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用微觀經濟學知識回答-影響勞動力價格的因素有哪些
樓主你好。
總結如下。
(一)勞動力的市場供求狀況
當勞動力供大於求時內,其市場價格呈下降的容趨勢;當勞動力供小於求時,其市場價格呈上升趨勢。所以,即使企業有了工資決策權,可以自主分配,職工的工資水平也不可能隨意決定,而必然由各工種的市場勞動力的供應與勞動力的需求均衡所決定,這是關鍵性因素。
(二)貨幣幣值的影響
勞動力價格既然要通過貨幣工資的形式表現,其標准水平就不能不受到貨幣規律的作用、當貨幣發行過多,通貨膨脹,貨幣貶值時,貨幣工資的名義標准就會提高;反之,貨幣發行過少,貨幣升值時,貨幣工資的名義標准就會下降。當然後者的可能性極小,如果出現此種情況,企事業單位會通過降薪裁員等途徑加以解決。
(三)其他因素的影響
諸如國家政策,綜合國力、企業效益差異等,對貨幣工資都會起到重大的影響,也是我們應當加以考慮的。
望採納哦!O(∩_∩)O~
⑵ 微觀經濟學中的一題: 計算勞動壟斷市場下的男女工資率以及工人數量問題
如圖
⑶ 用微觀經濟學解釋用工荒和就業難涉及到什麼問題
1.1二元化勞動力市場造成的工資差別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經濟體是典型的二元化結構,兩個經濟結構涇渭分明,發展水平差異顯著:一個是現代化水平較高、資本雄厚、工資報酬高的工業體系;另一個是缺乏資金、朝氣的傳統農業體系。早在2006年,城鎮的居民人均收入就是鄉村居民的三倍多,這直接影響了居民勞動力的配置。深層次的分析,就可以發現整個經濟體僱傭的製造工人的人數遠遠少於龐大的農業工作者,而原因就是前者的薪酬待遇遠高於後者,這對生產的產值來說是一種損失。
1.2行業壟斷導致的高工資對就業難的影響
由於現有的兩極分化的勞務市場,農村的多餘勞動力無法到城市進行勞動生產,白白浪費了生產力,並且兩極分化的勞務市場繼續存在勢必造成勞務市場的分割,推進製造工業部門的壟斷地位,最終使不同階層的人均收入差異越來越嚴重。
其一,處於行業壟斷地位的企業提供的高待遇破壞了勞務市場的人才流動,現有數據顯示的就業量在不存在壟斷企業的情況下是要下降幾個百分點的。中國特色社會下的壟斷企業統歸國有,它的下屬職工自主地形成了類似於公會的強大利益團體,以利益最大化為共同目標。為了達到這一共同目標,壟斷企業工資的設定可以說就是打擦邊球:遊走於邊際的收益和邊際的成本間。不僅如此,壟斷企業給職工的經濟租金也是令人眼紅的高福利、高薪酬。相對應的,其僱傭勞動力的數量遠遠低於自由的勞務市場配比量。
其二,令人眼紅的壟斷國企高薪、高待遇,誤導徘徊在勞務市場的求職者,那種高待遇不是真正由勞務市場決定的,求職者面對遠低於期望的低工資紛紛不願意接受。壟斷國企高待遇的出現是基於該行業由其職工所組成的以追求最大利益為目的團體不斷「沖鋒陷陣」,另一個原因是壟斷國企本身,其在賣方市場處於壟斷地位。
價格在自由市場中等於邊際的成本,壟斷企業違背自由市場規則,其所制定的價格和產量都服務於利益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它的最終目的。壟斷企業,占據其市場的主導權,壟斷企業職工工資待遇遠高於其他行業,在世界上這是中國獨有的,中國的特色社會主義決定了這一切。壟斷國企之所以能獨占壟斷所獲得的利潤,是因為國有資產的產權混淆,只是籠統地說是屬於國家,根本就沒有誰能行使它的所有權。現在被廣為討論的要為國有資產制定出資人就是因此引發的。截至目前,壟斷行業的資產已明確屬於國家,那麼資產的收益權也要由國家制定所有權擁有者去行使,那麼壟斷企業的壟斷利潤要交付給國家不是企業,國家有義務站在全體人民的立場上,把丟失的利潤收回。
1.3基尼系數偏高帶來的微觀影響
國家的貧富差距一般由基尼系數來恆定,其數值越高則貧富差距越大,代表社會的一大部分資金由一小部分人支配。其數值較高會直接導致經濟不景氣,人均消費較低,產品的滯銷就又會增高失業率;消費品中生活的必需品對消費者的需求來說任何人都沒有太大的差別,但大部分生活易耗品對不同收入的消費者來說是有差別的,一樣的商品低收入消費者需求的彈性高於高收入的消費者。
當前國內,擴大內需成為了最為重要的帶動經濟發展的方式之一。對於大多數商品的購買,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得到提高後比高收入人群收入水平得到提高後的效果更加驚人,這使得國內市場需求不斷加大,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拉動了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因此,基尼系數的降低,能縮小貧富間的差距,使社會勞動力的需求增加,從而緩解就業壓力。
2.1用工單位的微觀原因分析
用工單位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對用工難現象起到了直接和間接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待遇低,工資缺乏吸引力,並且用工者勞動權益缺乏保障,很多時候哪怕很低的工錢也拿不到手上。勞動力的價值和供需的關系用價格來表示。根據相關權威部門的調差:工資的高低、福利的好壞和該行業是否缺乏工人有著必然聯系。劃分標准:第一,實發工資1500元的企業肯定不好招收工人;第二,實發工資1500到3000元的,招收一般工人容易;第三,實發工資3000元以上招工簡單。
現在部分職業缺少工人是因為該崗位的工資與現在生活成本不匹配,低於區域的人均收入,遠沒有跟上物價的上漲速度,這種境況勞動力供應下暫不會出現問題,但是在勞動力的實際價格下,勞動力的後續增長量便會下降,市場對工人的需求量便會上升,勞務市場就會出現勞動力供給不足的情況。勞動力市場同樣也符合價值規律的導向,而工資作為勞動力的價格,它的高低自然也應該受到供需關系的制約。
對於民工這一特殊群體來說,不僅用工環境不好,工資也少,而且他們自身的合法權益也經常受到侵犯。部分地區用工短缺的重要原因是拖欠農民工的工資,使得農民工本就不高的收入也得不到保障。企業方面造成民工短缺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企業的欠薪行為和不能得到保障的工資制度。
2.2勞動者自身偏好的原因分析
勞動者願不願意接受某項工作的決定因素並不是工資,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和較高的社會地位會讓勞動者接受那些並不高的工資的工作。比如當前越來越熱的「國考熱」,一大批年輕人追逐著公務員這一工資並不很高的職業,其所看重的正是公務員較好的工作環境及其較高的社會地位。而這一微觀現象也造成了部分專業人才的流失,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同時,很多企業卻招不到所急需的專業人才。
另外一面,差的工作環境以及較低的社會地位會造成勞動者的不接受工作。在中國,民工在各個城市中承擔了最臟、最累、最危險的工作,但是沒有得到「城裡人」一樣的待遇。很少有城市在公共服務中把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子女教育以及住房醫療等需求加入其中,使得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因此他們最後都紛紛離開了城市。
2.3部分行業和地區勞動力短缺現象的本質原因
第一,勞動的供給行為會受到一些制度因素的影響。在我國,勞動力市場有著城鄉之分,使得農村的剩餘勞動力不能由國家就業體制解決,得自尋出路。部分勞動力在農村流向城市的過程中受到了戶籍等限制,勞動力配置機制無法運行,從而造成就業困難進而挫傷了勞動力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當前我國社會保障還不完善,由於部分社會保障標准高於國際標准,使的企業法定的參保成本大大提高,從而讓大多數企業都不能承受,這不僅不利於就業的增加,也不利於職工工資的提高,對農民工進城就業也是一大打擊。
第二,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弱影響企業對勞動的需求。勞動的邊際生產力決定了企業對勞動的需求,如果工資小於勞動的邊際生產力,企業對勞動的需求就會增加;反之,企業對勞動的需求就會減少。我國大多數企業的勞動邊際生產力較低,這是由於長期以來勞動力過於廉價,使得企業產生了濃厚的依賴性,而不肯投入資金進行科技研發和創新,造成了生產率低下。這樣,科技實力低下而面臨嚴峻競爭的企業,就只能通過壓低工資來降低成本。
第三,我國經濟增長迅速,賣方市場的火熱影響著產品的產量刺激著廠商,間接地影響對要素的需要。一般情況下賣方市場越火熱,產品獲得的利潤就越多,商家就越需要這種產品的生產原料和要素。
這幾年經濟的蓬勃發展使得勞動力供不應求。現在我國的經濟體增長一直以9%的速度進行增長,全球的經濟危機下依然如此。剖開這喜人的表象,我國經濟的突飛猛進,一方面靠低廉的勞動力和低於國際市場價格的出口;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我國的房地產以及汽車工業在我國的工業結構比重上處於重要地位,兩者的火熱及其所帶起相關企業的發展是我國經濟體發展的巨大動力。正是由於市場對汽車及房地產的需要刺激了消費,增加了對勞動力的需求。
⑷ 微觀經濟學問題。。。。
Q=A+aL-bL2,Q對L求導:Q'=a-2bL,即廠商的邊際成本為Q'=a-2bL,因為完競,廠商是市場版價格接受者,單位產品權利潤是P,即邊際收益=PQ'=P(a-2bL)。利潤最大化,MR=MC,邊際成本是單位勞動價格W,邊際收益是P(a-2bL),所以W=P(a-2bL),轉換一下,L=a/2b-W/2bP。。。然後通過式子的增加性,得出後兩個結論。
⑸ 用微觀經濟學角度老解釋勞動力市場特點
勞動力屬於生產要素,要素市場與產品市場同樣遵循供求規律,一般情況下,供給專曲線向右上方傾屬斜,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但是,勞動力的供給不會一直增加,當工資足以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時,人們寧願減少工作時間,而增加歇息與娛樂的時間,這樣勞動力的供給就會減少,這同樣解釋了勞動力供給曲線為什麼是向後彎曲的。
⑹ 微觀經濟學的勞動市場計算題,將考試,求解答!
1.(1) 均衡工資 w=100 就業人數L=20*100-400=1600
工會的作用使就業人數和工資水平都有了提高。
(2)新廠商的進入,使市場上對勞動的需求增加
新的MRP曲線是兩家廠商的MRP曲線的加總,
L1=L2=3000-10MRP L=L1+L2=6000-20MRP MRP=300–0.05L
L=20W-400 W=20+L/20 MFC=W+L*W'=20+L/20+L*1/20=20+0.1L
MRP=MFC 300–0.05L=20+0.1L
L=1866 W=113.3
2. (1) VMP=10-L/40=MFC=L/40 L=200 W=L/80=200/80=2.5
(2) VMP=W 10-L/40=3 勞動需求L=280 勞動供給L=80*3=240 所以使用量為240
⑺ 求教 微觀經濟學
1. 勞動的市抄場供給曲線是向右上方傾斜的,是因為:( C. 總的市場勞動供給一般還是隨著工資的上升而增加的)
2.完全競爭產品市場與不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的生產要素的需求曲線:(C. 前者比後者平坦 )
3. 下列哪一項是壟斷競爭與寡頭壟斷市場的主要區別(C. 在壟斷競爭中,企業不需要考慮其競爭對手的反應 )
4. 如果最初的變化將影響到很多市場,即使每個市場只受到輕微的影響,那麼(B. 局部均衡分析很可能推出錯誤的結論)
7. 關於斯威齊模型,以下說法正確地有(C. 說明了企業為何不肯輕易變動價格 )
8. 下列哪一項不是導致市場失靈的原因:( D. 市場上激烈競爭)
9. 在壟斷競爭市場長期均衡時,超額利潤會等於零,這是由於( A. 新企業進入該行業容易)
11. 規模經濟指(A. 平均成本隨產量的增加而下降)
14. 寡頭壟斷與壟斷競爭之間的主要區別是( C. 企業之間的相互影響不同)
15. 2.在完全競爭條件下,地租的高低取決於(A.供給)