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為什麼經濟學這么惡心

為什麼經濟學這么惡心

發布時間:2021-02-10 09:24:31

① 為什麼經濟學這么難學如題 謝謝了

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嗎?它和哲學、文學這些有什麼不一樣嗎?可以說,它們有關聯,也可以說,它們大相徑庭。首先,經濟學研究的是經濟問題。現實里的經濟問題錯綜復雜,使經濟學的分析增加了難度,多了一些不確定性,就象文學哲學的混沌、不確定性一樣。但是經濟學沒有這么明顯(哲學我不懂,文學追求的本身就是不確定),而且一直在彌補這個缺陷。經濟學的目標是朝著物理學的方式發展的,它本質上追求精確。經濟學使用到了數學、統計工具,這個傳統從很早的威廉.配第就有了,到魁奈的《經濟表》,到邊際學派的邊際分析,到薩繆爾森的《經濟分析基礎》,到再博弈論等等,數學在經濟學中的地位越來越明顯。但是經濟學離精確的目標還遠嗎?楊小凱,這位氣魄宏大的、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經濟學家,他說,若以化學來比喻的話,經濟學還處在煉金術的時代。對此,我深信不疑,我也不覺得悲哀,如此,留給我們經濟系的學子們的空間或許更大。 經濟學既然沒有達到很精確的程度,那為什麼還如此受到重視?和其他學科,法律、社會學等等相比,經濟學家的地位是不是太高了,經濟學的作用是不是被誇大了。不!國家最重要的經濟政策離不開經濟學家的分析。這樣的事,政治家是幹不了的。 其實我所理解的經濟學,最關鍵的就是選擇。正因為絕大部分資源都是稀缺的,所以人就必然面臨一個選擇問題。一個人,受到了時間、金錢等的約束,他不可能得到他所想要的資源。所以他就要在自己的約束下選擇,選擇的結果是什麼呢?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這時候的選擇,就是最優的。比如你一個月有三千塊錢的收入,你就得在還住房貸款、買衣服、吃飯、買書、看電影、旅遊等等很多方面進行選擇,怎麼樣使自己得到最大滿足。比如時間,這可能是困擾人一生的問題,因為生命有限,時間永遠是稀缺的,你必須配置自己的事情,該去做什麼事,該去追求什麼東西,不是所有事情你都能有充裕時間去做的,大部分的人,一生能做好的也就幾件事而已。說到細處,就是一天的24小時,睡覺、吃飯、學習、工作、娛樂等等,你怎麼樣去配置時間,才能使自己過得充實。 經濟學講到了追求財富問題,講到了利益,但是我認為最核心的還是理性。這可能是我心目中經濟學的終極目標。這種理性,並不是機器似的計算,而是人性中的理性,知道約束,知道選擇,知道該做什麼,知道該怎麼做,甚至知道怎麼做好,更高層次的是,知道怎麼樣獲得內心的滿足、平靜和精神上的快樂。 但學了經濟學,並不一定能達到這個目標。就好象學了物理,你未必能生產一個晶元,學了化學,你未必能研製出一種良葯來。學問,永遠有優劣之分。學到經濟學皮毛的人,當然不可能明白經濟學里的大道理。但他們,最起碼也理解了這個社會里的經濟現象,就好象物理學使我們重新認識世界,哲學使我們重新認識內心一樣。學了經濟學的人,最起碼在面對這個復雜的以經濟為主的社會,有了一份從容的認知。

② 為什麼中國所謂的經濟學家的話總是那麼不靠譜兒

說說古代,在東漢,太學生「清議」-議論朝政,結果招來了黨錮之禍;到了東晉,士大夫就「清談」,只談玄理老莊,結果是自己的士族地位。
古今皆然也。

③ 合肥工業大學經濟學太惡心了怎麼破

經濟學挺有意思的啊,你要是覺得老師水平問題,可以自己買書加強學習

④ 資本家為什麼這么惡心

因為他們認為他有錢,認為錢能操縱一切而已。

⑤ 為什麼看屍體、手術過程、一些惡心的病徵,我的內心毫無波瀾

讀《超自然現象之謎》有感
最近,我看了一本名叫《超自然現象之謎》的書。這本書主要講了一些人類還未發現的或讓人類不可思議的故事。其中,我記得最清的一個故事是寫UFO的。
故事大概是這樣寫的:在年7月4日這天,美國的羅斯維爾下起了一場罕見的大暴雨。居住在這里的一位農場主布索爾突然聽到了一陣巨響,當時他嚇了一大跳,他知道這絕不是打雷,而是有什麼東西了。但由於外面下著瓢潑大雨,所以他沒有出去探個究竟。
第二天一早,他便出去查看。他發現在農場平方米的土地上散落著許多奇異的碎片。他立即把這件事告訴了美國空軍基地,空軍基地迅速派人到農場搜尋碎片。過了幾天,人們在附近的荒草地里發現了更多的金屬碎片,更確切的說是發現了更多的殘骸----一個被撞得破爛不堪的直徑為9米的飛船殘體。
搜尋人員壯著膽子走進了飛船。眼前的景象讓他們終身難忘。飛船里有好幾具瘦小的屍體,這些屍體的身長大約只有1米左右,兩臂很長,幾乎到了膝蓋。身上沒有任何毛發,頭部和眼睛較大……
讀到這里,我真想知道更多關於外星球的故事,想知道他們居住在什麼樣的星球上;想知道他們是使用什麼樣的交通工具;想知道他們說的是什麼樣的語言。總而言之,我想知道跟多關於他們的文化知識,更多人想知道還未解開的謎。
讀兩次革命和兩種自然狀態有感

對這篇文章的理解我想從美國革命開始。

美國革命在萊辛頓與康考德打響的第一發子彈就開始了,約克鎮大捷也不是終點。在如此漫長的過程中, 到的戰爭,在今天對美國的意義遠不及之前歷史所做的鋪墊。

在歸結美國革命的起源時,幾乎每個版本都會把經濟爭議作為重點,這不是否認種族,宗教帶來的影響。到年,相繼的食糖法,貨幣法案,印花稅法,唐森德法案讓殖民地的利潤從手邊流走,這使團結起來反抗的主要力量既對自己通過勞動而得的財富的佔有權的天生意識得以覺醒。已經看到洛克了,只是還不那麼清晰。

英國殖民者再次幫他們拉近了距離,在年,唐森德法案的撤銷似乎沒什麼理由避免一場血腥的沖突,這不是因為法案中保留了對茶葉的征稅,從英國大膽的把宣示法案拋出來,聲明國會對殖民地在任何事務上擁有合法權力時,殖民地就光榮的走向洛克:只談服從和順從而不告訴我們誰是我們應當服從的人是沒有用處的,一個人除非充分了解誰是有權對他行使支配權力的人。否則,他在良心上絕不會感到有服從任何一種權力的約束力量。洛克的話給了他們被激怒的理由和反抗的決心。

洛克把北美成功的從自然社會過渡到社會,很大一部分是自然狀態說的功績。洛克的自然狀態是的,平等的,有序的。最起碼,在當時最能得到人們認同的是,洛克認為財產權與人的理性一樣,「是與生俱來的,我的勞動使它們脫離原來所處的共同狀態,確定了我對它們的財產權。上帝給人類使用的所有自發自產的東西,那就必然要通過某種撥歸私用的方式,然後才能對於某一個人有用處或有好處。」這些鏗鏘有力的聲明,多麼合當時人們的胃口。他的自然狀態說給戰爭以力量,更重要的是他把原本人們簡單的對金錢的護衛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人們的反抗有了出自本能、尊重天理的正當性。英國的殖民與霸權不僅是反北美的,更是反全人類的。給了者最大的惡,美國的也就贏得了最大的善,這才是革命的關鍵。

直到年憲法的頒布,一切都沒什麼令人反胃的。洛克仍然是偶像,在美國制度的框架里,洛克了自然狀態的另外兩個支架:一是人人都享有的懲罰罪犯和充當自然法執行人的權利,二是受到損害的人有權要求賠償的權利,他把它們作為禮物,送給美國的國會和。人們高興這種讓渡,美國通過構建了一個平衡安全的三腳架結構,足夠讓人們在制的陽光下感受溫暖。

正如作者所寫的 ,原則和權利的問題得到一勞永逸的解決,如果革命是指改變基本的正當性原則,順應理性和事物的自然秩序,用武裝對抗那些堅持舊秩序和不公平統治的頑固派,那麼進一步的革命就不需要了。人們從戰爭狀態下得到了足夠的發泄,結果也令人滿意。那麼,真正令作者過敏的,不是美國革命的過程和成果,而是革命的影響。這也就是為什麼作者把法國革命插在書中的原因。

美國人贊同法國革命,因為他們的革命思想大體相當,在當時,平等是公認的真理,是一樣的善。能在那個反的時期找到歷史認同,這對美國人就足夠了,但對於法國來講卻遠遠不夠。托克維爾對法國革命解釋是頗值得人們體味的:「它絕不是一件偶然的事件,即使他沒有發生,古老的社會建築也會同樣倒塌,只是他將一塊塊脫落,不會在瞬間崩潰,大革命的一番痙攣式的痛苦的努力,直接了當的,大刀闊斧的,毫無顧忌的突然間便完成了需要自身一點一滴的長時間才能成就的事業,這就是大革命的功績。」這樣的解釋在美國人眼中是可以接受的,而且已經足夠的生動和輝煌。在干凈利落的把英國趕回去後,他們又有引以為豪的先進的制度作為炫耀的資本。某種程度上,美國還可以略帶同情的贊美法國革命的波瀾壯闊。但對法國來講,沒有一個解釋可以美好的足夠讓他們忘記那段最但最動人的歷史。

從15世紀,逐漸強化的集權和等級差別的日益擴大化使法國各個階級分崩離析,資產階級在城中謀職還可以獲得免稅權,而農民被無情的撇在鄉間,不僅要有各種捐稅徭役的負擔,還要受嚴酷司法的虐待。可以想見,在相對歐陸其他國家封建權力不是很強大的法國,最使大眾接受不了的是他們沒有平等的權利,這個權利不僅是經濟上的合理分配問題。在當時,農民已經擺脫了領主統治,成為了土地所有者,就是因為這樣才會對封建制度加到土地上的負擔難以接受。等級制度幾乎使他們窒息。與美國相同,人們在別人強行剝奪自己的勞動成果時會奮起反抗,但是,美國的人們大部分是資產階級,他們的追求不僅僅是財富和權力的平等,而是最大化的佔有,作為革命中流砥柱的法國勞苦大眾更傾向於一種平衡,一種基本的尊重與全體的滿足。階級之間的權利沖突誕生了革命的火苗,但是當時的法國,再也不能有效的組織起由不同階級所聯合的力量抵抗,這也就不難預料在長達近80年的革命中出現的反復與達十次之多。

值得贊嘆的是,法國不斷沉思,懷疑,探索,追求的精神,在陰謀霍亂與腥風血雨中成長,壯大,受挫,堅持,直至延續到現在,已滲入到民眾的骨髓里,成為法國獨特的靈魂。現代的生活沒有在物質上虧待他們,而他們的精神沒因為滿足而匱乏。單從客觀上講,在今天,珠光寶氣的巴黎那裡聖母院和門仍可以讓人們緬懷那段壯麗。

美國人習慣向前看,也許回頭再揣測歷史的意圖是浪費時間,在他們眼中,法國人對歷史死纏爛打,絲毫不能改變到法國亂七八糟的革命歷史,也無法讓現在的法國的半狀態變得更可愛些,那就是無意義的。美國人從不會做無利潤的投資,在這方面的資源節約,使更多果斷、進取、講效率、不說廢話的經濟學家活躍在金融場上。這種生活的虛無造就所謂權利的滿足與精神的。

作者看來,這種狀態不會因為盧梭在美國不合適宜的活躍而變得好一些,原諒我這么費勁才把盧梭搬出來,因為他的確很重,盧梭在法國革命中的作用不容小覷,這個被稱作:避免向顯存做任何即使是表面上的妥協的激進分子。在大革命時期,成為小資產階級的代表,雅各賓派領袖羅伯斯庇爾的崇拜對象。可惜在這里,被批的不是他激進經濟落後的不科學性所導致的熱月,而是他的自然狀態說給予洛克的批判。(批判盧梭的批判,作者很隱晦,讓我很惱火。)

在盧梭那裡,自然狀態里的每一個人都親密無間,相互關心,下面的話把現代社會否定的相當徹底,「自然狀態是每一個人對於自我保存的關心最不妨害他人自我保存的一種狀態,所以這種狀態最能保持和平,對於人類也是最相宜的。」在他那裡,自然狀態是人類真正的青春,是人類真正的黃金時代。

顯然對自然狀態的定位是他和洛克最大的分歧。洛克在前面教導我們要勇敢的在對文明社會的適應中保留自然狀態下的生存,,財產的權利,但不要想再後退,沒誰可以讓歷史前行的腳步停下來。而盧梭則在後面拉住我們的衣襟,苦口婆心的告誡,當心,你們離幸福越來越遠了。

洛克的自然狀態是一種好的起點,人們可以在那裡獲得前進的必要行囊,但他們必須得離開那,尋找一個足夠安全的社會實現自我保護與自我升華。盧梭留給我們一個虛妄的目標。他給我們建構了一個上帝之城,卻很殘酷地告訴我們達不到。在我們想要努力的靠近時。卻發現越來越遠。

追溯到18世紀,上流社會里庸俗的貴族和虛偽的教會的確令人惡心,他們享受著太多的特權,卻沒有給,平等和正義一點點呼吸的餘地。那樣的社會,骯臟的血液里彌漫著剝削與禁錮的氣息;那樣的社會,是一個吞吐品位低下、自私、利慾熏心和缺少高尚情操的資產者的怪物。毫無疑問,適應這樣的社會只會把人的天性慢慢抹掉,變成套上禮服的野獸。不難理解在那裡公民與人形成鮮明對立的正確性。

適應這樣的社會無疑是艱難愚蠢的,想以置於社會秩序中的公民身份保持自然中的天性,在盧梭看來是自相矛盾的。這是革命進行曲中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樂章,卻成了解剖20世紀美國人性的手術刀。人們面對盧梭,小心翼翼,戰戰兢兢。洛克對現代文明社會的沖動根治在大眾心中,卻不得不面臨新一輪沖擊,有的人把它叫做覺醒,這也就是作者所說的:在夢中,盧梭喚起了人們對自然的懷鄉病,醒來卻發現自己還在某塊國土上而不是在某片原野上。那種趨向自然本能的被壓抑的痛苦造成了又一種虛無的誕生。

作者把深沉,凝思,鬱郁寡歡的心理學家叫做盧梭派。這也許我們不應給盧梭那麼大的諷刺,人們忽略了盧梭和現代美國之間年的代溝。這本身就是種悲劇式的滑稽。

總結一下,美國革命建構了先進的制度,革命歷史短而革命時效性更短。和法國相比,勝利的光輝沒有給美國帶來多少精神的提升,對洛克的片面狂熱崇拜與歪曲導致功利主義和拜金主義的泛濫,對盧梭時代背景的忽視和過分深究導致消極避世情緒和人格病症的擴大化。而這兩者給了美國虛無主義一個溫暖的家。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經濟學這么惡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