點,給房地產市場帶動的需求都是巨大的。去年我國現在人均收入達到1000美元,從國外發展的經驗來看,人均收入處於這樣的水平時,住房消費也呈現出上升的態勢。
影響房地產市場的單一因素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展開討論,現在假定所有的因素集中起來疊加後的經濟呈現出一定的周期性。這種宏觀經濟的周期性也會對房地產業產生波動,並且這種波動和經濟景氣呈極大的相似性,但也有一定的滯後性。房地產和經濟運行周期的關系大致可以用以圖一來表示。
1、經濟復甦、房地產蕭條(E1)
經濟渡過衰退期開始復甦,但由於前期的經濟衰退、百業待興;但投入到房地產市場的消費大幅度減少。由於房地產具有周期長,有一定的滯後性,存量產品出現滯銷。市場上出現供大於求的情況,空置率上升,房價下降。開發商減少投入,需求沒有真實的反映出來,房價持續下跌。最後跌到一定程度後,經濟復甦的信息傳遞到了整個市場,開始有反彈跡象出現。
2、經濟高漲、房地產復甦(E2)
政府採用積極財政政策,經濟景氣狀況進一步好轉,市場信心進一步增強,存量產品銷售看好,房價開始回升。經濟持續景氣,房地產市場需求急增,但由於房地產投資周期較長,開發商很難在短期內增加供應量,房地產景氣在持續上升的預期下,市場需求進一步增長。房地產投資增加。
3、經濟衰退、房地產高漲(E3)
經歷經注高漲過後,出現經濟局部過熱(或有過熱傾向)。政府出台相關的宏觀政策,
規范市場行為。政策刺激下的投資相對過剩也開始有所表現,經濟開始衰退。但總體運行情況還是良好。真實的房地產消費沒有得到滿足,房價上揚;加劇了對房地產景氣的預期。房地產市場達到空前高漲。
4、經濟蕭條、房地產衰退(E4)
政府出台的宏觀調控政策開始起作用,經濟增長開始放緩。經濟開始走向蕭條。受經濟景氣的影響,房地產市場也由持續看漲的預期發生變化,一是延續了前期的看漲預期,另一方面看到經濟景氣所帶的後期消費不足,房地產市場預期開始動搖,房地產開始衰退。
圖一:經濟景氣與房地產景氣的關系 E2
E3
E4
E2
E1
E3
E4
E1
0
時間
經濟景氣
房地產
從我國房地產市場的歷程來看,也基本相似。如以GDP年增長率達到或超過9%作為經濟景氣的的標志,那麼改革開放後的27年中一共有4個經濟周期:即1982年-1985年達到第一個景氣期,持續了4年,其中1984年GDP年增長率達到了15.2%;1987年-1988年是第二個經濟景氣期,持續了2年;1991年-1996年是第三個經濟景氣期,持續了6年;第四個則是由2003年開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明顯的跡象表明這個周期的經濟景氣期要結束或將要結束。
改革開放後,1988年修憲後,實現了土地使用權的轉讓制度。經歷了1989年是展開了「姓社姓資」大討論的徘徊期。1992年鄧小平南巡以後中國經濟發展開始了改革開放後的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經濟得以快速發展。受經濟發展的影響,出現了1992-1993年的房地產過熱(當然其中也有制度不規范的原因),很快進行新一輪的宏觀調控。1994、1995年成功實現宏觀調控軟著陸。1997年發生了東南亞金融危機,房地產市場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低迷。1998年出台了房改政策,取消了實物分房,實現住房分配貨幣化。此外,還出台了相關的金融政策,如個人住房信貸等。詳細請參見圖二和圖三,可以看出經濟景氣和GDP的增長呈明顯的相關並存在一定滯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