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文化經濟學的一帶一路

文化經濟學的一帶一路

發布時間:2021-02-10 06:19:11

A. 如何理解一帶一路是一條文化之路

"一帶一路"首先是一條商貿一一經濟交往之路。但商業貿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回,商答人們或企業之間,不僅通過商品交換交流蘊含著不同國家、民族的獨特文化,而且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交流文化。一帶一路建設可以增進中國與沿線國家加強文化交流,增進理解,求同存異,取長補短,促進文化共同繁榮發展。同時也能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增強經濟合作,實現互利共贏;政治上和平共處,建立良好的國家間關系。

B. 分析一帶一路為什麼要堅持文化先行

您好!《福建日報》有一篇文章,也許能給您一些有益的啟示。建議您讀一下。
1月29日《經濟日報》發表北京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的題為《「一帶一路」下的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文章:在建設「一帶一路」進程中,我們應當堅持文化先行,樹立文化引領經濟的高度自覺,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現代文化的創新,通過進一步深化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區域合作,實現共同發展。

絲綢之路古已有之,體現了人類跨越阻隔、交流互鑒的膽識和毅力,在古代東西方文明交流交往歷史中寫下重要篇章。正是在絲綢之路的引領推動下,世界開始了解中國,中國開始影響世界。順應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的共同追求,「一帶一路」新倡議被賦予新的豐富內涵和深遠意義,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現代文化的創新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充分發揮「一帶一路」連接不同文明的紐帶作用,就能把地區間的經濟、社會、文化交流提高到新的水平。文化的影響力超越時空,跨越國界。「一帶一路」是沿線國家不同文化深入交融的融合劑。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是當今世界文化發展繁榮的主要渠道,也是世界文明日益多元、相互包容的時代標簽。文化傳承與創新是各國經濟貿易合作的「軟」支撐。只有通過文化交流與合作,才能讓各國人民產生共同語言、增強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

我們要立足現有基礎,打造新模式、探索新機制,深入開展與沿線國家的文化藝術、科學教育、體育旅遊、地方合作等友好交往,密切中國人民同沿線各國人民的友好感情,夯實我國同這些國家合作的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我們要充分發掘沿線國家深厚的文化底蘊,繼承和弘揚「一帶一路」這一具有廣泛親和力和歷史感召力的文化符號,積極發揮文化交流與合作的作用,共同促進不同文明的共同發展。

文化搭台,經濟也要唱戲。我們要與沿線沿途各國齊心協力,讓「一帶一路」成為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之路。要使「一帶一路」成為走向和平的通途。要使「一帶一路」成為走向發展的通途。要使「一帶一路」成為走向共贏的通途。
謝謝閱讀!

C. 行測一帶一路痛點經濟學與文化經濟學

華圖教育為您解答:

國內外很多學者常用地緣政治學或政治經濟學的工具去分析「一帶一路」,但筆者更願意將「一帶一路」視為文化經濟學的典型案例。只有同時實現經濟收益與文化收益的,才是中國想要的、能夠贏得國際社會尊重的「一帶一路」產品。換句話說,「一帶一路」的受歡迎,不僅因為它是一個給各方帶來實惠的經濟事件,更因為它能夠成為一個引起共鳴的文化事件。
目前,對「一帶一路」的前景有兩種截然相反的、甚至極端樂觀與悲觀並存的評價。其實不需要預設「一帶一路」的最終結果是什麼,關鍵是在這個過程中,所有中國人是否能夠凝神聚智,群策群力,不斷成長,展現一個不斷進步的中國。在中央黨校的課堂上,筆者常常在想,崛起的中國需要什麼,如何超越「崛起困境」,即中國不僅要成為一個重要的國家,更要成為一個受尊重的國家;中國不僅要有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更要把令人振奮的經濟成就轉化成實實在在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中國不僅要經濟成長,更要贏得民心和人心,其中,民心是全體中國人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和忠誠,人心是國際社會對中國崛起的人心向背。
文明型崛起的重要衡量指標就是議程設置能力的提升。所謂議程設置就是「我不能決定大家內心想什麼,但能決定大家一段時間集中討論什麼」。2010年,中國GDP成為世界第二,歷史規律往往是「老大拉著老三,收拾老二」。由此,2011年美國高調重返亞太,日菲開始蠢蠢欲動,向中國施壓。其結果是,中國西北邊疆的民族問題與南海、東海等海疆問題幾乎同時升溫。這一時期,美國主導了亞太話語,核心詞彙是如中國威脅、軍購、軍售、軍演以及軍事沖突等「冰詞」。2013年9月之後,「一帶一路」的提出,伴隨著亞投行、絲路基金、金磚國家銀行等一系列組合拳的使用,周邊國家甚至西方國家開始熱議互聯互通、經貿合作、金融支持、人心相通等「暖詞」。短期內,中國依然不能確定周邊國家以及西方世界能否從內心接受「一帶一路」理念,但這一理念顯然已經成為話語焦點,有很多人開始談論甚至慢慢喜歡上這一中國詞彙。
在「一帶一路」的調研過程中,筆者常常感嘆:中國人如何充滿自信地去探索推動社會進步的各種可能,逐漸擁有被國際社會所分享的文化與價值。文化自信是三大自信的基礎,而文化自信的基礎是經得起時間檢驗和歷史考驗的人民滿意。「一帶一路」標志著中國走向文明型崛起的大道,此時中國人開始找痛點、找差距、找路徑、找歸屬、找信仰。的確,文明型崛起的國家應該像麥穗一樣,空心的麥穗舉頭搖向天空,而飽滿的麥穗則俯身朝向大地。(作者是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中央黨校「一帶一路與邊疆穩定」重點課題主持人)

D. 如何理解經濟與文化是一帶一路的兩個翅膀

經濟是一個國家被尊重、被關注的基礎,一個國家的影響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經專濟。文化屬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只有文化先進才能夠影響別的國家,提高本國在某地區的影響力,像中國古代的唐朝,和當今世界的美國,全部都是文化繁榮給本國帶來影響力的範例。所以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對一個國家也至關重要。所以,經濟和文化是一帶一路的兩個翅膀。

E. 一帶一路為什麼要文化先行

1月29日《經濟日報》發表北京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的題為《「一帶一路」下的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文章:在建設「一帶一路」進程中,我們應當堅持文化先行,樹立文化引領經濟的高度自覺,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現代文化的創新,通過進一步深化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區域合作,實現共同發展。

絲綢之路古已有之,體現了人類跨越阻隔、交流互鑒的膽識和毅力,在古代東西方文明交流交往歷史中寫下重要篇章。正是在絲綢之路的引領推動下,世界開始了解中國,中國開始影響世界。順應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的共同追求,「一帶一路」新倡議被賦予新的豐富內涵和深遠意義,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現代文化的創新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充分發揮「一帶一路」連接不同文明的紐帶作用,就能把地區間的經濟、社會、文化交流提高到新的水平。文化的影響力超越時空,跨越國界。「一帶一路」是沿線國家不同文化深入交融的融合劑。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是當今世界文化發展繁榮的主要渠道,也是世界文明日益多元、相互包容的時代標簽。文化傳承與創新是各國經濟貿易合作的「軟」支撐。只有通過文化交流與合作,才能讓各國人民產生共同語言、增強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

我們要立足現有基礎,打造新模式、探索新機制,深入開展與沿線國家的文化藝術、科學教育、體育旅遊、地方合作等友好交往,密切中國人民同沿線各國人民的友好感情,夯實我國同這些國家合作的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我們要充分發掘沿線國家深厚的文化底蘊,繼承和弘揚「一帶一路」這一具有廣泛親和力和歷史感召力的文化符號,積極發揮文化交流與合作的作用,共同促進不同文明的共同發展。

文化搭台,經濟也要唱戲。我們要與沿線沿途各國齊心協力,讓「一帶一路」成為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之路。要使「一帶一路」成為走向和平的通途。要使「一帶一路」成為走向發展的通途。要使「一帶一路」成為走向共贏的通途。

與文化經濟學的一帶一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